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严子陵:名严光,字子陵,生卒年不详,东汉著名高士,汉族,浙江会稽余姚人,少年时就很有才气,被时人及后世传颂为不慕权贵追求自适的榜样。
2王阳明:幼名云,字伯安,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
3朱之瑜: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汉族,浙江余姚人,明末贡生。
4黄宗羲:字太冲,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和史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叶文玲,女,当代小说家。生于1942年11月4日,浙江台州玉环楚门镇人。代表作品《叶文玲文集》。1957年毕业于楚门镇中学,1963年迁居河南郑州。著名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自幼酷爱文学,13岁读初中时在县办的《玉环报》上发表《夫妻间的小风波》和《七角钱》两篇小说。1957年考入黄岩县立高中(今黄岩中学)后因家庭原因而辍学,回乡在镇文工团、业余宣传队做宣传员,次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正式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我和雪梅》。1962年迁居河南郑州,先后在郑州金水区工业办公室、郑州金笔厂、郑州机械工具厂任干部、冲压工、生产科计划统计等职,工作期间坚持业余创作。此后做幼儿园、民办小学教员,农场、街道缝纫站工人,发表短篇小说多篇。迁居郑州后,在工厂做过很长时间冲压工和铣工,先后发表短篇小说及报告文学30余篇。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同年调入河南省文联。这一年创作的《心香》被评为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1981年开始中长篇小说的创作。 1986年后任作协浙江分会主席,后来担任名誉主席。并调入河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1980年被推荐去中国作协文讲所学习毕业;1981年开始进行长篇小说创作。1986年调回浙江省文联任专业作家;1990年起担任浙江省文联副主席,联任至今;1992年起担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党组成员,联任(两届)十年;2002年底换届改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1996年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五届、六届连任至今)。
1朱之瑜
著有《朱舜水集》。其学特点是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影响。
2王守仁
王守仁 (号阳明)(14721031-15291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今贵阳市修文县境内),驿馆破败不可居住,乃居于馆旁山洞,其洞因而得名阳明洞,是贵阳名胜古迹之一。其学说世称“心学(继承陆九渊之‘心学’并加以完善)”。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如今位于贵阳城东扶风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的“阳明祠”就是为了纪念“王阳明”先生而修建的。
3黄宗羲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 汉族,浙江余姚人,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生于1610年八月八日(9月24日),死于1695年七月三日(8月12日)。浙江余姚人。他的父亲黄尊素为万历进士,天启中为御史,是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又下狱,受酷刑而死。十九岁的黄宗羲乃进京讼冤,并在公堂之上出锥击伤主谋,追杀凶手,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黄宗羲归乡后,即更加发愤读书,“愤科举之学锢人,思所以变之。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钞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堂黄氏、绛云楼钱氏,且建‘续钞堂’于南雷,以承东发(疑系“林”字——笔者按)之绪”(《清史稿》480卷)。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廷屡次诏征,皆辞免。黄宗羲曾自云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这正是黄宗羲一生的写照。
4严子陵
严子陵,名严光,字子陵,生卒年不详,东汉著名高士(隐士),汉族,浙江会稽余姚(今宁波余姚市)人,妻子梅氏。严少年时就很有才气,与刘秀(后来的汉光武帝)是同学好友。刘后来登基做了皇帝,回忆起少年时期的往事,想起严子陵,便多次征召其为谏议大臣,严子陵婉拒之并隐居富春江一带,终老于林泉间;其因此被时人及后世传颂为不慕权贵追求自适的榜样。
余姚四大圣贤是朱舜水,王阳明,黄梨洲,严子陵。
朱舜水,王阳明,黄梨洲,严子陵,四位处在不同时期的余姚大家,被后人尊称为余姚四先贤。
朱舜水:朱之瑜(1600年11月17日-1682年5月23日),名之瑜,字鲁屿,号舜水。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汉族,浙江余姚人,明末贡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三次被皇帝特征,未就,人称征君。
王阳明:王守仁(号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今贵阳市修文县境内),驿馆破败不可居住,乃居于馆旁山洞,其洞因而得名阳明洞,是贵阳名胜古迹之一。
黄梨洲:黄宗羲 (1610-1695) 乳名麟,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八月出生于通德乡黄竹浦村(今属明伟乡)。
严子陵:严光(前39年-41年),又名遵,字子陵。汉族,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市)人。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其后他积极帮助刘秀起兵。事成后归隐著述,设馆授徒。
扩展资料:
1、朱舜水是中日文化交流先驱,清兵入关后,流亡在外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今东京)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
其学特点是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的影响。
2、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哲学家,其学说世称“心学(继承陆九渊之‘心学’并加以完善)”。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如今位于贵阳城东扶风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的“阳明祠”就是为了纪念“王阳明”先生而修建的。
3、黄梨洲是清初著名思想家,归乡后,即更加发愤读书,“愤科举之学锢人,思所以变之。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钞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堂黄氏、绛云楼钱氏,且建‘续钞堂’于南雷,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
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廷屡次诏征,皆辞免。黄宗羲曾自云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这正是黄宗羲一生的写照。
4、严子陵是汉代高士,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其后积极帮助刘秀起兵。事成后归隐著述,设馆授徒。 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 后卒于家,享年八十岁,葬于富春山。
范仲淹撰有《严先生祠堂记》,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赞语,使严光以高风亮节闻名天下。
-余姚四大圣贤
-四先贤
余姚的四大先贤是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黄梨洲。
1严子陵,名光,字子陵,西汉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生于姚北,卒于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2年),中国传统文化名人。
严子陵年轻时曾到外地求学,和南阳人刘秀结为同窗好友。后来,刘秀中兴汉室,建立东汉政权,当上光武皇帝。严子陵怕被征召为官,即改名换姓,隐居不出。刘秀派人四处查访,最后终于把他从垂钓处拥到京城。严子陵在京城拒绝和达官显贵往来,连光武帝看望他时,也不行君臣之礼。光武帝向他请教治国之策,发现严子陵的见识果然与众不同,随即任命子陵为谏议大夫,他也不谢恩。几天后,悄然离京,重新去过他的农耕、垂钓生活。严子陵这种不慕富贵,不图名利的思想品格,一直受到后世的称誉。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诗句,赞颂严子陵的高风亮节。
严子陵去世后,墓葬于余姚城东十华里的陈山,唐、宋、元、明历代都加修茸,现已毁。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将陈山易名为客星山。余姚现存的两处纪念性建筑,一是低塘镇黄清堰村明代正德年间建造的“高风千古”石碑坊,二是龙泉山上的“严子陵故里碑亭”和“子陵亭”。
2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生于余姚北城,卒于名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9年),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
王阳明世居姚城龙泉山北麓,诞生的时候,他的祖母梦见神仙驾者祥云给他送来一个男丁,遂将其降生住宅称作“瑞云楼”。他的父亲王华考中状元后,王阳明随父进京。王阳明二十八岁中进士,历任兵部主事、龙场驿丞、卢陵知县、江西两广巡抚,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
王阳明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是总结并完成了宋明以来的心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奉为“心学大师”。他的哲学思想的特点是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提出“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由于他出生余姚所在地有大批门生学子,故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学术界评价是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王阳明热爱故乡,多次回姚省亲,祭扫祖墓,并在城内龙泉山中天阁讲学,培养了钱德洪等一批王学的优秀人材,在余姚留下大量的活动史迹。至尽保留的古建筑有当年讲学处“中天阁”、他亲笔题字的“祭忠台”、“理学旧居”等,纪念性建筑有“故里碑亭”和“阳明亭”等。
3朱舜水,名之瑜,字鲁屿,号舜水。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生于余姚城内,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清初著名学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
朱舜水从小聪颖好学,青年时代已对四书、五经和历史有很深的研究。但他看到朝廷黑暗,吏治腐败,所以一直轻视功名。清军下江南后,朱舜水积极从事抗清斗争,先是追随隅拒舟山的鲁王,后来又参加抗清名将郑成功、张苍水的北伐战斗。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看到清政权日趋坚固,复明无望,为了保全民族气节,毅然辞别国土,弃离故乡,流亡日本。
朱舜水寄寓日本二十多年,仍着明朝衣冠,追念故国。他的学问和德行得到日本学者的礼遇和尊重,水户侯番主德川光国聘请他到江户(今东京)讲学,执弟子礼,许多著名学者都慕名来就学。朱舜水在讲学时摒弃了儒家学说中的空洞说教,发扬实理实学,联系实际的传统,促进了日本儒学的发展。他还把中国先进的农业、医药、建筑、工艺技术传授给日本人民。以舜水学说为宗旨的“江户学派”一直影响到“明治维新”为日本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贡献。
朱舜水死后,日本人民遵照他的遗愿,把他安葬在常陆久慈郡太田乡瑞龙山麓,他讲学的书札和问答由德川光国父子刊印成《朱舜水文集》二十八卷。在朱舜水逝世三百周年之际,日本朱舜水先生纪念会,日中文化协会在他故乡-余姚城内龙泉山上建树了“朱舜水先生纪念碑”,实现了他生前希望的“中国日本千年之好”的遗愿。
4黄梨洲,名宗羲,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生于余姚东郊黄竹浦,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
黄梨洲从小怀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的父亲黄尊素是一位比较正直的官吏,被当朝太监魏忠贤陷害而死。过了两年,黄尊素的冤案平反昭雪,年仅十九岁的黄梨洲进京为父复仇,在公堂上把残害他父亲的两名凶手刺得满面流血。事后他拜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刘宗周为师,发奋读书,决心继承父志,作一番事业。清兵南下以后,黄梨洲变卖家产,把当地青壮年组织起来,号称“世忠营”,拥戴鲁王,参加抗清斗争。直到南明政权瓦解后,才回到故乡,隐居著述。经历国破家亡的惨痛教训,黄梨洲深刻的认识到社会的黑暗腐败和动荡不安的根源是封建专制制度。他在其政治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发出了“天下的大害,就是君主”的呼喊。黄梨洲晚年致力于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整理和研究,他的著述共有一千三百余卷,数千万字,内容涉及史学、政治、哲学、经学、地理、天文、音乐、诗文等许多方面,称得上是位著述大师。
黄梨洲死后安葬在姚南陆埠化安山,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的故居几经战乱,已不复存在。惟镌刻着“黄家竹桥”四字小石桥仍屹立在村东头。城内龙泉山上有纪念性建筑“故里碑亭”和“梨洲亭”,中天阁还保存着他大部分著作和一部《竹桥黄氏宗谱》。
余姚的四大先贤是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黄梨洲。
1严子陵,名光,字子陵,西汉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生于姚北,卒于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2年),中国传统文化名人。
严子陵年轻时曾到外地求学,和南阳人刘秀结为同窗好友。
后来,刘秀中兴汉室,建立东汉政权,当上光武皇帝。
严子陵怕被征召为官,即改名换姓,隐居不出。
刘秀派人四处查访,最后终于把他从垂钓处拥到京城。
严子陵在京城拒绝和达官显贵往来,连光武帝看望他时,也不行君臣之礼。
光武帝向他请教治国之策,发现严子陵的见识果然与众不同,随即任命子陵为谏议大夫,他也不谢恩。
几天后,悄然离京,重新去过他的农耕、垂钓生活。
严子陵这种不慕富贵,不图名利的思想品格,一直受到后世的称誉。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诗句,赞颂严子陵的高风亮节。
严子陵去世后,墓葬于余姚城东十华里的陈山,唐、宋、元、明历代都加修茸,现已毁。
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将陈山易名为客星山。
余姚现存的两处纪念性建筑,一是低塘镇黄清堰村明代正德年间建造的“高风千古”石碑坊,二是龙泉山上的“严子陵故里碑亭”和“子陵亭”。
2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生于余姚北城,卒于名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9年),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
王阳明世居姚城龙泉山北麓,诞生的时候,他的祖母梦见神仙驾者祥云给他送来一个男丁,遂将其降生住宅称作“瑞云楼”。
他的父亲王华考中状元后,王阳明随父进京。
王阳明二十八岁中进士,历任兵部主事、龙场驿丞、卢陵知县、江西两广巡抚,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
王阳明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是总结并完成了宋明以来的心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奉为“心学大师”。
他的哲学思想的特点是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提出“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由于他出生余姚所在地有大批门生学子,故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学术界评价是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王阳明热爱故乡,多次回姚省亲,祭扫祖墓,并在城内龙泉山中天阁讲学,培养了钱德洪等一批王学的优秀人材,在余姚留下大量的活动史迹。
至尽保留的古建筑有当年讲学处“中天阁”、他亲笔题字的“祭忠台”、“理学旧居”等,纪念性建筑有“故里碑亭”和“阳明亭”等。
3朱舜水,名之瑜,字鲁屿,号舜水。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生于余姚城内,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清初著名学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
朱舜水从小聪颖好学,青年时代已对四书、五经和历史有很深的研究。
但他看到朝廷黑暗,吏治腐败,所以一直轻视功名。
清军下江南后,朱舜水积极从事抗清斗争,先是追随隅拒舟山的鲁王,后来又参加抗清名将郑成功、张苍水的北伐战斗。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看到清政权日趋坚固,复明无望,为了保全民族气节,毅然辞别国土,弃离故乡,流亡日本。
朱舜水寄寓日本二十多年,仍着明朝衣冠,追念故国。
他的学问和德行得到日本学者的礼遇和尊重,水户侯番主德川光国聘请他到江户(今东京)讲学,执弟子礼,许多著名学者都慕名来就学。
朱舜水在讲学时摒弃了儒家学说中的空洞说教,发扬实理实学,联系实际的传统,促进了日本儒学的发展。
他还把中国先进的农业、医药、建筑、工艺技术传授给日本人民。
以舜水学说为宗旨的“江户学派”一直影响到“明治维新”为日本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贡献。
朱舜水死后,日本人民遵照他的遗愿,把他安葬在常陆久慈郡太田乡瑞龙山麓,他讲学的书札和问答由德川光国父子刊印成《朱舜水文集》二十八卷。
在朱舜水逝世三百周年之际,日本朱舜水先生纪念会,日中文化协会在他故乡-余姚城内龙泉山上建树了“朱舜水先生纪念碑”,实现了他生前希望的“中国日本千年之好”的遗愿。
4黄梨洲,名宗羲,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
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生于余姚东郊黄竹浦,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
黄梨洲从小怀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他的父亲黄尊素是一位比较正直的官吏,被当朝太监魏忠贤陷害而死。
过了两年,黄尊素的冤案 昭雪,年仅十九岁的黄梨洲进京为父复仇,在公堂上把残害他父亲的两名凶手刺得满面流血。
事后他拜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刘宗周为师,发奋读书,决心继承父志,作一番事业。
清兵南下以后,黄梨洲变卖家产,把当地青壮年组织起来,号称“世忠营”,拥戴鲁王,参加抗清斗争。
直到南明政权瓦解后,才回到故乡,隐居著述。
经历国破家亡的惨痛教训,黄梨洲深刻的认识到社会的黑暗腐败和动荡不安的根源是封建专制制度。
他在其政治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发出了“天下的大害,就是君主”的呼喊。
黄梨洲晚年致力于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整理和研究,他的著述共有一千三百余卷,数千万字,内容涉及史学、政治、哲学、经学、地理、天文、音乐、诗文等许多方面,称得上是位著述大师。
黄梨洲死后安葬在姚南陆埠化安山,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他的故居几经战乱,已不复存在。
惟镌刻着“黄家竹桥”四字小石桥仍屹立在村东头。
城内龙泉山上有纪念性建筑“故里碑亭”和“梨洲亭”,中天阁还保存着他大部分著作和一部《竹桥黄氏宗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