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微
编辑/叶丽丽
2020年9月28日,国产美妆品牌完美日记的线下门店已达200家。
自第1家门店在广州正佳广场开出,到第200家店落成,完美日记仅用了20个月。另一个惊人的速度是,在成立的第4年,完美日记将要赴美IPO。
据报道,完美日记近期完成了新一轮14亿美元融资,如果以40亿美元(约为2684亿人民币)的投后估值比照,完美日记的市值已经超过丸美、接近珀莱雅。
后两者是如今国产美妆行业的双巨头,截止发稿前,珀莱雅市值居A股美妆行业第一,为29108亿元人民币,丸美为26221亿元。
从2018年开始,完美日记、UNNY、橘朵等国产美妆品牌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他们身上有着同样的特点:抓住了小红书、KOL等新渠道带来的流量红利,擅长营销玩法,从线上起家。
扎根线上的中国美妆品牌们渐渐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野蛮人”。
韩国化妆品上市公司科丝美诗有着近30年 历史 ,并于2004年进入中国市场,其总经理助理申英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中国线上渠道和平价品牌的崛起改变了供应链的整体逻辑, 线上模式导致了行业里充斥着“门口的野蛮人” 。
以完美日记为代表的、走线上模式的品牌们改变了供应链的整体逻辑,影响了整个美妆市场,而对于传统美妆品牌而言,这些变化也许是致命的。
中国美妆行业发展至今,经历了几个阶段,挑战无处不在。
国产品牌也曾经历过“畅销时代”,产品不愁销量,随着欧美美妆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加剧了竞争,不同品牌的产品功能、价位等变得更细分。
从2010年左右开始的线上渠道变革,更是给美妆行业增添了不少新玩家,这也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来临。
一边是诞生于淘宝的美妆淘品牌,当时雅诗兰黛等欧美品牌大多定位高端,迟迟不入驻淘宝,给了国产美妆淘品牌崛起的空间。另一边则是传统国产美妆品牌,扎根线下的它们,对线上渠道的尝试也显得过慢。
当传统美妆品牌反应过来,布局线上,将淘品牌作为不能忽视的对手时,前面又有新的伏兵在等着它们——完美日记、花西子等新锐品牌,通过互联网化营销带来的流量红利,掌握了线上市场的话语权。
中国美妆市场的各方势力,如今已经进入了史无前例的混战局面。
回溯以往,每一场变革中,必定有许多企业在走下坡路,但其中也必定有新兴强者与存活者。
在这场国产美妆“大逃杀”中,谁活了下来,谁又最终消失了?
曾经A股化妆品市值第一的上海家化,已经先后被丸美、珀莱雅超越,截止目前仍未翻盘。
今年年初,前上海家化董事长葛文耀发送了一条微博,他写道:“今天珀莱雅的股票市值2066亿,超过上海家化2064亿。”末尾还附上了三个流泪的表情。
很难相信,这个打造了美加净、佰草集、六神等知名品牌的化妆品公司,打过不少胜仗,经历了数个阶段的变革,但最终掉队了。
许多国产美妆品牌有着类似遭遇: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普兰娜”,在2010年因为原料等问题被经销商举报后,逐渐消失在消费者视野中;曾是中国本草护肤第一品牌、KA渠道第一的相宜本草,因为品牌老化,业绩下滑严重。
上海家化的掉队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美妆行业兴起,大量创业者涌入,通过生产技术、营销、线下等多个环节的学习与调整,让国产美妆品牌得以遍布中国,美加净、大宝、欧珀莱、雅芳等品牌,都曾是无人不知的国产美妆品牌。
这一时期被称为“畅销时代”,怕的不是卖不掉,怕的是生产不出来。很多国产品牌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顶。
随着全球美妆巨头加速开拓中国市场,国产美妆品牌的地位被冲击,它们的产品定位被挤压在中低端市场,许多品牌还需要通过中外合资才能存活。
人们发现,像上海家化这样的企业,尽管创造了不少成功的品牌和产品,但销售体系、营销能力、企业现金流等方面都与欧美巨头有着很难赶超的差距。
来自欧美巨头的刀剑已经架在了国产品牌的脖子上,后者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2009年前后,欧美巨头几乎占领了这个行业,丁家宜被科蒂集团收购,大宝被强生收购,小护士和羽西被欧莱雅收购。收购不断发生,不少“国货”渐渐变成了“洋货”。
同时,当时美妆行业的市场虽然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来自欧美或本土的头部企业,已经垄断了市场,市场上略有名气的品牌,实际上都被抓在少部分企业手上。小型初创公司想要开辟出一条成功的道路,无疑是艰难的。
但依然有一大批国产美妆公司成立并孵化新的国货产品。
上海家化成立于1989年,但2000年之后,才是国产美妆的爆发期。丸美、韩束成立于2002年,珀莱雅诞生于2006年,卡姿兰则成立于2009年。
中国美妆品牌的成长和活跃变得更剧烈,丸美“弹弹弹,弹走鱼尾纹”、自然堂“你本来就很美”及韩束“释放你的美”等广告被投放在卫视等渠道。
上海家化已经随着佰草集跌出头部品牌阵营,而走上了下坡路。珀莱雅和丸美成为如今国产美妆行业的双巨头。
年轻的女性消费者,大多走入过它们的线下专卖店,专柜售卖模式一度是它们主要销售渠道。它们的营收,100%来自化妆品自有品牌运营的核心业务,这一因素让它们更被投资者看好,市值也在不断升高。
20年间,行业起伏,玩家更迭,有人刚刚坐稳位置,便又有新的黑马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打破格局。
在新的阶段,竞争加剧了。
此时的美妆行业,欧美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依然强劲,它们不再犹豫、加速融入电商平台。传统国产美妆品牌也一样,线上渠道甚至成为了主要营收来源。
新的玩家也开始跃跃欲试,完美日记、花西子等新锐品牌,带着不同的模式走来,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
格局早有变化的征兆。在 科技 领域,技术的更迭背后往往孕育着机遇,而在消费领域,渠道的变革也是同理,这一轮变革围绕着线上。
2010年以前,美妆品牌大多是经销商模式,每年的美博会是企业招揽代理商、提升销量的重要方式,但美妆行业的销售渠道一直在变化。
关于中国美妆品牌的销售渠道变革,伽蓝集团执行总裁刘玉亮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27年前,中国化妆品产品的销售渠道大多是在百货商场柜台销售。
后来超市大卖场大举进入中国,紧跟超市大卖场的化妆品品牌快速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再之后便是CS渠道——由化妆品店、日化店、精品店系统所构成的销售终端网络系统开始盛行。
如今又到了电商渠道崛起的时代。随着2010年淘宝商城美容馆正式上线,美妆类淘品牌成为行业里的新生力量,其中诞生了御泥坊、膜法世家、阿芙、芳草集等知名国产美妆品牌,它们都是抓住渠道变革的先行者。
之后佰草集、自然堂等扎根线下的国产美妆品牌涌入电商,展开了一场传统品牌与淘品牌的激烈竞争。
新的搅局者又开始出现。2017年,黄景峰经历了数份工作,他曾在宝洁工作,又加入御泥坊担任副总裁,最后离开御泥坊,成立了完美日记的母公司逸仙电商。
逸仙电商是一个区别于宝洁、御泥坊的美妆公司,完美日记的模式也不同于很多传统品牌和淘品牌。
2017年,完美日记正式推出,并开设天猫旗舰店,它并不像淘品牌一般依赖阿里的流量扶持。 完美日记有了更广泛的营销阵地——小红书、微博、抖音、B站等平台备受追捧,消费者往往通过这些平台先“种草”再买单。同年8月,完美日记开设了小红书店。
据艾瑞咨询统计,90后、00后了解新品牌的方式主要通过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台,以及电商平台。
而美妆的三大社交媒体是微博、小红书和微信。其中小红书已经与淘宝在内容上已成功打通,商家在编辑某个商品介绍时,可选择引用小红书相关“笔记”。
黄景峰曾提到,完美日记起初的销量并不好,直到开设了小红书店,天猫的销售业绩也有了明显的增长。
除了完美日记、花西子,新锐国产美妆品牌的名单上还有玛丽黛佳、HFP、橘朵等。
随着这份名单变长,竞争也逐渐激烈,行业变得拥挤,有投资人为错过完美日记们而懊悔,也有新的创业者不断加入这一行业。
中国美妆行业的热度似乎不会降温,传统美妆品牌、新锐玩家、亦或是国外巨头都站在了这一分界点上。
进入2020年,美妆行业的变革还在持续。
实际上,在疫情驱使企业强化线上渠道之前,这场变革早已发生。
2019年到来的直播电商风口,“口红一哥”李佳琪用五分钟卖掉了15万支YSL口红, “直播+网红带货”的模式带动了不少美妆品牌的销售业绩。
这一年,国潮概念也开始风靡,食品、服装等各个领域的品牌开始主打中国元素,中国风、古风等风格的国货打动了年轻消费者,美妆品牌也借此实现了转型或崛起。
同时,品牌在挖掘线上流量之时,也不忘线下渠道依然有其价值。
传统美妆品牌大多依靠线下渠道起家。珀莱雅近年来大力发展线上渠道,但线下渠道依然贡献了大量营收。据珀莱雅财报,2019年,线下渠道营收1462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4691%。
扎根线上的新锐美妆品牌,也在重金布局线下。2019年1月,完美日记在广州开设首家体验店,截止今年9月底,完美日记已经有200家门店,并声称要在2022年开出600家门店。
完美日记突出重围的这些年,美妆已经成为中国零售行业增速最快的品类之一。
过去,中国风靡的化妆品品牌中,大部分来自美国、韩国等国家,即使在珀莱雅、丸美崛起的时代,也没有打破被国外品牌统治的格局。
但如今,这一格局正在被改写。2020年,凯度消费者指数发布了最新的美妆市场趋势报告,在护肤品类中,百雀羚、大宝、巴黎欧莱雅、Olay、妮维雅排名前五,虽仅有百雀羚是国产品牌,但位列第一。
而在彩妆品类中,唯一的国产选手完美日记也夺下了第一,美宝莲纽约、魅可、迪奥、卡姿兰排在其后。
放到线上,趋势则更加明显,国产品牌在美妆品牌榜单的席位越来越多。 2019年双十一,自然堂、百雀羚、完美日记、薇诺娜跻身榜单前十。
新锐品牌中,首次参加双十一的花西子1小时实现销量破亿,完美日记13分钟破亿,是首个登上天猫榜首的国货彩妆品牌。
不过,国产新锐美妆品牌低毛利、高营销的模式正在面临争议。
目前新锐美妆品牌的产品定位依然在中低端,产品价格大多在20到200元之间,是在压缩毛利率的背景下提升了销量。
与之对应的是品牌的营销费用高企。据时代周报今年5月报道,完美日记公关部人士表示公司毛利目前低于行业水平,更有报道称完美日记的营销费用就占到收入的40%-50%。
玩家最终走向的结局必将是提升定价,让投入产出比为正,何况目前完美日记们还在布局线下,这也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负担。要到扭亏为盈,完美日记们才能迎来真正的胜利。
新锐美妆品牌尚有脆弱之处,老玩家亦在补齐短板。竞争远未到终局,而产品、营销、渠道都将成为这场战争的变量。
1、得有好的进货渠道,东西实惠便宜,还得有一定的质量基础。
2、如果有一定的人脉就更好了,做店面的时候,还能接一些公司、学校的日用品订单。
3、有一定的人流量,比如小区周边,住宿学校周边,厂区周边。
4、老板或者服务员的性格,热情好客,会做生意,能揽回头客的那种
毕竟现在网络发达,如果不是急需品,很多人还是喜欢在品种多花样多的网购上慢慢挑,等着收货就行。
“人货场”,是传统零售行业人人挂在嘴边的概念,但是放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如何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产品运营中的“人货场”呢?本文笔者将对这三个要素加之新要素——“转”,进行逐一分析。人/货/场本是传统零售行业中的基本要素,是零售行业中永恒的概念,如同4P理论之于营销行业。只是在2016年10月由马云和雷军提出了后来红极一时的“新零售”概念后,才将原本的“货/场/人”、“场/货/人”重新排了个序,成为了人人谈之的“人货场”。本文不评新零售,仅借其三要素加之新要素——“转”来浅谈互联网产品运营中的人/货/场/转。一、产品运营要素之——人正如新零售之重构三要素,把人排在首位,互联网产品运营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人——即用户。既然新零售的定义是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数据驱动的泛零售形态,那么互联网产品运营可以用为了提升用户产品体验和转化目标而利用数据驱动运营的工作来一言以蔽之。互联网经过20几年的发展演绎,目前主要还剩下这样几种思维模式:(1)产品思维即真真实实通过打造一款提升效率或降低成本的产品,来赢得用户、帮助用户、转化用户。这种思维目前占据主流,但受限于起步时间、创新能力、资金规模等,对于“后进场”的参与者要求越来越高。(2)流量思维这个也是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主流思维,即找到一个利基市场,利用早期红利、资金优势、核心技术等快速获得低成本流量再转化,例如早期利用seo及建站技术拿到大量免费流量的个人站长群体。目前这种在离钱近、商业模式不清晰、灰产行业还比较普遍,考虑更多的是红利周期和ROI,只有流量没有用户概念。只想赚快钱,用户流失高,经营持续短是这种思维公司的特点。(3)营销思维即优先提出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包装、投放、人性研究的重视,来达到商业目的。此类思维对于产品和用户的重视介于上述两者之中,即会通过人性研究、用户习惯甚至AB测试来进行产品设计和包装的打磨,同时也会把投放效果和计算ROI来作为核心考核。例如金融产品、单页营销等,都是此类思维的代表。由此可见,互联网发展到如今,回归主流价值的产品思维,而流量思维逐渐被边缘化,对于人即用户的重视应该是前所未有的。而要用好第一要素——人,就要从①我的用户是谁?_>②他为什么用我的产品?两个方面下手:1我的用户是谁?很多项目没搞明白这个问题之前就已经死了,特别是2016年前资本狂热的那段时期,互联网项目容易飘到天上是通病,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研究用户画像了。老付经常被产品或运营新人问及此问题,先来看看什么是用户画像。这个定义最早是在1999年被称为“交互设计之父”的阿兰·库柏最早在《囚犯们正经营者收容所》一书中提出,他利用用户画像(Persona)来给用户体验建模,从而帮助团队更加清晰地理解目标用户的工作办法。“Persona是真实用户的虚拟代表,是建立在一系列真实数据之上的目标用户模型。”但是要注意,用户画像虽然是虚构的形象,但是每一个它所体现出来的细节特征描述应该是真实用户所拥有的。另外,persona是一个人,而不是给用户打标签,更不是一个群体。它具有人的几种固有属性,如:基础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心理属性等。以老付实战经验来说,在产品导入期,即用户群体较小时,需要用用户访谈等定性方法去对用户进行分组,根据访谈和用户观察的结果对用户进行大致的角色划分并分组。这时,就可以拟定出初步的包含名字、照片和人口统计学要素以及基本的行为特征变量了,再对访谈主体进行一一对应标注特征以及行为模型补充使用情景。别忘了还有一步重要工作,就是对不同类型的用户画像进行优先级排序,确定主要、次要、补充的类型,而主要用户模型时产品设计的主要对象。随着产品发展,在产品发展期、成熟期时,则需要以查看数据、问卷调查等定量方法再辅以上述定性法进行验证结果是否与用户画像相符。调研是找参考,找启发,不是找依据,要注意,按照用户体验专家大卫·特拉维斯的Persona七大原则来说,用合适的画像数量去涵盖产品的核心用户群,数量不能太多或太少,太多则难以聚焦,太少则范围受限。2他为什么用我的产品?可以说这个问题是产品思维的核心问题,老付平时在带运营团队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某个问题讨论不出最佳答案或打不开思路的情况。这时,就会跟小伙伴回到原点上来,即用户为什么会用我们产品做这件事?往往不会跑偏。按照梁宁的三点理论,产品无非满足用户的痛点爽点或痒点:痛点即恐惧,例如知识付费产品就是放大你的知识焦虑,知道你害怕被淘汰被落后;爽点即需求即时满足,例如渴了累了喝红牛、饿了就吃士力架等;痒点即满足你的虚拟自我,例如直播打赏等。在这三点基础上,根据增长黑客的理论,还应该从人性欲望上着手,即虚荣、懒惰、贪婪、愤怒、饕餮、色欲、嫉妒等。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中提到利用构建“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制造爆点引发流行。而《hook》也告诉我们,要利用内部和外部触发物引导用户行动,通过多变的赏酬来让用户投入从而上瘾。二、产品运营要素之——货正如新零售对旧零售之变革,互联网的发展也经历了从货/场/人到人/货/场的变化。货即产品作为我们与用户接触的媒介,亦是我们运营人唯一能掌握的武器,我们没法控制用户行为,但却可以通过控制产品去进而控制用户。二流的产品,一流的运营若在蓝海市场,有机会胜出,红海市场则必然失败。用户只是想要一个孔,而不是想买一台钻孔机,按照这个逻辑,我们也可以说产品的本质是用户使用理由,找到这个理由,便是找到了产品价值。光找到这个理由还不够,还要看你的理由是否强烈,所以需要通过不断的产品迭代提升它即放大这个理由。“产品的本质是购买理由”——《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决定用户使用理由强烈度的因素便是用户心智阶梯,即你的产品在用户心里的理由优先级排序。无论是特劳特的定位理论,还是华与华的营销理论或是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中都反复提及于此。关于产品占领用户心智的问题,也可参见老付的《从“旅行青蛙”到“跳一跳”,看产品的场景设计和心智阶梯》。产品的内容之前写过很多,这里就不赘述,结合本篇主题提及几个点:1产品运营即用户运营坊间流传一句话“三流运营玩产品、二流运营玩流量、三流运营玩用户”,且不论是否成立与否,但也印证了本文上述的一些观点。老付在和不同类型的产品伙伴打交道时就发现,初级产品人或产品运营人很容易陷入到自我想象和本位主义思考中去,想的更多的是我能给什么而不是用户需要什么,这也算是乔布斯后遗症吧。老付现在运营的一款家居后产品就有此类问题,从用户画像的缺失、运营重心的偏离、用户等级体系的混乱等都体现出了很多创业公司的通病——采用粗放式增长,跳过对用户做画像直接设计产品和用户运营体系缺失,随着用户量增大问题随之暴露明显后再去修补却发现成本极高。“不要想你能解决什么问题,而是想你作为用户想要什么”这句话送给所有的产品运营人,某种意义上说,每周不参与几次用户访谈或客串客服的产品运营人都是不合格的。2包装、营销、品牌均是产品的一部分“包装就是产品,包装设计就是产品设计。要用产品开发思维设计包装,包装设计,就是产品再开发”。如果说产品是用户使用的理由,那么包装就是传达这个理由的信息素,所有和包装相关的产品设计元素:界面、交互、品牌标识等都是为了引起用户注意、携带使用理由、占领用户心智并最终转化的载体。有效的包装,能极大地降低产品营销传播成本,提升并放大用户使用理由。“营销就是传播购买理由,这是营销的本质”,这里要说的是无论是现在的私域流量或是增长黑客的流行,都提出技术驱动营销,即利用爬虫、脚本机器人、AB测试、深度链接等技术手段驱动营销活动。增长黑客范例Dropbox的成功案例——每一位用户可以把它推介给自己的好友,双方都将因此获赠额外的500MB免费储存空间就体现了营销即产品、产品即营销。“品牌的本质是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消费者的选择成本、社会的监督成本”,既然产品是用户使用的理由,那么品牌就是降低用户选择使用理由的决策成本,也是上文提到的占领用户心智阶梯的表现形式。不过要注意的是,也不能忽略以上几点而专注于品牌,正如《流量池》里说到,以后的互联网时代纯品宣不再有,而都是讲品效合一。对此,很多运营人会往往会犯错,例如百雀羚H5刷屏案例等都是只重品牌而忽略营销转化的例子。3产品需不断快速迭代正如上文所说,产品即用户使用理由,而用户的使用理由一旦发生变化,产品就一定会改变,我本人也会拿产品迭代周期长短来评估一个项目的健康程度与否。无论是莱斯的精益创业或是反脆弱原理,都强调了快速迭代产品的重要性,套用《反脆弱》中的说法:验证你是否能活的最好方式,就是看你是否喜欢变化。快速迭代也是产品能够达到P/MF匹配的保证,也是一切增长方法论能适用的前提。28法则提出者洛克伍德提出互联网产品的迭代趋势是向着极简进化。三、产品运营要素之——场如果品牌是一把手枪,场景就是扣动品牌子弹的扳机。开头先举一个老付上上周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来说明场景对于产品运营的重要性:那是去参加市级重点小学的游园会,因为是全市最好的公立小学,录取比例又只有几千分之一,所以当天尽管酷暑艳阳,但是早早的就从学校大门向外排起了家长长队。小贩们也抓住这一商机做起卖板凳、扇子、饮料的买卖,这时我观察到一个电动货车上摆满西瓜的婆婆,尽管占的位置不错,人流很大,但是过了几个小时,听到她跟熟人聊天很低沉的说西瓜卖不出去。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没有考虑用户场景而去做产品运营的失败案例,解决了人(排长队的口渴难耐的家长)、货(西瓜),却因为对场(家长都是排队的时候吃)的思考不够导致没有转化。如果是按照下图中后边改进后的方式来卖,我相信生意要好得多。在增长黑客中,因为“场”的元素而导致产品迭代方向出错的实验比比皆是,不考虑用户场景光靠观察数据,会误解用户需求。例如国内某款交友产品曾经出现过大量优质女用户流失的现象,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是因为她们每天收到大量陌生人的聊天骚扰,运营人在简单地与女性用户沟通后,就上线了一个“一键清除未读信息”功能。结果上线后,却意外发现用户留存并没提高,直到用面谈法当面访谈后,才直到,原来她们并不打算使用这个新功能,是因为她们想通过故意留着未读消息数量的数字来在各种场合假装不经意地晒出截图,彰显人气和魅力。营销学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场景思维即货架思维:“商品或品牌的信息,和消费者发生沟通的地方,都称之为货架。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充斥着货架的世界”。对场景之于运营重要性最有甚者是《流量池》中的概括“场景营销就是让品牌这个玄而又玄的东西能够迅速接地气、带流量、出效果的关键。如果品牌是一把手枪,场景就是扣动品牌子弹的扳机”。甚至把神州专车的成功归纳于在准确定位后,针对6个利基市场的场景细分:接送机、会务用车、带子出行、孕妇、异地出差和夜晚加班。四、产品运营要素之——转急功,快速地建立品牌;近利,快速地转化为销售。最后作为互联网行业独特性,专门添加了一个元素就是“转”,即转化。如上文所说:以后的互联网时代纯品宣不再有,而都是讲品效合一。个人认为转化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没有让用户达到预期,另一种是有没有让自己达到预期。后者应该是前者的结果而不能是目的,无论是从针对传统海盗AARRR模型的更新为RARRA模型,还是这两年火热的社交电商、裂变营销、社会化营销等,均是反应出了简单粗暴的“撸用户”形式的终结,互联网更加回归商业本质,即提供用户满意的高性价比服务或产品;而唯一不同的是,先进的工具和互联网的便捷可以更快的实现“存量带增量、高频带低频”带动量级的提升。个人觉得互联网行业根深蒂固的“通过免费圈用户,做大了再赚钱”的模式会发生巨大改变,用户都会慢慢知道如果使用一个免费产品,那么自己就会变成这个产品的一部分。所以老付通过不同的创业项目上都发现一个通病,即不敢向用户收费,甚至不知道怎么向用户收费。如果是前者,则说明要么你的产品不够好,要么你认为的用户没有价值,不是你的目标用户,而如果是不知道如何收费,那么就是浪费资源,现在草根式先做大了流量再想商业模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目前本人正在运营的一款家居后项目,就经历过类似过程,开始为是否向用户交易收取佣金事宜讨论和犹豫很久,后来决定收取后,发现用户交易量和活跃度并没有明显下降反而在类似无效刷单、售后服务等老问题上得到有效解决。#专栏作家#付如涛,微信公众号:老付说运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14年互联网运营专家,原武汉婚嫁网创始人,曾先后在太平洋电脑网、明源软件、烽火科技等大型上市集团担任运营管理工作。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聚能联盟可靠安全。根据相关公开资料查询:聚能联盟是山东省的一个电商直播机构。聚能联盟不会生硬地分享数据,而是要联合商家的力量,做到精准推送和精准营销,通过精细化运营,最终达到消费的目标。2011年,聚划算启动顶级域名,短短五年时间,已经逐步从团购网站发展为一个开放的营销平台,不断引领行业的创新和变革,成为阿里巴巴在零售领域的一柄“倚天剑”。近日,聚划算联手海尔集团、罗莱集团、顾家家居、百草味、百雀羚、Rio等六大品牌,宣布成立聚能联盟。该联盟为用户提供品质生活为核心,聚焦用户衣食住行全流程的生活场景,力求打造全新的消费方式。
布局万物互联一直是各个科技大佬近几年来最明确的方向,从2018年到2019年仅一年时间内,拥有5个以上小米互联网产品的米粉数增长率达到了114%。小米在推广IoT成功的背后,骨灰级米粉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小米成功建立并推进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亲密情感,把用户从与产品本身的互动推动到了与小米品牌的连接,让用户从购买手机类产品延伸到对于品牌的热爱和信任,让用户踏入小米生态圈并进一步购买生活周边的小米产品。营销之父科特勒指出,自工业化时代以来,有竞争力的企业从一开始强调功能的10产品营销,到关注顾客差异化需求的20顾客营销,进阶到从企业价值观打动用户的30价值观营销,到如今重点关注与用户全域互动的40关系营销。本文以小米为例,在移动互联、社交应用等广泛应用的当下,以“参与感”为主轴,推进用户从陌生人到熟人关系,最后品牌拥护、分享口碑。宏观趋势:目前企业营销正处于关系营销、企业需致力创造品牌拥护者的时代中国市场数据的趋势:品牌影响用户的着力点逐渐从广告传播转向用户关系运营品牌的价值观互联网时代里的流量意味着市场,掌握了流量相当于占领了品牌营销的高地。然而很多营销活动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流量,转化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比如之前引起热议的百雀羚长图广告,阅读量高达3000万,转化率却不到000008%。很多类似的营销希望快速达成转化但忘了更重要的理念即人设的传递。用户的需求在改变,用户已经不再是购买一个产品,更需要了解品牌存在的意义,品牌的价值观是否让TA有情感上的认同,品牌在每一个触点彰显的人设是否一致。这是情感建立的核心基础,有了核心才能开始推进与用户的关系。“参与感”成就米粉细观小米粉丝的长大之路,品牌内核始终围绕“参与感”这一清晰主轴,并在用户全生命周期中落实。小米创始人与品牌及产品的长大及蜕变皆让用户参与到其中,将米粉从普通顾客关系层层递进,拉升至强烈品牌认同的品牌大使关系。为了理解小米如何推进用户关系,我们访谈了大量小米用户,发现关系推进可以分成以下五大类:顾客阶段,忠实顾客阶段,朋友,伙伴和品牌大使阶段一顾客关系:了解产品及品牌理念,感知品牌服务“原来后来了解产品跟雷军理念后决定试试。”我们曾在调研中接触一位小米用户,他在成为小米顾客前对产品没有什么感觉,因为朋友向其推荐小米的时候介绍了雷军演讲的观点,他感受到了靠谱,决定买一台当做备用机试试看。之后该用户一直关注创始人雷军的演讲视频,感受到了雷军的真诚以及为产品代言的责任心,后面就持续关注和购买小米产品。小米创始人雷军这样描述小米的价值观:“第一是和用户交朋友。第二要有合适的产品组合。第三坚持高品质、高性价比。”在小米成立8周年的时候,雷军向全体员工发去内部邮件,强调小米所有的成就归根结底是小米价值观的胜利,小米要继续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坚持创业心态,坚持和米粉交朋友。阶段二忠实顾客关系:从手机产品进入到用户生活方方面面“手机2年换一次,但其它用品可以方方面面跟生活密切关联。”买手机本来是一个低频行为,品牌通过营销能够打动和说服客户2年换一次手机,但这样的营销战不进则退,对于品牌而言无疑是疲劳的。小米因此想到了产品组合,发明硬件生态链的打法,丰富完善产品组合,有优秀的工业设计加持,加大对智能生活领域的重视和投资,用一两百个产品黏住用户,并通过对整个生活产品的高度整合,一步步占领了小米用户的家居生活。某位小米的用户曾评价小米的家科产品不仅可以高频使用而且容易操作,真实地让人感受到了“让科技改变生活”的品牌精神。阶段三朋友关系:品牌与用户的交流互动“售后给我种朋友的感觉,就真正的是帮你解决问题的”这一阶段中,小米用户会感觉自己与品牌的关系更亲密了,不仅受到品牌的尊重和惦记,还能像朋友一般与品牌平等交流。2021年2月9日雷军了9位米粉参加了一年一度的“米粉年夜饭”。这9位米粉不仅在年夜饭上与雷军深入交流,还将在后续组成“米粉顾问团”为小米产品提供建议。#小米年夜饭#而去年年底,小米公司还策划了一项名为“雷军的新年愿望”活动,在雷军收集的6万多条愿望中有一个名叫“家乐福海盗”的米粉这样写道自己的愿望:“想开着小米的房车环游中国。”雷军觉得这个愿望很酷,于是就答应了。阶段四伙伴关系:重视用户的声音“我经常会提一些功能建议,基本上得到解决之后我都会收到推送,那一刻特别美妙自豪。”征求用户意见是小米创造用户“参与感”的核心,用户在这一阶段感受到与品牌共同长大和陪伴。MIUI的开发版就是这样,用户下载尝试新鲜功能,帮助小米发现BUG。米粉反馈BUG和需求,而这些汇集起来就是用户和小米工程师一起完成的MIUI。小米内测粉丝组是基于所有MIUI粉丝的基础上,独立增加的特殊用户组。内测用户在相应机型区BUG反馈版块发帖反馈,小米的工程师会及时将帖子的问题收录到提案内。不仅如此,不管反馈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用户都能看到进度。阶段五品牌大使:从自身发挥个人影响力从而影响周围的人“我觉得在小区搭IoT体验宣传摊位很有效,我愿意当志愿者跟大家介绍小米产品。”品牌大使阶段的用户已经不仅仅是一名消费者或用户,他们愿帮助传播热爱的品牌,愿意并且希望为品牌代言。今年4月份,来自全国12个城市的米粉在各地自行发起并组织了“米粉公益月”行动,这是小米11年来首次的全国范围的米粉公益活动。米粉们身着小米logo的衣服,在不同城市发起了乡村振兴、关爱特殊儿童、关爱老年群体等公益活动。小结小米从一开始就不单单只看重广告营销的投入,用户(粉丝)运营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品牌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由顾客递进到忠实顾客,由忠实顾客递进到朋友,由朋友递进到伙伴,最终由伙伴递进到品牌大使,这是一次颠覆性的变革。接下来的营销及用户运营将更侧重于用户情感的建立及推进,你的品牌准备好了吗?
屈臣氏里美撤柜的原因受限于单一渠道,逐渐消失在市场中,像极了曾经同样在屈臣氏体系红极一时的素儿、可采、美丽加芬等品牌。品牌撤场和自身是否拥有过硬的品牌力,是否能在各个阶段适应市场环境、渠道变革、营销手法等各维度的变化。
大家还记得屈臣氏的美妆品牌里美(LIMI)吗曾经年销12亿,超越玉兰油在屈臣氏体系中位列第一,再到当下几年间陷入沉寂。现在你在屈臣氏已经看不到里美呢那么为什么屈臣氏不卖里美
出自“丁家宜系”的里美
青眼通过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系统确认,以上产品确已于2019年6月13日注销备案。但截至目前,淘宝、京东及拼多多三大电商平台均有上述产品售卖。不过,销量并不高。
备案信息显示,上述产品的委托方系深圳市维真化妆品有限公司(下称深圳维真),被委托方为广州雅纯化妆品制造有限公司(雅兰国际旗下企业,下称广州雅纯)。值得一提的是,广州雅纯是深圳维真股东之一。
据查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2005年8月30日成立的深圳维真实际控制人为樊辉宇,它还分别控制维真时代(上海)化妆品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维真)及维真时代(上海)化妆品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上海维真深圳分公司)。2013年,樊辉宇通过在中国内地以外地区注册维真时尚有限公司(8月8日,改为维真时代有限公司),以对外投资的方式直接控股上海维真。2015年2月5日,上海维真开设深圳分公司。
“樊辉宇就是里美品牌的老板,他还是魔法医生的老板。”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年已是丁家宜市场总监的樊辉宇离开丁家宜后,便成立了深圳维真开始着手打造里美品牌。据悉,里美是一款聚焦少女群体的“小清新”美妆品牌,旗下产品涵盖护肤、洁面、面膜、口红等等。
众所周知,里美初创时并不被行业内看好。据一位行业资深人士介绍,里美创立初期,由于品牌没有明显的特色,全国的代理商根本不“接招”。“当时它在商超、专营店渠道并无出路。”
搭上韩妆顺风车
拿下屈臣氏第一
直到2006年,里美幸遇深圳某代理商,后者将其送入屈臣氏系统进行试销。由于少女风的包装风格及打着韩风的概念,里美开始在屈臣氏走俏。“屈臣氏那时候需要这样一个品牌去吸引年轻消费者。”上述行业资深人士称,“里美是参考韩国思亲肤开发的,但当时屈臣氏引进思亲肤未果,所以顺势就拿下了里美。”
上述知情人士同样称,当年的屈臣氏还很年轻,不少年轻消费者都喜欢去逛。所以,针对年轻消费者的里美自然会吸引到屈臣氏关注。“这跟它对标思亲肤开发不无关系,思亲肤就是一个定位年轻消费者的品牌,所以算是水到渠成。”
事实上,对于上述行业人士的说法,有消费者曾通过杭州19楼发贴,“大家有没有发现屈臣氏卖的Limi和SkinFood极为相似。”该网贴称,无论从产品线种类,产品的包装,颜色都像极了韩国的美妆品牌SkinFood。
换言之,里美正巧赶上了韩妆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切中韩风的里美显然是好风凭借力。除此之外,上述知情人士认为,里美的成功还源于成熟的终端拦截,樊辉宇将丁家宜的打法成功嫁接到里美身上,可以说在当时是无往而不胜。上述资深行业人士亦认为,那个时候的屈臣氏品牌是完全靠BA“堆”出来的,当时其它品牌还没有这种概念,所以里美得以快速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进入屈臣氏3年的里美在该系统内的年零售额就达到了3亿元,销售额在同品类的产品中仅次于露得清和玉兰油;2010年,里美年零售额达到7亿元,成功超越玉兰油排名第一;2012年,里美年零售额达到10个亿。
但此后,里美出现走弱迹象。2013年,里美在屈臣氏系统内年零售额减少至65253亿元,居屈臣氏系统品牌排名第三位。此后几年,里美在屈臣氏系统内的表现几乎“失声”。直到2017年,里美出现在当年1-6月屈臣氏销售品牌排行榜上,却被同门品牌魔法赶超,仅位列第10。这也是里美最后一次现身屈臣氏荣誉榜。
遭国货品牌围剿
据上述两位受访者预估,“当下里美和魔法医生加在一起,在屈臣氏系统内应该还有5到8亿的销售额,而里美也许一两亿左右甚至不到。”该人士还称,里美现在似乎是被当作屈臣氏的自有品牌在运作。“当然,它不是被卖给了屈臣氏,而是作为底价操作交给屈臣氏规划。”
在他看来,于品牌而言,有销售就行;于屈臣氏而言,里美还有一定顾客群。“所以,这种模式对双方都不为是一件好事。”
里美为何走向衰落
上述行业资深人士认为,一方面,源于里美老板将重心移向了在屈臣氏内表现比较好的同门品牌魔法医生;另一方面,随着韩束、百雀羚等一众国货品牌进驻,里美在其中的份额遭到不断蚕食。同时,屈臣氏过往“BA泛滥”,当时还衍生出BA代运营公司,而里美不在这类公司的服务范围,“里美的失败更多是因其它品牌BA对它的围剿。”
对此,该知情人士也持相同观点。但他同时认为,里美是一个布局单一的“屈臣氏品牌”,在渠道上就已经能够看到它的限制和“天花板”。这也意味着,里美如果离开屈臣氏,或将面对“无人识里美”的局面。
里美品牌官方微信及微博已相继在2019年年底停止更新,品牌官方网站也仅沦为纯粹的展示窗口。
实际上,里美并未完全消失。青眼注意到,里美天猫旗舰店内目前还有35个产品在售,其中销量最高的为1784件。同时,天猫屈臣氏官方旗舰店内也只有一款售价78元两支装的里美唇膏在售,目前总销售仅为45件。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维真和里美品牌掌舵人樊辉宇曾因涉身劳动争议案件,在今年2月被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费。不过,据中国裁判文书网4月23日发布的(2020)粤0304执2476号执行裁定书显示,针对樊辉宇的强制执行后已被撤回。
只要是产品,就会存在竞争,而在屈臣氏进驻的品牌五花八门,当然竞争就激烈,然而又受到国货化妆品崛起的冲击,这些外来品牌市场占用率就更加严重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