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是黑色的体型比较大也比较圆的蜜蜂是伊犁黑蜂。伊犁黑蜂原始群的工蜂,几丁质均为棕黑色、绒毛为棕灰色。有少数工蜂的第2、3背板两侧有小黄斑。雄蜂黑色。蜂王有纯黑和棕黑两种。
吻较短,平均长度为627±012mm,变化范围603~644mm。与西方蜜蜂诸地理品种比较,黑蜂的吻最短。工蜂的初生重较重,平均为12063±519mg,变化范围109~127mg,同欧洲黑蜂相近。肘脉指数较小,平均为157±024,同欧洲黑蜂相近,但小于意大利蜂和高加索蜂。
扩展资料
伊犁黑蜂蜂王的产卵力较强,育虫节律陡,两年繁殖期测定结果,平均日产卵量为1,181粒,最高曾达2,680粒。在当地条件下同意蜂相比略低,但比意蜂王产卵集中成片,虫龄整齐,蛹房密实度高。采集力强,尤其对零星蜜源的采集表现突出,采集兴奋,出巢时间早,结束时间晚。泌蜡力强,喜造赘脾,造脾速度快。产浆力一般。
黑蜂耐寒,越冬性好。1985年越冬试验证明,在伊犁高寒地区,冬季极端温度-40℃的情况下,黑蜂可以在室外安全越冬。
在越冬室中,群势在1 kg以上都能正常越冬,节省饲料。同卡蜂相比更耐寒和省饲料。黑蜂的耐寒还表现在早春冰雪未完全融化时,在室外气温8℃左右,就可采集雪退花的花粉归巢;在大流蜜期,即使在下毛毛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黑蜂仍可出巢采集,而同场的意蜂则停止采集。
1、形态特征:蜂王产卵力强、产卵集中、年龄整齐、蜂房密度高。 2、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新疆宜兴、伊宁、布尔津等地。 产区位于北纬42-50度、东经80-89度左右。 3、品种性能:是优良的地方蜂种,采集力强,年平均产蜜80-100公斤。 4、种群优势:夏后可结成强群,抗寒性好,越冬能力强。
1956年,前苏联的舍尔宾纳(ЩерьинаЛС)所著《养蜂学》中提到:“远东蜜蜂原是被运到沿海边区去的乌克兰蜂。该蜂遍布乌克兰,喙长,温和,色比中部俄罗斯黑蜂鲜明”。
1975年,德国的鲁特涅(Ruttner F)在《蜂箱与蜜蜂》中提到:“类似卡尼鄂拉蜂(A m carnica)的苏联南部乌克兰草原蜜蜂(A m acervorum)显然是过渡到黑蜂(A m mellifera)的中间类型”。
1982年,刘宗唐在《黑龙江养蜂资料选编》中提到:“据资料记载,苏联的远东在100年前曾是欧洲黑蜂与卡尼鄂拉蜂的混居地带。苏联西伯利亚的喀尔巴阡蜂(Carpathian bee)和远东蜂都是卡蜂的品种。欧洲黑蜂在十七世纪以后,人们将它越过乌拉尔山带到西伯利亚。这充分证明西伯利亚不仅曾经饲养卡蜂,也饲养过欧洲黑蜂。根据遗传学的观点分析,东北黑蜂具有稳定的遗传性,并具有其特殊的形态指标和生物学特性,它应该成为一个品种。东北黑蜂来源于欧洲黑蜂和卡蜂的混居地带。它在某些方面和欧洲黑蜂相似,另在某些方面又和卡蜂相似,这就充分说明欧洲黑蜂和卡蜂皆是东北黑蜂的亲代,同时可以断定,东北黑蜂是由欧洲黑蜂与卡蜂自然杂交后,经长期自然选择结合人工选择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品种”。
1982年,虎林县的杨玉华、饶河县的金垣在上述同一选编中分别都认为东北黑蜂源于前苏联远东黑蜂,现已成为适应当地气候、蜜源条件的地方生态型。
1993年,刘先蜀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养蜂卷》关于西方蜜蜂条目中提到:“在前苏联养蜂业中具有一定位置的远东黑蜂,是乌克兰蜂和中俄罗斯蜂(欧洲黑蜂的一个生态型)长期杂交形成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混有高加索蜂和意大利蜂的血统”。
综上所述,东北黑蜂乃源于苏联远东黑蜂,而远东黑蜂是乌克兰蜂与欧洲黑蜂的一个生态型─中俄罗斯蜂长期杂交形成的,而乌克兰蜂接近于卡尼鄂拉蜂。由此,可得出一个结论:东北黑蜂的主要血统应是卡蜂和黑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