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同学是吉林人,在武汉上学,冬天放假没回家在武汉住校。开学后碰到我们说,武汉贼冷,冻死我了。我吃惊问,不可能吧,你们那里冬天零下二十几度,武汉才零度左右,怎么可能比你们那里还冷?同学说,我们吉林虽然温度低,但是干燥,房里有炕,出门有大衣,基本不冷。武汉太潮湿了,冬天冷到骨头里,穿多少衣服都没用。从此知道武汉的冬天比东北还冷。哈哈
记得在武汉上大学时,遇到一年冬天特别冷,棉花雪下得很大,同学们高兴的照雪景像。冰雪融化后地上小水坑的水结冰,从宿舍到饭堂不足100米,洗干净的饭碗中的存水会结成冰块。室外的水笼头用粗草绳将整条露出地面的水管缠绕着,否则水会结冰流不出来。我习惯洗冷水澡,洗澡间喷晒的自来水淋到头上,头皮冷得发麻。那年我的耳朵、手与脚长的冻疮特别厉害,脚上的冻疮都被鞋子磨破了。
年轻人薄衣薄衫,不冷!
冷死人,作为北方人的我,本以为可以穿个小棉袄就可以,可是冻得腿打哆嗦,只能乖乖穿上长款大衣、棉服、羽绒服,脖子系上围巾,戴上耳套,扣上帽子。
靠,谁和我说南方冬天暖和,我和谁急!而且时不时来场雨,冬天下雨,唉,打着伞的手都僵了,默默买了手套,好歹暖和点。
武汉的冬天太冷了。1989年12月份我和战友去武汉附近的仙桃市接新兵,我们穿得是北方地区配置的棉冬装,本以为到了江南会没什么问题,可武汉、仙桃地区没有空调和暖气,加上天天阴天潮湿,宾馆里的被子非常潮湿,特别是室内室外一个温度,就是冷,真让刚到这个地方的人受不了。
1983年冬武汉下了一场大雪。那年不仅天降瑞雪更是一个丰收年。
我刚参加工作不久,被分配到武汉西郊的湖区农场工作组。工作组共四个人:我和另一位也刚入职的小刘,还有两位是退休后返聘的老同志。
老孙返聘被安排到工作组担任负责人。老孙退休前是营业大所的主任,是位老党员 ,工作非常认真负责讲原则,因此别人送他雅号“四方石头”。戏谑中更多的是敬重。
记得那天清早我还未起床,就听小刘在外面大喊:大雪封门啦……我赶忙跑出去,果真天地间白茫茫一片,营业所大门的台阶上堆积了老厚的一层雪。
我和小刘高兴坏了,一边清扫门ロ的雪,一边在门前空场上堆起一个大大的雪娃娃。
下午老孙说,你们两个准备一下,晚上和我去原种大队收储。我们两人又是一阵兴奋。前些天就听老孙说生产队快年终兑现了,到时候要赶去吸收存款。
以前老孙常常和我们提起挎包银行的事(背着挎包深入乡村存贷款),心里很好奇,非常希望能亲自去体验一番。
吃过晚饭,我们带好算盘、存单、扎条等物品,就随老孙往原种大队赶。大队离工作组有四公里路的样子。天空飘着密集的雪花,路上是厚厚的积雪,骑不了自行车,我们只能步行。我和小刘年轻,一路上连走带窜,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
老孙却走得有些艰难,这不全是他年龄大的原故,他有很严重的风湿病,常常腿疼,夏天就见过他往腿上裹厚厚的棉绑腿。
我们说,孙主任您回去吧,我俩去算了。哪知老孙一脸严肃地说,那怎么行,你们刚参加工作经验不足,收储不像平时坐在办公室里办业务。金额大笔数多,可不是闹着玩的。
看老孙那认真的架式,我们都不敢再劝了。磕磕绊绊地赶到原种大队找到了队长家。
队长家的房子有三间大小,但很陈旧,堂屋里点一盏小灯泡,供几个房间照明,光线很昏暗。队长见了我们,忙不迭地吆喝他老婆给我们煮荷包蛋。
老孙板起脸死活不让煮。队长只好作罢,领我们到队部去,边走边说,今年年成好,包产到户后农户种地的积极性蛮高的。上交公粮和各种提留后,年终兑现,一个劳力平均可分到1000元。有一个单身汉竟有2000千多元哩!
我和小刘听得只咋舌,觉得真是富啊,因为当时我们的月工资只有34元。
我们走进大队部仓库,立刻被热气腾腾的场面包围。仓库中央的办公桌边,是喜气洋洋的农户,他们在桌子旁看着会计出纳进行最后的盘点,只等钱对账平后发放兑现款了。
这种喜庆的场面立刻感染了我们。这工夫,老孙已在给农户讲储蓄的意义和政策了,他深入浅出的讲解,农户听得一个劲的点头。
终于开始兑现了,会计每叫到一个名字,便传来一声响亮亮开心的应答。他们在会计账簿上盖过的私章,欢天地的接过一叠钞票,边数边说着自已的打算,有说快过年了要添几套新衣服……还有的说要买台电视过年,说这话的农户特豪气特令人羡慕。
我和小刘马上忙了起来,我开存单他收款,配合得非常默契。有一个农户刚把钱递到小刘手上,却又一把抢了回去,攒在手里说,从来没摸过这么多钱,让我再过过瘾!那神情让在场的人都开怀大笑起来……
在这欢快的气氛里,时间过得飞快,也感觉不到寒冷。当最后一笔存款收完,已近午夜。
走在返回工作组的乡道上,天空依旧飘着大雪,扑天盖地洋洋洒洒。
夜空被雪映衬得灰白灰白的,我和小刘抬着沉甸甸的钱袋走着,觉得浑身暖融融的,踏得积雪咯吱欢叫;老孙和护送我们的队长会计聊着丰年趣事,笑声在雪野里传得格外远格外清朗……
那个武汉的冬天伴着雪夜收储的往事,就这样永远留存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数十年弹指一挥间,已然物不似人也非,老孙早已不在了人世,小刘很早也离开了金融部门。而我也已从初入职场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退休大妈。
我怀念那场罕见的大雪,更怀念那个年代淳朴的民风……
(网络供图)
武汉的冬天留给自己这样的记忆?
武汉冬天风大、刺骨这件事,冷,早上不想起床,肯定会有很多人不太相信。的确,这也不是能够靠着只言片语就能够解释得清楚的,唯一感同身受的办法就需要疑问者自己实地体验一番。 不过想想,长大以后的冬天好像比小时候暖多了!在那个出门基本靠走、进门肯定不抖的年代。咱武汉伢是咋过冬的 你还记得么?
腌鱼腌肉
提起过去武汉人晒腌鱼腌肉的热闹场面,许多年轻人可能是没有记忆的。
阳台上、院子里晾衣架上、甚至市场上横搭乱建的线、杆子,晾的满满当当都是腌货。草鱼、青鱼是首选,五花肉、鸭子、猪蹄,武汉人对腌货才是大行家,只有想不到,没有腌不到。
生炉子
天气一转凉,就得把尘封的火炉子搬出来,搭上烟囱,堆上煤炭,备上火筷,生起了炉子屋里一下就暖和多了。
当年的火炉子四大件,你玩过哪个?火棍子、火钩子、火钳子、火铲子。
要是再来一把花生、几块苕、土豆,整个房子都弥漫着暖暖的香味,那才叫一个美!
泡澡堂子
在武汉,以前的冬天有一种生活叫搓澡,有一种浴室叫澡堂子!
小时候家里没法洗澡,都去澡堂子。澡票是两块钱一张,去澡堂子泡一泡,浑身都热乎,水不热的时候喊一嗓子,师傅就赶紧往里加煤。
现在的90后可没享受过这种热乎劲儿,甚至还有不少小伢以为泡澡堂是北方人的专属福利!
打雪仗、堆雪人
那个时候,打雪仗、堆雪人是冬天的 娱乐 活动之一。
武汉下雪不易,积雪也很容易就化掉。雪一停,家长基本上就拦不住了,约上三五好友到雪地乱打一通,冷不丁自己的脖领还会被小伙伴塞进一个雪团,弄得湿漉漉的,打累了就开始堆雪人。
窗户上的冰花
寒冷的冬天,有一道独特的风景,就是每天出现在阳台玻璃窗上的冰花,很好看……哈着气用手在玻璃上“作画”。清晨,绚丽的冰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万花筒一般,美丽无比。现在家家户户开空调甚至装了暖气,窗户上再也没有冰花喽。
雪花膏
这是那个时候武汉姑娘们的最爱,一股香气弥漫了整个童年记忆。现在喊得出名字的有“友谊”、“百雀羚”、“万紫千红”等等,那股浓到刺鼻的熟悉香味,然而你却不得不佩服这些品牌强大的生命力。
蛤蜊油
一到冬天手脚就会特别的干,蚌壳油绝对是冬天防皲裂的良品,细致的保养双手就靠它了。
妈妈牌毛衣
冬天穿着妈妈亲手织的毛衣心里倍儿美!感觉是世界上最暖的衣服了。
以前妈妈都很心灵手巧,她们总是会积攒很多毛线,一到冬天就会给孩子织毛衣,那些妈妈亲手织的毛衣又厚又暖和,上面还有很多花纹。
军大衣
没有暖气的时代,就只能靠多穿点了喽。当年军大衣,那也是标配啊。
冬天穿军大衣既保暖,又令人陡生一种英武之气。时过境迁,这些几乎所有家庭必备的行头,已成为农民工的工作服,偶尔会有前卫者,冬天穿着军大衣出场,让人惊叹时光的变幻。
大棉袄
妈妈或奶奶做的大棉袄陪我们度过了最冷的冬天。
小时候武汉的冬天,都是穿着妈妈或者奶奶亲手做的大棉袄过冬,别提有多暖了,每到冬天都裹成一个大熊一般,试新棉袄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
老军用棉帽
戴上它,就再也不怕冻耳朵啦~
这又叫雷锋帽,是部队55式冬常服中的棉帽,把帽帮子向下一拉,就把耳朵、脖子都护住了,外面的冷风吹不进,里面的热量散不掉,浑身都感到热烘烘的。
灯芯绒棉鞋
那时候,拥有一双带气眼的灯芯绒棉鞋简直是潮人的标志。
记得小时候,冬天下雪,很多人都穿着一双暗黑色灯芯绒棉鞋,底子和面儿都很厚,里面暖呼呼的,又舒服又实在。给人们留下了温暖而又苦涩的记忆。
棉手套
那时候的手套实打实的厚。
两只手套中间必定要带个绳儿。要不然,孩子在外边野疯了,手套就不一定哪儿去了!
热水袋
晚上睡觉怀里都会揣一个热水袋,有时候也用使用过输液瓶子。
灌满热水,盖子拧紧,然后扔到被子里,等睡觉的时候就会觉得被窝里暖暖的好舒服。你还记得冬天的被窝里,塞进一个热水袋的幸福感吗?
棉被
那个时候没有空调被,更没有蚕丝被,我们盖的都是自家弹的棉被。
自己家弹的棉被,特别实在,盖上一点儿风都不透,家家户户都有这种花色儿的被子吧——国色天香被!
烤红薯( 炕苕)
武汉人的冬天,可以没有其他的山珍海味但惟独这甜到心里的烤红薯,不能不吃!以前的武汉入冬以后,总会在大街小巷看到,用铁皮桶推车卖烤红薯的大爷只不过现在越来越少了……每次闻到炕苕的味道都让人欲罢不能。
一只铁皮桶,一炉炭火,一筐苕,甜香和热气温暖了寒冬。趁热撕开有些焦糊的外皮
满眼橘红色的红薯瓤儿,在寒风瑟瑟的武汉街头掰开一块儿冒着甜甜热气的烤白薯这才是记忆里的老武汉!
崩爆米花
“嘭”一声巨响,香喷喷的爆米花就出炉啦!
这是寒冷的冬天很受欢迎的零食,看着师傅把白花花的米倒进罐子,然后捂着耳朵,一声巨响后一股热浪从锅里冲出,胖乎乎香喷喷的爆米花就直冲进那个长长的布袋里。
糖葫芦
每次听到“冰糖葫芦”那熟悉的叫卖声,就能回忆起自己的童年。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基本上是天天都吃的。有好多种,有山楂的,有山药豆的,有苹果的,有橘子的,以山楂的和山药豆的居多。而且价格便宜,味道也纯正。
敲(音kao)糖
敲(音kao)糖也叫麦芽糖,据说有止咳化痰的功效。敲糖其实是一大整块,买的时候,告诉小贩要多少钱,小贩就会拿出一把凿子,一块块敲下来。
小时候,只要听到敲糖的叫卖声,就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上前去,央求大人给买一块,**的糖果虽然时常会沾得到处都是,但是实在无法拒绝冬日里酥脆的甜蜜。
那一幕幕模糊的画面,很简单,却也充满乐趣,充满生气,那一年的冬天,很冷却也很暖。
曾经的童年一去不复返,那时的冬天也随着记忆丢在了那个时候,可每每想起小时候的那些趣事,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会很怀念
60年的老武汉,这里天气就是要让天下所有人都记得它的厉害,在武汉能呆的住的,天下哪里都能呆下来,似乎每天都在跟老天作对。
北方人来武汉上学的第一年刷新了很多认知。
1、我们那地方是一天三餐都吃面食,拉面最有名,偶尔米饭的(米饭也是软糯的),所以刚来武汉的时候对热干面简直无感(第一次吃的时候以为面没熟),食堂的米饭掉在桌上能弹起来跳舞,他们统一的特点就是硬!后来就习惯了,也知道米也有很多种类,并不是所有软糯的米就是好米。
2、来武汉第一次见识到实物中的”冻疮”,我们一行6人,5个都中招了,本地同学个别手冻疮肿的像胡萝卜。武汉的冷,太冷了,最冷的时候也能到零下5度,最主要室内外都没有暖气(我们那地方冬天集中供暖,冬天室内吃冰棍儿的),大课教室的木椅子坐上去也能冻到心颤。有一次去老师家,以为能感受到片刻冬日的温暖,结果老师家冬天不开空调……问为啥,说没有那个习惯,空调一般都是夏天用的。冬天北方是结冰下雪的,没想到到来武汉第一年就让我们见识到结冰,太稀奇了,毕竟我们那地方的人都以为武汉属于南方[呲牙]
武汉的冬天就一个字,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