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芝麻信用地铁长长长文案
整个六月,仿佛全世界的文案都结结结结结结巴了……
一切还要从芝麻信用的一支长长长长长长广告说起, 6月6日芝麻信用在上海地铁投放了一组长广告,新意的形式很快在朋友圈刷刷刷刷刷刷屏,据网友推测芝麻信用的这组地铁长文案,一定是压压压压压着键盘写出来的,这脑洞我服服服服服服!
事件营销
二、百雀羚一镜到底神广告
今年5月,网友@局部气候调查组为百雀羚制做了一支一镜到底的神广告。其清新的名族风,及曲折的故事的情节让人拍案叫绝。网友惊呼脑洞大开,老奶奶都不扶,就服百雀羚!然而5月11日,自媒体人公关界的007推文《哭了!百雀羚3000万+阅读转化不到000008》又将此事件点燃了新的传播高潮。“品牌传播与营销转换之间该不该画上等号”引发人们的激变。
三、丧茶
五一小长假,一家“哭着做茶”的丧茶店,“沮丧”开业。仅营业四天却赚足了眼球,吸引了媒体和网民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但如何有钱才是你的问题/咸鱼总有翻身的一天,但翻身后还是咸鱼/等忙完这一阵就可以接着忙下一阵了……倾向于调侃意味的负能量,让消费者因为情绪共鸣而感觉找到了同伴,因为情绪的暂时宣泄而开心起来。
四、网易云音乐杭州地铁文案
2017年3月20日,3月20日,网易云音乐联合杭港地铁在杭州地铁1号线上推出了“乐评专列:看见音乐的力量”,其将点赞数最高的5000条优质乐评,印满了杭州市地铁1号线和整个江陵路地铁站。世界如此宽广,人类却走进了悲伤的墙角一个人久了,煮个饺子看见两个粘在一起的也要给它分开,不在一起就不在一起吧,反正一辈子也没多长……看着这些文案,有没有戳中你的内心呢
五、黄小厨抄袭事件
4月23日,一篇名为《黄老师,黄小厨方案的钱我们不要了》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主要内容是说影视演员黄磊创办的“黄小厨”公司剽窃公关公司创意。文章称,该公关公司去年就开始给黄小厨noob市集做文案,但是没有中标,今年文案也没有中标,但是黄小厨noob市集北京站活动超高度还原了该公司文案创意内容。随后,黄磊发文进行回复,对此并不知情,对抄袭不能容忍。“如果黄小厨涉及抄袭,黄小厨公司自会承担责任,并对责任人作出相应处理。”其真诚、负责的处理方式基本上算是平息了此事。
这两天社交媒体上最火的品牌是哪个?
可能罗永浩刚举办完的坚果手机发布会算一个。
但是比这个还要火的,就算是百雀羚刷屏的广告了。
大家在一片赞叹声中,除了营销号进行转发宣传之外,越来越多的人也参与到了这个广告的传播和推广当中。虽然也有一些人表示对这次广告传播有一些不理解和异议的,但主体来说,这时候互联网舆情都是非常有利的。
而且从公布和统计的数据上来说,百雀羚这次做的广告绝对令人惊艳,而策划这个广告的团队也获得了不错的评价。
从形式上来说,这次广告采用了长图故事叙事模式,巧妙的以**拍摄场景的方法整体呈现,创意是非常不错的,而且作图的功力也非常了得。
但是我们熟悉的故事在这一刻又上演了:神反转。
随着一篇详细分析百雀羚此次传播和最终销售转化结果的文章发酵和传播,整个市场上迅速呈现出了两个派别:
第一种是力挺这样的广告创新派。
认为这样的广告创新是非常具有价值的,对百雀羚自身的品牌传播,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环境当中的品牌成长,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前景。更重要的是,给整个新媒体营销领域中注入了一丝新鲜。同时这样的内容也是广泛的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和转发,传播上千万的阅读和覆盖,就已经证明了此次传播的巨大成功。
同时认为,公关、品牌、市场等这些概念需要认真的梳理清楚,要明白这个广告最终传播和实现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而且目前自媒体大号在传播和销售之间的关系上,本来就存在巨大的差异,广告主在进行这样传播的时候,就需要清晰的认识到品牌和市场销售之间的关系,不要错误的认为做了品牌,自己的市场销售就能够迎刃而解。
另一派则是结果导向的务实派。
认为如果不能把如此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转化成为有效的销售结果,不能为企业带来市场营销效益,那么这样的广告就有问题。获取了名利,博取了大众的关注,但却打不中打动消费者的心。消费者不掏钱买单,你的广告就不具备真正的价值。甚至还借用了一些广告营销广告策划的世界级专家的话来证明这个观点。
结果双方各自支持的微信公众号上,不断的推出各自的文章,在朋友圈中,尤其是那些专门从事广告和新媒体、品牌营销领域的人,也是站在各自的认知与立场上,对内容进行转发和评价。
一时之间,好不热闹。
这样的争论和讨论,除了在业界引发巨大的反响之外,其实也蔓延到整个市场上。而这次活动的广告主百雀羚,通过这样的事件发生,品牌的知名度更进一步的得到了提升。当然,这也绝对不是百雀羚在投放这个广告之前所能想到的。也好在没有什么负面影响,也不用做危机公关。
那么为什么一个年度级的新媒体传播事件,却引发了正反两方面的讨论呢?
只要做过品牌和广告公关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做甲方也好还是做乙方也罢,对于在中国市场经济环境当中的绝大部分企业来说,能够扩大迅速的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好的市场销售数据,是他们开展市场品牌工作的核心诉求。
由于很多企业在具体的市场实践当中,完全分不清楚品牌和销售工作的关系,更不明白公关的本质价值和意义,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市场品牌部门,就会提出非常明确的营销销售数据指标。希望能做出爆款的文章瞬间刷屏,同时也希望获得巨大的有效流量,直接促进产品的销售。
除了那些经济实力还不错的企业,能够逐渐将品牌新媒体和市场营销之间的关系分的比较开之外,大部分企业在进行公关传播和新媒体建设的时候,都是希望这样的工作能够直接带来用户和销售额。毕竟建设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通过强大的新媒体传播,直接创造市场销售是最现实的问题。
我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以及沟通中,发现绝大部分人都是非常的关注一篇文章能够传播10万次的话,到底能够带来多少有效的用户,到底能够产生多少的销售额?
同样的,就市场上的品牌和公关公司的实际现状而言,除了站在金字塔尖,拥有大量的市场影响价值的公司,还能够坚定的以品牌传播导向和销售传播导向来进行科学的策划之外,大部分的广告公司都会或多或少的,要为用户最终的传播数据和销售结果负责任。
这是当下中国市场的一个现实情况。既然拥有广泛的诉求,自然也会有大量的品牌公关人开始建立这样的意识。对于中国的广告主而言,花了那么多的钱,购买了那么多的新媒体大号资源做了传播,但是量上去了,而销售结果却没有,都是非常心塞的一件事情。
毕竟这年头,做实体产业的都不容易,都希望钱花在刀刃上。
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就会对传播结果和销售结果之间的关系格外的敏感。高效的传播却没有能够带来高额的销售,除了真的是以构建品牌为主的公司决定要承担这样的风险之外,绝大部分的企业其实是还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自然为企业服务的品牌公关人也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
其实在企业当中,无论是做品牌公关也好,还是做市场销售也好,从根本利益出发点上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处在价值生产链的同一个链条的上下游而已。
品牌和公关重点要做的事情,是不断的通过制造事件和加大传播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并且最好能够通过有效的内容营销和更多元的创新,能够足够深度的引发用户对品牌和产品的兴趣。
而市场营销需要重点做的事情是,建立在品牌和公关的基础之上,直接以促成消费者掏钱买单这个动作为核心,讲求的是短平快和对品牌价值的市场快速变现。
从一个完整的企业结构来说,这两者都是缺一不可的,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一个企业的公关和品牌根本无法对市场销售产生有效的价值,那么品牌公关部门在企业中所处的位置也是比较尴尬的,甚至是或有或无的状态。
如果没有有效的市场和品牌的支持的话,市场销售将会受到制约,尤其在新媒体极为发达的环境中,品牌和公关占据了传播的优势,市场销售往往是要通过与品牌和公关的联合,才能达到一个有效结果。
看到这两点不同,那么我们就要反思:我们对百雀羚这次的品牌广告的认识中,所有的分析是否是建立在对这个逻辑清晰的认识之上的。不能够对市场销售间接或直接发挥影响力价值的品牌和公关行动,对于现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但一味的去追求销售和价值,对于培养品牌和扩大潜在市场,也是不好的。
这其中的平衡关系,掌握起来也真的是蛮考验人的心思的。
在我个人看来,百雀羚的此次传播重点是:在母亲节前这个新媒体的通行的热点营销中,优先抢占流量关注,扩大自身品牌影响力,应该是以品牌营销为主导的一次事件,但从其他平台百雀羚品牌的行动来看,这个广告也一定产品销售导向在其中,是一个比较复合目标的广告行为。
如果这个事件并没有对百雀羚线上线下的销售直接产生拉动的话,可以认为是一个不太合格的广告。在关注度与销售价值之间,需要我们认真的去思考,这一对欢喜冤家,对于品牌公关人来说,处理起来真的不容易。
在新媒体营销中,杜蕾斯可是绝对的当红明星,但是你要问杜蕾斯做了这么多的热点营销,每一次究竟能够提升多少套套的销售量,真的不好讲。
因为从了解和认知到最后消费者在购买的的临门一脚之间,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比如说今天这个超市恰好杜蕾斯全部卖光了,而只剩下了另外一个品牌;或者是另外一个与杜蕾斯知名度差不多的品牌,今天做打折促销;或者就是另外一个竞品摆放的位置更适合消费者在超市结款台结账的时候,用手够得到……所以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
但是你能够说杜蕾斯的广告公关和新媒体创意是失败的吗?
绝对没有,因为杜蕾斯已经将自己做成了一种神一样的互联网存在,一举一动已经能够引发起足够的热点。从长期效应来看,加上时间维度的不断的延长和拉伸,杜蕾斯在终端市场销售的竞争当中,一定会处于一种比较优势的位置。
同样的,我们将这个模型套用在化妆品上,也有非常相似的地方。百雀羚的这个广告可能一时之间并没有直接产生巨大的销售,但是从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来看,因为这个事件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了这个品牌,可能并没有在当时促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但是在未来的某一个节点上,这个广告所给消费者的认知,就如同种子一样,在适当的时候发芽、开花。
但这个时间维度一定是有限的,不能时间太长,需要有在更多的品牌公关以及市场促销共同作用下,潜在的影响力才能更好的爆发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此次百雀羚的广告,从品牌宣传和影响力潜在影响价值的拓展上是非常成功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尽管有很多的用户觉得阅读起来没有感觉,甚至并没有认为特别好,但是毕竟他们都已经知道了这个事件。
但如果要引入销售和市场业绩表现分析,那么我们就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是时间因素
这个种子种下去,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要耐心的去等待和观察。现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做出一个数据上的评估,可能并不是十分的理性,也还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但是如果等待时间太长,还没有产生对市场表现的拉动,所有人都应该去认真的质疑这个广告行为的价值。
第二是战略因素
这是百雀羚在品牌和市场领域中所作的一次孤立的孤本行为,还是在整个年度战略当中,进行多方位品牌公关和市场销售的其中一个年度性重要环节。
如果是一次孤本行为,则是一个非常承担风险的冒险行为;如果不是,那么百雀羚有可能在年度的品牌营销战略中,已做好了相应的部署,在这个事件结束之后,还将会做更多更有深度的行动,从而不断的扩大自身的影响力的同时,也在有效的提升自己的销售。
文|木森
品牌人格化的目的是唤起用户的情绪,并且拉近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为什么有人崇拜任正非?为什么有人喜欢追星?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偶像。偶像身上往往有着我们向往的特质或本事,帮我们做了我们想做但做不了的事。每个人都希望成为偶像那样的人,或者说,现在的偶像就代表了未来想要成为的那个自己。
从明星效应的角度思考,我们可以看到当一款产品是一个人的时候,他更容易被人们认知,也更容易吸引部分追随的人,所以品牌人格化也是同样的道理。
但必须强调的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品牌、产品都需要人格化。 人格化品牌更适用于产品同质化高、决策简单、信息不复杂的时候,比如饮品、食物、衣服等等,这类品牌和产品对于情感诉求往往比理智诉求更多一些。相对应的,信息复杂、需谨慎决策的产品,往往需要理智的诉求,比如大部分2B企业,可能就未必需要人格化了。
那么,到底人格化品牌要具体怎么做呢?
接下来,我将尝试从大到小一步步说明具体如何将品牌人格化。
品牌价值观和定位是品牌的根本,它必须是持之以恒的、需要誓死捍卫的。做品牌的,必须找到一个方向,所有的创意或者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它之上,然后不断重复、强化,使得品牌想要表达的价值观和形象深入人心。如果这一步没做到,那其他的基本是无稽之谈。
品牌的价值观越鲜明,定位越精准,品牌的资产才会随着时间慢慢增值。否则一个品牌今年是勇敢无畏的人格,明年又变成调皮活泼的人格,试问如果你是消费者,你会否接受这样一个“人格分裂”的品牌?
我们可以很轻易的说出沃尔沃代表了安全省心,奔驰代表了品质乘坐,宝马代表了激情驾驶,是因为它们由来已久的坚守各自的品牌定位,不断重复表达独特的品牌价值观。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接着谈品牌人格。
做品牌是为了更好的销售产品或服务,但前提是, 你必须清楚你的目标用户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他们热爱什么,他们主张什么,他们想表达什么,他们思考的逻辑是怎样的,他们用什么软件较多,他们喜欢去哪,他们听谁的话。
有个服装电商品牌叫“步履不停”,最初的产品是日本品牌服装的尾单,产品本身的属性就决定了品牌的风格——日系风。谈到日系、日本文化,含蓄、内秀、文艺、小清新等词基本可以为品牌定调了。
而它的潜在消费者,就是一群向往简单美好、有小资情调的文艺女青年,热爱文学、艺术,喜欢逛豆瓣、,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品位要求。步履不停就是找到了这样一群画像清晰的群体,从文案上发力,用她们认可的方式,说她们想说的话,阐述她们热爱的生活方式,快速吸引到拥有相同价值观的支持者,成功的在琳琅满目的服装品牌中脱颖而出。
消费者在选购产品的时候,都会无形中寻找与他人格一致的产品 。其中,人格一致可能是现实人格一致,比如比较务实的你可能会选择丰田凯美瑞;也可能是理想人格一致,比如向往英雄主义的可能会选择吉普牧马人。
因此,你需要想清楚,你的消费者是谁,他们会拥护并追随什么的人?
明确自己定位是谁,了解目标消费者是谁,下一步就有必要知道你的竞争对手是谁了。它像谁,我们就尽量避免跟它一样。有很多行业,可能因为行业的特殊性,里面的品牌人格和形象都会趋于相近,比如化妆品行业里面很多品牌形象都是围绕年轻时尚去定位,比如下面这几个:
无论从代言人、产品外观、广告宣传等等,这几个品牌放一起,普通人基本上是一片迷糊的,挡住logo很难说清楚谁是谁,这就是品牌的形象不明晰了。
这样情况下,我们建立一个不一样的品牌人格和形象会不会更能吸引用户呢?百雀羚作为“国民护肤品牌”在建立品牌形象上就做得很好,无论是包装、文案、广告片,都充满了浓郁的民国风和怀旧感,品牌形象辨识度极高,使它成为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品牌中的一股清流。
性别是人最原始的划分,品牌要化为一个人,首先要面临最基础的判断:它是男人、女人还是中性?
我的观察是,大部分消费型产品、日化类产品、生活方式类产品均是偏“女性”的品类,性感和温情是主要的打造方向。大部分科技电子类产品、智能硬件、汽车飞机等,均是偏“男性”的品类,这些品牌的打造刺激、酷炫、不服输、成熟、冷静、睿智等品牌形象。而教育培训、企业咨询、金融理财、广告策划等行业,往往会选择中性定位。
但品牌性别的划分并非绝对 ,汽车也可以很“女性”,比如MINI品牌;美妆也可以很man,比如力士品牌。有时候品牌戏剧化的性别反差,说不定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中性品牌,我们就要看TA的天然条件适合往哪类里归,天然条件包括:创始人的特性(性格)、品牌推出时机、品类发展趋势等等。比如创始人是个有魅力的女性,那TA的品牌性格可能更偏向女性化一些。
总结一句品牌打造的核心: 女要性感男要酷,中性品牌看天赋。
Margaret Mark和Carol S Pearson 根据四个人性动机“稳定VS征服;归属VS独立”,将品牌原型分为12种(稳定:创造者、照顾者、统治者;归属:凡夫俗子、情人、弄臣;征服:英雄、反抗者、魔法师;独立:天真者、探险家、智者)。
举例:麦当劳关注家庭和孩子,提供快乐儿童餐,有个非常受欢迎的麦当劳叔叔,并承诺你的消遣将是快乐和无忧无虑的。它就是个典型的照顾者品牌原型。
品牌跟人一样,可以有一个主要个性,还有一些辅助的性格,但是不可以有摇摆不定的原型。 有时候是四处征服的英雄,有时候是简单无忧的天真者,有时候又成了诲人不倦的智者,你是想让消费者精神分裂么?你能接受麦当劳叔叔哪天变成成了开哈雷打耳洞叼着雪茄的西部牛仔么?
什么是角色?就是你身边的老师、专家、好兄弟、知心姐姐、邻家女孩、意见领袖、达人等等。品牌要深入人心,必须在消费者眼里充当一个有人情味的角色,可以是形影不离的,也可能是素未谋面的。
比如,知心姐姐是是一个能聆听消费者心声,能提供温情、专业的情感指导和行为指引的贴心角色。她懂女人,并能帮助女人解决问题,她可能跟你说“用最贵的面膜,熬最深得夜”、“女人,对自己好一点”,很多护肤品品牌对这个角色乐此不疲。
红星二锅头的文案写道“用子弹放倒敌人,用二锅头放倒兄弟”,它就是一个好哥们、好兄弟的角色。
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情感生活,品牌角色必须有持续不断的参与,才能让消费者产生条件反射的效果。
比如情感焦虑可能会聆听蜻蜓FM这位情感专家,知识焦虑可能会找“得到APP”这位老师,而资讯焦虑可能就找到今日头条这位资讯达人。
在规划品牌前,你需要问自己: 我规划的品牌,到底属于什么人格?这种人格的人,会说什么话?
如果我想买一部40W的商务车,我希望看到的文案,是一个高贵绅士在跟我对话,而不是90后逗逼我。
如果我想买一个好看的杯子,我希望是一个“懂时尚的设计师”在跟我对话,而不是一个“卖弄参数的技术专家”。
塑造品牌个性之所以有效,其原因在于消费者与品牌建立关系时往往会把品牌视作一个形象、一个伙伴或一个人,甚至会把自我的形象投射到品牌上。 一个品牌个性与消费者个性或期望个性越吻合,消费者就越会对该品牌产生偏好 。广告代言人、卡通形象等都可以用来塑造品牌个性。
Aaker将品牌个性根据人类的个性特征分为 5 个维度: 真诚、刺激、野性、有教养、有能力。
真诚sincerity:务实的、诚实的、健康的、愉悦的
刺激excitement:大胆的、活泼的、有想象力的、现代感的
野性ruggedness:户外的,强壮的
有能力competence:可靠的、聪明的、成功的、负责任的
有教养sophistication:高贵的、迷人的、精致的、平和的
故宫博物馆的亲民形象
品牌性格有很多选择,总有一种适合你的品牌和产品,比如高冷的、幽默的、热情的、正经的、亲切的、卖萌的、懒惰的、勇敢的、内向的、细心的、沉着的等等。
品牌性格设定的时候一定要基于品牌价值观、定位和消费者特性,同时也要基于事实。
举例:
优衣库,品牌宗旨“通过全世界统一的服务、以合理可信的价格、大量持续提供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以穿着的服装”
产品上,提供基本款产品、不追求潮流、耐穿、性价比高;广告上,体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追求刺激、不追求炫耀);代言人,选择高圆圆等。
特别注意下:
1、不能与品牌特性完全不搭界。做教育的企业学杜蕾斯发一些“污”的东西。
2、一个品牌可能拥有多重人格,比如既有强壮有力,又有技术感。但是要注意:不能互相冲突,也不能每天都变。
篇幅有限,品牌人格化剩下的两个步骤“ 构建内容体系”和“寻找肉体寄托” 将在下篇文章详细阐述,敬请关注!
我是木森,有事扯品牌,没事扯营销,欢迎关注。
一个简单模型让你秒懂品牌营销
品牌如何做新媒体营销呢?我这里有一个模型,先来认识一下。
首先我们自己有一个品牌,可以是公司品牌,也可以是个人品牌。然后这里有两条线,一条是业务线,也就是去做销售,卖东西获取企业流水。
然后另外一条线就是传播线,就是去做各种事件营销,去做品牌传播。比如说杜蕾斯的海报就是。
前一段时间百雀羚在局部气候的长图神广告,被很多人吐槽说没什么卵用,说没有什么转化,带不来多少销售额,因此不是一个好广告。
这其实就是没搞清楚业务线和传播线的区别。百雀羚那条广告并不是为了做销售,本来就是做传播的。
那么这两条线的区别是什么呢,可以这样理解:
销售=今天的利
品牌=明天的利
如果你只是一直在做今天的利益,在做销售,而不去注重品牌,不去注重传播线的话,可能你目前过得很滋润,未来就比较尴尬了。
比如说我自己,今年是我五子登科的一年,结了婚,生了娃,赚了钱,买了房,还买了一台婴儿车……
看上去顺风顺水的很滋润,但其实今年的爆发是来自去年的积淀,去年一年几乎都没赚钱。如果我今年贪图安逸不去积累,不去为未来做打算的话,很可能到了明年就没得玩了。
退一步来说,如果我今年没有新的新媒体案例,明年你也不会来听课对不?吃老本是可耻的,一直吃老本更可耻。
所以你做一个事情,要么是对于业务有帮助,要么就是对于品牌传播有帮助,否则就没必要去做。
然后你分清楚这两条线之后,你首先要搞清楚一个事——你的目标消费者是谁?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假如你现在来做斑马精酿,你的目标消费者是谁呢?你要把你的货卖给谁呢?一般来说目标消费者有三类。
什么是买家呢?就是你在别的公众号去推广分销你的产品,被用户看到了。可能你的文案太能忽悠,把他打动了,一时脑热就下单了。但过后他既不对你这个品牌感兴趣,不帮你去传播,也不再次复购,就是一次性的顾客。
然后什么是专家呢?假如我是卖红酒的,那些酒倒出来还没喝,光闻到味就知道是什么酒庄的酒,产地在哪,产自哪一年的葡萄的人,就是用户中的专家。
这类人最难伺候,挑剔又碎嘴。一个新东西出来,专家不一定去购买,但是他会去评论和传播。最典型的就是影评人。很多时候一个新**的票房,跟第一批影评人的态度有很大关系,所以那些导演剧组都会好好处理和这些人的关系。专家的好处就是影响力大,你搞定了一个专家,就搞定了他背后的一群人。
罗永浩在锤子发布会上推荐讯飞
然后第三类人群叫粉丝,这个人就是你真正的目标客户。他不但会购买你的产品,也会去帮你做传播,会帮你发朋友圈,向亲戚朋友各种安利。
现在很多品牌会在公众号上去广撒网,去投放自己的产品。但这种往往都是一次性销售,没有沉淀。卖完了就走了,不推文章就没有销售量。这样子的话,其实长期来看对你的业务线,和传播线都是没有帮助的,你只是一直在积累买家,但是积累粉丝和KOL。很多公众号也是如此,只有阅读,没有粉丝。
一定要记住,你去做任何跟业务线相关的事情,最重要的考核标准,应该不是说你这次卖了多少钱,而是你有了多少粉丝。买家的价值,只是这一次的销售额,而粉丝的价值,是终身的价值。在市场营销里,这叫顾客资产。
就比如很多粉丝会订阅没想稻一年的大米,一旦你吃惯了好大米,就完全回不去了。所以其中很多人在之后几年乃至十年一辈子,都一定会复购,这才是粉丝的价值。
搞清楚你的目标用户之后,你就要去找渠道,找到这些目标消费者在哪。这里推荐一个工具叫BlueMC。
他们有一个叫功能叫做公众号找找,你可以在这里边设置你的指标去筛选和查找公众号。这张图设置了5个指标:房地产、投资理财、股市、财经观察、汽车。这样筛出来的公众号,他们的用户基本上都是比较有钱的用户了。
然后右边这栏会有一些指标帮你去分析,有一个BW指数,还是挺有参考价值的。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号是刷的,转化率也并不高。需要你慢慢去了解和分析。关于如何分析渠道,日后我会单独开一篇文章来讲。
BlueMC这个工具非常强大,想要获得这个工具的话,看完文章勾搭小编微信号(ludan201788)就可以获取。
那找到粉丝在哪里之后,你就要想清楚对他讲什么话了,也就是广告、文案。当然,对三类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这里我们就不说的太细。新媒体上的文案一般是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型文案,一种是故事型文案。
产品型文案怎么写呢,我给你介绍一种经典的淘宝详情页逻辑:
嘿,你知道吗?最近有一个xxx很火,大家都抢疯了!
你肯定会好奇,他为什么这么火呢?
那主要有三个原因(卖点):
第一,blablabla
第二,blabalbal
第三,balblabal
然后故事型文案,就是以主人公做产品的故事经历为主。他因为什么而出发,中间遇到了什么困难挫折,怎么一一克服的,怎么把这个产品打磨出来的。
有很多小说、影视作品中讲故事的模型和套路都可以借鉴,最典型的就是「英雄之旅」。我之前写了几篇卖货百万的文章,都是用了英雄之旅的套路。这个话题比较大,我们这里暂时就不展开了。
比如说自己的公众号课程文案,就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逆袭故事:
这篇文案当时刚出来的时候,转化率非常高,后来还成了业界的模仿对象,大家就开始各种比惨。这种套路被用烂了的后果就是,很多人已经不吃这一套了。
其实「中专毕业」这个点我最开始并不想打,是合作方坚持的。它并不是一个让我自卑的点,但同时也不是让我骄傲的一个点。当然这个就是题外话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