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Walkman邂逅安卓 索尼Z1050N首发评测

当Walkman邂逅安卓 索尼Z1050N首发评测,第1张

IT168 评测在智能手机当道的今天,随身听产品似乎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电子产品的高度发达,人们再也不需要携带各种数码设备,只需一款智能终端来满足我们的日常娱乐需求。在过去的一年中,iPod Touch在全球持续热卖,相继击败了3DS、PSP等传统游戏机,大量的游戏厂商也跟风来到,开发这片移动应用市场。当我们看到登场的主角时,不必感到惊讶,也不必急于吐槽,因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邂逅,而是——Walkman的逆袭。

  之所以称之为逆袭,是因为NWZ-1050N是Walkman历史上功能最强大的播放器,近乎所有的影音播放技术集于一身,是不折不扣的集大成者。在经历了近一年的传闻后,Z1050N终于现身国内市场,整合了众多功能的同时,也被赋予了较高期望。

▲如今的Walkman已经被定义为智能影音播放器

  如果仅仅是简单的移植了Android系统,相信很少会有人感兴趣,那么这款旗舰级的Walkman邂逅安卓究竟会擦出怎么样的火花呢?

▲Walkman与Android,是延续还是超越?

${PageNumber}

尺寸更似掌机 索尼Z1050外观解析

  NWZ-1050N采用43寸AMOLED显示屏,在尺寸上比一些主流的智能手机还要大,采用玻璃材质的多点触摸屏,四周采用红色的金属包裹,在坚固度和手感上非常出色。

  屏幕的下方有三颗虚拟按键,分别为返回、主页、菜单功能,对于熟悉智能手机的用户上手非常简单。

▲Z1050N机身细节

  Z1050N相对于以往最大的改变是加入了一颗“WButton”按键,设计在机身的右侧用于多媒体控制,它的系统权限非常高,可以在任何时候呼出进行操作。

▲机身的右侧细节

▲机身的右侧细节

  通过这颗按键可以调出临时菜单,控制歌曲的播放与换曲,同时还能显示歌曲的信息和专辑。在W键的两侧分别为Micro-HDMI输出接口和音量+/-按键,与之相比笔者更喜欢这样的物理按键,实用却不花哨。

▲Z1050的机身背面

  索尼的Z1050N机身背面采用流线型的设计,中部凹陷两边凸起,在横向双手握持时可以起到手柄的作用,从而提升手感。

▲机身背面细节

  机身的底部为35MM耳机接口与WM-Port数据接口,同时扬声器的设计采用xLoud技术,当背面贴近桌面时,不仅不会遮挡扬声器使声音变小,而会通过物理反射让声音变得更加清楚。

${PageNumber}

系统优化 多种定制Original Apps应用

  如果Z1050N仅仅是一个移植了Android的MP4播放器,或者是一款去掉通过功能的Touch产品,那么它就不能算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新产品。显然在这方面索尼做的更加用心一些,经过改良的系统界面以及专为Walkman产品定制的APP应用,让我们看到它不仅仅是一款简单的Android播放器。

▲锁屏界面与桌面

  在锁屏界面解锁方式与以往的索爱手机不同,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横向滑动解锁方式,而是点触锁定球拖拽到灰色的圆点上进行解锁。在桌面的下方提供三个自定义快捷方式,用户可自由设定,至于桌面的快捷图标与小插件与传统安卓系统相同。

▲WButton控制界面

  通过Z1050N独有的WButton按键可以调出多媒体控制菜单,支持手势和点击两种触摸方式,用户可以自由切换,在控制区的上方同时会显示当前歌曲的信息和专辑。

▲SensMe频道

  Z1050N中依然保留了经典的SensMe频道,根据歌曲的风格进行分析归类,在融合进安卓系统后并没有太大改变,只是支持了重力感应,可以横向和竖向显示。

▲音乐库显示方式

  而在音乐库中,当选择按专辑方式显示时,会按照专辑打乱顺序排列在界面中,也可以用手指拖拽进行排列。

  在音乐播放器中最惊艳的要数下面的这个视觉效果了,不同于以往的动态显示,它的效果更加“智能”一些:它可以根据旋律变化的同时将当前歌曲信息添加其中,比如歌曲名、歌手、专辑、当前播放时间等,随机的夹杂在动态效果中。

▲视觉效果显示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看传统的播放界面,在系统默认的情况下会优先显示专辑,然后通过左右滑动专辑区域,可以显示曲目列表、歌词信息、歌曲信息。

▲播放界面

  大屏的优势可以将诸多歌曲信息在同一页面中同时显示,在查看时也会比较直观方便。在歌曲信息右侧有放大镜符号的,点击可以直接跳转到浏览器中查找。

▲视频播放器

▲视频播放器手势操作演示

▲查看器

  除了最重要的音乐播放器,索尼Z1050N还重新定制了视频播放器、查看器等,替代Android内置的原生应用,在使用方面更加贴合用户体验。

${PageNumber}

解读Walkman杀手锏 新增两种音效技术

  作为Walkman的旗舰产品,Z1050N延续了A860中的S-Master MX数码功放技术,此外,清晰立体声(CLEAR STEREO)、清晰重低音(CLEAR BASS)和充满现场感的VPT(环绕声)技术一样不少,还有实用的NC降噪功能也没有被取消掉,同时还加入两项新音频技术,所以说Z1050N是集大成者一点也不过分。

▲S-Master MX数码功放技术

  索尼Z1050N定位于智能影音播放器,在家庭影音分享时,外放效果就突显出了其重要的一面,所以此次Z1050N中带来了两项新的音频技术来提升外放的音质效果。

▲Z1050N是目前支持音效最多的Walkman

  这两项技术分别是xLoud和Clear Phase,xLoud是一项用于增强内部扬声器音量的技术,能明显的放大外放的音量,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失真现象;Clear Phase是一项自动调整内部扬声器音质的技术,用于提升声音的凝聚力,让音乐更加清晰动听。

▲均衡器设置

  当然Walkman最强大还是其可靠的均衡器设置,这也是诸多发烧友最喜爱的功能,通过简单的校调就可以让播放器适应各种风格的音乐。Clear Bass清晰低重音可以很好的提升音乐氛围,两项自定义设置,可以再更换耳机时快速切换到合适的EQ。

${PageNumber}

搭配EX1000 Z1050N主观音质测试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选择Walkman更多的是看重了其出色的音质,我们此次进行音质评测时使用索尼自家的EX1000耳机进行试听。

▲Sony MDR-EX1000

  Sony EX1000是一款定位于旗舰级的入耳监听式耳机,对于声音的还原度非常高,染色很少,声场宽广,三频均衡。32欧姆的阻抗非常容易驱动,同时灵敏度也很高,可以轻松的辨别音源的瑕疵。

  在试音曲方面我们选择了蔡琴《渡口》、老鹰乐队《加州旅馆》、帕格尼尼(阿卡多)《魔鬼的颤音》、卡拉扬《拉德夫斯基进行曲》、梁静茹《情歌》、Nickelback《When We Stand Together》。采用PCM-WAV无损压缩格式,均衡器、音效全部关闭进行试听。

  在音效全关的状态下,Z1050N的低频并不算出众,中频的人声较为靠前,延续A860的调音风格,整体的声音风格偏暖色,对歌手的齿音有较好的控制,歌手的声线较为直白,并不算讨好人。高频方面在表现弦乐时较为柔美,并不张扬,但在延伸的层次感上欠佳,总体的感觉就是不算惊艳,平实耐听。

${PageNumber}

芯片解读 Nvidia Tegra2的优势

  熟悉智能手机的用户都知道,采用高通处理器的安卓手机由于SRC解码的问题导致音质失真,解析度差,所以索尼采用内置强大音频解码核心的Tegra2处理器成功规避了这个问题,同时Tegra2支持OpenGL ES 20和LPDDR2,可以提供133GB/s的带宽,由此带来了强大的游戏体验。

▲Tegra2架构图

  Nvidia Tegra2是一颗拥有双核心ARM Cortex-A9的处理器,最高频率为1GHz,同时在视频解码方面可以加速1080P H264解码。采用新的40nm制作技术,使得芯片的体积可以进一步收缩,同样尺寸的芯片可以填充2倍多的晶体管数量。Tegra 2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芯片,它具备26亿个晶体管。芯片核心面积为49平方毫米。事实上,音频部分占据了很大一部分面积,2个A9处理单元仅仅占用了10%的核心面积。

▲硬件信息监测

▲性能跑分测试

  虽然在性能跑分测试中Tegra2的得分并不占优势,但在实际的使用中依靠出色的3D运算能力和节电技术,Tegra2的表现总会让人眼前一亮。

${PageNumber}

Walkman带给我们的不同于以往的体验

  “如果不是Walkman,随身听产品还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体验?”这是笔者在体验的过程当中不断思考的问题,在电子产品功能多元化的今天,随身听已经从一个产品逐渐变为一项功能被添加到各类数码产品中。如何能提升随身听产品的竞争力,是增强硬件配置还是提升用户体验?显然Walkman Z将两者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

▲出色的降噪功能

▲智能的心情音乐模式

▲强大视频高清解码

▲DLNA让移动设备与家电互联

▲独有的照片标签

▲发烧友对Walkman品牌的拥护

  经过一番的体验,笔者发现Z1050N身上的缺点也不少,比如续航时间,重度使用基本要一天一充,而轻度使用也要两天一充,还有后盖的材质不知道是不是工程样机的原因,手感比较粗糙,与正面的金属质地相差较大。至于上市2299元的价格,看来并不算贵,毕竟金色版的A866售价都2800多呢。对于Walkman忠实粉丝,这将是一款里程碑式的产品。

电脑上没有WALKMAN的播放器 不过SONICSTAGE是索尼WALKMAN配套的电脑端 你可以尝试一下 我用的是索尼的笔记本 内置了一个SSMF的音效插件管理器 加载送的WAVE几个插件 比随身听上的音效好多了 你可以找找类似的AF软件 下载一个WAVE水星效果器包 一个RBASE 一个BBE激励器 一个Q10 一个TUBE电子管模拟器 好的多

Sony 在上周末由负责 Walkman 的首席工程师佐藤朝明先生在 Sony Store 华山厅举办消费者产品说明活动,而在佐藤朝明先生返日前,也与媒体进行深度访谈;佐藤朝明先生也曾在 2015 年发表 ZX2 时访台,是 Sony Wlakman 团队中" W 的佐藤 / Double Sato "中负责电子工程技术的,另一位佐藤浩朗先生则是负责调音,两人也共同经手多款旗舰 Walkman 机种,可说是 Walkman 团队的黄金拍档。

 

Sony 70 周年 Signature 系列产品测试文章:

Sony 70 周年 Signature 三部曲:金碧辉煌与沉稳低调的 WM1Z 、 WM1A 高音质随身播放机

Sony 70 周年 Signature 三部曲:在封闭设计中呈现压倒性空气感的超旗舰耳机 MDR-Z1R

Sony 70 周年 Signature 三部曲:冠上 ES 的 Sony 首款专为耳机设计的桌上型扩大机 TA-ZH1ES

ZX300 测试文章:

体现 Walkman 携带性精髓并汲取 WM1A 高音质精华, Sony Walkman ZX300动手玩

主导近代 Audio 产品的灵魂人物

佐藤朝明先生早期钻研车用音响领域,并在 Z1000 后开始加入 Walkman 团队参与开发,同时自 ZX1 起挑起高阶 Walkman 技术担当产品项目负责人大任,主导 Sony HiRes Walkman 高阶机种的发展,而他曾参与包括使用 S-Mastex MX 的 Z1000 、导入第一世代 S-Master HX 的 ZX1 、 F880 、 ZX2 ,乃至使用第二代 S-Master HX 的 WM1A 、 WM1Z 以及 ZX300 等机型,其中 ZX300 可说是由佐藤朝明先生参与开发的第一款中阶机种。

佐藤朝明先生表示,在 Walkman 进入数位化时代,音响的电子设计又更为复杂,不仅是传统声学的架构,包括无线模组,系统甚至框体结构,也都会对声音产生莫大的影响,而 Signature 系列的宗旨,就是在随身播放机与耳机系统实现”空气感",要达到宽广自然的音色,浩瀚的气势,但又要能细腻呈现绕梁余裕。

 

颠覆传统 D 类放大的 S-Master 技术

由于 WM1A 以及 WM1Z 已经推出两年余,这两款优先导入第二代 S-Mastex HX  CXD-3778GF  晶片的机种,其相关技术与特色其实在当时也有完整的报导,不过由佐藤先生再进行介绍,果然还是会有许多不为消费者所知的小秘密,这些资讯除非工程师愿意分享,否则一般情况下几乎没有机会可得知。

照片为佐藤朝明先生于 1 月 20 日消费者说明会活动照片

WM1 与 ZX300 所使用的 S-Master HX 晶片不光只是规格上的提升,佐藤先生表示,近年 Sony 音响工程师积极参加各大展会以及与消费者互动,吸取消费者意见后,以新世代行动聆听的需求重新设计,加入平衡模式下原生 DSD 解码能力,以及藉平衡输出提供更高的出力与空间感,同时也为消费者反应第一世代 S-Master HX 过于"数位声"的音色重新调音。

不同于它厂采用市售 DAC 晶片,具半导体设计能力的 Sony 自行规划了基于 D 类的专利 S-Master 数位放大架构,一般市场 D 类放大晶片虽有高效率但音质不佳,然 Sony 的 S-Master 除保有 D 类放大以最少转换保留原始声音的优点,依旧重视音质表现。而 Walkman 团队也将这项技术重新针对随身设备调整,实现独一无二的音色与技术。

 

在紧凑的 Walkman 实现独立的单端、平衡线路 左为 WM1Z 电路板平衡架构的一面,右为单端架构的一面

若有从规格上留意 Sony WM1Z 、 WM1A 与 ZX300 在单端与平衡的功率差异与它厂支援平衡输出的产品比较,会发现 Sony 在单端与平衡架构真正实现 2 倍电力、四倍出力的理论差异,而非它厂的两倍落差;能够实现理论单端与平衡出力的差异,也是因为 Sony 在单端与平衡使用完全不同的线路,而竞品是完全基于平衡架构、单端输出将左右声道地线串接设计。

竞品的作法虽然可使单端出力提升至一般单端的两倍,但除了因为架构运作还是以全平衡方式,耗电量也会与平衡输出无异外,由于是将平衡线路的地线串接,反而更容易产生串音的干扰,使得杂讯无法如平衡线路被抵销;然而 Sony 的 S-Master HX 的 D 类放大架构与线路设计,在单端的线路仍能如平衡架构使用左右声道独立的线路,亦可达到低底噪的效果。

另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是 WM1Z 、 WM1A 与 ZX300 虽支援原生 DSD 解码,却仅在平衡输出下支援,佐藤先生表示,这是由于 S-Master 架构在单端运作时,由于时脉与 DSD 的格式不同,虽理论上可支援原生解码,但会在一些特定的声音产生噪音,不过平衡就没有这样的问题,虽能透过外加讯号转换晶片在单端实现原生 DSD 解码,但 Sony 并不想如其它品牌为了强调原生 DSD 就再透过将讯号先转换类比再转数位的多次转码,故仅在声音无虞的平衡模式支援。

 

WM1Z 镀金非为视觉效果,与 WM1A 因材质特性框体结构也略异

在框体设计也有些趣闻,设计师原本不希望 WM1Z 镀金,佐藤朝明先生半开玩笑的表示设计师觉得金色有点太庸俗,然为了追求极致的音色与电器效应,镀上低阻抗、抗氧化的 24K 金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一般镀金处理都会需要经过镀镍处理,但镀镍后会发生不良的磁性效应, Sony 为此在电镀的过程还加入三层的无磁性合金镀层,就是务求完美效果。

而当时注意过 WM1A 与 WM1Z 的消费者应该也会知道,两款的机身都是由原本一倍重量的金属材质加工切割,一般会认为既然是孪生机,两者虽然材质不同,但应该会加工成相同的内部机构简化设计,不过仔细看就会发现内部有微微的不同,这也是因为考虑到 WM1Z 与 WM1A 分别采用无氧铜与铝两种,故依照两种材质抗掉落的特性规划出不同的内部加工处理。

 

浓缩 WM1 精华重现" Walkman "精髓的 ZX300

谈到去年所发表的 ZX300 ,佐藤朝明先生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表示他开发太多的高阶机种,但端看 WM1A 与 WM1Z ,虽然呈现极致的声音表现,却少了容易携带出门的优点,像是他先前每次带着 WM1Z 出差,在经过海关时常常被拦下来检查。而 ZX300 可说是继承 WM1 系列新世代高音质,以及 ZX100 轻巧好携带双重特性的"新 Walkman "。

虽定位在 WM1 之下,势必在规格与技术方面有所妥协,不过在 ZX300 导入了一些新做法、组件与机能,像是此次特别与 PCB 生产厂商协调,在 PCB 焊接 S-Master HX 晶片的焊锡,使用与连接线路相同的 Sony 独自开发的音响无铅焊锡,而非传统 PCB 生产的无铅焊锡,如此一来也进一步提升声音的品质。

此外也考虑到机身的微缩,使用小型化的石英震荡器等,同时背板虽不及 WM1 的无氧铜镀金材质,不过仍使用低阻抗的铝合金底板,同时底板仍为无氧铜镀金材质,此外也加入 WM1 系列所没有的 USB DAC 模式。

 

ZX300 因机身尺寸妥协单端、但平衡输出尽可能与 WM1A 同水准

其它用料方面,几乎可说是相当近似 WM1A ,安装电路板的底板仍为高纯度无氧铜,同样使用 OFC 线材连接主板与耳机输出孔,也在平衡输出使用 FT-CAP 音响电容(不过单端则是使用次一阶的 PRO-CAP ),也搭载自 ZX2 起在高阶机采用的镀铜电阻,使 ZX300 并非单纯是低阶版的 WM1 ,也同时是 ZX 系列正宗后继机种。

WM1 系列电路板(较大张)与 ZX300 电路板正反面的比较,可看到单端面电容变更为 PRO-CAP

不过对于耳朵比较灵敏的消费者,应该会发现虽然 ZX300 在平衡输出的表现已经相当趋近 WM1A ,但单端输出的表现则有比较显著的落差,佐藤先生表示主要的原因在于 WM1 系列的玩家反映几乎都以平衡输出为主,单端介面较为少用,考虑 ZX300 机身厚度,故做出妥协使用了 PRO-CAP ,佐藤先生也表示尽可能使用平衡线路,方可发挥 ZX300 的实力。

虽然佐藤朝明先生并非选在新品推出的周期间访台,甚至分享会花了相当多时间在介绍 Signature 系列的 WM1A 与 WM1Z ,但这也是代表 Sony 在高阶 Signature 产品线并非视为要在短期内汰换的消费性产品,且若端看 Sony 近期设计师团队在日本以及海外也都积极地与消费者接触,作为接收与汇整消费者意见,并视为开发下一代产品方针的目的也很明显。

在去年 IFA 展会, Sony 针对旗下中高阶 Walkman 产品导入新世代的架构之后,推出了作为 70 周年纪念的 WM1 旗舰级播放机与 A30 主流级播放机,不过在两个系列中间有不小的产品鸿沟,在今年则以全新的 ZX300 做为弥补 WM1 与 A 系列的中高阶 Walkman 机种,以兼具行动力与高音质,并加入新功能作为 ZX300 的特色。

关于 WM1 可见先前评测:Sony 70 周年 Signature 三部曲:金碧辉煌与沉稳低调的 WM1Z 、 WM1A 高音质随身播放机

关于 A30 可见先前评测:在轻巧、高音质与续航力取得平衡的音乐播放器, Sony Walkman A30 动手玩

高音质与携带性兼得为 ZX 系列赋予新的使命

照片为 ZX100

谈到 ZX300 ,不少人会想起在两年前所发表的 ZX100 ;说到 ZX100 ,对笔者而言是一款有些失望的产品,当初定位在 A20 与 ZX2 之间,但整体设计较趋近基于 A20 的强化版本,操作介面仍以萤幕下方的物理面板,操作面板的质感与铝合金机身有些格格不入,而调音也过于重视低频,但 ZX300 并非 ZX100 的后继机种,而是一款全新设计的产品。

关于 ZX100  可见先前评测:回归纯音乐播放本质的 Hi-Res 音乐播放机, Sony Walkman ZX100 动手玩

关于 ZX2 可见先前评测: 聚沙成塔的音响玄学结晶, Sony Walkman ZX2 动手玩

原厂所提供的官方保护特设计虽类似 WM1 系列采用黑色皮革,不过掀盖设计并非 WM1 系列的下翻式设计,而为 A30 、 A40 原厂保护套的侧掀式,内部依旧是使用塑胶材料作为固定 ZX300 的方式,上盖具磁性吸附设计,皮革的厚度比起 A30 、 A40 的保护套外层厚了不少。

外型近似于 ZX100 实质设计却截然不同

要说 ZX300 与 ZX100 相同的特征,恐怕只有细长的机身结构与容易放进口袋的大小,除了命名以外, ZX300 与 ZX100 的关联性并不高,并非如 ZX100 是以 A 系列做为基础强化, ZX300 反像是取 WM1 系列精华的平价且瘦身的版本,但同时也不只是藉 ZX300 为基础的 Cost Down 版,是全新设计与规划的一款产品。

不同于 ZX100 的机身在下半部的突起设计, ZX300 的机身是完整的平面设计,背面有一块大型蒙皮,侧面有类似 WM1 的大型实体按键,可在不开启萤幕的情况下进行音量音乐播放控制。另外让音乐爱好者雀跃的就是机顶的两个输出介面, ZX300 与 WM1 系列都是具备 35mm 单端与 44mm 平衡两组输出的机种,这也意味着可藉平衡介面获得倍增的驱动力。

ZX300 的正面是一块高质感的雾面玻璃,除了不易因为强光产生眩光外,触控滑动的手感也较一般的光泽玻璃更好,不过可能会让人比较匪夷所思的是萤幕其实只有上半截的部分,既然萤幕并非占满整个机身,为何会使用这么狭长的玻璃呢?

笔者的推测是是为了结构与美观,因为要在机身放入电路板、电池等组件结构的关系,又要让 ZX300 体积不至于过大, Sony 选择以偏狭长的机身设计放入所有零件,而框体就要有充裕的开口放入所有零件,但由于使用的萤幕为 31 吋 WVGA 比例,无法填满整个机身开口,但若使用独立的一块材料又会显得机身像 ZX100 那样拼拼凑凑,故使用整片玻璃盖满开口。

作为 Walkman 系列产品,笔者个人觉得比较麻烦的还是坚守象征 Walkman 的 WM Port ,这项介面除了要使用专属的传输线(或是搭配 microUSB 转 WM Port 转换器)外,传输介面的技术也较为落后,不少大品牌已经纷纷导入 USB Type-C 介面,不仅可藉 USB 30 或是以上的传输速度快速的存取,同时亦可选择使用更高效率的充电技术。

承袭自 WM1 系列最精华的全平衡 S-MASTER HX 架构

ZX300 最重要的核心,采用与 WM1 、 A30 同属新世代的 S-Master HX 晶片,可支援最高 32bit 384kHz ,并且在平衡输出模式下支援原生 DSD 112MHz 格是,输出则定在单端输出 50mW+50mW @ 16 欧姆、平衡输出则可达 200mW + 200mW @ 16 欧姆,虽略逊于 WM1 的 60mW + 60mW / 240mW + 240mW ,但也相当充裕了。

看到单端与输出规格的数据,不难理解 ZX300 的 S-Master HX 架构是与 WM1 系列相同的设计,单端输出时仅会进行单 DAC 与单扩大,平衡输出时是以平衡架构的 DAC 与对称扩大输出,才造成两组输出达 4 倍,与一般支援平衡的随身播放机是透过平衡架构将左右输出合并后仅有 2 倍输出差异的情况不同,不过这也象征 ZX300 在平衡下的耗电会是两倍。

另外结构与零散元件的部分俨然也承袭自 WM1A ,除了铝合金切削机身,电路板与机壳之间安装镀金的高纯度无氧铜底板,背面采用高刚性铝合金底板兼顾强度与导电性;内部使用延续自 ZX2 与 WM1A 的镀铜电阻,并搭载与 WM1 系列相同、配置在电池到放大线路间的双电层电容器, S-Master HX 的扩大部分也具备 4 颗 FT-CAP ( WM1 系列为 5 颗电容)。

其他与声音相关的组件部分,也包括采用针对 441kHz 与 48kHz 两种不同取样的双时钟设计,而播放 DSD 时则须在 44mm 平衡输出模式才能进行原生解码,若是单端则会透过转换为 PCM 模式进行 DSD 档案播放,是故若有聆听 DSD 需求的玩家,也建议添购 44 介面的耳机才能解放它的全力。

 

 

 

 

 

使用介面就不再累述,与 WM1 、 A30 / A40 相同,不过还是提及关于使用体验的部分,像是笔者常听的音乐较固定,操作上问题不大,不过对一些在储存空间装载来自许多艺人的大量音乐,当他们临时要找寻特定歌曲时, Sony 目前的系统缺乏过往 Android 系统下便利的搜寻机制,也是一些玩家较诟病的地方。

DAC 模式增添使用弹性

 

相较 MW1 系列, ZX300 也具备了全新的 DAC 模式,可搭配 PC 与 Mac 使用,在主画面选择 DAC 模式即可转化为 USB DAC , Windows 除已经更新到 Windows 10 Creators Update 以外的版本需要额外安装驱动,在 Mac 与 Windows 10 Creators Update 可随插即用,要注意的是 USB DAC 模式无法存取 ZX300 内的档案资料。

搭配 44mm 五极平衡耳机更能彰显价值

此次 Sony 也提供包括 MDR-1ABP 以及 XBA-N3BP 两款基于原本设计、但改为 44mm 五极平衡端子的耳机作为搭配测试,而这两款耳机所使用的线材基础与原本 35mm 单端版本相同,仅在于耳机端子改为 44mm 平衡, MDR-1ABP 仍提供带单键控制器的 35mm 线材,不过 XBA-N3AP 就只提供单一一条平衡线材。

乍听之下, ZX300 的调性与 WM1A 有些相近,声音趋向理性、解析,音场空间略缩一些,细节资讯量少一点,低频多一些,对比整体听起来因为低频偏少而呈现明亮细瘦的 WM1A , ZX300 的声音反而较为平衡,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 ZX300 没有 WM1A 来的透亮,但单纯以人声中频密度, ZX300 仍是比较细的,只是因为低频较多使得整体较为丰腴。

或许是因为调音使然,或者是 Sony 的工程团队有意使 ZX300 与平衡的差异更明显, ZX300 搭配相同耳机的前提下,使用单端与平衡输出的差异比起 WM1A 的单端与平衡差异更为明显,尤其搭配细节资讯较多且需要较高驱动力的耳机感受更大。

恰好此次搭配的 MDR-1ABP 提供单端与平衡线材,线材本身又是相同材质,交叉聆听就可感受到两个输出藉面的差异,在细节资讯的差异方面差异不算明显,毕竟 Sony 强调其 DAC 架构较为特殊,不会因为单端与平衡影响 SN 比,但是除了平衡架构产生左右分离度更好的优点以外,低频的紧实度与中频的饱满感,会让人觉得不是在相同的机器下聆听的结果。

而搭配 MDR-N3BP 的表现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刚好朋友手边有标准单端设计的 MDR-N3AP 可当成对照组;若以单端驱动虽比起连接手机已经好了许多,但仍觉得低频略显松散,且音场较为施展不开,改以平衡线材连接使用,低频虽量感不减,不过形体明显许多,亦可获得显著的下潜延伸,单端与平衡的表现落差高下立判。

接上这两款耳机,可显露出无论是 MDR-1ABP 以及 MDR-N3BP ,都可视为 Sony 为让消费者更轻易一探 ZX300 单端与平衡表现所的耳机组合。另一个笔者觉得合适的搭配,则是以 HiFiMAN 的 Edition X ,因为在官方建议下 Edition X 最合宜的驱动上限约为单端下 450mW ,而 ZX300 在平衡模式下左右声道可达 200mW ,也相当接近需求。

真的要比较, WM1 系列与 ZX300 的表现仍有差异,但以大众普罗的音乐聆听习惯,低频略为增加使得三频更为均衡的 ZX300 比起被戏称为黑砖的 WM1A 更容易被接受,具有纪念版性质的金砖 WM1Z 虽有华丽的中频,但也表示声音较重视个性化而非平衡性,加上又是高单价,也非人人能够或是愿意负担,毕竟 WM1Z 的价格带已经是寻找重视特色的有缘人。

轻松把 WM1A 的好声音带出门的平价选择

而最重要的,还是 WM1 无论是体积或是重量都远大于 ZX300 ,笔者在日本亚马逊看到其中一位消费者对于 ZX300 的评价也应证这点,他表示本身虽已有 WM1Z ,但由于体积与重量使他不愿带出门,所以才购买同样具备 44mm 的 ZX300 作为外出使用;笔者本人也认为,如果是在搭乘大众交通工具与街上, ZX300 与 WM1 的差异也会因环境噪音而难以辨别。

笔者虽不是长时间 Sony Walkman 的使用者,但也历经几款近期 Walkman 播放机的洗礼,在早期的时候, Z1050 除了无法扩充储存外,给笔者留下不错的印象,而 ZX1 虽驱动力不佳但至少也有着声音讨喜的特制,反倒是 ZX2 与 ZX100 除了驱动力也未提升外,暴增的低频使得声音失衡,笔者相比之下反而觉得当时的 A15 声音还比较正常。

去年推出 WM1 系列与 A30 系列时,也让笔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调音变的中性(但也有不少老索粉因为失去过往中频暖糊特质而不满),驱动力也有所提升, WM1 的 44mm 平衡输出更有端子结构稳定且驱动更佳的出色表现,虽然初期因为系统 使得机器反应卡顿,不过后期修正后,比起先前 ZX 系列也只有无法扩充第三方软体与不能使用 WiFi 两个缺憾。

不过 A30 与 WM1 之间无论是整体表现或是价格带,也有着显著的鸿沟,而前一世代的 ZX2 与 ZX100 也难作为填补两个产品线之间的折衷品,在今年 ZX300 发表之际,笔者看到延续了 WM1 的 44mm 平衡输出,心中已经开始感到期待,毕竟无论是价格跟携带性比起 WM1 都更适合携带外出,实际体验后更觉得 ZX300 才是能扩大 44mm 端子的关键产品。

虽然台湾几乎晚了日本一个月才上市,台湾索尼此次官方定价仍优于日本建议售价,加上 ZX300 整体表现仅略逊 WM1A ,但整体调音更为平衡,且体积更易携带,但价格却更平易近人,也难怪在日本 Kakaku 比价网站是目前销售与关注双冠军。

整体使用下来,笔者个人认为 ZX300 打出了一张为纯粹热爱音乐聆听者的好牌,不仅承袭 ZX100 小巧的优点,声音表现也更中性,虽少了 WiFi 与 app 扩充功能,内建储存降为 64GB ,但整体而言 ZX300 在此价格带发挥相当强的竞争力,唯独强烈建议搭配 44mm 平衡输出使用才能发挥完整实力,若只使用单端输出就未免暴殄天物。

在 Sony 推出 Walkman X 系列以前,最高阶的数位 Walkman 头衔是由 A 系列所把持的,不过随着 X 系列、 Z 系列、 ZX 系列到现在的 WM 系列推出, A 系列则转型为提供小体积、高续航力与不错的音质为诉求的系列,不过随着 70 周年纪念系列 WM1 的推出,全新的 A30 一改 A10 、 A20 的设计,往更进阶的领域发展。

此次也与 Sony 借到 Walkman A30 系列中的 A35 进行试用,并与 A10 世代进行比较,感受此次 Sony 在 A30 家族做出多少的变革。

不同于 A10 、 A20 的薄型与仰赖实体按键的控制介面, A30 的设计则导入 WM1 系列所使用的新一代嵌入式介面与 31 吋大萤幕的触控设计,有那么些让人想起 F880 世代与 Z1000 世代的关系,但对比 A30 与 WM1 系列的等级落差, A30 则是适度的为维持产品定位与 WM1 系列有显著的差异。

比起 A10 、 A20 , A30 宽了些、厚了些,有一点缩小版 F886 的风格,正面不再有实体控制键,并且将音乐播放、音量等介面改到机身侧面,虽然 A35 仅有 16GB 内建储存,但仍可扩充 microSD 卡,充电介面与传输仍采用 Walkman 系列沿用已久的 WM Port ,可搭配选配套件 WMC-NWH10 输出到 USB DAC 充当数位转盘使用。

台湾此次也引进完整的五色、两种类设计的保护套,除了可让偏好色彩一致的朋友选择同色系护套外,亦可混搭;而掀页式保护套是自四个角落包覆机身,完全不影响 I/O ,甚至要退出记忆卡改用高速读卡机存放音乐也相当方便;矽胶保护套则完整包覆了机身,并保留 LCD 右上角的充电灯孔,且同样也在记忆卡盖开孔方便取出记忆卡。

先前有提及, A30 的操作介面采用与 WM1 相似的系统介面,在基本的使用逻辑相当类似,同样是以上下左右滑动叫出各类介面,虽然对使用习惯 A 系列 9 宫格介面的使用者来说需要重新适应,不过并不难懂;然而对比 A10 已经相当成熟的嵌入式介面, A30 的操作介面仍有些许不流畅,在卷动歌曲清单时感受也略为明显,应该是还有后续修正的可能。

 

不过毕竟产品定位不同, A30 的介面仍可看到传统 A 系列等级 Walkman 的一些特殊功能,包括语言学习机、收听广播等 WM1 系列所未有的机能,此外也还保有影片播放的能力,不过对笔者来说这些功能应该都是用不到的就是。

另外 A30 系列也具备与 A20 系列相同的主动降噪耳机支援,购买 A36 套装或是购买 A35 搭配 Sony 的 NW750 或是 Xperia 的 NC750 等 5 Pin 特殊耳机,就可在软体内启动主动降噪功能。不同于 Xperia 智慧手机需要手动选择降噪模式, A30 的降噪功能与 A20 相同,可选择自行判断以及调整降噪强度,具备更进阶的自动化与个人化功能。

对音乐爱好者而言, A30 最重要的还是使用新一代的 S-MASTER HX 树为扩大架构,前几世代数位 Walkman 被烧友诟病的其中一点就是过低的耳机扩大输出,即便到最顶级的 ZX2 ,也仅有约 15mW 的输出水准,而 A20 则更仅有 10mW ,也难以满足使用较进阶耳机的使用者。

此次 A30 系列的新设计 S-Master HX 虽仍未达 WM1 系列至少 60mW+60mW 的高输出,不过已经一口气超越 ZX100 、 ZX2 ,达到 35mW + 35mW 输出;或许比起一些平价高音质播放机来说仍不算相当大的输出,但在输出提升的同时, A30 仍以小巧体积有着 flac 24bit 96kHz 无损档案超过 30 小时、 DSD 28MHz 连续播放 25 小时的高续航水准。

A30 系列在硬体设计也是维持 A20 奠定的高水准用料,基板采用金属填孔技术的厚膜铜箔印刷,使讯号在电路的传导能减少干扰,此外在基板与框体使用订制的导电螺丝,使接地能延续到机身框架上,而元件采用 Sony 为音响开发的高纯度无铅焊锡,同时电池亦使用低电阻导线与电路板连接。在 S-Master 数位放大架构的供电部分,采用五颗来自 Panasonic 的 POSCAP 贴片式钽聚合物固态电容。不过基本上也算是延续 A20 等级的用料。

不过 A30 还有些强化的地方,全新社设计的框体采用刚性更加的铝挤成型一体结构,可降低电流干扰与抑制多余振动,此外 A30 也不免俗的采用双时钟设计,个别针对 CD/DSD 与标准 PCM 取样,搭载基于 441kHz 与 48kHz 的双时钟,使不同格式取样的音乐聆听更完美,同时满足 Hi-Res 世代音乐档案采用更多元的取样格式需求。

音效强化方面, A30 提供包括均衡器、 DSEE HX 、 DC 相位线性器、 VPT 环绕与动态等化器还有纯音模式等机能,不过或许是为了做出与 WM1 系列的差异, DSEE HX 与 DC 相位线性器就仅有开启与关闭,并未像 WM1 还有提供进阶的模式选择。另外不同于强调发烧音响用料的 WM1 系列提供的 Direct 模式, A30 则是维持 A 系列传统提供音讯自动最佳化的纯音模式,纯音模式并非关闭音效处理,反而是提供全自动化的音效强化 。

先在关闭所有特效下聆听,相较 A10 中偏低频较突出, A30 显然加料没有那么重,更偏中性些许,同时人声的解析力也好上不少,不过对比 A10 的标准人声则略后退一些,同时整体声音略晦暗些许,音乐的诠释较人声来的显著。开启 DC 相位线性器后,低频的颗粒感则略有提升,但整体声音风格较不像印象中 Walkman 系列中频偏饱满的感觉。

开启纯音模式后,很有趣的是虽然原本就略偏后退的人声虽然似乎更被拉开,但人声的渲染感变强,反而在听感比起未开启前来的显著,使得整体更趋近对 Walkman 的声音风格,不过人声没有像以前来的那样前靠,但在纯音模式中,人声仍有着印象中的圆润感。

当然,如果是喜欢搭配无线耳机使用的朋友, A30 除了具备蓝牙以外,也支援 LDAC 音讯协定,搭配诸如 hear on Wireless 、 hear in Wireless 、 MDR-1000X 或是 Sony hear go 、 SRS 系列蓝牙扬声器也可获得相当水准的无线音乐体验,续航力也可达 20 小时。

驱动力提升的同时,当然最重要的是更能发挥中高阶耳机应有的价值,虽不像 WM1 除了先天驱动力达到 60mW + 60mW ,还提供全平衡架构达到更惊人的 250mW + 250mW ,但 35mW 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对一些容易驱动的耳机而言也算绰绰有余,而此次也以 Sony 新世代的混合式单体入耳式耳机 XBA-N3 作为主要搭配基准。

当将 XBA-N3 搭配 A10 使用时,虽然不需要开到很大的音量,乍听下低频的量感不少,但低频的深度不足且偏肥厚,更不用说细节与分离度一般;换上 A30 时,低频的量感缩减许多,且可感受到低频往更深沉延伸,且空间感更广,这也意味着单体有被更良好的驱动,而笔者认为开启纯音模式可使 XBA-N3 听起来更柔顺、悦耳。

接着换上 MDR-7520 ( 美规 MDR-Z1000 )耳罩式耳机,虽然这款耳机是以监听为主要应用的耳机,音场先天不算大,不过搭配 A10 使用整体音场相当压迫,而接上 A35 后虽音场仍不会变的飞天遁地,但空间位置相对正常许多,不过笔者较不喜欢在搭配 MDR-7520 时开启纯音模式,相较下整体空间会整个后退,这也与耳机先天调性有关。

很有趣的是, A30 似乎也针对原厂搭配的降噪耳机特性进行最佳化,当使用 NW750 时,只要在选单中的耳机栏目选择此款耳机、即便不须开启降噪功能,就会发现声音被修饰得更为圆润,为原先受限于线材声音较干涩偏闷的 NW750 加入水分。

不过毕竟定位是偏向轻松使用,笔者认为 A30 对于搭配新世代约 3,000 元至 10,000 级距的鉴赏型耳机较为合宜,万元以上等级的鉴赏型耳机(除了少部分主要价值并非在耳机本身的)对 A30 而言还是较为吃力。

对笔者而言,会使用随身音乐播放装置的情境几乎还是在外出以及在公司内工作,平常外出会搭配的耳机搭配 A30 也有相较手机大幅的提升感,也不用说驱动力相较 A10 、 A20 更能满足高音质耳机需求,更重要的是体积相较 WM1 系列仍相当轻盈,同时续航力也让笔者不需要每天留意电量,甚至可在进行长途出差旅行时仍能提供从台湾飞往欧美所需的电力,这样的表现对笔者来说也是相当好用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shuma/9894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随机推荐

  • 男性护肤品排行

    男性护肤品排行榜上的品牌有Dreamtimes男士、朗仕、高夫、妮维雅Nivea、科颜氏、碧欧泉等。一、Dreamtimes男士在男护界又简称DT。1987年,世界一线化妆品品牌核心研发工程师成立Dreamtimes国际化妆品研发中心,为世

    2024-04-15
    49100
  • 妮维雅洁面慕斯好用吗 零皂基的洗面奶

    妮维雅新推出的这个洁面慕斯一上市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和追捧,连女星张钧甯都为他站台,这是一款0皂基,纯氨基酸配方的洗面奶,对皮肤无刺激,很温和。敏感肌和痘痘肌以及孕妈妈们都可以放心的使用哦。妮维雅洁面慕斯好用吗一、0皂基,氨基酸配方

    2024-04-15
    39100
  • 从香港买回来的妮维雅怎么看生产日期呢?

    妮维雅是国外的产品,要是你朋友是在香港SASA、卓悦、龙城一些上市商场买的绝大多数是正品水货。因为香港是免税的,有很多产品是没有经过海关出售的,所以没有中文说明,不过有很多商品是快过期甚至是已经过期的。最好找一个懂得看批号的人看清了再使用。

    2024-04-15
    30900
  • 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是哪国的品牌?

    妮维雅这个品牌大家都比较熟悉,很多人都会想到它们家的洗面奶,还经常被拿来和其他的护肤品牌做比较,比如说欧莱雅这个品牌,因为欧莱雅的护肤产和妮维雅一样也是有男士和女士的,那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是哪国的品牌?1、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

    2024-04-15
    29900
  • 美白身体乳排名第一名

    美白身体乳排名第一是妮维雅身体乳。妮维雅是一家德国大型性护肤品和身体护理品品牌,也是一家致力于护肤品研发和销售的跨国企业,成立于1911年,总部位于上海。该公司旗下品牌妮维雅在市场上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美白身体乳排名第一名,其品牌形

    2024-04-15
    28800
  • 四款美白身体乳分享,温和不刺激,让你瞬间白一个度!

    今天给大家分享四款美白身体乳,让大家在夏天来临之前,都变得白白嫩嫩的,爱美的小仙女必备哦!妮维雅美白身体乳德国经典护肤品牌,偶然间撸了这一瓶美白身体乳,涂了大半个月,突然发现自己的手臂变的好白,首先要说下我是一个体毛比较旺盛的女生,小时候不

    2024-04-15
    27900
  • sk-ii怎么辨别真假

    sk-ii辨别真假方法如下:1、防伪码:首先找到sk2外层包装的二维码,继而使用手机、uc或者其他的浏览器自带的“扫一扫”扫描防伪码,然后安静等待一会儿,就会显示详细结果。如果查询次数超过1次,那么慎重涂抹。2、条形码:先找到外包装的条形码

    2024-04-15
    292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