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翡翠商贸中,翡翠A、B、C货的定义已取得共识;未经充填和加色处理的天然翡翠玉体称为A货。如经过充填(如充填高分子聚合物等)处理的称为B货;B货的矿物成分是天然翡翠的成分,颜色是天然的,但充填的胶老化后会影响颜色的明亮鲜艳程度、影响透明度、光泽等。如经加色处理的称为C货,C货的矿物成分是天然翡翠的成分。如同时存在充填和加色处理的称为B+C货。翡翠B货的称呼可能是由“Bleached&polymerimpregnatedjadeite”(漂白和注胶硬玉)的字头而来。C货的称呼可能是由“Caleredjadeite”(染色硬玉)的字头而来。A、B、C货不是A级、B级、C级的“等级”之意,英文一般称Ajadeite,Bjadeite,Cjadeite;由于jadeite(硬玉)或jadeitite(硬玉岩)不等于翡翠(Feicui),现建议称Afeicui、Bfeicui、Cfeicui(A翡翠、B翡翠、C翡翠)。
1、翡翠组成矿物
翡翠的组成矿物主要是单斜辉石簇中的硬玉,或含硬玉分子(NaAlSi206)较高的其他辉石类矿物(如硬玉、绿辉石等);翡翠的矿物成分被认为是高压低温变质作用的产物,并为翡翠的合成实验所证实。如硬玉中的NaAl被Ca、Mg、Fe、Cr等大量代替,则超出硬玉成分的范围,而变成其他辉石(如硬玉、绿辉石、透辉石、霓石等)。透辉石、霓石等构成的玉石也可称“辉石玉”,但不属于翡翠玉。对于硬玉翡翠的鉴定,国家标准《GB/T16553—1966珠宝玉石鉴定》已作了较准确的规定。但是,商贸中的翡翠比硬玉翡翠的范围要大。由于翡翠是多晶集合体,确定是否翡翠及翡翠类别的矿物成分,较准确的方法是电子探针图像成分分析,但受仪器设备限制,且费用高;较快速方变的是微粉末油沁法测定,只要一台普通偏光显微镜及几瓶折射率沁油,所取的测样甚微,即便高档戒面也不影响其美观和价值。
2、翡翠的颜色
翠绿色翡翠被视为珍品,并有“色高一分价十倍”之说。故翠绿加色技术不断创新。除了加红色、紫色之外,仅加绿色的品种,市面上所见至少在四种以上。貌似天然翠绿色的加色翡翠的价值仅为A货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甚至比B货还低。将无色翡翠染成艳绿色翡翠冒充高档翡翠销售,使一些消费者蒙受较大损失和精神负担。早期用络盐加色的翡翠,查氏滤色镜观察呈红色(天然的绿色钙铝榴石玉也呈红色),成批的络盐染色硬玉戒面,早在1956年为美国宝石研究所发现。现今许多染色翡翠已不用络盐,在查氏镜下的特征与天然翡翠相似,而且稳定性也较好,故查氏滤色镜观察只能作参考。过去的染色翡翠,可见色剂沉淀于网状裂纹中,而现在的一些染绿色翡翠(包括部分B+C饰品或片料)已见不到这种现象,所以看不到裂纹中有色剂沉着不一定就是A货。近几年来,市场上常见一种染不均匀浅绿色的硬玉翡翠手镯和挂件,冒充天然翡翠销售。这类饰品,色彩柔和,有一定透明度(水),没有注胶,分光镜下437nm吸收线清楚,敲击声、紫外荧光特性、查尔斯滤色镜观察,都和天然翡翠基本一致。这种手镯的零售价一般在500---1500元一支,较受一般工薪阶层和旅游者欢迎。据多次检测的资料,是用一种染料(不是抛光的络粉)充填在微孔隙中,由于光线的映照,使染色部分的翡翠整体带淡绿色。染色有的整体染,有的只染一部分,有的还伴随染紫色(又称“春色”),使一只手镯呈现几段淡绿色几段淡紫色的特殊品种。用洗涤剂等溶剂浸泡(必要时加超声波清洗),可以把大部分染色剂洗掉,但是一般清洗后仍会留下更淡的绿色。用10倍放大镜(明显的甚至用肉眼)可以看到微孔隙中浸染的深绿色丝。染色后又清洗过的,色较浅,但更像天然的,有较大的蒙骗性;不仅一般消费者难于识别,一些有一定商贸经验的老板也没有看出疑点而成批的进了这类饰品;甚至搞珠宝检测的专业人员稍有疏忽,也可能把这类染色翡翠当天然翡翠出具检测报告。
3、翡翠的光学特征天然
天然翠绿色翡翠是含少量络所致,如鉴别翡翠颜色是天然或是加色的,较简便可靠的方法是分光镜,但有的玉件透光弱或颜色浅,吸收线不易观察。对有荧光反映的,可用紫外荧光仪检查。再者可用电子探针仪等检测色体部分的呈色元素,但检测费用高,色浅的呈色元素含量常低于检测限。硬玉翡翠(jadeitefeicui)在分光镜下一般都有较强的437nm吸收线。对洛硬玉翡翠(chrom—jadeitefeicui),较难看到437nm吸收线。有的文献认为437nm吸收线是铁引起的;但是,在完全无色的玻璃种硬玉翡翠中,这条线也很强;所以437nm线的形成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具有正绿色的翡翠,一般都有络的690(强)、660(中)、630nm(弱)吸收线。常构成—690,690—660,660--630nm,依次强、中、弱的阶梯状吸收带;绿色淡的,--630带或线很弱到看不清。用洛盐染绿色的,在660nm有宽吸收带;有些有机染料染的绿色、紫色、红色等,在680--630nm区没有吸收。翡翠的紫外荧光效应是鉴定A、B、C货的重要参考依据;
(1)天然翡翠一般无荧光,其中的“白绵”有的有浅**荧光。
(2)翡翠B货,多半是充填有机胶,一般有蓝白色荧光(充填蜡也有蓝白色荧光);当前市场上许多“八三玉”手镯、挂件(B货)具均匀中强的蓝白荧光。有的B货无荧光,可能是充填硅胶等物质。
(3)当前市场上大多数染色翡翠都没有荧光(与天然翡翠相同);但有的有明显的荧光。某些荧光特征对鉴定很有意义,如一种染绿色翡翠发强的黄绿色荧光(染这种绿色的,保存时间较短,绿色褪后呈**),一种染红色的具强的桔**荧光。
4、关于“翠性”
一些行家的专著中认为天然翡翠有别于其他玉石(包括翡翠货)的重要特征是天然翡翠具有“翠性”(俗称“苍蝇翅”),这是硬玉矿物(011)晶面的闪光。显晶质透辉石(如青海翠玉中的透辉石),角闪石(如缅甸某些“黑乌沙”中的角闪玉石)等同样有发育的(011)解理,也可以有“翠性”;显微晶质的翡翠一般看不到“翠性”,故“翠性”不能作为天然翡翠的特征标志。
5、敲击声
敲击声不能作为判定翡翠A、B货的依据。有些翡翠销售者常以两支手镯轻轻撞击发出清脆的“钢”音示其为天然翡翠,充填明显的翡翠B货的撞击声稍为沉闷。但发出“钢”音的不一定就是天然翡翠,如透辉石(如青海翠玉)、闪石钠长于玉(如缅甸“水沫子”玉)等也具“钢音”。当前市场上出现的某些B货也可发出清脆的钢音”声。
6、网纹
经强酸漂洗的翡翠一般都有明显的孔隙、网纹结构。天然翡翠中受应力作用和风化作用可以产生明显的孔隙和网纹结构,与酸腐蚀产生的网裂常难于区分。“观察到有网裂、麻点和凹坑者肯定是B货”的意见可能不妥。翡翠的天然孔隙中可以充填后期的沸石、粘土矿物等;在切、磨、抛光的加工过程中,也可充填矿物粉末或抛光粉。有这些充填物不算B货,且易识别。
7、密度
天然翡翠的密度一般在325—345g/cm3。翡翠B货的密度一般低于325g/cm3。孔隙明显的天然翡翠,其密度可低至315g/cm3,当前市场上大量出现的注胶“八三玉”饰品,是用翡翠原生矿制作,因有天然的裂纹孔隙及杂质,在加工过程中作了酸清洗和注胶,有一定原生孔隙,但一般无明显的网状结构。与翡翠B货差不多。有一翡翠鸡心(点测折射率166,密度3313g/cm3),经香港欧阳秋眉及笔者分别测定的红外吸收光谱图,均得到相同的具有典型树脂充填的B货吸收峰,但在显微镜下及电镜放大500—2000倍的照片上只显示有少量孔隙,且孔隙中未见明显的充填物。这种类型被称为“隐形充填”(这是由于使用注胶片料加工的饰品新形成的表面裂纹没有充填)。所以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未见明显树脂充填的不一定就是A货。
8、翡翠品级的划分
对所鉴定的翡翠玉件在肯定是天然翡翠的前提
下,按照5C2T标准成分(Composition)、颜色(Color)、净度(Clarity)、切丁(Cut)、重量(Carat)、透明度(Transparency)、结构(Texture)划分品级及价格档次(B、C货一般不需作品级划分)。 在翡翠界,人们认为翡翠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由绿色决定的,因为翡翠C货多为绿色,而最近几年因为紫色翡翠越来越受人们欢迎,目前市场上不仅仅有染成绿色的翡翠,还有染成紫色的C货!
有几点可以鉴别!
(1)肉眼观察
颜色夸张,反差大,不正,不自然--人工致色
(2)肉眼或镜下观察
颜色是否在间隙或晶粒组织间堆积是否外深内浅是否有色根是否很均匀
颜色不夸张的C货有两种典型情况,一类是色不太均匀,但在裂隙等组织疏松处有堆积,有外弄内淡的特征:第二类是色很均匀,其色无色丝、色根,与真品的本质差别是无色头色尾之分,更无弄淡之分,这样的现象为注入有色胶所致。
色根是一种颜色生成现象,条状、片状、团块状的颜色,其深浅具渐变特征,由内向外扩散或渐渐深入到翡翠组织内部。色根是判断玉件是否为翡翠,或翡翠是否人工致色的鉴定依据之一。但老坑种一类高档翡翠,因组织结构细腻,颜色均匀,所以看不到或难见色根。
(3)放大检查
对于颜色不匀,酷似真货的情况,要注意色上加色,即真假混色的现象,此种情况关键是在颜色重叠之处的边缘上,发现真色、假色在色调等方面的差别
(4)查氏滤色镜观察
在白炽灯下观察,颜色显示红色,说明是人工致色;若颜色不变红,则同时有两种可能:天然色或染色,需要借助其他方法进一步鉴定。
(5)鉴别辐照改色
翡翠绿色仅在表面,呈环带状或斑块状分布,这样的C货翡翠在查氏镜下呈紫红色。用辐照改色的翡翠,初看翡翠动人,透明度好,但翠里透蓝,玉件表面有被轰击的痕迹,受轰击处与未受轰击处相比,前者表面色深。
(6)区别天然色与锔色
锔色是用热处理的方法,使翡翠出现出现。天然红色翡翠透明度较好,红色部位光泽强,有灵气。锔色所致的红色呆板、厚重而均匀。过去锔色翡翠属于C货,新的国标将其归为优化处理之列。
(7)开水浸泡
竟用无机原料致色、绿色抛光粉致色的翡翠投入80-100度水中浸泡树小时,水会变绿。但高科技染色的翡翠不会在热水中褪色。
(8)化学试剂褪色
在有的染色翡翠表面滴稀盐酸,或用棉球蘸“去字灵”擦洗C货翡翠,其绿色或者紫色有褪除淡化现象。
(9)紫色翡翠的颜色鉴别
对紫色的鉴别,主要用放大镜检查,观察颜色与硬玉晶粒间的关系,并根据色根、色形等特征作出判断。
鉴定紫色翡翠应该注意的是:白色包围紫色还是紫色包围白色?白色包围紫色--天然紫色;紫色包围白色--染色。
另外,还可以借助紫外线荧光灯进行观察,天然紫色翡翠在紫外灯光下一般无荧光反应,而染紫的翡翠在紫外灯光下,常有较明显的荧光。
翡翠的常见优化处理方法有:加热处理、漂白、漂白加充填处理、浸蜡浸油、染色(炝色)处理。
一、加热处理
加热处理的目的是使含铁矿物的**、棕色、褐色翡翠变成鲜艳的红色。基本原理是:选用经次生氧化作用的黄、黄褐或棕色的赌石皮壳部分材料,经加热使其中所含的褐铁矿(Fe2O3nH2O)脱水转变成赤铁矿而呈现红色,俗称“烤红”。在空气中加热即可,温度不需太高。此法制作工序简单,设备要求不高。
经加热处理所得的红色与天然翡翠的红色的形成基本相同,一般不必区别,也不易区别。在鉴定特征方面,天然红色翡翠稍微透明一些,而加热所得的红色翡翠则有“干”的感觉。
二、漂白
目的是去除杂质所产生的“脏色”和“黑”而提高透明度,使其更漂亮。一般“脏色”的主要成分是铁、锰的氧化物;“黑”的主要成分是角闪石和铬铁矿、黄铁矿、磁铁矿等。在传统玉器加工中,漂白处理最古老的方法是浸酸梅汤,这在我国甚至有百年的历史,仅用于去除玉石表面杂色的铁、锰等氧化物。现代的漂白处理,在方法上有很大的进展,而且效果十分明显。其体方法是将翡翠浸在漂白溶液中,以去除存在于裂隙或硬玉矿物颗粒间的黑、褐、黄等杂色物质。最常用漂白剂是盐酸,其次还有氢氟酸或其它酸液,甚至王水。根据翡翠中所含的“脏色”和“黑”特征及所使用的漂白液的不同,有的只要浸泡几小时,有的却要浸泡几周的时间。
轻度漂白处理没有使翡翠的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只是将样品表面的杂色去掉,但也会稍微破坏翡翠表面的结构,一般不影响翡翠的耐久性,而严重的漂白处理对翡翠的结构破坏比较明显。鉴定特征方面,轻度漂白不易发现,只在抛光样品的表面留下极细的裂纹。深度的漂白处理则在翡翠表面留下明显的裂纹,纵横交错,因为没有浸蜡和注胶,所以看上去发白,较干。假如翡翠的结构破坏程度很大,则需要进行充填处理。
三、漂白加充填处理
经漂白加充填处理的翡翠就是翡翠行内俗称的“B”货,这种处理方法已相当盛行。漂白处理,是为了去黄、去黑等杂色,结构一般破坏不严重。后来人们发现去黄、去黑的时间加长,可以提高翡翠的透明度。但从结构破坏程度上看,在溶解掉翡翠中的杂色和脏色的同时,也溶解掉了部分硬玉颗粒,将翡翠特有的较为致密的结构也破坏了,出现较大、较多缝隙,有的甚至呈疏松的面包渣状,这种经严重漂白的翡翠必须进行充填固结处理才能使用。用于固结充填的胶结物种类很多,现在常用的有机聚合物(环氧树脂、加拿大树胶、塑料和有机玻璃等),或聚合物与硬玉粉的混合物。近期,有可能采用折光率和翡翠相近的无机物(玻璃质)充填固结。据报道,某些“B”货采用氢氟酸或王水浸蚀,但没有完全去除掉黄和黑等脏色,这样具有欺骗性,连黄、黑等杂色都没有去除,给人一种不应是“B”货的假象。
市场上还有一种被称为“B C”货的翡翠,它的处理方法与“B”货翡翠基本相同,根本区别在于“B C”货翡翠所用的充填物为有色物质,即将染料或颜料均匀地混合到无色的充填物中后,再进行固结充填。而“B”货翡翠则为无色充填。
经此类方法改善的翡翠的鉴定特征:不见“翠性”或“翠性”不明显;折光率减小,光泽变暗;比重大多数变小;表面结构特征出现“网格状”和“沟渠状”绺裂和“桔皮效应”;“B C”货的颜色不自然,发白,发呆,浮于表层;早期制做的此类产品绝大多数有荧光,但近期的均无荧光现象;红外光谱仪用于检测用有机物充填的产品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羟基的吸收峰)。由于此类改善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于近期经漂白加充填处理翡翠的鉴定,研究得还比较浅。
四、浸蜡浸油
浸蜡浸油的目的是掩盖翡翠的裂纹,增加透明度,俗称“藏破”。此法常应用于裂纹较多、质地较差的翡翠原石或成品。具体做法是,把待处理的翡翠原石或成品,放入油或蜡的液体中,稍稍加温,浸泡,使油或蜡沿裂隙和微小缝隙渗入并填补于裂隙内,使裂纹显得不明显。经这种方法处理的翡翠不可能耐久,只是暂时掩盖了裂隙,增加了光的折射和反射能力而使透明度有所提高。当这种样品碰到酸性溶液就会发生变化,假如碰到高温也会使油或蜡溢出。浸蜡(或过蜡)的做法历史悠久,为一般人所接受,在玉器行内称为“A”货,但在宝石学的观点里,因为在天然宝石上添加了其他物质,因些亦视之为人工美化品,而非完全天然品。
五、染色(炝色)处理
经染色(炝色)处理的翡翠俗称“C”货,处理的目的是,使颜色浅或无色的翡翠变成所希望得到的颜色,如绿色、红色或紫色,甚至多种颜色同时出现。现在还常出现,分段染色和多次染色现象,多次染色也就是行内称的“色上加色”。早期用铬盐染色的翡翠,查尔西滤色镜下呈红色,成批的铬盐染色硬玉戒面,早在50年代就有发现。现今许多染色翡翠,在查氏镜下的特征与天然翡翠相似,而且稳定性也较好。过去的染色翡翠,可见染色剂沉淀于网状裂纹中,而现在的一些染不均匀浅绿色的硬玉翡翠手镯和挂件,色彩柔和,有一定的透明度,没有注胶,分光镜下吸收线清楚、敲击声、紫外荧光反应、查尔西滤色镜观察,都和天然翡翠基本一致。这类产品是用有机染料充填在微小孔隙中,染色部分整体带淡绿色,酷似天然颜色。
耐久性及鉴定:染色(炝色)翡翠的耐久性较差,长期受光照或接触酸性、碱性液体时,颜色会发生变化。染色做工粗糙的翡翠很轻易鉴别,但近期做工精细的染色品则很难辨别,必须依靠经验和仪器进行专业的鉴定才行。染色翡翠的特征有,颜色浮于表面,没有色根,呈丝网状分布,较大绺裂内颜色富集;利用吸收光谱特征及红外光谱特征;但高明的染色方法不断出现,使其鉴定特征也不断变化,在鉴定过程中经验和方法的综合应用显得很重要。另外,非凡值得注重的是,“色上加色”的翡翠酷似有“色根”,极难鉴别。
六、其它应用于翡翠的处理方法
翡翠的镀膜或称被覆处理,俗称“穿衣(Coating)”,使用粘结剂和绿色染料混合后,涂敷于翡翠表面而使翡翠呈现“绿”和“水”。这种处理品也不轻易鉴别,但对于经验丰富的业内人士仅凭手感就能鉴别出来。据报道,辐照处理技术也应用于翡翠的致色,需要的辐照源强度大,时间长,总体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故较少应用。拼合的方法也适用,如把水好、色浅的硬玉用绿色粘合剂粘合在绿色低档硬玉或绿玻璃上,并进行镶嵌。另外,常见的方法还有在裂隙处“包金”和“镶金丝”的处理法。 这是从博客里搜来的。你也可以找找看。
辨别珠宝真假的方法包括:
1 看色泽。珠宝的价值体现在色泽上,真伪珠宝的色泽差别是很大的,天然珠宝的色泽自然。 而人工合成的宝石大多色泽经过修饰,不自然。
2 对净度。净度就是指宝石的透明度和洁净度。用高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珠宝有无裂痕、瑕疵、划痕等。一般合成珠宝中的缺陷较大,通过对净度,有利于鉴别珠宝的真伪。
3 测重法。测重法就是对体积相同的珠宝通过测试其重量而辨别真伪的一种方法。 比如,现在有不少商家用人造氧化锆制作而成的宝石,在外形上与钻石非常相似,是钻石最理想的替代品,但放到水上称重,发现在重量上有人造氧化锆要轻得多。
至于爱丽丝珠宝,我没有办法判断它是否真实。建议您在购买珠宝时,一定要谨慎行事,多做调查和比较,选择可靠的购买渠道。同时,如果您对珠宝的真伪有疑问,可以寻求专业的鉴定机构或专家的帮助。
陆太进
为加快提升珠宝行业科研的整体实力,保证科研工作持续和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在推动行业发展方面的作用,结合本行业科研工作发展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一些科研发展规划的设想,以明确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促进科研工作长期、持续、稳定地发展。
1行业科研发展规划
11 科研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
科研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强化创新、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整体推进、服务行业”,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科研投入为保障,以成果奖励为导向,树立成果意识,推动科研工作的持续、协调发展。
12 科研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
科研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推进我国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对我国特有资源及主要市场的珠宝玉石进行详细、系统的基础矿物学、岩石学、宝石学研究,争取在基础理论研究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在实际鉴定、评级及生产上找出明确、科学的实用方法和指标。对国际上主要宝石的研究和鉴定,在基础研究方面力争快速赶上国际顶级研究机构水平,在应用研究上积极创新,达到先进水平。
(2)加强应用研究。加强“产、学、研”相结合,解决珠宝企业、珠宝检测中面临的疑难技术问题。
(3)加强科研人员和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以解决行业内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的科研队伍,对具我国国情的重点科研难题进行攻关研究。
(4)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交流会、专题研讨会,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加强科研人员之间,特别是年轻科研人员与国际同行交流的机会。
图7-1-6 激光拉曼显微镜检测钻石
2宝玉石专项研究
21 钻石研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钻石的销售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国急剧下降,钻石鉴定等相关研究也几乎停滞不前。与此相反,由于中国等东方市场的经济保持增长,钻石的需求稳定,西方钻石商家纷纷积极在中国推销钻石产品,并推出了一些面向中国钻石消费者的产品和行销策划。鉴于中国钻石消费者对钻石的知识、特别是对各类处理及使用高科技技术处理、优化、或标志的钻石认识欠缺,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开展了对高温高压处理钻石、辐照处理钻石、高科技新型镀膜处理钻石以及钻石表面各类人工印记的详细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部分成果发表在国内相关专业杂志和学术论文集中。
考虑到国际钻石分级的趋势和发展,配合《钻石分级》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近年来开展了对钻石切工质量定量评价的研究。对国际流行的钻石全面切工质量分级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和计算。对钻石切割对称性及美学等也进行了基础研究。其部分成果为《钻石分级》国家标准的修订提供了技术支持。
近年来一些钻石首饰中遇到混杂合成碳化硅或合成钻石的情况,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广东省珠宝玉石及贵金属检测中心等开展了鉴定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向国内外同行介绍和信息交流。
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和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共同申请的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金伯利进程框架下钻石产地来源及其指纹特征研究”2008年底获得批准,2009年已全面展开研究工作。
22 彩色宝石研究
(1)红蓝宝石研究
目前,我国红蓝宝石的年消费额仅占珠宝消费总额的1%~2%,而在红蓝宝石市场发展成熟的欧美国家,红蓝宝石的市场份额能占到珠宝消费总额的5%~10%,这说明中国的红蓝宝石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现在的情况是,市场中红蓝宝石品质良莠不齐,价格差异较大,消费者对红蓝宝石市场信心不足。我国的红蓝宝石分级国家标准已完成立项申请工作,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泰国红蓝宝石分级标准进行了考察和分析,与泰国宝石学院进行了互访交流,获得了有关红蓝宝石的大量宝贵资料。深圳市兴中泰宝石有限公司对红宝石质量评价的企业标准进行了研制,参与了与国内外有关鉴定单位和学者的讨论。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还就红蓝宝石的产地特征鉴定等与瑞士古柏林宝石实验室进行了详细交流和探讨。目前正在收集产地明确的各类红蓝宝石样品以逐步建立不同产地成因红蓝宝石宝石学特征数据库。实验室鉴定方面,与热处理、铍扩散高温热处理、各类充填处理红蓝宝石的鉴定特征研究正在进行中,红宝石裂隙充填物的发光特征研究取得部分成果。
(2)红色长石的研究
近二三年来,在国内外珠宝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红色透明长石,其天然成因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对内蒙古固阳中长石及市场上出现的红色长石是否是天然成因这一问题,国检中心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对内蒙古固阳中长石的宝石学特征及各类红色长石的形态学、“岩石学”和宝石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
通过详细分析该长石的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各类光谱学特征以及长石外表残留物等宏观和微观特征,认为该红色长石样品属于中长石;与**长石样品相比,其化学成分中Cu的质量分数远远高于**长石中的同类含量,而其他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则无明显的差别,故认为Cu可能与其呈红色有关;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果显示,该红色长石样品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带主要位于566纳米处,推测其可能与Cu对可见光的吸收有关。
应用传统的岩石学研究方法,通过对长石原生围岩及其残留物(矿物)的研究,发现其围岩的原岩为中酸性侵入岩,围岩中含有玻璃和气孔,围岩和长石表面的残留物中含有大量的铜元素和铁元素。研究表明:围岩是经过了后期人为的高温烧结作用,部分暗色矿物和外来物质(助溶剂)在烧结过程形成为玻璃,并产生大量的气泡。进一步测试揭示了部分所收集的红色长石原石标本是经过高温扩散处理过程。虽然碳酸盐岩中的红色长石具岩石学上天然次生成因的一些特征,但需要进行详细的实地地质调研等进一步工作,以确认是否存在天然红色的长石。
(3)碧玺充填研究
碧玺以其艳丽的颜色和丰富的色彩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价格也逐步上升,因此,碧玺的仿制品也逐渐多了起来。近期,市场上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碧玺仿制品,即一种含有Er和Pb元素的稀土玻璃,其外观颜色与天然碧玺的极其相似,还发现多种裂隙充填处理的碧玺。为此珠宝检测单位正在开展找出鉴定特征的研究,且取得部分成果。
(4)祖母绿的研究
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的祖母绿都经过了净度改善,人们已逐渐接受这种处理方法,但都认为应该有合适的方式进行揭示。有关祖母绿充填物的讨论向来是珠宝学术界和祖母绿贸易中的课题和难题,能否准确区分各种充填物是最核心的问题。有关祖母绿充填物的性质特征以及充填祖母绿的耐久性测试国外已做过较详细的研究,但实际鉴定中仍面临很多来自技术原因等多方面的挑战。结合目前祖母绿市场现状,国检中心实验室正对祖母绿充填物的分类和鉴定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寻求更可行有效的鉴定方法。研究总结了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祖母绿充填物,进行分类并提供有效的实验室鉴定方法。最新成果发现除“闪光”效应和红外光谱特征外,发光特征对于区分祖母绿充填物、研究充填物的分布情况和充填程度也是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结合放大检查和红外光谱能确定绝大部分的祖母绿充填物类型。但当充填物红外光谱峰值不明显时,需结合发光特征,显微观察充填物特征进行综合判断。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另外,国内学者也继续对云南产祖母绿的地质学、矿物学、宝石学特征进行研究。
23 玉石研究
(1)翡翠的研究
翡翠的研究一直是珠宝科研中的热点。岩石学家、矿物学家、宝石学家和珠宝评估专家等对翡翠的化学矿物组成、结构特征、颜色成因、品质分级、评估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在前几年研究基础上,我国香港翡翠专家欧阳秋眉女士对三种黑色翡翠(乌鸡种硬玉质、墨翠绿辉石质翡翠、钠铬辉石质翡翠)从化学分析、矿物组成、薄片观察、微量元素、岩石结构特征、宝石学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可能的归属问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北京大学的学者对翡翠的结构特征开展了进一步工作。依据其形成阶段及岩相学特征将缅甸硬玉岩的结构分为三大类:原生结构、变形变质结构及后生充填结构。依据各大类结构的具体特征作了进一步分类,对每一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每种结构的宝石学意义进行了讨论。变形变质作用是翡翠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指出多期、多阶段性和变形机制因硬玉岩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出现明显差异,从而导致翡翠具有独特的场口特征。
近几年来,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一直致力于《翡翠分级》国家标准的研究工作。2009年6月,国家标准《翡翠分级》(GB/T 23885-2009)的已颁布实施。翡翠分级实物标准样品正在研制过程中。
多年来,我国珠宝科研人员不断地对合成翡翠进行实验探索,为解析翡翠的成矿条件提供依据,但进展不大。
图7-1-7和田玉科研项目合作签约仪式
(2)和田玉真假皮色研究项目
近年来和田玉天然色皮遭遇各种各样仿真处理技术的严峻挑战。面对市场上出现的各种各样、以假乱真的假皮,如何快速准确鉴定,不仅是珠宝企业进货时面临的难题,也是鉴定机构面临的技术难题。因此,研究和田玉天然色皮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找出和田玉天然色皮与假皮诊断性特征和技术指标,是珠宝业界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为此,2009年8月,国检中心与和玉缘公司进行科研合作,启动了和田玉真假皮色鉴定特征的研究项目,也开启了我国珠宝界“研企合作”的新模式。
(3)田黄的研究
多年来,我国珠宝科研人员对真假田黄鉴定特征的研究做了不少工作。近年,中国地质大学及北京大学学者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配能谱仪)、红外光谱仪分别对产自福建省寿山溪流域的田黄样品的基体、“萝卜丝纹”、风化皮部分的矿物组成及其微形貌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田黄样品主要由高岭石族矿物中的地开石与珍珠陶石组成,有的样品中还含有少量的伊利石与石英,其中在基体与“萝卜丝纹”部分中未发现高岭石的存在,而在风化皮中则发现有高岭石。田黄基体中高岭石族矿物的晶体颗粒大小不等,结晶程度不同。有的“萝卜丝纹”与基体的交界处存在一定界限。风化皮中的高岭石族矿物由于水岩反应以及外力作用已失去了具体晶形,但在其表面凹坑中高岭石族矿物仍保持完好的结晶形态。田黄的基础矿物学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真假田黄的鉴定研究仍是一个继续的课题。
(4)“黄龙玉”的调研
在中国云南省西部边陲与缅甸接壤的保山市龙陵县龙新乡一带,于2004年人们发现了一种玉石品种——**石英质岩石。以前,人们称这种玉石为“龙心石”,现因其颜色与产地而俗称为“黄龙玉”。2009年11月,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应邀与云南省质检等单位组成联合调研组,先后到“黄龙玉”矿山及成品和毛料交易市场进行了实地调研。
图7-1-8 云南龙陵产**石英质岩石
(俗称“黄龙玉”)
龙陵县人民政府负责人表示将积极配合国检中心做好黄龙玉基础性研究工作,全面做好人才培训工作,为龙陵县黄龙玉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人才,并希望“黄龙玉”作为一种新的天然玉石列入国家标准。
24 琥珀鉴定的研究
琥珀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天然有机物混合物,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树种、不同年代的琥珀在成分上也会有很大程度的差别。近年来,各式各样的天然、优化及处理的琥珀在市场上出现给鉴定提出了新的挑战。如在琥珀的加工过程中经常会引入一些外来物质,如抛光表面亮光膜、黏合剂等,这些都会使琥珀的常规鉴定参数发生偏移。用高压釜多过程热处理而成的“绿色琥珀”的鉴定,用传统显微镜或者常规仪器检测的方法时,其准确度非常低。为此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各类琥珀的红外吸收光谱进行了系统检测,走访了从事琥珀处理的厂商,在样品的采集及测试方法上也进行了研究,找出了用红外吸收光谱来鉴定处理琥珀的指标。同时,为解析琥珀处理前后的分子结构可能发生的变化,与国内外有关专家进行了技术交流和探讨,部分成果需进一步验证以便推广。
3检测技术方法研究
珠宝的检测技术主要为各类图像及光谱无损检测方法。近几年,国外在珠宝检测方法上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仪器的自动化改良上,而在基本原理方法等研究上进展很少。最近几年,我国在积极利用和学习先进的大型无损检测仪器的同时,积极开发自主创新用于珠宝界的新型仪器和设备。其中,珍珠自动化分选设备的成功研制、光学相干层析技术(O CT)观察测量珍珠层厚度和缺陷仪器的开发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图像类珠宝无损检测仪器领域取得了领先成果。
31 珍珠自动化分选设备的成功研制
2009年1月17日,东方神州集团举办“珍珠自动化分选设备研制成功、万亩珍珠立体化生态养殖基地建成新闻发布会”,宣布自动化分选设备研制成功。
珍珠自动化分选设备是经过该公司三年努力自主研发的,一组针对6~12毫米规格淡水珍珠的不同光洁度、形状、光泽度、颜色等指标进行自动分选的设备,自动分选速度达到1颗/秒,第二阶段指标分选准确率不低于95%。每次设备故障处理时间不大于4小时(采用备件制)。并且整机要求用电脑自动化控制,分选层次可人工分段设定,操作简便,性能稳定可靠,使用寿命达到5年以上。
以9毫米珍珠分选为例。每小时加工量406千克,8小时工作分选3248千克,年生产300天单班生产可分选10吨。这将改变以往珍珠行业人工密集型状况,大大减少企业的用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珍珠自动化分选设备的成功研制,将使我国珍珠加工进入机械化时代,是珍珠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化产业革命。另一方面,机械化分选检测的标准印证了国家珍珠实物标样出台的意义,结束了国内、国际珍珠终端消费领域无法评判质量价值的历史。
32 光学相干层析无损成像仪(OCT)的成功研制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仪(O CT)最初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是一种新型的诊断病变的无损图像技术。2006年初,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莫廷影像技术有限公司开始合作,率先将O CT引入珠宝领域,并开发出全世界第一台近红外珍珠无损成像检测仪。经过4代样机的发展,2009年生产的O SG-1000Ⅰ、II型光学相干层析仪,分辨力达到0015毫米,理论测量范围分别为006~25毫米和006~55毫米。但根据所测宝石品种的不同,实际测量深度不等。
图7-1-9 OSG-1000Ⅱ珍珠分级仪器
图7-1-10 OCT用于珍珠珠层测厚的成像图
与其他珠层测厚方法相比,光学相干层析技术具有图像清晰直观,无辐射,测量珠层厚度快速、准确、无损、安全等优势。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O CT)是一种对物体进行层析成像的新技术。作为一种高分辨率成像的无损检测手段,O CT可用来鉴别真假珍珠、区别海水有核珍珠与淡水无核珍珠、测定珍珠层厚度,并可用于探讨珍珠生长动力学规律,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33 其他无损图像类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近年来,国内外珠宝玉石市场上出现了多种表面处理或优化过的商品,如多层表面镀膜、无机染色、离子注入改色、人工印记等。传统的宝石显微镜由于其放大倍率及分辨力的局限已不能有效地观察到此类局部经处理过的珠宝材料表面的微细鉴定特征。为此,我国珠宝科技工作者正积极开拓高倍率、高分辨力显微镜在珠宝检测中的应用。如使用微分干涉显微镜观测天然和合成珠宝表面生长、溶蚀、变形的微观形貌特征,找出切磨宝石表面覆膜、染色等处理特征;观察切磨宝石各类表面脉理和人工印记特征等。高倍率、高分辨力显微镜在珠宝研究和鉴定中的应用研究将有利于我们解决珠宝鉴定中的一些难题。
另外,辽宁丹东市宝协正试图将成熟的X射线检测技术应用到珠宝检测领域,开发的X射线珠宝鉴别仪使大型无损检测仪器小型化、智能化。国内珠宝检测机构近年来对一些操作便利的光谱类仪器,如光纤光谱仪、携带式红外光谱、拉曼散乱光谱仪进行了开发性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实效性成果。在贵金属首饰检测中,国家首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开展了铂钌合金标样的研制等研究。国检中心开展了中低档贵金属首饰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元素如何检测的探讨研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