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乐器中,它非常特别。 它的音色,极尽抒情之能事。你会觉得那些漂浮于空中的音符,高处可以直抵你的脑际,低处可以触及你的心扉,它甚至能够让你听着听着像是丢了魂,柔肠百转。
它的琴声里那一种绝无仅有的沙哑,使它蒙上了一层沧桑与悲凉,令人不由得想起大漠戈壁,或者,陈年往事。
在古今丝路文化的融合中,它经历了一次羽化成蝶的蜕变。
它叫艾捷克。
相见不相识
我们对这种美丽的乐器了解多少呢
初见艾捷克,第一眼,觉得它有点“怪”。它像小提琴一样用琴弓拉琴,可是,乐手不是像小提琴一样把它夹在下巴下演奏的,而是像二胡一样,放在腿上。
它的琴筒像一个圆球,琴身全长64厘米,琴筒底部安有月牙形琴座,演奏时放在腿上。
它小巧玲珑,美丽得像一件工艺品。那些五彩的花纹,细密精致,散发浓浓的民族特色。
它的独特,使许多人为之着迷。
第一次与艾捷克近距离相遇,是在新疆木卡姆艺术团,一个传承维吾尔木卡姆这一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的专业团体。艾捷克在其乐队里占有重要位置,大型演出中,有十几把之多。
舞台上,那一把把艾捷克鸣奏起来的时候,史诗般的恢宏与清风朗月般的柔美,和谐地交织于一身,令人不能不为之倾心。
只见乐手将琴座放在左腿上,左手持琴杆,用指尖按弦,右手执弓在弦上拉奏。乐手称,艾捷克吸收了二胡和小提琴的弦指法,演奏技巧极为丰富,左手可奏各种滑音、泛音、和弦及各种装饰音;右手可采用小提琴的各种弓法,因此它的表现力很强,音域宽广。
艾捷克现已成为新疆民族乐团主要的拉弦乐器,独奏与合奏都可以。
今人所见的艾捷克,不是传统的艾捷克。乐手们现在使用的都是20世纪50年代改制的艾捷克,传统的艾捷克一般无法满足专业演出需要。现在统称的艾捷克,也就是我们经常在舞台上见到的,都是指50年代经过改制的艾捷克。
你从哪里来
新疆,古称西域,位居东西交通孔道,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必经之地。一支支商队,乘着骆驼,穿越沙漠,将珍贵的丝绸载往西方的同时,也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契机。
当时的古西域是印度、波斯和希腊、罗马文化以及中原汉地文化融汇的地带,古代乐器最发达的地区。据资料记载,传统艾捷克起源于古代波斯,它与藏族的根卡、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等民族的吉查克琴十分相似,尤其与流行在土耳其和克什米尔地区的加曼察琴近似。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当波斯商人踏上通往中国的丝绸之路的时候,也许,艾捷克一开始只是作为一件个人爱好的乐器携带出行,用以陪伴一段漫长孤寂的旅程,在月色掩映中,释放一缕思乡的情怀。那婉转的琴声被东方客商所青睐,渐渐在当地流传。
艾捷克最初在南疆的和田、莎车和喀什一带流行,后来逐渐传到北疆和东疆各地。有趣的是,相传在维吾尔族民间,艾捷克是开门、关门或车轮轴转动时发出的声音。经年流传,艾捷克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品种繁多、形制有别。以主奏弦来分,有一弦、二弦和三弦艾捷克。从地区来分,有刀郎艾捷克和哈密艾捷克。从民族来分,还有乌孜别克艾捷克和塔吉克艾捷克。
此外,除了传统的艾捷克,在一些涉及新疆民族乐器的书籍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文字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一些民族乐器进行了改良,取得了较好的音响效果。”“新型艾捷克:20世纪50年代在刀郎艾捷克的基础上制成。”古老的艾捷克就是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改良之后,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奇特的身世
艾捷克,为什么容易令人联想起小提琴呢难道,它与这一西洋乐器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艾捷克又是谁设计的它是参照了什么而改造的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改造呢
很多人,只知道艾捷克是新疆少数民族使用的一种乐器,并不了解艾捷克的身世。其实,从艾捷克留给人们的视觉印象,就叫人不禁猜想它的身后是否埋藏着一段非同寻常的故事。这一演变过程中,有三个重要人物:麦苗,段蔷,赛买提·阿不都拉。
1950年,苏联代表团来中国新疆喀什访问演出,当时麦苗是南疆党委宣传部文艺科的科长。麦苗看完前苏联代表团的那场演出,被乐队里高、中、低音民族乐器的精细编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深深地吸引了。他了解到那些民族乐器有不少是经过改制的,改制的都塔尔就有比脸盆还大的。麦苗正为自己主管的乐队犯愁呢,乐队中除了一把大提琴外,尽是些高音乐器,演奏时,无论是器乐曲或者是伴奏,总是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浮在空中的感觉。
“能不能借鉴这种乐器编配,改革民族乐器,最终改变民族乐器的器型体制发展不完备、低音乐器几乎没有的状况呢”麦苗的脑子里成天在琢磨这个问题。
那时候,基层文化艺术方面的专业干部奇缺,麦苗就萌生了从新疆军区文工团抽调干部的想法,在得到时任南疆党委书记王恩茂的批准后,1952年底,段蔷和他的同事张峰听从组织调派赶赴喀什,在麦苗的牵头和领导下组成三人工作组进驻南疆文工团。其主要任务除了培训和提高演员的业务素质外,麦苗还有一个更宏大的计划——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新疆民族乐团。
说干就干。麦苗立即找来段蔷商量,两人不谋而合。麦苗出思路,段蔷进行设计,制作任务则交给了南疆文工团的小提琴手、维吾尔族著名音乐家赛买提·阿不都拉。民族乐器改革就这样开始了。完备民族乐器器型体制,加强低音乐器,成为那个时期南疆文工团的首要工作。
那么多民族乐器,当时为什么会选中艾捷克呢因为艾捷克音色柔美萦回,民族风味浓郁,所以计划中的弦乐器,选择它为主体。
作为改革的母本,流传于哈密的刀郎艾捷克是什么样子呢
段蔷在1980年3月15日写给时任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自治区音协副主席麦苗的一封信里,是这样总结的:当时流传在哈密的刀郎木卡姆中使用的民间乐器刀郎艾捷克,“它的琴筒类似板胡,琴筒上蒙的是薄生驴革。琴杆柱型,琴头部位只装一只弦钮,用来调定一根供演奏的一束马尾主弦。该弦经过一只山型的琴桥的顶端,置于蒙膜上,系于琴脚。琴杆下方两侧各有五个弦钮,用以调定十根共鸣弦,这十根弦通过琴桥的两坡,也系于琴脚。因其机械结构之不合理,不能解决琴弦自身张力对全琴造成的破坏。这就无法保证乐器的寿命,影响音响的稳定,难保音色的优美。”
风(蜂)顺——丰(蜂)盛。老人们都说,如果蜜蜂自然飞进屋里,家里就会因此而丰(蜂)盛起来,意味着家庭和事业均会一帆风(蜂)顺,五谷丰(蜂)登,人财兴旺,万事顺意。这是老人们说的,只能说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然而,何国华家里却真遇到了这样一件惊奇之事。
何国华的高祖——何老先生,出生于1871年,祖居浏阳大围山,是一位勤劳、踏实而有生活追求的农夫。由于他特别喜爱吃蜂蜜,所以,他经常忙里偷闲,翻山越岭,悬崖采蜜。有时候,他只身带上简单的采蜜用具,穿过山谷丛林,爬上1000余米海拔的悬崖绝壁,只要发现有蜜蜂巢穴,就能取回几十斤又甜又香且营养特别丰富的上等野生蜂蜜。可是,好的东西总是难以得到,像这些悬崖上的野生蜜,虽然好吃又营养,但数量十分稀少,很难达到想吃就吃。有一天晚上,何老先生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群野蜜蜂飞进了他的家,而且经何氏子孙后代的精心饲养,家里储藏了好多好多的蜂蜜……
1898年的一天,何老先生午后去山上砍柴。他刚走到半山腰,就看到一群蜂虎鸟(俗称“蜂虎”)在侵袭一窝蜜蜂,蜂虎是蜜蜂的天敌,眼看蜜蜂斗不过蜂虎了,很快就要被天敌吃掉了,说时迟,那时快,何老先生顾不上蜜蜂被救以后会反过来蜇人,奋不顾身地拿起棍子拼命追打蜂虎。可是,到口的美食怎么会轻易放弃呢?这只蜂虎被赶走,那只蜂虎又飞来。何老先生从午后一直赶到傍晚,才将爱吃蜜蜂的蜂虎全部赶走,救下了这群为人类做贡献的蜜蜂。天也黑了,柴也无法砍了,何老先生也只好回家了,累了一个下午没挑一根柴回家,被爱妻说了两句后,不便解释的何老先生,吃过晚饭随便洗漱了一下,就上床睡了。次日早上,何老先生起床后,坐在厅堂一边抽烟,一边回想昨天“见义勇为”的事情。突然,他听到门外有嗡嗡叫声,迈出厅堂一看,一群蜜蜂宿在屋檐下。一家人惊奇地围着这群“不速之客”看了又看。奇怪,这群蜜蜂为什么不怕人,只怕小鸡呢?它们看到小鸡经过这屋檐底下,就嗡的一声飞起来,等小鸡离开才能镇定如初。为什么小鸡会使蜜蜂如此惊恐呢?莫非……这就是昨天被蜂虎袭击而受惊的那群蜜蜂?何老先生拔腿就跑,跑到山上一看,昨天那群蜜蜂果然蜂去巢空。是的,就是那群蜜蜂,怪不得见到小鸡就会惊慌。
何老先生证实后回到家里就用木板做成蜂箱,决定对这群自然飞来的蜜蜂进行收养。他先请教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并找来一些养蜂的资料,从此带领儿子们代代相传地钻研养蜂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何家繁育的蜜蜂,从一群,两群,三群,到成百上千群,没过多少年,家里就买了不少的田地和山林,一家人过上了富有甜蜜的生活。还真的如老人们所说,丰盛起来了。是的,后来何老先生家里确实是人寿年丰、人兴财旺。何老先生健康地活到了108岁,而且儿孙五代同堂。到1971年,他的第五代传人何国华出生,又幸逢何老先生100岁寿诞,高兴之余,他挥笔写下一边对联:“一帆蜂顺五代同堂寿高百斗人寿年丰都系蜂”,但不知是什么原因没有写出下联。据说到现在也没有人对上此联。
现在,当地的老人们还在传说,是当年那群蜜蜂飞进了何家后,何家才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目前,老先生虽然仙去,但他的第五代传人何国华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养蜂事业,尽管家里已经丰盛了,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钻研养蜂技术,并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 鸡、狗、猫等动物救护主人,甚至协助主人抓贼破案的例子经常听说,但蜜蜂救人的事件可能就不多见了。然而,一起闻所未闻的蜜蜂救主事件却发生在浏阳河源头大围山的何国华家。
出生在大山里的何国华,因祖祖辈辈爱好养蜂,受其影响,他从小就爱上了养蜂这个行业。他毕竟是新时代出生的人,虽然父亲读过几年“之乎者也”,养蜂经验十分丰富,但论科学原理,儿子比父亲要更强,所以他养的蜜蜂其蜜质比父亲的要好,产量也比父亲的要高。才九岁多的儿子就拿起专业资料去观察,去研究。有一次他为了掌握本地蜜源资源,忘记了告诉父母,只身跑进了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这是一片原始森林,多好的蜂蜜资源啊,他抬头望着那参天的树木和花源,高一脚低一脚地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梦想着将来长大以后怎么样利用这些资源……天黑了,路也看不清了,还不赶快回家又要被爸妈骂了,他急急忙忙往回走,可走了大半天以后,就着月光一看,自己只是在原地打转。迷路了,他心想,没关系,回不了就回不了,反正过几个小时天亮后我还可以继续观察,接着他就在旁边的山洞内睡下了。
他倒是糊糊涂涂地睡着了,可在家的父母却无法入睡,从吃晚饭起,一家人就开始找他,直到入夜时分,也不见他回来,这可怎么办好。他们只好叫来邻里乡亲,到亲戚朋友家找,山上水边寻,几十个人大呼其名,可一直找到第二天日上三竿还是没找到。何国华的父亲何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背着双手在门前坪里来回游荡,预感到事情不妙。突然,一群蜜蜂从远至近直冲他飞过来,围着何先生时而急速盘旋,时而向前俯冲,连续来回几次后,何先生觉得今天的蜜蜂真奇怪。刹那间,何先生好像感觉到了什么一样,惊叫大伙快!快!快!!!并用手势指挥大伙跟着蜜蜂上山去。
苏联的蜜蜂引路,说的是列宁的故事。这回中国蜜蜂引路的故事却是发生在一个山区的平民家中。话说寻人队伍跟着蜜蜂风风火火上山寻人。说来也怪,人跟不上时,蜜蜂也会自动放慢飞行速度。只见蜜蜂时而快时而慢,嗡嗡的叫声叫得急切而紧促,好像在催促人们要快马加鞭。由于蜜蜂能迅速和准确地带路,寻人队伍很快就跑到了十多里外的一座山上。突然蜜蜂不再向前飞了,而是在前面的一个山洞前急速盘旋。大伙定睛一看,不好!一条六米多长的大蟒蛇死死缠住何国华,人与蛇在地上拼命挣扎、翻滚着。马上,蜜蜂一窝蜂地飞上前去,一场人、蜂、蛇的生死搏斗拉开了阵势。人们举起石头、棍棒团团围住蟒蛇。蜜蜂就像战斗机,成群结队,从上空直击目标点,向蟒蛇发起猛力的攻击。在人与蜂的配合下,几个回合下来,蟒蛇终于抵挡不住了,被迫松开何国华,拼命地溜进洞内逃命去了。何先生一把抱起奄奄一息的儿子直奔医院抢救。一场蜜蜂救主的战斗终于结束了,当人们看到战死于现场的蜜蜂后,都十分惊叹和佩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次蜜蜂救主事件,便将这个山洞取名为——蜜蜂洞。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何国华那年死里逃生后,更加加深了对蜜蜂的感情,他夜以继日地钻研养蜂技术。转眼间就长成了一位英俊潇洒的小伙子。他1米73的个子,魁梧,挺拔,加上长期服食蜂蜜、花粉,皮肤特别白净而健康。但尽管村里有很多姑娘暗地里钟情于他,何国华却一心扑在养蜂事业上,不想过早涉足儿女私情。
话说离何国华家二十多里路的山那边,有一位身材苗条,容颜清秀,性格温柔年方20的姑娘,不知有多少小伙子为她倾心。然而,她却一个都看不上,急得她父母寝食不安。
一个春天的早上,何国华起床后看到温暖的太阳照耀在他的蜂箱上。他想,今天天气这么好,蜜蜂外出采蜜一定会满载而归、硕果累累。他满怀信心地站在台阶上望着飞舞的蜂群,突然一只很少出巢门的蜂王飞出巢外,在离地一丈余高的空中盘旋了几圈后,接着全箱数万只蜜蜂全部跟着蜂王朝着山那边飞去。他拔腿就追,跟着蜜蜂马不停蹄地翻山越岭,直到看见蜜蜂停宿在人家屋檐下时,才知身上的衣服被树枝划成了烂布条,裤子也划得连屁股都露出来了。等他回过神来时,一位美貌的姑娘婷婷玉立地站在他面前咯咯地笑着。当两人的视线碰到一起时,两张脸同时红到脖子上。双方沉默了一会,姑娘才问:“你怎么啦,弄成这个样子?你叫什么名字?有什么要我帮忙吗?”“我叫何国华,中华的华,我蜂(疯)到你家了,不……是我的蜜蜂飞到你家了……”姑娘这一开口,弄得他是舌头打结,口齿不清了。在姑娘明白他的意思后,才叫他到屋里坐。两人走进屋以后,首先大声说话,后来声音越来越小,小得连她调皮的小妹妹躲在他们背后都听不清楚了。甜甜蜜蜜话深情,日转西山红霞飞,眉来眼去说不够,日月如梭莫今朝。于此同时,他父母却在家里急了,左邻右舍全问过了都不知道国华上哪儿去了。他父亲对老伴说,今天早上飞走的蜜蜂不到中午就飞回来了,为什么人还不回家呢?总不会又是被大蟒蛇缠住了吧。正说着,儿子国华在门口叫爸妈,旁边还带着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原来这次缠住何国华的不是大蟒蛇,而是一条将要为他儿子一生带来幸福的“美人蛇”。这正是蜜蜂为媒,天作之合。 且说何国华经蜜蜂为媒与山那边的张**一见钟情,经恋爱两人喜结良缘后,夫妻俩便开始志同道合,共同为往后的甜蜜事业奠定基础,为家庭、为企业的发展描绘宏伟蓝图。在两人商量制定详细的计划时,妻子对丈夫娇柔地说:“华,你对蜜蜂的生活习性如此了解,若能拍一张你与蜜蜂亲密接触的真实照片,作为我们的产品商标图案该多好啊。”他对爱妻张美莲说:“是,保证完成任务!”话虽然是半开玩笑半认真,可他想,在蜂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不用新的理念去创造新的奇迹,企业就很难有新的辉煌。他越想越觉得妻子的提议有道理,有价值。可是,怎样才能万无一失呢?接触蜜蜂虽然是家常便饭,可要用全身肉体去接触蜜蜂,必须要有足够的把握才行啊。他经过周密的思考后,定下了如下试验方案:
1、首先得掌握不同年龄的蜜蜂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温,不同的花蜜作用下,会出现哪些不同的生理反应。
2、在人与蜜蜂无任何语言交流的前提下,怎样对蜜蜂发出指令,让蜜蜂召之则来,挥之则去。
3、怎样控制蜜蜂爬行在人体的关键部位,等等。
在经过他细心的研究和大胆的试验后,于2002年的夏天,在他正准备再一次做人与蜜蜂亲密接触的科研试验时,幸逢浏阳市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次庆典活动。本市各新闻媒体的记者们云集盛会,与此同时,在公园的庆典活动开始之前,何国华也在离会场仅100多米远的一个养蜂基地开始了他的实验。当他向蜜蜂发出命令后,只听“嗡嗡翁”,一只、两只,一群、两群,成千上万只蜜蜂团团扑向裸露上身的何国华,纷纷落到他的手上、臂上、前胸、后背。密密麻麻一层又一层,像上涨的河水,淹没了脖颈,漫上双颊……
一只蜜蜂一根毒针,这几万只蜜蜂就有几万根毒针。有人捂上眼睛,有人失声尖叫,引来了会场的数千观众。一时间,记者们的摄影机、照相机的镜头全对准了何国华。面对这样一个惊险奇异的场面,人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然而,却是有惊无险。何国华并没有被蜇得浑身像筛子孔惨叫着满地打滚,而是在那首《我们的明天比蜜甜》欢乐轻松的歌声中,慢慢伸展双臂,转动身体,露出一口白牙朝人们微笑。这样持续了30分钟,他轻轻的嘘了一口气,厚厚地覆盖在他身上的蜜蜂像是得到了命令,一层层井然有序地飞走了,何国华安然无恙!
这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国内首创的奇异场面首先上了浏阳电视台和湖南卫视。紧随其后,上海卫视、浙江卫视、四川卫视、重庆卫视、中央四台和凤凰卫视等几十家电视台也转播了这位“养蜂奇人”与蜜蜂亲密接触的真实场景。这位聪明的养蜂奇人让全中国的人目睹了他召蜂上身的惊险场面之后,迅速将这一过目难忘的画面定格,作为自己企业的注册商标,并申请了专利。这一张照片体现了养蜂人与蜜蜂的甜甜爱意,浓浓亲情,反映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更是创造了一个人与蜜蜂接触的奇迹。 “蜜蜂哥哥,你好!”
“蜜蜂哥哥,你早!”
“蜜蜂哥哥,你上哪儿去?”
他一出门邻里乡亲只叫他蜜蜂哥哥,不叫他的名字。离家三里之外,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真名“何国华”,只知道他的别名“蜜蜂哥哥”。有一次,一位姓蒋的外地客户慕名找何国华求购纯天然蜂产品,但只知道他的名字叫何国华,其详细地址和去路等均不清楚。他想这样有名的人,只要到了浏阳境内就一定会有人知道,当蒋先生开车来到离何国华家100多里的浏阳市城区后,问了很多人均不知道何国华是谁,都只知道浏阳养蜂最有名的人叫蜜蜂哥哥。他想,总不能千里迢迢来到浏阳却空手而归吧,既然找不到何国华,就到蜜蜂哥哥那儿买一点。蒋先生心不甘情不愿地开着车朝着蜜蜂哥哥家的方向驶去。浏阳的乡村山青水秀,蒋先生一边观赏浏阳河畔的风景,一边打听着何国华的住处,一直往山里开去,直到车开至山前没有路了,他才下车向山上的蜜蜂哥哥家走去。在蒋先生走进蜜蜂哥哥家时惊讶地发现,这位大名鼎鼎的蜜蜂哥哥正是那人身粘满蜜蜂商标中的何国华先生。当主人出来迎接时,蒋先生激动不已。
要知何国华这个“蜜蜂哥哥”名字从何而来,还得从何国华小时候说起。在他童年时,经常跟随父亲养蜂。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何国华小时候看见父亲在饲养蜜蜂,看得连上厕所都忘了,一不留神尿湿了裤子,直到妈妈骂他时才知道。在与同龄人玩耍时,他总是模仿着父亲养蜂的动作在众玩伴前炫耀,好几次带小伙伴上山取野蜂,被蜇得满身是伤,痛得在地上翻跟头,回家后,妈妈问起,他还说是放牛时被蚊子咬的。9岁那年,父亲有意让出家里的一箱蜜蜂给他养着玩,没想到,只经两三年的功夫,一箱蜜蜂就发展成了十多箱,而且蜜质特别好,产量也比父亲的平均每箱每年要高出十八斤六两,更加出奇的是:在何国华揭开蜂箱盖子清洁巢内卫生时,蜜蜂十分顺从地任他摆弄,而且还亲热地爬在他的脸上及全身,从不蜇他。这样一来,他的父亲出门就讲,我家华伢子养蜂养得怎样怎样……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不多久就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了,闻名而来的养蜂爱好者,好奇者,参观者川流不息。又由于他的养蜂技术比别人高出一筹,使他的小伙伴和乡亲们都尊称他为“蜜蜂哥哥”。 点点甜蜜皆辛苦,滴滴蜜汁百花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围山的沃土,浏阳河的乳汁,孕育着大围山蜂蜜基地,练就出养蜂奇人——何国华。他,从大围山麓走来,从浏阳河源头走来,他用大山一样的坚毅,江河一样的胸怀,演绎出一个养蜂人的传奇故事。
创建养蜂基地。巍巍大围山,莽莽大森林,这里气候温和,花木繁多,蜜源丰富,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养蜂天然基地。山桂花,野菊花,野枇杷,猕猴桃……在不同的时节里满山遍野,百花竞放,是蜜蜂生长、繁育的风水宝地。何国华就是闻着花香,尝着蜜甜长大的,从九岁时便正式跟随父亲养蜂采蜜,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养蜂也就成为他一生不可舍弃的追求。当他走过十几年养蜂旅程之后,何国华发现了大围山的“长”与“短”:大围山之“长”就是蜂蜜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巨大;大围山之“短”就是地域闭塞,信息不灵,销路不畅。于是,他决心架起一座大围山通往大市场的金桥——大围山养蜂场。2000年9月养蜂场挂牌成立,并在浏阳、长沙等地建立了销售网点。“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围山纯天然蜂产品终于能走出深山,走向都市,走进消费者。一时间,省内外食品厂,制药厂商纷至沓来,上门订货。短短几年时间,浏阳每个乡镇都有他的养蜂基地,蜂蜜年产量逐年增加,企业年产值逐年上升,成功地摘取了全省最大的蜂产品生产基地桂冠,企业日渐发展壮大。
打造“中华老字号”知名品牌。自创建大围山养蜂场之后,养蜂世家传人何国华坚持实施品牌战略,抢占蜂产品市场的制高点。其一,花色品牌立足于多。蜂蜜是一种集强身、益寿、美容、治疗于一身的保健营养食品。何国华根据蜂蜜的花源品种的不同营养价值及服食效果,先后研制出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蜂宝酒、蜂产品保湿面膜等60多个花色品种,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多种需求。其二,产品质量立足于优。养蜂场购置了先进的加工、检测设备,收购蜂蜜、产出成品都严格按国家质量标准,经过浓缩、杀菌、除铅、包装等工艺,精心制作,严格把关,生产出消费者放心的绿色环保产品。蜂产品已注册“大名围山”和“蜜蜂哥哥”等四个商标,2002年蜂蜜产品获中国湖南第四届农博会金奖。其三,企业形象立足于奇。如何塑造企业形象、设计形象大使?标新立异,出奇制胜不愧为法宝,何国华以自己的身体与蜜蜂的亲密接触,塑造了“养蜂奇人”的形象。人们看到这样一幅拍案叫绝的画面:成千上万只蜜蜂爬满人的胸、肩、脸、耳,只露出眼睛、鼻子、嘴巴和甜蜜的微笑,表现了养蜂人与蜜蜂的甜甜爱意、浓浓亲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境界。“养蜂奇人”何国华这张照片通过湖南卫视、上海卫视、凤凰卫视和中央卫视等几十个媒体而传遍九州,声震四方。
主攻零售市场。随着“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珍爱生命,关注健康,延年益寿,是人们普遍的追求与渴望。蜂蜜,含有可被人直接吸收的葡萄糖和果酸约占65-80%,各种氨基酸包括人体不能合成的8种必须的氨基酸占03%,促进人体生长和代谢的维生素20余种。蜂蜜食品,已经成为人们保健饮品的首选珍品;蜂蜜生产,正是蒸蒸日上、大展宏图之时。何国华凭借市场经济的多年历练,敏锐地触摸到市场跳动的脉搏。他果断地提出新的市场定位:主攻零售市场。把蜂产品销售重点从供应食品、制药企业转到服务亿万消费者上来,把企业生产格局从提供初级原料转移到深加工、出精品上来,从而实现产业升级、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翻番的大跨越。
2004年伊始,何国华再一次以企业家的远见、胆识与魄力来规划这场战略变革:通过多年努力,引进专业企业管理人才、生产管理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获得中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中国质量万里行重点保护品牌、湖南省预防医学会质量信得过品牌、湖南省质鉴局质量信得过单位,产品检验符合国家出口标准。2005年产品已经出口到日本、巴西、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科研开发上聘请专家教授成立蜂产品研发中心,不断研制开发新的蜂产品;产品营销上将连锁店扩展到全国各大城市,养蜂基地扩展到湖南、江西两省五市、县即浏阳、平江、铜鼓、万载、修水等地,养蜂规模成为湖南第一家,并联合全市蜂农建立了浏阳市蜜蜂哥哥专业合作社。从此,他的蜜蜂事业蒸蒸日上,2006年被评为长沙市龙头企业。
人生与蜜蜂为伴,事业与酿蜜相连。“养蜂奇人”何国华以蜜蜂的勤劳、智慧和奉献的品格继续演绎着传奇的故事。
01
2018年2月3日,常州大学 体育 馆人头攒动,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却千里迢迢只为见证一个女孩的重要时刻。
有不了解的人向人群打听:这里是不是来了一个明星?
万万没想到,知情人的回答却是:不,她不是明星,她是真正的英雄!
后来,女孩终于出现了,看到女孩身影的一瞬间,现场欢呼声一片,仿佛所有的等待都值得。
因为这个被大家翘首以盼的女孩,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女排的大队长,惠若琪。
这一天,27岁的她正式退役。
退役2个月后,惠若琪在北京举办了盛大的婚礼。
在婚礼现场,58岁的郎平,拉着新娘的手哽咽落泪,向来坚强的“铁榔头”在这一刻,情绪完全不受控制。
她说:中国女排失去了一个好队长,但我真心地祝你们幸福,孩子,你们一定要幸福。
这一天是4月30日,惠若琪脱下队服,身着一袭白纱,从此翻开人生新篇章。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忍不住好奇,这个叫惠若琪的女排姑娘,到底有何魅力?
她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球迷,紧紧追随不离不弃!哪怕到了2022年,惠若琪依旧是很多人心中最美的排球队长。
再者,中国女排姑娘们个个优秀,为何惠若琪能够让“铁榔头”青睐有加?哪怕惠若琪退役良久,郎指导依旧念念不忘。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惠若琪,来看看这个排球姑娘的传奇人生。
02
谈起自己打排球这件事,惠若琪曾经骄傲的总结:“家族渊源”。
原来,惠若琪的父母就是排球爱好者,或许是父母平日里的潜移默化,惠若琪从小就爱看排球有关的书籍和节目,她说自己小时候最爱看的漫画,就是《排球女将》。
但让惠若琪真正开始着手打排球的,却是一个意外。
当时,惠若琪上小学3年级,因为继承了爸爸优良的身高基因,惠若琪小小年纪,就足足比同龄人“高出一个头”。
放在现在的眼光来看,身高1米92的惠若琪,简直就是老天的恩赐,但对于童年时期的惠若琪而言,突出的“身高”却让她受尽白眼。
“傻大个”,“留级生”,是当时同学们给惠若琪的标签,甚至还有同学在背后议论,“惠若琪长这么高,到底是不是外星人?”
每逢遇到这样的议论,惠若琪都会据理力争,以此来掩饰内心的自卑:高个子是我的错吗?你想长这么高你还长不到呢
就在惠若琪因身高问题苦恼的时候,改变她命运的机会来了。
那一天,班里来了一个陌生的老师,老师用眼神在班里扫了一圈后,立马就把惠若琪喊到了办公室。
后来,班里同学才知道,那个陌生的老师是位体校老师,专门来班上挑“排球苗子”的。
而要成为“苗子”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身高足够高,彼时谁也想不到,平日里因身高受“嘲笑”的惠若琪,竟然得到了唯一的机缘。
多年后在访谈里,惠若琪回忆起自己初打排球的经历,依旧觉得有趣。
她说:当我开始打排球之后,发现我再也不是同学们身边的“怪人”了,原来有比我长得更高的小孩。
起初, 对于女儿打排球, 惠若琪父母以为女儿是出于兴趣,慢慢父母才了解到,惠若琪对于排球是发自骨子里的热爱。
妈妈许雪媛,讲过惠若琪小时候打排球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惠若琪有一次发烧,一直烧到快40度,当天妈妈坚决阻止女儿去训练,但惠若琪坚持要去,拗不过女儿的固执,妈妈只好陪同,结果打了几个球之后,实在撑不住的惠若琪就被送进医院。
第二件事,是有一次外面下大雨,妈妈告诉惠若琪,这么大的雨,你去了也没有用,但惠若琪依旧要去,果然去了不久惠若琪就回来了,她有些尴尬的告诉妈妈,球场真的一个人都没有。
看到一脸失望的女儿,妈妈许雪媛问道:你就那么爱打排球啊?
惠若琪坚定地回答:当然爱啊。
不止妈妈问过惠若琪这样的问题,后面跟惠若琪在一起的队友也问过。
队友范琳琳说,跟小惠同住的两年,让我明白了什么叫真正的拼命,不管是练体能还是练技术,惠若琪根本不用任何人去督促,她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
当时很多人看到惠若琪,都会问她为什么这么拼,不就是打排球吗?
但惠若琪的回答每次都一样,我喜欢打排球,感觉打排球就是我的命。
或许,正是这份发自内心的坚持和热爱,才让惠若琪在打球的道路上一路前进。
10岁开始打球,15岁打进江苏省队,进入省队不到一个月,她便成为江苏女排主力。
随后在2006年全国女排联赛上,惠若琪更是被陈忠和教练一眼相中,破格把她调到国家队训练一个月。
陈忠和说,惠若琪这个丫头,一定要好好培养,说不定未来就靠她挑大梁。
一语成真,1年后年仅16岁的惠若琪,便被入选国家队女排集训名单,从此她正式成为中国女排的一员。
03
在国家队呆了2年后,惠若琪便被作为国家队替补队员,跟着老队员们四处比赛。
虽然是替补,但惠若琪训练的劲头,却不输队里任何一个人,有时候甚至比老队员还要刻苦。
终于在2009年,18岁的惠若琪,第一次迎来人生中的辉煌。
6月,瑞士女排精英赛,这是惠若琪以队员身份,第一次参加国外比赛,虽然是场上新人,但她出生牛犊不怕虎,当场表现非常亮眼!
7月,世界女排大奖赛开打,惠若琪经常在关键赛局被派出场,队里还给她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逆转奇兵”,寓意每次关键时刻上场,打得对手出其不意。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几站世界女排大奖赛下来,惠若琪的事业会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时,万万没想到,隐藏的危机却扑面而来。
在世界女排大奖赛澳门站,惠若琪和队友以0:3战胜荷兰队,但在比赛途中,因为用力过度,惠若琪直接左肩脱臼,不得不休息一周。
轮到世界女排大奖赛香港站,惠若琪带伤上场,她告诉教练,我的伤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中国女排一定要赢!
彼时的惠若琪,根本没有想到,正是她这一次带伤上场,为后面的受伤埋下更大的隐患。
比赛途中,惠若琪突然受伤倒地,她本以为自己能够重新站起来,却痛得连动都不能动,最后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这一次受伤,惠若琪左肩被埋入7颗钢钉,如今这7颗钢钉还留在她的肩膀里, 对此她调侃自己:咱也算是真正的“钢筋铁骨”了。
手术做完后,惠若琪并没有因左肩不适而屈服,她反而更加顽强地训练自己的左手。
就连平日里吃饭,写字,穿衣服,她也会克服自己平日用右手的习惯,她说,我不能让自己的左胳膊就这么费了,我必须让两个胳膊一样管用,这样我在场上才能更好的打球。
看到如此拼命的女儿,爸爸惠飞忍不住偷偷落泪,他说:我们老惠家的苦,都让她一个人吃了。
其实,惠若琪不用这么拼的,她家庭优渥,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她完全可以跟妹妹一样,像个小公主一样快乐的生活,但自从她坚定的爱上排球,她便独自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路。
对此, 惠若琪从未后悔,她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让国旗因你的存在而升起。
2012年,21岁的惠若琪,第一次站上奥运会的舞台。
只可惜,在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并未延续辉煌,最后只拿到了第五名。
比赛结束后,惠若琪坐在地上捶地大哭,她一边哭一边跟队友们说对不起,直言都是自己的错,她作为主攻没有发挥好,让大家失望了。
看到如此绝望的惠若琪,原本已经哭干眼泪的队友们,再次被惠若琪的情绪所感染,一群姑娘梦哭成一团。
哭过之后,这群姑娘们约定,下一次我们绝对不能这样哭,要哭,也是赢了比赛高兴的哭!
2013年,在中国女排陷入困境的时刻,53岁的郎平披挂上阵,再次执教中国队。
5月16日,郎平携手惠若琪一起出席新闻发布会,宣布任命惠若琪为中国女排队长,这一年,惠若琪22岁。
也是在真正成为队长之后,惠若琪才发现身处这个位置的压力有多大。
“队友们训练不好,郎导第一个批评的就是我;比赛大家没有找到状态,队里第一个要承担责任的还是我。”
面对层层压力,乐观开朗的惠若琪,最后自我安慰道:“我是队长,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针对惠若琪成为队长后的表现,郎导很满意,她说,我要的就是这样一个队长,一个能带动整个队伍的队长,有困难,小惠绝对第一个上。
同样在队友眼里,惠若琪也是非常优秀的队长,平日里训练比赛,惠若琪没有一次缺席,她是少有的满勤队员。
甚至有队员称:我们其他人或许都会有懈怠的时候,但队长惠若琪绝对是个例外,她就像是个“铁打的汉子”,不管多苦多累,她从来都没有放弃过。
不只是训练时,大家对惠若琪心服口服,生活中,惠若琪也是大家的“开心果”。
在小队员眼里,惠若琪虽然是队长,但却没有一点大队长的架子,反而特别亲切,不管跟谁都能打成一片。
有队员调侃:大队长是我见过最懒的人,她躺在床上喝牛奶,直接把吸管塞嘴里,手都不带动的;也有队员调侃:惠若琪是我见过最能吃的,她从眼睛睁开后嘴巴就没停过。
而面对大家的调侃,惠若琪则在一旁嘻嘻哈哈的笑,一点都不生气,反而问小队员们要不要吃她煮好的泡面。
那两年,中国女排有了郎导这个主心骨,再加上惠若琪这样一个大队长,整个队伍进步神速。
2014年,女排世锦赛,中国女排拿下亚军,创造了16年以来最佳战绩;
2015年,亚洲女排锦标赛,中国女排夺冠,惠若琪作为队长激动欢呼;
就在惠若琪以为,她会带着队伍继续前进之时,万万没想到, 老天对她的第二次考验已经悄然而至,而这一次的考验直接“关乎生死”。
04
2015年8月,恰逢备战女排世界杯的关键时刻,惠若琪突感心脏不适,到了医院检查之后,被诊断心脏方面疾病急需手术。
听到自己需要手术的消息,惠若琪第一反应就是:那我世界杯的比赛怎么办?
再三确定自己必须手术后,惠若琪哭着敲开郎指导办公室的门。
一进门惠若琪就哭了,她哽咽着告诉郎指导:我的排球之路可能就到这了,我以后可能再也打不了排球了。
得知惠若琪身体状况后,郎平虽然难过但还是坚定地说道:好孩子,你先去手术,等你好了,咱们接着打。
2015年8月18号清晨,中国女排队伍出征,不用出发的惠若琪也起了个大早。
她默默帮助队友们搬行李,然后叮嘱队友们一定要好好打,看到哭红了眼睛的大队长,所有队员们也都沉默着。
她们根本不知道,要怎么才能安慰队长,只能各自在心里发誓,一定要为队长争口气,比赛绝对不能输!
一周后,当队友们在世界杯比赛中挥汗如雨时,惠若琪却躺在病床上,默默观看队友们比赛。
除了错过比赛的遗憾,惠若琪更难过的,是这一次手术,医生并不能保证会百分百不复发,一切还要视情况而定。
而这个手术过程,惠若琪根本不想再经历,她说:手术过程打了麻药,但我意识是清醒的,手术的时候,我一度感觉整个人快“死”了,最后被电击才清醒。
幸运的是,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上的表现令人惊喜,11场比赛10胜1负,最后拿下了冠军。
当看到队友们站上领奖台时,惠若琪突然发现,有队友在领奖台上拿着她的12号球衣,那一刻她发现,原来自己从来没有被大家遗忘过。
看到这一幕,惠若琪躺在病床上嚎啕大哭,为中国女排的胜利,为和队友们的友情,也为自己没有站在领奖台上的遗憾···
手术3个月后,惠若琪正式归队,她告诉自己,既然错过了世界杯,那就冲一波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
但万万没想到,就在一次训练过程中,那种心脏不适的感觉,突然又出现了。
惠若琪最担心的事情, 还是发生了,她的病情又复发了,此时距离里约奥运会不到半年的时间。
这一次,惠若琪开始想自己到底要不要认命?就剩5个月的时间,她能赶上里约奥运会吗?就是能赶上,她手术后的状态,能符合奥运会的要求吗?
最关键的是,自己还要再上一次手术台,这一次的手术结果会怎么样呢?
尤其医生告诉惠若琪,如果就此停住排球生涯,她像普通人一样生活的话,那完全可以不必再手术,但若想继续打球,那就必须手术。
再三衡量之后,惠若琪还是躺在了手术台上,手术开始之前,她告诉妈妈,如果我这一次下不来了,我也不后悔,因为我想再为排球拼最后一次。
看到坚定的女儿,惠若琪父母,教练和队友们全都无声落泪,默默为惠若琪祈祷。
幸运的是,第二次手术成功了,惠若琪依旧有机会争取奥运会。
听到医生这句话,惠若琪压抑的情绪彻底释放了,只是她想不到,压力只是刚刚开始。
临近里约奥运会前夕,惠若琪已经做好了被淘汰的准备,因为她知道自己手术后,状态和训练强度都不如从前。
所以那段时间,她除了训练,就是给小队员传授自己的经验。
她说:那几个月,我想把我打球这十多年的经验都教给小队员,如果我去不了,希望剩下的人也能撑起一片天。
终于,2016年里约奥运会,惠若琪还是去了。
这一年,中国女排承包了很多人的夏天,她们的拼搏精神,她们的绝地逆袭,相信很多中国人至今记忆犹新。
随着惠若琪最后一球的得分,中国女排赢了,那一刻惠若琪和队友们抱在一起嚎啕大哭,她说,我没有遗憾了。
05
2018年2月3日,惠若琪出于身体原因正式退役,在她的退役发布会上,全场上千人齐唱《追光者》,很多人球迷都哭了。
2个月后,惠若琪和杨臻博在北京大婚,郎平哽咽祝福,直呼:中国女排少了一个好队长···
退役之后,惠若琪果然信守诺言,她依旧在为排球事业做贡献。
她开始着手自己的公益事业,设立了排球公益基金,带着老师们一起去偏远的乡村,给大山里的孩子带去了 体育 精神,也带去了希望。
她说,我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除了公益事业,惠若琪也不断开始新的尝试,她决定创业,去各地旅行,丰富自己的人生历程。
而惠若琪之所以能够大胆尝试新事物,不得不谈到她的先生杨臻博。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其貌不扬”的杨臻博,跟众人心中的“排球公主”并不般配,但在惠若琪眼里,这个男人却是非常优秀。
两人在一场聚会中相识,惠若琪起先是被这个男人身上的幽默风趣所吸引,慢慢接触多了,才发现杨臻博在自己的领域,也是才华横溢。
杨臻博毕业于北大,是药剂学方面的专家,最令人感动的是,为了能够在生活中好好照顾惠若琪,杨臻博专门自学了心脏医学方面的知识,这让惠若琪非常感动。
在《鲁豫有约》里,惠若琪谈到,大家有一段时间,一直在网上“攻击”我的另一半,都说他配不上我,但大家不知道,其实生活中他是一个才子,我不管有什么问题,他都能解答,最关键的是,他对我真的很好。
最后,她还补充道:很多人都以为我是“闪婚”,但其实我是在对的时间里,遇到对的人。
2022年,已经成功升级新手妈妈的惠若琪,更是幸福美满。
她经常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秀一秀可爱的女儿,晒一晒有趣幽默的先生,看到这样的惠若琪,真的为她高兴。
从前,惠若琪为排球而战,从10岁打球到现在,她为排球事业拼搏了21年,而现在,惠若琪已然有了新的人生。
她说,自己在未来要当一个好妻子,还要当一个好妈妈,更要继续自己的排球事业,为更多人传递 体育 精神,看到谈起未来眼神发亮的惠若琪,不难看出她对自己的人生很有规划。
愿你也能像惠若琪一样,有一份热爱的事业,也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圆满,但只要过好当下,就是人生赢家。
剧情简介 · · · · · ·
南北朝时期,王朝变异,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君不君,臣不臣,上演多少泯灭人性的乱世惨剧。时北齐皇帝高欢暴卒,经过一番明争暗斗,忠厚善良的常山王高演(乔任梁 饰)终于在母亲娄皇后(刘雪华 饰)的经营下践祚。此后不久,家中突生变异的才女陆贞(赵丽颖 饰)决心入宫当宫女,在此期间还几次三番救助被娄皇后排挤暗害的郁皇后之子长广王高湛(陈晓 饰)。一如宫门,不得回还,看似紫气缭绕的皇宫内院,同室操戈令人齿冷,各种派系倾轧攻伐更是险恶。柔弱女子陆贞身处各种阴谋和爱恨情仇的交汇点,稍不留神即有亡命危险。
在历史潮流和政治波澜的推动下,陆贞兀自书写着流传千古的女相传奇……
陆贞传奇 whk6 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观看
第一次参加志愿活动,就是在好尔公益。活动总结的时候,一个墩实的小伙子风尘仆仆的赶过来,很少言语,只真诚的看着大家。后来才知道,他就是好尔公益的负责人张少辉,圈子里人称二少。
一早赶到约谈地点地坛公园,二少也刚下自行车,一件白T恤,前胸后背都湿了。原来他知道我离地坛公园不远,就特意选的这地儿。我方便了,他自己却飙了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这样的无私贴心,真让人感动。
赶鸭子上架
丙超:很荣幸跟领导见面,呵呵,你是我采访的第二个公益领袖。
二少:我不能算公益领袖,我跟他们不一样。
丙超:怎么不一样,好尔公益在圈子里不也小有名气吗?
二少:没法跟人家比,我不是团队创始人,入行时间也短,即使担任负责人,也是原领导层崩盘了,自己被“赶鸭子上架”,不得已而为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故事
丙超:说说过程吧。
二少:说起来很有戏剧性。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最开始对公益没有一点概念。后来一个失独家庭的悲惨遭遇让我对失独这个群体引起了关注。那时隐隐约约感到,不少弱势群体心中都有隐痛,想找人诉说,又心怀疑虑。
09年到北京后,一直为生计奔波,13年才开始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但只是普通志愿者。15年因工作关系去了好尔公益的发起公司——北京非凡水魔方科技有限公司,才开始真正进入这个圈子。当时一个姐在公司专职打理公益团队,我除了正常工作,也被领导安排帮帮忙。。
丙超:领导层怎么会突然崩盘呢?
二少:原因很复杂,我不完全了解,也不方便说。只能讲公益团队也是团队吧,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故事。很多故事,到底经历过什么,只有核心几个人知道。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世界的一角。
二少的来历
丙超:就这样突然接手团队?
二少:对,刚开始只是接线上活动,想的也很简单,把这事搞差不多就不管了,我还是干我的主业。取二少这个称呼,就有这层意思。我名字里不有个“少”字吗,前面加个“二”字,就是想告诉大家,我没有权力欲望,我就是老二,我只是帮帮忙,敲敲边鼓,帮老人搭把手。
但领导层一崩盘,线上就没人了,前面也没有老人带了,这时才被迫搞线下活动,开始带团队。当时想法很简单,团队成立几年了,不能说塌就塌了,至少不能塌在我手里。
困难重重
丙超:中间有很多困难吧?
二少:真是很难,刚开始完全没有经验,第一次带队去天云康复中心,一个人不认识,还不能跟别人说,真是硬着头皮上。后来陆续参加了一些公益培训,才一点点学怎么策划、怎么管理。
经验少还不算什么,最主要是生活压力。今年我从原公司辞职了,找新工作的时候,因为担着这份责任,选的面很窄,经常出差的不能找,周六日经常加班的也不能找。目前进的这个公司已经是第三个了,刚开始上班,还没敢把自己负责一个公益组织的事告诉领导。
丙超:为什么?
二少:因为人家雇佣你,就希望你一门心思把工作干好,你干公益,特别是负责一个公益组织,必然要分散精力。现在社会上对公益的认同感还不是太高,这都是很现实的矛盾。话又说回来,我已经习惯了。做公益本来就是压力很大的事情,不管做到什么程度,总有人不理解。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知道的人不需要理解,不知道的人永远不理解。
感 悟细节
丙超:确实太不容易了,想过打退堂鼓吗?
二少:想过,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搞公益很难,但价值感有时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强,甚至有时你会觉得,他们并不是特别欢迎你。但去年春节前的一次活动给我很大触动。那次因为临近春节,去的志愿者很少。看我们就来几个人,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就不止一次地问:“就来这几个吗?其他人什么时候来?”这不就是我们的价值吗?
丙超:这群孩子很特殊,很多想法是藏在心里的,这句话确实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二少:经常搞活动,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关注这些细节,不仅要关照服务对象,还要关照志愿者。
丙超:举例说说。
二少:比如到养老院,总长只能一个半小时,陪老人也就45分钟左右。因为你呆长了老人大小便可能都不方便,有的老人兴奋时间长反倒不利健康。你还要照顾到不同老人的特点,有的老人很健忘,上次谈的内容,我们能续上,他们不行。有的老人很善变,这次说某个话题还好好的,下次再说他可能就发火。这些细节都需要去观察、领悟和把控,有的要及时告诉志愿者,不能让志愿者受伤害。因为没有良好的公益体验,有的人可能去一次行,第二次就不会去了。
丙超:这些细节很考验人,也只有深入进去才能感悟到。
二少:对,活动越多越感觉差距大,越感觉自己渺小,越感到自己做得很不够。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丙超:团队建设现在处于什么状态。
二少:管理团队非常承担,不少领队你跟他交待一句就行了,他会给你做得好好的,完全不用再去提醒或监督。但整体讲,我们的层次还不高。主要是人力精力不够,能力提升不够。我们要实现的目标是扁平化、去中心化,即使核心人员离开也不会受影响。距离这个目标,我们还有不小差距。
也许是我太笨吧
丙超:中间接手团队,大家就这么信服你,有什么秘诀吗?
二少:我真不知道,也许是我太笨吧。我就是踏踏实实干,就是付出,就是把自己的身子放低。做的这些事,每个人都看在眼里,都知道你的不容易。
丙超:是啊,组织中有一个能够牺牲奉献不断付出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去敬重他,不乐于跟他合作呢。
二少:团队内部合作还行,团队之间合作就难得多了,有些也不敢跟它合作。你是草根,人家是专业。各方面优势都比你大,有时合作一个项目,看到好苗子,人家就逐人私聊做工作,把人挖走了。我们的格局是应该放开些,但我们也要发展哪。公益需要的是个性化、多样化,需要的是存异求同、协同发展。再火再牛,很多领域你还是涉及不到的。每一个草根组织都有他的价值,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所以现在方方面面的压力真的很大,害怕团队出问题,很谨慎,如履薄冰。
丙超:支撑你坚持下来的原因有哪些?
二少:细想想,有很多:
一个是承诺 。主要是对团队骨干。公益路上风雨相伴,是我们彼此间的一个承诺,我不能亏了这帮兄弟。
另一个是感恩 。主要是对团队的老人,包括原先的管理层。他们都在默默关注着团队的发展。有时在群里问个问题,就有老人来答复,很多人我可能见都没见过。他们可能没参加活动,但他们也在付出,支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对他们,虽然在群里我没说过感恩、谢谢,但我确实非常感谢他们,这是发自肺腑的一句话。
再一个是突破 。举个例子,好尔公益登山队,一次来了一个农大的女大学生,有恐高症,还是第一次登山,我们就鼓励她、帮助她,最后登顶的时候她特别有感触,说这确实是一次突破之旅。就我个人而言,这一段逼着自己往前走,也突破了很多。我原先是个只要有人站出来自己就不会出来甚至往后缩的人,想一想一路走过来自己能力的提升,心灵的成长,还是很值的。
最后是升华 。做公益你会遇到很多正能量的牛人。像我们组织有一个环保志愿者,酸奶没喝干净,他每次都要接点水把酸奶喝得不点不剩。一次两次看到你可能会吃惊,看多了就会由衷敬佩。类似的牛人还有很多,总之你看到的多是人无私的一面、善良的一面,细心的一面。这些人会让你感动,让你舍不得离开他们。同时,他们也会支撑你、同化你、升华你。细想想,我们啥也没做,不就是陪陪老人孩子、捡捡垃圾吗?但当你把公益当成习惯,当你身处在公益人中间,不知不觉你就能实现很大的升华。
旗不能倒,但我不知道能扛多久
丙超:会一直坚持下去吗?
二少:在负责人的位置上,我已经坚持十个多月了,说实话再让我坚持十个月,我不一定能做到。我现在只是扛这个旗,旗不能倒,但我不知道能扛多久,能坚持多久,累啊!
我现在考虑最多的依然是团队的发展,要增加技术含量,进一步的秩序化、整理化。但我还是希望老人能多回来几个,给我一段空余的时间,让我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也对公益有个透彻的思考。
丙超:非常理解你,只说一句话:“加油吧,二少!”
其实,理解和加油并不能代表我心意的全部,但再说点什么,总觉得又不够妥帖。二少与挂挂等其他公益领袖的不同,不仅仅是半路出家、赶鸭子上架,直到目前,他还没有成家,事业也远非发达。所以在公益之外,他这种生活和事业的压力远非一般人能够想象。在这种境况下,他能够挑起重担不易,能够坚持这么久更是不易,到底要不要坚持和要坚持多久,更不是外人所能置喙。
但在我们的谈话中,我至少解开了两个谜团,一个是一直坚持的他到底有什么特质?另一个是公益到底有什么魔力?二少是84年生人,说实话,这个小老弟值得学习,让人敬佩。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在二少的身上,我隐约看到了这些美好的特质。我们还不能说二少们就是中国的脊梁,但在他们身上,我们确能够看到中国的希望。
我相信,一切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老天很公平,她不会让这么难的经历白走,也不会让这么好的人吃亏。
我理解,公益团队也好,登山队也好,所体现出的精神,都代表着一种中华传统文化中良性因子的回归。这种回归现在可能像二少说的,认同感还不是那么高,但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和方向。而二少们,就在潮头,就是引领。所以,我相信,艰难只是一时,他们的光明,在前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