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瓦底江是我国友好邻邦缅甸的第一大河,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的察隅地区,在缅甸境内的两条上源为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两江汇合以后始称伊洛瓦底江。伊洛瓦底江自北向南,蜿蜒奔流,穿过崇山峻岭、平原峡谷,流经河网如织的三角洲,注入安达曼海。全长2150千米,流域面积41万多平方千米,占缅甸全国面积的60%以上。缅甸人民对伊洛瓦底江十分崇敬,古来即称它为“天惠之河”。传说这里是雨神伊洛瓦底居住的地方,大江是雨神钟爱的白象喷水而成,江因此而得名。自古以来,缅甸各族人民在它身旁辛勤耕耘,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文化。伊洛瓦底江是各民族的摇篮。
从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汇合处至曼德勒为伊洛瓦底江上游段,沿岸多山,先后穿过三段峡谷,在每段峡谷间是地势开阔的平原。上游河段滩多流急,不利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
曼德勒至第悦茂为伊江中游,它穿流于缅甸中部干燥地带,抵达三角洲顶端时,约有45%的水量被蒸发掉。伊洛瓦底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河流之一,而中游又是全流域水土流失最甚的地区,中游谷地是棉花和粮食的重要产地,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
第悦茂以下为伊江下游。自莫纽起分成9条较大河流,向南作扇形展开,形成河道交织如网的三角洲。三角洲地区除一些高地外概为现代冲积平原,地势低平,一般与海潮线相等,部分则在海潮线之下。三角洲向外伸延的速度是惊人的,据测量,平均每年向海洋扩展66米左右。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是缅甸的鱼米之乡,也是缅甸全国最发达和最富裕的地区,总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这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米产量约占全缅甸稻米总产量的2/3,享有“缅甸谷仓”之盛誉。
缅甸经济的发展与伊洛瓦底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伊江中游河谷两岸是缅甸历史最悠久的地区,早在1000年前的缅甸中古时期,人们就在这里筑坝修渠,引水灌溉,种植水稻。缅甸独立后,为了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稻谷产量和出口额,政府极为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为发展干旱地区的灌溉事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缅甸内河航运业在国内交通运输业中担负着65%的任务,而伊洛瓦底江则是缅甸国内主要运输命脉,成为沟通南北的主要交通线,整个伊江水系有4600多千米的河道全年可以通航。缅甸北部各地出产的各种珍贵的玉石、琥珀、宝石,缅甸中部的农产品以及产于伊洛瓦底江中下游谷地的石油,大都是通过伊洛瓦底江及其支流输送到缅甸各地。
缅甸是世界柚木的主要输出国,素有“柚木王国”的美称,蕴藏了世界75%的柚木资源。砍伐后的柚木先用大象运送到附近的河边,雨季时结筏流放直至仰光,而后运往世界各地。
伊洛瓦底江两岸,名城林立。位于中游的历史名城曼德勒,梵语为“叶德那崩尼卑都”,意为“多宝之城”,它是古代缅甸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从曼德勒沿江南下129千米,即达古都蒲甘,这座举世闻名的“万塔之城”是“东方文化宝库”之一。盛极之时,这方圆几千米的城市,到处佛塔耸立。蒲甘佛塔是缅甸建筑艺术的精华,风格独特,充分显示了缅甸人民的才智。
伊洛瓦底江下游的勃生,是缅甸的第二大港,这里万吨轮船畅行无阻。缅甸的大米、木材、鱼虾、海货,很多都是由该港远销国际市场。缅甸人民引以为豪的是,在近代史上,勃生是一座反抗殖民主义的英雄城市。1824年,当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时,伟大的民族英雄班都拉将军曾在这里***民奋起还击,使敌人闻风丧胆。
伊江下游,有运河与仰光河相接。缅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都仰光,犹如一块晶莹的宝石闪烁在伊江三角洲上。1948年1月4日,第一面民族独立的旗帜在仰光上空升起,缅甸从此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赢得了独立。今天的仰光,正以它那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1呜咽,读音为wū yè,汉语词汇,意思是指伤心哽泣的声音。
2 出自《东周列国志》第八回:“公子冯临行,泣拜于地曰:‘冯之残喘,皆君所留,幸而返国,得延先祀。
3当世为陪臣,不敢贰心。
4’庄公亦为呜咽。
5” 造句:过了一会儿,她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1 关于美人蕉的诗句
关于美人蕉的诗句 1 赞美美人蕉的诗词
唐代李绅《红蕉花》诗:
红蕉花样炎方识,瘴水溪边色更深。
叶满丛深殷似火,不惟烧眼更烧心。
唐代徐凝《红蕉》诗:
红蕉曾到岭南看,校小芭蕉几一般。
差是斜刀剪红绢,卷来开去叶中安。
古代皇甫访《题美人蕉》诗:
带雨红妆湿,迎风翠袖翻。
欲知心不卷,迟暮独无言。
清代庄大中《美人蕉》诗:
照眼花明小院幽,最宜红上美人头。
无情有态缘何事,也倚新妆弄晚秋。
2 赞美美人蕉的诗词
《送人红花栽》 ——刘昭禹世上红蕉异,因移万里根。
艰难离瘴土,潇洒入朱门。叶战青云韵,花零宿露痕。
长安多未识,谁想动吟魂。《马上有见》 ——李茂复行尽疏林见小桥,绿杨深处有红蕉。
无端眼界无分别,安置心头不肯销。《送谏议十六叔至孝义渡后奉寄》 ——孟郊晓渡明镜中,霞衣相飘飖。
浪凫惊亦双,蓬客将谁僚。别饮孤易醒,离忧壮难销。
文清虽无敌,儒贵不敢骄。江吏捧紫泥,海旗剪红蕉。
分明太守礼,跨蹑毗陵桥。伊洛去未回,遐瞩空寂寥。
《秋晚自洞庭湖别业寄穆秀才》 ——皮日休破村寥落过重阳,独自撄宁葺草房。风撦红蕉仍换叶,雨淋黄菊不成香。
野猿偷栗重窥户,落雁疑人更绕塘。他日若修耆旧传,为予添取此书堂。
3 赞美“美人蕉”的诗词有哪些
1、《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宋·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2、《咏芭蕉》清·郑板桥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3、《菩萨蛮·芭蕉》宋·张鎡
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
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
4、《未展芭蕉》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5、《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清·纳兰性德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4 有关美人蕉的句子
第1句:美人蕉被风夸奖得害羞了,赶紧用厚厚的绿叶遮住红红的脸。
第2句:花终于露出了红红的笑脸,就像红喇叭,还镶着一圈金**的边,在碧绿的叶子衬托下,显得分外娇艳。
第3句:阶下的一列美人蕉,也盛开着红色、**而带着黑斑的大朵的花。瞧,它们正张开了朱唇,向着灿烂的春光微笑呢。
第4句:美人蕉的顶端更增添了异彩,成串的花蕊像蜡烛、像火炬,越长越大,抿嘴欲笑。
第5句:夏天,翠绿的大叶子像一张张半开半合的伞雨后初晴,大叶子沾满了晶莹的水珠,在阳光下,闪耀着钻石一样的光。
第6句:细雨如丝,它贪婪地吮吸着春雨的甘露。它舒展着宽大而俊俏的叶子,在雨雾中尽情欢笑。
第7句:秋风一起,它的叶子变成了淡绿色、**,就像画家笔下那亭亭玉立的侍女的衣裙。
第8句:那片美人蕉,遮遮掩掩,羞羞答答,好久不肯露出娇美的笑脸。
第9句:雨后初晴,美人蕉绿色的叶子上沾满了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钻石一样的光芒。
第10句:今年,天气非常热,许多花儿的枯萎了,只有美人蕉还是郁郁苍苍,花枝招展,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我们班做操的位置正好接近美人蕉,我有机会观察美人蕉的容貌。
第11句:一天早晨,美人蕉盛开了。那鲜艳的花朵似红莲映水,红得耀眼。微风吹来,片片花瓣像是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
第12句:看着那棵可怜的美人蕉,我想:美人蕉虽然遇到了不幸,但它的花迟早是要开的,不管它开在那个季节,尽管比其它的美人蕉开得要晚些,可它的花仍会亮丽起来的,仍会给我们的生活以美的享受的。
第13句:又是一个月过去了,美人蕉长得非常茂盛,旁边还生出了许多株小美人蕉来。此后,我天天盼着开花。一夭,我发现在它的顶端长出了一个个长长的花苞,并隐隐透露出一点点红色。我高兴极了。过了几天,花儿终于开出来了,它就像喇叭,鲜红鲜红的,还有一圈金**的边,在碧绿的叶子衬托下,显得格外娇艳。晚上,星星露面了,美人蕉那喇叭似的花慢慢收拢了;早上,露珠沾满了它的全身,花儿又慢慢张开了。
第14句:美人蕉,它犹如一位淑女。风轻轻吹过,这位淑女在风中翩翩起舞,那舞姿令人陶醉。美人蕉有着很多种颜色,有红的、黄的……。其中有一种美人蕉颜色漂亮,红色中带有一丝**,它就像-位花姑娘,看起来美极了!一株美人蕉,-次大约有十几个花苞,一朵花大约有5片花瓣,叶子椭圆的,很像蕉叶。别看它不起眼,它的作用可大了。它一船种在路旁,因为它能吸收灰尘、美化环境。
第15句:一列美人蕉,盛开着红色、**而带着黑斑的大朵的花,正伸张了大口,向着灿烂的春光微笑。
第16句:在各种鲜花中,有漂亮的玫瑰、有幽芳的桂花、也有可爱的五星花。但在我眼里这些花并不起眼,因为我喜欢美人蕉,它虽然没有玫瑰-样美了,没有桂花一样香,没有五星花一样可爱。但我爱它,爱它的名字,爱它的朴实无华。
第17句: 第二天夜里,刮了一夜的沙尘,气温骤然下降,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啊。早晨起来,我推开门,分明看到那棵昨日还朝气蓬勃的美人蕉瑟瑟索索,满是尘土。它的叶子低垂,叶片的两边向内翻卷着,好在它还没有完全被冻伤,我的内心掠过了一丝的凉意。
第18句:美人蕉的花远看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近看像小姑娘头上的红蝴蝶结。
第句: 冬日里,屋外冷风飕飕,屋内暖意融融。在妻子精心培植下,美人蕉很是美人,叶子长得娇嫩幽绿且片片向上,茎也亭亭玉立,精神饱满。
第19句:美人蕉的径有些红有些紫,长得很粗壮。它的样子像芭蕉扇。美人蕉的花有红有黄,红的似火,黄的像霞。我仔细的数了数,发现美朵花大约有四片花瓣,风一吹,这些花瓣就像蝴蝶一样,扇动着翅膀。
5 赞美“美人蕉”的诗词有哪些
1、《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宋·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2、《咏芭蕉》清·郑板桥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3、《菩萨蛮·芭蕉》宋·张鎡 风流不把花为主。
多情管定烟和雨。潇洒绿衣长。
满身无限凉。 文笺舒卷处。
似索题诗句。莫凭小阑干。
月明生夜寒。 4、《未展芭蕉》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5、《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清·纳兰性德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
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伊洛女孩的寓意是举止文雅、上善若水、清新脱俗。伊字有指代词她的意思,用在人名中是用来形容女性温文尔雅、仪态大方的含义,是一个非常文雅有气质的取名用字。洛,水名,在中国陕西省;洛阳的简称,用来形容女子的气度。用作人名意指落落大方、秀外慧中、贤惠之义。
伊洛女孩的寓意是举止文雅、上善若水、清新脱俗。伊字有指代词她的意思,用在人名中是用来形容女性温文尔雅、仪态大方的含义,是一个非常文雅有气质的取名用字。洛,水名,在中国陕西省;洛阳的简称,用来形容女子的气度。用作人名意指落落大方、秀外慧中、贤惠之义。
有的
民乐伊洛村原村地本为姓林村落。改为伊洛村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在元朝至正年问程明道十三世孙程泰明带着子侄介庵和养庵到民乐林村开学堂教学。当地林姓有一位员外富户叫林昌英有女无子,日思夜想招女婿,一天见教师先生泰明的儿子程介奄生得年少英俊,,又有才学,员外与泰明是多年的好朋友,因此员外决定以自己的所有家产招介庵为女婿。当时林村大部分土地属林昌英所有,程介庵继承林员外的产业在林村居住生息,经过了几代人的繁衍。程姓人丁大旺,比原来林村的人还多,又因林村原有土地较少,姓林外出谋生的人比较多,留在家里的人极少。程姓人已成了村落,在约明朝时程姓人为了纪念先祖从河南伊洛过来,于是把林村改为伊洛村。到现在全村都是程姓,没有外姓,人口约1400,外出分支成村的有广州增城的下迳村,信宜的厚洞村、珠沙的八块洞村、怀乡、高州、茂名、海南等处。本村字辈:士、兴、方、繁、华、新、修、光、祖、德、礼、义、建、开、基,分支外出成村的字辈各自另排。伊洛村的堂号:思成堂……
濂洛关闽,濂指周敦颐。因其原居道州营道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为宋代理学之祖,程颐、程颢的老师。洛指程颐、程颢兄弟,因其家居洛阳,世称其学为洛学。
关指张载,因其家居关中,世称横渠先生,张载之学称关学。闽指朱熹,朱熹曾讲学于福建考亭,故称闽学,又称“考亭派“。
"濂溪学派"北宋周敦颐等人创立的理学学派,也称“濂学。周敦颐原居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因称所创学派为“濂溪学派”。
北宋程颢、程颐所创理学学派。世称程颢为“大程”,程颐为“小程”,合称为“二程”。二程为亲兄弟,均为洛阳(今属河南)人,长期在洛阳讲学,后来程颐又居临伊川,二人讲学于伊河洛水之间,因称其所创学派为“伊洛之学”,也叫“洛学”。
横渠学派是北宋张载所创立的学派。张载,北宋风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人称“横渠先生”,因称所创学派为“横渠学派”。张载长期在陕西关中讲学,故又称其学派为“关学”。
朱熹因在福建讲学,弟子多为福建人,形成的学派世称“闽学”。朱熹自号“紫阳”,后来有学者称朱熹为“紫阳夫子”,因此闽学又称为“紫阳学派。
扩展资料
理学起源:
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的思想揭开了理学的序幕,而北宋中期的周敦颐、邵雍、张载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理学的基本范畴,从而为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胡瑗提倡“明体达用”,主张把儒家经典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据;孙复作《春秋尊王发微》,为统一的封建国家作论证;石介倡言“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万世常行不可易之道也”;他们的思想揭开了理学的序幕。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理学奠基者。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后人称其为濂溪先生。主要哲学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周孰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依托道士陈抟的《先天图》而作《太极图说》,提出一个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生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
“人极”即“诚”,认为“诚”是由“太极”派生出来的阳气的体现,是“纯粹至善”的,因而以“诚”为内容的人类本然之性亦是完善的。他宣传“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进而提出“主静”、“无欲”的道德修养论。
认为人们只要通过学习和修养,能够“自易其恶,恢复善性,”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不违背封建的仁义礼智。他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理学奠基者,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与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其弟子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主要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横渠易说》、《文集》等。熙宁三年张载因其弟张戬反对新法,得罪王安石,深感不安,辞官回乡,隐居横梁。隐居横梁期间,是张载治学上最有成就的时期。张载自述其志曰:“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间,不仅加深研读《六经》,而且还把自己一生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整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集其思想之精华的《正蒙》就是这一时期完成的,对理学发展和完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濂洛关闽
--濂溪学派
--伊洛之学
--横渠学派
--闽学
--理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