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皇帝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功绩比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厉害,于是以皇帝为号,自称始皇帝。
“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史记》
皇帝之下,一般会大封家族子弟为王爵,如汉高祖刘邦封二哥刘喜为代王,弟弟刘交为楚王等,很多朝代在开国之处也会封一批战功卓著的人为王,如汉代之初的七位异姓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 、燕王臧荼 、长沙王吴芮 、韩王信。
从以上一些王爵的名号其实可以大致可以看出,这些王爵的多是以地名加王爵称号构成,一般地名多是封地,或是籍贯之地。
题主所问的晋王,亦是如此,晋最初是指曾在现在的山西、河北一带的晋国。
那么历史上的晋王和皇帝都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第一位晋王应当是三国时期曹魏的晋王司马昭,由晋公之爵位晋级而来。
说起来也是巧合的一件事,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而东汉末年分出三国,却是最终归于一统属于晋。
保不齐这晋王的来历还真有“混一三家”的美好愿景之意。
不过晋王的封号,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司马氏乃是河内郡世家大族,河内郡春秋时期就是属于晋国,而且所谓的河内河东始于战国时期的魏国。
司马昭为晋王是在公元264年,魏国景元五年,此时蜀汉已经被灭掉,司马氏完全掌握魏国政权,魏国皇帝魏元帝曹奂只不过是个傀儡而已,毫无实权可言。
三月己卯,进帝爵为王,增封并前二十郡。夏五月癸未,天子追加舞阳宣文侯为晋宣王,舞阳忠武侯为晋景王。--《晋书》
之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也做过短暂的晋王,不久就篡魏为晋。
南北朝时期,北魏有晋王为拓跋伏罗,他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
到隋唐五代至宋初,晋王是一个很重要的封号,多为王储。如隋炀帝杨广曾为晋王,乃是隋文帝次子。之后隋炀帝的长子亦是即位后的太子杨昭在仁寿元年为袭封晋王。
唐朝唐太宗的儿子李治为晋王,之后为唐高宗,唐敬宗李湛的长子李普亦是晋王,搅起“安史之乱”的安禄山接班人安庆绪也被封为晋王。
五代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皆为晋王,之后李存勖建立后唐。
后周世宗柴荣被周太祖郭威封为晋王,郭威无子,柴荣即位。
三年正月,帝入觐。三月,授开封尹兼功德使,封晋王。--《旧五代史》
宋初宋太祖弟弟即太宗赵光义也曾为晋王。
所以宋隋而下至宋初,晋王和皇帝的关系为“接班人”的关系。
宋代之后基本上为宗室子弟,明代晋王为明太祖朱元璋三子朱㭎一脉,直至明亡再无晋王。
象征皇帝世家的动物是龙。
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百鳞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秦汉时期,中国大统一,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龙崇拜便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帝王把自己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或龙神之子,或把自己说成是受龙神保护的人,借助龙树立权威,获得人们普遍的信任和支持。这样,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对中国龙文化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断代史,编年体之类的。
断代史就是只写一个朝代的历史 例如东汉班固的汉书编年体就是根据时间排列写的历史 川如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皇帝的称号都是什么意思?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高祖
[唐高祖]
这个庙号通常给开国皇帝,比如刘邦,比如李渊、比如杨坚等,特别是刘邦,称呼为汉高祖,但是,庙号又作太祖,为什么呢?其实,只要看过《汉书详解》一书就知道内里了,书中介绍说:“盖邦配天地,是为高祖,而尊号加之于上,虽昭穆之太祖庙,此亦高祖之庙也。”换言之,就是刘邦既是汉高祖,也是汉太祖,太祖之于高祖同义。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连儿皇帝石敬瑭这样的也得配高祖庙,显得有点子滑稽了。而且,这期间是高祖庙号大盛的季节,像刘知远等死后一律是高祖,连割据一隅的箿尔小国创建者也频频使用高祖的荣誉。当然,庙号本身就是皇家自己的买卖,和大小以及疆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太祖
[明太祖]
这是自从宋辽以后开始大规模使用的开国皇帝的庙号,虽然此之前皇帝开国立功也曾配以此号,但没有后来那样的规模。其中南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庙号太祖,而又不是开国皇帝,引人议论。
太宗
[唐太宗]
这是仅次于太祖的所谓昭穆制度最为重要的环节。历史上諡号太宗的从汉太宗算起,总计大小十余几,北魏的明元帝、南朝的宋明帝、南梁的简文帝、唐太宗、宋太宗、辽太宗、金太宗、夏太宗(李德明)、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除了个别的如宋明帝、梁简文帝不能有所作为之外,其他的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开创者。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称得上千古一帝了。而明太宗朱棣之于明王朝也是一个最大的分水岭,从他开始算起,明朝开始着力经营北方,政治中心北移,形成了后来几百年的政治格局。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世宗
[明世宗]
世宗的本意通俗的说就是统绪自此开始,自此开世的意思,汉武帝死后就是庙号世宗,而汉家的统绪也是从汉武帝开始发生新的转移,我们都知道汉景帝本来是准备传位给长子刘荣的,只是因为长公主的离间,才使得一个普通的胶东王得以继承大位。接下来的晋世宗司马师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司马昭活着的时候经常说:天下是景王(指的是司马师)的天下,我之后此座就是桃符的(指的是自己的幼子司马攸)。可见,没有司马师,西晋还不可能完成司马懿的遗志的。西晋之后五胡十六国,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的世宗是宣武帝元恪,这个人是使得孝文帝改革功亏一篑的重要人物,也是北 魏中衰的始作俑者,但是,他本来也是没有什么可能成为太子的,只是原来的太子元恂死于非命,才让他捡了便宜。唐朝因为要避讳李世民的名字,所以,既没有世祖,也没有世宗,宋朝延袭了唐朝,所以,也没有世宗。不过,宋朝要是严格上说,宋英宗应该是宋朝的世宗,因为从他开始仁宗一系断绝,帝系从新转为真宗以下的子孙。就南宋来说,孝宗也是世宗的规格,因为从他开始太宗一系重新转为太祖一系,更为重要。明世宗和清世宗,大家想来都很熟悉了,也就不多说了,原因大抵同上。另外周世宗柴荣的故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故而不赘。金世宗、辽世宗也都是类似的意思,辽世宗是辽国帝系重新回到东丹王耶律倍一脉上来的关键人物,而金世宗则是自太祖以来帝系回到宗辅一系的关键人物。
世祖
[汉世祖]
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启下的人物的特定庙号,也有作为开基者的,例如三国的曹丕和西晋的司马炎、蒙元的忽必烈等都是世祖>>
现在的人是怎么知道古代的事情的,怎么有史书的,比如是怎么发现知道什么什么有那些朝,怎么知道有皇帝什 100分
通过各种文献记载,野史,正史,考古发掘出来的资料综合得出的结论。还有专门记载皇帝日常起居,说话言行,丰功伟绩的,但由于皇帝都想名垂千古,都是只记好的,不记坏的,所以皇帝有些“龌龊”的事情并不记载,让我们知道的历史和真正的历史有很大出入。甚至后个朝代推翻前个朝代为了让自己“名正言顺”而故意捏造事实,这也给我们认识真正的历史设置了层层阻碍。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1成人,从网上(大多是从历史网、军事网上看来的);
2小学生、中学生(上历史课老师教的);
3听爷爷奶奶说的,一辈人一辈人传下来的;
4从书上看的看(如《三国志》、《水浒传》、《史记》等)
历史完全可信吗?哪些皇帝改过史书?
不可全信,要知道史官也是人,对于某些人或事件看法或描述都可能多多少少带些个人感情或看法,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历史,流传至今多少都可能出现偏差,但大的方向应该不会出错,当然也不排除某些上位者,篡改或者甚至掩藏某些历史真相。
什么是断代体史书????
断代体 事件介绍的很详细,但时间跨度短
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埂。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编年史——就是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录,所发生的事件。宋代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史书中对某皇帝的常用称谓在不同时代有什么特点
也破也破数星星你弟弟名额破音给你形容
古代皇帝称谓是怎么来的
帝自称朕,王自称寡人、孤我国古代的皇帝称自己为“朕”、“寡人”。其实“朕”这个称呼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是很平常的称位,就像今天的“我”,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老人家偏偏钟情于这个称呼,在建立了大一统政权之后就把它据为己有了。而“寡人”这个称呼,你可以结合皇后的称呼理解一下,皇后一般称自己为“哀家”
春秋是通史还是断代史
通史
所谓通史,指贯通古今并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都作的史书。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终于西汉汉武帝,记述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有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家30篇列传70篇,共130篇,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为皇帝、王侯、将相的传记,表为史事脉络,书载制度的沿革。在《史记》之前虽早有各种史作,如以年代编次的《春秋》(编年史),以地域为限的《国语》、《战国策》(国别史),以文告、档案卷形式保存下来的《尚书》(政策史),可就没像《史记》那样上下几千年,包罗各方面而又融会贯通、脉络分明的通史。北宋司马光所作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所作的《通志》等,也都是通史性质的史书。
断代史
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另一种历史著作,始于东汉班固所作的《汉书》。断代史主要特点,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分为12篇纪、8篇表、10篇志、70篇传,共100篇,80来万字。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历史。此后大部分史作都属于这类史书。今天所说的二十六史中,除了《史记》外,其余二十五史,全都属于断代史。二十六史中,《南史》、《北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其所有者记载史实包括数朝,但仍属于断代史范围。他如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凡以朝代为断限者,亦属于断代史范围。今人编著的史作如《战国史》、《秦汉史》、《隋唐代》、《明清史》等,也都属于断代史的史作。
国别史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定名为《战国策》。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也算是国别史。
求问中国古代皇帝的庙号都有些什么潜在的含义?
圣祖仅有康熙用过,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此外,诸如像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中宗”是中兴之主的庙号,世祖 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启下的人物的特定庙号,也有作为开基者的,例如三国的曹丕和西晋的司马炎、蒙元的忽必烈等都是世祖的庙号。高宗 历史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諡法为高宗的一般都是王朝中衰的制造者,要么就是阴险毒辣的代名词,比较著名的就是宋高宗、清高宗,(唐高宗和北魏高宗文成帝是个例外,其实他应该是唐世祖才对)汉朝的高宗汉元帝昏聩不堪,是其父汉宣帝预言的灵验的实际证明,南齐的高宗齐明帝上台除了大杀高武子孙以外,没做过什么像样的事情,连史书都说他唯嗜杀戮。此外,像孝宗、宣宗号称是小治(东晋孝宗、宋孝宗、明孝宗、唐宣宗、明宣宗等,清宣宗就一塌糊涂了)文宗号称小乱(唐文宗、元文宗、清文宗)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问题一:官宦世家 官 就是做官 宦是指资深官员或者是有承袭的官员! 所谓的官宦世家就是指家中历代出官员的家庭!
问题二:世家是什么意思啊
问题三:请问官宦世家和名门望族还有书香门第的区别? 官宦世家祖辈都是做官的,名门望族不论做官经商都很有威望,书香门第自然是指本家深受礼仪四书五经熏陶。
问题四:宦官和官宦有什么区别? 宦官是古时在宫中伺候皇帝以及皇帝的若干大小老婆的人,而且都要被 (割掉生殖器官),而官宦是当官的人,不被 ,是当大臣的人。
问题五:张岱出身于仕宦世家,仕宦世家是什么意思? 相同行业三代或三代以上叫世家,譬如我爷爷,父亲,我都是做官的,那么我家可以称为官宦世家
世家:古代称世代显贵的家族。
问题六:官宦世家四个字奇怪了,官宦是没有生育能力的,怎么变成世家了,并且历史上很多名流都是官宦世家,真的不懂了 官宦的意思和宦官不一样,不是太监,是做官的人
问题七:出身名门是什么意思? 意思也就是说出身与书香门第或者官宦世家,有一定的财力或权势
问题八:出身名门是什么意思 “出身名门”是指出生在有名望的门第,出身高贵。
说到皇帝世家,大家经常看电视剧应该都很清楚,他们为了争夺王位而对亲生兄弟刀剑相向。即便登上王位之后,也会将亲兄弟各种流放。所以在帝王世家之中,除了那么有限的几个人之外,其他的人都被卷入了这场帝王之位的争夺之中。今天讲的这个人就是雍正所有儿子中最聪明的一个,他装了一辈子糊涂,保全了自身的生活思维,他就是雍正的第5个儿子弘昼。
康熙在位之时,各个皇子之间的斗争也是十分精彩的,毕竟每个人都想坐上龙椅。但有一个人却跟他们恰好相反。那个人就是雍正的第5个儿子弘昼。他也是乾隆的弟弟。因为雍正在九子夺嫡中获得了胜利,但他也看到了皇位争夺的惨烈,所以设立了秘密立储的制度。但依旧没有改变皇子们对王位的渴望。
雍正是比较惨的,他的儿子中只有4个人长大成人,分别是老三,老四和老五老六。老四就是康熙。老五因为亲眼目睹了自己父亲争夺皇位的惨状,所以到后来他也无意去争夺皇位。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如果在皇位征途中你没有站边,那么另外的皇子只会认为你想自己当皇帝。到时候你肯定会生不如死。所以他就选择了一条非常明智的道路,那就是装疯卖傻。
做一个荒唐无做的人,不参与任何斗争潇洒一生。也许有人会问他是真的傻还是装的傻,根据历史留下来的资料,他是装的。虽然他留下的作品少之又少,但他的作品却比乾隆帝的质量要高出许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