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波兰开始有**放映。
1908年以前,**放映只是作为戏剧演出的附加节目,后来才逐渐移到专门场所去放映。
当时波兰没有自己的制片基地,**工作者都是和外国人搞合作拍片的。
早期波兰** 1910年,波兰建有近200家影院,同时,**公司也开始出现,其中影响最大的、产量最稳定的是斯芬克斯公司。
到1914年,影片产量已达14部,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减至5~7部。
1910~1918年间生产的影片,主要是改编本国的文学作品,如《罪恶的历史》(导演A别德那尔契克)、《上帝的法庭》(导演S克那凯扎瓦斯基)、《密尔·叶佐福维奇》(导演奥斯托亚-苏尔尼茨基)以及一些情节剧和喜剧。
1918年波兰第二共和国成立后,地主资产阶级政权仅仅资助拍摄宣传 政策的影片。
一时间,**的内容主要是宣传军国主义、民族主义和 思想。
由于通货膨胀、失业,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观众人数锐减。
影片产量也从1921年的17部跌至1925年的 5部。
1926年后,影片产量有所提高,内容也开始涉及资产阶级地主国家制度方面的问题。
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乐土》(1928,导演A赫茨、Z格尼亚道夫斯基)、《塔台乌施先生》(1928,导演R奥尔登斯基)、《春的前夕》(1929,导演H沙格)、《警察局长塔吉耶夫》(1929,导演J加尔丹)等。
1933年,波兰生产了第一部有声片。
1934年议会通过“关于影片及其传播的规定”,加强了对**的审查,加重了税收。
30年代,**生产几乎全部表现出商业性。
不仅喜剧、情节剧、侦探剧如此,就连一些历史题材片也为追求票房价值而违背历史真实。
甚至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也不忠实原著。
在改编片中,只有《玫瑰》(1936,导演J列切斯)没有歪曲原著揭示的社会矛盾,保持了原著的鲜明的形像。
列切斯的其他作品,如《年轻的森林》(1934)、《来自诺沃立诺克的姑娘》(1937)、《界线》 (1938)等片则显示出一定的专业技巧和思想艺术水平。
而《生活的判决》( 1934,导演加尔丹)、《风险》(1938,导演E常卡里斯基、K邵洛夫斯基)、《砾石》(1938,导演加尔丹)等片则表现出现实主义与民主的倾向
。
1939年9月,希特勒占领波兰后,**生产完全停顿,只有A鲍赫杰维奇领导的一个人数不多的地下**小组拍摄一些报道战况的纪录片。
波兰民主共和国** 1945年11月13日波兰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后,**事业立即实行国有化。
战后第一个10年,波兰**作为一门艺术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人民的历史经验和爱国主义,英勇的战斗经历和苦难遭遇确立了**的题材和样式。
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禁唱的歌曲》(1947,导演L布齐柯夫斯基)、《华沙一条街》(1949,导演A福特)、《最后阶段》(1948,导演W雅库鲍夫斯卡娅)、《钢铁的心》(1948,导演S马尔诺维奇)、《不屈的城市》(1950,导演J扎日茨基)。
这些影片反映了波兰人民英勇抵抗法西斯的光辉事迹。
40年代末,**工作者开始转向现代题材的创作。
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珍宝》(1949,导演布齐柯夫斯基)、《最初的日子》(1952,导演J雷布柯夫斯基)、《村社》(1952,导演J卡瓦列洛维奇、K苏米尔斯基)、《广场奇遇》(1954,导演布齐柯夫斯基)、《华沙首次演出》(1951,导演J雷布柯夫斯基)、《肖邦的青年时代》(1952,导演A福特)等。
从50年代中期起,波兰**创作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影片产量不仅逐年有所增加(1953年 3部、1957年16部、1960年23部、1977~1978年达30部),在生产体制上也发生了变化,成立了独立的创作集体,而且在创作上也出现了新的倾向,如在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题材时着重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表现人民在抵抗运动中蒙受的灾难和损失、个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价值;赋予英雄主义以新的解释,表现个人在历史事件中是自觉参加或被动卷入等。
这类作品有《世界大战的真正结束》(1957,导演卡瓦列洛维奇)、《第三交响乐(英雄)》(1958,导演A蒙克)、《一代人》(1955,导演A瓦依达)、《下水道》(1957,导演瓦依达)等等。
表现两种意识形态冲突的影片有《渣滓与钻石》(1958,导演瓦依达);反对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片有《铁轨上的人》(1956,导演蒙克)、《天使修道院的嬷嬷约安娜》(1961,导演卡瓦列洛维奇)。
还有对当代社会阴暗面进行抨击,反映垮掉的一代青年的影片,如《夜车》(1959,导演卡瓦列洛维奇)、《水中刀》(1962,导演瓦依达)、《爱娃要睡觉》(1958,导演T赫米列夫斯基)、《套圈》(1958,导演WJ哈斯)、《一周第八天》(1958,导演A福特)等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剧作原则、造型与风格处理上略具特点,而且它们也反映了创作者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思想。
这些创作者和作品被称为“波兰**学派”。
60年代后,**创作的特点是探索新的生活素材和能够体现这一素材的形式。
主要作品有《要是有人知道》(1966,导演K库茨)、《瘦弱的人及其他》(1967,导演H克留芭)、《马切乌什传记》(1968,导演V列申斯基)。
此时期部分**创作者着重改编本国经典文学作品,如《法老》(1966,导演卡瓦列洛维奇)、《在萨拉高斯找到的手稿》(1965,导演哈斯)、《玩偶》(1968,导演哈斯)、《沃罗德耶夫斯基先生》(1969,导演J霍夫曼)、《桦树林》(1970,导演瓦依达)、《婚礼》(1973,导演瓦依达)、《乐土》(1975,导演瓦依达)、《在沙漠和密林之中》(1973,导演V什列什茨基)、《洪水》(1974,导演霍夫曼)等等。
70年代,波兰**工作者着重创作现代题材作品。
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人与社会的新的联系上。
一些影片的主题是人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工作与道德的关系。
主要作品有导演库茨的《黑土地带的盐》(1970)、《王冠上的珍珠》(1972)等。
80年代以来,波兰**工作者更加深入生活,力图反映与当前政治形势有关的问题,同时也更加注意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不同的创作者表现出不同的观点和倾向性。
主要作品有瓦依达的《大理石人》(1976)和《铁人》(1981)等。
纪录**在整个波兰**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密切反映现实,表现形式多样化,作品风格独特,也形成具有特色的波兰纪录**学派。
其主要创作人员有K扎努西、E鲍萨克、T马卡尔琴斯基、L彼尔斯基等。
波兰**事业 波兰有两个故事片制片厂:罗兹故事片厂和弗罗茨拉夫故事片厂。
华沙纪录**制片厂自1963年起也拍摄故事片。
此外,还有乔鲁夫卡制片厂(建于华沙,生产纪录片、教学及军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科教片厂(建于罗兹)、信号旗制片厂(建于罗兹,专事生产短片)、小型**制片厂(建于华沙)及两个美术**制片厂(建于别尔斯科-白雅拉和克拉科夫)。
自1974年起每年在克拉科夫举行全波影视故事片**节,自1964年起在克拉科夫举办短片**节。
罗兹高等**电视学校成立于1948年,1958年它与高等戏剧学校合并,改名为席勒戏剧**电视高等学校。
该校设有**导演、 表演、 摄影、电视、制片 5个系。
一些高等学校也为**培养专门人才。
1949年波兰科学院艺术研究所设立**史与**理论研究部。
文化艺术部与其他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学,也设有**理论研究部门。
波兰拥有约400个**俱乐部。
出版《**》、《银幕》、《世界**》、《**技术》等刊物
养兰说
(明)陶望龄
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养之之法,喜润(11)而忌湿,喜燥而畏日,喜风而避寒,如富家小儿女,特多态难奉(12)。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
休园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瘁①,无何其一槁矣。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予就问故,且告以闻。客叹曰:“误哉,子之术也。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以芳悦人者,百卉也。其所谓甘与芳,子识之乎?臭腐之极,复为神奇,物皆然矣。昔人有捕得龟者,曰龟之灵,不食也。箧藏之,旬而启之,龟已饥死。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子固而溺所闻,子之兰槁亦后矣。”
予既归,不怿,犹谓闻之不妄,术之不谬。既而疑曰:物固有久而易其嗜,丧其故,密化②而不可知者。《离骚》曰:“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③。”夫其脆弱骄蹇④,炫⑤芳以自贵,余固以忧其难养,而不虞其易变也。嗟乎!于是使童子刈槁沃枯,运粪而渍⑥之,遂盛。万历甲午五月廿五日。 ①瘁:憔悴
②密化:神秘变化
③“兰芷”二句:兰草和芷草失掉了芬芳,荃草和蕙草也变成了茅莠。
④骄蹇:骄傲
⑤炫:炫耀,自夸
⑥渍:浸泡
⑦养之之法。第一个之:兰花 第二个之:的
8喜润而忌湿:忌:不适合
⑨皆嗜秽而溉;皆:都
⑩予就问故:故:原因
(11)润:湿润
(12)奉:侍奉 会稽有很多兰花,而福建产出的最为贵重。培养它的方法,要湿润却又不能太湿,要稍微干燥却不能暴晒,要通风不能寒冷,就有如富家的千金**,姿态多却很难奉养。我曾经听说过这种花,说是其他的花都是喜欢在污秽的泥土中被灌溉生长,只有福建的兰花要用茶水,草树的清香没有比得上兰花的,清洁的东西没有比得上茶的,同类互相适宜。
在园中养了两盆,按照方法灌溉,但叶子却越来越短,颜色越来越憔悴,快要枯死了。而其他人家的兰花却繁茂长了很多花。我向他询问缘故,将我听到的都告诉了他。他感叹说:“耽误了事的是你的方法。因为香甜而被人食用的,是百谷。因为美丽而取悦人的,是百花。这里所说的香甜和美丽,你知道是什么吗?化腐朽为神奇,万物都是一样。曾经有一个人捕到一只龟,说龟有灵性不吃东西。于是用盒子装起来,十几天后拿出来看,龟就要死了。由此看来,凡是所谓有动物不吃东西,有草木不喜泥土,都是胡说。你相信你所听到的,那么你的兰花枯萎,也是理所当然。”
我回去后,不高兴,还认为听到的并不荒谬,方法也并没有差错。然后怀疑说:“万物一定有时间久了就改变它的本性,失去它原来的要求的,并且不被人知道的。离骚上说:‘兰芷变得不芳香了,荃蕙变成了茅草。”兰花以脆弱芳香而娇贵,我原本认为它难养,却不料它改变了。哎!于是让童子去除了枯枝,用粪水浇灌,于是兰花茂盛了。写于历甲午五月廿五日。 嵇六赞府性爱兰,购兰数十盆,皆有品目,躬自培植,不假手于奴隶。春时方寒,置密室中,犹惧其冻。炽炭于旁,不敢施勺水。箭才寸许,虑其或僵也,时以指消息之。出见人所蓄兰,置风日中,乾则以水灌之,笑曰:“是乌知养兰之道乎?”归,视见弥谨。
无何,兰渐萎。赞府悒怏累日,深恨护持之未至也。再出见人之兰,则浓色可掬,蕊苕苕将放矣。乃大恚,语予曰:“吾今而后知兰固天下之贱卉也。吾护之如头目,爱之如兄弟,得兰之性者宜莫我若矣,乃反不如他人之荣。是岂足为品之贵乎?”
予曰:“此非兰之贱,乃子不得其贵之之道耳。兰号国香,其质固草木也。草木则有草木之性,子乃以己之性为兰之性,岂兰之所欲哉?名为爱兰,其实害之。子未阅淮南之言乎?爱熊而食之盐,爱獭而饮之酒,虽欲养之非其道,子之于兰,得毋类是?子但时其风雨燥湿而已,其他无事屑屑也。”赞府曰:“果如是乎?吾姑试之。”明年,兰大盛。
今夫偏于爱,意非不善也。一不当而弊已若此,况以戕贼为心哉? (有个)姓嵇排行第六的县官生性喜爱兰花,买兰花几十盆,都是有(名的)品种,亲自培养,不要仆人动手。春季还寒冷,放在密室里,还怕它冻着。在旁边烧起炽热的碳火,不敢浇一勺水。叶尖才一寸来长,担心它可能僵硬,经常用手指触碰它。出门看见别人所养的兰花,放在(外面)风吹日晒,干了就用水浇它,笑道:“这那知养兰之道啊?”回家,看护更加小心。
不久,兰花渐渐枯萎。县官抑郁了几天,非常恨(自己)呵护它不够尽心啊。再出来看见别人的兰花,却(葱郁的)颜色好象能捧起来,花蕊高高地将要绽放。就非常怨恨,对我说:“我从今天开始知道兰花本来是天下的贱花啊。我像对脑袋眼睛一样地呵护,像对兄弟一样地爱它,了解兰花习性的(人)没有如我的,(我的兰花)却反而不如别人的茂盛。这难道足以成为名贵品种吗?”
我说:“这不是兰花贱,是您不得它名贵品种的道啊。兰花称为国香,它的本质本就是草木。草木就有草木的习性,您是以自己的习性强加为兰花的习性,又岂是兰花所希望的呢?名为爱兰,其实是害它。您没看《淮南子》的话吗?爱熊却给它吃盐,爱水獭却给它喝酒,虽然想养它却不是符合它的(生活)规律,您对于兰花,不就是和这一样吗?您只要按照时令确定它该干该湿就是,不要其他琐碎。”县官说:“果然是这样吗?我姑且试一下。”第二年,兰花非常茂盛。
偏爱,用意不是不友善啊。一不小心害处都这么样,更何况用戕害的心对待啊? 张云璈(1747—1829),字仲雅,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清高宗乾隆十二年,卒于宣宗道光九年,年八十三岁。(清史列传作卒于嘉庆九年,年亦八十三岁;补疑年录同。此从疑年录汇编)乾隆三十五年(公元一七七o年)举人。嘉庆十二年(1807),选湖南安辐知县。调湘潭,有干能,居宫多惠政。治潭五载,人以“张佛子”或“张青天”呼之。归后以著述自娱;时或登山玩水,与诸文士赋诗谈笑。云璈博学雄才,颇工于诗。其诗凭衿发咏,无寒苦秾纤之习。著有《简松草堂诗集》二十卷、《简松草堂文集》十二卷,《蜡味小稿》五卷,《归艎草》一卷,《知还草》四卷,《复丁老人草》二卷,《金牛湖渔唱》一卷,《三影阁筝语》四卷,《选学胶言》二十卷,《选藻》八卷,《四寸学》六卷,及《重緌录》十卷,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能用。根据苗兰诗海茴香凝肘赋颜套盒官网查询,一般情况下,如果孕妇对海茴香不过敏,可以遵医嘱使用;如果孕妇对海茴香过敏,通常不可以使用。苗兰诗海茴香凝肘赋颜套盒保湿和抗氧化海茴香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化合物和黄酮类成分,这些成分被广泛认为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可以清除自由基并保护皮肤免受损伤。同时,由于其成分中含有大量的黏液质和多糖类物质,海茴香也可以深层滋润肌肤,增强皮肤的弹性和紧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