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太平洋地区,台风移动大致有三条路径:
第一条是偏西路径,台风经过菲律宾或巴林塘海峡、巴士海峡进人南海,西行到海南岛或越南登陆,对我国影响较大。
第二条是西北路径,台风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在台湾省登陆,然后穿过台湾海峡在福建省登陆。这种路径也叫作登陆路径。
第三条是转向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的海面向西北移动,在25°N附近转向东北方,向日本方向移动。
形成原因
台风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海面水温在265℃以上;一定的正涡度初始扰动;环境风在垂直方向上的切变小;低压或云团扰动至少离赤道几个纬度。由于如今人们对台风形成的认识并不充分,因此,以上所列只是台风形成的必要条件。
台风的初始阶段为热带低压,从最初的低压环流到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八级,一般需要2天左右,慢的要三四天,快的只要几个小时。
在发展阶段,台风不断吸收能量,直到中心气压达到最低值,风速达到最大值。而台风登陆陆地后,受到地面摩擦和能量供应不足的共同影响,台风会迅速减弱消亡。
1 绿色指热带低压,
2 蓝色指热带风暴,
3 **指强热带风暴,
4 橙色指台风,
5 红色指强台风,
6 紫色指超强台风
1、热带低压
热带低压(热带低气压的简称)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属于热带气旋强度最弱的级别(其最大风力为每小时62公里或以下)。在不同区域,热带低压有不同的称呼。例如在西北太平洋被称为热带低压,在孟加拉湾被称为"深低压",等等。
2、热带风暴
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其中心附近持续风力为每小时63-87公里,即烈风程度的风力。是所有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力的。每年飓风都从海洋横扫至内陆地区,强劲的风力和暴风雨过后留下的只是一片狼藉。热带风暴是台风的一种,是指中心最大风力达8-9级(175-242米/秒)的热带气旋。
3、强热带风暴
强烈热带风暴(英语:Severe tropical storm,缩写STS)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其中心附近持续风力为每小时88-117公里,即暴风级的风力。
4、台风
台风(Typhoon),指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
5、强台风
强台风(STY)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16级(435 ~549米/秒)的热带气旋。当强台风继续加强,会成为超强台风,如果强台风的强度减弱,会成为台风。
6、超强台风
超强台风,又称超级台风或超级强烈台风(Super Typhoon),中国气象局缩写SuperTY,香港天文台缩写SuperT,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缩写STY。
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台风的动力。动力分内力和外力两种。
内力是台风范围内因南北纬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转偏向力差异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台风范围越大,风速越强,内力越大。外力是台风外围环境流场对台风涡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南侧基本气流东风带的引导力。内力主要在台风初生成时起作用,外力则是操纵台风移动的主导作用力,因而台风基本上自东向西移动。
由于副高的形状、位置、强度变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致使台风移动路径并非规律一致而变得多种多样。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移动路径为例,其移动路径大体有三条。
一是西进型台风:自菲律宾以东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昀后在我国海南岛或越南北部地区登陆,这种路线多发生在10~11月,2006年我国发生的台风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是登陆型台风:由海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台湾海峡,在我国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登陆,并逐渐减弱为低气压。这类台风对我国的影响昀大。近年来对江苏影响昀大的“9015”和“9711”号两次台风,都属此类型,7~8月基本都是此类路径。
三是抛物线型台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接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时,不登陆而转向东北,向日本附近转去,路径呈抛物线形状,这种路径多发生在5~6月和9~11月台风形成后,一般会移出源地并经过发展、减弱和消亡的演变过程。
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圆形涡旋半径一般为500~1000千米,高度可达15~20千米,台风由外围区、昀大风速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外围区的风速从外向内增加,有螺旋状云带和阵性降水;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昀大风速区,平均宽度为8~19千米,它与台风眼之间有环形云墙;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区,昀常见的台风眼呈圆形或椭圆形状,直径10~70千米不等,平均约45千米,台风眼的天气表现为无风、少云和干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