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镜头光圈: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镜头焦距
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拍摄距离
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景深,即:在被摄主体(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就是景深。换言之,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
以持照相机拍摄者为基准,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扩展资料景深有大有小,小景深能够突出主体,适合拍人像,大景深适合拍风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景深有助于拍出满意的画面。决定景深的主要因素有如下三个:
1、光圈 在镜头焦距相同,拍摄距离相同时,光圈越小,景深的范围越大;光圈越大,景深的范围越小。这是因为光圈越小,进入镜头的光束越细,近轴效应越明显,光线会聚的角度就越小。这样在成像面前后会聚的光线将在成像面上留下更小的光斑,使得原来离镜头较近和较远的不清晰景物具备了可以接受的清晰度。
2、焦距 在光圈值和拍摄距离都相同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范围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焦距短的镜头比起焦距长的镜头,对来自前后不同距离上的景物的光线所形成的聚焦带要窄得很多,因此会有更多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
3、物距 在镜头焦距和光圈值都相等的情况下,物距越远,景深范围越大;物距越近,景深范围越小。
小时候,家里条件很差,父母为生活奔波,是外婆带着我长大的。而如今,外婆已经八十了,我拥有了相机,开始觉得时间过的很快,很快,好像稍不留神就会逝去很多,所以我想记录下外婆的样子,慈祥的,可爱的,劳作的,平凡的,以及生命中每个不可复制的时刻。决心要给外婆拍照。外婆慈祥又可爱的样子得到了许多人的喜欢也引起了很多共鸣,子欲养而亲不待,很多人还没来得及记录,亲人就已经不在了,也唤起了大家对老人的关注,与此同时也受到了央视欢迎,更荣幸的登上报纸,电视和各大媒体杂志。
第一组照片拍摄于今年3月底,春天的油菜花田,黄绿相间,我脑海中闪过一个温馨的画面,那就是外婆牵着我儿子的手,一老一少那暖心的隔辈亲,于是就把这个画面记录下来了
春天百花盛放,找到一处工厂门口的蔷薇花,外婆太美啦
路边不起眼的雏菊,拍下来也很梦幻
就像儿时外婆到哪都带着我一样,她牵着我儿子的手,我记录下这份隔辈亲
喜欢小动物的我,拍下外婆和小羊可爱的画面
除了美好的景色,日常生活也值得被记录,洗衣服包粽子,画面平凡又温馨
年轻人有的生日气球,我外婆也要安排上
最近,我还自制了一个月亮,让外婆上了一次“**海报”
夏天,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明媚可爱的向日葵,充满稻香的稻田,我要给外婆拍遍花海
从春天记录到秋天,金黄的银杏树下,一老一少的身影又一次治愈了我
还有很多组治愈的照片,就不一一分享啦
下面把我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有所帮助
1关于拍摄器材
这是被问最多的问题
相机:佳能r6 镜头:rf5018和rf85 20
50,比较接近人眼,近可攻退可守,室内室外常用
85,人像王,虚化效果好,拍外景挺好用
(千万别买套机头,套餐搭配的镜头一般不太实用)
ps:常有朋友让我推荐新手相机和镜头,根据需求和预算选择,如果想做摄影师,个人建议预算大些一步到位,如果只记录生活,其实手机足够
2关于修图
修图软件:电脑版lightroom和photoshop
网络便捷,有很多教程和学习途径,一开始确实懵,想知道的很多,建议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慢慢积累知识点
3如何提升自己
多拍多练多思考,在拥有相机前,那么多年我都是用手机拍摄,扫街,随手拍,很多关于美的感觉也在那时候无形积累起来,不要让所谓专业去阻止你随手记录美好,实践出真知,构图和对光的把握在一次次练习和拍摄中培养起来,兴趣是最好的前进动力,拍摄时我不知疲倦。别让设备吃灰
4不断提高审美
不能光注重技术,审美提升很重要,多看看优秀摄影师和一些影视作品,从服化道、构图、光线着手认真分析其作品为何耐人寻味。
我个人更喜欢记录真实与自然有爱的画面,唯有真情才经得起时间考验,哪怕不完美,生活本就诸多不完美
5个人特色
在社交平台上,很多人都会上传美美的照片,但记录老年人的并不多。在我看来,“外婆”系列照片之所以被大家喜欢更多是因为“稀缺”,摄影作品最有感染力的永远是真实、真情。
一开始,我拍摄的内容没有方向,有什么发什么,直到我发布了外婆系列,无心插柳柳成荫,温馨的画面,慈祥的外婆一下子就得到了大家的喜欢,引起大家对老年群体的关注,为此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找到自己的特色,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勇敢做自己,做自己喜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加油吖。
问题一:用单反拍摄视频的时候怎么拍出景深效果 20分 你应该说得是浅景深,只有被摄目标很清楚而背景虚化得比较厉害的那种情况,一般开大光圈,并且尽量靠近被摄人物或者物体,就可以把背景虚化的很厉害光圈越大背景越模糊这些其实都属于拍摄手法。最终都是要为故事内容服务的。
如果老师布置为**的话,建议多把精力放在故事内容,常整体框架结构上。
读者和青年文摘上好多千字以内的小故事,都可以拿来拍。
先预祝你成功吧。
问题二:单反相机如何得到大景深 没错。
不过小光圈光线就暗了。
如果镜头焦距是80毫米川内,那只要调到无穷远,利用小光圈+超焦距,完全不用对焦
问题三:单反的光圈和景深在哪里调? 首先你应该多看说明书,如果你用AV档拍的话,调光圈直接拨你所说的右上的滚轮就可以了,如果用M档拍的话,直接拨滚轮是调唬快门速度,按住字下面那个键再拨滚轮是调整光圈。任何相机都没有调整景深的功能,只有景深预测。光圈越大焦距越长,景深越小。反之则越大。
问题四:佳能550d的单反相机的景深是什么意思?怎么调景深? 景深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前沿着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景深相机器轴线所测定的物体距离范围。在聚焦完成后,在焦点前后的范围内都能形成清晰的像,这一前一后的距离范围,便叫做景深。在镜头前方(调焦点的前、后)有一段一定长度的空间,当被摄物 于这段空间内时,其在底片上的成像恰位于焦点前后这两个弥散圆之间。被摄体所在的这段空间的长度,就叫景深。换言之,在这段空间内的被摄体,其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这段空间的长度就是景深
什么是景深?景深是什么意思?
简单的说,景深(depth of field)就是聚焦清晰的焦点前后“可接受的清晰区域”。这段距离的特点是实焦点后面清晰的距离要长于前面清晰的距离,对于任意口径来说,其焦点之后的景深大约是焦点前面景深的2倍。清晰范围前后较短的,我们一般称之为景深浅(或景深短);而清晰范围较大的,我们一般称之为景深深(或景深长)。
景深浅有利于虚化背景
清晰范围的差别基于几方面的标准,教科书在解释景深时必需要讨论“最小弥散圈”的概念,但那是一个对于实际应用并非必要、复杂的技术问题。 例如:你在动物园将镜头焦点调在老虎的眼睛上,在底片上它的眼睛就是最清晰的。而这时老虎的嘴巴,还有其身后的树皮,在最终的照片上也显出可以接受的清晰影像。当你的视线从调焦点的眼睛移开时,模糊的程度就逐渐加大。在近处前景和远处背景上的物体离老虎越远,清晰度就越差。
弥散圈大小与景深的关系
因此,“清晰”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所以,对焦点前(靠近相机)、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部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都能清楚地被拍摄到景物。
景深规则一: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光圈口径是影响景深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唯一可以在不用改变拍摄位置和透视角度的情况下达到改变景深效果的方法(如下图),如f16或f22光圈,产生广泛的清晰调焦范围。相反,f28或f4产生短浅的景深,前景和背景上的可接受的清晰范围要小得多。 但是这个方法只适用于数码单反相机和具有光圈优先AE功能的消费级数码相机机。
光圈口径与景深的关系
创作一幅作品而非简单地拍照,光圈的选择就是一个基本的要素。即便在使用程序曝光模式时,你也应该在可行的情况下选用最合适的光圈和速度的组合。
景深规则二:焦距越大,景深越小
这是最便于得到浅景深效果的方法,
景深规则三: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这是拍摄花朵等小物件时的最佳方法,在最广角端近距离拍摄是数码相机的优势之一,而对于拥有消费级数码相机的众多家庭用户来说,合理利用这一规则可以使您在拍摄中更加如鱼得水。
基于以上分析,采用“最大光圈+尽可能缩短的摄距+长焦距镜头”能获取最小景深的效果。采用“最小光圈+最短焦距镜头+超焦距聚焦”能获取最大景深效果。目前,一般家用数码相机都是大景深,很难拍出背景虚化的照片,只有在用微距拍摄的时候才能看出背景虚化的效果
问题五:关于单反拍出景深效果 景深和光圈及焦距有关的,光圈越大,焦距越长,一般来说,景深越浅,背景越模糊;光圈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例如F2的大光圈,135的焦距,虚化能力肯定大于同样是F2光圈50焦段。
同样是50的焦段,F2的光圈也肯定大于F8的虚化能力。
关于距离,一般镜头都有拍摄距离的,例如135焦段的镜头,最近拍摄距离是15米,无穷远是15米,那么15米的时候虚化能力肯定最大,15远的话相当于无穷远了,怎么拍虚化都不行的。
问题六:单反景深怎么调! 数码单反的景深不用调,因为可以直接观察到。影响景深的因素有二:光圈和镜头焦距。
理论上讲,景深是个清晰范围。光圈越大景深越小(浅骸,光圈越小景深越大(深,范围大)。镜头越长景深越小,镜头越短(焦距小),景深越长。
调节时,就是在现有镜头上,用尽可能大的光圈和尽可能长的镜头,拍摄景深比较小的照片。
问题七:[求助] 单反如何拍摄出景深效果?求60D参数设置详情。 高悬赏,只求高手支招! 这个问题专业上叫景深问题。你说的那种效果叫小景深。
所谓景深,就是当焦距对准某一点时,其前后都仍可清晰的范围。它能决定是把背景模糊化来突出拍摄对象,还是拍出清晰的背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拍摄花、昆虫等的照片中,将背景拍得很模糊(称之为小景深)。但是在拍摄纪念照或集体照,风景等的照片一般会把背景拍摄得和拍摄对象一样清晰(称之为大景深)。
光圈、镜头、及拍摄物的距离是影响景深的重要因素:
1,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反之景深越大。
3,主体越近,景深越小,主体越远,景深越大。
所以,拍小景深的方法就是:使用长焦端、使用最大的光圈、尽量靠近被拍的物体进行拍摄。同时还必须注意,拍摄主体要远离背景。
因此,可以这样说,不是所有的相机都能拍出小景深的效果来的。能拍小景深的相机应当是焦距长一些的(也用不着很长的长焦,一般等效焦距在140mm左右的焦长比较合适)和有手动调节光圈功能的(且相机本身的光圈不能太小)。这样的机型,也就不仅仅是单反相机了(就算是单反,要是配的镜头太短,也是拍不出小景深的效果来的)。
能手动调节光圈的机型,必须有A挡或者是M挡。使用A挡比较方便。把模式拨盘设置在A档位上,显示屏上的F数值就可以随意选择了(按方向键的左键,F值调到最小数值时,就是该焦段上的最大光圈了)。(1)、200/28对焦在5m时,f/28的景深: δ=0035mm f=200mm F=28 L=5000mm ΔL1=60mm ΔL2=62mm ΔL=122mm 结论:该镜头在用f/28拍摄时,清晰范围是从494m~5062m,景深很浅。
问题八:单反相机如何控制景深 单反主要是借助可更换镜头控制景深:通过调节镜头的光圈,可以自如的调节景深,某些镜头的光圈可达到f12或10,可以达到惊人的虚化效果;足够小的光圈也是有益的,可以拍出从远到近都清晰的图像。普通数码相机的镜头不可更换,光圈往往不可调节或调节范围有限。长焦镜头的景深更浅,配合适当光圈使用,可排除主体之外的一切干扰,达到很好的效果。普通机型不具备优质的长焦镜头。大孔径的镜头通光量大,可在任意距离拍摄,影响景深大小(景深和拍摄距离有关);而且可以用更丰富的曝光组合,也就是有更多可用的光圈。普通数码机的孔径有限,通光量小,曝光组合有限。单反拍摄微距,可以创造很浅的景深。普通数码机的微距功能是不完整的。更重要的是,单反的很多景深控制功能都是可以通过手工操作完成的。这一方面可以弥补自动功能的不足,又可以充分发挥个人创意。普通机型往往没有充分的手动调节功能。
问题九:如何用单反机拍没有景深效果的照片 说法不准确,估计你的意思是大景深的效果,指背景不虚化的那种。
一是小光圈,比如F11-F22均可以。二是不要用长焦距,海果焦距达到300以上,尽管光圈小,景深还是比较浅的。决定景深的因素有:光圈、焦距、背景的距离。
问题十:请问怎么拍出小景深的,比如光圈要调多少? 1把相机的镜头调至长焦端
2把镜头光圈值开至数码相机的最小(如28)
(景深与光圈关系:呈倒数关系,光圈值越大,景深越小,光圈值越小,景深越大)
例:如果相机光圈值是28/32/56/8/11/16
那么就将光圈值调至最小:28
先找到照片主体A(推荐选择离我们距离较近的物体)进行对焦,对焦成功后,长按屏幕出现对焦框,即完成锁焦,点击拍照。在完成构图之后,选择你所想要突出的照片主体A,和需要虚化的部分(除A以外的部分),保证他们俩不在同一平面的基础上,多次通过手动点击A来视线对焦。调至满意的效果之后,保持手机稳定,按下快门,点击拍照即可出现背景虚化的效果。也可以后期处理的方法得到景深效果不错的照片。通过软件编辑实现照片景深效果的方法:使用美图秀秀中的背景虚化(景深效果)功能。使用光影魔术手软件中数码暗房-对角魔术棒功能实现景深效果。
理解浅景深照片的形成原因
所谓的“浅景深”对应的就是“背景模糊”,形成“浅景深、背景模糊”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分别是:光圈大小、拍摄距离远近、镜头焦距长短,而对于iphone手机来说,在不借助其他工具(如外置镜头)的情况下,手机镜头的光圈、焦距长短是固定的,没法调节。所以,要想拍摄出浅景深的照片只能通过改变距离拍摄物体远近来实现。
方法1:常规的“对焦+靠近”方法
这种方法要拍出浅景深的照片,首先就是对焦,其次还要看所拍的物体。就用系统相机,对拍照主体进行对焦,拍摄的主体如果距离背景越远就景深越浅。
第一就是对焦,第二还要看所拍的物体。就用系统相机,对拍照主体进行对焦,拍摄的主体如果距离背景越远就景深越浅。
具体拍摄的操作过程中,近景凑近一点,但是太近了也不行,这个可以自我调节找下感觉,背景远一点最好,然后进行对焦,有的画面光线对比比较强,可以通过上下滑动控制曝光,然后锁定对焦和曝光,如图。
方法2:善用“人像模式”功能
我们都知道,所谓的“人像模式”其实就是软件算法来模拟景深效果,使用人像模式拍摄需要充足的光线,尽量选择简洁、明亮的背景拍摄,否则会出现被摄主体边缘边渡不自然的状况。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当遇到光线不好、背景过于杂乱或者距离太近等情况,我们会发现它并不能很精准抠出对焦主体边缘。
拍摄画面时,要来突出主体,简化自环境和背景,常用的一是选择在简单的环境和背景下拍摄,有时只要主体或摄影者稍微动一点就行了。二是控制拍摄景深,利用浅些的景深,使主体清晰,背景虚化。再有是选择拍摄角度,避开杂乱的背景,例如常见的蹲下来微朝上拍摄,让天空占据背景的大部分等。
扩展资料:
室内人像摄影用光技巧:
1、主光
现代化的拍摄工作室所用的主光一般都是由柔光灯箱发出来的,为什么采用柔光灯箱?因为它发出的光线比较均匀,比较好控制。而柔光灯箱,其实就是把一只或多只灯泡放到一个箱体里面,通过能使光线散射的柔光箱罩(一般由塑料或纺织品制成)对被摄者照明,箱体面积越大,灯泡数量越多,功率就越强,这样照明的范围就越大。
对于大多数的影楼来说,口径大约一平方米的柔光灯箱就可以了。它照明的距离和角度,摄影师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随意调整,但是曝光量就以主光为根据。
2、补光
其实,补光所用的可以是与主光同样的柔光灯箱,通过照明距离或输出功率来调整它与主光的光比。如果补光的曝光比主光少3挡光圈的话,其光比就是1:3,将得到较深的阴影。
如果补光的强度接近主光的话,比方说相差半级光圈的话,那么阴影部分就变得非常浅淡了。为了方便起见,补光的光源可以固定在天花板或墙上,只是通过调整输出功率的方式来控制阴影的深浅。至于怎样才能使补光取得与主光的最佳光比,则只能反复地试验。
3、背景光
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摄者都与背景拉开一定的距离。由于光源的照明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明显地减弱,所以背景的亮度要比被摄者暗许多。
如果按被摄者的照明情况曝光的话,则背景就会显得更暗,那么被摄者看起来就如同融入黑暗的背景中一样。如果摄影师不介意这种背景效果的话,当然也就不用背景光了。但是如果想把被摄者同背景区别开的话,有必要对背景进行单独照明,于是就有了所谓的背景光。
4、头发光
由于人像摄影技术的发展,所谓的头发光已由原来投射到头上的不那么自然的一束聚光,逐渐演变成为一只或多只更加宽广而柔和的灯光,不仅使头发避免成为漆黑一团,而且还能勾画出被摄者的轮廓,因此它被称为“分离光”。
这个采光方法已经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为此目的采用的是小型柔光灯箱或条型灯具。这样的头发光还能用另一种方法来实施,把一束灯光通过天花板反射,但是要注意控制布光范围,如果照射到鼻子上就不好看了。
关于室内人像摄影用光技巧的内容,青藤小编就和您分享到这里了。如果您对摄影摄像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您提供帮助。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拍照的技巧及素材等内容,可以点击本站的其他文章进行学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