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章介绍,10多年前,上海棉纺企业将车间前移,将棉田当作车间进行管理,向棉农发放棉布包和棉帽,但棉农最终还是使用塑料编织袋。因为棉布包没有硬性,棉农采摘棉花时使用不是很方便。很多棉农将棉布包另作他途,或做衣服,或做被套。专家认为,棉农使用塑料编织袋采摘棉花,是造成我国“三丝”问题严重的源头。加强棉农质量意识,采摘棉花使用棉包,戴棉帽,是根治“三丝”非常重要的一环。 2002年,国家计委(现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下发了《避免在棉花采摘、交售、加工过程中混入异性纤维的暂行规定》(下称《规定》),要求棉农采摘、晾晒、交售棉花时用布袋,穿布衣,戴布帽,禁止使用非棉或有色口袋或扎绳。 专家认为,棉花企业在防治“三丝”问题应承担更多 的责任。《规定》要求棉花经营者收购、加工棉花时,必须按照国家棉花标准和技术规范排除“三丝”。否则,棉花质量监督机构可以对其处以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取消棉花收购资格。 据洪湖和天门两地的一些棉花收购加工企业负责人透露,近几年,花在“三丝”上的成本,每年都有几十万元,但不能根治。今年10月,湖北省棉花协会向全省会员发出倡议,避免在棉花中混入“三丝”。湖北省黄冈市棉花公司等8家单位积极响应,联合签署了《湖北省棉花收购、加工、经营企业避免在棉花中混入异性纤维的承诺书》。省棉花协会秘书长张建源说,加强行业自律非常重要专家认为,国家已经制定《规定》,防治“三丝”有据可依,棉农、棉花企业和棉纺企业都应该认真执行《规定》。周明炎说,各级政府和全省各级纤维质检机构要加大“三丝”危害的宣传,让棉农自觉使用棉包采摘、交售,在高架晾晒,禁止使用有色或非棉口袋与扎绳。张建源认为,棉花企业收购棉花时,要拒收编织袋储运的棉花,或者降价收购。加工时,棉花企业应该设立清理“三丝”的工序。打包皮棉时,应该在棉包上标上“有、无或未发现”“三丝”字样。王洪章说,棉纺企业采购棉花时,须按《棉花标准》向专业纤维检验机构申请检验“三丝”的含量,根据检验结果对棉花加价或降价收购,严重时可以拒收、索赔甚至退货。专家们认为,“三丝”是困扰我国纺织企业多年的一大恶疾。棉农、棉花企业和棉纺行业应该齐心合力,层层设防,杜绝“三丝”,还原我国棉花质量,提高棉纺织品的竞争力。
总共有11种
1.专用小麦
2.专用玉米
3.高油大豆
4.棉花
5.“双低”油菜
6.“双高”甘蔗
7.柑橘
8.苹果
9.肉牛肉羊
10.牛奶
11.水产品
具体如下
1.专用小麦
我国小麦总量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但小麦品质结构不合理,中间类型偏多,适宜加工面包用的强筋小麦和加工饼干、糕点用的弱筋小麦品种较少,不能满足国内食品加工业的需求。随着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加工专用小麦的需求将逐步增长;同时,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是世界小麦主销区之一,每年都有大量专用小麦输入。因此,专用小麦的市场需求潜力很大。近年来我国专用小麦的品种开发和生产有了显著进步,有了一些与美国、加拿大小麦品质相当的品种,形成了一些产业化生产基地,有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
主攻方向: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稳定发展中筋小麦,确保国内市场需求,积极争取出口。实行统一提供优质专用品种,推广保优节本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产销衔接,改变混种、混收、混储状况,提高专用小麦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黄淮海、长江下游和大兴安岭沿麓等3个专用小麦带。黄淮海优质强筋小麦带主要布局在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江苏、安徽等7个省的39个地市82个县市。长江下游优质弱筋小麦带主要布局在江苏、安徽、河南、湖北等4个省的10个地市20个县市。大兴安岭沿麓优质强筋小麦带主要布局在黑龙江、内蒙古等2个省区的3个地市11个县旗(农场)及黑龙江垦区2个管理局。
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国专用小麦面积占小麦总面积的比例达到40%左右,比2001年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其中3个专用小麦带发展的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面积占全国专用小麦面积的比例达到40%以上,比2001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实现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力争向东亚国家或地区出口的目标。
2.专用玉米
我国是世界玉米的产销大国,总产量仅次于美国。与其它玉米主产国相比,我国专用玉米品种少,专用性能不强,产品成本较高,玉米加工业滞后,生产与消费市场区域不平衡。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玉米精深加工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我国玉米的需求量将会大量增加;同时,东亚地区是世界玉米主销区,年消费量达3500万吨以上,占全球玉米贸易量的50%左右,目前这个市场主要被美国的转基因玉米占领。我国有临近国际主要玉米消费市场的区位优势和非转基因的品种优势,主产区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目前已经培育和引进、推广了一批专用品种,初步形成了专用玉米栽培技术体系,专用玉米发展有了良好的基础。
主攻方向:以提高玉米的商品质量和专用性能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饲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优化玉米品种结构;实施订单生产,搞好产销衔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主产区玉米转化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优势区和黄淮海专用玉米优势区。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等4个省区的26个地市102个县市(旗);黄淮海专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河北、山东、河南等3个省的33个地市98个县市。
发展目标:到2007年,2个优势产区玉米单产、总产分别提高20%,专用玉米面积占玉米总面积的60%以上。在增强优势产区转化能力的基础上,扩大“北出”,抑制“南进”,形成有出有进、出大于进的贸易格局。
3.高油大豆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我国大豆产品消费迅猛增长,但国产大豆生产停滞,近一半的国内市场被进口大豆占领,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主要问题是国产高油大豆缺乏竞争力。突出表现在“两低一高”,即单产低和含油率低,生产成本高。含油率低于国外高油大豆2-3个百分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养殖业的发展,我国高油大豆的需求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07年全国大豆消费量为3300万吨,其中高油大豆2500万吨,比2001年增加700万吨。我国大豆品种资源丰富,近几年培育了20多个含油率接近国外高油大豆的品种,加上东北地区生产条件优越,发展高油大豆的潜力很大。
主攻方向:以提高高油大豆单产和含油率为重点,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尽快抢占国内增量市场,替代部分进口。加快选育高油大豆优良品种,推进专品种种植,实行高产模式栽培,推行深耕深松技术和玉米、大豆轮作制度,实行专收、专储,做好产销衔接。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东北高油大豆带,主要抓好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吉林中部、辽河平原、内蒙古东四盟市等5个优势产区,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非转基因高油大豆生产区。主要布局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4个省区的30个地市(盟)127个县市(旗)。
发展目标:到2007年,东北地区高油大豆总产量明显提高,单产和含油率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平均亩产达到150公斤以上,含油率提高2个百分点。将我国高油大豆年进口量控制在合理水平。
4.棉花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棉花总产量占世界棉花产量的25%左右。与国外棉花生产相比,我国棉花品种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合纺高支纱和低支纱的原棉,品质一致性差,“三丝”(异性、异形、异色纤维)含量高;棉花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使用等诸环节脱节,中间费用高。目前,我国棉花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生产基础,棉花单产水平是世界平均单产水平的178倍,单位成本比较低。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入世后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形势看好,今后棉花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为我国棉花生产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主攻方向:适应纺织工业多元化的需要,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近期以提高棉花比强度为中心,重点发展目前市场短缺的陆地长绒棉和中短绒棉生产,大幅度减少“三丝”含量,提高棉花质量,推进棉花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棉花效益。
优势区域:在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重点建设120个棉花生产基地。其中,黄河流域棉区主要建设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5个省的50个县,长江流域棉区主要建设江汉平原、洞庭湖、鄱阳湖、南襄盆地等地的40个县,西北内陆棉区主要建设新疆自治区、新疆兵团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30个县、团场。
发展目标:到2007年,3个棉区棉花单产达到75公斤/亩,棉花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长绒、中长绒和中短绒棉花比例力争由目前1:95:4调整为7:83:10,进一步提高棉花的一致性和整齐度,减少“三丝”含量,将长江流域棉区建设成为适纺50支纱以上和20支纱以下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黄河流域棉区建设成为以适纺40支纱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西北内陆棉区建设成为以适纺32支纱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满足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
5.“双低”油菜
我国是世界油菜籽生产大国,目前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国产菜籽内在品质较差等原因,每年还需进口一定数量的油菜籽。与进口油菜籽相比,我国油菜籽含油率低2-3个百分点,芥酸和硫甙含量偏高;油菜籽混种、混收、混加工的状况比较严重。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国内植物油和饼粕的消费量将大幅度增加。我国长江流域是世界最大的冬油菜集中产区,具有良好的生产基础,与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等油菜主产国相比,我国油菜生产具有上市早的优势,目前已经培育出高含油率的“双低”油菜品种,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很大。
主攻方向:以提高“双低”油菜的含油率和单产水平、降低芥酸和硫甙含量为重点,加快新品种选育和种子产业化发展,大力推进专品种集中连片种植,搞好专收、专储、专加工,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长江上游区、中游区和下游区3个“双低”油菜优势区。长江上游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四川、贵州、重庆、云南等4个省(市)的36个县(市、区)。长江中游优势区主要布局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河南等5个省的92个县(市、区)。长江下游优势区主要布局在江苏、浙江等2个省的22个县(市、区)。
发展目标:到2007年,长江流域油菜基本实现“双低”化,单产水平明显提高,新增油菜籽折油205万吨,满足国内植物油需求增量的60%,减少进口量。含油率提高2-3个百分点,商品油菜籽芥酸、硫甙含量基本达到部颁标准。
6.“双高”甘蔗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糖料生产国。我国蔗糖产量占食糖总产量的90%。与世界主要产糖强国相比,我国甘蔗单产低、含糖率低,加工业规模小、技术落后,加上国外实行高补贴政策,降低了我国食糖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食糖人均消费量仅68公斤,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166公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国内食糖消费量有进一步增长的潜力。我国南方甘蔗已经形成了比较集中的优势产区,近年来引进、培育了一批高产高糖品种,涌现出了一批高产典型;随着国有糖厂经营机制的转变,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
主攻方向:以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高糖甘蔗良种为重点,大力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率;因地制宜地推广甘蔗机械化播种、收割技术,加快国有糖厂技术改造步伐,降低生产成本;推广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桂中南、滇西南、粤西3个“双高”甘蔗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广西、云南、广东等3个省区的18个地市48个县市。
发展目标:到2007年,3个“双高”甘蔗优势区平均亩产由目前的4吨提高到5吨;含糖率由133%提高到145%,达到甘蔗生产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甘蔗种植面积、总产量和食糖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60%和65%;国内食糖基本自给,并能够抵御进口食糖冲击。
7.柑橘
我国是柑橘的原产地和生产大国,面积居世界第一位,产量居世界第三位。但柑橘品种结构不合理,宽皮柑橘多、橙类少,鲜食品种多、加工品种少,中熟品种多、早晚熟品种少,采后商品化处理环节十分薄弱,橙汁加工业滞后。全国柑橘类产品出口仅为总产量的2%,橘瓣罐头出口数量较大,而澄汁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对优质脐橙等鲜食柑橘和橙汁消费的需求将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同时宽皮柑橘、橘瓣罐头的竞争优势明显,出口潜力巨大。
主攻方向:按照鲜食加工并举、突出产后加工的发展思路,巩固宽皮柑橘、橘瓣罐头的竞争优势,扩大出口;主攻脐橙、橙汁加工用等甜橙品种,积极稳妥地发展橙汁加工业,提高橙汁加工水平,减缓进口冲击;扩大早、晚熟鲜食品种种植,压缩中熟品种面积,延长上市期,提高均衡上市水平。重点加强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扩大柑橘良种供应能力,建设一批高标准、无公害、规模化的出口和加工基地,提高橙汁加工、罐头加工以及鲜果产后商品化处理水平。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闽西粤东三大优势产区,近期集中抓好长江上中游和赣南湘南桂北2个柑橘优势区的建设。主要布局在四川、重庆、湖北、江西、湖南、广西等6个省市区的13个地市46个县市及8个国有柑橘农场。浙南闽西粤东柑橘优势区近期作示范性启动。
发展目标:到2012年,柑橘优势区优果率力争由目前的35%提高到50%以上,平均亩产由700公斤提高到1500公斤以上,其中加工用品种亩产达到2000公斤以上;早、晚熟品种的比重由目前的20%提高到35%以上,鲜果上市期由4个月延长到8个月以上。把长江上中游柑橘优势区建设成为亚洲最大的橙汁加工基地,把赣南湘南桂北柑橘优势区建设成为亚洲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把浙南闽西粤东柑橘优势区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宽皮柑橘出口基地。
8.苹果
我国苹果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40%和33%,均居世界首位。近年来,我国苹果汁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出口额占世界的1/4。目前鲜食苹果出口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40%左右,但由于优果率低、一致性差、产后处理能力弱等原因,出口量仅占国际贸易总量的6%。我国苹果生产集中在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和西南冷凉高地等区域,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好的适宜产区,这些产区生态条件好、品种资源多、生产成本低,国内消费和扩大出口的潜力巨大。
主攻方向:加强苹果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发展早、中熟品种,建设优质苹果出口基地和加工专用苹果原料生产基地,整合加工能力,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巩固果汁竞争优势;强化鲜果生产管理和产后处理,提高鲜果商品质量,努力扩大出口。
优势区域:重点扶持和发展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2个苹果优势区。渤海湾苹果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山东、辽宁、河北等3个省的12个地市28个县市。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主要布局在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4个省的11个地市27个县市。
发展目标:到2007年,2个苹果优势区优果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50%以上,平均亩产由06吨提高到1吨,形成全国85%以上的苹果生产能力,高档苹果出口量由目前的近30万吨提高到90万吨,占世界出口量的比重由目前的6%左右提高到15%左右。
9.肉牛肉羊
我国是仅次于美国、巴西的第三大牛肉生产国,是第一大羊肉生产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肉牛、肉羊饲养水平不高,平均胴体重、出栏率均较低;优质和高档牛羊肉比重小,出口数量也很少。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羊肉的国内消费需求将逐步增长;同时,由于具有生产成本低和无疯牛病等优势,扩大牛羊肉出口的潜力较大。我国具有丰富的肉牛、肉羊品种资源和饲草、饲料资源,近年来引进、培育了一大批优良品种,形成了配套饲养技术体系,肉类加工业和加工技术也有了很大发展,有条件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
主攻方向:按照饲养上水平、上规模,质量上档次、保安全的要求,加大肉牛、肉羊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力度,加快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改进加工工艺,全面提高单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创建一批牛羊肉产品品牌,增加高档牛羊肉的国内市场份额,逐步开拓东南亚、中东和俄罗斯市场,进一步扩大出口。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中原、东北2个肉牛优势产区,建设中原、内蒙古中东部及河北北部、西北和西南4个肉羊优势产区。中原肉牛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4个省的7个地市38个县市。东北肉牛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4个省区的7个地市24个县市(旗)。中原肉羊优势区主要布局在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等5个省的6个地市20个县市。内蒙古中东部及河北北部肉羊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内蒙古和河北等2个省区的2个地市10个县市。西北肉羊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4个省区的5个地市(州)15个县市。西南肉羊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等5个省区市的5个地市16个县市。
发展目标:到2007年,把6个优势产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肉牛、肉羊产业带,区内牛羊肉产量提高30%以上,优质牛羊肉的比重由目前不足5%提高到20%以上,结合无规定疫病区建设,把中原和东北等地建成我国牛羊肉主要出口基地。
10.牛奶
我国奶业正处在加快发展阶段。由于起步较晚,奶业发展水平和牛奶消费水平还很低,2001年人均奶类占有量9公斤,其中人均牛奶占有量8公斤,远低于世界平均100公斤的水平。制约我国奶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良种奶牛数量不足,单产水平低,饲养规模小而散,奶类加工企业规模小,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滞后。随着城乡人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国内奶类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增长潜力巨大。我国农作物秸秆、饲草及粮食等饲料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鲜奶在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主攻方向:突出发展鲜奶,加强良种奶牛繁育,扩大奶牛规模,发展小区养殖,主攻奶牛单产和牛奶质量安全水平;改进奶制品加工工艺和水平,提高奶制品质量。尽快占领国内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抵御进口产品冲击。
优势区域:重点发展东北、华北及京津沪3个牛奶优势产区。东北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黑龙江、内蒙古等2个省区的12个地市(盟)37个县市(旗)。华北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河北、山西等2个省的10地市29个县区。京津沪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13个郊区县和25个农场。
发展目标:到2007年,3个优势产区奶牛存栏数量达到280万头,年均递增12%左右,奶牛平均单产提高20%左右,鲜奶产量年均递增15-18%;奶源基地向区域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鲜奶收贮等支持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形成一批与国际标准接轨、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乳品加工企业。
11.水产品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更是水产养殖大国,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70%。目前水产品出口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居首位,形成了以欧美和东亚地区为主的、比较稳定的国际市场。影响我国出口水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质量安全问题突出,优良苗种覆盖率偏低,加工流通和产业化滞后。我国渔业资源丰富,出口品种多,分布范围广,劳动力成本低,形成了先进的养殖技术体系,扩大出口的潜力很大。
主攻方向:重点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种苗繁育和精深加工三个关键环节,加快建设出口水产品养殖区,改善水质生态环境,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具有与棉纤维同样轻、细、小的特点。纯纺品种在纺纱时难以清除,是因为“三丝”具有与棉纤维同样轻、细、小的特点,往往被包卷或附着在纱条上,使条干不均匀,棉纱的棉结和杂质粒数增加,强力下降。 “三丝”即指棉花中的异性纤维,如化学纤维、丝、麻、毛发、塑料绳、布块等。
棉花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产量大、生产成本低,使棉制品价格比较低廉,能制成多种规格的织物,我国是棉花产量居世界首位的生产大国,那么你知道我国棉花产地有哪些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及世界棉花产地分布。
世界棉花产地分布
美国
1、加州SJVACALA棉花:是加利福尼亚的SJV峡谷地区种植的“ACALA”品种棉花,该地区气候条件好,高等级棉花比例大,棉花品质,同等级价格贵,平均长度在1-1/8之上,强力不低于30GpT,细度在42,整齐度高于82%,总产量80%为三级以上棉花。
2、SJVUpLAND:SJV峡谷地区种植的非“ACALA”品种棉花,SJVUpLAND是SJV转基因棉花,质量比SJVACALA差,价格也便宜,比其他地区贵,但也属于SJV棉花,目前该种棉花总产量占SJV总产量的10%。
3、C/A棉花:加州/亚里桑那州棉花,C/A棉花,棉花质量可以,价格排在第三位,平均长度高于1-3/32,强力26-29GpT,03年度长度有所改进,一般能达到1-1/8。
4、孟菲斯棉花/东部棉花:孟菲斯/东部棉花,价格排在第四位,产量占美总产量的49%,平均长度高于1-1/16,质量一般,中南产区部分供出口。
5、“MOT”棉花:主要是指德克萨斯州/戡萨斯/俄克拉荷马产的棉花,“MOT”棉花同等级价格,长度短,纤维粗,适合做气流纺。
6、皮马(pIMA)棉:美国的长绒棉,种植在德克萨斯、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等州,几乎所有长绒棉全部用于出口,年产量15万吨左右。
比马棉的品级纤维长度为46/32“,品级纤维强度为40GpT,可用于环锭纺纱,生产60”支或更高支纱的棉纱。
7、pBI是美国农业部分级数据链接,可辨认出每个棉包的数据,是美国性标识。
8、NDB储存了所有USDA(国家棉花数据库)棉花分级数据的系统。
印度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三面临海,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型热带草原气候。
光热丰富、雨量充沛,宜棉区范围广,棉区遍布整个印度半岛。
目前是世界上棉花种植面积的产棉国之一。
印度棉花几乎全靠自然降雨生长,因此棉花生产受品种、土壤、降雨多少和气候变化影响很大。
中棉带和南棉带播种时间取决于雨季的开始。
北棉带后期有霜,所以播种时间相对稳定,北棉带以常规品种为主,杂交棉很少(5%以下)。
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的棉花生产国和出口国。
乌兹别克斯坦农业以植棉为主,是原苏联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
植棉业是农业的化部门,目前籽棉年产量大约400万吨,加工后皮棉的产量近120万吨,居世界第六位;皮棉的出口量在世界上占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85%用于出口,每年出口棉花近100万吨。
乌兹别克斯坦棉花由MFERIT的贸易公司集中出口。
我国产棉省市区22个,棉田面积在40万公顷以上有7个(新疆,河南,江苏,湖北,山东,河北,安徽);在10万公顷以上的有4个(湖南,江西,四川,山西):其他的各省市只有较零星的种植。
我国三大产棉区域
从区域上划分,主要有三大产棉区域,即新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
1、新疆棉区
主要包括新疆和甘肃地区,国内主要使用新疆棉。
新疆产棉量约占我国棉产量的50%。
该区日照充足,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属灌溉棉区;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棉田集中,种植规模大,机械化程度较高;单产水平高,原棉色泽好,“三丝”含量相对于其他棉区低。
新疆棉区主要包括南疆和北疆。
以前新疆棉花有含糖的问题,现在随着品种的改良,含糖的情况比较少。
但新疆棉花纤维强力低于黄河、长江流域棉区,主要是由于回潮率低。
新疆长绒棉的品质要好于美国皮马棉,仅次于埃及吉扎88,好于埃及其他等级。
(1)南疆(以天山为界):光照时间长,气温南疆比北疆高,种植时间和采摘时间好。
特点是白度好,长度好,一致性也好,而且马克隆值好,主要是A--B2级,细度好,可纺40以上支纱,加工质量比内地好,回潮率低(标准在85%),由于气温高,棉花回潮率能达到6-7%左右,棉花都是在三级以上,比北疆好。
(2)北疆:光照时间比南疆短,阴雨多,水量大,马克隆值低于南疆,强力低,光泽白度比南疆低,以三级为主,水分高,可纺40s-60s纱。
2、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棉区目前是植棉面积较大的棉区,包括河北省(除长城以北)、山东省、河南省(不包括南阳、信阳两个地区)、山西南部、陕西关中、甘肃陇南、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北地区和北京、天津两市的郊区。
黄河流域棉区日照较充足,热量条件尚好,土壤肥力中等,年降水量适中,在正常年份下,纤维品质较好。
但由于某些地区间作套种的配置不当,病虫危害程度各异,加之有些年份后期的阴雨低温寡照,造成年度间纤维品质不稳定。
山东、河北棉花相似,颜色好,光泽好,纤维长,短绒率低,强力好,比湖北高一个等级,马克隆值小,可纺40支纱,但三丝多。
河南除南阳和信阳两地外属于套地种植,生产期短,棉花强力低,细度高,颜色没有山东、河北的好,锯齿加工短绒高,也可以纺40s。
南阳和信阳地区不是套种,棉花品质与湖北棉花相似。
3、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棉区位于中亚热带湿润区,商品棉生产主要集中在江苏的沿海和沿江棉区,上海的长江口棉区、浙江的钱塘江口棉区、安徽的沿江棉区、江西的鄱阳湖棉区、湖南的洞庭湖棉区、湖北的江汉平原棉区,跨河南、湖北的南襄盆地棉区及四川盆地棉区等地。
其中产棉量比较大的是湖南、湖北。
其棉花特点是成熟度好,马克隆值偏大,纤维偏粗,80%以上的棉花马克隆值在4以上,三丝少,短绒率比河南低,颜色发灰,可纺21支,32支纱。
棉花产地在哪里,及世界主要棉花产地分布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棉花不同于粮食、烟草或蔗糖,其人均消耗量可以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而无限增长,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封顶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