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提前消费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消费方式,但是还要基于一个原则就是:适度。
不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给自己准备一条后路,最好的一条叫做存款。年轻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存钱,这个存钱不是指我们每天省吃俭用,对自己克扣,对外人节省。而是我们不论工资的多少,每个月把自己的收入定期的存起来一部分,以备不时之需。
以前我们国人的消费观念就是以储蓄为主,大概是因为穷怕了。所以就把钱攒起来,存在银行里面,用于生存消费和发展消费。但是现在时代已经变了,更多的人把存款用于投资,更多的是用于享乐消费,主要体现在“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但是,你花明天的钱可以,也要考虑自己有没有偿还能力,如果只是不停地想要圆今天的梦,过后却十分辛苦的还债,我觉得没必要,十分没必要!
对于那些生活必需品,就像房子、汽车、车位,以及必要打点的人际关系和出行,在这种必需品上面,我们提倡提前消费。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攀比,就像别人有了IPHONE5,你就要5S,别人有了IPHONE6,你就要PLUS这种行为,真的不可取。
没准别人表现出来的奢侈生活只是冰山一角呢?万一别人有个有钱的亲爹或者干爹呢?万一别人家里就是有矿呢?而你买个正品的香奈儿包包还得透支花呗,还得贷款,多不划算呢?奉劝一句,有多大屁股,咱就穿多大裤衩!腚小,你就得兜着。
在年轻的时候,我们还应该多多打拼,可以把钱用于投资自己,给自己报几个学习班,学习一下英语;报个瑜伽班或者跆拳道,提升一下气质或者防身;没事多出去旅旅游,看看这个丰盛的世界,别躲在角落里和那些人攀比了。
虽然时代越来越进步了,但是永远不会让你省钱,物价只会越来越高,只要是个品牌都需要很多钱。所以别以为“提前消费”是一种时代红利,弄不好就是全体人民交的智商税。
有句话说的好,钱是王八蛋,花没了咱再赚。提前消费不可怕,可怕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而没有偿还能力。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有钱的人各有各的长处,而穷人就比较厉害了,都懒!花钱不可怕,可怕的是还不上钱。
所以,我们不能做被消费观念毁掉的一代年轻人,欲望的满足只会带给你一时的欢愉,愉快过后留给你的是各种账单和透支。
最好的办法就是:有钱就花,没钱就赚钱花,要钱追钱,要梦追梦,别活的心酸还可悲!
消费者市场的特点如下:
1非盈利性。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某种使用价值,解决自身的生活消费的需求,而不是为了盈利去转手销售。
2非专业性。消费者一般缺乏专业的商品知识和市场知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往往容易受商家,厂家宣传,服务态度和物品质量的影响。
3替代性。消费者市场除了少数商品大多数商品都能找到互换使用的商品以及替代品。因此,消费者市场的商品具有较强的替代性。
4层次性。由于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同,所处社会阶级也不同,因此消费者的需求会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5广泛性。消费者市场不仅购买者人数众多而且分布地域广,从国内到国外,从城市到农村,消费者无处不在。
6流行性。消费需求不仅受到消费者的内在因素影响,也会受到时尚,环境,价值观等外在因素影响,时代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也随之不同,因此消费者市场的商品具有流行性。
20部商业**
1、Wall Street (1987)
内部交易是违法的,不违法怎么能够发财。关键看如何违法同时可以掩盖。不看这个影片怎么能够随便进入股市。
2、Glengarry Glenn Ross (1992)
当房地产进入萧条的时候,美国的房屋中介的销售顾问都在忙什么?他们如何利用数据库,如何门到门地将房地产销售出去。如何在萧条期包装房地产,如何瞄准新婚家庭的住房需求,如何对准投资需求?看了才知道,如今的美国房地产萧条肯定不会是问题。
3、Trading Places (1983)
经济是交易行为的代名词。只要有交易,就需要学会评估交易是否合算,就需要透视交易对方内心的秘密。交易中学到三个核心法则,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如何地方只要有交易的地方都适用的本质法则。
4、Boiler Room (2000)
难以想像的是违法交易几乎与证券市场形影不离。一个19岁的年轻人如此近距离地目睹财富的操纵过程,让谁富有,那不过是一个随机的选择。
5、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 (1999)
比尔·盖茨与斯蒂夫·乔布斯在所有方面的看法,观点都是对立的。他们只有在一个事情上是绝对共同的,那就是尽一切可能封杀这个影片。硅谷的高科技公司是如何孵化的,是怎么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不到25岁的年轻人利用了什么样的市场规则,又是如何让市场规则,让客户,让竞争对手形成一个共同体的。阴谋一个接一个,层出不穷的点子笼罩在硅谷的上空。
6、The Coca-Cola Kid (1985)
不是地震中的可乐男孩,而是美国男孩的可乐生涯。作为一个碳酸饮料的营销从业员,他不得不回答一个问题,在边远的澳大利亚小镇,为什么没有一瓶可口可乐?营销是生意不可缺的部分。尤其是创业中不可缺少。一个男孩用可乐创造一个事业的故事。
7、The Secret of My Succe$s (1987)
任何年轻人的梦想中都至少包括两个绝对共同的东西,一个是金钱,一个是美女。明天早晨醒来,发现你不过就是一个北漂的时候,不过就是陷入大上海茫茫人海中的一个小小小小的水滴的时候,如何实现自己梦想中这两个无法或缺的元素。且看美国堪萨斯的男孩在纽约飘荡的历程。如果纽约可以代表近100年人类商业活动的中心,那么,任何21世纪的年轻人,你不得不面对大城市的喧嚣,躁动,美女可以让你实现金钱的梦想,同样,金钱也可以让你品味美女的诱惑。去追求你梦想中的金钱,美女吧。
8、In Good Company (2004)
想成为全球级别的公司,怎么能够不看这个影片,至少5次以上呢。大公司都是通过收购来长大的。你会收购吗?知道收购后销售主管是怎么想的吗?知道销售人员背后议论什么吗?联想收购IBM失败的核心因素就是根本没有看懂这个影片。你看得懂吗?当公司与公司之间发生买卖的时候,公司一元的你,位置在哪里?
9、Barcelona (1994)
美国人的销售方式,销售方法真的可以同行全球吗?一个美国销售在西班牙的销售经历让我们学到销售的价值观,销售对客户文化的处理方式,销售对客户关系的把握。
10、Jerry Maguire (1996)
做生意要拿出诚意来。这个影片为美国文化提供了两条经典的短语,风行美国经久不衰。show me the money 让我看到钱才是真的。任何生意都如此。怎么才能看到钱,什么情况下,你会忘记这一点,而且通常是客户劝你忘记这一点。生意中没有牢靠的友谊,这是你在创业前必须要牢记的教训。做销售,建立大客户关系不容易。认真看上10遍吧。
11 office space 1999
公司缩减规模,预备裁员的时候,这个哥们居然不知道,而且,就在裁员开始的那天,他却决定请假一天。他的两个办公室的好友已经处在被开掉的边缘,无奈,哥们三个决定实施一个神秘计划,将公司帐号上的钱陆续转移,当然,通过木马病毒的方式。然而,由于这个哥们本来对办公室工作就没有感觉,于是,对于裁员特别轻松,满不在乎,公司高层偏偏就欣赏这样的态度,他居然被留下了。
办公室政治课实战教材。市场经济环境中公司遇到危机时,裁员的本质动机,员工对公司的作用的核心意义都是必须要学习的商业社会的基本规则。
12 the corporation 2003
18世纪美国法律正式通过了一个企业可以是一个个人的组织行为后,到21世纪,仅仅两个多世纪,美国的这个公司法居然影响了全球,你可以在中国的公司法中也看到类似的描述。恰好是这样的法律文本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这个冠之以法人的称号横行全球,世界每一个角度都受到影响。个人的贪婪,个人的无度,个人的欲望没有止境地扩张,膨胀。从最深刻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商业规则,并无情地揭示了其存在的弊病以及可以打败之的机会。
商业法,垄断法,公司治理的必修课程。
13 the insider 1999
当商业秘密与巨额货币纠缠在一起的时候,阿尔8226;帕西诺主演的主持人面对了两难的处境。在资本主义的商业社会,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金钱可以换来什么?商业社会的本质是货币自由交换,只要你情我愿,交换什么都可以,哪怕是交换对公众危害严重的吸烟的秘密。科学家的良知能否用钱收购,中国古语说的有钱能是鬼推磨,真的在外国对于鬼来说有效吗?
交易中的商业价值,交易中的定价原理,商业信誉在交易中的作用都是这个影片中活生生地展示出来的,商科学生必须要理解金钱统治人类社会的必然结果,以及这种结果具备的不可逆的特性。
14 the hudsucker proxy 1994
一个缓慢叙事风格的影片。一个票房不怎么样的影片,一个懂商业的人说好的影片,一个社会大众看不懂的影片。一个公司的老板自杀了,似乎特别符合现在的萧条期的潮流。然而,老板自杀了,其公司还蒸蒸日上呢,董事会的实权人物开始行动,行动的目的当然是私欲横流,监管呢?正直呢?
公司治理,企业董事会操作实战等都是这个影片不可多得的实战教案。学吧,从血淋淋中学到教训,并用来治理好自己的大型企业。
15 antitrust 2001
商业社会信任容易建立吗?谁值得信任、给钱的人值得信任吗?给你一个录用的机会就值得信任吗?影片中的大型软件公司暗指微软,公司老板也是用比尔盖茨为原型的。从斯坦福录用天才软件工程师毕业生,然后应付已经严重推迟了的软件发布日期,然而,信任却突然成了一个问题,一个公司,法律,个人,专业性之间复杂的,纠缠不清的问题。
任何学科的学生都要看上五遍。毕业了,有的是大公司如同鳄鱼一样盯着你,不是用鳄鱼般的嘴,而是用诱人的薪酬,宽松的待遇包装起来的网,你已经准备好投怀送抱了吗?
16 rogue trader 1998
学习银行业务,尤其是投资业务最好的教材。一个能够将百年老字号银行一夜之间弄垮的业务模式到底是什么?其中伴随着一个职员怎样的人生辉煌?如何巧妙地利用廉价的不懂业务的员工?如何利用大银行罕见的机会?
还记得里森在巴林银行的所作所为吗?应该不会忘记2008年华尔街横行的杠杆吧。学习金融,学习投资,学习银行业基本操作的实战教案,怎么能够错过?!
17 other peoples’s money 1991
商业法,企业兼并,商业诉讼规范,商业流程,兼并重组流程等。也是一个基于美国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美国商业自由市场中到处充满了利己行为与利他行为的冲突,矛盾。也恰好是这些冲突和矛盾中可以学到不同的人的心思,不同的人的动机,以及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手段。
商业法的学生,商科学生,法律学生必看。
18 disclosure 1994
迈克尔道格拉斯的影片总是让人经久不忘。这个影片的主题是性骚扰,是公司办公室性骚扰。一个高管面对提升的机会,提升的关键人是他大学的女友,女友的动机并不单纯,在办公室发生了一切,一切,第二天却在法庭相见。
商业法,办公室行为,公司群体人际关系行为准则,公司高管提拔等都是难得的教材,生动的雷人的教案。
万万不能错过的是道格拉斯的滔滔不绝,振振有词以及慷慨激昂。
19 what women want 2000
用最巧妙的方式揭示女性所思所想的影片。天生上帝都羡慕的帅哥自以为是,从事的又是广告行业,居然没有机会升迁,居然老板还是女性。一个意外,就一个小小的车祸,让他具备了能够阅读女性头脑的能力,他居然真的发现了女性竟然是这么想的。
商业心理学,女性行为学,广告学等都是这个影片中最需要学习的亮点。
20 barbarians at the gate 1993
当一个大师级的销售高手销售的产品是他的公司的时候,你要小心了,因为你面对着千载难逢的机会,那就是发大财的机会。看好他的公司的股票,立刻购买,无论多少钱都要买,因为眼看着他将这个公司的股票从40推到100,一个夜晚并不漫长,一个夜晚让有钱的更加有钱,贪婪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回避的主题,当然也无法忘记,每次贪婪遇到正直,为什么赢的总是贪婪。
现代公司政治,公司价值,投资机会,销售技巧等都是这个影片贯穿始终的启发。
包包界的“传奇”——爱马仕铂金包(Birkin)一直以来都深受各国富人阶层和名人的青睐。作为奢侈文化象征的铂金包,却曾因一起跨国制假销售案登上了法国头条。
此事件导致包括至少9名前爱马仕雇员在内的26人因涉嫌制造假冒爱马仕铂金包而在巴黎受审。由此揭开了一个从内部流出材料、序列号到制造销售的制假“一条龙”网络,涉及金额高达1800万欧元。
假冒铂金包:专门“氪金”亚洲人
据法媒报道,这项调查始于爱马仕的起诉,这个制假网络的活跃期为2008年-2012年。早在2011年,爱马仕便发现了这个隐蔽的“国际制假网络”。一个巴黎皮具商店的经理Daniel K从意大利爱马仕子公司(主营生皮供应)那里购买了被称为“质量三号(qualité numéro trois)”的鳄鱼皮,档次次于爱马仕自己使用的皮料,并将这些皮料卖给了一位名叫Romain CR的爱马仕前雇员,在2005年Romain CR被公司裁员以后,去香港开了一个秘密工场用来制造假包。
主要嫌疑人之一Daniel K 在法庭上发誓:“我一生都从未尝试过制造爱马仕手袋”,他解释道:“我一开始就是向他卖皮,仅此而已……我不认为自己是组织者。”这位六十岁的男子声称,自己只是“天真”地提供了他的专业知识,“我不知道它们的用途。”直到2010年遇到Romain CR,后者给他看了一个仿制的铂金包,他才意识到自己正在给制假网络提供原料。
cr:Le Parisien
作为一个专业人士,Daniel K擅长识别皮质的好坏,他从爱马仕位于意大利的全资子公司那里获得货源,事实上,这家公司除了向母公司爱马仕提供皮料外,还向整个欧洲提供生皮。
在四年中,一共有1600块生皮寄往了Daniel K的家中,他将不合格的皮又发回了意大利,他暗示那家生皮供应商有自己的虚假发票系统,他们的交易都是直接用现金支付的。
Daniel K辩称道:“我选择留在了这个组织里,(……)但是我没有做过任何决策,我也没有支付过什么,一切都是决策者Romain CR在支付和决定。我只是一个中介商。”
cr:frfashionnetworkcom
Romain CR缺席了当天的庭审,他目前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他的制假之路始于香港,但在2012年他就将制造假包的场所转移到了法国继续生产。他利用自己的关系,笼络了一些爱马仕的前雇员,那些人可以从车间轻松带走烫金铁杆、冲头(模具)、特殊螺纹及序列号。另有一名爱马仕前雇员管理着他在法国的“秘密车间”。
根据调查人员的说法,除了Romain CR和Daniel K外,主要是爱马仕的一些前雇员及分包商参与其中,参与者的年龄从29岁到86岁。这些假包卖给了两名俄罗斯人和一名中国妇女,主要在东欧和亚洲进行销售。
据估计,这一交易可能产生了1800万欧元。该网络的所有资金流都是不透明地流往香港、克罗地亚、塞浦路斯和瑞士。Daniel K的塞浦路斯账户显示,他在2008年至2012年之间的收入为270万欧元。其中一名前雇员在一块田地里私埋了92,000欧元。
涉及爱马仕其他制假案
案例1
爱马仕雇员联手“制假”
2020年9月,包括爱马仕(Hermès)的七名前雇员在内的十个人被指控在2013年和2014年间在家中制造并参与销售伪造铂金包,在巴黎被判处六个月至三年监禁。主要组织者和销售者还被处以10万到20万欧元的罚款,包括有10家涉案公司将在同一判决下被执行罚款。
cr:francetvinfofr
法院同时要求几名被告共同赔偿爱马仕集团精神和物质损失约58万欧元,后者要求赔偿200万欧元。
为了制造这些“高质量”假包,他们在意大利伦巴第一家供应商购买鳄鱼皮。然后,这些爱马仕的雇员及前雇员便在家中进行各个阶段的技术工作。
这些假包最后以至少2万欧元的价格卖给了到巴黎或香港购物的亚洲游客。同款新包的市场价格约为45,000欧元。
案例2
22年,455个假包
诺曼底的一位手工匠在22年的时间里制造了455个假铂金包,每个假包的售价为至少18000欧,他可以从中获利819万欧元。目前该案已被警方查明,还在巴黎审判中。
古驰(Gucci):Fake Not
奢侈品行业是伪劣仿冒的“重灾区”,很多世界大牌都不可避免地遇到假货问题。如果说仿冒是最好的“奉承”,那么古驰绝对是世界上最受“奉承”的奢侈品牌。
对此,古驰则俏皮地“另辟蹊径”,干脆将“fake”路线进行到底,走“假货”的路,让“假货”无路可走!
古驰的创意总监亚历山德罗·米歇尔(Alessandro Michele)一直以其极致的创作著称,但“假货”系列可能是古驰迄今为止最大胆的作品。这款2020秋冬系列Fake Not Collection带着讽刺嘲弄制假者的意味,成为了时尚界拥抱幽默的又一个经典例子。
我们先来感受一下“Fake Not”系列的画风:
cr:cnaluxurychannelnewsasiacom
带有双条纹的古驰徽标首次出现在80年代,古驰再次从中汲取了灵感。有趣的是,这一系列采用标志性字母组合图案的鞋子、外套、围巾以及其他配件的两侧都标有大大的**单词“假(FAKE)”和“不(NOT)”字样,并配上红绿双色条纹。每个单词都位于产品的一侧,因此不会被一起读到,而“FAKE”则更容易被路人一眼关注。
cr:luxurylaunchescom
古驰这个“FAKE NOT”系列已经登陆官方网站,目前最受欢迎的是尼龙风衣。
这也不是古驰第一次调侃制假者, 2017年,古驰春夏时装秀的模特们走秀的时候,手里拿的包及其他配饰上都故意印着拼写错误的“Guccy”。今年早些时候,古驰又发布了“GG”字母组合的吉他琴盒。
盘点奢侈品牌TOP10
Journal des femmes网站盘点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奢侈品牌,其中大部分都来自于法国。
01
LV 路易威登
LV在香榭丽舍大街上的精品店、标志性的会标、百年历史…LV的经典奢侈感深受时尚迷们的青睐。
1854年创建于法国
标志性单品:经典箱包,从Speedy到Capucines,包括Petite Malle,以及最受欢迎的Never Full系列
02
Chanel 香奈儿
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一直都是法国时尚的标志。在卡尔·拉格斐(Karl Lagerfeld)“执政”36年之后,该品牌的包包仍然保持着最初的风格。
1910年创建于法国
标志性单品:香奈儿5号香水,粗花呢套装,背包
03
Hermès 爱马仕
爱马仕已经成为了法国奢侈品的精髓。一个优雅、富有创造力且永不浮华的品牌,让整个世界着迷。
1837年创建于法国
标志性单品:真丝围巾,铂金包,凯莉包,les mules Oran鞋,马术靴,羊绒披肩
04
Gucci 古驰
开云集团旗下的古驰(Gucci)品牌是一个较新的奢侈品牌,自2015年亚历山德罗·米歇尔(Alessandro Michele)进入品牌创立以来,正经历着第二次蓬勃发展期。
1921年创建于意大利
标志性单品:鞋、包、徽标连裤袜和复古眼镜
05
Rolex 劳力士
劳力士(Rolex)品牌由汉斯·威尔斯多夫(Hans Wilsdorf)创立,以制作精巧的豪华手表而闻名。
1920年创建于瑞士
标志性单品:蚝式恒动腕表
06
Cartier 卡地亚
拥有着一个激发世界各地梦想的神话般的名字,卡地亚(Cartier)无疑是巴黎最著名的珠宝品牌。
1847年创建于法国
标志性单品:Panthère戒指,Clou手镯,Trinity戒指或Tank手表
07
Burberry 巴宝莉
从英国裁缝店到国际知名品牌,带有明显英伦风格的巴宝莉一直备受关注。
1856年创建于英国
标志性单品:风衣、围巾
08
Dior 迪奥
二战后由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创立,这个法国时装界的传奇同时也见证了时尚界所有大牌人物的相继成功。包括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拉夫·西蒙斯(Raf Simons)甚至玛丽亚·格拉齐亚·基里(Maria Grazia Chiuri)。
1946年创建于法国
标志性单品:T恤,Lady Dior系列包,Le tailleur bar,香水
09
Yves Saint Laurent 圣罗兰
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通过借鉴男士服装,为女性提供了新的自由。现在归于开云集团(Kering group)名下。
1961年创建于法国
标志性单品:豌豆大衣,条纹上衣,女士燕尾服和皮夹克
10
Prada 普拉达
自1978年起,Miucci Prada便在其祖父所建造的房子顶层展示她在米兰时装秀上的作品。设计大胆而备受女性喜爱,品牌Miu Miu成立于1993年。
1913年创建于意大利
标志性单品:手提包
爱马仕造假案你怎么看?你最喜欢哪个品牌?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部分来源外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Ref:https://wwwleparisienfr/faits-divers/faux-sacs-hermes-le-proces-plonge-au-coeur-du-business-des-peaux-de-crocodile-11-11-2020-8407784php
https://france3-regionsfrancetvinfofr/normandie/seine-maritime/rouen/22-ans-artisan-seino-marin-fabrique-centaines-faux-sacs-hermes-1893242html
https://cnaluxurychannelnewsasiacom/obsessions/gucci-fake-not-collection-13082506
https://luxurylaunchescom/fashion/gucci-mocks-counterfeit-culture-with-its-playful-fake-not-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
法国
法语
奢侈品
沪江法语
9
2
分享
互联网也不行的状况下如何创业
成功的永远是少数。现在你也会常常听到一句话:电商越来越不好做了。难题撂在我们面前:实体不行了,互联网也不行了,我们何去何从以下是我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查看。
全世界都变了。关店潮愈演愈烈,百货、超市、便利店、餐饮、购物中心全都涉及!铁打的地段,流水的店。关店,或意味着悲情退出,或意味着断臂自救,或意味着重心转移,或意味着斡旋调整。
不管是刻骨铭心的教训还是以退为进的战略,关店潮涌现的怵目惊心甚至比开店的宏伟计划更值得关注。中国许多行业正面临着大洗牌。互联网时代,很多人认为,压垮实体的“真凶”是电商。但真是这样的吗实际上,电商里的厮杀早已经是惨不忍睹——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1、实体经济到底有多艰难
从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实体经济有多惨网上流传的一个比方很贴切:20年前,你爸月薪500元的时候,一个打火机是1元,现在你月薪5000元了,一个打火机还是1元。这些制造业老板是不是很悲情
2016年3月,光谷客一篇《武钢减员5万,一个普通钢铁家庭的沉浮》的调查报道在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其描述的武钢现状让人触目惊心:
总经理落马,裁员5万人,武钢成为一座温水煮青蛙式的封闭城堡。连擦皮鞋的都知道,“武钢不行了”。武钢在2015年第三季度进入全面亏损,每月亏损额达到5亿。“在去产能这个大背景下,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就是这8万人不可能都炼铁、炼钢,那么只能有3万人炼铁、炼钢,裁员5万人,这就是武钢现在在做的事情。”
武钢大规模裁员只是传统制造业举步维艰的一个缩影。
传统制造业哀鸿遍野。农业,三大主粮价格全线下跌。工业,PPI连续49个月下降。餐饮,中高端的都卖自助餐了。酒类销量下滑,红酒烂市了。钢铁水泥煤炭,回到90年代的价格了。
制造业的萎靡直接导致的是实体店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很多开实体店做生意赚钱的越来越难以维持下去,有的直接关门倒闭。而且,按照目前的形式发展,未来几年,实体店倒闭潮会越来越猛烈。
年初,一份在网上流传甚广的《实体店阵亡名单》揭露了实体经济“尸横遍野”的现状。名单上大致列出了涉及百货、超市、奢侈品品牌、服装行业和餐饮等7大领域,其中包括梅西百货、万达百货、香奈儿、沃尔玛、家乐福、7-11、麦当劳、咖啡陪你、美特斯邦威、李宁等等知名品牌。
实体店的倒闭,让很多人把矛头指向电商。甚至很多实体店在清仓处理时打出了这样的标语:“网购打击生意难做”“微商疯狂,网购疯狂,生意不景气,马云我恨你”,甚至极端的有“淘宝不死,中国不富”。
但有业内人士认为,不是淘宝压垮了实体,压死实体店的竟是这些……
2、寻找压垮实体经济的“元凶”
第一种死法:高租金压垮实体店
早在14年年底,就有媒体报道称,上海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已是20年前的5倍和10倍,但商品销售毛利几乎没有增加,引得大批内外资企业陆续关闭门店。另有媒体统计,目前二三线城市商业街上的专卖店,一年房租200万—300万元,很多专卖店年销售额也就只能做到几百万元,刨去人工、税收、水电等费用,利润所剩无几。
开个小店,养活一家人这样的日子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线下生意做得好的,可能就剩下那些非常注重体验的行业了,比如饮食、沐足、体育运动等。昂贵的租金成本,加入发展狂热的互联网,确实是越来越多的生意从线下转到了线上。
第二种死法:高税费之殇
社会保险33%,企业所得税20%,增值税17%,个税累进,粗算10%,贷款利息10%,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动不动被科长起诉罚款,你还得找个律师应付一下。如果还觉得容易的话,你可以办个企业试试看!
现在在上海开个最小的公司,租最小的市区办公室,人工,房租,办工设备,税费,样样都贵,起步每年40万。十人公司每年要100万。这是最低标准,员工还十分不满意待遇。普通人有啥生意,能够在养活这么多人的情况下,还能够赚钱
第三种死法:林林总总的成本节节攀升
对于制造业而言,主要的生产要素都在涨价。工资社保,每年增加12%-15%,食堂菜价,水价,气价,都在涨,房租是长期合同,一般也是每年上涨一点点。再算算物流成本,中国到处是收费站,产品从苏北小县城出厂,到四川小县城销售,中转三四次,价格基本是涨三倍,否则就是亏。总而言之,所有东西都在涨,唯独是出厂价格持续下跌,小老板真的是欲哭无泪了。
现在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黑白两道的压迫,销售冷到冰点,知识产权保护为0,合同无法履行,到处都是收费站。这种现实情况,怎么可能产生大批优质企业
第四种死法:融资难,难于何处
没当过老板,很难深刻体会到贷款的酸甜苦辣。如果你要是为社会创造财富而去申请企业贷款,那无数表格和各种痛苦,会让你觉得办企业好像是在干坏事。如果是炒房去贷款,随便开个假证明,说自己月薪四万,银行会默契的假装不知道,闭起眼睛放贷。
为什么银行不肯放款给中小企业原因很简单,你的生意不能稳赚钱,银行不想借给你。贷款100万元给小民企和贷款一个亿给大国企,花费的成本是一样的,银行自然没有心思理会中小企业了。
现在的情况是,中小企业拿不到贷款,国企拿到了资金后无处投资,于是资金在国企手里转个弯,高息放贷给中小企业。国企成为贷款的二道贩子,再扒了小老板一层皮。中小企业雪上加霜,惨惨惨。
第五种死法:劳动力的缺失
中国制造业不是和欧美日制造业竞争,而是和有天量贷款的国企基建竞争资金实力。建筑工地开出的超高工资,普通制造业根本无力对抗。你培养了3年的熟练工,工地一加薪就跑了,你和谁去竞争所谓招工容易,是要高工资的,否则没人来,现在一个办公室文员,吹空调都要3500+五险一金,而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是国企主导,根本不考虑投资收益,也无所谓劳动力成本,缺人就加工资,通过高工资诱惑制造业服务业的人到工地砌砖。基建的资金来源于贷款,且无所谓还贷,制造业要考虑成本和利润,只好收摊了。许多高速公路给农民工发高工资,但本身亏损,搞笑吧一旦不印,农民工的高工资立即就没了。
3、互联网泡沫
问题是,实体店哀鸿遍野,难道电商就是风生水起了
其实,电商也未必见得乐观。电商早已不是一片“蓝海”了,拼得热火朝天,成为死尸一大堆的“红海”。
从1994年到2016年,中国互联网这22年,历经门户为王、网游兴起、户外媒体崛起、搜索胜出、网络文学问世、电商混战、千团大战、网络视频争雄、社交热潮、P2P爆发、O2O潮涌等诸多创业风口。
这中间,一败涂地者有之,功成身退者有之,倾家荡产者有之,一夜暴富者有之,“一将成名万骨枯”适用于每一段互联网发展历程,千千万万的创业者在互联网大潮中向死而生,e租宝、顺丰嘿客、拍拍网、雅虎中国、e洗车的惨案还历历在目,成为在中国互联网创业风口下逝去的公司。
过去,从事实体经济的人被互联网人士嘲笑为老土。互联网现在大家看清楚了,就是借钱、发钱和烧钱,去年获得A轮融资的846家创业公司现在都快倒闭完了。互联网泡沫的繁荣下,投资与创业成了时髦的运动。然而,一时被资本烘托得高大上的项目,大多数经不起现实与时间的考验,很快就陷入了困境。过去两年时间里,每天都有O2O创业公司获得融资,也有O2O创业项目中止、倒闭。
每年央视的315晚会都会让很多企业颤抖。去年央视315晚会上曝光出“刷单”内幕,又引起了一阵骚动,但这早就是老生常谈的行业潜规则了。做电商的`人都说:“刷是作死,不刷是等死,刷的就是存在感!”实体店有租金成本,网店也有流量成本,网店不断增多导致竞争的白热化,流量成本也水涨船高。
而今年315晚会上一批互联网公司被啪啪打脸:在线外卖订餐平台饿了么是“黑心外卖”;车易拍被曝利用信息不对称,截留利益;淘宝、大众点评、美丽说等刷单求好评;海淘儿童用品抽检超1/3不合格;智能设备存在安全漏洞,比如无人机,智能摄像头;手机APP扣费软件;免费WIFI可瞬间**一切隐私……
可以这么说吧,10家互联网公司7家是要被淘汰的,2家是在惨淡经营的,而只有1家还是可以赚到钱。互联网竞争更为惨烈,那是华丽丽的车轮战,是通过价格碾压来实现自己的生存的。现在的各种互联网创业风起云涌,不要多少年,90%都会倒闭。大浪淘沙,有数据显示,国内互联网公司一年消失了约480万家,只不过,互联网公司的死不像实体店死得那么直观。
此起彼伏的互联网公司,“失败基因”在时时发酵,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络概念,给自己冠以P2P、众筹或互联网+等新鲜名词的新兴企业家们,谁能告诉我们,究竟要过多久,他们中的多少人以及他们的企业也将会出现在失败者的名单中呢
4、我们的未来在何方
实体店与电商竞争确实极不对称,实体店面临增值税、营业税等税种,还有卫生、消防、工商等费用,最后还有逐年攀高的房租,这些支出可不是小数目,而电商恰恰可以规避掉。也说是说,实体店将这些支出转嫁给了消费者,而对于电商而方,恰恰相当于让利给了消费者。于是,线上线下已然出现了两种价格机制。众所周知,消费者是有选择权,他们当然想规避被杀猪的可能。
因此,现在最现实的,还是探讨一下商业竞争不公平产生的原因。原因非常简单,一是市场定价机制未建立健全起来;二是线上线下税费没有完全统一起来。二相综合,导致市场彻底搞乱,就陷入了目前的乱局。
看看邻居日本,互联网化程度其实领先中国,但实体店依然是民众的首选,电商是作为在体验之后的便利性辅助。为什么会出现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局面原因自然是日本交的是消费税,线上线下都一个样,价格都是透明的,而实体店的服务又做到了贴心到家程度,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样一来,电商就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了,至于能够维持一种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答案似乎非常明确,一方面亟需线上线下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则是在强调工匠精神的今天,把产品做到极致,打造自己的品牌,或许是一条出路。第三是学会跨界打劫。这是一个跨界打劫的时代,你不跨界,别人就会跨过界来打你。卖手机的做汽车、做聊天的开银行、玩游戏的卖脑白金,如果有一天你输了,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这就是时代,这就是命运。
当然,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汰旧换新是一个自我修复、自我强化的痛苦过程。我们希望中国的这一代90后能继承和发扬新时代的商业文明,不断的创新和创业,改良中国私企的基因,从而创造更加公平的商业氛围。
;身边很多姑娘工作三、四年了还是月光,信用卡总是差东墙补西墙,每到月底、年底就感到无比焦虑。
想要彻底摆脱月光族,首先要养成定期盘点自己的负债和资产的习惯。
挣钱是“流量”概念,即现金流,看似每月不低的工资定期进账,挣的也不少,怎么就活得如此穷?
其实,工资带来的只是表面的现金流,它只是一个“流量”,还不能算个人资产。
比如你一个月赚1万,但第二个月又马上花了1万,钱就像流水淌过一趟而已,什么都没留下。
或者是你一年赚了50万,可第二年却花了100万,实际上你反而成了“大负翁”。
资产可以分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投资性资产、自用资产;负债也可以分成消费性负债、投资性负债和自用负债三种。
消费性负债,包括我们的信用卡账单、 京东 白条借款、 借呗 花呗 欠款,以及找朋友同学借钱买东西的,即因个人消费而产生的各种负债。
一笔笔算下来答案就清晰明了,原来每月的工资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变没的。
投资性负债,投资性负债对应的是投资性资产,也就是因为投资而产生的负债。
比如,你在深圳有了一套自住房,又 贷款 200万,在老家三线城市买了一套价值250万的投资房用于出租,这套投资房就是投资性资产,200万的贷款就是投资性负债。
除了投资买房之外,还有借钱买股票买基金买银行 理财 产品的,都可以视作投资性负债,一笔笔列出来,最后算净资产的时候都需要把它们减去。
自用负债,对应的也是自用资产,也就是买自用房、自用车所产生的债务。或者因为买房买车找亲戚朋友借的钱。
资产总额减去负债总额,得到的净资产才是真正属于你的财富!很多姑娘看着每月工资的流入觉得自己还是很有钱的,但是一算净资产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么穷。
而这三大负债中,让很多姑娘成为月光的罪魁祸首,就是消费性负债。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满眼望去都是各种刺激你消费欲望的广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鼓吹一种潮流风气,会花钱的姑娘才更会赚钱,会花钱的姑娘才有人爱。
典型的消费主义特质,就是把消费与个人社会标签捆绑在一起,让你为个人标签支付更多的金钱。
简称:你买什么,你就是什么;你买什么,就能拥有什么。
比如这些直击人灵魂的广告文案:
20岁喜欢的裙子40岁再买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精致地猪猪女孩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名牌包包;
30岁的女人怎么可能不用最好的眼霜;
穿上香奈儿的时候,灵魂都是有香气的女子;
你不肯花钱宠爱自己的样子,真的很丑。
仿佛你买了XXX就能收获美好,买了XXX就是有个性,买了XXX就是精致,买了XXX就能生活一片阳光。
反之,你就不是一个精致的女人,你的生活都是枯燥无味的。
许多姑娘就在买买买的路上越走越远,无法回头。内心无比痛苦但又控制不了剁手的欲望。
当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的鸿沟越来越大的时候,拆东墙补西墙就开始了,信用卡越办越多,花呗借呗额度刷刷上涨,开始问同学、朋友东借西挪。
最可怕的是,很多姑娘因此而走上出卖尊严和肉体的道路。
比如闹得沸沸扬扬的裸贷事件。为了几千块钱的贷款,她们不惜用裸照视频作为抵押,她们不清楚的是 这些借款周息就高达30%, 如果借款2000元,每周就要付高达600元的利息,如果不能按时还款,还会利滚利,直到滚成一个无法尝还得起的天文数字,借款人的人生因此而毁灭、凋零。
月光不可怕,可怕的是发展到不加节制地消费,不懂得管理自己欲望,最终被消费主义的黑洞所吞噬。
会花钱才会赚钱,或者说要舍得会为自己花钱,道理都没错,区别在于如何花钱。
真正的会花钱,绝不仅仅是为自己买名牌包包,买大牌化妆品,买一堆能让自己光鲜亮丽的饰品这么简单,而是用钱投资自己的大脑、技能、资产等。
投资资产
《富爸爸穷爸爸》中提到过这样的观念:
富人和穷人的区别是什么?富人买入资产,而穷人买入负债。资产能够为我们带来现金流入,而负债则让我们的现金流出。
富人思维的人会优先把钱用来购买投资性的资产,用这些钱作为本金为自己赚更多的钱。
而穷人思维的人把手头的钱通通用来购买负债,各种包包化妆品衣服电子产品。这些负债并不能为自己带来任何现金流入,反而会让人的消费欲望不断膨胀,陷入一个无法摆脱的恶性循环。
投资自己
花钱投资自己是最好的投资这句话完全没错,但是仅仅把这种投资理解为给自己买几套大牌衣服,多几个名牌包包,其实是很狭隘的,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的大脑和技能。
面试官不会因为你穿了一款新潮的裙子就录取你,老板也不会因为你用了大牌化妆品就给你升职加薪。
花钱投资自己的专业技能才是硬道理。
办公室里从不缺为了展现精致生活而常年月光的女生。
但A,是我见过最特立独行的一位,月薪2万+的她通常两三套衣服换来换去穿,得体整洁,也不追新潮的衣服,不买大牌化妆品。
但是有一次公司员工有自费自愿到国外培训的机会,费用32万,很多人想去却觉得太贵,或者拿不出闲钱来,最后女生中只有A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后来她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明显地提升,很快被升职加薪。而且身在一线城市奋斗的她,还在老家投资了一套小房子在出租。
会花钱的人都花了这两样钱。
花学习的钱,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或者综合能力,让自己更有竞争价值,从职场上换回更高收入的回报。
花投资的钱,适当、优质地购买投资性资产,让这些资产源源不断地带来现金流,即钱生钱。比如,定期不断地基金定投,让自己的资产不断增值,拥有属于自己的小金库。
当然,经济学里,从来不认为节俭是美德,如果人人都那么节俭不肯消费,那经济发展的步伐就会倒退,只有鼓励刺激大家拼命消费,甚至是透支未来去消费,经济才能蓬勃增长。
但是过度消费之后,没人会管你因为消费负债累累的焦虑不安,没人会为你年岁渐长却一无所有的未来负责,更不会有人替你因为物质欲望而误入歧途的人生买单。
真正的会花钱,既不是过渡节俭,也不会过渡消费,还能拥有自己的小金库。
这个小金库可以很有利地支撑你人身独立、精神独立、人格独立。
你可以在职场中受到不公平压迫时有底气地甩手不干,而不是因为钱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你可以在经济萧条被裁员后半年找不到工作时悠闲地给自己放假,而不是焦躁不安。
你可以在男朋友那里受气后潇洒地掉头就走,而不是觉得离开了对方生活过不下去。
花钱,可能迫使你更有动力去赚钱,但并不代表你就能赚到更多的钱,而真正的会花钱是让自己越来越有钱或者越来越值钱。
你多久没去上场了?多久没去过商场顶楼了?
你或许还以为商场顶楼只是餐饮或者**院,但是现在 “寺庙”、美术馆、装置艺术、摩天轮、空中花园、凌空跑道…… 都出现在顶楼,甚至有人把山搬进商场,楼顶即山顶,一览城市小。
北京的小可到南京旅行,第一个目的地不是中山陵、夫子庙这些热门景点,而是去打卡 德基商场 ,因为顶楼德基美术馆的 《金陵图》 展览可是目前最热的打卡圣地。
南京德基商场顶楼的德基美术馆
地铁站出来,从负一楼坐电梯的过程中,她路过负一楼的网红美食、美妆、一二楼的奢侈品,五楼的运动品牌,以及埋伏在角落的若干零食、奶茶店。
当来到顶楼的数字版的《金陵图》展区,已经消费了七七八八。
商场顶楼搞艺术展并非新事物,但却愈演愈烈。
2014年的 上海K11 ,就凭借“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刷起了去商场排队看展的风潮。现在北京的芳草地、南京的德基、成都的IFS……甚至日本西武、SOGO、小田急、伊势丹等百货商场,都靠美术馆带来巨大流量。
美术展只是一个侧面, 长春的“有这山”、上海的大悦城、成都IFS 都在对商场顶楼加码,希望用各种体验和IP效应,把年轻人引到商场,拉到顶楼。
一、“淋浴效应”下的商场危局
商场们这么努力,追求的都是所谓的“淋浴效应”。
“淋浴效应” 指的是:引导商业大楼顶楼的顾客到下面楼层消费。在高层或顶层开幕的各种艺术活动、休闲活动结束后,人们会在大楼的下面几层产生购买力。
可见, 商场各楼层的目的并不一致。
B1层 是商场中拥有最大流量的“人气磁石”,需要流量入口的线上品牌或从零开始的新品牌选择B1层相当划算,这个套路对好奇心旺盛的年轻人相当受用。
更新迭代最快,网红产品最多、客单价最低。
F1和F2层 则是商场的排面,奢侈品、珠宝、美妆等成熟品牌通常在此聚集。
它们对比餐饮和服饰品牌客流相对较少,既避免顾客进入商场后的拥挤,又拿捏着“可买可不买”的弹性需求心理,毕竟大部分顾客都会经过低楼层。
再往上则是餐饮、电玩、影院、美术馆,它们属于目的性消费,就算放在较高楼层对客流的影响并不大,还能平衡商场人流,而且楼层越高租金越低,也可以减少品牌的租金压力。
如果我们套用品牌的生命周期来看, B1层对应的是品牌的新兴,F1和F2则是品牌的成长和巅峰,而最顶层则是品牌生命的终结和坟墓。
但是商场最近几年活得并不好。
电商的迅速发展不断挤压线下商业,年轻人对商场有了两种矛盾的态度,一边漠视,一边谄媚;一边抛弃,一边争夺。
买衣服被搬到线上,吃火锅被搬到线上,做美甲被搬到线上,商场的一切功能被电商吃光抹净,留下一排排空荡货架。
2020年“赢商云智库” 以全国21城5万平米以上的1080家商场为研究对象,从各业态品牌开关店数量、占比及分布等维度,发现:
2020年各业态开关店均呈收缩趋势,关店近78000家,开店61000余家,整体开关店比078。
可谓 商场空荡荡,捧着手机笑嘻嘻。
北京朝阳的颐堤港 ,是太古地产和远洋地产合作的项目,虽然在五环外,是一个典型的社区型购物中心,名气不小。
可颐堤港面对年轻客群的吸引力正在消失。
我们把目光望向颐堤港的顶楼,east(餐饮)、Theory(服饰)、赫兹(公司)、索易商捷(公司)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品牌和公司掺和在一起,成分相当复杂。
如果说F1是商场的光鲜表面,那么楼顶的落寞才是底色。
“很好奇,真的有人会在这里买东西吗?”
比起顾客差评,被漠视更为致命。没人会在意某个商场的顶楼,有个叫“CINE SHOP”的无人杂货铺,四年里在大众点评仅收获了两条间隔一年多的评价。
北京颐堤港顶楼
电商是对商业实体的全方位打碎并重组,既有新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及商业模式的巨变,也有与之相应的审美趣味的更迭。
当消费这一行为空前便利后, 年轻人对所有新的、可提供全然不同体验的线下商业空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热情。
传统上按年龄、性别、价格进行市场划分的商业模式的打碎重建,根据新一代消费人群特征的审美趣味进行更迭,在商场顶层被漠视的同时诞生了另一种谄媚。
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与生俱来,新品牌或新业态的出现,往往又会借助社交媒体迅速在年轻人间铺开声量,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最大程度收获声量。
还是“赢商云智库”的数据,对比2020年的“惨不忍睹”, 2021年全国24城1011家商场的开关店比出现反弹,从2020年的078上升到2021年的114。
2021年在这1011家商场中,新开店超过50000家,而对应的新关店数,则约为47000家。
其中, 文体娱全年开关店比145,生活服务整体开关店比15,成了招商新宠 ,服装再次扮演“拖后腿”角色,整体开关店比094,低于零售业态整体103的水平。
新兴商圈各业态发展向好,为文体娱、生活服务这类承租力较弱的业态提供良好生存土壤,新业态们不按常理出牌、突破传统窠臼,产生新内容,重构体验,成为新物种。
通常商场楼顶的铺租最便宜,客流量也小 。
但换个角度想,其可塑性最强、最能整活,是吸引客流由低到高逛遍整个商场的钩子。
二、被重构的顶楼
在商业地产圈里“年轻化”是排在第一的“商业正确”。
《2021新青年洞察报告》 显示,注重体验的Z世代看重线下体验,也追求“沉浸化”“共情式”的娱乐体验,比如**、展览、演出、密室逃脱、剧本杀
如今的 商场不再火急火燎的以“买”这一动作,作为成交目的之手段,而是增加更多的娱乐、文化、艺术空间 ,像是沉浸式的体验场域,“爽着爽着钱包就输麻了”。
被拼贴的楼顶。
拼贴、混搭、嫁接、蒙太奇,新消费浪潮下的商场和品牌,作出了势必要将一切元素吸进肚子里的姿态。
北京的侨福芳草地 ,人类移民火星的故事涵盖商场所有空间。在顶楼与联合视觉艺术家合作呈现展览,场景搭建和观众体验的完成度之高令人吃惊。
北京的侨福芳草地
2018年开张的 上海长风大悦城 ,尽管地处普陀区大渡河路和云岭东路交叉路要道,但开业之初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上海的商业地产极其内卷,商场的数量与质量乃至类型多元度都堪称国内第一。
据中商数据统计,上海各类商场与商业街区超过500家。同时,上海各区商业发展水平并不平衡,静安、黄埔、浦东,占据了热度的前三甲。
帮助普陀长风大悦城脱颖而出的,是造在 顶楼的高登公园(Sky Park) 。
长风大悦城的登高公园“毫无节制”的把运动、健身、社交、娱乐、购物混搭在一起。
从高空中俯视下去,最显眼的就是环绕高登公园设立的粉色凌空跑道Starry Runway,成为众多年轻人的打卡之处。
上海长风大悦城
这个登高公园鸡贼的击中了都市丽人们的AB面,以混搭满足混搭,“这是一个穿高跟鞋也可以溜娃的地方”逛着商场顺便就把娃给溜楼顶去了。
2020年,普陀长风大悦城进入赢商网的“品牌商关注新开业购物中心TOP100”前四十,2021年大悦城地产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672亿元,同比增长325%。
而较早在商场顶层把业态混搭玩到极致的,当属 成都国际金融中心IFS 。
可以说那只外挂在IFS顶楼的“爬墙熊猫”,已深深刻进了IFS的犄角旮旯,甚至是成都潮人们的DNA里。
成都IFS
成都潮人约见面,一句“在熊猫屁股下等”,互相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商业+艺术的重组方式,是新消费时代和视觉经济下的流量密码。
在IFS熊猫之后,各种人偶、衣服、吉祥物、圣诞老人都邯郸学步的挂在天南海北的商场顶楼。
长沙IFS
而IFS对传统商场的关键性改变,在于将文化类、艺术类活动与商业结合,潮流快闪店、艺术展览与主题活动统统被塞到了IFS顶楼。
传统商场摇身一变成为面向Z世代及新中产阶层消费客群的复合型商场。
新消费在去年遇冷,但有了艺术的加持IFS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人们吸引到屋顶观光。据统计,大多数人在参观完屋顶的艺术装置后,会选择由上至下逐层逛完商场。
2021年上半年,九龙仓在IFS产品线项目的带动下,内地投资物业部分的收入增加45%至2677亿港元,营业盈利增加50%至178亿港元。
成都IFS业绩亮眼,出租率均超95%,收入、营业盈利分别同比增长45%、54%。
走出套作的窠臼。
星巴克走的就是非连锁标准化复制的路子。
为了营造所谓“第三空间”,迎合不同区域的文化,看起来因地制宜。星巴克的门店诞生了四大类不同风格,分别是传统、工业、地域、概念。
现在在社交媒体上,打卡星巴克的咖啡似乎有点土,但星巴克的门店仍然是“热门景区”。这种“一店一设计”的思路放在商场楼顶同样适用。
在距离普陀长风大悦城9公里的 静安大悦城 ,在其楼顶建造了 Sky Ring摩天轮。
上海静安大悦城
这是 国内首个悬臂式屋顶摩天轮,被称为“魔都爱情地标” ,静安大悦城靠近黄浦江、苏州河,整个摩天轮成了名副其实的既“吸睛”又“吸金”。
除了拥有俯瞰江河景色的视野,Sky Ring还特别擅长与各类品牌进行跨界合作,强力驱动客流。
区别于标准化、千篇一律的传统传统商场,思考如何将其与品牌进行差异化营销,制造热点话题,吸引消费者,才是在“楼顶整活”路子的核心所在。
目前不少城市的商场也纷纷在屋顶建起了摩天轮,但是比起建造大量区分度低的摩天轮。
在每个地区具备不同审美风格,通过独特设计主题与当地文化融合,打造成城市符号与美学新地标,才能使得商场永远处于动态进化中。
正是突破套作设计的窠臼,才会让消费者如拆盲盒般永远对商场有期待与惊喜。
商场楼顶也有第三空间。
美国社会学家Ray Oldenburg提出“第三空间”概念后,被星巴克演绎成史上最成功的商业空间概念。
这是区别于家庭居住“第一空间”、职场“第二空间”的公共空间,除了广为人知的咖啡馆,还有城市酒吧、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公共场所。
事实上,努力在新消费浪潮里崛起的商场们,突破单一买卖功能后,也在试图 打造”第三空间”,吸引目标消费者更多停留,更多归属,成为他们的聚集点。
上海前滩太古里
上海前滩太古里为上海量身定制的新版“空中花园”+“商业生活圈”。
香奈儿、迪奥、LV等超级奢牌的快闪展览,网红店BoboLEE在楼顶打造了一个“空中花园”,顶层茑屋书店在屋顶引入自然光线,配合室内光打造出了一个充满阳光和自然的阅读空间。
长春的“这有山” 把大山装进玻璃盒子里。
在约7万平方米的空间中,采用山坡和山洞两种不同的建筑形式和风格设计,从街巷到院落,层次分明,打造出一座极具年代感的现代山丘景区小镇。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念头,远离乏味、琐碎、高楼林立的城市生活,去“诗和远方”享受自然和愉悦,而“这有山”讲了一个“不用离开城市,这里就是远方”的故事。
长春这有山
顾客沿着上山路,边爬坡边逛街市,获得一次完整的短途旅行体验;同时,客流也能够到达每一个品牌店铺,有更高的得铺率。
而在商场的顶楼,或者说是“山顶”,则建了一尊白透圣洁的佛像,这个问蟾者的艺术雕塑,进一步渲染了山的氛围感。
有趣的是,游客会自发地往佛像上扔硬币,于是“这有山”在旁边做了个线上支付能出硬币的机器,平均每天收4000-5000块。
来这里的人在繁华都市之内找到了远山的禅意。
除了山和景,“这有山”的内容配合相当巧妙。比如璃工作室、这有山赌石、香蕉男士油头、执匠机车制作等大量新奇的品牌业态,还有客栈山舍提供酒店住宿,入住率还不错。
从90%商户缴纳了提成租金的成绩单看,人们愿意为这样的“第三空间”买单。
“ 新手段”与“旧目的”悖论
“想要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就不能让他们休息。他们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的诱惑,持续处于永不枯竭的兴奋之中。”
这一方面为急于将人们拉回线下的商场提供了“手段”,另一方面,也指出了这条路的难题,接受新诱惑的消费者,可以为探索而兴奋,但他们却不一定会成为消费者,让商场赚到钱。
裁员下的文和友,则是商场“新手段”和“旧目的”悖论延续的例子。
长沙超级文和友
尽管超级文和友将单纯的餐厅转化成集文化体验、众多小吃为一体的美食集市空间,充满新意和稀奇的餐饮氛围获得了巨大的流量。
但实际上更像是个旧的商业地产,只不过是里面的衣服换成了小吃,也难怪被外界认为超级文和友是大商场式的美食城。
扩张到广州太古汇和深圳罗湖东门的超级文和友,便遇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
虽然开业时迎来了巨大的流量效应,刷新排队次数,但不久后伴随“食物一般”“装修没诚意”“不能代表本体文化”等声音,客流下降,交易额不佳,部分商户退出的窘境。
另外,商场们要习得流量吸引的“手段”并非易事,前期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对于传统商业地产的重资产模式是个挑战。
万达商业与首创置业(北京BOM嘻番里所属的商业地产)在港股股价长期低迷的情况下,不得不退市,这与港股市场对重资产模式不太看好有关。
这里就不禁要发问,在新消费的浪潮中是什么让文和友、商场顶楼+XXX的模式失效或者正在失效的边缘?尽管在此之前我们的商场形态已经几经更迭。
上述的商场顶楼,它自身无疑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它存在的真正目的不是让我们流连于其内部本身,而是促使人们实现空间纵向方向的移动,商场顶楼漂浮着的景观勾引着我们。
因而你需要不停地商场中实现反复横跳,进而实现商场真正的目的,通过对商场景观进一步体验的渴望,从而延长漫游路径,进而增大我消费的可能性。
当空间本质的实用性被阉割,便只是一种作为交换的工具性,因此达成了一种从目的退化为手段的过程。
顾客们想去体验80年代的长沙市井文化,但两边是假墙假建筑也就算了,有些招牌还是电子屏,实现了市井气和科技感的不伦不类的结合。
营销大师西奥多·莱维特曾说:“人们买的不是商品,而是他们的期望。”如果期望变成失望,文和友用营销营造的幻梦,大概难以一直持续。
当我们在感受空间的时候,空间是一种目的。
当我们打卡,拍照,修图然后发朋友圈使其流通到信息空间中时,它又成为了手段。
商场属于资源收集和变现的工具。与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建筑不同,进出商场是免费的,但是商场的服务是收费的,而前者则可能会把变现的门槛定在空间的边界处。
当空间的生产越来越不是为了纯粹的使用,而是进一步参与到社会的再生产中去,投资就要回报,且要不断地持续下去,直到它折旧到不能再使用,便进行改造和翻新,或者直接推翻重来。
目的空间的使用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你的好奇心也可能是一种代价)。物质空间也是,信息空间(拼多多的砍一刀)也是。
所以我们最好立刻马上意识到这点。
无论怎么样,商场不会消失,消失的只能是过时的商业形态,消失就会带来革新。
10年后的商场顶楼会怎么样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