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最后一部作品是自画像;
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于1973年逝世,享年91岁。他的最后一幅自画像是在他去世前9个月完成的。在这幅蜡笔画中,毕加索创造了一个令人畏惧的形象:一双似乎因惶恐而睁大的眼睛,紧闭的双唇,憔悴
的脸庞衬着鲜明凸出的颧骨——完全不同于他那实际上看起来像个保龄球的脸。这是毕加索对其内心的刻画,那是一个凝视着死亡深渊并带着悔恨思考自己生活的男人的形象。
毕加索知道他会在自己走过的路上留下许多情感的碎片:死亡和离异,被遗弃的爱人们和孩子们,诱惑和自杀,创作和毁灭的一生。毕加索曾把这幅令人生畏的肖像画给他的朋友皮埃尔·戴克斯看。“他拿起那幅画,举至面前,然后又把它放下,什么也没说。”阿里安娜 斯塔西诺普洛斯·赫芬顿冷冷地解释当时的情景说。“这是一张凝聚着痛苦和原始恐惧的面孔,长期以来隐藏在他戴的面具之后,愚弄了众人。那就是他曾经刻画过的恐惧和他曾经造成的痛苦,以及他继续给自己带来的痛苦。”
但是,戴克斯对此有不同的解释:“我突然之间的感觉是:他是在直面自己的死亡,就像个勇敢的西班牙人。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勇气,而是一种用信念驱使的勇气。由于他的作品与日常生活相似,对他死亡的预感在画面中有所反映也是意料之中的。”
毕加索,究竟是一个因自己的过去而感到羞辱的人,还是把即将来临的死亡作为唯一归宿勇敢接受的人?他的生活和作品从未给出过简单而明确的答案。不过长期以来,许多人都认为,在毕加索后期的几十年(他的寿命比大多数人都长)中,他的创造力日渐衰竭,他开始缺乏灵感,他的作品也只是对过去有能力创作出的东西的重复或苍白的模仿。
许多评论家把他的这种艺术衰退追溯到1953年前后。那时毕加索71岁,他32岁的妻子弗朗索伊丝·吉洛特离开了他并带走了他们6岁的儿子和4岁的女儿。从此,毕加索艺术风格那种强有力的多样性减少了:他绘制的单幅杰作越来越少了。他喜欢连续的创意并在一系列画布上重复绘制图案;他不再雕刻,出自他之手的陶艺更是少之又少。
有人认为,他对德拉克罗瓦、委拉斯凯兹和莫奈等著名画家作品的重新绘制和崇敬,说明他已丧失了原创能力。他那双艺术家的手变得更加空闲,同时作品的艺术品质也更不稳定,这一切都表明他技艺的衰退,岁月的变迁给他造成了损失。
在毕加索去世的时候,他早已把自己交付于过去。他在16岁的时候,便开始了艺术生涯。他的立体派时期的创作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差不多没有了,那时他36岁。评论界一致认为,毕加索没有像米开朗琪罗和马蒂斯那样伟大的后期繁荣。
但是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一个题为“毕加索:最后几十年”的大型展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悉尼美术馆举行,这次展览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仅是对评论界观点的一种挑战,同时也展示了毕加索一些非凡的作品,其中包括那幅可怕、吓人的最后的自画像。
在他的妻子吉洛特和孩子们离去之后,毕加索进入了一个危机时期。那个时期他是孤独的,他周围的人都认为他的鼎盛时期——如果不是说他的作品——早已过去了。然而,当他第一次雇用了一位20芳龄、名叫西尔威特·戴维的美女作为绘画模特后,他开始进入了一个旺盛的创作期。20世纪50年代后期杰奎琳·罗克的出现还让人们看到了毕加索在那个时期发挥灵感创作的一些杰出的裸体画作品。
这个“毕加索:最后几十年”的美术展把许多作品按主题排列布置,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他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关于性爱的生动的蚀刻版画。这些作品反映了女性的形体,对此不乏观赏者和窥*癖者,其中很多作品画的就是画家本身。这就是艺术家的外在表现。像他早些时期所绘的戴维和罗克的肖像画中那样,思考艺术家和模特的关系和思考他个人的性爱经历一样多。
毕加索创作于同一时期的系列生动的油画都收集在《诙谐》的题目之下,这些作品既幽默又尖锐。毛瑟枪手、斗牛士和女性的形象是肢体和鲜明色块的奇怪组合。在他对色彩和图案的探索中(以1956年创作的“鸽子”一画以及同期他在卡里弗尼画室里的一些作品最具代表性),人们可以看到他对马蒂斯的喜爱。
毕加索青少年绘画大赛含金量高。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毕加索青少年绘画大赛含金量高,是由国际上最知名的一项青年艺术家评奖案例则由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Museum)和高端品牌HugoBoss共同创造。第三届毕加索国际青少年绘画大赛于2021年12月在北京圆满落幕。
1、备受攻击
2、毕加索
3、各抒己见
4、旁若无人
5、波涛汹涌
一. 备受攻击
目的:体验被排挤的滋味
1. 抽出一人做箭靶。
2. 在地上画一个圆圈,或用绳圈也可,“箭靶”站在中间,其他人要拍打他最少3次。但不可给“箭靶”碰到,被碰到的人便要做“箭靶”了。
备注:如有8人以上,分为两组为佳,这可易于走动。
变化:“箭靶”可拉人入圈(这个圈一定要大一点),帮他一起捉人,即圈内人越来越多,直至所有人都入了圈为止。
二. 毕加索
目的:考沟通能力
时间:10~20分钟
材料:笔和纸
1 组长先预备数张画了圆形的纸。最好有多张。
2 每两人配对比赛。
3 开始前,每一组合背对背而坐。
4 在指定时间内,一人负责讲圆形,另一人则负责画圆。画圆的人,只可听不可问,也不可让讲的人看到。
5 时间到,就看谁画得快而准。
6 也可对换角色。
备注:
1. 这游戏可看到各人不同的沟通问题。
2. 组长可在游戏后,讲解沟通的艺术和重要。
三. 各抒己见
目的:了解组员的时事触角,学习直言表达
时间:15分钟
材料:当日报纸
内容:组长说:“今日是时事论坛,有个人意见要尽情表达。”
1 选数则有意义又富争论性的新闻,请大家表达看法。了解各组员的分析力,个人观点、立场等
2 组长不会下结论,但要赞赏组员表达及互相尊重的态度。
四. 旁若无人
目的:考验组员的分析力、观察力、最终带出旁若无人的坏处
时间:15分钟
内容:组长说一“两个人在你面前讲暗语,对你视若无睹,你感觉如何?”
1. 两人一组,秘密地在房中选一件物品作为讨论目标。在众人面前讨论时,不可提示物件名称。其他组员听后尝试寻找出答案。
2. 轮流讨论竟猜。
3. 完结时,组长要指出旁若无人的沟通方式,是令别人难受的。
五. 波涛汹涌
目的:让气球停留在空中,激发欢乐
时间:5~10分钟
材料:气球多个
内容:组长说:“如果你心中有气,顶在胸口会好辛苦,我们为别人赶走这气好吗?”
1. 每人一个不同颜色的气球。
2. 每人抛高自己的气球,并尽力让气球停留在空中,同时尝试打下别人的气球。
3. 气球跌在地上的人即被淘汰。
4. 气球保持在空中最久的人便算赢。
5. 组长总结:“好啦!大家都出了气!”
毕加索是现代艺术革命中出来的天才,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
毕加索将所有物体打碎,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重新组合在一起,打破了几千年来根据现有对象绘画方式。
对于毕加索来说,一幅画就是新的东西,唯他所有。
可以想见一个艺术家,要画一幅不依赖绘画对象的画,画到一百张的时候就容易重复。而毕加索这样的人,带给世界最重要的精气神,就是他每幅画都不一样。他把所有可以看到的形象都拆开,依照形象不同以及自己的需要,拼出一个新的物。
自此以后,人的价值跟神的价值、人的能力和上帝的能力等同或者平等。
自古以来,尤其在西方,艺术家都是按照“上帝的造物”的事物的存在来画画的。但从此以后,人给自己造的画却不仅是一张画,而是能造画就可能造一切。
大家想想看,今天我们正移向虚拟世界,我们的图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这整个世界将是经我们的手创造出来的。而这种方式和道路,最早的先行者就是毕加索。这就是,艺术家给我们带来的是人格上的变化、气质上的变化。当变化建造出来,人们就去跟着艺术去做。
所以,毕加索后紧接着出来的流派就是抽象艺术。抽象艺术就是“做出来”的东西,不像某个对象,而是人想做的样子。
抽象派并不是毕加索的,但毕加索影响了很多人,使得画画这件事不再需要画出某一个视角。
毕加索的贡献并不只是给我们的创意准备了技巧,更重要的是映照了人的质量的改变。所以,在20世纪初的时候,整个人类的权力和质量正在做根本的调整。这种调整的显现,是一批艺术家做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被称为先锋派或行为派。
《蓝色房间》被认为是毕加索最早的杰作之一。这幅画是他19岁居住在巴黎时创作的。
据美联社报道,2014年有科学家曾宣布说,他们发现在《蓝色房间》画布涂色层之下隐藏着另一幅图像,并展示了这幅隐藏的肖像,其画面是一名戴蝴蝶领结、下巴枕在一只手上的男子。
还不能确定这位神秘男子是谁,但这绝非毕加索的自画像。此人有可能是画商安布鲁瓦兹·沃拉尔,他在1901年为毕加索举办了在巴黎的首次画展。
艺术史学家说,毕加索在创作《蓝色房间》的时候还很穷,但极为多产,因此对他来说重复使用先前用过的画布来呈现新创意并不稀奇。
内容摘自网络。
名画背后||依然是爱德华•蒙克《呐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