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的场景切换是用屏风隔开的。
《韩熙载夜宴图》分赏乐、观舞、小憩、清欢、宴归五段场景,每一部分画面都以屏风分割。顾闳中用这种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韩熙载在家中,开宴行乐的完整场景。这其中,韩熙载在每个场景中都有出现。他或正或侧,或动或静,皆描绘得精微有神。
说起《韩熙载夜宴图》,对中国传统绘画稍有了解的人,应该都不会陌生。这幅画是五代十国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如今流传下来的是宋代的模本,绢本设色,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时间回到南唐后期,当时的国势日渐衰弱,阴郁的氛围笼罩整个金陵城。面对北方敌国的进犯,南唐后主李煜一方面向北宋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对北方来的官员百般猜疑陷害。
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缘由:
关于《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缘由,有两种说法,《宣和画谱》记载:后主李煜欲重用韩熙载,又“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五代史补》则说:韩熙载晚年生活荒纵,“伪主知之,虽怒,以其大臣,不欲直指其过,因命待诏画为图以赐之,使其自愧,而熙载自知安然。”
总之,此图是顾闳中奉诏而画,据载,周文矩也曾作《韩熙载夜宴图》,元代时两者尚在,今仅存顾本。
探囊取物的意思解释:原义是伸手进入囊袋中拿取物品;比喻办成事情轻而易举;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含褒义。
一、成语出处
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宋·欧阳修等《新五代史·南唐世家》)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探囊取物”。
二、成语典故
五代时,后唐的名士韩熙载因父亲被明宗李皇所杀,准备离开中原,投奔江南的吴国。 韩熙载出走时有个名叫李榖的好朋友为他送行。道别时,韩熙载对李榖说:“江南国家如果任用我为宰相,我定能率军北上,迅速平定中原。”李榖听后说:“中原国家如果任用我为宰相,那攻取江南各国好比囊中取物那样容易。”
韩熙载投奔吴国不久,吴国就被南唐攻灭。但是,南唐也国事多变,奸臣当道,他未能得到重用。于是,他借酒消愁,与歌伎斯混在一起,因此一直未能当上宰相,他原先的誓言,自然没有得到实现。
李榖的情况与韩熙截然不同。后来,他做了北方后周的将领,奉命征伐南唐。他在南征过程中打了不少胜仗,屡建战功。只是他当宰相的誓言也没有实现,不过“探囊取物”这个成语却流传了下来。
三、成语寓意
韩熙载和李毂的谈话成为千古美谈,韩熙载最后做了南唐宰相,由于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而无所作为。李榖却率军讨伐南唐,但未能实现其当宰相的理想。可见,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一定差距,但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四、成语运用
“探囊取物”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含褒义;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 [1]
运用示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二回》:“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现代作家梁斌《播火记》十二:“点小事,如探囊取物。”
五、成语辨析
探囊取物—瓮中捉,“瓮中捉鳖”是说水瓮中捉甲鱼;比喻捕捉的对象已在掌握之中,事情办起来轻而易举,很有把握。“探囊取物” “瓮中捉鳖”两者都有极容易或极易取得的意思,但有区别。“探囊取物”偏重在非常容易,“瓮中捉鳖”偏重于十分有把握。“探囊取物” 多着眼于事,“瓮中捉鳖”多着眼于物。“ 瓮中捉鳖”可用作动词“来(个)”“来(它个)”的宾语,“探囊取物”不能这么用。“瓮中捉鳖”常跟“手到拿来”“十拿九稳”等配合运用,“探囊取物”一般没有这种用法。
这幅画上面的字是:熙载
印章字 :韩熙载印
韩熙载(902年-970年8月31日 ),字叔言,原籍南阳(今属河南),后迁居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五代十国南唐时名臣、文学家
《韩熙载夜宴图》绢本,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
回答完毕
请采纳 ~\(^o^)/~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