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伊斯特拉赫的人物生平

奥伊斯特拉赫的人物生平,第1张

1927年,在欢迎普罗科菲耶夫访问敖德萨的音乐晚会上,奥伊斯特拉赫当着曲作者的面拉了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中的谐谑曲乐 章。当时身为荣誉贵宾的普罗科菲耶夫坐在最前排。当我演奏的时候,他的脸色变得越来越阴沉。在结束的时候台下响起了一片掌声,但他没有参加鼓掌,而是迈着大步走上舞台,没有注意观众的喧哗和兴奋,立即要求钢琴家把座位让给他,坐下来转身对我说,'年轻人,你完全没有像要求的那样去演奏。'他开始向我表明和解释自己音乐的特性。真是糟心透了……

许多年以后,当我已经成为普罗科菲耶夫的近友时,我曾经向他提起了当年敖德萨音乐会的情景。令我吃惊的是,他记得一切以至许多细枝末节--节目单的准确内容,加演的次数,和他一起在宴会上表演《丑小鸭》的奇什科,还有'不幸的年轻人'。这个人,如他表现的那样,受到作者的如此'非难'。'您猜,这个年轻人是谁?'当知道这个人就是我以后,普罗科菲耶夫显然感到不好意思。--'噢!您说什么!'我立即看出,他是一位多么 和蔼可亲的人啊。

1927年夏天,奥伊斯特拉赫应邀赴基辅演奏格拉祖诺夫的小提琴协奏曲。在作者的亲自指挥下,他和乐队两度合作演奏了这部杰作,取得辉煌的成功。格拉祖诺夫十分赞赏他的艺术处理。 这一年,奥伊斯特拉赫在布鲁塞尔见到了对他的风格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两位前辈大师。他聆听了克莱斯勒的音乐会后,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克莱斯勒的演奏给了我永不磨灭的印象,他的非凡的才华、深刻的表演,征服了全场观众!大约在 20年代末,奥伊斯特拉赫第一次在唱片上听到克莱斯勒,立刻在小提琴表演艺术上看到了一个新天地。他演奏了大量的各式小品,刻意模仿那位非凡的维也纳人的某些独特的演奏手法:揉指、表情滑育和叹息似的朗诵调。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些练习帮助他掌握了细腻的色彩变化和讲述作品内容的非凡技巧。许多人能够把大型作品拉得过得去、甚至很好,但是却演不好小品。究其根源就在于小品的内容清楚明白,表现力若不够就难以给听众一个明确的印象,听起来像练习曲一样。

所以,真正想攀登演奏艺术高峰的人,没有不重视小品的,它是对表达能力的严峻考验。奥伊斯特拉赫后来在大型作品中能够表达出层次那么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与他此时的锤炼密切相关。另一个影响是西盖蒂倡导的演奏非个性化倾向,要求演奏者以体现 作曲家的意图为最高目的,反对演奏者以过于强烈的个性特点诠释作品,它的正面效应不言而喻,但在以后的发展中,造成了技巧一概高超,音乐个性却过于干人一面的负面效果。

1938年6月,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问世,这是奥伊斯特拉赫的表演艺术唤发大作曲家创作冲动的第一个例证。这是一部带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旋律的抒情杰作。乐思在设计得十分精巧的结构下尽情地流淌。特别是第二乐章似乎在回望着安定、幸福的往昔岁月,一股惆怅、惋惜之情掠过作者心头、米亚斯科夫斯基是一位被低估的做曲家、他的内心世界微妙敏感,对时代的不公正也许不像肖斯塔科维奇那样敢于仗义执言。但他是以自己委婉的方式来暗示不公正,有老年人夕阳无限好的心态。这部作品可以选择小提琴家费金的版本,演绎十分温暖(唱片编号:OlympiaOCD134)。 奥伊斯特拉赫在卫国战争期间,满怀爱国热忱到后方和前线慰问演出。1942年,他来到被围困的列宁格勒举行音乐会。战士、工人、海员和居民都来听他的表演。在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之后,苏联人民这时候从音乐中得到了多么大的安慰!在演出过程中响起了空袭警报,但是没有人离开音乐厅,一曲奏毕,掌声如雷。演出结束时当场宣布授予奥伊斯特拉赫国家颁发的奖状,这时欢呼声响彻了整个大厅,这是对艺术家劳动的最好的报酬。

1945年,战争结束了,奥伊斯特拉赫与战后第一位访问苏联的美国小提琴家梅纽因合作,在莫斯科演奏了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这在当时是一件盛事,反响强烈。 奥伊斯特拉赫的事业蒸蒸日上。1958年他在巴黎和克路易坦指挥的法国广播学院管弦乐团录下了久享盛誉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唱片。这是温暖、缓慢、舒展的演奏。奥伊斯特拉赫是个很随和的人,从容不迫地细细品尝贝多芬的浪漫之旅。法国乐队以其懒洋洋的民族性格与其配合,相得益彰。这张唱片无论录音与演奏都不如传闻中的那么好。贝多芬的作品,奥伊斯特拉赫与钢琴家奥勃林合作录制的《小提琴奏鸣曲全集》更值得聆赏。《G大调第十奏鸣曲》的开始凄凉哀婉,带有吉普赛风味,颇合作者原意(这部作品原题献给一位吉普赛小提琴家,后因一个女孩子,贝多芬和他闹别扭,就转赠给罗德了)。《G大调第八奏鸣曲》温暖和煦,是二位好心人在宽解你的忧愁。

奥伊斯特拉赫对俄国、尤其是苏联小提琴作品的解释具有权威性。他的有声和文字资料,是后世小提琴家们研究揣摩的榜样。

  小溪巴赫

  肖复兴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于巴赫,只有聆听、演奏、热爱、尊敬,并且不说一句话。”巴赫确实太伟大了,太浩瀚了。他的音乐影响了300年来人们的艺术世界,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无以言说,难以描述。

  巴赫(Bach)德文的意思是指小小溪水,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似乎这个德文的原意一下子解读开巴赫的一切,让我豁然开朗。

  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即使看来再弱小,只是潺潺的小溪,是不仅埋没不了的,而且不会因时间久远而苍老,相反却能常青常绿。

  小溪,涓涓细流,就那样流着、流着,流淌了三百年,还在流着,这条小溪的生命力该有多么的旺盛。在我们没有发现它的时候,其实它就是这样永不停止地流着,只不过那时被树荫掩映,被杂草遮挡,被乱石覆盖,或在那高高的山顶,我们暂时看不见它罢了。

  大河可能会有一时的澎湃,浪涛卷起千堆雪。但大河也会有一时的冰封、断流,乃至干涸。小溪不会,小溪永远只是清清地、浅浅地流着,永远不会因为季节和外界的原因而冰封、断流、干涸。我们看不见它,并不是它不存在,而是因为,我们眼睛的问题:近视、远视、弱视、色盲、白内障、瞎子,或只是俯视浪涛汹涌的大河,或只是愿意眺望飞流三千尺的瀑布,而根本没有注意到小溪的存在罢了。而小溪就在我们的身旁,很可能就在我们的脚下。它穿过碎石、草丛,隐没在丛林、山涧,行走在无人能到达,连鸟都飞不到的地方。

  在险峻的悬崖上,它照样流淌;在偏僻的角落里,它照样流淌;在阳光月光的照耀下,它照样流淌;在风霜雨雪的袭击下,它照样流淌……小溪的水流量不会恣肆狂放,激情万丈得让人震撼,但它让人感动是持久的,不会一暴十寒,不会繁枝容易纷纷落,不会无边落木萧萧下,而总是一如既往地水珠细小却清静地往前流淌着。它拥有这巴洛克特有的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它的美不在于体积而在于它渗透进永恒的心灵和岁月里,就像刻进树木内心的年轮里。它不是一杯烈酒,让你吞下去立刻就烟花般怒放、烈火般燃烧;它只是你的眼泪,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珍珠项链般地挂在你的脖颈上,或悄悄地湿润着你的心房。

  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

  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有人说巴赫伟大,称巴赫为“音乐之父”,说在巴赫以后出现的伟大音乐家中,几乎没有一个没受过他的滋养。贝多芬、舒曼、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雷格尔、勋伯格、萧斯塔克维奇……

  伟大不见得都是巍巍乎、昂昂乎,如庙堂之器哉。伟大可以是高山,是江河,但伟大也同样可以是溪水。巴赫就是这样清澈的小溪。

  水,当世事沧桑,春秋代序,高山夷为平地,江河顿失滔滔,大河更改河道,小溪却一如既往,依然涓涓在流,清清在流,静静在流。这就够了,这就是小溪的伟大之处。

  听巴赫的音乐,你的眼前永远流淌着这样静谧安详、清澈见底的小溪水。

  在宁静如水的夜晚,巴赫的音乐(那些弥撒曲和管风琴曲),是孔雀石一样蓝色夜空下的尖顶教堂正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教堂旁不远的地方流淌着这样的小溪水,九曲回肠,长袖舒卷,蜿蜒地流着,流向夜的深处,溪水上面跳跃着教堂寂静而瘦长的影子,跳跃着月光银色的光点……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巴赫的音乐(那些康塔塔和圣母赞歌),是无边的原野,青草茂盛,野花芬芳,暖暖的地气在氤氲地袅袅上升,一群云一样飘逸的白羊,连接着遥远的地平线。从朦朦胧胧的地平线那里,流来了这样一弯清澈的小溪,溪水上面浮光跃金,却带来亲切的问候和梦一样轻轻的呼唤……

  (节选自《音乐笔记》,有删改)

  注[巴赫(1685一1750]德国作曲家。主要声乐作品有:《b小调弥撒曲》《马太受难曲》等,主要器乐作品有:《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赋格的艺术》《音乐的奉献》等。他是近代奏鸣曲的奠基者,被称为“音乐之父”。

  我心中的德沃夏克

  辛丰年

  那里敢自许为德沃夏克德知音,但我同他的作品颇有缘。自从读了“开蒙”便迷上了《新世界交响曲》。半个世纪以来,他的器乐作品中的精华部分见识了不少,成千上百的读,未尝厌倦,倒是越发感情深了。据说在西方,由于“新世界”等作得“过渡演奏”,反而掩盖了其他佳作(甚至是更值得欣赏的作品)。那么我真可算是即有幸也有缘。所以借此纪念他150年生长之机,絮谈一番自己心中的德沃夏克。

  爱乐而不读《新世界》,这样的人恐怕不多。但是这个话题不便展开。几十年神游其中,可谈的怕有千言万语。然而又忍不住不说几点最难受的感受。

  一听开头的那段柔板,使我有如置身于茫茫荒原。浩茫而深沉的景与情。似乎从时空上遥感到了最初踏上新大陆的移民心情。不过,后来看了德莱塞德《嘉丽妹妹》,其中写道女主人公只身来到大城的遭遇。不知怎的,听这一段引子时又仿佛莫测德人海,竟可互喻互证了!那么,当德沃夏克远渡重洋来到异土的彼时也是感慨万千吧?

  “新世界”中醉人的警句举不胜举。还有那些隐身在内声部和低音中的支声复调,赛如满天星斗,哪里数的清!有人说,谁要是将其中曲调都听清楚,算得上一个用心的听众了。奉劝人们备一本袖珍总谱,先预读,再细听,听后在再发掘那些未听明白在细节。这样去细嚼细咽,才能获得更大享受。不然,又怎对得起大师的呕心沥血?

  第一乐章里有个重要的主题,不但曲调美,神似一支黑人民谣《马车从天而降》,而且陪器手法绝。它在长笛低音区中吹出,怯生生地,且有苍白感。简直就是一幅受欺凌无处可诉的黑女奴声口!

  《广板》乐章中转入升C小调那一段,长笛、双簧管举哀号恸。小提琴与黑管吞声饮泣。中提琴和大提琴上的弱奏振音,则是参加葬礼者的一片唏嘘之声,为死者也为自己的不幸。同时我们也感到,作曲家如果不动情,又哪能谱出这感人至深的乐章?与其说是文生情,其实还是情生文!

  当年读到黄自论勃拉姆斯的文字,从此注意倾听交响音乐中的“交响性”。“新世界”中的“交响性”实在太精彩了!真是激动人心的“交响性”,并不是只靠人工制造出来的浩大声势,而是前思后想千愁万虑一齐涌上心来的激情喷发。这在“新世界”末章展开部中(特别是从227小节起转E大调处)尤为动听骇“耳”。每听到次,沉浮于波澜迭起的乐流高潮中,言语道断,只有叹为“听”止了!

  熟悉了“新世界”之后,初听他的《G大调第八交响曲》,好像又来到另一个世界。前者传达的是他同新大陆人民的感情交流,后一首则让我感受道他对本民族土地、人民的热爱。他让我卧游波希米亚,呼吸到那儿森林原野的芬芳。

  然后,《D大调第六交响曲》又使我目眩了!这人哪来如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乐想?(须知他虽以民族音乐为土壤,却向来不直接采·民间曲调。)而他这部壮年之作,一股青春朝气简直像要泛滥。从第一乐章的开头到第四乐章的结束,酣·淋漓,乐流一泻到底,气势始终不衰,听了使人暮气为之一扫!

  尤其醉人的又是一篇慢乐章,一篇可以同“新世界”的《广板》争奇兢秀的《柔板》。在那仅仅三个音的母题上,他推衍出一篇情文并茂的“乐赋”来。乐想的展开如山溪流淌般生动自然,跌宕生姿,一步步发展为汪洋姿肆的音乐洪流,听的人已不觉醉倒!

  在捷克唱片源源而来的60年代,又听到了它九部交响曲中的“第一”至“第三”。可惜,英国乐评家拖维品评为最深刻的《B小调第七交响曲》,没买到唱片,只在收音机里听过几次。

  看看拖维在《交响音乐分析》中对德沃夏克作品的评介是颇有味道的。虽然据说他的书已不像过去那么受欢迎,我倒宁愿听他热忱坦率也风趣的激赏与评击,不想去看那冷冰冰的解剖。这位曾遭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骂作秃驴的托维是对“乐谱”有功的人。

  我非但有一开始读乐便接触“新世界”的新运者,也很早便听到了他的室内乐作品:《F大调弦乐四重奏》。而室内乐作品更是一位乐人内心世界的窗户呵!

  这首外号“黑人”的作品是“新世界”的孪生兄弟,他们都是他在美国当音乐学院院长时的产儿。因此,黑人、印第安人的异域心声,便同波希米亚人的母语交融在一起了。可怪的时有不少爱乐也爱德沃夏克的人竟不曾注意它,甚至不知道人间还有如此美妙而又容易亲近的音乐——在艰深的室内乐领域,这种深入浅出尤其难啊!

  我至今珍藏着一张“黑人”的密纹唱片、一本原版总普,是在视“大洋古”为毒草的60年代,托友人分别从贝多芬与德沃夏克的故乡买来的。它们记录下我对“黑人”执著的追求。早在40年代,偶然从收音机里碰见过一次,便不能忘了!

  人们说,他为小提琴写了些不是最好的音乐,而为大提琴贡献了他最好的音乐。

  诚然!即便是老奥斯特拉赫演奏他的小提琴协奏去,也未能深深的打动我。我至今常常怀念卡萨尔斯独奏、托斯卡尼指挥NBC交响乐队协奏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后来随听了好几位名手演奏的新唱片,我总怕丢失了对这两位反法西斯大师的阐释的记忆。

  德沃夏克这部杰作可以说既是协奏曲又是“交响乐”。尤其是那个《柔板》乐章,独奏大提琴慷慨悲歌,管弦乐烘云托月,它们对谈,合唱,互为宾主,打成一片,织就一卷变幻流动的锦绣。其实是他身在大洋彼岸。心怀故国相亲的万缕愁丝织成的!

  不难听出,沉醉于乡愁的作者,很有点不大想结束的情绪,其实他在别的作品里也有这种一唱三叹不能自己的流露。这正是深情的流露,最能动人心弦的了。

  这也使我猛然憬悟,篇幅不容易自己再流连,必须写尾声了!

  但我作后要谈的两部作品并非最不重要的。相反,假如说听其乐如见其人、其心。他们正是这样的作品。

  《E大调弦乐小夜曲》抒发的是一种无比真挚的幸福感。听它就像倾听你的好友细说他的幸福家庭。浓情蜜意,却又何其纯朴率直!

  《大自然,生活与爱情》是他50岁那年写的一套三部曲。他显然是要在“方吾生之半途”(但丁《神曲》)的时候,告白自己对宇宙与人生的反思。作品的标题曾有几次变动。《大自然》曾题为“独处”或“夏夜”。第二部定题为《狂欢节》。第三部则标上了《奥赛罗》。这些对于读曲者是重要的“导游路线”。

  《狂欢节》是其中流传最广的一部。据说它也像“新世界”那样被“过渡”演奏了。我也是首先接触《狂欢节》然后才听到另外两部序曲的。

  《大自然》并不是景外人观赏的一幅风景画,而是一个在夏夜的沉静中为自然美所醉的人的礼赞。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谓的“有我之境”吧?但人与景融合无间了。

  《狂欢节》中之我不是倚在阳台上看热闹的人,而是投身于人潮,一任自己被人群推拥着奏,开怀共享着生命的狂欢。这和柏辽兹的那首《罗马狂欢节》是两种味道。

  《奥赛罗》手稿上注了莎剧中的文字。那音乐的展开也有明显的情节性。但我不关他的具体情节,只觉得充满激情的音乐有一种崇高的悲剧性,一个沉重的文学题材被他表达的很概括,令人肃然寻思人的命运了。

  德沃夏克的音乐纵然也有说不上什么深刻的,(例如有些钢琴曲),但却总是一往情真。我觉得只有饱含真挚之情的音乐才能常青不败,才能如此持久的耐得起千万人工赏而不倦。(记住,《幽默曲》、“新世界”是百年之前问世的!还不妨作个比较:毛姆说过,柯勒律己认为《堂·吉诃德》值得从头到尾读,但读过一遍后便不再值得全读了。毛姆本人也不过通读五遍而已。)

  上世纪,民族乐风大盛之时,颇有一些人制作廉价的“民族风味”。肖伯纳在其乐评中对此很挖苦了一顿。德沃夏克的音乐,民族风味真可谓道地了,然而他又是“我手写我口”,完全是用他自己的语言说话。

  如果让我为同好们举办他的作品音乐会,我会拍出一份很长的节目单。不但要包括上面提到的杰作,还将推荐:《降E大调弦乐五重奏》。此曲之美,可与“黑人”相提并论。还有那一组精美的“传奇”,民族香味极浓《捷克组曲》,朴质无华而耐赏的《小提琴小奏鸣曲》,悲壮的史诗《胡斯序曲》,等等,至于两套“斯拉夫”是不消说的了。

  还是托维的话有意思!他赞德沃夏克最优秀德音乐有如“璞玉浑金”之美。

  深愿多情爱乐的人们都来听他的音乐,同这种既有璞玉浑金之质,也经过精工磨琢,却又毫不失其自然之美的音乐结缘!

  摘自《音乐爱好者》

  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

 大学概况

 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创建于1866年,是继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之后俄罗斯第二个成立的音乐学院,原名为莫斯科音乐学院,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是俄罗斯一流的音乐学府,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很多杰出的音乐家,如,塔涅耶夫、拉赫马尼诺夫、斯科里阿宾、斯维什尼科夫、吉列尔斯、奥斯特拉赫、里赫杰尔、罗斯特罗颇维奇等。

 课程专业设置

 一般课程设有作曲、指挥、民间音乐、音乐理论、歌剧、表演。在乐器方面教授管风琴、打击乐器、钢琴、弦乐器、管乐器、木管乐器。弦乐专业、管乐专业、歌剧、交响乐指挥专业,音乐理论史专业、民族音乐专业、作曲专业,独唱专业、合唱指挥专业

 招生相关

 预备系和一年级的每年招生工作在3月份及9月份进行,9月1-10日开学。必须要通过面试方可录取。主要教学形式-:五年学历硕士学位制、进修、博士研究生。毕业期满,考试合格,将颁发硕士或博士文凭。

 预备系是为学习语言及适应今后的强化专业教学而设的,主要课程有俄语,和声,音乐史及钢琴。预备系学习期间学生可通过考试升入本科一年级学习,学费每年七千美元,包括住宿。

 住宿条件

 学校为留学生提供专门的宿舍,学生2-3人一间,配有公共卫生设施和厨房。清洁员固定时间为学生更换床上用品。24小时保安。附中则为在校中学生提供全封闭式教学和生活管理。

 申请条件

 柴院接受应届/往届音乐类中学毕业生,学生需获得或即将获得毕业证、成绩单、拥有较长时间的专业音乐教育背景。学生用DVD形式申请入学考试,合格后可进入预科阶段学习。

 附中接受各年龄段学生,根据学生的已有教育背景和专业水平,进入相应年级就读。学生需用DVD形式申请入学通知书。

 DVD要求20-30分钟专业表演,不可剪辑,需录制两份拷贝。

 语言预科

 学院和附中均拥有自己的语言预科班,在语言学习期间由柴院的音乐教师同时教授钢琴、视唱练耳、音乐理论等基础课程,以便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大学学习。

 预科学习期限至少一年(9月至6月)。

 如预科毕业后需要进入其他大学的学生可申请参加俄罗斯国家语言1级或2级考试。

  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 大学概况

 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创建于1866年,是继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之后俄罗斯第二个成立的音乐学院,原名为莫斯科音乐学院,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是俄罗斯一流的音乐学府,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很多杰出的音乐家,如,塔涅耶夫、拉赫马尼诺夫、斯科里阿宾、斯维什尼科夫、吉列尔斯、奥斯特拉赫、里赫杰尔、罗斯特罗颇维奇等。

 课程专业设置

 一般课程设有作曲、指挥、民间音乐、音乐理论、歌剧、表演。在乐器方面教授管风琴、打击乐器、钢琴、弦乐器、管乐器、木管乐器。弦乐专业、管乐专业、歌剧、交响乐指挥专业,音乐理论史专业、民族音乐专业、作曲专业,独唱专业、合唱指挥专业

 招生相关

 预备系和一年级的每年招生工作在3月份及9月份进行,9月1-10日开学。必须要通过面试方可录取。主要教学形式-:五年学历硕士学位制、进修、博士研究生。毕业期满,考试合格,将颁发硕士或博士文凭。

 预备系是为学习语言及适应今后的强化专业教学而设的,主要课程有俄语,和声,音乐史及钢琴。预备系学习期间学生可通过考试升入本科一年级学习,学费每年七千美元,包括住宿。

 住宿条件

 学校为留学生提供专门的宿舍,学生2-3人一间,配有公共卫生设施和厨房。清洁员固定时间为学生更换床上用品。24小时保安。附中则为在校中学生提供全封闭式教学和生活管理。

 申请条件

 柴院接受应届/往届音乐类中学毕业生,学生需获得或即将获得毕业证、成绩单、拥有较长时间的专业音乐教育背景。学生用DVD形式申请入学考试,合格后可进入预科阶段学习。

 附中接受各年龄段学生,根据学生的已有教育背景和专业水平,进入相应年级就读。学生需用DVD形式申请入学通知书。

 DVD要求20-30分钟专业表演,不可剪辑,需录制两份拷贝。

 语言预科

 学院和附中均拥有自己的语言预科班,在语言学习期间由柴院的音乐教师同时教授钢琴、视唱练耳、音乐理论等基础课程,以便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大学学习。

 预科学习期限至少一年(9月至6月)。

 如预科毕业后需要进入其他大学的学生可申请参加俄罗斯国家语言1级或2级考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3291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8
下一篇2024-02-18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