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手机
索尼手机的优点:
三防(我所知道索尼手机的防水性在三年前就有了,索尼这方面一直没有被超越,现在已经达到了最高防水最高级别);
摄像头(索尼Z系列一直沿用同时期的最高像素的摄像头,Z3高达2067万像素,要想最好的利用这个摄像头就得自己学习调手动模式,这个得用心去学)、
工业设计(颜值)索尼Z系列的设计是最经典的,最好看的是Z3、Z5,我已经忘记我是怎么买上索尼z3的(我之前对索尼的认识就只有防水和见过这个品牌),当时机子回到的时候我惊呆了,“怎么会这么好看。”当然了人与人的审美观是不一样的,我的舍友就说它像块状,丑的一比;
原生系统第一点:系统接近谷歌原生系统,这是别人说他不人性化的表现,说系统很难用,但我用得很好啊;第二点:索尼对手机系统的推送是紧跟谷歌步伐的,索尼z3是2014年的旗舰,到今年还能吃上60(国行是万年不更新的,我说的是港行系统)第三点:索尼的国行和港行系统是通刷的(ps:跑题了);
索尼手机的缺点:
断触,它的优点出众,让人无法拒绝,但是它的娇气,同样让人无力吐槽,断触我是就索尼z3来说的(断触没那么可怕,你查查就知道了),索尼的新旗舰我还没用,就没有深入了解((ps:你去贴吧看看就知道);
索尼定位高端,价格不菲;
一个品牌没有实力何来信仰,没有它独特的地方,是没有人会为它买账的,最简单的办法就买一台回来用就知道了,没有体验过是不能真正的了解索尼手机的。
IT168 评测2014年上,得益于硬件性能的过盛,中低端的电商手机迎来了自己的狂欢;然而对于习惯了一年一款或两款旗舰的国际大厂来说,却相对尴尬。以三星S5为例,发售价5299元虽然听起来高大上,但是从反馈来看,“提升不大、外形相似”令其成了旗舰机的反面典型。而索尼Xperia Z2(以下简称Z2)作为今年率先上市的一款国际旗舰,评测室中的表现又能否打破这种局面呢,我们慢慢谈。
相关链接:4999元现货出售 索尼Z2京东购买链接
在评测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款移动4G定制版手机的参数。本次评测的索尼Z2移动4G定制版本Xperia Z2(L50t),采用高通801四核处理器(4G版本型号为MSM8974AB),3GB RAM,16GB ROM支持扩展,52英寸全高清IPS屏幕,支持IP58级别防尘防水;后置2070万像素相机,前置200万像素相机,电池为3200毫安;支持TD-LTE移动4G网络,同时在国外开启漫游的情况下支持FDD-LTE网络,向下兼容TD-SCDMA以及GSM网络制式。
仅以目前的参数来看,索尼Z2在硬件性能方面绝对称得上年度旗舰,目前在京东上移动4G版售价4999元,部分电商团购活动的价格甚至低到了4500元的水准,绝对是热销旗舰中性价比最高的一款。那么抛开价格因素,除了继承于索尼双面玻璃的经典外观和不错的价格外,时隔半年,索尼推出的这款产品,在综合表现上又有哪些改进呢我们“外观+性能”,分开来聊。
▲左侧为Z2 右侧为Z1 乍一看两款很难区分
▲白色为Z2 紫色为Z1
其实拿到或者看过索尼Z2的朋友都会不自觉的把这款手机与去年索尼的L39t进行一番对比。的确,从去年年初的L36h开始,索尼就一直在旗舰产品上沿用经典的双面玻璃材质设计。而将最新的Z2与去年9月发布的Z1放在一起,也很难将两者区分开来,是否如此,咱们先来看看真机图。
▲顶部的扬声器处理略有不同 听筒Z2移到了左上方
秉承了"Oon Sony"的战略部署,索尼Z系列机型在细节设计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而这一特性在Z1与Z2的外观设计上体现的也非常极致。两机正面相似度极高,只是Z2的顶部听筒更为细长一些。
同样的相似还出现在了机身的侧面上,索尼Z2的边框布局与Z1几乎完全一致。左侧是USB接口、SD卡插槽和座充接口;右侧分别放置了SIM卡插槽、灵感源自钟表的解锁键和一体式音量键,同时右下的二段式对焦拍照键也被保留。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国行版的边框部分位置选用了塑料材质,不过这样的改变并不会对该机IP58级别的防水和防尘级别有所影响。
▲经典的解锁按键设计 灵感源自手表
▲左侧的金属凸点为底座的接点
提到部分,就不得不提到索尼惯有的防水特性了。就如同韩国手机必带天线、中国手机必是双卡一般,防水应该算是日本手机厂商的一种情怀。所以此次索尼Z2的IP58级别的防水性能也远比三星S5的IP67好一些。至于防水的实用性,小编其实不太认同所谓“仅仅是个心理安慰”的说法。事实上配合三防功能,我们可以在更多的场景放心的使用手机,比如您去个海边,居家炒菜或是在洗浴间里使用手机,这种手机沾水的情况会变得更为普遍。
▲金属条的部分依然是金属材质 只是白色部分变为塑料
其实说到外观上最大的变化,主要还是体现在“点亮屏幕的一瞬间”。作为索尼的顶级旗舰,Z2采用了窄边框的1080P级别的IPS屏。一方面窄边框在提升屏占比和正面视觉冲击力共功不可没,同时还变相降低了该机的机身宽度,兼顾了视觉和握感两个方面。另外该机最大的升级点则是在屏幕材质上,此次索尼Z2配备了52英寸的IPS屏幕,显示效果有所提升。
▲左右边框更窄 下面也安排了扬声器和听筒
提及IPS其实笔者觉得有必要再次做一下科普,事实上包括IPS在内的LCD显示屏,都需要一层发光的背景等,而控制光源的开关驱动就是所谓的TFT。推而广之,事实上IPS也只是TFT的一个变种。也因此此前索尼系列手机的屏幕上,大部分采用的是S-PVA面板而不是所谓的TFT。同时翻阅资料,这类S-PVA在造价和一定的显示效果上是强于H-IPS的,也是索尼尽管标称“One Sony”技术却仍旧坚持多年屏幕材质不变的原因。
▲所谓的TFT仅仅是背光板的一个驱动开关
然而淮生南为桔,生北为枳。尽管S-PVA在色域显示效果上拥有优势,但是对于手机这种经常不能90度直角视觉显示的产品,较差的可视角度让其流行程度远不如所谓的IPS。基于这一原因,索尼在近期的Z1 炫彩版和Z2上都采用了IPS材质的屏幕,可视角度也有着大幅提高。小编不多说了,直接上图。
▲正面的色彩上索尼Z1的S-PVA不差分毫
▲但是在侧视的情况下Z2效果要优秀不少
▲目前Z2和Z1炫彩版均已经更换了屏幕
说完屏幕,索尼Z2的正面外观介绍也就告一段。鉴于该机在背面和Z1的高度一致,小编不在这里赘述。不过关于这颗顶级G镜头的表现效果,我们还是要后面进行详细评测的,在此就先按下不表了。
虽然在最初我们曾经有讲过,在如今这个硬件性能过剩的时代,手机的性能远不如综合素质来得重要。因为要想日常的操作流畅,2000元的主流中端机可以,一千元价位的性价比神机问题也不大。但是性能之于旗舰,更多体现在大型3D游戏等方面。而鉴于目前旗舰机型已经普遍1080P级别,坐看2K级别的时候,CPU性能对于旗舰机还是很有意义的。
▲Z2和Z1 在一部分参数上几乎看不出太大的分别
此次索尼Z2采用“高通骁龙801四核处理器+3GB RAM”的组合搭配,作为首批搭载这一顶级四核芯片产品的手机,该机的性能表现自然值得人们期待。但是除了与Z1的“高通800+2GB RAM”在数值上存在差异以外,究竟性能上又有多大的不同,相信不少人也都非常好奇。
▲实际上从800到801提升是内在的
上一张关于高通骁龙800与801的参数图,最为直观的数据应该就是CPU与GPU的主频的提升了。这两项数据的改变很直观的改变了手机在极限情况下的性能表现。另外需要注意的是,napdragon 801支持eMMC50标准,它能够大幅度提高闪存的读写速度,从之前45标准的200MB/s提升到400MB/s对于手机这类“重数据吞吐,轻量运算”的设备来说在日常数据交换时意义重大。而ISP主频的提升则另手机产品能更好的处理相片、视频的拍摄录制,这也是此次索尼Z2支持4K视屏录制的基础。
▲跑分成绩依然处于最强的第一梯队
具体到Z1与Z2的差异部分,我们还是先来放一下对比跑分。先来进行的是安兔兔的跑分环节,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此次评测的版本仅为工程样机并非正式发售的版本。所以最终的测试结果Z2也仅仅是高出了一线,并没有更大的提升。
▲相比较Z1 Z2还是稍微高出了一线
Vellamo是一款著名的浏览器测试软件,测试的主要方面包括JavaScript、HTML5等性能,这些性能对于手机浏览器等体验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非常考研处理器的运算能力,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软硬件的综合能力。而在Vellamo的HTML5测试项中可以看到,在HTML5测试中,索尼Z2得到了1606和1223的分数,表现的中规中矩。
▲GPU已经拿到了满分
NenaMark2则是一款用于Android设备的硬件加速基准测试程序,通过演示一款实时渲染的画面来对手机的图形能力进行测试,包括反射、动态阴影、曲面参数、复杂光线模式等内容。通过测试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由于CPU架构和主频的提升,同样带动GPU成绩提高,索尼Z2在Nenamark2上的得分为599FPS,基本达到了60FPS的满分成绩。
所以综上所述,作为一款最新推出的旗舰机型,索尼Z2除了在常规的应用性能上出于顶尖水准,同时还提升了包括数据存储和视频拍摄的读存储效果。提升不是很显山露水,但是体验感的提升会很明显。
之前有提到,索尼Z2通过硬件提升了视频以及拍照处理上的能力;同时虽然同样采用索尼目前最为顶级的G镜头,但是Z2在算法上也进行了更多的优化。那么实际表现如何,我们从功能和样张两个角度说。
▲多种拍照模式 散焦、滤镜、智能拍照 都非常实用
索尼Z2搭载了2070万像素索尼G摄像头,采用1/23英寸Exmor RS积层型传感器,支持4K视频录制,整体配置在手机领域中堪称奢华。而且Z2还延续了Z1的多重拍摄模式、高级手动模式以及各种拍照特效,趣味性十足。
▲时光平移帮助您抓住最想要的那个瞬间
得益于后期算法的优化调整,此次索尼Z2手机在整体的拍照水平上也有所提。而为了证实这一说法的可信度,小编还特意将iPhone 5S这款“手机拍照方面的行业标杆”拿出来进行了一番对比。老样子,我们先上图后评论。不过由于是对比样张,所以小编在拼接时还是对尺寸进行了裁切。详细的高清,我们会安排在下一页,各位可以直接跳转。
从实际的样张结果来看,Z2的表现极其令人满意。无论是色彩的准确性和照片水平的稳定性都非常不错。同时画面的锐度控制良好,噪点抑制也不错,整体来讲是一款在拍照功能上与iPhone 5S媲美的产品。
另外极其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同为G镜头,但是索尼Z2在夜景拍照的效果上远好于同门师兄Z1,这一点从上面这张对比图中也很容易被发现。可见,索尼Z2虽然在镜头硬件上和Z1相同,但是拍照的整体水平却提升明显。
除此以外,此次索尼Z2还支持4K视频的录制,笔者还特地拍摄了一段测试视频。一段长为44s的MP4格式视频共计内存95MB,其中拍摄时防抖效果不错,还能实时拍照。而在拍摄之后,索尼还支持简单的加速和剪切等视频编辑功能。不过相对遗憾的是,在拍摄视频中虽然可以进行数码变焦,但是并不能手动调节画面的对焦点。
如您所想,这里我们放上索尼Z2的实际样张,点击照片还可以直接看大图。毕竟照片色调风格等等一些问题其实还是见仁见智的,笔者就不在这里进行赘述了。而下面的部分,则是本篇文章最后的总结,想听听购买指导意见的,可以选择留下了解一下。
▲顶级镜头+双面玻璃+旗舰配置的Z2
关于这款手机的几点小问题:
1:为什么没有讲系统
▲调整了主题颜色下拉菜单形式 但仅仅是微调
作为索尼最新款的旗舰机型,索尼Z2当然搭载了基于最新的安卓442的操作系统。不过同样由于One Sony的考虑,手机平板全系列的操作风格也高度统一化。所以Z2的UI与此前的界面操作模式并没有太大差异,因此就不在这里占用大家的时间了。
2:移动4G版Z2边框是不是塑料的
▲白色的移动定制版在扬声器和挂饰孔上也有所区别
移动4G定制版在外观上与国际板存在一定差异,主要的问题则集中在边框材质上。虽然我们说移动4G版Z2的边框采用了塑料元素,但实际上的塑料部分也仅仅只出现在了与屏幕衔接的位置,经典的边框装饰条依然是金属材质。另外此次Z2移动定制版还取消了机身的挂链位置,应该算是本土化的一种体现。
3:到底会不会“跳屏”
目前在论坛里有一部分用户反应索尼Z2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跳屏,即无操作的情况下手机会进行自动控制。其实这种情况是因为在开启手套模式的时候屏幕感应过于敏感,包括指纹和浮尘都会对其进行影响。笔者在关闭这一模式前也出现过相似问题,但是在关闭这一选项之后就没在遇到相似问题。
评测最后的总结:
关于评测的最后一部分,笔者想从两方面来谈,一个是使用体验一个则是购买意见,而从第一部分讲起的话其实笔者本身就有一个观念上的转变。在拿到这款手机之前,笔者认为相似的外观,差距不要大的硬件表现,索尼Z2的存在是相对尴尬的。但是在用机的过程当中:视觉效果的提升、拍照水平的大幅进步都给人一种“这款手机“趋近完美”的感觉。同时4K视频的录制功能也让硬件的提升有的放矢,所以仅从升级的角度讲,这款手机至少在体验上是能够超过三星S5的。
而从购买方面出发,一般旗舰级别手机在上市之初的价格都有着一定的水分,所以无论是三星、索尼、HTC现在都不是最为合适的购买时间。但是仅在这三款旗舰产品当中,索尼Z2无论是外观表现还是拍照屏幕的综合体验都趋近完美,并且毫无短板;而从价格上分析这款产品的上市定价又比另两款低了300元。所以如果真的想在旗舰级别中选择一款,那么索尼Z2移动4G定制版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IT168 评测在过去的2013年,无疑是大屏手机发展迅猛的一年。以我们的邻国韩国为例,超过2/3手机用户在使用着5英寸以上屏幕的手机。而环看办公室里的送测手机,50英寸成了最低标配,57以上的也属于正常尺寸。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今年年初发布的一款mini型旗舰索尼Z1炫彩版(国际板也称索尼Z1 Compact),却异军突起,吸引了大众的眼光。那么这款产品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往下看。点击此处,迅速预约索尼Z1炫彩版。
在评测索尼Z1炫彩版之前,小编自己其实一直是个大屏手机控。认为只要单手能操作,屏幕越大越好(此处有种和黄章先生不谋而合的意思啊,咳咳)。但是在体验索尼Z1炫彩版的这段时间,笔者却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小屏手机体验秒杀大屏手机”的结论。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原因才会有这样的结论,还让笔者慢慢道来。
评测观点一:小屏手机相对于大屏手机的两点优势
优势1:体积小巧带来操作优势
体积小巧,这点其实是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优势,事实上早年间大部分手机都是很小巧的。而在这里,索尼Z1炫彩版在做工设计上的考究还是为良好的操作感做了突出的贡。除了在体积上看起来几乎仅比一张名片大了两圈,索尼Z1炫彩版更是采用了金属中框,无论从视觉上和触感上都非常不错。同时,极具冲击性的机身色彩和正反双面玻璃的设计,让这款手机在外观上极具张力。三防手机与美感,并不是不可兼具。
同时,锁屏按键、一体式音量键、拍照键都紧密的排列在机身右侧,配合机身合适的尺寸,让人有种重回键盘机时代的掌控感,几乎不用费尽调整手型就能进行盲操。对比索尼Z1的大小来说,你能很明显的区分“拿在手里”和“握在手中”这两个细微但却差异很大操控感。
另外,笔者搬来了N年前的老黄历,苹果研究的35英寸最优触控的图解。虽然目前同样体积可以塞下更得的屏幕,但是要想单手操作毫不费力的覆盖整个屏幕,屏幕尺寸仍旧只能控制在43英寸左右。
优势2:小屏幕在应用操控上的优势
其实这个话题时是上一个问题的延伸,机身尺寸小,屏幕也小。可以说在视觉冲击力,和游戏观影的体验上要差一些。但是事分两面,小屏幕在应用上也存在着优势,比如桌面操作。
晒一下索尼Z1和索尼Z1炫彩版的操作照片。在系统应用中碰触到屏幕上延和边沿的时候还是挺多的,这个时候小尺寸的优势就体现的很明显了。以上图为例,笔者在使用同一款输入法的时候,Z1只能选用单手模式。虽然操作无碍,但是多余出来的那块“不易掌握”,时间久了就成了一种负担,也是不少朋友再换回苹果之后总会感叹“还是这个尺寸用起来舒服”的原因。
在此以前,笔者经常喜欢采用全网页的模式来看网页,当然觉得屏幕越大越好。但是当移动网络时代来临,各网站都推出了移动版页面,整体看起来已经极其接近APP。而在浏览这种网页时,大屏手机的体验就弱了一些。
类似的应用上的问题还有很多,笔者就不在一一列举了。而在全民APP的时代,大部分手机应用虽然都适配了大屏版本,但是软件界面的视觉焦点和操作焦点仍旧以5英寸以下尺寸为蓝本。所以如果诸位是视频控、游戏控,那么选择大屏手机无可厚非;而如果仅仅是拍照、社交软件、玩玩小游戏,那么理性回归45英寸左右的手机没准才是最适合您的。
关于尺寸的优缺点总结:
优势:1更好的握感与操控感
2移动版网页浏览的效果更好(App的设计更为贴合)
劣势:视频、游戏体验略差于大屏手机
评测观点二:在旗舰的基础上“再进一步”
亮点一:旗舰级别性能
谈完了mini机身对于操控上的优势,笔者接下来则要讲的是索尼Z1炫彩版的另外一个标签,“旗舰”。作为索尼旗舰机型Z1的mini版,Z1炫彩版之所以能受到如此高的关注,更主要的原因是其堪与顶级产品比肩的硬件配置。
两张跑分图,从跑分数据来看几乎可以将去年所有的热门旗舰机型碾压一圈回来再继续碾压一圈。虽然无意拿跑分作为衡量产品的标杆,但是至少可以说,这款Z1炫彩版绝对是除了苹果系列手机外,4X级别屏幕的最强性能机了。
亮点二:2000万像素级别G镜头
2070万像素G镜头,首次出现在索尼Z1身上,也意味着One Sony理念完成了在智能机当中的首秀。所谓One Sony既索尼将其他产品线的技术融于手机中,当年惊艳一时Walkman系列与Cyber-Shot系列就是非智能机时代One Sony的代表。而如今索尼顶级拍照水准的G镜头,也同样搭载索尼Z1炫彩版上。
标有G镜头的G字样,以及1/23英寸传感器尺寸、2070万像素的摄像头像素数。可以说这组数据在手机当中已经算是极其强大了。至于效果如何呢,我们上样张,各位慢慢看。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索尼Z1炫彩版搭载的1/23英寸Exmor RS积层型传感器,能够捕捉更多场景光线,同时更好的感光效果也让手机减少了高ISO多噪点的情况。而在微距情况下,放大细节之后也并不容易看到噪点。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虽然整体画面都被红色所占据,但是索尼Z1炫彩版的白平衡不错,银色墙柱和透明玻璃窗的色彩也比较通透。总体来讲索尼Z1炫彩版的这颗G镜头保持了目前安卓机中的高水准,这也是小尺寸机型中极其难得一见的。
亮点三:PPI达到340+的IPS屏幕
索尼Z1炫彩版的屏幕分辨率为720像素级别,可以说仅从数据看确实比Z1缩水了一些。但是仔细分析的话,索尼Z1炫彩版的屏幕尺寸为43英寸,所以720P级别的分辨率已经达到了340+的高PPI,屏幕细腻度完全不弱与5X英寸屏幕的显示效果,这也是小屏幕的另一优势。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而除了分辨率,索尼Z1炫彩版更是在显示效果上做了突破,在近几年的国际版产品中首次选用了IPS屏幕。相比较原来的手机产品,显示亮度更好,侧视角度更广。从两张对比图也不难看出,小屏幕的Z1炫彩版在侧视情况下依然色彩准确,而Z1的显示已经严重失真了。因此,从显示细腻度,再到屏幕的色彩,索尼Z1炫彩版都算得上是目前索尼最优秀的产品。
评测总结:通篇评测,索尼Z1炫彩版给笔者留下了两个印象,一个是“mini”一个则是“旗舰”。谈及外观和操控这一方面,笔者不由想起了在CES 2014上对索尼Z1炫彩版设计创意总监Linda Lissola的访谈。首先这款索尼Z1炫彩版兼顾了色彩,动感,三防,表现张力这些特点,同时在视觉与操作赶上找到了平衡。同时作为一款小屏手机,更实在“外观”与“三防”,“观感”与“操作”这两个矛盾点达到了一个均衡。
而在硬件方面,索尼Z1炫彩版拥有骁龙800处理器、2000万像素级别G镜头、340+PPI的IPS屏幕,各方面表现均称得上旗舰级别,这在近几年的小尺寸手机中也难得一见。仅以个人角度而言,这是近年来鲜见的能和苹果抗衡的小尺寸产品。
为什么很多人说高像素没意义
这其实很好理解,事实说明问题,就是很多超1000万像素的手机摄像头,拍出来的照片还不如某些800万像素的手机(如iPhone 5s),甚至连高像素优势所在的分辨率都不及,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而且2000万像素?拜托那么大,谁用得上啊!)
的确,探讨相同尺寸的CMOS图象传感器(比如大家都是1/3英寸),如果不在设计和工艺上做出改进,画质是会变糟的。这就要谈到可以让很多人高潮的单个像素点尺寸了:一个800万像素的1/3英寸图象传感器,单个像素点的尺寸是14μm;一个1300万像素的1/3英寸图象传感器,单个像素点的尺寸是11μm。
在图象传感器尺寸不变的情况下,被切分得越多块(也就是像素数目越大),则单个像素尺寸越小,像素密度越大。像素密度越大,临近像素产生串扰的情况也会愈发严重。
比如说,每个像素并非所有区域都用来感光的,感光区域周围有一部分是电路,如上图左边这个围绕在**像素区域周围的Circuit section蓝色部分就是电路。1300万像素1/3英寸图象传感器单个像素尺寸肯定比800万像素的小了,那么这部分感光区域还要进一步缩小。手机级别的图像传感器,那点可怜的像素尺寸本身就很无奈,更何况还要让电路占据位置。
其实像素变多,但设计不变的话,还会有更多的问题产生,上面列举了几个颇重要的。
然而,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的有关注过手机所用图象传感器的同学,对于第一部分援引的这两张图应该都不会陌生。尤其是第二张,这是索尼用于宣传自家堆栈式图象传感器的(但发明这种堆栈式结构的似乎并不是索尼)。就是如前文所述,既然像素周围有电路,牺牲了感光区域的尺寸(像上面的X光图一样),那就把这个电路移到下层去,这样上面不就有更多的空间拿来感光了吗?图2的右边部分就是这么做的。
这个设计其实的确是成效卓著的,尤其在手机这种图像传感器尺寸小得可怜的设备上。索尼给手机所配的第一代堆栈式图象传感器的典型代表产品是IMX135——这颗传感器在三星Galaxy S4手机身上发挥出了很好的实力。即虽然1300万像素的单个像素点尺寸变小了,但每个像素的感光区域面积却相较800万像素没什么损失。所以各项指标相较上代800万像素图象传感器都有提升,不光是解析力。
这就是个典型的,在图象传感器尺寸不变的前提下,提升像素数量,但画质也跟着提升的例子。
背照式图像传感器,或者叫BSI,其实也就是将色彩filter和感光层之间的电路移到后面去,这种方案也能一定程度解决串扰和光线利用率低的问题。可能很多人会奇怪,既然此种策略成效如此卓著,那人类早干嘛去了呢?其实无论是背照式,还是什么堆栈式,对制造工艺都还是有一定要求的,人类科技进步才有了这样的基础。
说到串扰,第一部分就谈到,如果光线是斜着照射进像素,那么很可能在经过微透镜和色彩filter之后就穿越到其他像素去了(图1)。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就如图1右侧那样,在像素井之间加入隔断就可以了,运用类似设计的像是三星比较著名的ISOCELL图象传感器,还有苹果iPhone 6s/6s Plus首次将像素数量提升到1200万时,像素间也用上了这种隔断的设计。实际上,现如今的绝大部分旗舰手机摄像头都已经用上了所谓的像素隔离技术,小米还曾大肆宣传过这种方案。至于第一段说到的微透镜中间有个小间隔,这个问题也完全可以通过将小间隔去掉的方式来解决嘛,无非就是每个微透镜覆盖区域变大一些不就好了——当然这一步的迈进也并不像我们说得这么简单。
像素究竟怎么设计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比如charge well究竟多深,微透镜曲率该是多少,感光二极管的形状尺寸等等。随着索尼、东芝(图象传感器部门已经被索尼收购)、OV这类企业的努力,图象传感器的设计都是在日趋完善的。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像素数量和成像质量没多大关系。而之所以要这么完善,总体上是在朝着高像素的方向发展。虽然这样的完善需要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可能是大量资金砸进去。
你以为索尼、东芝真的那么傻,在搞像素竞赛忽悠群众吗?
高像素就等于好画质!当然,这个小标题是有前提的,要不然前面的内容也就白说了。前提一是ISP算法和镜头用料相同的情况下,其次就是前面探讨的重点,工艺需要提升。在这样的前提下,奔着高像素去,是利大于弊的。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奇怪,究竟何以要那么高的像素,眼瞧着4K屏幕都还没普及,4K屏幕也就800万个像素,所以拍照要5000万像素干嘛?高像素的一大核心就是缩图大法。什么是缩图大法?就是把2000万像素的照片缩成800万像素——索尼就很喜欢这么干,Xperia好几代的拍照高级模式,出片都是800万像素,并不是因为考虑存储空间,而是缩图大法的奥义。只要一缩,一切都变得更加美好了,为什么?
举个空想的有趣例子,如果说有两个图象传感器,尺寸都是1/23英寸(按照索尼2070万像素的IMX220假定的尺寸),但它们的物理像素数目不同,一个是2000万像素,一个是800万像素。拍出来以后,我们将2000万像素拍摄的照片尺寸缩成800万,去和原生800万像素拍出来的照片对比。只要工艺相差并不太大,缩图后的照片必然比另一个直出片就是800万像素的照片要高,为什么?
数字照片拍出来都会有噪声,尤其100%放大后可以看到各种悲催的问题,不管是拜耳结构排列本身的问题,还是感光性能不佳之类。如果说,能将多个像素合成为1个像素,那么不管是何种算法(假定是几个像素取亮度均值,合成1个新的像素),其信噪比或者叫纯净度都会更出色。基于此,在信噪比的问题上,必然是2000万缩成800万像素的成片,比原本就只有800万像素的直出片更好。这是“过采样”原本就该有的优势,高像素之所以应用“缩图大法”,就是对“过采样”的追求。
另外还可以考虑锐度的问题,这个在概念上并不容易说明白。通常我们认为,某个被摄物与周边环境交界处相邻像素的亮度反差越大,则锐度越高(锐度可一定程度反映清晰度)——人眼很多时候为什么会认为某张照片清晰,这与锐度有很大关系,比如某个物体的边界,与其周围环境的像素的亮度差异比较大,则人眼通常会认为这东西拍得比较清晰。
如果作量化,可以说亮度从10%-90%需要经过多少个像素,这个值可以用以反应画面锐度——经过的像素越少,自然就是锐度越高。一张2000万像素的照片,缩成800万像素,无论先前的锐度是多少,在缩了以后,亮度从10%-90%经过的像素数量都会变少,这就是锐度的提升。
所以,如果你需要获得一张800万像素的照片,必然是用2000万像素的手机去拍,然后缩成800万像素,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不管是在信噪比还是清晰度上。高像素的意义自然就能够凸显出来。要不然为什么诺基亚要搞808Purview和Lumia 1020这种4100万像素的手机(当然,它们还有一层意义是在于图象传感器明显更大)。究其本质,就是“超采样”或者“过采样”。如果说东芝定制一款1/12英寸的图像传感器,却只做了500万像素,这是个怎样的故事呢?
尤可类比的,有没有听过Lucky Imaging的说法?幸运成像。就是按下一次快门,相机实际拍摄好几张照片,然后把这几张里面最好的选出来,或者将其中几张最好的进行合成,算出一张最干净的——这也是一种过采样。上述高像素的过采样在原理上与此是一样的,只不过层级不同,高像素的这种过采样是“空间过采样”。
另外,解决一个问题,很多人说。单个像素尺寸变小了,高感必然变差。我在去年写的Lumia 950与iPhone 7拍照对比的文章中已经明确提到过,高像素的解析力优势,在暗光环境下拍摄时可能会逐渐丧失,但也没有比低像素设备更差,且在信噪比方面也有更优的表现。
有缩图大法在,或许高感都不再是问题,只要图象传感器是在上述理想状况下。这其实非常好理解,再举个不是很恰当,但易于理解的例子,Lumia 1020的图象传感器单个像素尺寸实际是112μm,而iPhone 6的图象传感器单个像素尺寸是15μm,如果把两者所拍照片都缩到500万像素的尺寸,显然4100万像素具备了碾压性的优势,根本无视什么单个像素尺寸,足见缩图大法的牛掰。
当然了,毕竟底大一级压死人,Lumia 1020的底比iPhone 6大得多了去了。有兴趣的各位可以去DxOMark看一看同样是全画幅的同代单反,在高感表现上,是否像素多少无甚区别(主要表现在DxOMark给出的Print输出,类似于大家都把缩成800万像素,一旦如此,高像素总是有好处的),这更能说明问题。
到这里,我几乎又要再重复一次结论了,就是高像素就是好,高像素就是棒,虽然是有前提的,就是图象传感器在设计和工艺上做得足够到位,那么高像素的确是会带来好处的。
高像素的另一点优势,很多人大概是忘了,Lumia 1020可以干什么?无损变焦,也就是截幅变焦。高像素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截取某部分,画质也不会有太大牺牲,这对构图,尤其是手机这种物理焦距不能变的设备而言显得很有意义。或者说,像我这种常年要参加发布会的人,都是随时要按下快门的,后期截取其中部分,高像素的价值自然能够体现出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