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7的拍照系统进行了很大的升级,比如采用了新款的1200万像素摄像头,由原来的f/22 光圈升级到f/18
光圈,进光量增加50%,内置了OIS光学防抖,曝光时间延长3倍,采用六镜式镜头,特别是iPhone 7
Plus,使用双摄像头设计,增加了一个长焦镜头,让手机实现了2倍光学变焦。
可以看出虽然两张照片距离都被拉近,但由于iPhone
7是数码变焦,iPhone 7 Plus使用了双摄中的一个长焦镜头拍照,所以在这个情况下,iPhone 7
Plus对于细节的捕捉更加到位,噪点更少,更清晰。同时由于光学防抖的加持,即远物被放大拍摄,依然不容易将照片拍糊。
iPhone 7 Plus仅支持2倍光学变焦,但支持10倍数码变焦,而iPhone 7只支持5倍数码变焦,因此iPhone 7 Plus可以拍得更远,不过此时涂抹感相当严重。
iPhone 7在最大焦距下拍照远摄能力只有iPhone 7 Plus的一半不到,这是iPhone 7 Plus双摄的另一个优势。
由于iPhone
7
Plus的长焦镜头光圈仅为f/28,因此进光量相比f/18光圈的广角镜头小,所以使用长焦镜头的夜拍质量也比广角镜头差,从下样张可以看出其照片的亮度并没有实际环境高,建筑物的轮廓虽然保留到,但不够锐利,油画感明显,天空也能看到大片的噪点。
看完了iPhone
7以及iPhone 7
Plus的拍照样张后,你是否觉得就像是玩了一场找茬游戏一样,是的,两台手机如果仅在普通模式下拍照,几乎是看不出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iPhone 7
Plus多了一个长焦镜头,因此iPhone 7 Plus可以实现2倍光学变焦以及10倍数码变焦,而iPhone 7仅有5倍数码变焦,所以7 Plus在拍摄构图上可以更加灵活多变。
单从拍照体验考虑,如果你不是很追求花俏的拍摄玩法,其实选择iPhone 7已经足够,毕竟这台手机的拍摄能力在市面上手机中算是比较旗舰级的一台,其在不同场景下拍照都能给予让人满意的表现。如果你更喜欢47吋的小屏体验,大可不必为了双摄像头去买自己不喜欢的大屏手机。
当然,如果你想拍照更加专业以及玩法更加多样,或者你本来就很喜欢大屏手机,那就毫不犹豫地选拥有双摄的iPhone 7 Plus吧,有了2倍光学变焦,拍摄远景更方便,而且别人一看双摄像头就知道你用的iPhone 7 Plus而不是iPhone 6 Plus啊。
总的来说小米6比iphone7p好,性能一样,拍照一样,价格超便宜,电池大续航久。
1、iPhone 7 Plus是目前手机行业的机皇,而小米6是一个挑战者,不管是处理器,内存还是双摄像头,小米6几乎在全方面都得到了质的提升。
2、从设计工艺来看,小米6边框更窄,屏占比更高。
3、小米6的机身厚度为745毫米,重168克,iPhone 7 Plus的厚度为73毫米,重188克。iPhone 7 Plus会略薄一些,但由于小米6背面是弧面处理,所以看起来边框会更窄一些。
4、iPhone 7 Plus凸出的双摄像头,很容易弄脏并且难以平放在桌面。小米6的双摄像头完全做平。
5、iPhone 7 Plus和小米6均使用的是无孔式指纹传感器,iPhone 7 Plus为圆形,而小米6的更宽大。
6、亮黑色的小米6的天线带几乎和机身融为一体, iPhone 7 Plus玫瑰金配色天线带有些显眼。
7、需要注意的是2X光学无损变焦,虽然会带来长焦端画质的提升,但是两款手机都只能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使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成像效果较差。
苹果7的屏幕尺寸
苹果7是一款在2016年发布的手机,它的屏幕尺寸是47英寸。这个尺寸是指对角线的距离,也就是从屏幕左下角到右上角的距离。与之前的iPhone6和6s相比,苹果7的屏幕尺寸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苹果7的屏幕分辨率却有所提升。
苹果7的屏幕分辨率
苹果7的屏幕分辨率是750x1334像素。这个分辨率与iPhone6和6s是相同的,但是苹果7的屏幕亮度和色彩表现都比之前的机型更好。苹果7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显示技术,使得屏幕的色彩更加鲜艳,对比度更高。此外,苹果7还采用了3DTouch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按压力度实现不同的操作,增加了手机的交互性。
苹果7的屏幕材质
苹果7的屏幕采用了Ion-X玻璃材质。这种玻璃材质比之前的iPhone6和6s采用的Sapphire玻璃更加轻薄,同时也更加耐用。Ion-X玻璃可以有效地抵御刮擦和碰撞,保护手机屏幕不受损伤。此外,苹果7的屏幕还采用了防指纹涂层,可以有效地减少指纹和污渍的留下,保持屏幕的清洁度。
苹果7的屏幕尺寸虽然没有变化,但是屏幕分辨率和色彩表现都有所提升,同时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显示技术和材质,使得手机的使用体验更加优秀。
苹果稍早针对开发者,以及参与公开beta测试的尝鲜使用者释出新版iOS 10更新内容,其中便包含预计10月间向iPhone 7 Plus双镜头提供的全新人像拍摄模式,我们利用一点时间做了简单拍摄测试,同时也以HTC One M8、三星Galaxy S7 Edge,以及上一款iPhone 6s Plus,分别在相机拍摄与浅景深软体模拟效果。
先简单回顾此次iPhone 7 Plus的双镜头设计,分别是采用f/18光圈的广角镜,以及f/22光圈的长焦镜,在一般拍摄情况下可透过「1X」、「2X」切换广角镜与长焦镜,而广角镜与长焦镜切换过程几乎不会让使用者察觉差异。此外,若拍摄环境光亮不足情况下,系统仅只会启用光圈相对较大的广角镜,此时依然可做2倍远距对焦,但实际上是以广角镜进行数位放大 (最高可对应10倍),而会有这样的情况多半是基于进光量不足之下,即便以光圈相对较小的远焦镜进行拍摄,其实效果反而不若以光圈较大的广角镜拍摄结果。
至于要如何区分系统目前实际是透过远焦镜进行2倍对焦,或是仅以广角镜进行2倍数位变焦,其实只要用手指等挡在远焦镜前端,若镜头有发生被遮蔽情况即可确认当下是透过远焦镜进行拍摄。
利用远焦镜拍摄的人像模式与浅景深效果
预计在10月间释出对应iPhone 7 Plus使用的人像拍摄模式,是透过远焦镜进行拍摄,同时配合广角镜撷取景深距离等资讯,配合软体方式运算合成具有浅景深感觉的影像内容。同时,在拍摄过程中,系统会要求使用者必须距离对焦物件约50公分至25公尺以内,同时也不能距离太近或太远,使用者可透过画面上的提示进行操作,一旦处于合适对焦距离,底下的「景深效果」字样便会以黄底呈现,此时即可完成拍摄具浅景深效果的影像内容。
相比其他品牌透过双镜头分别撷取不同景深资讯,或是利用单一镜头拍摄后,透过软体方式进行模拟,苹果虽然也采用软体进行后制,但在边缘处理却是相当自然 (注),同时整体运算流程也相当迅速,并且不会出现拍摄完毕才显示无法处理浅景深效果,或是在拍摄过程中持续稳定持握机身,让系统同时拍摄两张以上图像进行模拟、合成。另外,虽然取名为人像模式,但不代表此拍摄模式只能用于拍摄人物,用于拍摄静态物品或特定强调主题的景象内容一样可善用浅景深效果。
注: 此次拍摄中利用猫当做拍摄对象,实际处理后的背景虚化效果相当自然,不会像一般软体运算时可能会让毛边产生不自然晕合现象,但可惜依然将部分细长胡子一并「处理」掉,有点美中不足。
实拍原图:
异种比对:iPhone 7 Plus、iPhone 6s Plus、Galaxy S7 Edge与HTC One M8
另外,在此次动手玩中,我们也利用一点时间比较iPhone 7 Plus、iPhone 6s Plus相机拍摄效果,以及透过三星标榜「手机中的单眼」设计的Galaxy S7 Edge与当时采用景深镜头作为辅助,同时使用UltraPixel相机镜头的HTC One M8拍摄画质作为比对。所有拍摄画面并未另外做调整或特别强化某一对焦部位,均在相机开启后由系统自动完成对焦等判断进行拍摄。
以iPhone 7 Plus的人像模式设计来看,基本上只要是在系统提示范围内完成拍摄,基本上都能以浅景深形式储存,而Galaxy S7 Edge部分则可能在拍摄后才显示无法套用浅景深效果,因此并非所有照片都能以浅景深形式呈现,特别是在复杂影像情况时几乎无法套入特效。至于HTC One M8则是采用后续手动编修方式套用浅景深特效,只要拍摄照片未挡到景深镜头记录资讯的话,基本上都可以用软体于后续演算出最佳浅景深效果,但毕竟是以软体进行后制,因此偶而会有模糊边缘不自然现象。
而由于iPhone 7 Plus浅景深拍摄效果是透过远焦镜记录影像,因此预设对焦距离会与Galaxy S7 Edge、HTC One M8对焦距离明显不同。
浅景深处理比较:自左依序为iPhone 7 Plus、Galaxy S7 Edge与HTC One M8 (iPhone 6s Plus并未原生对应浅景深拍摄效果,因此未列入比较)
实际拍摄比较:自左依序为iPhone 7 Plus、iPhone 6s Plus、Galaxy S7 Edge与HTC One M8
更多iPhone 7 Plus实际拍摄照片:
小结
从先前使用一年多的iPhone 6s Plus,到近期开始使用iPhone 7 Plus的差异,最大明显不同应该就是在于双镜头的使用模式。不得不说,快速切换不同对焦距离的使用模式确实相当方便,而苹果也在此次相机功能导入更精准的颜色较正,同时也优化强化下的拍摄细节表现,相比过去在复杂光线或逆光拍摄,总是无法看见部分光线下的影像细节的情况,此次在iPhone 7 Plus其实获得明显改善。
虽然不少看法认为此次iPhone 7或iPhone 7 Plus相机并没有明显提升,但其实若以后续影像处理速度来看,其实运算效率提升不少,甚至在自动处理对焦、白平衡等细节部分,都有明显提升表现。特别在低光环境下的拍设成像、杂讯抑制,其实也都比过往进步许多,甚至也更能降低影像过曝问题。
※相关连结》
iPhone 7 Plus双镜头景深拍摄模式 将于近期内释出 iPhone 7 Plus拆解 确定记忆体、电池加大,仍搭高通通讯晶片 双镜头、全新Home键、取消35mm耳机孔 iPhone 7 Plus开箱 创历史新高 iPhone 7系列预购量明显高于iPhone 6四倍 观点/台湾终于抢到首发! 怎么看此次苹果发表的iPhone 7? 快速动手玩/iPhone 7系列 强化相机、全新Home键设计 iPhone 7系列、iPhone 6s系列细节比一比 台湾首卖! iPhone 7加入两种黑色、新Home键、防水等10大特色 你也许会想看以下内容: 简单玩/iPhone 7 Plus双镜头人像模式… 相关
iPhone7的屏幕尺寸是多少
iPhone7的屏幕尺寸是47英寸。
针对iPhone7的屏幕尺寸是多少的问题,同上一代iPhone相比,新款iPhone外形上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天线”不见;性能上,iPhone7加入了防水防尘功能。而iPhone7的Home键,不再是机械键盘,而是力度感应键,能感知压力,可以提供触感反馈,响应度也更高。
iPhone7的屏幕尺寸是多少
iPhone7拥有金色、银色、玫瑰金、黑色、钢琴黑五款颜色,Home键全新设计,添加了振动反馈。支持防水防尘功能,双摄像头,防抖功能,新增了速度更快的处理器。相机的处理器ISP吞吐量是原来的两倍。Live photo更加强大,开发者还可以调用RAW相机的API。前置摄像头升级到700万像素,支持防抖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iPhone7取消了35mm耳机接口,推出新耳机Apple AirPods,采用W1芯片,有传感器,电池,都放在小小的耳机机身中。
iPhone7的分辨率是多少
iPhone7的分辨率是1334x750像素。
iPhone7搭载新一代A10 Fusion芯片,采用新的四核心设计,终结了iPhone双核心的历史。A10 Fusion拥有两个高性能核心和两个高能效核心,高性能核心的主频高达233GHz,对比iPhone 6(A8)的14GHz和iPhone 6s(A9)的185GHz,均有较大的提升,甚至超过了iPadPro(A9X)的23GHz,所以iPhone7的性能有了很大提升。
iPhone7的屏幕尺寸是多少
iPhone7的屏幕尺寸是多少的问题总结。摄像头方面,iPhone7只配置了一颗1200万像素的广角摄像头,但对摄像头原件进行了升级。光学模组变成了6片玻璃,光圈从F/22增大到F/18,增加50%进光量,闪光灯由2颗变4颗,一大一小两个手机都支持光学防抖;前置镜头从500万升级到700万像素;背部True Tone从双LED变成四LED,亮度增加一倍,并且依旧可根据环境色温调整,让暗光下的肤色更自然。
双摄像头可以提高手机拍摄画质,不过这种搭载多个摄像头的智能机,其实早在3D大潮刚刚兴起时就有厂商做过尝试,不过受当时技术所现,功能略显鸡肋,可看不可玩,实际操作性太差,所以并未成为主流。
不过今年潮流回转,随着华为P9和一众新旗舰手机纷纷搭载后置双摄像头,曾经一败涂地的双摄像头概念又要重新杀回智能手机拍摄领域第一线。
相信以苹果7plus为领衔模范,双镜头很快就要席卷全世界了。
双镜头诞生于**《阿凡达》掀起的3D大潮,早在2011年,HTC就曾经推出Evo3D机型,号称支持拍摄裸眼3D效果视频,不过由于噱头成分太大,并未在市场上掀起什么波澜。
擅长跟风的LG也在随后推出了搭载3D摄像头的机型,不过也黯然退场,其后,搭载3D相机的机型在市场上绝迹。
2014年,不甘心失败的HTC又带来了M8,该机搭载的双摄像头,并非为拍3D照片,而是为了达到所谓单反相机的浅景深效果。主显示主摄像头拍摄照片,副摄像头有着更宽的景深,用以支持照片后期的各种设置。
华为也推出了类似原理的荣耀6Plus,而在今年,小米为了赶双摄像头的风潮,也拿出了红米Pro,不过却与现在市场上主流的双镜头技术没什么交集。
除了算法不成熟的原因之外,此前3D摄像头没能流行是受智能机处理能力所制。
说起双摄像头,大家伙可能会第一个想起国产的华为P9,它不但在处理能力上有所提升,双摄像头系统的专注点也从景深换成了画质。
还未发布的iPhone7Plus的双摄像头原理与华为P9有些相似,为两颗摄像头做了分工,并且走上“计算摄影”之路,用多个微型传感器来收集信息,再用强大且智能的处理器来进行后期处理,突破手机摄像头的先天不足。
这恐怕是现有技术下提升画质最有效的方法,比光学防抖等技术还要优越。
iPhone7Plus采用的双摄像头,来自于苹果2015年收购的LinX公司。
它的双摄像头的方案是,其中一颗摄像头为单色,另一颗则是彩色,可以显著提高相机的弱光和画质表现。
此外,双摄像头相机还能模拟出光学变焦的效果,通过软件制作出许多有趣的照片。
不过要说手机拍照的未来,还应该说是LightL16技术。在未来五年内,我们可能还会迎来新的手机摄影大变革,其代表产品就是LightL16。
这款产品机身上密密麻麻的搭载了16颗摄像头,它们共有三种不同的焦距,可以模拟等效35-150mm的光学变焦,其拍摄画质可媲美全画幅单反。
iPhone 13 Pro 摄影长期实测心得:「**级」只是开始!
嘿!大家最近有没有入手了 iPhone 13 了呢?在简单开箱体验之后,我们也更深入实测了三主镜头全面进化的 iPhone 13 Pro,还有「转个角度」塞入前代的旗舰感光组件位移主镜头的 iPhone 13。验证他们在摄影功能方面的表现是否有更强悍的进化。更包括尝试更深度应用 iPhone 13 系列的重点拍摄功能「**级」以及新的「摄影风格」。
iPhone 13 Pro 摄影长期实测心得:「**级」只是开始
在这个智能型手机已经可以轻松录制 4K 甚至 8K 影片的时代。如果问我要去购买全片幅无反专业相机的理由还剩下什么。不得不说,能「轻松拍出浅景深」照片与影片的能力,依然是许多人斥资数十万购买镜头机身,还要忍受专业相机重量与体积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我承认我有点肤浅,但与一白遮三丑有异曲同工之妙。浅景深之所以几乎人人都爱,是因为它简单暴力切割空间的能耐,的确是很好用的摄影(开挂?)手段之一。
随着 iPhone 13 系列推出,我们看到刚发表时有点被低估,但实际使用时却感到超惊艳的「**级」。嗯… 个人认为其实更应该叫做「**感」的拍摄功能后。
即便它还是有些小缺点(像是只有 1080p 30fps,并不支持 24fps 与 4K 等),不过我们却彷佛嗅到 iPhone 13 似乎从这个功能开始,敲开了以往相对坚不可破的专业摄影领域的高墙 – 特别在这个 YouTuber 与 Vlog 需求炸裂的时代。甚至要说,在某些情况下,这次 iPhone 甚至还很巧妙地利用行动运算摄影的特性,带来了超越专业相机的可怕表现 – 这我们等等来谈。
iPhone 13 Pro 一个月拍摄心得
简单盘点这次我们测试 iPhone 13 系列的拍摄心得,还交叉比较了一下 iPhone 13 Pro 的 19 微米主相机日夜间的拍摄效果。原本预期它的拍摄画质会更为强大。但其实就跟当初 iPhone 12 Pro Max 推出的 17 微米感光组件一样。升级感光组件的更大意义,是在于透过大光圈与大感光组件来持续加强,行动摄影在低光拍摄能力的劣势。
不过尽管就画质来说似乎差异并不大,不过在真实景深的营造方面,iPhone 13 Pro 系列所搭载的 F15 广角主镜头,的确效果比起先前 iPhone 要好。甚至好到我们尝试在汽车比较防手震稳定度的影片,竟然遇到对焦对在车内仪表,结果窗外远处是模糊的状况发生。
好在,这并不影响稳定度的对照(擦汗)。但我们也见识到了 iPhone 13 Pro 系列 19 微米镜头,相对先前的 iPhone 的确还是有其特殊之处。也意味着大家使用时应该要更注意对焦点是否有在正确的位置上(建议是多点一下屏幕对焦会比较保险)。
喔对了,已经算是变成 iPhone 特色,甚至还被做为官方桌面效果的耀光状况,这次基本上还是存在 – 只能说,拍摄时还是尽量避开强光比较好。虽然,有时候耀光也可以成为画面呈现的效果。所以避不开的话,大家也可以尝试利用它啰。
是说,随着感光组件越来越大,很多人也注意到 iPhone 主镜头最近对焦距离越拉越远的状况逐年变得更明显。很显然苹果也有注意到,至于他们的解法倒也依然很「苹果(表达式摄影)」,就是会因应近拍自动切换成支持自动对焦的超广角镜头。
很 iPhone 的微距体验
虽然望远程会主动切换镜头的这件事情,从 iPhone 7 Plus 开始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这次能透过超广角镜头享受到 2 公分超近对焦的确是不错。不过因为 13 Pro 系列的主镜头最近对焦距离实在是有一点远,所以特别是在拍摄食物的时候,就很容易遇到镜头不断切换的状况。
其实会引来困扰的抱怨也不奇怪。主要是因为太靠近构图会因为换镜头而有比较明显的画质与视角构图落差感(颜色其实也有)。可以庆幸的是,苹果在 13 Pro 系列也有对应微距拍摄需求,而提升了超广角镜头的画质与光圈。已经算是尽力与主镜头的画质靠拢了。
关于这种影响拍摄体验的状况,其实 Apple 后续也在 iOS 151 更新中,提供了可关闭自动切换的「自动微距」开关。不过自己尝试关掉之后,由于变成必须要手动切到超广角才能启动更近的对焦距离拍摄。也不再能以 1x 以上的裁切启动超广角镜头来拍摄微距照片。
基本上,个人认为超广角微距在 15x 都还算可用(大概是因为裁切掉了边缘衰退的画质范围吧?),所以这样的开关反而有点让我困扰 – 使用者还真难搞 XD。但与当初 iPhone 12 Pro Max 评测中,我们跟大家分享的小技巧一样。
个人会推荐可以尝试看看以 1x 镜头来数字放大到约 2x 变焦左右拍摄食物或是近物。配合散景与画质更好的 1x 镜头,加上小望远的画面让透视整体更自然好看。
所以除非是真的要拍那种叶子纹理之类的画面,不然拍拍食物、商品等画面时。个人会偏向推荐大家多多利用数字裁切,应该就能尽量避免用 1x 镜靠近拍摄时,一直切换镜头的尴尬问题了。这是可以跟大家分享的拍摄小技巧。
3x 望远镜头入队「夜景模式」,但不支持夜间人像(啥)
讲起来,好像这次的 iPhone 13 Pro 比较少人提到它的望远镜头?虽说就拍照画质与录像的稳定度而言,这次的 3x 镜头还是保持了 iPhone 该有的水平。但毕竟这次 Pro 系列更新的三个主镜头组,唯一光圈没有变大的镜头就是这颗 3X 镜头。对此,Apple 算是以全镜头(包括前置自拍镜头)都支持夜间模式来对应这方面的劣势。
这其实是不错,也让我很期待拍摄更多夜间的望远照片。只是目前使用起来。这镜头真的有点走在微妙边界的感觉 – 也许望远镜头的光圈、感光组件等硬件方面的限制,真的还是不太能让表达式摄影发挥所长吧。
首先,这次唯一在光圈规格退步的 3X 镜,虽然的确能支持夜景模式的拍摄,但真的遇到很暗的环境时,其就会常遇到主镜头介入,进行数字裁切三倍的夜景拍摄的状况 – 也许一般白天数字裁切到这个程度感觉不太出来,但夜间拍摄的颗粒感加上数字裁切,画质衰退的感觉就会相当明显。
还有个有点意外的限制,就是「夜间人像也不支持 3X 拍摄」(登愣)。它会提示你要切换到 1X 才能使用夜间人像。以上,就会觉得以夜间拍摄的体验来讲会稍微有点不太一致。可能会是使用上会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图:夜间人像这次没能支持 3x 镜其实有点可惜。
比**级更让我惊艳的「摄影风格」
在 iPhone 13 系列新登场的「摄影风格」功能,其实就像是一般数字相机拍摄风格文件的类似功能 – 它一共提供了四种可以自定义的风格档让你快速切换,名称还会很聪明地因应调整趋向自己改名。这项功能在 Apple 发表会上强调的是,相对于后续套用滤镜的效果。这次新的「摄影风格」是可以保留天空与人脸的色调,不让颜色去干扰特定的被摄物体。
不过个人觉得这功能最好用的点,是在可以快速调整色温与综合对比度这点 – 其实类似的功能在 Google Pixel 等手机上也不是没有,不过这样的功能对于一直以来都不能手动调整色温的 iPhone 相机系统来讲。真的对喜欢直球对决,拍出接近心中预期画面的人来讲,是很值得多多利用的功能。
虽然它可以调整的两个项目:「色温」与「色调」,虽然在调整的趋向逻辑方面,有着「很苹果」就跟苹果原厂内建的编辑器一样,就是常常调着调着就亮暗部的细节突然… 跳掉?不知道大家懂不懂得我在讲什么,总之就是让人有点不太能掌握细节调整的趋向;色温的话就是不能像 RAW 或真正的白平衡调整功能那样,直接催到色温极限,是比较可惜之处。
▲图:想要偏蓝的色调,现在透过「摄影风格」就能快速达成。
虽然这功能是有着些许局限,但就我这阵子的使用体验。会发现以往想以 iPhone 原厂相机 App 较难拍出的 Tone 调,像是想拍摄尽可能压低高光与偏暗色调的照片时,大概就只能尽全力把曝光补偿往下压。
现在则是多了色调这个武器来调到想要的画面。而且应该也是在拍摄前就先调整到色调趋向的关系,所以在按下快门后感觉 iPhone 能够比后续才后制要更能撷取到更多细节(特别是暗部)。个人认为这样的影像,即便是在能够全手动的 App 或是其他手机上,其实也不见得能这么轻松的拍到。
在这样的表现下,搭配 iPhone 越来越好的白平衡表现。我觉得这次的 iPhone 13 如果不是真的遇到太复杂光线的场景,需要 Pro RAW 出马的机率就变得更低了 – 重点是即使非 Pro 系列的 iPhone 13 系列用户也能用,就不用怨叹不能使用 RAW 来拍摄啦!
▲图:如果录像与人像/**级也可以套用摄影风格的话应该会更好。
也因为这功能真的出乎意料地实用,所以个人也蛮期待未来录像或更多模式也能提供这样的功能,来让摄影的质量与色彩趋向可以更接近拍摄者的创作意图。蛮期待苹果未来透过更新或是下一代 iPhone 带来这样的功能(许愿)。
**级好用吗?
做为这次 iPhone 13 全系列都能用到的重点功能:**级模式(其实感觉还是称之为「**感」比较好懂),真的是许多人(包括我们)都跃跃欲试,而且在尝试过后也感到相当惊艳的新拍摄功能。
虽说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不过就是录像版的人像拍摄模式而已。不过在更深度的使用过后,这个可以实时在影片制造更浅景效果的功能,我觉得要说是苹果又一次将表达式摄影推向新极限也不为过。
▲图:不仅有浅景深效果,**级模式的拍摄稳定度也随着 iPhone 防震能力加强而更为实用。
这里先来讲我觉得它的厉害之处,最后也会跟大家聊聊**级目前的限制与劣势处。首先,相对拍照的人像模式,**级的反应除了快非常多。还有能启动浅景深效果的范围更是广非常非常多。因为如此,我会认为苹果这次真的并非是直接套用,人像拍照的算法给录像使用这么简单而已。
▲图:能根据远近渐进调整景深效果还能事后追焦的「**级」模式,善加利用的话会是很强的影片创作工具。
在能启用「**级」的光线条件下(没错,太暗会不能启动),**级模式时的对焦速度,个人觉得不仅快到异常。而且还能侦测到「构图范围外」的人物或车辆提前开始对焦。很多时候的反应甚至快到让人会以为是瞬间迷焦或拉风箱,后来回看影片才发现,那是真的有车辆准备进入画面才被提早「抓到」,才让人对于这样的反应感到印象很深刻。
真的要我形容这种的反应的夸张程度,我甚至会觉得有一点超越专业相机的错觉 – 实际上可能真的算是一种「错觉」,怎么说呢?其实就我们计算机王阿达团队的了解,之所以能实现**级拍摄效果,主要关键点是透过多镜头视差来判断被摄物的轮廓 – 这里还听起来像一般的人像模式吼?但我们也从**级模式在重新对焦方面的限制,发现了这套系统的有趣特性。
▲图:实体景深较窄的近拍时(特别是后镜头拍摄时),就会感受到**级重新对焦的范围限制。
没错,虽然从官方的示范看起来,这个很神奇可「重新对焦」的**级模式,好像会有无所不能的感觉。不过它还是会受到实体对焦距离范围的限制 – 如果你编辑一下主镜头所拍摄的**级的影片就会看到,假若在拍摄时对到远近不同的物体或人物,底下就会有白点来显示对焦范围已经有改变。所以如果你在拍摄过程中对焦在很近的位置,此时即便编辑影片就无法「再」对焦到无限远处了。
以上这个基础的限制,代表**级看起来神奇归神奇,但还是会受限于实体对焦的一定范围内。然后我们就有了这模式应该是「在实体景深范围内仿真对焦效果」的假设。关于这个猜测,还可以从靠 Face ID 与单镜头也能启动**级模式的自拍镜头,因为它就几乎没有重新对焦范围的限制能得到验证。这也代表,你不能因为「主镜头」有重新对焦功能而完全不去注意实体对焦有没有对错物体。
因此自拍镜头使用**级的特性,也可以延伸到另一个拍摄的小秘诀。就是如果你有需要大幅度远近距离重新对焦拍摄的话,使用自拍镜头来拍摄这类的画面,可以说是最保险的方式 – 还可以调整虚拟光圈值在全景深与浅景深切换自如(比赞)。
像这次我们拍摄汽车内视野的时候,也把 iPhone 13 Pro 放在仪表板上以**级来拍摄。就能拥有可重新对焦在超近的方向盘上,也能转而对焦在驾驶座的人脸的自由度 – 要知道,仪表板可是与方向盘超级近的啊!所以我们会下一个结论,就是主镜头的重新对焦范围,大概就是等于实体拍摄时的景深范围。而这范围的变化,还是会与被摄物的距离、光圈、感光组件大小有所关联。并没有脱离基础摄影的原理。
**级模式在转换对焦点的过渡速度可以快到出奇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就是因为苹果是用模拟的方式来达成「对焦」的视觉效果,所以所谓的对焦速度只要在实体对焦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基本上是能多快就能多快。所以很多人认为**级对焦有点太快这点,个人相信这部分只要苹果稍微透过更新修正或提供选项,应该很轻易地提供更滑顺的对焦点转换效果了。
是说,**级的强大,还包括了超厉害的「对象辨识」的能力。这次测试中,我们可以提到的最明显的几个例子。一个是当在人多环境使用 iPhone 13 Pro 的**级模式拍摄时,就会发现这套系统真的非~~常忙碌的在框出所有的人物甚至是动物 – 看起来感觉都已经有点像自动驾驶系统的分析画面了(咦,难不成…)。
▲图:**级的侦测能力真的超狂 – 虽然也因为这样在人多环境会让拍摄效果不太稳定。
更妙的是,这套系统在一般拍摄的时候也会在意想不到的场合,帮你找到该对焦的物体 – 这次测试过程在拍摄一只舒服躺在围墙上背对着我的猫咪时。就发现 iPhone 13 Pro 即便在拍照模式下,也能以方框标示出猫咪背部的体形并进行对焦;此时我们直接对照 iPhone 12 Pro Max 来拍摄,就只能呈现一般的对焦画面,没有任何其他反应。
个人认为能达成这样表现的关键,是 Apple SoC 透过多年以「仿生」芯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所累积的成果 – 其实 Apple 在 iPhone 13 介绍页面就有提到 A15 仿生「能提升相机表现」,并以**级可以辨识前后人物脸部面向,并切换对焦点的「摄影语意」来作为示意。所以我粗浅的假设应该不会差距太大才是(应该吧…)。
对了,其实在 iPhone 13 发售之后的很多人针对「**感」的专业效果与需求声音。个人觉得都已经有 Apple TV+ 专业影视内容的苹果应该是不可能不懂。搞不好这次**级模式初期的表现,只是 Apple 想要炫一下自己这套表达式摄影应用在录像时,可以有多癫狂的表现而已吧(笑)。
▲来源:Apple
能上网的最强运动相机 iPhone 13 mini
虽然这波我们主要想知道的是,这次 Pro 系列全面更新的三主镜头的表现如何。但对于有好一阵子都是以 iPhone 12 mini 做为主力机来用的笔者,长久以来的最大心得,是这样更轻便、小巧又有足够稳定效果超广角可录 4K 60fps 的防水手机,真的已经能取代以往会用到 GoPro 这类运动相机的大部分拍摄场景。
因为这样的念头,我也萌生想去比较一下 GoPro 跟 mini 系列 iPhone 的重量差距有多少的想法。结果不比还好,原本预想 GoPro 肯定会大胜 – 毕竟是跟 58 吋(相对 GoPro)大屏幕的手机比。但想不到近年来 GoPro 居然增重至 15Xg,直接超过了 iPhone 13 mini 的 140g 重量(12 mini 还更轻,只有 133g)。
在这样令人惊讶的对比后。根本可以说 mini 版的 iPhone 是台带有上网功能,拥有三镜头(包括前置镜头啊)、支持模拟浅景深**级录像效果的多用途运动相机了啊。
好啦,我也知道在价格、可换电池、耐摔程度还有电子防震的稳定程度上,iPhone 还是不能跟 GoPro 相比(虽然市面上也有不少超级防摔壳)。轻到可以装在身上拍拍超广角的第一视野画面,也随时就能掏出开拍 Vlog,甚至还能直接剪片分享的「相机」。特别在现在的手机市场上,真的已经不常见了。
想知道 iPhone 架在身上第一视野拍摄画面的话。最近Apple Watch Series 7 开箱的第一视野画面,就是这样拍摄的(虽然是用超广角可以自动对焦的 13 Pro),真的非常方便!
来烧屏幕吧!入门杜比视界
最后想聊一下,由于目前**级模式不给指定杜比视界以外的格式。结果让我拍了拍突然觉得,要不要干脆尝试看看用杜比视界来剪辑分享影片。除了因为 YouTube 现在支持的比较好了。再加上配合 iMovie、LumaFusion等 iOS / iPadOS上的原厂与三方剪辑应用(专业的 Final Cut Pro 就不用特别提了)都越来越能轻松处理这样格式的趋势 – 想转成 SDR 来在一般的平台分享也是。
所以最终心一横,干脆整篇的影片都直接拍摄这个可以「烧起」你屏幕的录像格式。这个尝试的感想就是,这样更高动态范围的格式的确十分吸睛。特别是在我们尝试用来拍摄Motovlog骑车影片的时候,真的会让整体画面的沈浸程度变得更好。
▲图:甚至想要更上层楼,还能以 iPhone 13 Pro 系列开启ProRes来获得更好的画质表现也能提供 HDR 高动态范围。
因此个人推荐无论你拿的是不是 iPhone 13 也许都可以考虑尝试看看,自 iPhone 12 开始,苹果所提供拍摄、观看、编辑与分享一条龙都可以支持杜比视界的影片影音体验。真的有机会透过口袋中的手机,从头到尾完成一部相当专业且吸睛的精彩影片。
结语:以往的折衷成为现在的优势
观察这几年苹果智能型手机在相机方面的趋势。从推出 Pro 系列开始算是个 iPhone 发展的分水岭。宣告了在各方面都开始走向专业领域的决心。不仅屏幕加入了ProMotion的技术,拍摄功能也提供让人可以更轻松处理出专业水平影像的 Pro RAW 与ProRes格式。
但也同时保持好上手摄功能的创新,让人在保持一定程度的简单使用前提下,同样能透过原厂应用稳定拍出更好的影像作品。这一切的一切,的确就像发表会所说的那样,要归功于表达式摄影的发展才得以实现。
个人认为,手机装置的硬件为了保持轻薄小巧。尽管先天就不若专业相机拥有可以尽情加大感光组件镜头,甚至是外接设备那样的硬件弹性。所以像是刚开始出现多镜头与所谓表达式摄影这个名词的时候,会觉得似乎是种折衷之下所推出的技术。
不过随着行动摄影系统算力与感测组件的逐步发展。像是这次 iPhone 13 系列那种,彷佛搭载了自动驾驶系统那样强大对象辨识能力的对焦系统。还有在**级模式,可以拥有重新对焦范围余裕内的可怕对焦追踪效率看来。手机摄影的技术,其实开始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苹果的这套表达式摄影系统,可说是反而利用了以往行动装置被认为绑手绑脚的劣势,创造了自己的优势。相对于在传统相机上挂载 LiDAR 系统,或甚至最基础的对焦灯都可能容易被大型镜头遮蔽的问题。
手机就拥有在搭载多镜头系统与多种先进传感器下,都还不太会有遮蔽问题的优势 – 虽然最主要是为了装置的轻薄啦!配合懂得摄影语义的处理器协同配合下,iPhone 13 也能实现以往很难想象手机可以达成,在多数环境下可提供媲美接近专业摄影机的景深效果与对焦速度表现。这的确是十分令人惊艳的进步。
相信接下来只要苹果再精进**级等功能的细腻程度,就又能让大家少了个一定得要用专业相机创作的理由了吧?不知道大家期待行动装置,还可以透过表达式摄影再解决哪些专业摄影的需求呢?是更低光的夜间录像?还是更高速的拍摄功能?也可以提出来聊聊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