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l Sander 在米兰的 Show Room(用于给媒体、买手等展示时装)。
回想近几年我看过的 Fashion 展览,最特别之一的就是 Jil Sander 首个个人大展:《Present Tense》。在法兰克福应用艺术博物馆(Museum Angewandte Kunst)3000 多平的空间内,我 想看什么是(Jil Sander 式的)极简。
然而,我却被极简击中:原来可以“减”成这样:展览中的那条展柜被故意做成了有倾斜角度的。策展人说这个点子灵感来源于 Sander 的工作室:“她所有的展架、窗台都是有角度的,这样就没人能放自己的私人物品在上面了,即使是水杯也不行。”这样 Sander 自己也不会乱堆东西,可以全神贯注于工作。
著名时装评论人 Suzy Menkes 说 Jil Sander 应该是时装界的第一个女权主义。“虽然 1930 年 代的 Coco Chanel 或 1960 年代推出女西裤套装的圣罗兰也都有功,但 Jil 却是衣装赋能女权 的最强音。”精神了解了,那 Jil 在设计时有什么原则呢?她曾说:高级创新材质,有趣的比例,完美细节,充满活力的造型和 3D 剪裁。
滑动查看更多
+J UNIQLO 2011 秋冬系列照片。
不过 Jil Sander 曲高和寡(主要是价格),真正破圈还是 2009 年携手优衣库,以“开创未来” (Open the Future)为主题发布的+J 系列。当时记得特别轰动,全球重要店都有排队抢购的 场景。不过可惜的是,这个优质的合作系列于 2011 年结束。到现在,我还对那个实穿,又 设计大气的系列记忆犹新。
近 10 年后的今天,+J 又重新回归了(划重点!11 月 13 日正式发售)。这标志着优衣库与Jil Sander 女士合作系列经典回归。该系列包含男装和女装,完美呈现出 Jil Sander 标志性的当代风格,
比如线条纯粹、富有空间感的立体廓形(茧型、A 型等)。这源于 Jil Sander 德国文化中的包豪斯建筑理念:去掉设计中的多余部分,而去追求一种纯粹的形态。
滑动查看更多
翻看这次+J 的,你就会发现 Jil Sander 用了很多纯粹、极简的颜色。尤其有冲击力的是 她用的极致的黑色和白色。为什么爱用这种特别纯粹的颜色,可能跟她小时生在汉堡有关。我看她曾在采访中回忆说德国北部因纯净又明亮的阳光而闻名:“它实在是太通透了,就像是 X 光一样,能透视很多事物。这种光线影响着我对面料的选择。不仅仅是颜色,也关系到 面料的品质。因为光线足够强烈,所有的事物都会被真实清晰地反映出来。只有高品质面料才经得起这种阳光的检验。”去年圣诞,我在汉堡也对这种光有感觉。其实,也很像冬天北京的光。
滑动查看更多
+J羽绒宽松罗纹外套 432647
+J 美利奴羊毛混纺两翻领针织衫 432657
+J休闲无褶长裤 436120
平常选衣服,我不会挑特别出挑的单品,但会为细节打动,买单。我喜欢这次+J 的美利奴羊毛混纺 V 领针织开衫有抽象的云朵图案设计,而且在扣子处还有条浅灰色的边,看起来很别致。
这种撞色的细节设计也能从这件优质 SUPIMA 棉面料的衬衫上看到。它大体看宽松剪裁,细看有隐藏式领扣等细节设计,我觉得是这次+J 系列会特别好卖的单品(我也会买这件)。
滑动查看更多
+J 美利奴羊毛混纺V领针织开衫 436116
+J SUPIMA cotton圆领T恤 436134
+J 休闲无褶长裤 436847
我的这件+J 宽松罗纹外套配搭黑色高领毛衣和黑裤子其实都是 Jil 所说的“极致的黑色”。如果你不希望出错,又很酷,全身穿一个颜色很好。但是,要有趣,就要搭配不同材质。同样是黑色,但是有层次,有渐进。
看+J 全新作品,读 Jil 访谈,让我想去去年圣诞在 Jil 家乡汉堡的日子,那里透亮的天光在易北爱乐音乐厅玻璃上投射出的明亮感;以及天光倒影在这座水城大大小小不经意间流淌过的河道、海洋中的样子。
那次汉堡行让我最难忘的就是汉堡艺术与工艺美术博物馆中看到的几乎按原版复原的两间房。一间是德国著名新闻周刊《明镜》的员工食堂。在那个解放,自由为主旋律的年代,设计师维尔纳•潘通(Verner Panton)用炽热的橙红色装饰了整个餐厅,它成为《明镜》的心脏,让人过目不忘。
而与之相对截然不同的是著名设计大师 Dieter Rams 在汉堡美术学院(HFBK)的前办公室。在这里,Dieter 为人师表,度过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段旅途。他用自己为 Vitsoe 设计的 可叠放家具布置了整个办公室。跟 Jil 的工作室一样,这里去除一切庞杂,聚焦工作,思考本身。正如 Dieter 名言所说:好设计就是尽可能少的设计(Good Design is as Little as Possible)。“少,却更好回归纯洁,回归简单”。(Less, but betterBack to purity, back to simplicity)
@Peter Lindbergh
在那个美术馆中,炽热的《明镜》食堂和冷静的 Rams 办公室并存,呈现出世界完全不同的 面貌、态度和心境。2020 年来的如此魔幻、激烈,在尾声能看到 Jil Sander 设计中的纯粹, 质朴,真是一件安心的事情。
别错过十年一次的偶遇
之前,两位大魔王同框的照片刷爆了芭姐的朋友圈,这 历史 性的一幕大家还记得吧?就在第77届威尼斯**节上,大魔王Cate Blanchett为Tilda Swinton颁发了本次威尼斯**节的终身成就奖。
两位顶尖女演员继《Constantine》后终于再次同框了,双厨狂喜!
这捧着终身成就奖的欢喜小表情在Tilda的脸上依旧那么矜持又克制。
同样,芭姐相信Tilda这次的领奖造型也绝对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过哪一次没有呢?)
红毯上的白色缩褶装饰上衣与黑色蛋糕鱼尾裙衬得Tilda仿佛是来自海底的神秘美人鱼,橘金色的发色在灯光下像是阳光洒在海面上的细碎阳光,波光粼粼。
Chanel S/S 2020
Haute Couture
仔细瞧瞧,耳朵上呈散射状的耳环和手上佩戴的羽毛状戒指均来自Chanel,正好与手中面具的环带相呼应。
相比于这身来自Chanel S/S 2020 Haute Couture的灵动裙摆,Tilda手中的金属面具更加吸睛——刺绣艺术家James Merry专门为她打造的“战斧”。
这件具有明显个人特征的“比约克美学”配饰灵感来源于刺魟(大型扁宽海鱼)和威尼斯街头的一尊雕像,童话又夸张的张扬廓形在Tilda手中一点都不突兀。
与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携新作《The Human Voice》亮相红毯时同样一身Chanel + James Merry的搭配,对应着面具也更换了戒指的样式,不得不感叹Tilda的细心。
半浮雕式的蕾丝与Manolo Blahnik青蓝雪花纹样的高跟鞋相撞,这样的组合怎么看都觉得像雪峰山巅之上凌驾的冰雪女王。
而影片《The Human Voice》中的Tilda更让人拍案叫绝。Balenciaga的红裙子所带的末日情结与沉浸在悲伤情绪里的Tilda相互映衬,在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精准的色彩把控下,不必开口,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依然还是熟悉的Haider Ackermann,Tilda却是千面变化。荧光绿和宝石蓝搭配起来的睡衣风实在是让人想不到,真的是神仙任性。
在**节尾声的那两天,Tilda再次玩起了荧光**的西服,释放出清冷、不凡的气质。即使是Haider Ackermann这种简单廓形中又有精致细节勾勒的高级感,Tilda也能穿出属于她的味道。
如此看来,Tilda Swinton身上好似有一种魔力,一种可以驾驭所有造型的空灵神圣感。
她的气质太古怪了,可以是女人,也可以是男人,甚至可以不是人类,是外星人……是超脱于性别的美。
01
无法被描述的人
Tilda这种看似中性的打扮并非性别转换(男性穿女装、女性穿男装),而是有种“性别流动”之感(Genderfluid)。
Viktor & Rolf的两个设计师曾在2003年邀请Tilda参与设计秋冬系列,评价她为“容颜永驻(Ageless)的女人”。
身高179公分,白金色的短发,灰绿色的眼眸,英气十足的五官,加上自带的贵族气质, “ 时尚 仙后”的称号被她轻易揽下。
“老佛爷” Karl Lagerfed 更是将 Tilda 视为灵感缪斯,甚至盛赞她的表现超越了模特的层次:
“Tilda 是不折不扣的现代女性,又是永不过时的优雅化身,能演绎出一如苏格兰女王玛丽(Mary Stuart)般的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的神髓,同时又能保持 时尚 女子的特质,是演绎这次主题的最佳人选。”
Chanel 2013 早秋系列广告拍摄花絮
而她掩藏不住的中性气质也能够完美地表现出Chanel的优雅与高贵。
她让浪漫的法式优雅,同时拥有了英式的高贵,穿出了自己独有的味道。
可以说,Tilda的美是不设限,她对 时尚 的理解也是异乎寻常的。
2013年就已成为时装偶像的Tilda Swinton携手巴黎 时尚 博物馆(Musée Galliera)的馆长 Olivier Saillard 带来了一场名为《不可思议的衣橱》(The Impossible Wardrobe)的展示。
束胸衣、鱼骨撑等经典类型古董衣让人重拾上个世纪优雅到糜烂的魅力。
两人在2014年再度携手,创造了长达50分钟的《永恒之服》(Eternity Dress) 时尚 表演。
他们试图让人们重新审视时装与身体的关系,重新品味高级定制的魅力,并重新思考起当下时装行业缺乏耐性与创造性的状态。
时尚 界中的Tilda是个怪咖,怪可爱的怪咖。试问有哪一个女演员可以如她一般随心所欲地用玫红色的口红搭配丝绸荧光绿的西装外套?
还是Haider Ackermann的西服。其中这件内搭T恤是卡拉瓦乔的自画像,也是同名、由Tilda主演的第一部影片《卡拉瓦乔》 (1986年) ,这是她演艺生涯的起点。
不论穿什么,Tilda 都能让服装与她本人之间构成强烈、独一无二的风格形象。她的气质赋予了一件衣服独特的内核。
于她而言,服装只是她表达个性的媒介,而不是衬托她气质的物什。
02
特立独行的Tilda Swinton
这种强大又温和、独一无二的气质,从她的内心而来,也是生活带给她的宝贵财富。
生于贵族家庭的Tilda被父母安排前往西希斯贵族女子寄宿学校就读,跟已故的戴安娜王妃(Diana Spencer)成为了同班同学。
天性就是不喜拘束爱自由的Tilda十分厌恶这所号称“盛产公爵夫人”的寄宿学校。直到多年之后她曾表示西希斯是“一个非常孤独和孤立的环境”,甚至因此拒绝了描绘“美好寄宿生活”的《哈利·波特》系列**的演出邀请。
Tilda不仅对“当公爵夫人”不感兴趣,甚至连自己的贵族头衔也没当回事——
“每个家族 历史 都很长,只不过我们家一直没挪窝,所以被记载下来了。”
她走了一条不那么“贵族”的路。1983年以 社会 政治学和英国文学双学位在剑桥毕业,随即加入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开始了她的戏剧演员生涯。
这样忠于自由、精神独立的内心,让她能够驾驭更多的角色,因为她把自己当成了承载角色的容器。
1986年,由英国导演德里克·贾曼执导的传记《卡拉瓦乔》中,她像极了卡拉瓦乔名画中的女性:摩登又古典,美得像一幅油画,柔美且不落凡尘。
这只是Tilda对演艺艺术 探索 的开端。她的美太具有艺术色彩,说美太俗,说帅太虚。
当她化身为影像时,更加难以分辨,雌雄莫辨,千人千面。
作为这个时代最大胆、塑造的边缘角色最多的女演员,她天马行空的想法常常惊呆众人。
和英国女导演 Sally Potter 合作的**《奥兰多》 (1992 年) 里,Tilda第一次让观众如此深切地感受到“雌雄莫辨之美”。
Tilda 饰演一位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时期的贵族英俊少年,在一次沉睡之后变成了女儿身,但她并没有诧异于这种性别的转变,而是在翻天覆地的 社会 变革中,开始认清自己的身份,思考两性的意义,探寻真正的自我。
《凯文怎么了》 (2011年) 里神经质的母亲。
还有《雪国列车》 (2013年) 里刻薄毒辣的恶魔反派。
以及《布达佩斯大饭店》 (2014年) 里年老的D夫人。完全不在意镜头中自己那骇人的核桃皮皮肤。每次化妆都需要好几个小时。
**《阴风阵阵》 (2018年) 中的她甚至还挑战一人分饰性别不同、年龄跨度巨大的两角。
事实上,她一直钟情于与先锋导演合作,想要挑战各种角色。
“我并不需要在好莱坞大制作的片场待上两个月,除非我和导演很谈得来。”
除了演员,她的身份还有很多:制片人、诗人、作家、教授、艺术家、模特、女权主义者……
她会在克里姆林宫前高举彩虹旗,声援LGBT,而她身后就是匆匆赶来的警车。
比如,她还会把自己变成会动的艺术。
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里,不施粉黛,穿着老旧的衣服和一双球鞋,以最私密的姿态,在狭小的展箱里,一睡就是一天。
这是一场名为“Maybe”的行为艺术。她用实际行动,去抗争现在艺术家们的守旧死板、无生命力。
“这只是蒂达尔本年的第一场表演,接下来一年中,她都会在这里不定期上演‘睡觉秀’(至少还有6次),每次都会在玻璃箱内待上一整天,从博物馆开门一直到闭馆为止,时间地点仍未确定,也不会事先预告,玻璃箱也会随时移动地方,一切都Maybe(不一定)。”
随时随地出现,连工作人员都对此措手不及。
对于艺术,她一直有着自己的理解:
“我相信所有伟大的艺术,都拥有消融事物的力量——时间、距离、差异、不公、疏离和绝望;
我也相信所有伟大的艺术,都拥有融合事物的力量——融入、抚慰、在团体里激发希望、与自我和解。
艺术对我的灵魂特别有帮助,因为它提醒我人类是有灵魂的。”
可能就像英国作家伍尔芙说的一样: 伟大的脑子是半雌半雄的。
从她日常的穿着服饰你也能感受到这句话的内涵。
即使是穿着女性象征的高跟鞋,也会不自觉地过滤掉她的性别。
不过这句话只能用来形容Tilda的部分人生,因为她还是独具一格、不羁于世,是随性和终极自由,更是被名誉包裹的天才的人生。
永远负一岁的Tilda Swinton,没有任何标签能够定义她。
神圣的充满着争议的可可香奈儿,是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她引领了一场时尚,宣告了摩登时代的来临,几乎人人都知道她,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名人背后的辛酸和苦累,这本书就成功的诠释了一个女人的成功史,让每个人读之后都会深思,有感而发。到今天为止,香奈儿的品牌和设计依旧还在引领着潮流,她的成功绝不是偶然,在这部作品中,将带领我们一层层的揭开香奈儿神秘的面纱,将重新认识这个与世俗来作斗争,并最终被获得认可的这一位女士,香奈儿在书中是一个叛逆,任性,但是又很有事业心的一个女子,她创造了二十年代女性的穿衣风格,而且重新的去定义了女性的价值观,让这一类事业型的女性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香奈儿她十二岁的时候母亲病逝,被送到修道院之后,过上了很幸苦的一种生活,这是一个没有太多色彩的地方,就这样一个地方,怎样让香奈儿成为一个时装设计师?其实所有的灵感都来自于生活中,身边的小细节,刚开始是修道袍上,看出了黑色和白色搭在一起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堂周围的环境中,又会有很多图案,玻璃上面的花纹,等等这些,都是灵感,香奈儿本人也打破了一个常规,把男士的服装元素放在了女士的衣服上,她的设计风格之类的,都是她成长期的一些回忆,都是对生活中美的发现,香奈儿本人并没有专门或者是去学习一些设计之类的东西,她拥有的只有自己的想法,一边自我塑造,一边不断地创造各种的样式和风格,有的平凡人也可以在生活之中获得快乐。
英国学校的生活:
大家好。
我的名字叫John,我在伦敦附近的Woodland(树屋?)学校八年级(就读)。这是一个混合制学校。男孩和女孩一起上课。我最喜欢的课程是家政课我喜欢学习如何烹饪和缝补。
在来到这所学校之前我不知道如何为我自己做事。现在我知道如何烹饪健康和美味的食物。
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一个阅读周。在今年的阅读周里在我们斑我读了最多的书。我的同学和我喜欢我们的阅读周。
我们能读任何我们学校图书馆的书。我们甚至能从家里带杂志来。但是我们得告诉我们的英语老师我们在读什么。在每节课近尾声(末尾)的时候,我们能与我们的同学交流与书有关的内容。阅读周总是太短因为我们也想读所有我们同学的书。
美国学校的生活:
家伙们(伙计们)你好。
我叫Nancy我14岁了。我在单佛的Rocky Mountain(多岩石的山?)高等学校第九年级就读。我的哥哥叫Jim。他17岁了。去年他在学校进修(学习)了驾驶课。现在她每天开车送我去学校。这很好因为这比乘公共汽车用的时间少。
我一周玩两次垒球。我喜欢这个运动而且我花很多时间练习它。我的好友是Juile。她是第十二年级的一个前辈。她帮助我学习所有关于我新学校的事务。她在我的作业上帮助我而且倾听我的问题。Juile是我的英雄。
在午饭时间,我和我的朋友见面。我们一直愉快地和对方交谈。有时我们在放学后去商场。
广告由Chanel艺术总监Jacques Helleu在2002年构思,2004年拍摄。
请到Nicole领衔,男主角则是《300勇士》中大反派扮演者巴西籍演员Rodrigo Santoro Junqueira dos Reis。广告的场面宏大,全片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取景,Chanel请来2001年与Nicole合作过**《Moulin Rouge!》的导演Baz Luhrmann来导演广告的拍摄,可见Chanel对Nicole的厚爱。
广告情节:
痴情贫穷的男人爱上光辉熠熠的女明星,镁光灯与荣誉的包围无法阻挡她对爱情的奋不顾身,仓皇逃脱后两人独处时的片刻宁静宛若无人的城市上空,爱情的字典没有了贵贱。一场《罗马假日》的桥段在广告中影射。尾声处的过渡留给了“明天”——刻骨铭心的爱情一如NO5深沉隽永。巴兹雷曼演绎的Chanel No5 香水爱情故事,主角不在于香水本身,而在于忠于香氛的女性。巴兹雷曼说:“我对Chanel No5最深刻的记忆,是童年时在黑白镜头下看到玛丽莲•梦露 (Marilyn Monroe) 的名作《Gentlemen Prefer Blondes》中回答记者问的镜头。”
妮可在CHANEL No5 香水广告片中展现的高贵、华丽与性感,至今令人难忘。
希望让你满意
任何一名国内名媛都不会不知道香奈儿这个品牌。它是 时尚 的标志、是身份的象征、是潮流的典范。
然而,相信没有多少人知道香奈儿这家世界著名的法国奢侈品企业是一个女人以一生为代价换来的。
香奈儿的创始人加布里埃·香奈儿(Gabrielle Bonheur Chanel)的一生表面看似光鲜亮丽充满传奇,实则非常悲惨。
香奈儿出生于1883年法国的一个小镇。出生后不久,年仅12岁的香奈儿就因为母亲病逝,被她父亲送到了孤儿院。
在孤儿院6年的生活时间中,她学会了纺织手艺。这成为了香奈儿日后谋生的手段。
18岁那年,香奈儿从孤儿院离开,自己独立生活,她通过帮别人做裁缝自力更生。并且,正处于妙龄之年的香奈儿也十分玩得开,经常去公园参加派对,并登台演唱。
因为她经常演唱一首《谁见过可可?》(Who Has Seen Coco)的歌曲,并且广受欢迎,往往会引得台下一片欢呼,“可可!可可!可可!”所以,她干脆以后就把名字改为“可可·香奈儿”。
就这样过了5年,23年的香奈儿认识了她一生中对她事业至关重要的一个人——法国面料商艾提安·巴桑。艾提安·巴桑的纺织公司主要为法国军队生产制服,由于背靠政府订单,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富甲一方。
但是,香奈儿仅仅只是艾提安·巴桑的情人,并没有与艾提安·巴桑走下去。不过,在两人长达9年的这种特殊关系下,艾提安·巴桑依靠自己的财富与 社会 地位,经常带香奈儿出入当时的名流场合,香奈儿也在这段时间内培养了自己的审美价值观。
在香奈儿成为艾提安·巴桑情人的两年后,香奈儿通过艾提安·巴桑提供的机遇认识了英国工业家阿瑟·卡伯。因为艾提安·巴桑与阿瑟·卡伯两人为了争夺香奈儿,经常争相给香奈儿送礼,或是满足她的愿望。
1910年,在艾提安·巴桑的资助下,香奈儿的第一家商店于在巴黎康朋街(Rue Cambon)21号开张了,这就是著名的Chanel Modes,也是香奈儿品牌的原点。
虽然香奈儿的起家是靠自己的情妇出资及帮助,但香奈儿的产品获得成功就完全是依靠她自己的实力。
当时,巴黎已经有不少出名的服装店,香奈儿则从帽子作为切入点。
因为她设计的帽子非常独特,在机缘巧合之下,当时的影星多扎特在沃德维尔剧院演出时正好头戴带这顶帽子,因而风靡一时。
1913年,在阿瑟·卡伯的资助下,香奈尔在多维尔(Deauville)开了一家流行女装商店。当时的法国女装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为了在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香奈儿大胆尝试与时下大众审美理念的不同风格。在那个时代,法国的名媛贵族的服装非常隆重,穿衣服往往需要仆人帮忙,而香奈儿推出的款式是“极简主义”风格,主打“简单”和“实用”。
也许也是天意,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大量女性开始投入工作职场和战场,对于简便穿着的市场需求开始高速增长,香奈儿的极简主义风格服装大受欢迎。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尾声,当时战事基本已经明了,香奈儿把位于康朋街的总店搬迁至31号,并推出了富有青春气息,并附带一些叛逆的女学生装。这批服装一经推出即遭到市场热捧,因为那款服装解放了女性传统思想,充分彰显了香奈儿打自心底的女权崇拜思想。
1921年,香奈儿走到了事业的巅峰。著名的香奈儿5号香水在那年问世,并向全世界发售。大家都知道,香奈儿5号就是后来被玛丽莲梦露称为她最爱的那款香水。由于玛丽莲梦露的明星IP效应,香奈儿5号成为那个时代全球最火的香水,“香奈儿”这个品牌也在那时一战成名。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正因为香奈儿5号的巨大成活,成为了深根香奈儿心中的心结。
香奈儿5号刚推出之时,在法国打响了名气,香奈儿想要借助这个势头进行全球化销售。但在那个时候,想要进行欧洲和北美地区的推广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那时候的跨国贸易几乎都需要有一定背景。那个年代的豪门有罗斯柴尔德、洛克菲勒、摩根等等,这些豪门之间彼此也是相爱相杀。在那种背景下,作为一家法国巴黎的小商铺老板,想要推广自己的产品到全球需要庞大的资本和分销渠道。
为此,香奈儿不得不寻求风险投资的融资。这点与现今国内互联网市场中,不少公司依靠风险投资融资实现烧钱战略是一样的。
1924年,皮埃尔·沃特海姆(Pierre Wertheimer)成为了香奈儿香水的合伙人。但是,皮埃尔·沃特海姆却拥有了70%的股权,而香奈儿只拥有10%。这也就等于说,香奈儿把自己的5号香水卖给了沃特海姆,自己从创始人、发明者变成了一个“打工人”。
对于这个问题,香奈儿一只耿耿于怀。皮埃尔·沃特海姆是一个犹太人,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导致香奈儿此后变得非常仇视犹太人。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开始宣扬极端思想。
1938年,柏林“水晶之夜”事件后,希特勒的极端思想席卷了整个欧洲。
很多人都只知道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屠杀,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其实整个欧洲都需要对对犹太人遭遇到的歧视和屠杀负责。因为德国人实际上并不懂得如何分辨犹太人,他们只能通过举报、查证来寻找犹太人。那么,当时是谁在出卖犹太人,是谁向德国人举报呢?
1940年,德国通过闪电战攻陷巴黎之后,香奈儿不得不关闭自己的商店。但同时,香奈儿也知道,现在没人会关心 时尚 ,自己想要在那种环境下生存,必须改换思路。
也是在那时,香奈儿结识了自己未来的丈夫——汉斯·冈瑟·冯·丁克拉格(Hans Gunther Von Dincklag),而此人恰恰是一名纳粹党工作人员。
而2016年3月18日,澎湃新闻也有一篇报道《 时尚 教主香奈儿是德国纳粹间谍?情报档案这样说》。
澎湃新闻的那篇报道除了重复上述内容外,还增加了一个侧面证据。 历史 学家费兰德(Franck Ferrand)曾在纪录片《疑影重重( L'Ombre d'un Doute,英译The Shadow of a Doubt)》中提到,1940年法国沦陷后不久,香奈儿返回巴黎、入住了丽池酒店,当时这间酒店是德国空军在法国的大本营,而在这段期间,香奈儿和丁克拉格在一起。丁克拉格是纳粹的重要情报人员,他在地中海地区和巴黎都布有间谍网,并直接向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Joseph Goebbels)汇报。因此,香奈儿可能通过丁克拉格成为间谍。
香奈儿与纳粹勾结,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纳粹来帮助自己夺回自己对香奈儿香水的控制权。但沃特海姆很聪明,他早早地把自己股权让一位非犹太裔朋友代持,而自己已经逃亡美国,从而避过一劫。
香奈儿直到二战结束后,依旧没有夺回对于公司的控制权,甚至时至今日,香奈儿的大股东依旧是沃特海姆家族。
而二战德国战败后,香奈儿随自己的丈夫逃亡瑞士。之后,法国解放后,本来要审判香奈儿,结果因为一些不明理由,还是放过了香奈儿。
在逃过了这次人生最大劫难后,香奈儿与沃特海姆达成协议,合并香水业务和 时尚 业务,沃特海姆支付一大笔钱给香奈儿,但公司控制权依旧在沃特海姆手中。在1971年香奈儿过世后,整个香奈儿完全归属沃特海姆家族。
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的香奈儿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沃特海姆家族,而与原本的创始人香奈儿无关的理由。
可以说,香奈儿的一生是非常悲情的,自己所有的荣耀与成就结果都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这恐怕也是香奈儿晚年在继续创作的同时还积极投身女权主义的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