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蜜蜂的嗅觉是有范围的。蜜蜂的嗅觉是非常灵敏的,它们在非常远的地方就能嗅到一种气味,并且能够利用这种气味进行方位辨别,就像我们的“定位”一样,只要它们途中不遭受意外,那就不会出现定位失误的问题。这点跟狗狗有点相似,都是靠嗅觉寻找回家的路的,一般蜜蜂在飞出去的时候,沿途都会留下气味,这样,等它采完蜜后,它就能沿途返回了。
除了灵敏的嗅觉外,蜜蜂还有一对奇特的复眼,约由6300只小眼组成,更强悍的是,每只小眼里有8个成辐射状排列的感光细胞,蜜蜂就靠这些小眼感受偏正光导航,这也是它们不会迷路的另一个缘故,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种族天赋。
据说,蜜蜂要在远途采蜜时,如果蜜源在离蜂巢十公里以外的地方,那它们就会用更远、更复杂的路线学习飞行。幼蜂一开始沿着从蜂巢向外的直线飞行,在飞到十至三十米的距离后,就会沿着相同的路线调头往回飞。在开始采蜜之前的半个多月中蜜蜂要沿着更长的路线飞行,以便熟悉地面标志。蜜蜂定向飞行的路线越长就会飞得越高,这显然有助于它们感觉距离蜂巢的远近。从蜜蜂的视角看,飞得越高很可能意味着地形越不清楚、而靠近蜂巢时飞行高空越接近地面,地形就越清晰。
蜂在采集花蜜时,对花朵是有选择性的。一般含苞或是刚开放的花,蜜蜂是不进行采集的。它的采摘对象是盛开的花朵,因为此时花蜜或分泌物的含量是比较丰富的。触角是昆虫的重要感觉器官,具有嗅觉和触觉功能。触角上生有无数地感觉器,并与感觉窝内地许多神经末梢相连,它们又直接与中枢神经连网,当受到外界刺激后,中枢神经便可支配昆虫进行各种活动。蜜蜂的触角属于膝状触角,它的嗅觉窝主要分布于触角鞭节前端,蜜蜂借助于触角,能够闻出各种花朵的香味,找到花蜜。
除开休息时间,蜜蜂一天大约能飞160KM。
蜜蜂的飞翔时速为20-40千米,高度1千米以内,有效活动范围在离巢25千米以内。
蜜蜂过群居生活,蜜蜂群体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Drone)三种类型,且有一只蜂后(有些例外情形有两只蜂后),1万到15万工蜂,500到1500只雄蜂。蜜蜂为取得食物不停的工作,白天采蜜、晚上酿蜜,同时替果树完成授粉任务,为农作物授粉的重要媒介。
扩展资料:
中华蜜蜂生存危机:
随着我国引入意大利等外来蜂种数量的增加,使得中华蜜蜂的分布区域越来越小,逐年萎缩。尤其是在一些平原、丘陵和低海拔地区,中华蜜蜂基本上或者完全被外来蜂所取代。
据 《北京科技报》报道,仅北京地区中华蜜蜂的数量就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4万多群,减少到了本世纪初的不足40群,已经到了濒危的程度。可怕的是,中华蜜蜂一旦完全灭绝,会影响所有与之有关的植物共生生态系统的变化。饲养中华蜜蜂普遍遇到的问题是,蜂王交尾难,蜂群失王频繁,种群下降明显。
参考资料:
1、判断当地有无蜂群。
找野生蜜蜂窝之前先要判断当地有没有野生蜂群,而判断有没有野生蜂群则可在蜜源丰富的地方观察,有蜜蜂采集且当地无人工养殖的蜂群时说明附近有野生蜜蜂窝。
2、观察采蜜工蜂。
蜂出巢采蜜时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是流蜜期蜜蜂的采集半径一般在3公里内,其二是采集蜂采完蜜返回蜂巢时是直线飞行,也就是说采集蜂回巢方向就是野生蜂巢方向。
3、观察采水工蜂。
观察采水工蜂是寻找野生蜜蜂窝最有效的办法,夏、秋两季天气比较干燥时蜜蜂会到水源处采水,发现采水蜂后顺着采水蜂回巢方向慢慢搜寻就能找到蜂巢。
4、白糖诱蜂采集。
蜜蜂对食物有极强的采集欲望,因此在蜜源匮乏的夏、秋两季可带上些白糖,发现采集蜂后将白糖用水化开放在蜜源附近,采集蜂发现白糖水后会回巢并带领大量工蜂前来采集,回巢方向就是野生蜜蜂窝的方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