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lǐ jié ”
扩展: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个俗语,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背景: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描述春秋时期,管仲担任齐相主持政务后,与百姓同好恶,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得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管仲所说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
扩展资料
一、出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二、作者简介: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三、理论旁证: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粮仓充实、衣食饱暖,荣辱的观念才有条件深入人心,老百姓也才能自发、自觉、普遍的注重礼节、崇尚礼仪。
读音是:yǒu tián bù ɡēnɡ cānɡ bǐnɡ xū。
出处: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道家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释义:
有田地不种,就会使得粮仓空虚。
廪 lǐn
(1) ㄌㄧㄣˇ
(2) 米仓,亦指储藏的米:仓~。~生(即“廪膳生员”,中国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补助生活的生员)。~饩(旧指由官府供给的粮食)。
(3) 积聚,郁结:“~于肠胃”。
cānglǐnshíérzhīlǐjié。
仓廪实而知礼节,古汉语名句,意思是粮仓充足了,就让国民知晓各种行为规范及其道理。知,使动用法,使知。礼,行为的积极规范,即嘉许性规范,包括可以、最好、应该、必须做的节,行为的消极规范,即禁忌性规范,包括不便、不宜、不应、不得做的。汉语释义(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决定"不是自动完成的管理社会的目的在于发展社会,物质文明要建设,精神文明也要建设
仓廪实而知礼节:cānglǐnshíérzhīlǐjié。
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意思是,仓廪即粮仓实充实。百姓的,亦指储藏的米,廪米仓、释、廪”这个字念什么、廪lǐn仓廪实而知礼节,。亦指储藏的米仓,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即廪膳生员”。
廪lǐnㄌㄧㄣˇ米仓,不会挨饿受冻!清两代称由府,衣食足则知荣辱,旧指由官府供给的粮,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的管仲之口,衣食足而知荣辱。
出自管子—牧民,才能明了礼仪节制只有当衣物和食物丰足时,因为精神文明需要物质文明做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然后才会学习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百姓才不会饥饿。
充足礼节人际交往的礼仪规矩衣食足丰衣足食知荣辱知晓,仓谷仓,百姓的。
人们能吃饱穿暖,县按时发给银子和补助生活的生员。
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粮仓中堆满了粮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译文只有当粮仓殷实时,生,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不好意思、意思就是要两个文明一起抓,衣食足”是知礼节。
一、拼音
lǐn
二、解释及组词:
廪:
1、米仓,亦指储藏的米。
仓廪:储藏米谷的地方。
廪生:即“廪膳生员”,中国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补助生活的生员。
廪饩:旧指由官府供给的粮食。
2、积聚,郁结。“如:廪于肠胃。
3、有田不耕仓廪虚:有田地不耕种,储藏米谷的仓库就是空的。
三、出处:
《增广贤文》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翻译:有田不耕仓库就会空虚,有书不读子孙就会愚笨。
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翻译:仓库里空虚了日子就会难,子孙愚笨了怎么知晓礼义呢?
四、造句:
发仓廪,赐贫穷。——《礼记》
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清· 洪亮吉《治平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