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中蜂有很强的恋子习性,巢内有卵有幼虫是不会飞逃的,除非是遇到管理不当或不可抗力的因素才会弃卵、弃虫、弃子飞逃。
(1)人为管理不当有:
摇蜜、割雄蜂蛹,不小心严重污染了子脾,超过了蜜蜂的清理能力;新蜂箱的气味太重;使用了某些对蜂有害药品,蜂箱周边出现有刺激性气味等;
(2)不可抗力因素有:
大胡蜂侵入蜂箱;台风天或强对流等恶劣天气掀翻蜂箱;突然有大群蚂蚁侵扰;盗蜂严重;人为关闭巢门长时间运蜂等。
(3)该飞逃特点是:
突然发生,在此之前没有飞逃的任何迹象,更没有寻巢侦查蜂活动,离巢后并不直接飞走,而是结团于巢外适宜暂时栖息的地方,不会再飞回原巢,一段时间后,寻找侦查蜂找到新巢后再飞走。
另外,虽然巢内有卵有幼虫,但是发育都不正常,如患严重的幼虫病,超过了蜜蜂本身的清理能力,也会让蜜蜂弃子飞逃,不过,此种现象先会出现拖子,而后才会飞逃
中蜂缺蜜性飞逃中蜂缺蜜飞逃,主要是受到远处蜜粉源的吸引(人们可能发现不了,但中蜂灵敏的嗅觉和完善的侦查能力却可促使全群产生飞逃情绪)。巢内巢外都无蜜源,中蜂并不会立即飞逃,首先工蜂减少对蜂王的饲喂,使其产卵量锐减,最终繁殖停止;如果一点储蜜都没有,那么蜜蜂开始拖卵虫,不再孵化封盖子,致使出现烂子后再拖弃,群势显著下降,抗敌害能力减弱,内部生活矛盾不断激化,巢虫开始猖獗,最终蜜蜂枯死或被巢虫赶走。
所以,中蜂有卵有虫并不会发生缺蜜性飞逃(因为蜜蜂本身就有“预知”能力,在发生缺蜜时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即停止繁殖),只会发生被迫性离巢飞逃,此现象在夏季最明显;中蜂缺蜜性飞逃发生在夏末秋初,外界开始流蜜时,一般飞逃的都是无子缺蜜,群势弱,被巢虫长期侵扰的蜂群。
以上是我对问题“中蜂有卵有幼虫缺蜜飞逃是什么情况?”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多年养蜂过程中实践多所做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喜欢的朋友,还请给个关注,您的关注是我分享自己经验的动力,希望能通过分享帮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非常感谢您的阅读!
中蜂有虫卵缺蜜飞逃是什么情况?那可能是蜂群有生存危险,或受到惊吓出现恐慌,不得不弃巢另寻生存之地。
蜂群里的劳动者工蜂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蜂群生产发展而努力,对于自己的蜂巢,蜂群的虫卵是十分爱护,为了保护蜂巢保护幼子,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蜂巢只要有虫卵子脾工蜂就会尽量留下来。在有虫卵的情况下工蜂弃巢飞逃,那就是异常的情况,原因有以下几种。
蜂群的生存发展是建立在有蜜粉的前提下,蜜粉枯竭,再好的蜂群也会灭绝。蜜蜂每天都要吃蜜糖,抚子每天都要消耗蜜粉,在挨饿的情况下,蜂群就必须要寻找出路。如果蜜粉源枯竭,蜂群蜜粉消耗殆尽,蜂群面临饿死的情况,弃巢飞逃就是有可能的。
一般蜜粉枯竭造成的飞逃,蜂群在蜜糖消耗前抚子量会减少,所留虫卵脾不多。只是在蜜源枯竭盗蜂发生时,蜜糖被盗突然面临挨饿的境地,蜂群有可能会在虫卵多的情况下飞逃。
蜜糖枯竭和盗蜂发生引起的飞逃是能够预防的,在蜜粉源枯竭时养蜂人要注意蜂巢蜜粉的存储情况,要防止盗蜂发生,只要蜂群能安心的生存下去,就能避免飞逃。
蜂群弃巢飞逃都是因为生存危机造成的,除了挨饿的情况,还有病虫害等危机,这种情况在中蜂中容易发生。比如说巢虫害,烂子病等病害,如果养蜂人没有及时防治,蜂群感觉没有生存的希望,就会弃巢飞逃。
如果有敌害的骚扰,让蜂群处在危机状态,也会有弃巢飞逃的情况。比如马蜂害,马蜂咬杀工蜂想要攻占蜂巢,工蜂难以抵挡时,也会弃巢飞逃。
养蜂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不仅要避免蜂群挨饿,还要懂得疾病防治方法,帮助蜂群应对敌害。只有让蜂群活得下去,活得好才能发展好,才能避免弃巢飞逃的情况。
蜜蜂对蜂巢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必须要保持安静幽暗舒服的状态。蜜蜂要维持恒定的蜂巢温度和湿度,蜂巢及周围不能有大的声响,震动等刺激味影响。只要有一点不合要求就会影响蜂群的发展,严重的还会造成弃巢飞逃的情况,这一点在中蜂中更容易发生。
在炎热高温的季节,工蜂难以维持正常的蜂巢温湿度,闷热难挨,就会弃巢飞逃。如果蜂巢周围有大的声响,震动或者有刺激味,让蜂群恐慌,也会弃巢飞逃。养蜂人在查蜂时如果动作粗暴,大量喷烟让蜂群害怕,蜂巢没遮光光线太强烈,都会引起蜜蜂弃巢飞逃的。
养蜂要懂得蜜蜂的生物习性,懂得帮助蜂群创造优良的蜂巢环境。蜂箱要安置在安静阴凉的地方,不能有声响异味刺激蜂群。查蜂时动作要轻巧,不要用烟雾惊吓蜂群。气候湿热或高温干燥时,要帮助蜂群维持正常的温湿度。只有让蜂群吃得好,住得好,才能安心留下才能发展好。
所以明白了吗?在有虫卵的情况下,蜜蜂弃巢飞逃是不正常的情况,真正的养蜂人是不允许这样的非常发生的。自己要根据以上所说,找到原因懂得防治的方法。
中蜂饲养是大幅度提高蜂产品质量及产量的一项有效技术措施,那么中蜂怎么饲养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中蜂饲养的技术,一起来看看。
中蜂饲养的技术
1、过箱条件
应在外界有蜜粉源并且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进行,不宜在阴雨天及大风天进行。蜂群应选择强群且过箱蜂数达三、四框以上为宜。此外,还应备好过箱用具。
2、过箱方法
过箱方法包括两种。一是翻巢过箱,就是将原蜂巢翻转180 度,使巢脾的下端朝上,利用蜜蜂向上的习性,驱使蜜蜂迅速离脾进人蜂笼。二是不翻巢过箱,是指对那些不能翻转的蜂巢而采取的过箱办法。不论哪种办法过箱,操作时应有两三人协助,其中一人脱蜂、割脾、绑脾,一人收容蜂团入笼、协助绑脾以及清理残蜜等。
中蜂饲养的要点
一、要根据季节随时调整蜂脾关系
在自然状况下,中蜂依靠蜂团密集和疏散自行调节蜂巢中的蜂脾关系。而在活框蜂箱人工饲养条件下,则需要根据外界的蜜源气候变化,合理地调整蜂脾的关系。
早春时节气候多变,时有寒潮袭击,因此要做好蜂群的保温工作:适当紧缩巢脾,使蜂多于脾,并且将框距缩小以利保温。给予奖励饲养和补充蛋白质饲料,可以 蜂王产卵和工蜂哺育的积极性。早春不要过早地拆除蜂箱内越冬包装物,防止幼虫冻伤。
夏季天气炎热潮溼,蜜粉源比较缺乏,而敌害和盗蜂严重,蜂群遭受的损失往往比越冬损失还要严重。保持群强、蜜足、蜂脾相称是安全越夏的基本保证。在越夏前一个蜜源期要留足越夏饲料,尤其是花粉。在夏季不能做奖励饲喂。以免 蜂王产卵和工蜂出勤,增加劳动量缩短工蜂寿命,造成秋衰。
要组织强群越冬,越冬蜂群内要保持脾稍多于蜂。越冬蜂群以单王群5框以上蜂量为宜,2~3框的弱群要进行合并或组织双王群越冬。由于初冬季节气温尚不稳定,所以中蜂蜂群越冬包装要比意蜂晚10天左右,切忌包装过早,不然突遇晴暖天气,气温回升,工蜂外出飞翔,会遭致损失。
二、控制自然分蜂,淘汰老劣蜂王
中蜂的分蜂性较强,若不加以控制,很容易发生分蜂,不仅影响蜂群的采集力,降低产量,而且还会由于自然分蜂群的飞逃使蜂场蒙受损失。
在流蜜期到来时,中蜂蜂群的群势发展很快,如果蜂王老劣、工蜂哺育能力过剩、巢内拥挤闷热,而外界气候温暖,蜜粉源丰富,蜂群即会产生分蜂热。由于分蜂是蜂群的一种本能,因此单纯依靠驱杀雄蜂,破坏王台或扩大蜂巢等强制手段是不足以消除蜂群分蜂热的。可以采取下述方法,因势利导,科学地利用中蜂的分蜂本能,发展中蜂生产。
一培养强群,利用自然分蜂群,适当处理原群
早春,选择有3框足蜂、2框子脾的蜂群,通过加强保温、奖励饲养、快速繁殖和补给老子脾的方法,使蜂群迅速壮大,提早发生分蜂热。当蜂巢内出现自然王台时,不要破坏,可以让它进行自然分蜂,然后把分蜂群收捕回来。因为第一次分蜂是老王飞出,容易收捕,而第二次分蜂时,是处女王飞出,飞得远而且结团高,不容易收捕。根据当地蜜粉源和气候条件,利用自然分蜂群造脾积极、采集勤奋的优点,有计划地进行分蜂,是解除蜂群分蜂热的一个方法。
如果原群群势很强,用上述方法尚不能抑制其分蜂热时,可以采用人工原地均等分蜂法,在每个分蜂内各选留一个最好的成熟王台。如果场内有备用的老蜂王,可以把它介绍到自然分蜂后的原群内,待处女王出房交尾后,可以组织成双王群快速繁殖。
二将原群和交尾群同箱饲养
春季蜜源流蜜前期,将蜂群在箱内隔成两半:一半由两框带蜂王;另一半介绍一个成熟的王台,当中用铁纱隔开,巢门开在两群之间,并作好标记,待新蜂王交尾产卵后,淘汰老蜂王,抽去隔板,合并成一群。这样既实现了蜂王的新老交替,又能有效地解除蜂群的分蜂热。
三采用卧式蜂箱
采用卧式蜂箱,在蜂箱的前后壁各开一个巢门,箱内用隔板完全隔开成两部分。蜂群发生分蜂热时,可提两张子脾带蜂到靠近后巢门的一边,组成交尾群。交尾群内介绍一个处女王或成熟王台,让处女王交尾产卵。因为原群内子脾和蜂抽出了两框,群势受到削弱,分蜂热就会消打或减弱。当交尾群内处女王交尾成功,开始产卵后,原群可能再次发生分蜂热,这时可将蜂箱掉转180 ,使前、后巢门位置交换,让大量飞翔蜂飞入新交尾群中,并从原群抽调子脾补入新群,这样新群便可迅速发展为强群。而老王群的分蜂热也消失了。流蜜期开始后,如不打算繁殖蜂群,便可将老王杀死,抽去隔板,合并成强群采蜜,又可有效地控制分蜂热。
三、避免中蜂咬脾
中蜂的咬脾行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其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本能。野生状态下的中蜂,依靠这种本能整顿、更新巢脾、控制巢虫的危害。中蜂采用活框蜂箱饲养后,更新巢脾的工作由者帮助完成,这样,咬脾行为就不仅造成巢脾的损失,而且也给管理工作带来麻烦。中蜂咬脾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平时只咬老脾、生有巢虫的脾、被污染的病脾和多余的空脾,而且农村致富经网 ,往往只是区域性咬成孔、洞,咬掉的地方常常很快补好。但在越冬过后和夏末秋初,蜂群度过了寒冬和盛夏,随着蜜源、气候的改善,中蜂要进行两次大规模地咬脾。跟平时咬脾相比,这两次蜂群对巢脾的选择更严格,不光咬去不好的巢脾部分,有时连好脾也咬,咬掉后也不及时修复,要等待蜂群群势的恢复而逐渐筑造。
防止中蜂咬脾的最根本措施是多用新脾,淘汰旧脾,把可能会被咬毁的旧脾和蜂巢中多余的巢脾及时出来。中蜂的巢脾最好只用一年。要充分利用中蜂造脾力强的特点,多造新脾。另外,严防巢虫以及幼虫病害的发生也是防治中蜂咬脾的必要措施。
此外,可根据中蜂在不同季节的咬脾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预防。例如,夏末季节,中蜂常会大片咬脾,对巢脾的要求苛刻,此时应尽量地采用当年造的新脾,把其它的脾分批提出,使蜂群高度密集,并把蜂巢布置成半球形,便于蜂群护脾。而在冬末春初,气温低,蜂群为了保温,往往把蜂巢中心咬成圆球形空洞,咬下的大量蜡屑,积存箱底成为巢虫的繁殖场所,我们可以预先将巢脾下部割成倒凹形,使蜂巢形成和圆形空洞相似的形状,凹度大小随蜂量而定。这样可以防止咬脾。
各个蜂群的咬脾行为强弱不一,所以通过选育,可以选育出咬脾性弱的中蜂品种。而比较不爱咬脾的蜂群,一般生产效能都比较好。
把各种预防措施和选种工作结合起来,经过长期耐心驯化,中蜂咬脾行为,是能逐步改善的。
中蜂饲养管理方法
1、王优:蜂群殖的快慢和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蜂王的好坏。年轻健壮的蜂王产卵力强,群势发展迅速,且能维持大群,工蜂采集力也强,工作积极,少起分蜂热,产量较高。因此,饲养中蜂,应在繁殖期提早从高产的强群中培育优良的蜂王,以更换劣小或衰老的蜂王。在生产上一般不要保留一年以上的老蜂王。
2、群强:强群是高产的基础,而中蜂的强群是从中蜂的实际情况出发的,不能与意蜂的强群相提并论,而且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强群标准。只有强群,才能充分发挥蜂王的产卵力,并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安全越夏渡秋。因此,在繁殖期,宜保持25~3足框蜂的群势,蜂群才能迅速发展,迎接流蜜期;在流蜜期,应有5~6足框蜂的群势,产量才会高。在主要蜜源植物开花流蜜时,应把蜂群组织成强群,集中力量采蜜,而将多余的蜂王用小群贮备起来。待流蜜期过后,再利用贮备的蜂王,把采蜜群分开繁殖。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蜂蜜产量和蜂群的繁殖速度,使蜂群总是处于积极工作的状态。
3、蜜足:巢内贮蜜充足,可使蜂群在野外蜜源缺乏时渡过难关。如果巢内缺蜜,就会引起蜂群情绪不安、抛弃幼虫、蜂王停卵,甚至发生盗蜂和飞逃。因此,在繁殖中,在不妨碍卵圈扩充套件的前提下,应经常保持巢内有足够的贮蜜,以促使工蜂多吐浆喂虫,培育身壮体大的新蜂。如果巢内贮蜜不足,需作人工补饲。即使在大流蜜期间,摇蜜时也不能把贮蜜一次扫光,而应采取轮脾取蜜的方法,这样既能安定蜂群情绪,又能保证蜂蜜的质量。
4、新脾:中蜂喜欢新脾,厌恶旧脾。新脾房眼大,蜡质新鲜,蜂王特别喜欢在新脾上产卵,而且繁殖快,培育出来的工蜂身体健壮、采集力强,群内不易发生巢虫。因此,应抓住有利时机,多造新脾,以更换旧脾。特别是在繁殖盛期、流蜜盛期和分蜂后期,应抓紧造脾。但在加巢础之前,要把旧脾和劣脾抽出,使蜂群密集。必要时,还应进行饲喂,使巢脾修得快、质量高,以保证蜂群在越夏时拥有80%以上的新脾。
5、密集:中蜂喜爱密集,应经常保持蜂脾相称,以利蜜蜂护脾,防御巢虫等敌害侵犯,也有利于保温保溼。实践证明,在冬季密丛集势,蜂群消耗蜜省,越冬安全;流蜜期密丛集势,可促使贮蜜快、成熟早、产量高;越夏期密集,可使群势退缩少,敌害难侵入。
6、安全越夏:越夏是南方饲养中蜂的难关。要安全越夏,除具备上述条件外,还需注意遮荫、喂水、严防敌害和保持蜂群安静。
中蜂对自然环境适应极为敏感,一旦原巢的环境不适应生存时就会发生迁栖,另寻适当巢穴营巢。那么新方法饲养中蜂有哪些呢下面我带你看看新方法饲养中蜂。不过下面的内容仅供参考!
新方法饲养中蜂
一、朗式蜂箱的科学改良与使用
中蜂活框科学饲养法是沿袭意蜂饲养方法而来。虽然中蜂的生物学特性和饲养要求与意蜂有相同之处,但是中蜂体形、蜂王产卵力、群势、贮蜜习性等却与意蜂有显著差别。为此,几十年以来,全国各地根据各自情况,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标准中蜂蜂箱,但没有被全国都接受的统一定型。有专业人士经过30余年观察,试用过7种各式中蜂蜂箱,经实践,最终认为,还是将朗式标准蜂箱经过改良用于中蜂最合适。改良后能适合中蜂生物学特性,能适应专业、副业生产及定地、转地、出售蜂种等目的需要,也能与其它通用规格的蜂机具(如:摇蜜机等)相配合。还便于意、中蜂转养使用,具体改良方法如下:
1将巢箱横竖虚划四等分,于四面箱壁底自右第2格位、向外开设推拉式开关巢门(约高1cm,长8cm),以便夹箱、分区、合并、交尾等用。
2在蜂箱左右边内壁上部加钉宽1cm、高2cm的挂框木条。木条面与原前后箱壁的挂槽面对齐。
3原标准巢框长度改短:上梁总长与箱体左右内长相似,巢框侧条距箱内壁18~20mm,上梁宽改为25mm。本型改良标准框放在标准箱内横向排列,最多可放13框。当平箱采蜜时便于取两边蜜脾蜜,不影响中间子脾。
4可上浅继箱采蜜的强群加配浅继箱。注意组配后上面浅巢框的底与下巢框的上梁间距只能留5mm,以免太高了中蜂不上浅继箱。如果此处距离过高,则在挂框槽面上钉木条以补足高度。
5巢内隔堵板中部要开纱窗并用粘胶厚纸板贴上,供使用时按需贴上或撕开。前、后、底纱窗关启要紧密。在蜂箱落地处用粘胶纸将纱窗的缝隙贴严。底板不开纱窗的蜂箱在热天转地时要配用纱盖。
二、蜂场场地的科学选址与蜂群排列
1场地宽敞,适合中蜂分散排列。蜂场场地应坐北朝南,背面有遮荫物挡北风直吹。冬季阳光可以照到,夏季有树丛或其它遮荫物。
2作为基地的蜂场场地。是主力蜂群休养生息之处。一定要选择海拔600m以上的山区腹地蜜粉源良好处,夏季气温比平原区至少低3~5℃,有利蜜蜂渡过7月到9月的酷暑期。
3中蜂群排列:前后左右的蜂群间距要2m以上,以便夹箱饲养、育王分蜂、原地分箱等各项操作。巢门应朝南、东、东南、或西南方向,呈45度或90度错开,以利蜜蜂归巢、处女王交尾等。
三、科学的四六分区管理法
将改良蜂箱用有纱窗的隔堵板按左4右6的比例隔开(又要便于拔起合并),分成主副区,巢门隔90度异向开,常年同箱饲养双王群。用本型改良框副区最多可放5框,主区放8框,若用朗式标准框,副区最多可放4框,主区放6框。南方地区转地的中蜂最强群势多数只能维持5框左右蜂数。这样双王群饲养的100箱蜂相当于单群的200箱蜂。蜂箱使用率高,节省转地费用。主副群同箱在大流蜜期组织主区强群夺高产,副区维持群势实力辅助采蜜。
四、适时造脾、换脾
中蜂喜新脾厌恶旧脾。蜡屑、旧脾易孳生巢虫,危害蜂群。新脾蜂王产卵兴奋,繁殖快,育出的蜜蜂个大体壮。我认为:中蜂的巢脾一般使用1年就应更换。配合蜜粉源的花期与蜂群的消长,抓紧时机,最好每年两次造脾换脾。
五、科学育种,及时换王
中蜂王产卵力比意蜂王差,并且中蜂失王后很容易引起工蜂产卵,育好王是关键。中蜂王有体色偏黑与体色近似枣红色的两种。
据经验人士长期观察认为,后者综合性能比前者强。首先宜选择蜂王是枣红色品系的蜂群为种群。再看该群的实际表现,要选抗病、采集、造脾能力强及能维持强群的蜂群。蜂王必须健壮,才能保持最好的产卵能力。因此,蜂王只能用1年,抓紧春秋两季育王时期,每季换蜂场半数蜂王。
为防止工蜂产卵,使育王、换王的蜂群尽快恢复正常,必须采用有王群育王,具体方法如下:
1将选定的育王群中左右两区隔堵板纱窗的封纸撕开让群味混和,对两蜂王选优去劣,合并成1群。然后再用此纱窗隔堵板将老王隔在副区,5小时后移虫,将育王框放在主区的2框幼虫脾中间,每次育王20只。当王台封盖后,新王出台的3天前,对要介入王台的蜂群进行上述处理,然后在主区介入王台。如果处女王交尾失败,则酌情再介入1个备用王台或及时将左右两区合并,数日后,再重新分区介台。
2用具有分蜂热或自然交替倾向的强群进行人工育王,具体做法同上。
3采用自然王台育王,更实用方便。在出现有分蜂热或自然交替倾向的强群中选留好的老熟王台1个(3天后出台)。去掉老王,摘除其余王台(可选好的封盖台介绍给其它育王群)。让新王自然出台,交尾、产卵。万一交尾失败,备用台也破坏了,可以及时从其它育王群中选老熟王台介入或适时将左右两区合并。
中锋逃离的处理针对中蜂逃群的原因,为中蜂创造较好生存条件,采取防中蜂逃群饲养管理措施,是养好中蜂的重要环节。
1单群逃群
⑴中蜂单群逃群的原因
①巢内缺蜜
当外界蜜源枯竭,或因盗蜂导致巢内缺蜜时,蜂群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易发生逃群。
②病虫敌害侵袭
中蜂由于幼虫病严重,或受到巢虫严重侵扰或胡蜂袭击,对蜂群的生存构成威胁时,便会弃巢迁逃。
③异味刺激
新法饲养的中蜂,若使用有浓重木材或油漆气味的新箱,或蜂箱、巢脾和巢框等被汽油、农药、消毒剂等污染,具有异味均会引起迁逃。
④震动惊扰
蜂群在过箱、转地、防治病害、检查时受惊扰,或是蜂箱放在木楼板过道,行人经常走动震惊蜂群也会发生迁逃。
⑤盗蜂严重
中蜂被盗,导致蜂群缺蜜或严重干扰蜂群生活时易逃群。
⑥ 气候不宜
由于气候因子,如严寒和酷热,威胁蜂群的生存,蜂群维持蜂群繁殖所需温度和湿度时易引起逃群。
⑵逃群前兆
①工蜂出勤减少,哺育幼虫次数减少;
②工蜂叼食2d以上的幼虫,造成巢内无子状况;
③蜂王依然产卵,但接受到的饲料减少,产卵量减少;
④工蜂没有像分蜂活动那样追逐蜂王,有一些工蜂(包括采集蜂)吸饱蜜汁后,停留在巢脾上部一动不动。
⑶逃群发生时间
一般当群内已没有幼虫及很少蛹时,在上午发生逃群。
⑷逃群发生情景
逃群时全群倾巢蜂涌而出,直飞空中。多数蜂群不在蜂场停留,直飞远处的新址,也有的蜂群在蜂场周围的树杈上停留,但停留时间很短。
蜂群逃群之后,旧巢脾上几乎没有蜜,也没有幼虫和残留的幼蜂。
中锋的养殖要点1适时排泄,蜜蜂排泄对天气的要求是:最好是风和日丽的天气,最高气温6度以上;阴天,最高气温14度以上。越冬良好的蜂群排泄时间尽量往后推迟,这样在下个回暖期,气温一般会更高和稳定,能减少蜜蜂伤亡;越冬不好,有下痢和有下痢倾向的及伤热蜂群,排泄时间应尽量提前,以避免下痢造成的损失。不要在蜜蜂飞翔踊跃时检查蜂群和换箱,以免偏集。停飞后,速查巢门,如果有蜂乱爬,且发信号是蜂王损失的表现。应及时纪录。快速检查蜂群内的贮蜜量,蜜多的和蜜少的都要纪录,蜜少群立即从蜜多群调入一张蜜脾。以防天气变坏,不能调入而饿死蜂群。
2蜂群排泄到开繁日一般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冻蜂”,让蜜蜂解团,以减少活动。这段时间还是以关王为好,能有效的控制蜂王产卵。
3天气转暖,每5天能有一个安全飞翔日就应开繁了,放王繁殖后,要保证蜜、粉、水充足,喂水的最好方法是使用巢门饲喂器,它既能保证蜂群有充足的饮水,又不使蜂箱内过于潮湿。不开箱、不散时热量。不惊扰蜂群。喂水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被忽视,应引起广大养蜂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4繁殖后,保温要轻,即仅给蜂箱上下保温,蜂箱前后左右都不保温。轻保温的目的是减少蜜蜂的活动,在外界没有蜜粉源之前,蜜蜂大量活动只能减少蜜蜂寿命,和多消耗饲料,所以,要尽量“控飞”。给巢门遮荫,也可以将巢门朝向东北方向,(在北方有挡风屏障的前提下)
5不留上蜂路,覆布直接压在框梁上,草帘再压在覆上布上,这样可节省大量蜜蜂。热量损失也少。检查蜂群也比较方便。
6幼虫没封盖前,要彻底治蜂满。此时消灭一只蜂螨等于秋后百只蜂满。
中华蜂
详情请见:辽宁蜜蜂原种场
中华蜜蜂原产于中国。中国境内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各省山区。辽宁省主要分布于辽东各山区,以丹东、本溪两省居多,辽西有少量分布。
工蜂体长10~13mm,前翅长75~90mm,喙长45~56mm。体色变化较大:工蜂触角的柄节均**,但小盾片有黄、棕、黑3种颜色。处于高山区的中蜂腹部的背、腹板偏黑,低纬度和低山、平原区偏黄,全身披灰**短绒毛。蜂王体长14~19mm,前翅长95mm。体色有黑色和棕色两种,全身覆盖黑色和深**混合短绒毛。雄蜂体长11~14mm,前翅长10~12mm,喙长231mm,体色黑色或黑棕色,全身披灰色短绒毛。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人们对中蜂的认识,并不是一致的。早在14世纪,从明代刘基所著《郁离子》灵丘丈人养蜂一节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先辈通过生产实践,就对中蜂的经济价值作了肯定。但是由于长期局限于老法饲养,生产力未能获得解放。
20世纪初,我国相继引起西方蜂种。由于采用了新法饲养,优越性很多,而且意大利蜂(简称意蜂)个体大、群势强、体色鲜艳、性情温驯、产量较高,加之贩卖蜂种的商人蓄意夸大宣扬意蜂、贬低中蜂,以至在旧中国的养蜂业中普遍流传着中蜂的缺点,对其应有的价值却被歪曲了。
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中央农业部、农垦部于1957年联合召开了史无前例的首届全国养蜂座谈会。会上根据各地养蜂者的反映,重新肯定了中蜂的应有地位,并提出中蜂和外来蜂并重的发展方针。在农业主管部门的组织推动下,又相继召开了多次中蜂新法饲养现场会,推广新法饲养技术。实践证明,凡采用新法饲养的中蜂,其群数和产蜜量都会迅速成倍地增长。例如广东省从化县,1956年约有2000多群老法饲养的中蜂,每年产蜜 10000kg左右,平均每群不到5kg ;1957年推广新法饲养技术以后,蜂群数和产蜜量逐年上升。至1963年,蜂群发展到6000多群,产蜜量达300000kg,平均每群产蜜接近 50kg。其他省份,一个花期群产蜜15~20kg,年产50kg以上的事例也很多。
1956年前后,大蜂螨、小蜂螨首先在江、淅意蜂上发生危害,继而蔓延全国,爆发成灾,损失十分严重;而中蜂则不受其害。于是闽、粤很多蜂场纷纷放弃意蜂,改养中蜂。特别是福州、从化等地,中蜂几乎完全取代了意蜂。
1972年,中蜂囊状幼虫病由广东省首先爆发,猖獗成灾。仅两三年时间就蔓延在大半国境,损失中蜂不下百万群。当时不少人担心,中蜂是否从此绝种。经主管部门和中国养蜂研究所组织南方重点省份,成立中囊病防治协作组,群策群力,选育抗病种群,筛选有效中草药,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终于取得了显著成效。广东省的许多县份,中蜂群又大幅度增长,并取得丰收。云南、福建、四川、湖北许多地区,也出现不少群数惊人增长和高产的实例。这也再度说明生物界的一项普遍现象,即任何一个物种因病虫害而绝灭,尚无先例。
1957年冬,在全国蜜蜂育种会议上,华南各省代表,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以饲养中蜂为主的意见,并倡议成立中蜂主产区协作组。协作组每隔一二年易地集会交流技术经验一次,要求参加的省份逐年增多,并终于成立了全国中蜂协作委员会。中蜂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土生土长,历经千百万年的自然选择,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本世纪以来,它面临西方蜜蜂的激烈竞争和病虫害的严重考验,而仍能恢复发展,不失其存在的价值。历史足以说明,中蜂仍是中国蜂业的一大瑰宝。
在生产性能上,中蜂有如下几个突出的优点:
一、中蜂有利专业或副业经营。全国各省份山区、林区,蕴藏着丰富的野生蜂种资源,可以诱捕利用。我国广大山区,分别有"养蜂不用种,只要勤做桶"及"卖蜂不用箱,有箱就有蜂"的说法。好多地区的农民,都有诱引猎捕野生蜂的经验,并将其当做一项季节性的副业生产。同时,各地群众也有饲养中蜂的传统习惯,累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这些,都有利于专业建场和副业经营,收益多、见效快。
二、中蜂特别适应于广大山林地区。
中蜂飞行灵活敏捷,能避过胡蜂捕杀;在炎夏季节,有在清晨和黄昏进行采集的特殊习性。因此,可以大大减少胡蜂、晴蜓以及害鸟的捕杀。
在冬季,中蜂个体耐寒性强于意蜂、卡蜂和东北黑蜂。阴天,在气温9℃条件下,中蜂就能安全采集;晴天,荫处的气温还不及7℃,中蜂就能大量出勤。但意蜂、卡蜂和东北黑蜂的个体安全飞行的临界温度,都要求在13℃以上。南方冬季或早春,野外常有蜜源吸引蜜蜂出勤,而这时期的气温常在13℃以下。西方蜂种在这种情况下出巢,常遭冻害。春季蚕豆、油菜开花期间,也常遇到寒潮低温,使西方蜜蜂大批冻僵巢外。然而,中蜂却比较适应,采集繁殖欣欣向荣,并可发生自然分蜂。
三、中蜂比较稳产。中蜂比较勤劳,早出工、晚收工,而且嗅觉灵敏,飞行敏捷,善于利用分散起伏的小蜜源。另一方面,中蜂的产卵育虫习性较灵活,能适应蜜粉源的变化。因此,中蜂的消耗食料较省,一般不需喂糖。即使蜜源条件略差,管理粗放,也能生产,具有"大年丰收、平年有利、歉年不赔"的稳产性能。
四、中蜂抗螨性强。大蜂螨寄生中蜂已有长久的历史,但受害并不明显,在自然情况下,感螨群仍可照常繁殖、生产。
五、中蜂能充分利用叶茶蜜粉源。叶茶( Camellia sinensis)原产我国云贵高原。栽培或野生的叶茶遍布我国南方。其花期流蜜,常导致西方蜜蜂幼虫严重死亡,断子垮群。土生土长的中蜂,久经自然选择,能充分利用之。冬季叶茶花期长达2个月,中蜂不但可以繁殖,尚可采蜜采粉。
六、中蜂适宜定地饲养。在深山密林里,蜜源丰富,但交通闭塞,转地蜂场无法利用;而饲养中蜂,可以就地取蜂,就地取材,就地选点建场。在蜂闲季节,人力可以充分利用来兼营果、林,以及玉米、高粱,发展乌桕、漆、桐、茶等特产,既可以增加收入,又能为蜂群提供四季不断的蜜粉源,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中蜂的主要缺点:分蜂性强,抗巢虫力弱,春秋易感染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病,好咬毁旧脾,盗性强,性情暴燥,产卵力弱,失王后易出现工蜂产卵。
实践证明,中蜂的上述缺点,在正确饲养管理下,是完全可以得到改善和避免的。
此外,中蜂分布辽阔,品种资源丰富,其中有的群势强大,有的格外耐寒,有的蜂王善产。只要精细发掘和选育,各地都有希望获得出色的好品系。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及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中蜂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价格数倍于西蜂蜜,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中蜂作为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将为我国蜂业发展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蜂群在早春出室后的-段时间,由于外界尚无自然粉源,要人为加粉方可满足其春繁之需。加粉的方法很多,但各有利弊。将常用的几种加粉方法加以比较,供参考。
-、加自然粉脾。成本低保存困难
自然粉脾-般是上年从蜂群中提出的含有不同粉量的巢脾。在无粉时加这种巢脾几乎是养蜂者的常规做法和首选,因它是自然花粉,营养丰富,对蜂群的发展极为有利。然而用这样的粉脾必须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粉脾含粉量要足够多。若是粉量不够,用起来则弊多利少,主要是:多次加脾、撤脾,操作起来+分麻烦。加脾、撤脾的时间难以掌握,撤的脾往往已经被产了子、装上蜜。气温低,多次开箱对蜜蜂干扰大,增加饲料消耗。有要撤的巢脾在巢中,不利于饲喂和保温,易发生虫蜂比例失调。主要是粉脾还不易保存
ニ、露天放置饲料。需天气好蜂群强
晴好天气将大豆粉、玉米粉等原料细粉放置于蜂场附近向阳的地方把蜂群抖落粉上让蜜蜂自然采集,这种方式同采集的自然花粉-样,蜜蜂愿意利用。但缺点是:营养成分-般不如自然花粉。采集时因蜜蜂要吸蜜于蜜囊中用于调制粉团,因此要消耗-定量的巢中存蜜。采集时要不同程度地消耗蜜蜂体カ。抖落的如果是新蜂由于本身没有认巢将导致无法回巢若附近有别的蜂场,易引来盗蜂。如果春季气温低,蜜蜂许多天不能出巢,巢内花粉接续不上,单用这种方法喂粉,则常有“间虫”出现,也不能获得较好的子脾。
三、花粉条或花粉饼。不受限制简单易操作
将大豆粉加花粉+糖用热水和好,成条状或饼状放于巢框之上,条状的话可以较软不流淌为主饼状则硬一些并且横向的放几个木条支撑上面用保鲜膜覆盖让蜜蜂自由采食。这种方法喂粉,优点是操作比较容易,可获得-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是放在框梁上面,与采食的蜜蜂接触面过小,大多数蜜蜂吃不到。根据实践观察,用此法喂粉,子脾的面积和数量都不够大,也有插花子脾出现。但是此方式很适合天气极差时期不需要频繁的提脾铺好盖好即可
四、加人エ花粉脾。专业效果好操作复杂
-般是选用适当的配方,如大豆酵母粉、蜂花粉等,加入适量的蜜水制成花粉状颗粒,用来灌脾,制成人エ花粉脾。如果用含-定量自然花粉的脾来做人エ花粉脾,效果会更好。制作人エ花粉脾,粉量可多可少。蜂群群势较弱,需粉量少,可用含蜜量较多的粉脾作,反之可取含蜜量较少的粉脾作。-般的群势,在外界粉源到来之前,加-次粉脾即够。加人エ粉脾,蜜蜂与粉接触面大,加エ利用快,作用时间长,如能辅以足够的群势、适量的蜜水,也可获得像蜜粉源充裕时-样优良的子脾。
由于天气不行我准备采取第三种方式春繁天天下雨天天下雨又冷
做粉脾配方是1份纯花粉2份白糖2份龙粉(龙粉是一种脱脂大豆粉和花粉和其他东西做成的蜂粮)没有龙粉的放2份脱脂大豆粉
一般每斤料放5颗融化的干酵母片由于大豆粉不如花粉容易消化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的大肚子病加入干酵母片可以防治大肚子病
中蜂烂子病是威胁中蜂的主要疾病,与囊状幼虫病,巢虫害并称为“两虫一害”,是现代中蜂养殖人最头疼的问题。
中蜂烂子病从表面上看就是幼虫大量死亡腐烂,其实死亡原因可能是不同的。烂子病具有传染性,一旦发生后,如果不能及时制止,会给整个蜂场蜂群带来灭顶之灾,所以必须要找到原因,懂得真正的防治方法才能养好中蜂。
中蜂烂子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幼虫夭折,工蜂清理无力腐烂了,造成病菌滋生,病菌让幼虫感染死亡,就造成传染性的疾病。所以保证幼虫健康成长,维持正常的蜂巢环境,才是预防烂子病的最好方法。
中蜂烂子病并不是中蜂独有的,其实意蜂也会发生。但是中蜂群比较弱小,蜂巢环境难以维持,难以保证幼虫健康成长,抵抗力差就更容易得病。下面就来具体说一说,为什么中蜂更容易得烂子病?
弱小的中蜂群难以保证幼虫健康成长。
幼虫必须维持在34~35摄氏度的蜂巢环境下才能健康成长,如果气温比较低,蜂群弱小难以正常抚子,幼虫就会冻饿而死。在春繁的时候,气温昼夜温差大,寒潮频发,如果让弱小的蜂群繁蜂,蜂少脾多,遇到低温难以维持子脾温度,幼虫就会冻死了。让蜂王产子过多,抚育蜂过早的累死了,没有足够的蜂饲喂幼虫,最后饿死了。这样冻饿死了的幼虫,如果工蜂不能及时清理,腐烂了就会病菌滋生,烂子病就爆发了。
养殖中蜂不要勉强让弱小的蜂群过多抚子,特别是要注意蜂脾相称,在气温比较低,不稳定的时候一定要让蜂多于脾,让堆积的蜂才能保证幼虫正常发育。在开始春繁时,一定要把多余的巢脾抽走,让蜂密集,合理繁蜂。千万别以为让蜂王多产卵蜂群就发展快,只有幼虫能够健康成长,蜂群才能稳步发展。
饲喂白糖浆繁蜂让幼虫营养不良而夭折
养殖意蜂,在蜜源枯竭的时候,就不得不饲喂白糖浆维持蜂群的发展,饲喂白糖浆繁蜂是意蜂人普遍使用的方法。现在中蜂人也学习意蜂的养殖技术,也开始饲喂白糖浆和花粉繁蜂。可是意蜂和中蜂是有区别的,意蜂经过人工多年的养殖,已经习惯了饲喂糖浆和花粉,只要正确的四味糖浆花粉就能起到很好的防风效果。而中蜂虽然也有多年的养殖历史,但一直没有进行人工饲喂,还保留着原有的野生习性。中蜂是不喜欢吃白糖浆和人工花粉的,如果勉强让中蜂多吃白糖浆和花粉的替代物,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白糖的营养成分单一,只含有蔗糖,而且加工时添加的化工成分对蜜蜂是不好的。中蜂的肠胃不习惯吃人工制作的东西,有害成分对中风伤害很大,营养单一也使蜜蜂营养不良。如果让幼虫吃白糖浆和人工花粉,最终会造成死亡,这也是现在中蜂烂子病频发的主要原因。
中蜂繁蜂时,盲目学习意蜂的繁蜂方法,不要盲目提前春繁。一定不能大量的饲喂白糖浆和人工花粉,必须要有足够的蜜粉脾混搭使用,尽量别让幼虫吃白糖浆。
中蜂巢环境难以维持正常。
烂子病是由蜂房球菌,革兰氏阳性菌等多种致病菌所致。这些致病菌养蜂人难以观察到,但在蜂巢里有可能存在。这些致病菌喜欢潮湿低温的环境,如果蜂巢温度过低湿度过大时就容易滋生。所以如果让蜂巢湿度低于90%以下,温度高于34度以上时,烂子病就不容易发生。
中蜂巢比较潮湿,如果蜂群弱小风潮温度过低就给致病菌创造条件了,如果幼虫夭折就很容易滋生病菌,造成烂子病爆发了。
所以想要让中蜂少得烂子病,一定要注意清理蜂巢环境,旧巢脾要及时淘汰,要定期进行消毒处理。不要让蜂箱里过于潮湿,尽量保持90%以下的湿度。气温过高过低时要帮助蜂群维持正常的蜂巢温度,只要让幼虫健康发育,就能抵抗病菌,避免得病了。
其实烂子病的治疗方法并不难,现在治疗烂子病的药物很多。但是蜂群一旦得了烂子病,大量幼虫死亡,等一个疗程的药物治疗,蜂群基本上也会衰竭无用了。所以养蜂人一定要记住烂子病的防治方法,根据以上所说,避免蜂群得病。不要随意饲喂,随便繁蜂,等到得病了再想着治。
蜜蜂幼虫是指蜂王幼虫和雄蜂幼虫。
蜜蜂幼虫的化学成分很复杂,据分析蛋白质为20%,脂肪75%,碳水化合物20%,灰分10%,微量元素05%,水分43%。此外,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氨基酸。据研究,蜜蜂幼虫含有17种氨基酸,并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当蜜蜂发现蜜粉源时,它便采集一些花蜜、花粉,带回蜂巢,与此同时,花的香味也就留在它的身上。采集归来的蜜蜂可以用舞蹈的形式告诉同伴蜜粉源的距离和方位。
在跳舞的过程中,跟随在它身旁的蜜蜂能感觉到跳舞蜂身上留下的花的香味,并将其保留在记忆中。等它们飞出蜂巢后,就会向着附近有这种气味的目标飞去。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绿色发展 绿色植保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