第一,肖邦国际钢琴比赛(International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
第二,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
第三,伊丽莎白皇后比赛(Queen Elisabeth Competition/ Concours Musical International Reine Elisabeth)。
第四,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
第五,利兹国际钢琴比赛。
第六,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历届国际音乐比赛都向世界乐坛输送了大批新秀。为了促进音乐艺术和对优秀的青年音乐家的鼓励,音乐比赛大为盛行,1957年,成立了国际音乐比赛联合会。重要的与钢琴有关的国际比赛有以下几种:
一、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为了纪念肖邦而举办的钢琴比赛,开始于1927年, 每5年 在波兰首都 华沙 举行一次,比赛曲目以肖邦的作品为主。
中国钢琴家傅聪、李明强分别获得1955年第5届比赛第三名和1960年第6届比赛第四名。刘忆凡获1980年第10届特殊奖。
二、勃拉姆斯国际钢琴大赛:勃拉姆斯国际钢琴大赛全名为德国富克旺根勃拉姆斯国际钢琴大赛。是为了纪念德国著名音乐家“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而创办的国际钢琴赛事,被誉为欧洲最著名,最高级别,最专业国际钢琴大赛之一,被列入欧洲莱茵河音乐节系列活动。
三、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1939年起每年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一次。第2次世界大战期间仅限于国内比赛,1946年恢复为国际性比赛。比赛项目多达26个,包括钢琴、大提琴、长笛、双簧管、管风琴等,是世界上高水平的最有影响的音乐比赛之一。
四、布达佩斯国际音乐比赛:原为1933年创设的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1948年改用现称,地点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中国钢琴家刘诗昆曾获1956年钢琴比赛三等奖。
五、维奥蒂国际音乐比赛:维奥蒂国际音乐比赛创办于1950年,每年的10至11月在意大利的维切利举行。比赛以意大利古典乐派作曲家、著名小提琴家维奥蒂的名字命名。这一比赛包括有钢琴、声乐、作曲三方面的内容。
六、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以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广播协会为中心,由德国9个广播协会参加筹划,1952年起每年在慕尼黑举行一次。比赛的全称为“联邦德国全国广播国际音乐比赛”。与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一样,有26个项目。
七、舒曼国际音乐比赛:1956年为纪念舒曼逝世100周年而创设,每年在德国柏林举行一次,比赛的主要内容为声乐和钢琴两项。中国钢琴家周广仁在首届比赛中获得第八名。
八、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前苏联在莫斯科创办于1958年,4年一次,参赛曲目侧重柴科夫斯基的作品,第一届仅包括钢琴和小提琴两项内容,后增设大提琴和声乐。中国钢琴家刘诗昆和殷承宗曾获得过这个比赛的二等奖。
九、乔治埃奈斯库国际音乐比赛:创办于1958年,地点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每3年一次。第一届比赛有钢琴和小提琴两项,第二届起设了声乐比赛。中国钢琴家李民强在第一届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十、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为了纪念美国钢琴家范克莱本于1958年获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第一名而于1962年创办的,此比赛每4年在得克萨斯洲的沃思堡举行。
当然还有最后一个最爱的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音乐比赛,由1929年成立的“伊丽莎白王后音乐基金会”主办,地点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第1届为小提琴比赛,以基金会主席伊赛依的名字命名,称“伊赛依小提琴比赛”,由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获一等奖。第2年为钢琴比赛,一等奖由吉列利斯所得。之后中断一个时期,1951年重新举行时改用现在的名称,此后按第1年钢琴、第2年小提琴、第3年作曲、第4年休整的次序循环举行。
世界钢琴十大难曲有:《第三钢琴协奏曲》、《EnglishCountry-Tunes》、《第2钢琴协奏曲》、《唐璜的回忆》、《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彼得鲁斯卡》、《鬼火》、《伊斯拉美》、《钟》、《诺玛的回忆》。
1、《第三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表现了最坚毅的俄罗斯精神与最强大的生命力,而作曲家本人的人格力量,也在这部作品中也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拉赫玛尼诺夫是用钢铁和苋金铸成的,钢铁是他的手臂,黄金是他的心灵。”
这正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最珍贵之处。 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曾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比喻其庞大与沉重。
2、《EnglishCountry-Tunes》
英国作曲家麦可斐尼西在三十多年前创作出来的“EnglishCountry-Tunes”钢琴曲。这首号称是全世界最难演奏的钢琴曲,琴谱上有时一个小节里就挤进三百个音符,弹奏的时候手指头和手肘都要用俄罗斯女钢琴家丝罗克兰德曾在日本首度演奏这首曲目。
3、《钟》
《钟》这首乐曲又译成《康派涅拉》,是李斯特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B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的主题改变的钢琴独奏曲,李斯特最出名的炫技作品。 《钟》用回旋曲式写成,主题每次出现都变换一种新的演奏手法,充分发挥钢琴演奏的技巧。
蛮多的咧
李斯特的狂想曲 梅菲斯托圆舞曲 帕格尼尼练习曲
肖邦的 波兰舞曲 谐谑曲 叙事曲
德彪西的练习曲
勃拉姆斯的 狂想曲 匈牙利舞曲No1,No5,No6
舒伯特的流浪者幻想曲
舒曼的阿贝格主题变奏曲 狂欢节
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前奏曲 悲歌
复调就在巴赫里选咯
这些都是比赛见的比较多的,没有特别技术变态的。但难度基本都是专业程度的。
对了,还有吉纳斯特拉的阿根廷舞曲,不错哦
马蒂雷卡里奥1954年出生于芬兰赫尔辛基。他先后在芬兰和英国跟随玛利亚·库尔乔(Maria Curcio)、在奥地利跟随维也纳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迪特·韦伯教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学习。1981年雷卡里奥在卡内基威尔演奏厅成功的完成了首演。1983年他再次回到美国,同赫尔辛基爱乐管弦乐团合作进行了演出。1984-1985年,雷卡里奥受聘担任西密歇根大学访问艺术教授。之后,他定期在美国进行巡演,包括独奏演出以及同美国的交响乐团合作演出。
在独奏音乐会上,雷卡里奥往往专注于一个作曲家的专题作品曲目,比如他曾经用两场音乐会超群出众的演奏了李斯特的全部帕格尼尼练习曲和音乐会练习曲;32首贝多芬奏鸣曲是雷卡里奥独奏音乐会重要曲目,他曾连演八场,其中一场是1991年在美国欧文吉尔莫国际键盘节上的第一次表演。同时,在那里他也完成了在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直播八天八场音乐会。1999年,雷卡里奥在东京举办了首演。音乐会曲目是全部10首斯克里亚宾奏鸣曲。并且同年年底在柏林,他再次举行了相同曲目的音乐会。除了他丰富的独奏曲目外,雷卡里奥还曾演奏过62首钢琴协奏曲。这些包括所有的贝多芬、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和普罗科菲耶夫的协奏曲,以及像布索尼、舍曼诺夫斯基和鲁托斯拉夫斯基的优秀协奏曲作品。雷卡里奥还录制了当中的很多作品。
雷卡里奥教授作为优秀的钢琴教育家先后在世界著名的瑞典皇家音乐学院、芬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汉诺威音乐和戏剧学院和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执教。并且在世界各地举办大师班。他的很多学生都是国际比赛一等奖的获得者。雷卡里奥教授还担任着众多国际比赛的评委。如:维也纳的贝多芬钢琴比赛、波兰帕德莱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德国埃特林根国际钢琴比赛、东京(PTNA)钢琴比赛、“吉尔莫艺术家钢琴比赛”以及美国钢琴家协会奖和鲁宾斯坦国际比赛等。
当代世界十大钢琴家 1阿图尔·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 阿图尔·鲁宾斯坦 (Artur Rubinstein,1887-1983),美籍波兰钢琴演奏家。自幼学琴,十二岁即在柏林举行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约钦协奏,后在汉堡、德累斯顿等地经常登台,十四岁到华沙演出,深受波兰著名钢琴家帕德列夫斯基赏识。1905年到巴黎和伦敦举行独奏音乐会,1906年赴美举行四十多场音乐会,轰动一时,极获成功,跃入优秀钢琴家之前列。 鲁宾斯坦生来赋有灵敏的十只手指,读谱能力之强也是超群的。他的演奏充满炽热的情感和充沛的精力,流利洒脱而又布局严谨,有时又细腻而富于诗意。其演奏细腻而富于诗意,流利洒脱而又布局严谨。曲目极为广泛,尤以演奏肖邦和勃拉姆斯的作品见长,弹奏法国和西班牙作家作品也有其妙处。 2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Vladimir Horowitz,1904-1989),美国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美籍俄罗斯人。很早就显露音乐天才,先后师从俄罗斯和德国的演奏大师,集俄罗斯学派与德国学派之大成。1924年到柏林、巴黎举行旅行演出,获很大成功。1928年赴美,一举成名。之后定居美国。曾停止演奏达十二年之久,1960年,在卡内基大厅举行重返舞台的独奏音乐会,轰动世界乐坛。 霍洛维茨的演奏技巧辉煌而潇洒,音乐更趋向深刻完美,表现手段更丰富。有的乐评家认为,他的钢琴音色如同七种基本颜色,可以调出各种不同的色调,从而表达各式各样的思想感情。另外,他的演奏能充分地表现出乐曲的内容,但又不是盲目地尊重原作。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很像一位熟练的编辑,能把乐曲作者的“错别字、漏字”等失误加以订正,使作品达到完美无缺。他的演奏曲目相当广泛,尤以弹奏肖邦、斯卡拉蒂以及舒曼、李斯特、斯克里亚宾等名家的作品见长。 3斯维亚托斯拉夫·杰奥里索维奇·里赫特(Sviatoslav Teorisovich Richter) 斯维亚托斯拉夫·杰奥里索维奇·里希特 (Sviatoslav Teorisovich Richter,1915-),前苏联钢琴家。自幼随父学习钢琴,少时即显露出优异的钢琴即兴作曲才能。1933年起,在奥德萨歌舞剧院任音乐指导,1934年首次公开演出,1937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深造,1945年获全苏演奏家比赛一等奖。四十年代常在苏联各地巡回演出,五十年代后又曾前往欧美各国表演。1961年获前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他还是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名誉博士。 里希特的演奏以技巧纯熟、构思深刻、富于鲜明的戏剧性表现力著称。他演奏曲目非常广泛,从古典派到浪漫派和印象派乃至现代派,几乎无所不能。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手指的坚韧性,像前苏联著名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许多作品中那尖锐的连续强音,只有里希特的双手才能够演奏出作者所要求的那种宏大气势。他从不沉溺于乐曲,而是通过自己的透彻分析,完美、细腻地表现音乐,对于乐谱中极其细微的音符,他都能维妙维肖的加以表现。 4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1931年1月5日生于奥地利的维森堡,1949年在意大利波尔萨诺获布索尼大赛奖,从此开始演出生涯。上世纪50年代为Vox公司录制大量唱片,声誉鹊起。他的唱片屡屡获奖,是古典音乐专辑中销量最大的。1978年,Philips公司因发行他的唱片满百万张而授予金唱片奖。他在世界各大都市演奏全套贝多芬奏鸣曲。此外,他还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著述家,不仅写文章,还出版了两本书《音乐的思考与再思考》(Music Thoughts and After-Thoughts,1976)和《音乐响起》(Music Sounded Out,1990)。 5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1937-),英籍前苏联钢琴演奏家。1937年7月6日出生于前苏联的高尔基城,阿什肯纳齐自幼在莫斯科中心音乐学校学习,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1954年获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二等奖,1956年在布鲁塞尔伊丽莎白女皇国际钢琴比赛中获金质奖章。1962年曾并列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次年定居冰岛,现住英国。1989年他被聘为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后改名为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他也是伦敦皇家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和他们演奏以萧斯塔科维奇和柴科夫斯基为主的俄国音乐;他也是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的客席指挥;也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可与美国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霍洛维兹(1904-1989)媲美。录制唱片之多在同代钢琴家中也是少见的。 6马尔塔·阿格里齐(Martha Argerich) 马尔塔·阿格里齐(Martha Argerich,1941-),深孚众望的阿根廷女钢琴家。曾从多位名师学琴,1957年在布索尼和日内瓦钢琴比赛会上获奖,1965年在第七届肖邦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声誉日高。 她的演奏技巧卓越,热情奔放,弹奏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和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都十分出色。 7鲁道夫·塞尔金(Rudolf Serkin ) 俄罗斯钢琴家,1903年生于捷克。九岁即在维也纳从名师开始学钢琴,12岁初登舞台演出。1920年在柏林同小提琴家普修合作演出,从此两人一直精诚合作了几十年。1936年,塞尔金在纽约和当代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合作演出,一举成功,闻名世界。他的演奏从不追求表面上的华丽,而是以真挚来打动听众。他往往无拘无束地晃着头、踏着脚,边念叨边进行演奏,始终扣人心弦。 8阿尔图劳·贝内得蒂·米凯兰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意大利钢琴家,生于1920年。早年就学于布雷西亚和米兰音乐学院。1939年,他在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从此名声大震,活跃于国内。二战之后,他在欧洲各地旅行演出,引起轰动。1972年,他移居瑞士,成为国际上瞩目的钢琴大师。他的演奏具有一丝不苟的求全精神。他得体而适度地控制分寸,把每一个音都赋予充分的表情和生命;他在创造出美好音乐的瞬间,把人们带进了虚幻而美妙的境地。与其说米凯兰杰利是为了做一个忠实的演奏家,以便更好地再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才苟求于钢琴,倒不如说他自身就是一位成功的创造家,因为他具有独自的美学观点。 9弗里德里希·古尔达(Friendrich Gulda) 奥地利钢琴家,1930年出生于维也纳。7岁学琴,12岁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就读研究生。1946年获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首奖。1978年在维也纳举行了三次演奏会,并录制了唱片。他的演奏既珍视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传统,又富于时代精神,表现出独有的创造性。他既着力于让现代人完全理解古典音乐,又反对因循守旧的演奏方式,因而尝试着对现代爵士乐的演奏。 10毛里齐奥·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 意大利钢琴家,1942年出生。早年在威尔第音乐学院从名师学习钢琴,并兼学作曲。1960年获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大奖。1971年以后在欧洲旅行演出,颇获成功。他的演奏风格干净利落、健康明快,没有一点忧伤的影子,给人以力量的感染,他弹出了生活的赞歌,是一位热爱生活的钢琴家。当他演奏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的一些节奏性很强的乐曲时,其准确无误、独出心裁的技巧,实在令人折服。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
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
其实我更喜欢格里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虽然它没有入选。还有勃拉姆斯的两首钢琴协奏曲也不错。
帕格尼尼对他们的影响很深,他是一个不可超越的存在,是一个高傲狂妄的魔鬼,是小提琴界永不褪色的神话,是生前受尽苦难死后无处埋葬的可怜虫,是极具天赋极受上帝垂爱且万万年不得一遇的幸运儿。他享尽盛赞,也背负骂名,无论怎样,他所造成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之所以许多音乐家都选用他的主题,一方面大概是为了表达对他极高的小提琴造诣的高度肯定,另一方面,大概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帕格尼尼是他们精神上的老师,潜意识里他们把帕格尼尼看成一个目标,并付出一生去努力超越他。。实际上帕格尼尼大概是每个小提琴学习者的信仰吧。他是一个魔鬼,他的音乐像魔音一般缠绕你的耳朵,一旦沾上就再难逃脱;他亦是神,他的音乐值得我虔诚地去聆听——那对命运的嘲笑以及对音乐的挑逗对技巧的玩弄。。
那啥,一个激动写太多了,估计还有点语无伦次>_<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