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小提琴家有哪些?

著名的小提琴家有哪些?,第1张

1、弗里茨·克莱斯勒

(Fritc Kreisler,1875—1962)

弗里茨·克莱斯勒是20世纪初叶最有影响的小提琴家。他生于维也纳的一个医生家庭,父亲是一个音乐迷,这对克莱斯勒产生重要影响。7岁时克莱斯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10岁毕业后又入巴黎音乐学院从师于法比小提琴学派的著名教授马萨尔,当他以毕业比赛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时,年仅12岁。因此,克莱斯勒的演奏兼有维也纳人的温暖人情味和法兰西式的贵族风度,这使得他的演奏风格新颖而独特,同时代的小提琴家几乎都受到过他的影响,如海菲兹、埃奈斯库、蒂博、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等等。克莱斯勒的演奏最重要的标志性风格,是对颤指(揉弦)的运用,他赋予颤指技巧以戏剧性的风格,无论是悠扬的歌唱性旋律还是快速音型的技术性段落,在此,颤指都已成为最有力的表情手段和增添色彩的手法,而这一点,正是他的前人们所十分谨慎从事的事情。

2、乔治·埃奈斯库

(Georges Enescu,1881—1955)

乔治·埃奈斯库是一位通才式的罗马尼亚小提琴家。他生于摩尔多瓦地区维尔纳弗县的利文镇。作为作曲家,其代表作管弦乐《罗马尼亚狂想曲》奠定了他作为罗马尼亚民族乐派代表人物的地位。对于他的钢琴演奏,连著名钢琴家阿图尔·鲁宾什坦都这样说:“他是一位就连我也要感到眼红的非常了不起的钢琴家。”而作为指挥家,他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完全的尊重。埃奈斯库小提琴演奏的最重要特征在于,他将法比小提琴学派的演奏手法于他在童年时代就很喜爱的罗纪尼亚民间音乐中的吉普赛音乐(拉乌塔里,Laoutari)的表演传统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十分独特的演奏风格。由于他的包括作曲在内的多方面的音乐才能,使他的演奏给人们的印象不只是在拉琴,同时也是在即兴创作,他的每一次演奏都是新鲜的,都像是演奏新作。埃奈斯库在小提琴演奏的运弓方面有他独到之处,他喜爱弓幅宽阔的连音奏法,这使他的演奏充满了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力。

3、亚沙·海菲兹

(Jascha Heifetz,1901—1987)

亚沙·海菲兹是当今世界小提琴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他生于立陶宛的维尔纽斯,3岁便开始学习小提琴,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6岁举行了第一场音乐会,而后,他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大名鼎鼎的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奠基者奥波尔德·奥厄教授。毕业后,海菲兹即前往柏林、斯堪的那维亚演出,1917年夏,他及全家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并在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首次登台,演奏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随想曲》等,这场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尤其是他对左手高难度技巧的把握,右手运弓的稳健和娴熟,令所有在场的观众,其中大部分是演奏家们的折服。1925年海菲兹入美国籍。海菲兹十分注意小提琴基本功的训练,尤其对音阶的练习,主张音阶练习要占整个练琴时间的一半以上。其演奏风格体现了他魔鬼般的技术和火一般的热情的个性,现代化的古典主义风格是他所遵循的,他的演奏像“美声”歌唱,每一个滑音都经过精雕细琢,而每一次运弓又都体现着音乐性,他的这种音乐性与技术性的完美结合,使他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小提琴家,并影响了其后的很多小提琴家。

4、大卫·奥伊斯特拉赫

(David Oistrach,1908—1974)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是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生于乌克兰的敖德萨,5岁时开始随敖德萨音乐学院教授、著名苏联小提琴教育家斯托利亚斯基学习小提琴,12岁首次公开演出,16岁举行第一次独奏音乐会。三十年代,他获得了多个比赛的奖项:1935年第二届全苏音乐演奏家比赛第一名,1935年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二名,1937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这些成绩使他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尤其比利时的那次比赛,在7个一等奖中,苏联人获得了6个,由此奠定了俄罗斯小提琴学派在世界的地位。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富于抒情的诗意,艺术上曾受到克莱斯勒的强烈影响,但是他并没有完全照搬,克莱斯勒的具有唯美倾向的发音手法,在奥伊斯特拉赫那里变成了表现内心情感的手段。他的颤指有时采用艺术化的延迟瞬间开始,造成声音的久远延绵。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曾于1957年来我国访问演出。

5、耶胡迪·梅纽因

(Yehudi Menuhin,1916—2001)

耶胡迪·梅纽因是一位与海菲兹旗鼓相当的犹太裔小提琴家。他生于美国的纽约,儿童时便显露出良好的乐感,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7岁便在他的老师路易·帕辛格指挥的旧金山交响乐队协奏下演出了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1926年他及全家前往欧洲,并在巴黎与埃奈斯库有了历史性的会见,遂成为埃奈斯库的学生。1927年,11岁的梅纽因第一次登上卡内基音乐厅舞台,在纽约交响乐团协奏下,演奏了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31年他又在巴黎音乐学院的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梅纽因早期在柏林的演奏曾得到爱因斯坦的关注和赞赏,他在世界各地举行的音乐会上,演奏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品,使他闻名于世界。梅纽因在演奏时,握弓时肘的位置明显比手高,这种高手肘“从肩部”就开始的各部分都参与的运弓方式,能使换弓时声音保持不断,声音饱满而结实,并能在弓根以非常弱的力度,用全部或四分之三的弓毛使人几乎觉察不到的换弓,这种方法与他的前辈奥厄提倡的应当保持在能使肘与手形成一条直线的位置的方法显然不同。梅纽因的双手比起正常的标准略为短些,这影响到他右手的运尤其弓子运到弓尖时,但他恰当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的演奏亲切而诚挚,清醒而脱俗,出色的手指技巧和雄浑美妙的音色风格,是他的个性特征所在。

梅纽因自1979年以来曾多次来我国访问演出。

6、艾萨克·斯特恩

(Lssac Stern,1920———)

艾萨克·斯特恩是一位俄国犹太血统的美国小提琴家。他生于乌克兰敖德萨西北350公里的小城克里门内兹,当他出生仅10个月时,全家移居美国旧金山。斯特恩4岁随母亲学习钢琴,8岁从波拉克学习小提琴,11岁首次公演,12岁转到旧金山交响乐团首席布林德门下学习,14岁时,师徒公开演奏了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1943年,斯特恩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一场极为成功的独奏音乐会,由此成为世界级的小提琴家。斯特恩的演奏细腻中见出宏大,追求精确完美,力度多变,音色温馨的品性。作为音乐家,斯特恩在室内乐方面的造诣也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他与钢琴家伊托明、大提琴家罗斯演奏的三重奏,是室内音乐的经典。

斯特恩自1979年以来曾多次来我国访问演出。

7、列奥尼德·柯岗

(Leonid Kogan,1924—1982)

列奥尼德·柯岗是继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之后最重要的苏联小提琴家。他生于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6岁开始在当地音乐学校学习小提琴,10岁考取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特殊儿童班,随俄罗斯小提琴学派奠基人之一A·扬波尔斯基教授学琴。1940年他16岁时,便在莫斯科交响乐队的协奏下,演出了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47年,柯岗获第一届世界民主青年联欢节小提琴比赛一等奖,1951年在布鲁塞尔获伊丽莎白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和金质奖章,由此引起世人瞩目。柯岗作为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重要代表,其艺术个性却与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完全不同,他特别擅长演奏戏剧性的音乐,动作泼辣明快,感情悲壮激昂,音乐对比鲜明,气势刚强雄劲,这些独特的个性,被人成为“柯岗式”的手法,与海菲兹的演奏有些相似。在柯岗的演奏生涯中,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演奏炫技性的乐曲为主,第二阶段在前阶段的基础上,重点移到涉猎广泛的小提琴曲目方面,因此柯岗不仅有辉煌的技术,更有广泛的曲日积累。

8、萨尔瓦托雷·阿卡尔多

(Salvatore Accardo,1941———)

萨尔瓦托雷·阿卡尔多是一位全能的意大利小提琴家。他生于意大利的都灵,3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3岁在那不勒斯举行了首次职业演出。1955年在韦尔切利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奖,1956年在日内瓦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第一名,两年后的1958年,又在热那亚的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意大利广播之春奖和小提琴比赛第一名,从此挤身世界优秀小提琴家行列。或许是意大利人的缘故,阿卡尔多对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品情有独钟,他是第一个全部录制帕格尼尼所有六部小提琴协奏曲的小提琴家,同时还录制过帕格尼尼全部24首随想曲,他演奏的帕格尼尼的作品是用心歌唱,而不是炫耀技巧。同时,他对其它作曲家的小提琴作品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全方位的演奏和录音。阿卡尔多的演奏注意追求非常歌唱性的声音,他认为小提琴本身就是一个歌唱性的乐器,因此首先要歌唱,然后才是技巧,因此在他的演奏中,哪怕是平淡无奇的乐句也会有着最美妙的表达。

阿卡尔多曾于1996年来我国访问演出。

9、伊扎克·帕尔曼

(Itzhak Perlman,1945———)

伊扎克·帕尔曼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小提琴家。他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5岁开始学琴,1958年13岁的帕尔曼被选到美国电视台演出,随后即移居美国。由于帕尔曼在4岁时患小儿麻痹症,成为终身残疾,因而无法站立演奏,但他却以超常的毅力,克服困难,最终成为世界级小提琴大师。帕尔曼移居美国不久,就受到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的赏识,获得“以美基金会”奖学金,进入美国著名的朱丽亚音乐学院,师从伊凡·加拉米安和多罗西·狄雷教授学琴。1964年,帕尔曼在美国列文垂特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一等奖,被人称作“小提琴王子”。帕尔曼演奏的最大特点,是把浪漫主义的热情、洒脱和古典主义的和谐、均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能驾驭各种音乐风格的作品,并图图用不同的音乐来表达不同的音乐内容。帕尔曼有一双令人羡慕的大手,但手指却十分伶俐,他的运弓饱满且极富倾诉力,他十分注意声音的歌唱性,其松驰的演奏,带给人们的是情感的波动,人们从他的演奏中感受到了力和美。帕尔曼擅长演奏帕格尼尼、维尼亚夫斯基、巴赫等人的作品,尽管他那炉火纯青的演奏技巧,面对那些炫技性的段落完全驾轻就熟,但他对乐曲十分逻辑地音乐处理,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才是他演奏成功的基石。

帕尔曼2002年8月将到我国访问演出,先在广州,而后去北京、上海。

10、平夏斯·祖克曼

(Pinchas Zukerman,1948———)

平夏斯·祖克曼是当代世界十大小提琴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从小随父亲学习音乐,8岁时进入特拉维夫音乐学院。1962年,14岁的祖克曼来到美国,进入朱丽亚音乐学院随加拉米安教授学习。1967年,在第25届列文垂特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一等奖,由此奠定了他世界小提琴家的地位,并开始了他作为职业小提琴家的生涯。祖克曼到目前为止已录制发行了90多张专辑,全部为世界知名的小提琴和中提琴曲目,还获得了21项格莱美奖提名,其中两次获奖。祖克曼的演奏有很好的控制力和分寸感,既不夸张卖弄,也不过分热情,他在小提琴高音弦上的演奏极富穿透力,而在低音弦上的演奏则充满了甜美和荡气回肠。他还有一个十分独特的演奏个性,即在演奏中常常强调突如其来的重音。这些使祖克曼的演奏别具一格,十分醒目。

感情不一样。

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18变奏与其他的系列不同,这一支钢琴曲的感情更加激烈,在钢琴显露出技巧上的才华,又以动人的忧郁曲调扣入心弦,以平和的抒情旋律,发展为热情有力量的浪漫激情颂歌。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表现的是一位狂热的浪漫派艺术大师的艺术个性,也是拉赫玛尼诺夫自己的写照。

1909年10月,拉赫玛尼诺夫带着他刚刚完成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乐谱踏上了美利坚大陆。这块被欧洲人称为“美丽的新世界”的美洲大陆,在二十年前迎来过这位俄罗斯作曲家的伟大同胞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它在本世纪注定成为俄罗斯受迫害艺术家的一块心灵的自由栖息之地:诗人布罗茨基、小说家纳博科夫、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而生他养他的俄罗斯家园成为他们眼泪归去的方向。这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陆,八年以后,他再一次选择美国作为艺术的发展之地,而将深爱的母亲和亲人留在了俄罗斯,他的音乐,钢琴,管弦乐团,波修瓦歌剧院,伊凡诺夫卡庄园,他的马匹,图画,汽车,门前的紫丁香留在了俄罗斯。

在拉赫玛尼诺夫创作《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之前,他完成了一部19世纪音诗的压卷之作《死之岛》,这是一部音乐史上阴郁的代表画作,它在19世纪的地位好比勋伯格的《升华之夜》,死亡力度令人联想到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马勒的《亡儿之歌》。拉赫玛尼诺夫在《死之岛》的首演之后不久便成为俄罗斯皇家音乐会的副主席,到美国演出是受他的一位美国朋友亨利·沃尔夫邀请的。拉赫玛尼诺夫还不十分乐意踏上这趟劳顿的旅程。但他想到美国这块新土地上喷着浓烟前进的火车,想到纽约大街上繁华的商业气息,刚刚从二月革命的血腥场面过来的拉赫玛尼诺夫觉得似乎缺少“物质”方面的享受了,他甚至打算用此次在美国巡回演出的收入买一辆汽车。我曾经见过一张拉赫玛尼诺夫倚着钢琴站立的照片,这是高高大大的拉赫玛尼诺夫(2米高的个子)和一架同样高大宽厚的钢琴,他的脸部稍长,表情严肃,那里没有俄罗斯伟大的浪漫诗人普希金少年般的纯真眼神,也没有俄罗斯人特有的浓密的须髯,倒很像是一位英国绅士。拉赫玛尼诺夫出身于一个非常显赫的家族,外祖父是戎马半生的将军,父亲是一名军官。拉赫玛尼诺夫这个姓氏源于拉赫玛尼(rachmany),俄语意为“亲切”、“慷慨”。

拉赫玛尼诺夫是莫斯科的一位贵族,但作为音乐家,他的音乐是属于俄罗斯人民的,就像出身于贵族的小说家托尔斯泰,出身于皇族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而不是一生靠女人资助的柴科夫斯基。

拉赫玛尼诺夫是在横渡大西洋的轮船上练习《第三钢琴曲》的,到了美国之后,他的资助人沃尔森家族给他安排了20场音乐会。而这首曲子的第三场演出是由新上任的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古斯塔夫·马勒指挥的,两位音乐大师站在了一起,我们应该记住1910年1月16日——德国和俄国两条宽阔的音乐之河一起流淌。虽然他们的相遇没有像18世纪贝多芬遇见莫扎特那样成为一个神话,对于生活在20世纪的爱乐者来说,算是一件幸事。

《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构思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继续,如两者饱满的情绪和沸腾般的生命力,而《第三钢琴协奏曲》是一首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发展的作品,拉赫玛尼诺夫的风格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初显端倪,多种多样的钢琴技法被织入作品里,清淡的华彩、经过句、双音、浓密的复调织体、轻快机敏的断音和大量宏伟的和弦等等,这些好比一个现代派小说家采用的写作技巧,隐喻、象征、意识流、超现实,不过一切手法都是为作品服务。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是由一个非常俄罗斯化的古代典礼歌曲引出,任何一个接触过普希金的诗歌或托尔斯泰的小说的人——哪怕他从来未曾听过拉赫玛尼诺夫,这样富有温柔、暖性和冥想的歌曲性旋律不会不使他沉谧,想到俄罗斯牧笛升起在夏日乡村的苍穹,想到无尽的平静大草原。这个歌唱性的主题成为拉赫玛尼诺夫最迷人的旋律,成为二十世纪最暖性的阳光。俄罗斯人听到它好比捷克人听到斯美塔纳《我的祖国》里伏尔塔河的“日夜流淌”,中国人听到《二泉映月》里的“明月松间照”。但是这个如歌的主题很快失去了田园诗的风味,它在第一、第二乐章逐渐发展,许多不安的因素加进来,歌唱的钢琴变成了沉思的钢琴,美丽的俄罗斯小溪开始汇入波澜壮阔的伏尔加河。随着铜管乐器严厉的行进,钢琴变成了一把沉重的铁锤,所有的激昂、愤怒、不安、恐惧、失望、抗争和悲悼被高举。澳大利亚**《钢琴师》里的主人公在弹奏《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演奏会上当场昏厥,你可想象作品将琴手击倒的力量!

拉赫玛尼诺夫1909年对美国的访问是他日后躲避国内战争和政治灾难定居美国的前奏,这部《第三钢琴协奏曲》是时代选择拉赫玛尼诺夫成为它的最后一个击鼓者,拉赫玛尼诺夫加入流亡者的行列,他将不仅仅作为音乐家,而将作为二十世纪人类良知和道德的发言人!他如济慈所言:“你远在人类中。”消失于人类、消失于人群。逃离原来的人群是一件难事,但逃离却是对现有环境的无声抗议。布罗茨基在《小于一》里叙述了在一个冬天的早晨,他在一节课的中途站起身来走出学校大门的经历,他记得那一刻支配他的情感的是一种老是长不大,老是被身边的一切所控制而生出的厌恶感。另外,“还有那种由于逃跑、由于洒满阳光的一眼望不到的大街所勾起的朦胧却幸福的感觉。”一边是俄罗斯的风景,俄罗斯的春天,俄罗斯的白雪,俄罗斯的森林和湖泊而忧伤,一边是死于炮火死于饥寒的俄罗斯民众,一个诞生了契诃夫、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鲍罗丁、柴科夫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的伟大文学家和音乐家的民族即将崩溃。布罗茨基在1987年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无不痛心地说:“在俄国,它(文明)已结束;如果我要说它是以悲剧结束的,那么首要的依据就是人的牺牲的数量,已降临的社会和历史转变将他们掳掠而去。真正的悲剧中,死去的不是主角——死去的是合唱队。”

拉赫玛尼诺夫深知自己无法摆脱掉俄罗斯文化的旧传统,它已像血液一样渗入到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哪怕他定居到美国,作为抒情和悲壮的俄罗斯音乐形象将永远升起在他抚琴的十指底下。拉赫玛尼诺夫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对俄罗斯冬天满怀深情的歌唱,是柴科夫斯基对1812年的歌唱,也是托尔斯泰对战争后的和平大地的歌唱。

我们把《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简称为"拉三",而在欧洲,它被同样简称为"RACH 3",这不约而同的简称中除了实用的因素,还有一种热爱。还像我们呼唤一个朋友的小名。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他的前三首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历程,可以说伴随着整个人生最大的痛苦和喜悦,所幸的是他是先忆苦后思甜的。现在我们已经无法洞悉19世纪末人们的欣赏口味,特别是结合着时代思想背景的音乐习惯。我们现在惊奇地是当时像"拉一"这样不算太杰出的作品,竟然会被当时的《格罗夫音乐词典》第五版誉为:"在拉赫蚂尼诺夫的一生中,某些极为流行的作品似乎难以维持久远。"这句斩钉截铁的评价当时是多么重地打击了拉赫玛尼诺夫,以致于他差不多三年没有再拿起笔作曲。

需要提到的一个人是列夫·托尔斯泰。在拉赫蚂尼诺夫需要来自心灵和思想的力量的时候,朋友将他引见给这位《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当时已经快要70岁的老托尔斯泰对他说:"年轻人,你能想像我人生是一切顺利的吗?你能假设我豪无烦恼,从不犹豫而且从未丧失过信心吗?你真认为信心总是和力量相等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遭逢困难的时候,但这就是人生!抬起你的头,坚持你所要走的路。"

这一段现在看来很像汪国真语录的话,当时使拉赫玛尼诺夫恢复了不少的信心,但后来他和老托尔斯泰关于艺术歌曲上的见解分歧,使大家不欢而散,而拉赫玛尼诺夫在这之后的深深地自责演变到要去看心理医生,他被推荐给达尔医师。在催眠术疗法的治疗下,拉赫玛尼诺夫渡过了一生中最痛苦的阶段,他在随后的时光里渐渐走向了幸福: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获得了不小的成功,而接下来,在去美国发展的前后一段时间,他写下了一生中最灿烂的乐篇——《拉三》,并且在新世纪的新大陆找到了知音,不仅它的弹奏技巧艰深为人瞠目结舌,而且它给聆听者建构的音乐世界是如此变化莫测,充满激情,使它简直已经与摇滚给人的冲击不相上下。

不需要给你详细地解说《拉三》,做为一个现代人,就算从没有接触过这首曲子,你只需要认真地听上三遍,就会彻底被它的旋律所编织的东西迷住,那是一种欲罢不能的像经历过山车带给人的起伏一样的巨大的享受。

听《拉三》的时候,好像每一个音符都在它自己最理想的位置,在细致的指挥下,分期分批地亮起来,一会儿像国庆礼花布满天空时的绚丽,一会儿像礼花放完第一批第二批开始装弹时的间歇里寂静下来的夜空。你会期待着那些东西以新的形式再次腾空而起,而且,你不知道接下来的绚丽将有多高,因为每次你听它的时候,最好在高潮阶段带给你的刺激并不是你上次所经历的,它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差,每一次都将是新的。

曾经用海浪比较过拉三。好像你在海边,看到平静的大海,开始出现一些小小的浪花,后来看到此起彼伏的一些白色,那时风浪又大了一些的浪尖,当你感到风的力量的时候,发现面前的大海已经不再平静,二三米高的浪头开始出现,大雨也在你的头上降临,你正在酣畅淋漓地感受这些的时候,你正在以为这些将转化成一个几十层楼高的巨大海浪的时候,一切都悄悄平息下来,雨过天晴一般,大海又开始平静,甚至你看到海滩上多了不少游泳的人,蓝天白云中,天边不知到是什么东西出现了,以很快的速度过来了,这时,当人们看清这是什么的时候,一个巨大的如同中天广场般的浪,伴随着周围依然平静的海面,神话般地出现在你面前,想一想那种奇特的震撼和接下来浪打下来的样子,你一下子被音乐的海洋深深地吞没了。愉快地吞没了。你呼喊变成气泡,你失去依托,挥舞在深蓝之中。

拉赫玛尼诺夫为钢琴而作的《音画练习曲》,其含义是用钢琴技巧与音来作绘画表现,LZ练这首曲子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扒谱练习,要体会这首曲子的内涵,注意作者在细节上设的伏笔以及过渡,这是拉赫玛尼诺夫1911~1917年间为他的两个孩子而完成的作品,它在乐曲中运用了华丽的技巧,类似李斯特的《超技练习曲》,LZ说道驾驭本曲,其实它的音乐性却凌驾其上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练习曲。。希望LZ能将这个传世佳作练习好,--wanghongdawhd。

造就时代需要英雄,人类文明同样离不开英雄。英雄者,或集风云际会于一身,登高一呼万众麋聚,或又双雄并起,双峰相峙,各领风骚,互为争奇。凡属后者的两人,必定是思维理念、个性举止均对比极其鲜明,反差异常强烈,音乐上如巴洛克时期的巴赫、亨德尔;歌剧全盛期的瓦格纳、威尔第;指挥台上的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和钢琴界的阿劳,霍罗维茨等皆属之。在苏联的小提琴领域正好也有这样的两位大师,可以说正是他们的四只手,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共同撑起了世界小提琴艺术的半壁江山,捍卫了苏联小提琴学派的荣誉和地位。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和列昂尼德柯冈的名字并不因为他们的去世、时事的变迁而销声匿迹;相反,随着岁月的流淌,新生代的不断涌现,知道、倾慕他们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列昂尼德柯冈(Leonid Kogan)与大卫奥依斯特拉赫一样也来自乌克兰,只不过由于柯冈比后者小16岁,因而可以说至少在柯冈崛出之前,大卫在苏联乐坛上的地位还是一言九鼎、无人撼动的。1924年11月14日柯冈出生于乌克兰中部的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他的父母都是摄影师,父亲还是业余提琴手,从5岁起柯冈就拿着童琴学习,以后历经两任教师辛勤栽培终于成材。他的这两位老师都姓杨波尔斯基(Yampolsky),前一位叫菲利普,后一位叫阿拉姆,还都是奥尔的学生,但彼此之间没有一丁点儿的血缘关系。如果说家乡的菲利普杨波尔斯基培养他确立了对小提琴演奏的热爱和坚固的基础功底的话,那么从10岁迁往首都起,莫斯科的阿拉姆杨波尔斯基则一手缔造了他通向成功之路的坦途。从天才少年班到中央音乐学校(即莫斯科音乐学院附中),从大学再到研究生,柯冈师从杨波尔斯基长达17年,两人之间的情谊绝非一般的师生所能比拟。想当年,16岁的大卫奥依斯特拉赫以一曲《魔鬼的颤音》掀开了他艺术人生的第一页,而柯冈恰恰也是在16岁那年在莫斯科爱乐乐团的烘托下上演了他的处子作:勃拉姆斯的《D大调协奏曲》,以其精湛的琴艺和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素养,轰动乐坛。这次成功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须知此时的柯冈还仅是一位附中的学生呢。4年后,作为音乐学院二年级学生的柯冈已经以莫斯科爱乐乐团特邀独奏家的身份随团去国内外巡回演出,他那令人印象深刻的演技和鲜明艺术个性令听从们惊叹不已。然而,真正让世界感受到柯冈存在的是1951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一届伊莉莎白王后国际音乐比赛”上,柯冈以一曲帕柯尼尼的《D在大调第一协奏曲》技惊四座,一举夺得大赛金奖。载誉而归的柯冈旋即被任命为母校的小提琴教授。所谓好事成双,不久,28岁的柯冈又当上了新郎,他的新娘正是比他大5岁的女小提琴家伊莉莎贝塔吉列尔斯。(Elizaveta Gilels)

33岁的伊莉莎贝塔是苏联乐坛上最负盛名的钢琴大师埃米尔吉列尔斯的胞妹。说起来柯冈与伊莉莎贝塔的这段姻缘还亏得这位大舅在无形之中牵线搭桥呢。原来,在1949年,爱好室内乐的柯冈就与钢琴家吉列尔斯以及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组成了一支钢琴三重奏组,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和拉赫玛尼诺夫的三重奏作品。久而久之,吉列尔斯那同是小提琴专业的妹妹自然与柯冈也熟识起来。伊莉莎贝塔非等闲之辈,她早年曾拜斯托利亚尔斯基为师在敖德萨音乐学校学琴,后来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又师从阿拉姆杨波尔斯基,乃柯冈的正牌师姐。1937年,当“伊丽莎白国际小提琴比赛”的前身“伊萨依国际小提琴比赛”创办伊始,如日中天的大卫奥依斯特拉赫以29岁的“高龄”力拔头筹时,同时参赛的18岁的少女伊莉莎贝塔却也以不俗的琴艺取得了第三名的优异的成绩。此后的她虽未能大紫大红,却也一直活跃于音乐舞台上。伊莉莎贝塔倾慕柯冈的年轻有为,而柯冈也从这位师姐那里感受到更多的成熟和温情。两人喜结连理,不仅是彼此艺术上情感上心心相印的升华,也是苏联两个最知名音乐家庭的联姻。几年后随着儿女相继出世,更使柯冈夫妇的生活充满了喜悦,柯冈的事业也突飞猛进。1955年,他应邀前往法国巴黎举行的音乐独奏音乐会,这也是他首次在西方的音乐舞台上亮相。在首场演出中他一口气演奏了莫扎特、勃拉姆斯和帕格尼尼三部时代、风格皆大相径庭的协奏曲,使原本对东欧演奏艺术执有偏见的听众们只有心悦诚服的份。第二天法国的报纸上这样评论道:“柯冈的演奏之出神入化使听众们闭上眼睛就能体会到站在你面前拉琴的原来是位真正的魔法师。”

作为苏联小提琴学派共同的旗帜,大卫奥依斯特拉赫与柯冈之间的关系向鲜见于国内转述的各类文章之中。就一般而言,总是同行相轻,而具有不同个性、风格的学派领袖尤甚。柯冈与大卫奥依斯特拉赫的演奏风格是迥然有异的。柯冈以擅长表现音乐的戏剧性取胜,他与奥氏最本质的区别也许在于他的演奏追求雄奇险峻、声势豪迈的气质,这与情感温馨儒雅和音色细致入微的奥氏招牌形成泾渭分明的巨大反差。然而这种性格上、气质上区别并没影响到他们彼此之间的友谊。1951年当柯冈参加伊丽莎白五后比赛时,评委当中就端坐着奥依斯特拉赫。当柯冈在决赛中演奏完后,大卫对着同是评委的法国提琴大师蒂博不无得意地说:“你当然了解我们的培养方法是优秀的。我们的年轻人演奏得非常出色,他们完全成了听众注视的焦点。列昂尼德和米沙(指米哈伊尔瓦伊曼,他也是杨波尔斯基的学生,当年比赛的亚军得主)根本找不到激烈的竞争对手,我预言他俩将获得比赛的头两名。”比赛的结果一如奥氏所料,26岁的柯和24岁的瓦伊曼昂头挺胸站上了领奖台。柯冈成名后,作为一名后来者,他还经常出席大卫的演奏音乐会以及他晚上在音乐学院的授课。大卫尽管比柯冈大16岁,但却始终把柯冈视作一个平等同行而决非是竞争的对手。当然,在通常情况下大卫总是作为苏联小提琴学派的唯一代言人在各种场合频频亮相,而柯冈则由于天性内敛孤僻,总是尽可能地避免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至于谈到柯冈心目中的偶象,则非海菲兹莫属。每当回顾起海菲兹1934年的访苏之行,柯冈总是由衷地说:“我去听了他的每一场音乐会,至今我仍能清晰地记忆起他演奏的每一个音符……。”其实,只要留意柯冈唱片封套上的演奏肖像和实况录像的神态,就可发现他与海菲兹在演奏时都是神色冷峻凝重,毫无一丝快意,双眼都直直地逼视着琴上的弓和弦,何其相似乃尔!就连柯冈演奏的琴也大有讲究。据他的儿子帕维尔回忆,父亲在其早年的演奏生涯中使用的是音色更为柔和亮丽的斯特拉迪瓦里,后来他认为瓜尔内里那深邃沉郁的音色更符合自己的个性,于是就改用了一把制于1726年的瓜尔内里“杰苏”琴。此外,柯冈还收藏了一把1733年的瓜尔内里名琴,而这把琴还是大卫奥依斯特拉赫于60年代为他觅得的。俗话说琴为心声,两人的相敬相知由此可见一斑。不过,对于琴弓柯冈倒是更喜欢选用法国的弓,他几乎从不使用德国弓,这一点他又与海菲兹和大卫奥依斯特拉赫有截然不同的审美观。

柯冈一生远官场淡名利,讷于言而敏于行,尽管其生前集功勋艺术家、人民艺术家、列宁奖章获得者等诸多荣誉于一身,然而他与他家人的演奏录音都并不好找,尤其在国内,几乎是唱片爱好者收藏上的一个盲点。为此,谨就个人收集到的资料将其流变略述于后。以备有心者日后寻觅。

柯冈的录音其实不少,但苏联国家级的“旋律唱片公司”(Melodyia)发行的大都还止于LP的载体形态,于欣赏、收集都带来莫大的不便。与此同时西方世界对于柯冈艺术的价值似也远不如对大卫奥依斯拉赫那么看重,后者的唱片可谓俯拾皆是,可五大唱片公司发行的柯冈唱片却屈指可数。倒是几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在这方面眼光独到,做出了值得嘉许的成绩。

意大利的“丑角”唱片公司(Arlecchinl)推出的《柯冈的艺术遗产》(Leonid Kogan Legacy)为30CD,虽未号称全集,却几乎涵盖了柯冈在各个重要时期演奏的不同风格、不同体载的作品,有全集之实。而日本的三全音乐株式会社以“希神”(Triton)也为30CD,其编辑思路与曲目编排与“丑角”又有所不同,曲目也并不完全重叠。以上两种是欲收藏全集的理想目标,至于选集类的CD,当首推英国“圣约”(Testament)的一套6张CD(编号为SBT1223—1228),这一套的重要性在于收录了柯冈所演奏的足以显示其鲜明个性和卓越琴艺的经典小提琴协奏曲,其中包括了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和柴科夫斯基的所谓“四大协奏曲”还有他与夫人伊莉莎贝塔合作的泰勒曼、列克莱尔和依萨伊的小提琴双重奏鸣曲等,实为收藏之圭臬。倘再退而求其次,只求一碟在握以闻其音者,EMI唱片公司“名家档案系列”(Artist Profile)的柯冈专辑(2CD)无疑是首选(CD编号为ZS0777 76773223)。它遴选了柯冈演奏的贝多芬、勃拉姆斯和柴科夫斯基的三首D大调,外加一首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由康德拉辛、西尔韦斯特里等名家指挥,为柯冈全盛时期的代表作。可惜该片已被EMI从目录上删除有年,不知今后会再版否?值得注意的还有韩国的“炎唐古典”唱片公司(Yedang Classica)发行经由美国“干线音乐公司”(Pipeline Music)从苏联获得版权,并进行了模转数处理的一批珍贵音乐档案,其中就有柯冈演奏的数种,由于这批CD唱片自2000年起才陆续问世,相比较而言,“炎唐”的唱片倒是柯冈爱好者们最易觅获的对象。

http://entsinacomcn/y/2006-08-29/16531222256htm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3334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8
下一篇2024-02-18

随机推荐

  • 妮维雅ab面霜补骨脂酚含量

    48%。妮维雅补骨脂酚紧致逆时B5修复面霜,商品规格:50ml,昵称:妮维雅AB霜,温和抗老、嘭弹、紧致、抚纹、快紧致、强维稳、植物A醇补骨脂酚:淡纹紧致,高效抗老。4小时补骨脂酚含量48%,天然提取不刺激,高渗透B5:维稳修护、修护肌肤受

    2024-04-15
    49000
  • 40岁男士适合妮维雅 哪个系列

    水活畅透保湿系列。妮维雅男士推出的水活畅透保湿系列,蕴含小分子玻尿酸,可密集保湿锁住水分。其中的精华露添加了深海黄金藻成分,能够呵护肌肤、改善肤质,帮助缓解粗糙干纹、水油失衡、暗淡无光等肌肤问题。洁面后使用,能够唤醒肌肤,令肌肤更显年轻光滑

    2024-04-15
    48900
  • sk-2爽肤水,化妆水,神仙水,美容乳液,美容液,使用的顺序

    一、氨基酸洁面sk-2洁面主打深彻清洁、改善油脂、清爽补水的功效。二、清洁水sk-2的清莹露主打功效是再次清洁,轻微去角质,清除多余的油脂,软化毛孔。三、精华水sk-2的神仙水主打功效是补充肌肤水分、光滑肌肤、调理皮脂平衡、平衡肌肤PH值、

    2024-04-15
    43300
  • 抗老护肤品哪个品牌好 抗老精华推荐

    每一个护肤品都有着不同的护肤功效和作用,护肤品是我们日常护肤必备的产品,抗老护肤品能有效抗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皮肤的胶原蛋白都会渐渐流失。抗老护肤品哪个品牌好1、韩国AHC第七代眼霜AHC这款第七代眼霜,口碑还是不错滴~在效果上

    2024-04-15
    36800
  • 赋活沙漠肌骆驼套盒怎么样

    好。1、成分好。赋活沙漠肌骆驼套盒的主要成分为水,尿囊素,甘油,其成分很好。2、价格好。赋活沙漠肌骆驼套盒的售价为1389元,而其他同档次的护肤品套盒的价格在1527元以上,所以赋活沙漠肌骆驼套盒的价格很好。好。1、成分方面。卡尔曼尼虫草系

    2024-04-15
    27900
  • 妮维雅630和玉兰油多效修护面霜哪个好

    妮维雅630。1、吸收性。妮维雅630适合任何肤质,且温和不刺激,日夜也都适用,玉兰油多效修护面霜吸收性不如妮维雅630。2、成分。玉兰油多效修护面霜美白效果太快太明显说明添加化学成分多,妮维雅630与之相比好些没那么多化学成分。妮维雅面霜

    2024-04-15
    36300
  • 为什么用玖恩草本紧致套盒的能量源滴肚脐就能减体重。

    其实、减肥效果最好、最快、最根本、最健康、最安全、最环保、最彻底、最无伤害、最无任何副作用的办法就是合理控制饮食:1、控制热量与脂肪。要始终小心食物的热量,在膳食中应减少些肥肉,增加点鱼和家禽。 2、饮食要清淡。要少吃盐,咸的东西吃得越多,

    2024-04-15
    286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