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散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初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散文”概念:属于文学作品范畴,但不限于狭义的艺术散文、“纯散文”。是那些:具有文学色彩的,形象、情感、审美特点比较明显,又非小说、诗歌类的作品。包括写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议论哲理类的散文。既然属于文学作品,那么我们的散文阅读教学,也就界定为一种审美阅读,而不是着眼于信息筛选和处理的信息式阅读。所以,散文教学的关键不是抓人物,而是找到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散文教学应该教出语文味,那什么是语文味呢?
所谓语文味,是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他们在把握语文这一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我认为要教出散文的语文味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鉴赏散文的语言美,突出朗读的训练
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语文课,语文课,老师必须与学生一起美美地听,美美地读”(余映潮语)。
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散文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
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所以在散文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散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散文教学中教出语文味的重要一环。
二品读欣赏语言,滋养学生情感丰富的情趣
语言塑造形象,“言为心声”。在散文教学中抓住文章中的精典语言、精美语言和重点语言引导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欣赏,语言中内蕴的情感情趣便会通过品读欣赏感染和陶冶学生,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情趣。
比如,在教学散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引导学生品读“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水。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让学生领会青海湖的梦幻是神奇、美丽的,但也是虚幻的。青海湖拥有醉人的美,它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实实在在的美却又美得有如同梦境般奇妙。本文紧紧围绕“梦幻”二字展开,从文章的题目到内容,“梦幻”般的美、“梦幻”般的感觉总是和青海湖诱人的魅力紧紧结合在一起。
只有将散文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原则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学学会品读散文。
2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怎样体现语文味新《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个学段的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有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目标具体为: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第二学段目标具体为: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教师指导下组织有趣味和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第三学段目标具体为: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纵观我们的语文教材对各学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明确规定,我们学校积极开展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如何体现语文味”的专题研讨。
一年级研讨专题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其他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
语文是最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学科,它不应该是单一的、孤立的。它的视觉应该是伸向广阔的丰富多彩的自然和社会空间,有待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和丰富的。“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美丽之花,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灵魂所在。
在设计综合性学习课例《我爱我家》的时候,可以抓住‘亲情“这话题,设计了可供学生表达情感的八个小活动:1、为父母倒一杯茶。2、为父母唱一首歌或朗诵诗歌,3、送父母一份小礼物,4、抢拍父母的生活照,5、为父母洗一次脚6、请父母讲自己的生活故事7、请父母为我儿时画像8、对父母说一句感恩的话。这样一来,就唤醒学生内心原来就有的情感火花,激发学生倾尽全力,充满情味,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活动中去。
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伴随着活动情景升华情感体验,放飞自己的个性,感悟亲情魅力,在快乐中得到发展,在亲情中得到人格的提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是这样洋溢着温馨和美的人情味和灵性美,体现出了“语文味
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参考文献有哪些[1]李国栋:《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 [2]郝毅:《探析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科教文汇》2007年第1月下 [3]王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年总第455期 [4]存少辉:《谈“朱子读书法”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0月 [5]赵年秀:《评析——以叶圣陶阅读课程理论为视点》,《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6月 [6]冯文达:《谈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8月 [7]王爱娣:《美国初中学生应掌握的阅读方法》,《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期 [8]张金保:《遵循阅读规律,提升阅读效率》,《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 [9]张磊磊:《“前见”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现代语文》2007年第4期 [10]亓成功:《关于阅读教学“起点”的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 [11]孙建平:《有效阅读,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 [12]陈艺真:《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教学与管理》2007年5月 [13]张贤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个性化施教策略浅探》,《语文学刊》2007年5月 [14]武永明:《关于个性化阅读相关问题的思考》,《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 [15]王传霖:《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意义探索》,《中国校外教育》2007年2月 [16]屈伟忠:《强化阅读教学的原文意识》,《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 [17]王兆平:《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距离”美》,《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 [18]余映潮:《阅读教学“主问题”研究与实践笔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 [19]陈晓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 [20]任新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8月 [21]李志清:《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 [22]秦昌利 周永红:《运用线索 牵动全文——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几种手法》,《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 [23]韩克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初探》,《考试》2007年第2期 [24]余贻贻:《技能训练:阅读课的主题》,《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10月 [25]张正君:《阅读教学语言特点论析》,《语文建设》2007年第3期 [26]周秀芳:《例说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位》,《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4期 [27]廖贤枢:《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品位》,《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 [28]王永红:《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第6期 [29]孔爱玲:《读书会: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语文建设》2007年第1期 [30]朱从国:《把考材当教材用——高三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点做法》,《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 [31]沈坚:《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课堂阅读》,《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 [32]汪卫兵:《文言文信息化阅读教学的优势》,《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5月 [33]桂谦:《中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思考》,《科技资讯》2007年第9期 [34]高兴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发散思维训练方法初探》,《考试》2007年第8期 [35]贝学问:《阅读教学,蕴含生命的教学——从散文《绿》的课堂教学说开去》,《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 [36] 余映潮等:《系列主题单元阅读教学设计专题讲座》,《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 [37] 余映潮:《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 [38]李英杰:《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及对策》,《语文建设》2007年第9期 [39]苗歌:《阅读教学的误区》,《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年第5期 [40]褚兴中:《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现状反思》,《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 [41]林亚大 朱于新:《高中阅读教学深刻性摭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3月 [42]刘帅:《令人担忧的阅读公式化》,《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期 [43]何建英:《阅读课,读耶,说耶?》,《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
4 怎么写初中半期总结啊你可以写你发试卷下来的错为什么会错啊。
还有你以后回怎么做~。
然后要改掉粗心大意的坏毛病等等的。
另外建立班级语文学习制度,走好新初一第一步 ——新初一前半期工作小结 时光飞逝,又近半期。回顾新初一两个半月的教学工作,倍感考验的严峻。
万事开头难,用紧张、忙乱、劳累这些词语来形容开学工作,毫不过分。所幸的是,在千头万绪中,我认为自己还算做好了一件对学生很有意义的事:那就是初步建立起了班级语文学习制度。
毫无疑问,这两个月对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一届新初一,我在战略思想的准备上是充分的,但在战术上的准备既清晰又不清晰:说清晰是我相信一定能超越自己——如果说过去的一点点成绩主要还是在单篇课文的教法研究上力求突破的话,那么未来的三年我除了继续研究教法,我将要求自己站在更高一些的台阶上审视初中语文的教与学,让自己的教学除了“好听、好看”之外更具有科学性。
我意念中的“科学”,是学生学习规律的探求,是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教学新天地的开拓。说不清晰是目标有了,但并没有详细的行动思路和备用教材。
我的头脑中只有一个大概的框架,所有的想法都处于萌芽状态甚至未萌芽状态。我要走的每一个下一步,都需要前一步的论证和支持。
走一步,再走一步,初一教材第一单元的这篇课文,成为了我精神的加油站。 但在我的行动纲领上,建立班级语文学习制度,却是最清晰的一个计划。
基于以前的语文教学零散、混乱、随心所欲的特点,我要求自己必需给学生建设一个非常明确的语文学习的制度,让玄妙的语文教学有章可循,让以前在学生心目中可有可的语文学习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轨道上运行,使学生学得到还看得到,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自己必需做什么心中有数。让班级的学习秩序化、规范化、规律化。
一切都还在摸索中,所有的行动都奠定在我对学生学习规律的一些粗浅认识上。 班级图书馆的建立是我在开学最短时间内完成的第一个“大工程”。
困难很多。就是为了给班上买到一个既实用又不太贵的书柜,我也几乎跑遍了整个石桥铺地区。
上一届的班级留下了三百多本好书,我动员现在的班上每一个孩子捐献了一本。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班级图书馆有近五百本书了,而且书的品味都很高——除了名著,都是名副其实的好书。
学习深圳的“好书漫游活动”,我们的图书也是自由漫游的,只要不带出教室,孩子们可以自由借阅(每周有两天是全开架)。加上学校图书馆的开放和每个孩子起码订阅一本优秀杂志的统一要求,我想,我们完全做到了足不出校园,足不出班级,就能在好书的海洋(起码也算小河)里遨游。
另外,我还拟订出了读书笔记的写作交流以及考试制度。动员孩子们“绝不妥协”地和外语数学“抢”时间来阅读。
我敢保证,开学两个月,我班上孩子的平均课外阅读量每天应该在十页以上。我想,这件事情,应该是一个有远见的不急功近利的语文老师必需做的一件事情。
我做得还算漂亮。 班级语文网络家园的建立。
这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谁想让语文学习真正立体起来,谁就无法饶过互联网。
这片已经瑰丽无比的天空早已经成为学生自由驰骋的天堂,而我们的语文老师,还大多数在这方面观望或者驻足不前。网络就好比是一块肥沃的田土,你不用水稻高梁鲜花绿树去占领它,那么野草蓬蒿就会占领它。
语文老师不把网络为我所用,那网络很可能就会成为语文教学的绊脚石。这件事情我有优势也有劣势。
优势是我们有自己的网站(先生和几个朋友一起搞了三年了,很艰难,规模不大,但也还很像一回事),劣势是我的学生是住读生,他们一个周只有周末两天能上网。但权衡利弊,我觉得这件事还是非做不可。
一来学生有热情,有热情而不用,就是对教育资源的绝大浪费。二来几乎全班同学的家里都能上网,这样好的条件不用,那更是对教育资源的浪掷。
三来我意识到我们今天的努力做的是明天的工作,别人说学校五天教育加上家庭两天教育等于零,那我们为什么不利用网络这个最时尚最快捷最广泛的渠道努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语文学习空间,化语文学习于无痕,思想教育于无痕呢? 这件事情我们也做得比较漂亮。仅仅两个月的时间,我的班级在我们自己的网站“易动网络写作平台()——写吧”的热点频道“心情日记”上建立了六十一个网络日记本。
教师日记、学生日记、家长日记,教师点评、学生点评、家长点评、朋友点评形成了异彩纷呈的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的立体网络。班级网络家园的初步形成让我的语文教学提高了效率,增添了活力,更让我的班主任工作拥有了一个绝佳的互动平台。
从开学初到今天,我个人在“wangjun的日记本”里发表网络日记94则,发表点评534则,受评1204则。学生人均发表日记20 则,点评和受评400则。
从这些最简单的数据统计背后,您可以看到我们语文教学产生的巨大变化——在对网络的深度利用上我们终于走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以上两件事情属于班级语文教学历史上的“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自己认为,最漂亮的事情不是它们,而是下面这些“芝麻小事”。
因为。
1 如何让古诗文教学越来越美
1、重视识记,忽视理解。
从古诗文阅读教学课堂来看,记忆在古诗文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有语:语文学习有三难: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占古诗文篇目大头的文言文何以让学生如此畏惧,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年代久远,部分文言晦涩难懂,加上老师的教学方法失当,片面强调记忆,忽视了对文章内容、主旨、背景的理解。重视识记本无可厚非,但是用僵硬的方法对待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罪莫大焉。
2、重视应试,漠视涵养。在实践操作中,很多老师把更多的精力交给了中考必考篇目,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必考篇目的字词句的解释翻译上,对于古诗文的内容的理解,相关篇目的联类相比研究不多。
在学生的阅读视野里,古诗文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而不是血脉相连纹理相同的共同体。教师往往通过研究中考试题的命制特点而不是根据篇目的特色决定自己的教学重点。
3、重视串讲,误解诵读。在中学古诗文课堂,串讲式大行其道。
虽然串讲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是篇篇文章都串讲不但显示了教师教学能力的缺乏,还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听课效率。让学生形成了思维的定势:认为古诗文学习就该这么学,古诗文学习就是僵死呆板的。
开明点的老师推崇唱读,认为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把头拗过去的动作非常传神,堪称诵读的标志性动作。其实唱读拖腔拉调,摇头晃脑,念读呆板平直,生硬冷漠,这些实在不能发展学生读的能力。
通过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在古诗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而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其谬更大。
在我国古诗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面对一篇篇包含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诸要素的文章时,在确定究竟应该教什么方面往往显得颇为茫然。要么什么都教,面面俱到,要么四下放手,盲目随意。
其实,语文学科是知识性学科,更是实践性学科。语文学习以发展智慧技能为旨要(古诗文教学尤其如此),教师教学的关键是交给学生分析、理解和鉴赏诗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智慧技能。
要达成这些技能,教师就必须把美读方法和实践当作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授学生以阅读古诗文之渔。 从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课堂需要从陈述性知识的灌输转变到程序性知识的理解把握上来。
指导学生学法本来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于字词句的翻译和理解之上,不能把自己的关注的重点放在文章内容、含义、背景的解析上,而应该把自己的教学内容确定在如何指导学生美美的学、美美的阅读古诗文上。
指导美读,是教师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更应该成为教师古诗文教学的首要教学内容。 美读有助于形成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里强调,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多种阅读方法当然包括古诗文的阅读方法。
但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仅仅定位于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其实,借助工具书阅读只能扫除阅读障碍,实在无法达成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知识与技能之外的目标。
因此,教师必须在指导学生古诗文阅读方法上面寻找突破。学生热爱的祖国语文,既包括祖国的现当代语文,也应当包括古代语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文。
养成古诗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当然也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但是,一般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仍然沿袭这最简陋最初级的方法,即让学生通过工具书的帮助,明晓古诗文的大意。
至于文章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往往有老师亲自操刀包办。这样方法的割裂使古诗文阅读课堂低效化,学生因为无法掌握美读的方法而举一反三,更不能以己出发,体味文本的情、趣、理。
美读能够促使学生听韵知意。 我们知道,古诗文除了因为年代久远的原因令学生难以理解的负面因素之外,还有凝练畅达、音韵和谐、意味深长等鲜明特点。
让学生美读,不但可以再现汉语言在音韵上的节奏之美,更可以通过意会感受到文字字音背后所传递的意象之美、情境之美。比如,有的老师教《记承天寺夜游》,把一篇叙事描写的文章改编成一组组短句,变形组合而成为一首叙事诗。
学生通过读短句中的关键词句,不但能够理解作者赏月寻友的急促以及月色澄白如练的画面,其中的闲散洒脱也在美读鉴赏之中得以领会。相比那些贴标签而得到的所谓闲人的三种四种解读而言,这种感受不但真实而且令人印象深刻。
美读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美读的过程,是读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读者与文本发生精神的遭遇,用自己的生命律动去探究文本的美点。古诗文具有独特的文气和情气,美读意味着读者披文入情,由悦耳悦目到悦心悦意之境,又由悦心悦意到悦志悦神之境。
比如余映潮老师教学《三峡》一文时候,他并不像有的老师那样贪图表面的热闹,而是表现出相当的沉稳和细致,把美读作为学生走进文本的重要内容来落实。他不但让学生注音朗读,还让学生诵读译文。
他指导学。
2 散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初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散文”概念:属于文学作品范畴,但不限于狭义的艺术散文、“纯散文”。是那些:具有文学色彩的,形象、情感、审美特点比较明显,又非小说、诗歌类的作品。包括写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议论哲理类的散文。既然属于文学作品,那么我们的散文阅读教学,也就界定为一种审美阅读,而不是着眼于信息筛选和处理的信息式阅读。所以,散文教学的关键不是抓人物,而是找到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散文教学应该教出语文味,那什么是语文味呢?
所谓语文味,是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他们在把握语文这一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我认为要教出散文的语文味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鉴赏散文的语言美,突出朗读的训练
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语文课,语文课,老师必须与学生一起美美地听,美美地读”(余映潮语)。
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散文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
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所以在散文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散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散文教学中教出语文味的重要一环。
二品读欣赏语言,滋养学生情感丰富的情趣
语言塑造形象,“言为心声”。在散文教学中抓住文章中的精典语言、精美语言和重点语言引导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欣赏,语言中内蕴的情感情趣便会通过品读欣赏感染和陶冶学生,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情趣。
比如,在教学散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引导学生品读“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水。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让学生领会青海湖的梦幻是神奇、美丽的,但也是虚幻的。青海湖拥有醉人的美,它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实实在在的美却又美得有如同梦境般奇妙。本文紧紧围绕“梦幻”二字展开,从文章的题目到内容,“梦幻”般的美、“梦幻”般的感觉总是和青海湖诱人的魅力紧紧结合在一起。
只有将散文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原则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学学会品读散文。
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参考文献有哪些[1]李国栋:《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 [2]郝毅:《探析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科教文汇》2007年第1月下 [3]王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年总第455期 [4]存少辉:《谈“朱子读书法”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0月 [5]赵年秀:《评析——以叶圣陶阅读课程理论为视点》,《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6月 [6]冯文达:《谈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8月 [7]王爱娣:《美国初中学生应掌握的阅读方法》,《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期 [8]张金保:《遵循阅读规律,提升阅读效率》,《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 [9]张磊磊:《“前见”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现代语文》2007年第4期 [10]亓成功:《关于阅读教学“起点”的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 [11]孙建平:《有效阅读,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 [12]陈艺真:《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教学与管理》2007年5月 [13]张贤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个性化施教策略浅探》,《语文学刊》2007年5月 [14]武永明:《关于个性化阅读相关问题的思考》,《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 [15]王传霖:《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意义探索》,《中国校外教育》2007年2月 [16]屈伟忠:《强化阅读教学的原文意识》,《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 [17]王兆平:《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距离”美》,《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 [18]余映潮:《阅读教学“主问题”研究与实践笔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 [19]陈晓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 [20]任新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8月 [21]李志清:《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 [22]秦昌利 周永红:《运用线索 牵动全文——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几种手法》,《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 [23]韩克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初探》,《考试》2007年第2期 [24]余贻贻:《技能训练:阅读课的主题》,《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10月 [25]张正君:《阅读教学语言特点论析》,《语文建设》2007年第3期 [26]周秀芳:《例说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位》,《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4期 [27]廖贤枢:《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品位》,《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 [28]王永红:《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第6期 [29]孔爱玲:《读书会: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语文建设》2007年第1期 [30]朱从国:《把考材当教材用——高三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点做法》,《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 [31]沈坚:《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课堂阅读》,《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 [32]汪卫兵:《文言文信息化阅读教学的优势》,《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5月 [33]桂谦:《中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思考》,《科技资讯》2007年第9期 [34]高兴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发散思维训练方法初探》,《考试》2007年第8期 [35]贝学问:《阅读教学,蕴含生命的教学——从散文《绿》的课堂教学说开去》,《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 [36] 余映潮等:《系列主题单元阅读教学设计专题讲座》,《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 [37] 余映潮:《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 [38]李英杰:《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及对策》,《语文建设》2007年第9期 [39]苗歌:《阅读教学的误区》,《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年第5期 [40]褚兴中:《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现状反思》,《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 [41]林亚大 朱于新:《高中阅读教学深刻性摭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3月 [42]刘帅:《令人担忧的阅读公式化》,《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期 [43]何建英:《阅读课,读耶,说耶?》,《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
4 谁能发个《口技》的教学实录,就是语文课本中的余映潮《口技》教学实录 师:现在我们上课。
生:(鞠躬)老师,您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学习《口技》,老师写了六个字,读一下。 生:(齐读)朗读,欣赏,积累! 师:朗读,读起来;欣赏,把我们的眼光,进入课文深处(手势从眼自然落下至讲台书上);积累,做好老师发给你们的智能练习,把它理解,分类。
好!下面我们开始读课文(师从讲台下,进入学生行间)。《口技》这篇文章写的是古代艺人——一个没有名字的表演者的生活,由作者的笔,记录了他精湛的技艺。
我们先把文章朗读一遍。要求读得沸沸扬扬,为什么要“沸沸扬扬”呢?你只有进入了课文里,才会感觉出《口技》的表现力。
我起个头—— (生齐读,尝试着沸沸扬扬。) 这是课的总起。
不枝不蔓,直入主题。首先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与学习方法,目标非常明确。
“沸沸扬扬”的朗读,是对学生“读”的第一个要求。由此,把学生带入了课文,带入了情境,也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作了准备。
师:好,停一下,你们读的与老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下面,再读,要求字正腔圆;为什么要这样读?因为,人家是口技表演,让听众得到乐感,现在要用我们的语音,来表达口技的表演,每一个字出来,都要圆润有力度。
老师,把第一段示范一下: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生自由读,努力读得字正腔圆。) 师:好,我们试读一遍。
(生齐读)这一遍好多了,但“少”字不读shào,而读shǎo,“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师读如说书,缓急有致,字正腔圆)。 “字正腔圆”的朗读,是对学生“读”的第二个要求。
教师先范读,使学生学有榜样。然后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集体试读,教师点评并纠正学生的朗读错误。
朗读训练实在,学生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 师:下面,再来一遍,这次读,要求读得层次分明,提示一下:第二段,第三段,都分为两层,在哪儿分开呢?老师不知道,你们知道。
过一会儿,男生读完一层次停下,女生接下去读。 (生思考片刻,动笔圈画。)
师:基调仍然是字正腔圆:“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师示范读)这就是字正腔圆,男生读完第一层停下来,这叫“不约而同”,你们没有约定,但要同时停下来。 (男生读,女生接着读。)
师:“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读得抑扬顿挫)男生为什么知道在这里停下来,女生为什么知道在这里接上去?下面再读第3段。
(女生先读,男生再读。) 生1:因为前面是口技人模仿的声音,后面是在座宾客的感觉和赞赏。
师:这个分析还没有说到最准确的地方去,要仔细思考。提示一下,从描写的角度来说。
生2:前面是正面描写,后面侧面描写。 “层次分明”的读,是对学生“读”的第三个要求,是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课文,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分析课文。
师:《口技》这篇作品基本的写法是:有正面描写的地方,就有侧面描写,这是本文构思的基本特点。再读第四段,要求读得缓急有致,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大家体会一下,读出这段的情境。
(生自由读) 师:好,一起来。(生齐读) 师:第四段是重要段落,我们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情有景,同时语速要增快,大家感觉一下哪些句子哪些地方要读得快一点? 生3:我觉得是后面摹仿各种各样的声音时,应读快一点。
师:失火的场面,应读快一点。什么地方须读得慢一点?(师走到近处与生交流) 生4:后面宾客的表现。
侧面烘托表现,还有作者当中评议。 师:再评价你们一次,你们读得太秀气了,应该大声读。
你看看:“忽一人大呼火起”,失火的场面要读出来呀,这里一直快下去,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才渐慢。一起试一下。
(生齐读) 师:有同学读错了字,“曳屋许(hǔhǔ)声”。听老师读,“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渐读渐疾,快慢有致)。再试一次,放开嗓门啊! (生再齐读,也能渐读渐疾。)
师:再来一遍,你们读第一层次,我读第二层,告诉大家一下,你们在“泼水声”这儿停下来,前面是描写,后面是议论侧面或烘托,声音还应再大点儿。 (生先读第一层,师后读第二层,衔接非常自然。)
“缓急有致”的读,是对学生“读”的第四个要求,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出节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分析边朗读,朗读渐入佳境。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十分精心地设计课文朗读环节,四个要求明确而有梯度。“沸沸扬扬”,要求学生声音响亮,专注投入;“字正腔圆”,要求学生吐字清晰,感情充沛;“层次分明”,要求学生披文入情,由表及里;“缓急有致”,则是要求学生进入情境,读出情味。
以上,是本课教学的第一板块。 师:好!就读到这里吧。
再来一个练习,请拿出我们的“课堂智能作业”,分组练习。(同学们拿出教师下发的“课堂智能作业”。)
《口技》课堂智能作业 这是一份词语方面的“智能作业”。练。
5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如今的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往往追求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
有的教师、甚至一些地区还以此作为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笔者对此所持的观点是:未必见佳。
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否大、教学节奏是否快、训练密度是否强,关键应当看学习主体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视其达成效果,而不应当追求表面的形式。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笔者认为:一味地追求大容量、快节奏与密度高的特点,反而与语文教育追求熏陶感染的特点相悖,不利于学生在反复涵咏之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针对目前这样浮躁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呼唤艺术留白。一、留白的艺术体现及其依据 “留白”原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创作(构图)方法和理念,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可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能够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表达形式。它讲究虚实相生,无中生有,讲究空白与实体,空白与空白之间的变化、呼应。
这种呼应通过趋势、动作、神态等来表现,从而形成整体的映衬和谐关系,并突破了纸张的二维空间,而获得极富层次感的立体效果。人们甚至以空白来替代流水、天地等实体,比如创造出独特的“空水法”这一表现方式,流水的韵味趣旨,不着点墨而尽得风流,其对留白的运用堪称登峰造极。
如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虽如此,却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齐白石画虾,往往是几只活泼灵动、玲珑剔透的小虾跃然纸上。
齐先生的画处处留白处处有意,空灵虚幽,虚实相映,方寸之间彰显天地之宽,“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画面中有了空白,如同照片中那些高远的天空或者空旷的背景,留得好比堆积在眼前要舒服的多。
非独中国画如此,其他的一些艺术中也讲究留白技术的运用。书法艺术以线条表意,然而书法作品讲究章法布局的疏密相间,此外作品中枯笔,这实际上就是留白。
中国的印章艺术,讲究“疏处可行马,密处不透风”,其“疏处”也就是留白艺术的体现。著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在治其印时,觉得自己的姓名中四个字排列,怎么也不达到美的效果,便请教其师齐白石先生,齐老建议他将“中石”二字压缩一个字的大小,置于印的左上角,将左下角空出。
欧阳中石先生日后的书法作品,均用此印,表明他对此印的欣赏。这是印章艺术中留白的成功范例。
音乐以节奏、旋律作为表现语言,可也讲究留白的艺术性。“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就是音乐的留白,琵琶女的这一留白,给江州司马以无穷的想像;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列子·汤问》),这也是音乐留白的艺术效果。
谈留白,不得不追溯到老子。《道德经》有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这“希声”“无形”不能不说是“留白”的一种哲学基础,对后世影响极大,并逐步形成中国艺术强调空白和未定性的艺术精神。
另外一端,佛教传入后,正是与中国本土的道教之间产生了密切联系而演化得中国式佛教——禅宗。虚空也是其基本要旨之一。
禅宗中参悟佛法讲究慧根,这是参考的物质基础,但更讲究“悟”,这是参佛过程的精神保障。佛教的“悟”有“渐悟”与“顿悟”之分。
五祖弘忍的弟子“上座神秀主张渐悟”,而“慧能主张顿悟”(《六祖坛经》)。禅宗六祖慧能禅师以一偈得佛,得到弘忍禅师的赞赏。
少年慧能,在寺中司舂米之业,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胜出上座神秀,得到弘忍衣钵,不能不说是“顿悟”的典范。这里的“渐悟”与“顿悟”,实际上都是思维的留白。
历代的文人墨客从“虚”与“实”的辩证关系中获取艺术的方法,于是发现留白的妙处。诸如“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等,都是对留白这一艺术法则的明确注解。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转引自《于漪与语文教学》,第84页),在这两者之中,艺术化可谓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于漪老师自己也曾言“语文教学应当追求大象无形的艺术境界”,洪宗礼先生也说“教师应当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去发展学生无限的思考力,把学生引进积极的思考王国”(同上)。再者,语文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主体——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
因此无论是从教学的艺术追求而言,还是从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言,语文教学都应当注重“留白”设计。二、语文课堂,呼唤艺术留白 (一)“艺术留白”是作品本身的特征 大文豪海明威说过,文学创作讲究冰山原则,作家在文本中只露冰山一角,读者需通过水面之上的八分之一,去想见水下的八分之七。
这话就形象地揭示了文学作品的留白规律。许多文学作品本身,作者对作品中的人、事、景,不加一字评价,而是留有大片空白,让读者见仁见智。
如《项链》,作者并未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行为作一语评价,收录于教材后有人不断探讨其主旨内涵。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的主题,至今仍众说纷纭。
这这固然是一些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