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湖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晚霞湖
晚霞湖位于西和县城以西5公里处的姜席镇境内。为陇南市十大重点旅游景点之一,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流域、漾水河支流的姜席河下游。水即郦道元《水经注·漾水》所称的建安水。晚霞湖水库库容为1035万立方米,水域面积1800多亩。晚家峡水库修建于1960年,1976年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10周年活动中,天水地区曾举行大型游泳赛(注:此时西和县属天水地区),2006年首届甘肃西和仇池山歌文化艺术节主会场亦在此设立,该水库是目前陇东南地区最大的水库。也是甘肃著名的高山水库,风景秀丽,交通便利。2008年,晚霞湖水利风景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批准,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特别是近年来西和县依托这方秀水,大力发展旅游产业,2002年以来,西和县委、县政府启动实施了晚霞湖库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涉及周边1镇4乡24村6万亩土地17万人口,通过整体推进的方式,实施旅游、林果、养殖等6大产业及水保、水利等十大工程建设共13个类别51个项目建设,总投资10868万元。依次形成环湖旅游风景的梯次开发,县政府委托国家知名旅游策划公司对其进行修建详细规划,景区牌坊、廊坊、观光亭,环湖栽植花木林果,铺设鹅卵石步行道。根据规划,整个晚霞湖风景区主要有水上休闲娱乐和环湖观赏风光为主的两大部分组成。水上娱乐包括:水上荡舟、扶艇冲浪等。环湖观光可坐电瓶车。可信步而行,村落山廓风光尽收眼底,湖边垂钓悠然忘我。柳枝拂动,苇芦交错,湖岸边花红柳绿,麦浪滚滚。夏日里彩蝶蹁跹,蜻蜓成群,蛙鼓阵阵。霞光山色,湖波水影,变幻莫测,互映成趣。特别是湖区西部一大片湿地,绒草青青,群鸟集翔。这里栖息活动着野鸭、卢雁、白鹭、山雀等鸟。因晚霞湖四周是田野村林村舍,适宜鸟类栖息觅食,一些翠鸟、沙燕、啄木鸟、红嘴乌也时来这里。游人可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天籁与野趣。晚霞湖周围各种名目的“农家乐”别有一番接待风格。山珍野菜、地方名吃应有尽有。随着库区的高品位开发建设,晚霞湖已成为西和旅游度假、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姜席镇:自然环境:姜席镇地处西和县城北部,总土地面积10.62万亩,总耕地面积4.25万亩,平均海拔1898.5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7.5°C,全年无霜期170天。行政区划:辖30个村民委员会。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5673户,乡镇总人口28125人,乡镇从业人员14081人。六通情况:30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公路、通电话,
漾组词:
荡漾 漾漾 悠漾 浩漾 演漾 滉漾 游漾 漾 影 漾漾 漾漭 漾 漾 溶漾 迷漾 潢漾 浩漾 浮漾 澹漾 碧漾 漾奶 摇漾 浮漾 漾影 飘漾 溶漾 汪漾 晃漾 漾驰 漾开 碧漾 迷漾 漾舟 泛漾 漾泊 澹漾 漾奶 衍漾
详细解释
1 漾 [Yàng]2 漾 [yàng]
漾 [Yàng]
〈名〉
古水名。漾水 [Yang River]
汉水上流,源出陕西省宁羌县北潘冢山
即今嘉陵江上源的西汉水
漾,漾水。出 陇西相氐道,东至 武都为 汉。——《说文》
漾 [yàng]
〈动〉
水动荡。水面上起波纹;有细浪起伏 [ripple]
涟漪繁波漾。——谢惠连《泛南湖至石帆》
又如:漾驰(水流平缓)
因充满或盛满而溢出 [overflow;brim over]。如:碗里的汤快漾出来了
泛,荡 [oar]。如:漾舟(泛舟);漾楫(摇桨。借指泛舟)
飘动;晃动 [wave]。如:漾泊(犹漂泊)
抛掷;丢弃 [throw]
把一大块石头漾在奉符县河里。——《喻世明言》
又如:漾开(抛开;离开);漾砖(投掷砖块)
〈形〉
水流长 [(of river) long]
川既漾而济深。——汉· 王粲《登楼赋》
又如:漾漭(漫溢广远的样子)
水起伏摇动的样子 [ripple]。如:漾驰(水流平缓)
基本解释
1 漾 [yàng]
漾 [yàng]
水面动荡:荡~。
液体溢出来:~奶。
〔~濞(bì)〕a水名,在中国云南省,澜沧江支流;b地名,在中国云南省。
方言,小的湖泊。
英文解释
overflow;ripple ;
1,荡漾[ dàng yàng ]
飘荡;起伏不定
2,澹漾[ dàn yàng ]
水波荡漾貌。
3,碧漾[ bì yàng ]
绿波荡漾貌。
4,漾奶[ yàng nǎi ]
婴儿吃过奶后吐出,多因一次吃得太多或太急
5,飘漾[ piāo yàng ]
随风摆动或飞扬。
6,潢漾[ huáng yàng ]
浩荡无际貌。
7,汪漾[ wāng yàng ]
水多貌。
8,屈漾[ qū yàng ]
冤枉抛弃。
:漾[ yàng ]
部首:氵 笔画:14 五行:水 五笔:IUGI
基本解释
1 水面动荡 :荡~。
2 液体溢出来 :~奶。
3 〔~濞(bì)〕a.水名,在中国云南省,澜沧江支流;b.地名,在中国云南省。
4 方言,小的湖泊。
陇南地处西秦岭东西向褶皱带发育的陇南山地,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阶梯地形的过渡带。西部向青藏高原北侧边缘的甘南高原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陇南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000米,西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分别从东西两方伸入全境,境内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
陇南市北部西礼山地呈现低山宽谷的黄土地貌,海拔1800米上下;东部徽成盆地介于北秦岭和南秦岭之间,长百余公里,宽数十公里,呈现丘陵宽谷地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南部为高中山与峡谷地,高峻山岭与深陷河谷错落相接,对比显著,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自西北至东南,由大拉梁、岷峨山(海拔3552米)等高山经银洞山(海拔2468米)、牛头山(海拔2224米)等中山而至断头山(海拔1804米)和金子山(海拔1824米)等低山,重峦叠嶂,崖壁陡绝,角峰锯脊,石骨嶙峋。其间河谷幽深狭长,深切曲流十分发育,多急流险滩和瀑布。峡谷中高岸陡崖,峭立如壁。谷旁多狭窄的冲积平原断续出现,其中武都平原绵长近50公里,宽不过1公里。
陇南周边山峰:北为长江黄河分水岭之大拉梁和岷峨山,东有甘陕边界的透马驹山,西有与甘南相邻的葱地山,南为甘川分界的摩天岭。最高峰雄黄山,海拔4187米,坐落在文县西北部的屯寨乡境内。最低点罐子沟,海拔550米,位于文县东南部的中庙乡境内,亦为甘肃省海拔最低点。
陇南全境按照地貌的大体差别和区域切割的程度不同可划分为三个地貌类型区:
浅中切割浅山丘陵盆地地貌区
本地域包括徽成盆地的成县、徽县、两当县三县全部。西秦岭分为南北二支伸入本区域,形成南北高中间低凹、长槽形断陷盆地,海拔800—2700米。北部系北秦岭断裂割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500~2700米,相对高差500米左右,为浅切割中山区,地势平缓,浅山已垦殖为农田,深山有茂密的水源涵养林,植被覆盖良好。南边系南秦岭地垒式山地,海拔在1900~2400米左右,相对高差500~1000米左右,为中切割中山区。中间系缓坡丘陵盆地,海拔在800~1300米,相对高差在200米以下,坡度多在20度以下,川坝地散布于山丘之间,土厚水丰,历史上就是粮食的集中产地。
中深切割中高山地貌区
本区域系南秦岭西延部分和岷山山系东延部分相互交错地带,包括康县、武都区、文县全境,海拔大多在900~2500米左右,大部分地方处于北纬33度以南,属亚热带边缘区。这一区域因山势较高、沟壑纵横,高山河谷交错分布,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土层较薄,石块较多,保水、保肥能力差。但气候条件好,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兼有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气候,既能生产粮食,也是纹党、当归、红芪、油橄榄、茶叶、大红袍花椒等名贵药材和稀有树种的理想适生区。
全切割中高山地貌区
本区域包括宕昌县、礼县、西和三县全部,海拔在968~4100米之间,谷峰相对高差300~500米不等。宕昌县哈达铺、理川、南阳一带,礼县西汉水及其支流两岸,西和县漾水河及其支流两岸等地屑浅丘陵黄土梁峁地形,相对高差小,地势平缓,河谷开阔,土地连片面积大,有许多山间小平原分布,西礼盆地就在其中。西汉水下游山陡谷狭,山地、旱地较多,土地较为分散,但耕地较多,有大面积的草地和土地资源可开发利用。 陇南江河溪流纵横密布,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境内既多山,又多水,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崇山峻岭间,处处溪水跌宕,飞瀑流泉。陇南市河流均系嘉陵江水系,一级支流有白龙江、西汉水等48条,总长1297公里;二级支流有白水江、岷江等751条,总长4756公里;三级支流有1651条,总长4313公里;四级支流有1312条,总长3428公里。百川争流,河网纵横,河流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05条。主要江河:嘉陵江干流,流经两当、徽县东南部,境内流程862公里,年径流量22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556平方公里。
白龙江,是嘉陵江上游的最大支流,流经宕昌县、武都区、文县等两县一区,境内流程2295公里,年径流量93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32万平方公里。白水江,为嘉陵江二级支流,于文县石鸡坝乡入境,在玉垒乡关头坝汇入白龙江,境内流程1073公里,年径流量343亿立方米,流域面积3040平方公里。白龙江因其与秦岭、淮河同在北纬33°――34°之间,同属1月0℃等温线经过区,此线以南的江河皆不封冻,因而与秦岭、淮河同为中国地理上南方与北方的天然分界线。西汉水,为嘉陵江上游一级支流,流经礼县、西和、成县、康县等4县,境内流程2056公里,年径流量167亿立方米,流域面积9569平方公里。 陇南市气候在横向分布上分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类型。北亚热带包括康县南部、武都南部、文县东部,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河谷浅山地区。在这一带有全市两个热量高值区,一个是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河谷及浅山区,年平均气温在2~14℃≥10℃的积温4000--4800℃,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耕地面积约30万亩,占全市地总面积的67%,属一年两热农业区。另一个是嘉陵江河谷及徽成盆地;年平均气温10—12℃,≥10℃积温3500—4000℃,耕地面积约为170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78%,为两年三熟农业区。
暖温带包括全市的中部、东部及南部的广大地区,海拔在1100--2000米之间,≥10℃的积温2100—4000℃,降雨量500-800毫米之间,耕地曲积约150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33%,为二年四熟农业区。中温带包括全市的北部和西部地区,主要是宕昌、西和县大部,武都区的金厂、马营、池坝,礼县的下四区等区域。这一区域诲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10℃积温小于2100℃,年最低气温在-20℃以下,耕地面积约100万亩左右,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222%,为一年一熟、三年两熟农业区。
法镜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法镜寺
法镜寺位于西和县城以北12公里处的石堡乡石堡村的五台山,是陇南境内一处著名的石窟佛寺。因唐代大诗人杜甫留诗而声闻陇右。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为安史之乱所累,关中一代闹饥荒,加之地方官吏横征暴敛,使他“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这游”,于是愤然弃官(时任司马参军)携妻带子,西赴秦州(今天水),一路颠沛流离,又从秦州赶赴同谷(今成县)路经法镜寺。见法镜寺翠碧的修篁,凤尾森森,雨中的松树枝叶青青,晨烟霭霭,旭日初升,屋脊在阳光的映衬下闪闪发光,洁净的轩窗历历可数,窗棂如灼灼慧眼,脉脉含情,使人流连忘返,随即写下《法镜寺》一诗。
法镜寺所在的石堡一带,石山绵亘,其色如彤云赤霞,山势从北而来,直通长道寒峡,自汉以来,这里就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故诸葛亮出祁山于此;姜维争陇右于此;吴_与金人争皂郊于此,因而这里多建城堡,地名亦称“石堡城”。自南北朝以来,陆续凿塑石窟佛像。石窟背依五台山,其山一支横插河畔,绝然挺立,似从天上飞来,故名“飞来山”。山高十余丈,周里许,上有石井,井水常年不涸,谓之“宝泉盈地”,为西和八景之一。石窟雕像便以飞来山为画廊,分南北两处,现存31窟,南崖15窟,北崖16窟,造像仅存13尊。分石雕、石胎泥塑和彩绘泥塑3种。窟形有矩形、蒲叶形、半圆形、中字形等。洞窟最大者为7号窟,高宽各8米,深1米。最小者为11号窟,高宽各08米,深05米。北崖原建有法镜寺正殿,依势建庙,结构宏伟,现在离地面4米高的石崖上留下3个石龛。其中的释迦佛像高6米。北崖16窟中有保存完好的“寒山笑世佛”,高6米,梳高发髻,双耳垂肩,面容古拙憨厚,手势呈大无畏印,整体造型质朴厚重,雄浑静穆。法镜寺紧依漾水河,明清之际,崖前建筑曾毁于大水,后扩展祁西公路,部分雕像随之也毁,完整雕像,所剩无几。
现法镜寺移建于石堡乡五台山上,五台山山势陡峭,居高得势,危峰悬顶。所以“被依耸峰,俨然崆峒形势,西南润流,直注汉水渊源”(法镜寺碑文),远山近水,一望无遗。山顶局促,寺仅一院,然殿宇高昂,庭院宽阔,苍松翠柏,日影岑差,藤萝蔓草,点缀四周,路篁异卉,星布路径,自有一番气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