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毒又称蜂毒,是蜜蜂科工蜂如中华蜜蜂的蛰腺排出的有毒汁液。作为药物,具有祛风除湿、止痛的功效,对风湿性关节炎、腰肌酸痛、神经痛、高血压、荨麻疹、哮喘等疾病有治疗作用。让让我们来看看蜂毒的功效和作用吧!
蜂毒的药用功效
性味苦、苦、平。
归经:肝、肺经。
功效祛风除湿止痛。适应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酸痛、神经痛、高血压、荨麻疹、哮喘。
蜂毒的相关论述
1全国中草药汇编:适应症:风湿性关节炎、腰肌酸痛、坐骨神经痛。
2、吉林中草药:祛风除湿。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蜂毒的药理作用
1ACTH样效应:被蜜蜂蛰伤后,大鼠肾上腺素C和胆固醇含量下降,呈平行趋势,但维生素C下降明显。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蜂毒25ml/kg可延长环己酰亚胺、水合氯醛和乌拉坦的催眠作用,同剂量可防止士的宁和尼古丁引起的惊厥。
3对循环系统的影响:02ml/kg蜂毒01静脉注射于猫狗体内,可引起血压下降,心跳加快。这种毒素对外周M-胆碱和中枢N-胆碱能受体具有抗胆碱能作用。
4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蜂毒制剂不增加消化液的量,但可使食物引起的胃液分泌减少,活动减弱。这种作用主要是一种神经机制,可用于胃分泌过多的患者。
5其他作用:蜂毒有镇痛作用,可用于各种神经痛,可抗菌。15万蜂毒水溶液能抑制细菌生长。它可以改善身体的防御功能,促进患病身体的恢复。
蜂毒的临床疗法
1蜂蛰:活蜂蛰是最常见的蛰法。蜜蜂的尾巴对准穴位或痛点接触皮肤,于是蜜蜂会自然弯曲尾巴,将蛰针伸入皮肤,蛰针上端的毒囊不断收缩,使蛰刺深入,自动注射蜂毒。一般留针时间为10~20分钟。活蜂螫伤恰好是皮肤上的螫伤。皮肤中有大量的感觉神经末梢,对触摸和疼痛很敏感。活蜜蜂蜇人很厉害。
2蜂针疗法:蜂针疗法是中国蜂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的结合,其中蜜蜂的刺针取代了针灸中使用的钢针。据病人出诊时间,用ZW-82子午流注计算器计算出当时应选择的穴位或经络,然后蜜蜂用镊子在选定的穴位上进行螫刺。蜂针疗法比最初的蜂蜇疗法更精细、更有效,因此很快从中国传入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
3电离法:虽然蜂蜇疗法和蜂针疗法都有效,但也有人因为患者怕痛,活蜂不易保存,发明了蜂毒离子导入法。先将冻干蜂毒粉和生理盐水混合成一定比例的溶液,然后将溶液均匀浸泡在垫内,接通两极电源,蜂毒离子通过皮肤导入体内,直流电无损伤。治疗后皮肤略有充血、微肿、微痒。
4透法:超声波透法是利用超声波治疗机将蜂毒导入体内。先局部涂抹蜂毒,然后将音头轻轻按压在涂有药膏的皮肤上,做有规律的移动按摩。但要保证机器不是空的,以防烧坏仪器,即声头必须通过接触剂接触人体,中间不留空隙,才能连续启动机器。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3周为一疗程。
5导入方法:红外线导入法是将液体蜂毒制剂均匀涂抹于体表穴位或患处,然后用红外灯直接照射。随着红外线的升温和化学作用,身体表面的毛孔扩大,蜜蜂的自动渗透
6吸入法:蜂毒雾化吸入法是将蜂毒水溶液雾化,对准患者吸入它。借助人体肺泡的巨大表面积,蜂毒被肺泡吸收到血液中发挥治疗作用。人的肺由300万个肺泡组成,肺泡上布满无数毛细血管网,将所有的肺泡铺开,面积达40,因此药物吸收极为迅速。
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
出处《吉林中草药》
拼音名Fēnɡ Du
别名 蜜蜂毒素 (《药材学》)
来源 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之工蜂尾部螫刺腺内的有毒液体。
化学成份蜂毒以大胡蜂毒性最强,蜜蜂次之。蜂毒的毒性成分有磷脂酶A、脱氧酶抑制因子及多肽类,其中亦含蚁酸等酸类,但非毒性中心成分;蜂毒又含组胺10~15%。
药理作用
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大白鼠经蜂(意大利种)螫后,肾上腺维生素C与胆甾醇含量均降低,两者的降低有平行的趋势,而以维生素C降低较明显,此作用与注射促皮质激素相似,1只蜜蜂的蜂毒螫入大白鼠,其效果约等于4个单位的促皮质激素的作用。临床上蜂毒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可能是由于蜂毒的有效成分通过垂体-肾上腺系统而发挥治疗作用。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蜂毒25毫克/公斤给予小白鼠,可延长环己巴比妥、水合氯醛、乌拉坦的催眠作用;同剂量可以防止土的宁、烟碱所引起的惊厥,但不能对抗五甲烯四氮唑所引起的惊厥。
3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蜂毒01~02毫克/公斤对猫、狗静脉注射,可引起血压下降及心跳加快,此毒素对末梢的M-胆碱能受体及中枢的N-胆碱能受体表现解胆碱作用;并能防止乙酰胆碱、氨甲酰胆碱 迷走神经引起的降压,但对金雀花碱、肾上腺素 交感神经所产生的血压变化则无影响。除去蜂毒中的 部分(所得者称Fenin及Apieur),于在体兔耳灌流时使血管稍扩张,流出的液体可抑制离体蛙心,但静脉注射于在位兔心并无影响,对阿托品处理后的家兔有升压作用,并使家兔血球溶解。
4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蜂毒制剂Melissin不增加消化液的量,但可减少食物引起的胃液分泌,活动减弱,此作用主要为神经机制,可用于胃分泌功能亢进的患者。蜂毒可使离体大白鼠肠管张力增加,**碱、解痉素可拮抗之,但阿托品则否。
5其他作用
蜂毒有镇痛作用,可用于各种神经痛。并能抗菌,用1:50000的蜂毒水溶液可抑制细菌生长。由于其提高机体防御机能,可促进患病机体恢复。曾用于亚急性红斑狼疮。Fenin与Apicur对蛙运动神经末梢及家兔角膜有麻痹作用。
6蜂毒引起的毒性反应
一局部反应:蜂螫机体后,引起疼痛、起泡、灼热、浮肿等炎症反应,蜂毒涂于完整皮肤上,不起任何作用,但对粘膜则引起显著反应;蜂毒进入胃肠道时,很快被酶所分解而失去毒性,因此临床应用不宜口服。二全身反应:取决于蜂毒的量与机体的敏感性,蜂毒与蛇毒一样,能伤害血管内皮,并引起大多数内脏出血(解剖死于蜂毒之小白鼠),其1:300000表现溶血作用,并可引起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的舒张,特别是内脏血管,此外还能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产生降压。蜂毒对神经系统的毒害,表现在动物发生阵发性痉挛及强直性痉挛,最后麻痹,呼吸停止而死亡。蜂毒的半数致死量:小白鼠皮下注射183±092毫克/公斤,腹腔注射3±041毫克/公斤;大白鼠皮下注射315±67毫克/公斤,腹腔注射75±034毫克/公斤。三临床使用过程可出现局部皮肤发痒、头昏、恶心、全身无力、脉速、体温升高及嗜眠;妇女、小孩和老人对蜂毒较敏感,一般人只要200~300只蜂螫才出现毒性症状,500只蜂螫可致死;但对蜂毒过敏者,只要1只蜂螫便会引起全身反应;养蜂人血中能产生耐毒物质,即使大量蜜蜂螫刺,亦无反应。四有认为蜂毒与组织胺一样促进胃液分泌,对心脏、呼吸、血压、离体肠管、子宫、皮肤血管的反应亦同;500个蜂毒囊,以5毫升蒸馏水所得的浸出液中游离甲醛含量为125022克/100毫升,蜂毒与甲醛均能破坏血球,使草履虫细胞溶解,如将蜂毒中游离酸中和,则上述作用消失,因此认为从蜂毒的化学与生物学反应看来,其作用与甲醛、组织胺有关。
功能主治
1《药材学》: 对支气管喘息、甲状脓肿、某些高血压病、风湿及脓肿有效。
2《吉林中草药》: 祛风湿。治风湿性关节炎。
注意结核病、糖尿病、先天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均禁用蜂毒。儿童和老年人对蜂毒极其敏感,亦需注意。
临床应用用蜂毒治病是一种民间疗法,由来以久。原始方法是捕捉蜜蜂直接螫刺皮肤表面,俟其毒囊中的毒液排出后(约3~5分钟),再拔除螫刺。此法的手续繁复,且局部有剧烈的疼痛,须预先用普鲁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近代的蜂毒疗法系采用预先制备的蜂毒水剂或油剂,行皮内注射。皮内注射以200蜂毒为一疗程,开始以1蜂毒(约01毫升量)作皮内注射,如无不良反应,可隔日递增1蜂毒,直至1次注射10蜂毒,然后根据病人情况应用维持剂量,每次3~6蜂毒,隔日1次,至总量达200蜂毒为止,全程约需3个月,注射部位可采用两侧上臂或大腿背面皮肤,轮替注射;或按不同病患部位,在痛点周围进行注射;也可参照经穴原则,行穴位注射。曾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结节性红斑、风温热、风湿性心脏病、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鼻炎、痛风、美尼尔氏综合症、坐骨神经痛、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官能症、腰骶神经根炎、虹膜睫状体炎、感觉神经失调、原因不明的关节痛等100余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例如风湿性关节炎94例,明显进步者23佛;类风湿性关节炎29例,明罩进步6例;支气管哮喘哮喘,明显进步6例。副作用:注射后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出观全身风疹块,或头昏、恶心、脉速、体温升高等,安静休息数十分钟或数小时多可恢复;局部反应有红肿、瘙痒、疼痛,红肿直径在1~10厘米内者不须特殊处理,约1~3天能自行消退,如直径超过10厘米者,即不宜再行蜂毒治疗。
摘录《辞典》
可用肥皂水、糖水、食醋、牛奶等解蜂毒。
1、蜂毒属于微酸性,可用肥皂水或者食醋敷于患部5~10分钟,以中和毒液。
2、黄蜂毒液呈碱性且较大,进入人体后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万一不慎黄蜂叮咬,可用棉花蘸柠檬汁轻拍伤口,或用醋、稀释的醋酸、硼酸冲洗,严重者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3、用鲜马敕笕菜汁涂抹,还有鲜半枝莲汁涂抹伤口处也能中和蜂毒。
4、不可用红药水或碘酒搽抹,那样不但不能治疗,反而会加重肿胀被蛰部位,千万不可热敷不可用手抓挠,会加重不适反映。
被蜇到应迅速自己拨出毒针越快拨出毒性越低
用热水,肥皂洗患处中和蜂毒酸性
捏死蜂贴于被蜇处---无效
民间喝蜂蜜可解蜂毒,原因不详
喝红糖水可解蜂毒
桑叶煲水加盐内服外贴效果好
西医用环丙沙星早晚各2粒有效
(一)蜂毒的来源
人工要集蜂毒,目前多采用电刺激蜜蜂取毒法,它靠电取蜂毒器来完成。
(二)蜂毒的理化性质
蜂毒是一种透明液体,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味苦、呈酸性反应,pH为50~55,比重为11313。在常温下很快就挥发干燥至原来液体重量的30%~40%,这种挥发物的成分至少含有12种以上的可用气相分析鉴定的成分,包括以乙酸异戊酯为主的报警激素,由于它在采集和精制过程中极易散失,因而通常在述及蜂毒的化学成分时被忽略。蜂毒极易溶于水、甘油和酸,不溶于酒精。
在严格密封的条件下,即使在常温下,也能保存蜂毒的活性数年不变。
(三)蜂毒的主要成分
蜂毒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它除了含有大量水分外,还含有苦干种蛋白质多肽类、酶类、组织胺、酸类、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在多肽类物质中,蜂毒肽约占干蜂毒的50%,蜂毒神经肽占干蜂毒的3%。蜂毒中的酶类多达55种以上,磷脂酶A揽&127;2攭含量占干蜂毒的12%,透明质酸酶含量约占干蜂毒的2%~3%。
(四)蜂毒的应用
蜂毒在医疗上,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炎、神经痛、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疾病。主要产品有蜂毒水针剂、蜂毒粉注射剂。
(五)蜂毒的毒性
蜂毒对哺乳类动物的作用最强,健康人同时接受10次蜂蜇可引起局部反应;接受200~300只蜂蜇会引起中毒;短时间内蜇500次,可致人死亡。
临床使用蜂毒的治疗剂量很少,因此,说蜂毒应用是安全的,但是每个人对蜂毒的敏感性差异很大,有个别人对蜂毒过敏,表现蜂蜇部位局部红肿反应强烈,或出现严重的致命性反应,因此,临床上使用蜂毒时和青霉素一样,对过敏者采用纯净蜂毒涂作诊断性皮试和脱敏治疗。
大多数人会对蜂毒产生免疫力。常受蜂蜇的蜂农一旦产生免疫力,即使同时遭受数百只蜂蜇也不会发生任何中毒症状。
蜂毒是工蜂毒腺分泌的一种有芳香气味的透明液体
采蜂毒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直接刺激取毒法,乙醚麻醉取毒法及电刺激取毒法三种
1,直接刺激取毒法这是最原始的采取蜂毒的方法这是用手或镊子夹住工蜂的胸部或双翼,让被激怒的工蜂整刺一张滤纸或动物膜,使毒液和螫刺器官全部被留下,然后用水洗脱滤纸或动物膜,使蜂毒溶于水中,蒸发掉水分后即得粉末状蜂毒使用这种方法蜜蜂均要死亡,取得的蜂毒量少也不纯净,且费工费时,不适于大量生产
2乙醚麻醉取毒法在一个容积比较大的容器里预先放入适量乙醚,然后将大量的蜜蜂放入此容器里此时,蜜蜂因吸入乙醚蒸气而被麻醉,随即发生吐蜜和排毒现象,许多蜂毒汇集在容器底部取出麻醉状态的蜜蜂,经一段时间,蜜蜂苏醒后能自动飞向蜂群一般经过一段时期以后,仍可再次用其采取余毒乙醚麻醉能够得到较多的蜂毒,不牺牲大量的蜜蜂,比前法较有进步但取得的蜂毒也不够纯净,使加工制成的蜂毒注射液浓度较难掌握,而且也会因麻醉深度不易掌握,难免造成蜜蜂死亡
3电刺激取毒法这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方法它靠电取蜂毒器来完成电取蜂毒器的式样很多,但基本原理和构造相似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控制器,其作用是产生断续电流刺激蜜蜂排毒;另一部分是取毒器,包括由金属丝制成的栅状电网,电网下紧绷的尼龙布以及尼龙布下的作为接收蜂毒的玻璃板当蜜蜂停在电网上时,因受控制器产生的断续电流的刺激,螯针刺透尼龙布排毒,除小部分留在尼龙布上外,绝大部分蜂毒排于玻璃板上,很快挥发成透明结晶采用电取蜂毒器采毒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操作人员应穿好防护服,防护鞋及防蜂面罩,不应吸烟和使用喷烟器;选择较少人畜来往的放蜂场地取毒一群蜂取完蜂毒,必须让它安静10-15分钟才能撤走取毒器,以防被激怒的蜜蜂螫人取毒时切忌开箱
2取毒时间一般是在每个流蜜期结束时进行,因为这时外勤壮年蜂较多,如果外界还在流蜜,工蜂受电刺激后会将花蜜吐在取毒尼龙布上,污染了蜂毒,取毒可在晴天进行,最好傍晚或者晚上,但不超过23时为了避免蜂群混乱,必须隔群分批取毒
3蜂毒具有强烈气味,对人体呼吸还有强烈的刺激性,因此刮毒时必须戴上口罩
4取毒时应选择温度不低于15度的无风天气,大风天气不宜取毒
5取毒后不宜马上转地因蜜蜂受电击后的损伤未愈或"余怒未消",此时转地很不安全一般宜休整3-4天以后转地
将电取毒器采毒后的玻璃板移置阴凉的地方,使蜂毒自然风干后用刮刀刮下,得粗蜂毒,放入小玻璃瓶中,将口扎紧保存如果不考虑蜂毒中的糖分,一定要除去或没有必要去除干净的话,那么粗蜂毒即可用蒸馏水溶解配成10%蜂毒水溶液最后将透明水溶液冷冻干燥,除去水分,得冻干品,可长期保存如果对蜂毒精品要求较高,可用氯仿,丙酮脱脂,除去糖分及酸性物质,经反复精制使其有效的生物活性成分不得少于80%(以干品计算),再将其冷却干燥成蜂毒精品,长期保存
1、不同的蜂类的毒,它的性质也会不一样。一般来说,马蜂的毒液都为弱碱性,毒液的主要成分有蜂毒明肽、透明质酸梅、缓肌肽、组织胺等。而蜜蜂的毒液为酸性,主要成分有蜂毒素、多肽、活性酶等成分。
2、马蜂的毒性普遍较强,被其蜇伤后都会在一段时间内疼痛难忍。根据马桶毒液的性质,可以用食醋、果醋、酸奶等酸性液体清洗伤口,能够起到中和毒液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蜇伤疼痛感和病状。
3、而蜜蜂的毒液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伤害,处理蜜蜂蜇伤伤口时,只需要将伤口的毒针拔出,再使用苏打水、肥皂水等弱碱性的液体处理伤口即可。但生活中也有很多对蜂毒过敏的人,这类人应当及时送医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