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 冰雹和雨、雪一样都是从云里掉下来的。不过下冰雹的云是一种发展十分强盛的积雨云,而且只有发展特别旺盛的积雨云才可能降冰雹。 积雨云和各种云一样都是由地面附近空气上升凝结形成的。空气从地面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压降低,体积膨胀,如果上升空气与周围没有热量交换,由于膨胀消耗能量,空气温度就要降低,这种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冷却。根据计算,在大气中空气每上升100米,因绝热变化会使温度降低1度左右。我们知道在-定温度下,空气中容纳水汽有一个限度,达到这个限度就称为“饱和”,温度降低后,空气中可能容纳的水汽量就要降低。因此,原来没有饱和的空气在上升运动中由于绝热冷却可能达到饱和,空气达到饱和之后过剩的水汽便附着在飘浮于空中的凝结核上,形成水滴。当温度低于摄氏零度时,过剩的水汽便会凝华成细小的冰晶。这些水滴和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于空中便成了云。 大气中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空气运动,形成了不同形态的云。因对流运动而形成的云有淡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等。人们把它们统称为积状云。它们都是一块块孤立向上发展的云块,因为在对流运动中有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往往在上升气流区形成了云块,而在下沉气流区就成了云的间隙,有时可见蓝天。 冰雹形成过程积状云因对流强弱不同出一辙形成各种不同云状,它们的云体大小悬殊很大。如果云内对流运动很弱,上升气流达不到凝结高度,就不会形成云,只有干对流。如果对流较强,可以发展形成浓积云,浓积云的顶部像椰菜,由许多轮廓清晰的凸起云泡构成,云厚可以达4-5公里。如果对流运动很猛烈,就可以形成积雨云,云底黑沉沉,云顶发展很高,可达10公里左右,云顶边缘变得模糊起来,云顶还常扩展开来,形成砧状。一般积雨云可能产生雷阵雨,而只有发展特别强盛的积雨云,云体十分高大,云中有强烈的上升气体,云内有充沛的水分,才会产生冰雹,这种云通常也称为冰雹云。 冰雹云是由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的。一般为三层:最下面一层温度在0℃以上,由水滴组成;中间温度为0℃至-20℃,由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最上面一层温度在-20℃以下,基本上由冰晶和雪花组成。 在冰雹云中气流是很强盛的,通常在云的前进方向,有一股十分强大的上升气流从云底进入又从云的上部流出。还有一股下沉气流从云后方中层流入,从云底流出。这里也就是通常出现冰雹的降水区。这两股有组织上升与下沉气流与环境气流连通,所以一般强雹云中气流结构比较持续。强烈的上升气流不仅给雹云输送了充分的水汽,并且支撑冰雹粒子停留在云中,使它长到相当大才降落下来。在冰雹云中冰雹又是怎样长成的呢 在冰雹云中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带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滴和冰晶运动着,其中有一些水滴和冰晶并合冻结成较大的冰粒,这些粒子和过冷水滴被上升气流输送到含水量累积区,就可以成为冰雹核心,这些冰雹初始生长的核心在含水量累积区有着良好生长条件。雹核在上升气流携带下进入生长区后,在水量多、温度不太低的区域与过冷水滴碰并,长成一层透明的冰层,再向上进入水量较少的低温区,这里主要由冰晶、雪花和少量过冷水滴组成,雹核与它们粘并冻结就形成一个不透明的冰层。这时冰雹已长大,而那里的上升气流较弱,当它支托不住增长大了的冰雹时,冰雹便在上升气流里下落,在下落中不断地并合冰晶、雪花和水滴而继续生长,当它落到较高温度区时,碰并上去的过冷水滴便形成一个透明的冰层。这时如果落到另一股更强的上升气流区,那么冰雹又将再次上升,重复上述的生长过程。这样冰雹就一层透明一层不透明地增长;由于各次生长的时间、含水量和其它条件的差异,所以各层厚薄及其它特点也各有不同。最后,当上升气流支撑不住冰雹时,它就从云中落下来,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冰雹了。 冰雹和雨、雪一样,都是从云里掉下来的,它是从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一种固态降水。冰雹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大气中必须有相当厚的不稳定层存在。
②积云必须发展到能使个别大水滴冻结的高度(一般认为温度达-12~-16℃)。
③要有强的风切变。
④云的垂直厚度不能小于6~8千米。
⑤积雨云内含水量丰富。一般为3~8 g/m3,在最大上升速度的上方有一个液态过冷却水的累积带。
⑥云内应有倾斜的、强烈而不均匀的上升气流,一般在10~20米/秒以上。 预测 冰雹是春夏季节一种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的灾害性天气。冰雹出现时,常常伴有人风、剧烈的降温和强雷电现象。一场冰雹袭击,轻者减产,重者绝收。那么如何预测冰雹和预防冰雹呢?气象台站根据天气图、卫星云图分析和雷达监测,虽能提前作出预报,们准确中仍然不够理想。中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看大实践,积累了比较丰富的预测冰雹的经验,这些经验尽管预测时效不长,比较好用,归纳几条以供参考。 ·感冷热: 如果下雹季节的早晨凉,湿度大,中午太阳辐射强烈,造成空气对流旺盛,则易发展成积雨云而形成冰雹。故有“早晨凉飕飕,午后打破头”、“早晨露水重,后响冰雹猛”的说法。 ·辨风向:下雹前常常出现大风而风向变化则烈。农谚有“恶云见风长,冰雹随风落”、“风拧云转、雹子片”等说法。另外如果连续刮南风以后,风向转为西北或北风,风力加大时,则冰雹往往伴随而来因此有“不刮东风不下雨,不刮南风不降雹”之说。 ·观云态:各地有很多谚语是从云的颜色来说明下冰雹前兆的,例如“不怕云里黑乌乌,就怕云里黑夹红,最怕红黄云下长白虫”,“黑云尾、黄云头,冰雹打死羊和牛”,因为冰雹的颜色,先足顶白底黑,然后中部现红,形成白、黑、红乱绞的云丝,云边呈上**。从云状为冰雹前兆的说法还有“午后黑云滚成团,风雨冰雹齐来”,“天黄闷热乌云翻,天河水吼防冰雹”等,说明当时空气对流极为旺盛,云块发展迅猛,好象浓烟股股地直往上冲,云层上下前后翻滚,这种云极易降冰雹。 ·听雷声:雷声沉闷。连绵不断,群众称这种雷为“拉磨雷”。所以有“响雷没有事,闷雷下蛋子”的说法。这是因为冰雹云中横闪比竖闪频数高,范围广,闪电的各部分发出的雷声和回声,混杂在起,听起来有连续不断感觉。 ·识闪电:般冰雹云中的闪电大多是云块与云块之间的闪电,即“横闪”,说明云中形成冰雹的过程进行得很厉害。故有“竖闪冒得来,横闪防雹灾”的说法。 ·看物象:各地看物象测冰雹的经验很多,如贵州有“鸿雁飞得低,冰雹来得急”、“柳叶翻,下雹天”山西有“牛羊中午不卧梁,下午冰雹要提防”、“草心出白珠,下降雹稳”等谚语。要注意以上经验一般不要只据某一条就作定断,而需综合分析运用。 具体见 http://baikesosocom/v109388htmpid=baikebox#6
云丝是豆制品。云丝是一种黄豆制品,多半用于凉拌或者是小炒,这种食物的主要原料是黄豆,在食用之前,要泡发到软,再加入一些调料和蔬菜,就可以吃了。
云丝也叫豆腐丝、豆腐皮,这是半脱水制品,属于豆腐的派生食物。豆腐还有豆制品的蛋白质含量要比大豆高很多,含有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其成分比例更接近人体的需要,所以营养价值十分高,一般人都可以吃
香云纱和真丝的材质、种类的多少、属性、洗涤方法、基本价位以及香云纱与真丝和香云丝的区别
1、材质:
(1)、香云纱:纱绸,底部为真丝或者真丝加棉,经过一种布料染色处理工艺的面料。
(2)、真丝:丝绸材质,指原材料是蚕丝。
2、种类:
(1)、香云纱:
电力纺底布香云纱,重磅绉缎底布香云纱,双宫面料香云纱。
(2)、真丝:
真丝面料品种分十四大类43小类。大致有电力纺、塔夫绸、双绉、重绉、顺纡绉、乔其、柯根纱、双乔、重乔、锦缎、桑波缎、素绉缎、弹力素绉缎、经编针织等几大类。
3、属性:
(1)、香云纱:
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纱制作工艺独特,数量稀少,制作时间长,具有凉爽宜人、轻薄柔软、遇水快干、不易起皱、富有身骨,除菌、驱虫、对皮肤具有保健作用的特点
(2)、真丝:
光泽柔和,具有珍珠般的光彩;手感柔软、滑爽、厚实、丰满,弹性优异;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性能,有护肤保健作用;蚕丝比较娇嫩,应精心护理,避免重力磨擦扭绞或在粗糙的地方用力拖拉。
4、洗涤方法:
(1)、香云纱:
30度以下或冷水手洗,用清水洗涤即可,不能用揉搓法洗涤,只能用拎洗法清洗。也可适量加入“金纺”洗液或温和的、碱性小的洗涤液,不用用力阴凉处阴干即可。洗涤时,用毛巾蘸冷水把衣服上的汗渍擦掉,或用软毛刷对较脏的部位轻轻刷洗,然后用冷水拎投清洗,洗后要带水挂起淋水阴干。
(2)、真丝:
水洗:将衣物浸入冷清水中5——10分钟,用专用真丝洗涤剂合成低泡洗衣粉或中性肥皂轻揉轻搓,涂色真丝服饰在清水中反复漂洗即可。
晾晒:洗涤后不宜日晒,不宜热烘,一般应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不宜绞扭去水,应轻轻抖开,反面向外摊晾,晾至七成干再熨烫或抖平。
熨烫:将衣物晾至七成干再均匀地雾喷清水,待3—5分钟再烫,熨烫温度应控制在150°C以下。熨斗不宜直接按触绸面,以免产生极光。
保藏:先要洗涤干净,熨干后再收藏。对不便拆洗的秋冬季服装、袄面、汉服、旗袍要用干洗法洗刷干净,熨平为止。
5、基本价位:
(1)、香云纱:
香云纱在市场上的价格十分高昂,一吨真丝的价格高达40万元左右,每米大约200元左右,做成衣服后一件衣服至少上千元。
(2)、真丝:
价格差距较大,几十元到几千元一平米不等。
6、区别:
香云纱是是一种用广东特色植物薯莨的汁水对桑蚕丝织物涂层、再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含矿河涌塘泥覆盖、经日晒加工而成的一种纱绸制品。强调的是染色工艺,底部是真丝或者棉加真丝。而真丝是一种制作布料的原材料,包括桑蚕丝包括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木薯蚕丝等,或者是原材料为蚕丝的面料的简称。
扩展资料:
鉴定真丝面料可用以下方法。
1、品号识别
中国产绸缎实行由5位阿拉伯数字组成的统一品号,这5位数字从左开始第1位数字代表织物的材质号,全真丝织物(包括桑蚕丝、绢丝)为“1”,化纤织物为“2”,混纺织物为“3”,柞蚕丝织物为“4”,人造丝织物为“5”。据
2、光泽手感
将样品平摊观其外观,真丝有吸光的性能,看上去顺滑不起镜面,光泽幽雅柔和,呈珍珠光亮,手感柔和飘逸,丝线较密,用手抓会有皱纹,纯度越高、密度越大的丝绸手感也越好;丝绸产品应略有刮手的感觉,将两层面料进行摩擦,会产生“丝鸣”声,而其它原料的织物没有。
3、燃烧法
抽出部分纱线燃烧,真丝看不见明火,有烧毛发的味道,丝灰成黑色微粒状,可以用手捏碎;仿真丝遇火起火苗,有塑料味,火熄后边缘会留下硬质的胶块。
4、消毒液法
使用84消毒液进行溶解测试,如果是真丝,放进84消毒液中,三五分钟后真丝会逐渐被消毒液溶解消失。
5、强度识别
从纤维强度分辨:真丝强伸力越好,品质则越佳。同样长的蚕线,拉伸后,越长质量越好。一般好的桑蚕丝可以拉到100厘米以上。
参考资料:
-真丝
-香云纱
从文化史的角度考察,鞋子是人类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被泛称为“足衣”。鞋子对推动人类服饰改革、发展,曾立下汗马功劳,它不仅注重于实用,同时有着审美装饰的功能;有些鞋子还代表了等级的标志和礼仪的规范,并且深刻反映了历代人们的良好祝愿,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从制作工艺本身来说,鞋子还是一种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与民俗学,工艺学、美学、考古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表现。中国鞋子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粗到精的过程,历史十分悠久。从古到今,创造众多,不仅样式多彩,而且在造型、色彩、技巧上部有丰硕的成果。为了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民族传统,我们对我国鞋文化史进行探索,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在我国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以各种简单的石制工具捕获动物。在得到动物后,就带到自己的洞穴里,“食其肉而用其皮”,这就是历史上“茹毛饮血”、“食草木之实,衣禽兽之皮”的猿人时期、为了不受外界的气候条件以及地面条件的影响和威胁,他们不仅制作兽皮衣来抵御风寒,并且知道用兽皮来保护脚,就是用兽皮简单地将脚裹住,达到不受冻.不被刺伤的目的。
古代把人类身上的服饰分作首衣.上衣.下衣和足衣。足衣,就是古人对鞋与袜的总称。当时,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没有发明纺织。“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韩非子•五蠹》)据专家研究,人类经历过赤足时期,后来才发明了鞋子。在比较寒冷的地区,当时的原始人用一种小皮条将割成整块的兽皮包扎在脚上,实际上是一种兽皮袜。这是最早的“足衣”,已有数万年以上的历史。因用于裹脚,亦有“裹脚皮”之称。据推断,它是最古老的原始鞋,也是今天鞋子的原始形态。
在我国虽然至今未发现这种“原始鞋”的实物.但在考古出土文物中,有反映远古居民所着靴鞋的形象,为我们研究中国远古时期文化史,提供了生动的资料。
1973年秋,在我国青诲大通县孙家寨一座属于马家窑文化的墓葬中,出土了氏族时期的一件陶器,上面一人.足上已穿鞋,而且鞋尖上翘。鞋翘,是中国古鞋最典型的特征之;有史料记载,中国鞋翘始于石器时代,从以上文物的发现看,鞋翘起源时期还可提前。马家窑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据测定,其具体年代为五千或五千八百年前,约相当于我国传说中炎帝到黄帝时代,即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那么,当时原始人是如何从“裹脚皮”逐步过渡到鞋子的呢当时穿的鞋及鞋翘究竟是什么原料制作的呢是皮靴还是草鞋,木屐具体形状又怎么样我们仍处于无知状态。
履是自汉以后对鞋子的总称。古代称鞋为履,履本为动词,是“践”、“踩”或“穿鞋”的意思,但称鞋为履后,履也就有了名词的属性。古代的履种类繁多,以质料来分,有布帛,草葛和皮甲三种。布帛履是以丝、麻、绫、绸等织物制成的履。草葛履是以蒲草为原料,经碾搓编织而成的鞋子。皮甲履有生皮和熟皮之分,以生皮制成的称革踏,以熟皮制成的称革千。
我国古代鞋子款式都鞋头上翘,称“翘头履”。唐代的翘头履多以罗帛、纹锦.草藤、麻葛等面科为履面,其履底薄,履帮浅,较轻巧便利,翘头做成风头、虎头等,生动逼真。此外还有重台履、高墙履.勾履、芴头履等名称。
屐,一种鞋底装有双齿的鞋子,它主要是以木料为主,称木屐。木屐是由面、系.齿三个部分组成。面即为鞋面,鞋面上系有鞋带,即系。齿在屐的底部前后,呈直竖式。
汉代末年,女子出嫁多穿木屐,屐上彩画十分美观。晋朝,有一种木屐,面、帮、齿全部用整块木头制成,帮代替了原来的系。还有—种,它的双齿可以任意拆卸;据说,这种木屐为南朝诗人谢灵运所创,称谢公屐,为登山旅游时穿用,可以在上山去前齿,下山去后齿,以便保持人体平衡。
舄,古代一种加有木底片用五彩带系之的鞋子。在古代的诸鞋中,以舄为贵。舄的穿着只限于朝觐、祭祀时穿用,而履随时可用。舄是双底,木制或注蜡,以防潮湿。周代君王之舄为白、黑、赤三种颜色,其赤为上服,其次是白舄与黑舄;而王后为赤、青、紫三色,以紫色为上服,其次是青舄和赤舄,在隆重的庆典,君王穿赤舄,王后穿紫舄,舄的材料是绸缎。
靴,一种高度在踝骨以上的长筒鞋,原为北方游牧民族穿用,多为皮革制成。我国在三干八百多年前,已有皮靴出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靴才开始流人中原。南北朝时期,妇人常以冬至日添置履袜及靴。而靴流人中原作为礼服配套时,造型更为完美;这时,开始有六合靴出现(用六块皮革拼合缝制而成)。到唐代,官庶普遍着靴;靴有长筒、短筒、圆头、平头、尖头等多种款式。宋代初期制鞋工艺仍沿用唐、五代。宋后期,用黑革为其面加以靴筒,里面衬毡子,靴高八寸,文武官员按其品级服色来饰其靴边缝滚条。宋、辽、金、元时期,靴的式样较多.有鹅头靴、云头靴、花靴、颉嘴靴、旱靴、革翁靴、高丽式靴等,造型简单,靴的颜色随衣搭配。
自明代起,朝廷开始禁止庶民穿靴,穿靴已有等级制度。到了清代,男子穿便装时以鞋为主,但穿公服时仍需要穿靴子。靴子的面料多为黑缎,式样初期为方头,后改为尖头,但和朝服配套的靴子仍是方头靴。民间的尖头靴,贫富式样相同,只是用料有严格区别,富者在春秋时,可穿青素缎靴,冬季可穿青绒靴。贫者只能穿青布靴。在官场,牙缝靴为高级官员所穿,其他官员所穿大都是黑色缎料方头靴;而武弁、公差所穿的靴子又称“爬山虎”,也就是轻便短筒薄底靴。
旗鞋,俗称“花盆底鞑”,是清代满族旗人妇女穿的一种高底鞋,鞋子为木底,跟在中部。由于满族妇女从小骑马,从不裹脚,她们习惯穿这种鞋,尤其是贵族妇女,普遍穿这种鞋,所以称为“旗鞋”。旗鞋的木跟镶装在鞋底中间,一般有三寸多高,整个木跟用白细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绫或涂白粉,俗称“粉底”。旗鞋的面料为绸缎,上绣五彩图案。随着年龄增长,鞋底高度也逐渐降低,一般老年或劳动妇女,多穿稍矮的或平底鞋,如“船形高底鞋”等。
三寸金莲既指女人的小脚,又特指缠足女人所穿的鞋。
缠足风俗在中国历史上到底在什么时代开始,至今也没有确切的说法,专家们意见难以统一,各有各的说法。
有的学者依据民间传说,认为三寸金莲出现于隋朝。该民间故事是:隋朝时,荒*无道的昏君隋炀帝,经运河去扬州游玩,不想用男子,而改用百名美女为他拉纤。一位姓吴的铁匠的女儿吴月娘被选中,由于吴家父女非常痛恨隋炀帝,因此商议后准备借此机会刺杀隋炀帝。为此,吴父专为女儿打制了一把三寸长、一寸宽的蓬花办刀。吴月娘将刀用布裹在脚底下,同时把脚也尽量裹小,又按裹小的脚做了双鞋,鞋底上刻上莲花,十分漂亮。隋炀帝在龙船上见到吴月娘后,非常喜欢,就下旨召见吴月娘近身,想看看缠足。吴月娘借口其秀足只能让皇上一人欣赏,于是隋炀帝喝令左右退下。吴月娘等隋炀帝身边无人时,只才慢慢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花刀刺向隋炀帝,隋炀帝一闪身,被刺中了手臂。此时,隋炀帝一边大叫“来人抓刺客”,一边随即拔刀向吴月娘砍去。尽管吴月娘没有被砍中,但自知事已败露,便投河自尽了。这件事给隋炀帝刺激很大,他当即就下了一道圣旨:“女子再美,裹足者不选”。此时传到民间后,人们为了怀念吴月娘,竟鼓励女人裹起脚来,以示纪念,缠足风俗由此而来。
不过传说毕竟是传说,大多数研究鞋文化的学者认为根据现有历史资料来看,应当是在南唐(公元937年—975年)。据考证,南唐皇帝李后主喜欢美色及音乐,他用黄金制成莲花台,高六尺,令宫女睿娘用帛缠足成弓状,在金制蓬花台上跳舞。
李后主令宫女舞娘用帛缠足,使脚纤小弯曲作新月状成弓形,并在金制莲台上面跳舞,回旋有凌云之状,宫女舞娘的小脚以及所穿的鞋被称为“三寸金莲”由此得名。此后,宫内外皆仿效之,形成妇女纤足以小、瘦、尖为美、为贵的民俗。
而缠足风俗自南唐开始一直沿袭到辛亥革命年间,不过民国年间此风俗并未杜绝,甚至在解放初期仍有极少地区还有缠足习俗,上下一千多年。中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方、各地区女人所穿的三寸金莲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款式。大体讲三寸金莲分南北两大类,南方以浙江的舟山、宁波、绍兴、嵊州及安徽的黔县为代表;北方以北京、天津、青岛为代表。相对讲,南方的三寸金莲较别致、细腻,绣工考究。北方的三寸金莲较粗犷有力,较大方。
在缠足风俗鼎盛的清朝年间,缠足女子为了衬托其三寸金莲,以博得男人欢心,还喜欢穿用腿带、藕覆、套裤。
腿带,指缠足女子用于缠束在小腿上的带子,质料有棉织及丝、缎等,考究的在腿带上绣上图案。
藕覆,分两种,一种是像裤脚的脚管形状,是套在裤脚外面;另一种是一块长方形棉布或绸缎,有夹里,是卷扎在踝骨上部、裤脚外面。两种藕覆的用途是覆盖踝骨的畸形,增加脚部美感。藕覆上面均绣上五彩图案。
套裤,清代女子喜欢穿套裤,套在腿上至踝骨部;套裤上有系,用时系在腰部,目的是为了御寒及增加脚部美观。
在民国时代,由于新文化运动影响,西方鞋文化开始渗透中国,机械生产的各种布鞋、胶鞋、雨鞋、塑料凉鞋以及高跟皮鞋、皮靴流入中国;至此中国的鞋文化吸取了西方鞋文化的优点,结合中华民族的特点,走向了高速发展的道路。
综上所述,中国鞋文化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即使在当代也是如此,比如一带女布鞋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国鞋,而外国妇女到中国最喜欢购买的就是一带女布鞋。更令国人骄傲的是:20世纪初,人们意外地在辽宁凌源牛河梁红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遗址中,发现了一件裸形少女红陶塑像,可惜头部、右足缺失,残高不到十厘米,左足上却穿着一双短筒皮靴,其特征十分明显。这就把我国制鞋工艺史上溯到五千五百多年前。
此外,鞋文化专家在新疆温泉县阿尔卡特草原发现的一尊石人像(据测定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它身高2米,圆脸深目,面部饱含威武神情,身穿宽厚的翻领大衣.腰间束带,足登高筒皮靴。它真实地反映了远古居民着靴的原始面貌,以及远古鞋文化的特征。
豆腐丝也叫云丝,豆腐丝、豆腐皮是半脱水制品,是一种特色传统豆制品,属于豆腐的派生食品。豆腐丝曾是上贡皇家的食品。豆腐丝豆腐及豆腐制品的蛋白质含量比大豆高,而且豆腐蛋白属完全蛋白,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而且其比例也接近人体需要,营养价值较高。 一般人皆可食用。
腐竹又称腐皮,是一种汉族传统豆制食品,也是华人地区常见的食物原料,具有浓郁的豆香味,同时还有着其他豆制品所不具备的独特口感。腐竹色泽黄白,油光透亮,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营养成分,用清水浸泡(夏凉冬温)3~5小时即可发开。可荤、素、烧、炒、凉拌、汤食等,食之清香爽口,荤、素食别有风味。但是患有肾炎、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风患者是不适宜食用腐竹的。
腐竹是将豆浆加热煮沸后,经过一段时间保温,表面形成一层薄膜,挑出后下垂成枝条状,再经干燥而成。其形类似竹枝状,称为腐竹。腐竹是一种由大豆蛋白膜和脂肪组合成的一定结构的产物。营养价值高、易于保存、食用方便,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钩钩云气象学上叫做钩卷云,扫帚云,马尾云、羽毛云指的是毛卷云。这两种云往往是产生于锋面前部或低压槽前部。在这些天气系统区域内辐合气流非常旺盛,上升气流强烈,足以把暖湿空气抬升到高空形成高云,同时高空风很强烈,将水汽沿气流方向吹送过来形成钩卷云、毛卷云。因此,钩卷云、毛卷云出现,说明锋面或低压等天气系统即将到来,是刮风下雨天气的先兆。但是,雨后或冬季出现的钩钩云,反而说明天气要转好。故也有“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冬钩云晒起尘”谚语。
“钩钩云”,一般出现在七、八千米以上的高空,云丝向上,一端带有小钩。这种云由冷晶构成,所以云色乳白而透亮,在气象学上叫作钩卷云。常出现在北方冷空气或高空低气压影响之前。当出现钩卷云,云量增加,云层加厚,就预示冷空气或高空低气压逼近,不久就下雨了。如果钩卷云逐渐消散,那是由于高空低气压离开本地而移去。所以又有“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的谚语,预兆未来是晴天少雨。
写在春分1
连日来的阴雨终于稍稍停歇,午后几抹流云窜过低矮的山巅,太阳就慷慨地将光芒撒向了迷蒙的大地。
窗外,天色湛蓝,山茶和玉兰齐齐绽放,桃花和杜鹃竞相争妍,高高矮矮的地方,皆可见芳菲吐新。而雨水洗净了叶片上的尘埃,还给世界崭新的绿意,风吹过不再寒冷,只有甘冽的清新和淡淡的温暖。
于是叹声:“春来也!”
在这样一个充满学术气息的地方,我们应该说:“阳光的直射点正渐渐往北回归线移动,明日春分则位于赤道,从此北半球昼更长夜更短,气温回升。冬眠终将结束,草木得以复苏,在万物繁衍的原始驱动下,不论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或是史上最高等的哺乳类,都开始渐渐活跃起来。所以,我们常说的春暖花开,草长莺飞,全得益于地球自转公转,还有恒星给予的在此过程中消消长长的光子能量……”
但其实,我们可以更浪漫一点,更温柔一点,抛却了“理”,任性地“感”一回。
就好比,我可以不负责任地说,今天的太阳看上去大了不少,所以春天到了,花儿开了。
莫纠结,莫心慌,孔子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当然可以“胡言乱语”一通,过把自娱自乐的瘾。古老的诗谣隐约从思绪碰撞的火花中传来,在脑海中清晰,“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思乐泮水,薄采其藻……”
此刻,该是夕阳了,通红的光斜斜铺陈在丘陵上、枝条上、灌木上,柔和舒缓,好像一张轻纱,被风一吹,随意地搭在土地上,任何一个灵魂都可以把它裁剪成自己喜欢的模样,然后穿在身上,等着春来迎娶……仰头望天,丝丝缕缕、片片朵朵的白云偶尔撞进你的视线,安逸却又虔诚地浮在天幕上,随着微风荡漾,自在悠游。头顶上方,悠悠然浮现出一轮月亮,因缺了三分而未成盘,像个形状怪异的鸭蛋,含羞带怯地抓过几缕云丝遮遮掩掩,却更显出别样的风情来。
忍不住翻了日历,原是农历十一啊!难怪这月儿将满未满,可爱得紧。就像一壶酒,喝得酩酊大醉时,或泼皮耍赖或抱坛而眠,也许畅快,但终究麻痹到了忘我;可喝到半醉时分,忽然间觉得豪气冲天,于是可以引桨逐流、移石拔木,可以赋诗百首、濯墨成篇,更可以谈古讽今、傲视群雄!
玉盘、玉壶、蟾宫、桂轮,多少人吟唱了望月;银钩、琼钩、悬弓、玉弓,又有多少人在弦月下喟叹。可这十一的月亮,我寻遍脑海,竟找不出一个关乎她的雅称来。不由暗叹自己浅陋,此刻诸般情怀,竟叫不出一个芳名……
啊!请原谅这通篇天马行空的荒唐言,只怪这春意如酒,而月儿更醉人哪!
写在春分2昨晚十一点钟左右,杭城的天空响起了我所听到的第一声春雷,雨淅淅沥沥的下了一天,人也变得慵懒、倦怠。早早的洗漱完毕,躺在床上却睡意阑珊,我不明白变化是基于什么动因,更不知道这种改变会在何时发生。总之,当许多事情真切到来时,似乎总是顺其自然,浑然天成的,不着一丝痕迹。就像曾经预想的很多事情没有发生,曾经预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也许这就是生命的神奇之处,也是自然的魅力所在。
--题记
一自然篇
晨起推窗,已经逼近中午,小贩的吆喝声总能搅扰我的美梦。窗外依然阴沉,灰压压的一片,对面平房的楼顶满是积水,几只凌乱的烟蒂躺在上面,风吹起了空调的遮盖像遥招的手。
当我走在小区内、街道上,那一片雨后的景象,不禁让人感慨。绚烂如火的玉兰花,在风雨的摧袭下已经残败不堪,地面满是落蕊,许多已经失去了原貌,被来往的路人踩踏成泥,枝干上的余朵一下子变得稀薄了许多。
陆游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虽不是梅花,但此情此景,可堪比拟了。之前一直不认识玉兰,这是种花叶永不相见的植物,春天来临,花蕊满枝头,如彩虹流霞,盎然生机,等到花败落尽,叶子才慢慢生长。花开时节,远远看去,那片让人咂舌的美足以令人陶醉。杭城多玉兰,附近的小区,东河边,贴沙河畔,西湖,随处可见,玉兰多白色,或有粉色夹杂,宽大的花叶,肥厚多肉,尽显贵气。
樱花的美是小家碧玉的,可爱调皮,在绿柳成行的河边,或楼宇参差的院落,这种错落有致的布局就更见美态。几次傍晚时分,闲步于小区、东园、河畔,都被玉兰的美震撼,想把这种美丽收藏下来,可是终因没带相机的原因作罢。而今,一夜风雨,花朵零落,反成一件憾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想起了李易安的这首词,可是玉兰终不是海棠,不能依旧了。玉兰花开一世,也只有那短暂的一瞬间而已,花期短,花叶无缘,所以更让人怜惜。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玉兰的凋零恐怕也只有我这位闲散之人用这样的`只字片语来悼念了。黛玉葬花人笑痴,可怜谁是知心人
岁月如梭,回想三年多的光影,往事历历在目。曾经写下一篇《落叶》的文章,关于这样的一种树--香樟。从相遇到相识,与玉兰何其相似。
香樟的特别在于它春天结果,春天落叶。在江南的这片天空下,香樟无疑是绿色的捍卫者。秋天开始,万叶凋零,秋风把它们拉下了树干,许多树木变成了“光杆司令”,可是香樟,南方的香樟,却依然在这样地凋零中显示着坚守的绿。冬天白雪纷飞,寒风将一切变得赤裸,香樟却还在坚守,好多次,我步足于小区的马路上,恍惚中,看到香樟那一树的绿色,都以为春一直都在,不曾远离。
在萧瑟中,香樟给了我心底的温暖,所以,我喜欢香樟。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香樟才开始慢慢凋落自己的叶子,并安静地结满果实。香樟叶落之时伴随着新叶的初生,新老交替那么的安静自然,五六月的时候,可以看见在一片深绿之中泛起的嫩翠。
香樟成熟的果实是黑色的,像和尚的念珠,只是小了些,与黄豆粒类似。磨去表层的黑,里面是精致的球状檀木色结构,轻盈可爱。成熟的过程从绿色逐渐变深,半成熟状态时,内核是透明的,像鱼儿的眼睛,晶莹剔透。这些果实点缀在枝叶间,非常协调,也非常好看。
这一夜的风雨啊,你摧落的不仅是玉兰,还有香樟的果实。我不知道昨晚你上演了怎么的好戏,但从眼前的景象来看,一定是一场命运抗争的交响乐、变奏曲。一阵风吹过,玉兰花瓣跌落枝头,香樟叶随风起舞,雨点打来,黑色的果实在地面跳动,“啪啪”的声响是雨打花叶,还是果实轻点,已经分不清楚,但这一切一定充满着悲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曾经亲眼经历过风吹之下香樟叶滑落的景象,此刻面对满地狼藉,玉兰花瓣踩踏成泥,香樟果实碎入地面,黑黄相杂,叶子聚堆成型,生死相依的境况,就更加感慨了。
一夜间,春天隐去了色彩,香樟消瘦了许多,玉兰满是创伤,让人心生惆怅。飘落的玉兰花瓣,飘零的香樟树叶,跌损的黑色果实,与人生何其相似。难怪宋江要发出“飘蓬江海谩嗟吁”的慨叹了,“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谁又能预料到这样的变化呢
二人文篇
今日春分,昼夜等长,或许这样的时节最适合听一曲《春江花月夜》了,又或者效仿《黄帝内经》“拨发缓行,广步于庭”的举措,方不辜负这大好的春色。
《诗经》里说:“春分玄鸟降。”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燕子还巢,柳树抽丝,春风一夜花千树,此情此景,正是踏春的好时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最是应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是啊,钱塘江、西湖已经到了最适合旅游的时候了,无数的善男信女从全国各地涌来,一睹杭城的绝世容姿。浩渺的西湖水,阳光辉映下波光粼粼,三潭映月隐现在湖泊中,撑篙的小船荡漾着绿波,飘来游人的阵阵歌声。白堤上樱花一片,灿若云霞,翠草织成锦缎,苏堤上,拱桥迭起,草木相映成趣,小松鼠在树枝上轻盈的跳动,鸽子在游人的手中抢食,花港的锦鲤簇拥成图,雷锋夕照洒下落日余晖,南屏晚钟敲响,净慈寺、灵隐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游人。
登临南高峰俯瞰杭城春色,问鼎栖霞山瞻仰朝日容颜,葛洪炼丹的初阳台,千松耸峙的保俶塔,忠君爱国的岳王庙,三世五代的钱王祠,苏堤春晓,柳浪闻莺,双峰插云,都到了最堪游赏的时刻,太子湾公园的郁金香也娇艳欲滴了,荷兰的大风车矗立在草坪上,北高峰流下的清澈山水汇入西湖,新人们在这里定格下爱的记忆。
长桥弯弯曲曲坐满了游人,船夫招揽着生意,涌金门外张顺手持钢叉的雕像依然栩栩如生,学士林朱红的柱子篱笆巍峨屹立,远处的风夹带着浓烈的油菜花香幽幽传来,星星点点的蓝色小花点缀在路边的草丛里,紫堇、二月兰、紫花地丁星罗密布,艺术家挥舞如椽大笔用水在岸边的青石板上写字,流浪歌手、自由艺人三五成群的演绎着舞蹈、歌曲,画家用素笔在纸上为游人描摹画像,咖啡厅里飘出浓郁的醇香,湖畔居花茶、龙井、径山茶应有尽有,“杭州西湖”、“相约西子湖”的石牌前站满排队拍照的游客。
除了旅游,尝食时蔬也是必不可少的,《诗经》中有“甘之如荠”的描述,这方面最有体会的要数陆游了,陆游著有《食荠》三篇,还附有独家秘方:“小著盐醯助滋味,微加姜桂发精神。”
当然,最风雅的,莫过于亲自印一张春牛图,挨家送。拿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以及农夫耕田图样。送图的人,一般都能言善道,每到一家,说一些春耕和吉祥的话。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也有个雅号,名“春官”。
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徐铉在《春分日》里写道:“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恐怕这该是春分日最恰当的辞藻了。
北宋陈旸在《乐书》中写道:“正东之风从夹钟之律,而夹钟春分之气也。”夹,是左右相持;钟,便是对应的礼乐之器;夹钟,是指阴阳相杂、相持之声。另外,陈旸还写到了八卦和八音的关系,八音就是八种乐器。“竹声清越,春分之音”,竹,就是管乐器,原来,箫笛和鸣,幽幽怨怨,就是春分的调调。这样一想,春分时,有“春女思”一说,春女感阳气而思人,果真带着些许感伤。
可是,今日的天气似乎很不应景,昨日的雨终于停了,天空还阴沉着脸,温度被洗了下来。风吹过,有丝丝寒意。到把这一番的游春闲情减淡了,只余下了一片遐思。悲鸣的唱音在楼前缭绕,岁月又带走了一位老人,那种属于杭城特有的作别仪式我已经见过了许多次。街道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变得干净清爽了许多,两旁高大的梧桐树先是被截去了枝干,现在已经连根拔起,只剩下一个个突兀的树洞在水泥砂浆浇筑的路旁尽显悲怆。
三感情篇
和一曲《好了歌》,就会把那种岁月的忧伤减淡,“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悲欢离合,聚散随缘,这样的变化,又岂是我们能够左右的只愿各自相安,就好了。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一曲《分骨肉》道尽了离别的凄凉,也说出了命运的真理,这个真理都落在了“各自保平安”几个字上。感情天长地久,相聚无多,总会让人感慨。
那些出现在自己生命中的挚友,亲情,爱情,从相聚到分别,总是在所难免的,或许是自己的感情太过悲悯,所以,每每这样的时刻,总觉得落寞。不忍看一抹熟悉的背影消失在眼前,不管前方是苦是乐,是幸福还是欢笑。但在熟悉的身影消失的时候,总会难掩酸楚之情。
小时候,离家上学,妈妈在门口远望的身影,就算离别短暂,却也让我心情不安。后来,长大了,有了朋友,朋友的背影,又成了我的一种隐痛。大学毕业的时候,当送走一个个朝夕相伴四年的同窗,说好的不哭泣,却在离别的时候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后来,有了爱情,背影的力量更为强大,甚至成为了深深的纠葛,让我煎熬。而如今,飘蓬江海,为了工作,为了生计,经历了更多的悲欢离合,可是,背影带来的伤感,却从未减淡。就像《红尘情歌》里所唱的那样,“离别时说好的不哭泣,为什么眼泪迷离”就像《再见亦是泪》里的那一句“我最不忍看你,背向我转面。”
感情是一种精神的维系,因为孤独所以我们需要它。亲情、友情、爱情,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会真切的感受着自己的存在,有人陪在身边,在落寞的时候,说一些安慰的话,在孤独的时候,陪你聊聊天。
有人伤春,有人伤感,不管是伤春还是伤感都是对于美好消失的一种伤心。因为美的短暂,所以让人怜惜,因为不可挽留,所以愈加悲悯。张信哲在《从开始到现在》里唱道“如果再见是为了再分,失去才算是永恒。”可是,这样悲欢离合,却是谁也无法左右的。
热闹的房子,突然了安静下来,曾经萦绕在身边的身影,突然消失了,屋子里的笑骂声,争吵声,都会成为回忆。于是,我们有了追忆,追忆失去的东西。所以,周星驰的那句**台词才会那么的深入人心,因为他戳中了每个人心中的隐痛。我们开始后悔,我们想要重来,可终是不能了。
这就是为什么刘德华的《忘情水》,清宫的“穿越剧”能够那么火的原因了。因为,我们总是后悔当初没有好好把握。网络上曾经流行一个帖子,“假如能够回到过去,你想回到哪一年”就这么短短的几个字,却有了数以千万计的点击量。
一个人生活,没有人关心你的衣食住行,没有人和你置气,没有人和你争吵,可是我却充满了不自在。李圣杰在《手放开》中唱道:“我把自己关起来只留下一个阳台,每当天黑推开窗我对着夜幕发呆,看着往事一幕一幕,再次演出你给我的爱……”这样的音乐,恰如其分地描出了我现时的生活,所以,本就敏感的我就更加伤感了。
感情需要寄托,精神需要滋养,所以调节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个人的时候,我看书,听音乐,写文章,看**,旅行,想尽办法让自己忙碌起来,不去想那些侵扰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才可以把灵魂解放出来。
“心底无私天地宽”,培养一种闲适的心态,所以佛语总是有道理的,笑看人生,需要很高的素养。礼佛参禅,练的是心,苏东坡、白居易都是与佛结缘的。只有内心足够的强大了,才能够笑看红尘,做到既有红尘的万般事物,又有淡远的一片禅心。
《寄生草》一曲写道“满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随缘”二字,最是动人,分分合合,只有如此,才能泰然处之。
“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忧伤而风情万种。”不管动因如何,抑或预想与现实的差别,也不管伤春惜春之情,伤感留念之意,我所要做的,或许只有潜心修炼了。炼心,多一种闲适,添一份自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吟咏词章,吐纳万千,养一股浩然之气,效仿庄子做逍遥之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