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负载自动调节,比如4个2g大核和4个1g小核组合。在需要大量计算时就会8核全开,大核运行在最高2g,小核1g。遇到发热或者比较高的负载就会4个小核心再根据需求搭配几个大核心。一般主要性能靠小核心输出,小核心压力大就会按需求开大核提高性能,但是功耗或者发热不严重都会有一个大核心低频在线待用用来提高更强的瞬时响应性能。
你的系统版本已经是44了够高了,没有更高版本当然升不了级了。还有你说的32G内在用不了,在你这图中来看,运行内存是2G,32G不是运行内存,只是相当于电脑的硬盘,这个2G相当于内存条。是你理解错了。CPU是八核没有只四个可用的
CPU的几核分类其实是按照CPU的地址总线数量来分类的
单核心的地址总线数量是8条
双核心就是16条
三核心就是24
依次类推,核心的多少,只需要知道地址总线的多少,然后除以8就得出来了
地址总线:
地址总线 (Address Bus;又称:位址总线) 属于一种电脑总线 (一部份),是由 CPU 或有 DMA 能力的单元,用来沟通这些单元想要存取(读取/写入)电脑内存元件/地方的实体位址。
地址总线AB是专门用来传送地址的,由于地址只能从CPU传向外部存储器或I/O端口,所以地址总线总是单向三态的,这与数据总线不同。地址总线的位数决定了CPU可直接寻址的内存空间大小,比如8位微机的地址总线为16位,则其最大可寻址空间为2^16=64KB,16位微型机的地址总线为20位,其可寻址空间为2^20=1MB。一般来说,若地址总线为n位,则可寻址空间为2^n字节。
地址总线的宽度,随可寻址的内存元件大小而变,决定有多少的内存可以被存取。
举例来说:一个 16位元 宽度的位址总线 (通常在 1970年 和 1980年早期的 8位元处理器中使用) 到达 2 的 16 次方 = 65536 = 64 KB 的内存位址,而一个 32位元 位址总线 (通常在像现今 2004年 的 PC 处理器中) 可以寻址到 4,294,967,296 = 4 GB 的位址。
在大多数的微电脑中,可寻址的元件都是 8 位元的 "字节" (所以 "K" 在这情况像相等于 "KB" 或 kilobyte),有很多的电脑例子是以更大的资料区块当作他们实体上最小的可寻址元件,像是大型主机、超级电脑、以及某些工作站的CPU。
2012年下半年开始,各家手机厂商推出的主打旗舰机型多以四核处理器为卖点,多核手机似已成为主流。所谓多核手机,指的是配备双核、四核CPU的手机,最大的优势是运算速度更快。虽然看似多核手机的市场需求激增,但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2年四核芯片在整体移动智能终端中的占比尚不足8%。[1]
有了往年在PC端的处理器高频、数量之争的前车之鉴,现在很多人不看好移动处理器的数量之争。目前Android手机都在进行军备竞赛式的硬件升级,动不动就在专业测评软件上跑分来一比高下。事实上,普通消费者并不需要这么高配的CPU,高配的CPU意味着高能耗。现在包括高通、英特尔等芯片厂商更多的是在追求性能和功耗的整体平衡,而不是一味地追求CPU主频和核数了。[2]
对于手机来说,大部分软件甚至在单核条件下都可以正常运行,与之相对应的,还是“大部分”——大部分软件都没有对多核并行做相应的设计优化。这就像是你修建了四条并行铁轨,但大部分火车都在第一条上面运行。[3]
事实上,单纯增加CPU的核心数,并不意味着能带来性能的显著提升。如果要最大化地利用多核CPU提供的计算资源,需要同时对操作系统和现有的应用做调整。而且,多核CPU对应用性能的提升取决于同时运行多个程序或线程的能力高低。我们看看Amdahl定律就能发现,在程序有顺序代码的情况下,性能提升带来的回报会越来越少。此外,多核芯片在发热控制上比单核芯片更难。从技术角度看,一般在整个移动处理器中,CPU的处理任务最多仅占15%~20%,更多的任务是由GPU、DSP、GPS、调制解调器等其他组件完成的。[2] 因此单纯强调CPU核数是片面的解读,CPU核的质量比核的数量更为重要,决定核的质量有众多因素,如架构、制程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