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第1张

  陈姓图腾陈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中,按人口计算是全国第五大的姓。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陈姓为现代中国第五大姓。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陈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陈姓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香港、澳门及台湾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

  [编辑本段]一 陈姓的来源:

  1、陈姓最早出自妫或姚姓,舜帝的后裔。舜,也称虞舜,黄帝八世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陈胡公妫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舜帝的后裔妫满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以国为姓,受姓始祖胡公满,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后代。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妫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 后改为田氏.到十代孙田和时,废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 公元前221年,齐王田建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田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列第34位。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颍川(今河南长葛)。田轸复姓陈。自秦汉以来,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颍川陈氏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显赫,繁衍极盛,播迁极广。 2、出自於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陈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妫留,避居陈留(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二是陈闵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牖(今河南兰考县东北)。三是陈闵公次子陈全温之后的陈引奇,居於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3、刘氏改姓陈,《通志‧氏族略》记载:广陵陈氏,实为刘氏.陈矫,东汉广陵东阳(今安徽天长)人,曹魏名臣,本姓刘氏,因过继与外祖父家为嗣而改姓陈. 4、隋朝时文帝杨坚有一心腹大臣陈茂,本是河东猗姓人,冒姓陈氏; 5.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随母姓,后成为海宁望族; 6. 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谅时,因穷困潦倒,入赘于陈氏之家,改为陈姓; 7、西晋末年陈元达,原姓高,占因卜者说他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 8、明初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9.隋将领陈永贵,原是陇右地区胡人,龟兹王帛氏之后,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封北郡陈公,便以封号中陈字为姓氏; 10、元末明初,陈友谅与朱元璋逐鹿天下;陈友谅祖上原本姓谢,因赘于陈家,改姓陈。 11、陈姓疍民与堕民。疍民或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其中有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便以陈为姓。关于堕民,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一说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入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但保留家族系统称号,仍然姓陈。 12、侯莫陈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实行孝文汉化改革,易胡姓为汉姓,於496年把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13、女真族陈氏,据陈述《汉姓女真姓的对照和说明》可知女真皇族完颜氏中,有的在金末已改为陈氏。 14、明成祖时,出兵越南,灭安南国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陈澄,仕明,官至工部尚书,子孙也以陈为姓。 15.瑶族陈氏,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有李、陈、邓三姓;麻雷洞瑶民有雷、蓝、陈三姓:圳源洞瑶民有杨、陈、蓝、匡四姓:汝城县瑶民有陈、李、张三姓。广西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中有陈、李。《过山榜》九姓中也有陈、李。 16、蒙古族陈氏。据《续通志·氏族略四》载,陈氏,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 1 7、满族陈氏,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据《清朝通志·氏族略八》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载:“陈氏,世居平壤地方,巴颜镶蓝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其曾孙二达色任护军。”其后多由高丽人(其祖上多为汉人)融入满族。《满族姓氏录》载,世居东北张当地方的陈佳氏,后改为陈氏。其实陈佳氏因明代居于辽东,后为金国努尔哈赤所统治。被逼改为双宇,满族姓陈佳,即陈家的同音宇。 18、哈尼、侗、土家、布依、京、羌、回、苗、壮、黎、彝、朝鲜、白、畲、高山等民族均有陈姓。

  [编辑本段]二 名人

  陈完,春秋时齐国大夫。即田敬仲。陈厉公子。前672年,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他与寇相友善,恐祸及身,出奔至齐。齐桓公使为工正,列为大夫。自入齐后,由陈改姓田氏。死后谥敬仲,为田齐始祖。

  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 陈平(-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宰相之一。 陈寔(104-187),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字仲弓。初为县吏,曾入太学就读。后任太丘长。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人多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囚禁。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招辟,皆辞不就。 陈琳(-217),汉末文学家。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陈琳诗、文、赋兼善。诗歌今存4首,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汉乐府之作。散文以表章书檄最有影响,代表作《为袁绍檄豫州文》,是一篇为袁绍声讨曹操的檄文。辞赋有《武军赋》、《神武赋》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 陈群(-236),三国时魏国大臣。字长文。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初任刘备别驾,后投奔曹操,征召为司空西曹掾属。魏建国后,迁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后为镇军大将军,与曹休、曹真、司马懿并列为四大将军。不久又授以司空,录尚书事。他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将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报政府,按等选用,后逐渐演变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又作长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陈安(-323),十六国时秦陇人民起义军领袖。322年,在秦陇发动起义。氐、羌族人民纷起响应,众至十余万,他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王。以上邽(甘肃天水)为根据地,攻占附近各县。次年,前赵国君刘曜亲自督军围剿起义军,他率军血战,战死。陇上人作歌以悼之,称他为“陇上壮士”。 陈庆之(484-539),南朝梁将领。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幼从梁武帝(萧衍),颇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颢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颢回北方。次年,入洛阳(今属河南),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无不胜利。未几,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后历任北兖州(今山东兖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职。卒,谥武。 陈伯之,南朝梁将。济阳睢陵(江苏睢宁)人。有勇力,为盗乡里。乡人车骑将军王广之爱其勇而用之。齐时以军功迁至骠骑司马、刺史。天监元年(502)降魏,官为平南将军。后梁伐魏,他于寿阳率众归梁,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太中大夫。 陈霸先(503-559),南朝陈创建者。陈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东)人。出身小吏,喜读兵书,长于军事。太清三年(548)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受湘东王萧绎节制,与王僧辩会师讨灭侯景,进位司空,领扬州刺史,镇京口。承圣三年,西魏陷江陵,杀梁元帝,他与王僧辩迎立萧方智为梁王。四年,王僧辩又纳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帝。他起兵袭杀王僧辩,拥萧方智为帝,并击败北齐军,进爵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国号陈,改元永定。毛泽东也曾经要求人们读读《陈书》,了解陈霸先的身世经历。陈霸先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一朝开国皇帝,还在于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贤明人格。 陈后主(553-604),南朝陈皇帝。即陈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嫡长子。天嘉三年(562)立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宫室,亲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长江天险,不设边防。祯明三年(589)隋军直入建康,被俘至长安。隋仁寿四年卒于洛阳,追封长城县公,谥号炀。明人辑有《陈后主集》。 陈稜(-619),隋将领。字长威,庐江襄安(安徽巢县)人。文帝时为开府。炀帝时,历仕骠骑将军、武贲郎将、御卫将军。大业五年(609),曾奉诏与张镇周率众万人渡海入流求(台湾),以功进位右光禄大夫。辽东之役,以宿卫有功迁左光禄大夫。参与镇压杨玄感及江淮农民起义。江都兵变,炀帝被杀后,投杜伏威。后为其所杀。 陈硕真(-653),唐高宗时农民起义女首领。睦州(治今浙江淳安)人。永徽四年(653),与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率众起义,自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起义军先后攻克睦州、桐庐、於潜等地。后为婺州刺史崔义玄等所败,她与叔胤均遇害,余众皆降。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少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于诗标举汉魏风骨,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陈伯玉集》。 陈抟(?-989),北宋初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早年熟读经史百家之言,兼通医理、佛学,明天文地理。后唐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禄,以山水为乐,隐居武当山九室岩,专习胎息服气,辟谷导引内养静功。所传“五龙盘体睡修功”,尤为著称,后有《睡功图》传于世。著述有《无极图》、《先天图》、《九室指玄篇》、《易龙图》、《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赤松子八诫录》、《阴真君还丹歌注》、《人伦风鉴》等。

  火烧陈友谅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一年(1351)从倪文俊起义,为徐寿辉军薄掾,因功升为元帅。十七年杀倪文俊,兼得其众,任平章。后连克江西,福建诸郡。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迁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建都江州,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二十三年率军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大败,中箭死。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少孤,14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随军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转战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镇江被困,随燕王秦日纲往援,大败清军,与各友军共破江北、江南大营。石达开出走后,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八年夏与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营,继而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晋封英王。十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次年回师径援安庆,多次苦战失利。同治元年庐州失守,退往寿州,为叛徒苗沛霖诱捕,在河南延津就义。

  陈毅元帅像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陈赓(1903-1961),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陈赓将军像陈锡联 19151-1999610,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汉族。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人。曾用名陈普庆。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绍熙四年(1193)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赴而卒。才气超迈,喜论兵事,力主恢复,反对和议。曾多次上书,遭当权者嫉恨,三次下狱。为学反对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提倡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与朱熹友善,在学术思想上,却屡辩“王霸义利”。为永康学派主要代表。议论纵横,说理透辟。词作豪放激越。有《龙川文集》、《龙川词》,近经整理为《陈亮集》。 陈亮,元末明初诗人。字景明。长乐(今属福建)人。洪武中,郡县累召不起,潜心著述。结草屋于沧州中,建一小楼,名为“储玉楼”,购四方古今图籍藏庋其中。工诗文,为“闽中十才子”之一。以元代儒生自居,不仕明。著有《沧州储玉斋集》。 陈诚(1365-1458),明外交家。字子实。江西吉水人。洪武进士,授行人。出使安南(越南北部),令其归还所占广西思明府、丘温等五县。永乐间三使西域,遍历哈里(阿富汗赫拉特)、苏联撒马尔罕等中亚十七国,历时八年,行程六万余里。为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作出贡献。并留意图记各国山川、城池、风俗、物产,撰成《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累官光禄寺,事右通政。有《陈竹山文集》。 陈明遇(-1645),南明抗清义军首领。遇一作选。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阴(今属江苏)典史,被当地人民推为抗清义军首领。他认为前典史阎应元智勇过人,因推应元为义军首领。二人共率众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后,他持刀巷战,壮烈牺牲,全家也投水死。 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画家。浙江诸暨人,字章候,号老莲。从蓝瑛习绘画,求理学于刘宗周。乡试不中,捐为国子监生。清兵陷浙东,去绍兴云门寺为僧一年余,自号悔迟,亦称老迟。善画人物、花鸟、草虫、山水。崇祯间,与北京崔子忠(青蚓齐名,号南陈北崔。绘有《水浒叶子》、《博古叶子》及《九歌》、《西厢记》等绣像插图。能诗文,有《宝纶堂集》。

  民间珍藏的陈圆圆画像碑陈圆圆,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苏州妓女。吴三桂纳为妾。三桂出镇山海关,留京,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入京,曾被押。三桂降清,引清军攻陷北京,仍归三桂,从至云南,晚年出家为女道士,改名寂静,字玉庵。清军破云南,自缢死(一说绝食而死)。 陈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苏溧阳人。明崇祯进士,官修撰。后降李自成。福王时列从贼案。顺治初降清复官。累迁史部尚书、弘文院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曾阿附多尔衮,请其纂位。《清史稿》载帝谓其“辗转矫诈之小人”。数被论死夺官、宽免。终以诸罪处死。有《石云居士文集》。 陈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苏宜兴人。字定生。为明末诸生“东林党”人陈于廷之子,为复社重要成员之一。曾与吴应箕写《留都防乱檄》,声讨阮大铖。明亡后隐归故里。他表扬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愤,颇富民族气节。后人辑刻其遗著为《陈处士遗著》。 陈确(1604-1677),明清之际思想家。浙江海宁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后改名确,字乾初。明诸生。曾受学于刘宗周。明亡后,隐居著述。晚岁病困十余年而卒。一生对宋、明理学和佛教进行激烈批判。反对《大学》中“知止于至善”的观点,批判朱熹“一旦豁然贯通”之说。肯定人的善恶取决于后天积习。提出“天理正从人欲中见。”抨击佛教“度尽众生”是“灭绝众生”。著有《大学辨》、《葬书》、《瞽言》等。 陈永华(-1680),郑成功谋士。字复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明亡,弃文投郑成功军,任参军,成为谋士。成功北伐,留守厦门。郑经嗣位时,官至东宁总制使,尽心力佐。由守厦门,退守台湾,建立屯田制,提倡种蔗以制糖,兴办学校。后为冯锡范、刘国轩妒忌,遂自解兵权,忧死。 陈子龙(1608-1647),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进士。南明弘光帝时,任兵科给事中,因朝政腐败而辞职归乡。清军破南京后,在松江起兵,称监军,事败,避匿山中,复连结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苏州被捕,乘隙投水而死。生时善诗赋古文,尤精骈体。著有《陈忠裕公全集》。 陈忱(约1613-),明末清初小说家。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号雁宕山樵。明亡后,绝意仕进,卖卜自给。与顾炎武、归庄组织惊隐诗社。身名俱隐,穷饿以终,诗文杂著多散佚,仅小说《后水浒》(一名《三续水浒传》)传世。 陈王廷,明末清初武术家。温县(今属河南)人,字奏庭。明武庠生。入清后隐居乡里。曾以戚继光《拳经》为蓝本,创长拳十三势。拳势螺旋缠绕,快慢相间,意、气、形密切配合,把养生、健身和技击合而为一。后经人增益,遂成陈式太极拳。今遗留炮捶一路,以及推手和粘枪方法等。著有《拳经总歌》。 陈文龙(1232—1277),原名子龙,字刚中,号如心,莆田玉湖(今荔城区阔口村)人,宋代抗元英雄。宋咸淳四年(1268)考取状元,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授镇东节度判官,有“不屈不挠,不可干以私”之誉。 陈维崧(1625-1682),清文学家。字其年。江苏宜兴人,明左都御史陈于廷之孙,陈贞慧之子。少时即擅长诗文,称天才,受推重。其诗沉郁雄丽,词多达一千八百多首,骈体文则被称为唐天宝之后无匹敌者。年逾五十始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加纂修《明史》。著有《湖海楼诗集》、《迦陵文集》。 陈恭尹(1631-1700),清诗人。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山人。广东顺德人。幼时父邦彦因抗清牺牲,他避匿闽浙得生。桂王时以父荫授锦衣卫指挥佥事。南明亡,归里隐居,以诗自解。后曾受三藩叛乱牵连入狱,获释。其诗多讴歌抗清志士,忧怀故国。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又与程可则、方还等并称岭南七子。亦工书法。有《独漉堂集》。 陈潢(1637-1688),清水利家。字天一号省斋,浙江嘉兴人。顺治间为河道总督靳辅幕客,佐治河事。康熙授其为佥事道。坐辅罢,削职逮问,病卒。《清史稿》载其治河,“主顺河性而利导主,有所患必拟其致患之由”。用车水攻沙法,使水归故道,并开中河三百里。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 陈明智,清昆曲演员。江苏苏州人。原在乡村演净脚。偶充演《千金记》中霸王,气势雄伟,嗓音高昂,观者咸称绝技。遂入名班寒香部。因其来自角直镇,故称的直大面。康熙南巡苏州,赏识其技艺,选入宫廷任教习二十年,以年老告归。 陈宏谋(1696-1771),清臣。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字汝咨,号榕门。雍正进士。选为庶吉士,授检讨。乾隆间,历任陕、湘、苏等省巡抚,两广、湖广总督。内迁累官兵部、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外任三十余年,历十二行省二十一职,期间重农田水利、疏河道,兴教化,严吏治,颇有政绩。后以年老辞官,卒于归途。 陈端生(1751-1796),清文学家。字云贞、春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为官吏范菼妻。菼坐事谪戍。聪慧善诗词。十八岁始写弹词《再生缘》,寄离别之悲愤。自谓婿不归,此书无完日。夫释归途中,她已悲愤而逝。史学家陈寅恪评其所写十七卷为“叙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长篇巨制”,是“弹词中第一部书”,“可同希腊、印度的著名史诗媲美”。另有《绘影阁诗集》,已佚。 陈修园(1753-1823),清医学家。福建长乐人,名念祖,一字良有,号慎修。乾隆举人。嘉庆中,官直隶威县知县,有贤声,遇水灾、大疫亲施方药救民。晚归田,以医学教授,弟子甚众。著有《灵素集注节要》、《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时方妙用》、《医学三字经》等。简明易懂,对医学善及工作有所贡献。 陈豫钟(1762-1806),清篆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浚仪,号秋堂。师法丁敬等,直取汉人风范,工致规矩,苍劲秀丽。与陈鸿寿合称钱塘“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又与黄易、陈鸿寿、奚冈齐名,时称“浙派”。兼画兰竹,亦秀逸有致。尝集古人画家为传有《求是斋印存》。 陈鸿寿(1768-1822),清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种榆道人,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拔贡生。官至江南海防同知。篆刻取法秦汉兼及丁敬,切刀纵肆爽利,清秀明快,灵动洒脱。与陈豫钟称钱塘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工画山水花鸟兰竹。知宜兴时,改造陶茶具制作工艺,制铭镌句,时为珍品,称曼生壶。有《种榆仙馆诗集》等。 陈寿祺(1771-1834),清经学家。字恭甫,号左海,福建闽县(福建闽侯)人。嘉庆进士。累官会试同考官,记名御史等。归养母不复出。后历主泉州清源书院、鳌峰书院等。《清史稿》载“为诸生言修身励学,教以经术”。初治理学,后究汉学。解经析义,多有创见。有《尚书大传定本》、《左海文集》、《左海经辨》等。 陈文述(1771-1843),清诗人。字退庵,号云伯,原名文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举人。官知县,开伊娄河故道。少以诗名。应杭州乡试,以《仿宋画院制团扇》,为题诗作,考绩最佳,人称陈团扇。齐名杨芳灿。晚年诗去华就实。有《碧城仙馆诗钞》、《颐道堂集》、《西泠怀古集》、《闺咏》等。 陈化成(1776-1842),清将领。字莲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历官参将、副将至福建水师提督,江南提督。嘉庆中,从提督李长庚打击蔡牵海上武装,屡有功。鸦片战争爆发,调任江南,训练水师,修台铸炮。道光二十二年,抗击英国侵略军于吴淞西炮台,重创敌军,战死。封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忠愍。 陈沆(1785-1825),清文学家。初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湖北浠水)人。嘉庆进士,授编修。官至四川监察御史。工诗,宗中、晚唐。风格平淡幽雅。有《简学斋诗存》、《诗比兴笺》、《近思录补注》等。 陈连升(-1841),清抗英将领。湖北鹤峰人。行伍出身,官至参将。道光十九年(1839),率部击退盘踞珠江口官涌之英军,升为三江口副将。二十年(1840)十二月,与其子武举人陈长鹏及官兵六百人坚守沙角炮台,奋勇抵抗来犯英军,因众寡悬殊,力战阵亡。其子亦投江殉难。 陈奂(1786-1863),清经学家。字倬云,号硕甫,晚号南园,江苏长洲(江苏吴县)人。诸生出身。专攻《毛诗》,“博征古书,发明其义”(《清史稿》),成《诗毛氏传疏》、《毛诗说》、《毛诗音》,于礼教名物诸方面,多有见地。另有《师友渊源记》、《宋本集韵校勘记》等。 陈立(1809-1869),清经学家。字卓人,又字默斋,江苏句容人。道光进士。曾任刑部主事。于《春秋公羊传》用力最深,集唐以前及清代成果,“左右采获,择精语详”(《清史稿》),成《公羊义疏》,至为精湛。另有《白虎观疏证》、《说文谐声孳生述》、《句溪杂著》等。 陈乔枞(1809-1869),清经学家。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朴园。寿棋之子。宣宗道光间举人,曾任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临江(今江西清江)、抚州(今属江西)知府。传其父辑遗之学,续成《今文尚书经说考》。《齐鲁韩三家诗遗说考》等。辑撰各书收入《小琅檈馆丛书》,又名《左海续集》。 陈澧(1810-1882),清学者。字兰甫,号东塾,广东番禺人。道光举人。曾任广州学海堂长数十年,晚年又主讲菊坡精舍。“与诸生讲论文艺,勉以笃行立品,成就甚众”(《清史稿》)。其学渊博,天文、地理、乐律、音韵,经学无所不涉,治经以不拘门户之见为特色。著有《东塾读书记》、《声律通考》、《切韵考》、《汉书水道图说》等。 陈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学家。山东潍县人,字寿卿,号簠斋。道光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喜收藏青铜器、陶器、印玺、造像等古文物,所藏以毛公鼎为最有名。著有《十钟山房印举》、《吉金文释》等。善拓墨,曾据其经验著为《传古别录》。后人编有《陈簠斋尺牍》、《簠斋吉金录》。 陈开(1822-1861),清末天地会首领。雇农出身。1854年7月,在广东佛山镇领导红巾军武装起义,会合李文茂、陈显良等率十数万群众围攻广州十个月,与英、法、美侵略者支持的清军作坚决斗争。次年偕李文茂进军广西,与梁培友会合,攻克浔州(桂平),建立大成国,改元洪德,自称“平浔王”。1861年8月清军攻陷浔州,被俘牺牲。 陈得才(-1864),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浔州(治今桂平)人。陈玉成之叔。参加太平军。咸丰十年(1860),封功(公)天福,援安徽定远捻军,升公天安。次年冬,封扶王。后自皖远征西北,回援时,拟东进遇阻,复奉命往西北扩军,遂经鄂至陕。同治三年(1864)为援天京(今南京)重至豫、鄂,天京陷后,转入鄂、皖,后在霍山黑石渡战败自尽。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将领。原名丕成。广西藤县人。农民出身。十四岁参加太平军,为童子兵。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历任左四军正典圣粮、检点、冬官正丞相、正掌率、前军主将,封成天豫、英王先后从西征军两次攻克武昌,转战庐州、芜湖,解镇江之围,击破清军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咸丰六年(1856)天京“杨韦事变”后,得洪秀全倚重,和李秀成共同主持太平天国军事。率部再破清军江北大营,彻底摧毁清军江南大营;与湘军主力大战于三河镇,攻庐州,援安庆,会攻武汉不成,回师安徽,再退庐州,派部将远征西北,扩大力量。同治元年(1862)五月,自庐州突围,至寿州被叛将苗沛霖诱捕。六月,被杀于河南延津。

艾米尔·尼扎米丁·艾里希尔·纳瓦依(1441-1501年,简称阿利舍尔·纳沃伊)是十五世纪的帖木儿帝国诗人,突厥族伟大的学者、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纳瓦依”是他的笔名,意为“曲调、鸣啭”。生于赫拉特。出身于突厥族察合台系巴尔拉斯部,祖辈为贵族,其父曾任帖木儿王朝廷书记官。纳瓦伊自幼受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15岁时即以诗作闻名。是霍拉桑的帖木儿后王苏丹侯赛因·拜卡拉的同窗好友,1469年任宫廷掌玺官。1472年被任命为大臣,并取得“埃米尔”称号,担任苏丹侯赛因在首都赫拉特的代表。后一度失宠,被派往阿斯特拉巴德任监察官员。他反对达官贵人的贪赃枉法,因而引起宫廷不满,终于被迫离职。1488年回到故乡赫拉特(今阿富汗斯坦境内的一个城市),专心写作。1501年1月3日病逝。

当时的赫拉特城为中亚文化的中心.纳瓦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青少年时代不断研习乌兹别克、波斯、阿拉伯的语言文学以及历史、哲学、天文、历算等,还攻习过绘画和音乐。他聪明好学,记忆惊人,又经过一些知名学者的指点,在文化领域的诸方面部取得了卓越成就。纳瓦依的成功还由于他特殊的身世遭遇。他出身名门显贵,家庭曾遭受打击迫害,转辗流徙,贫愁交加,饱尝世间辛酸,熟睹人生苦难。这对他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

1449年,由于帖木儿王朝发生了夺位之争,艾利希尔·纳瓦依一家被迫离开赫拉特,在1452年乌布勒·卡希姆·巴布尔(Ubul Qasim Babur)执政后又回到赫拉特.纳瓦依15岁登上诗坛,童年的诗作就受到前辈诗人鲁提菲的奖赏.以后他到了马什哈德(Mashhad,今伊朗境内),开始用两种语言——波斯语和突厥语写诗.因此他很快便获得了“双语诗人”的美誉.他用波斯语写的诗,署名“帕尼”(隐士之意),用突厥语写的诗,署名“纳瓦依”(无声、呐喊、知心人之意).同时从事哲学、文学艺术研究。1466年回到故乡赫拉特.

1469年,他童年时代的同学及朋友侯赛因·巴伊卡拉(Huseyin Bayqara)执政控制了赫拉特.纳瓦依最初曾对他寄于极大的希望。以为他会主持正义,推行教化.但结果很令纳瓦依失望。1470年,赫拉特爆发了起义。纳瓦依对起义表示同情.后来,起义以和解宣告结束。他在调解中起了重要作用,受到了人们极大的爱戴.1472年4月开始,纳瓦依在苏尔坦·侯赛因·巴依喀拉宫廷任宰相,他主持正义,加强整顿,推行改革,抑制豪门权贵,保护平民权益,提倡学术,奖励后学,对繁荣文化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遭到了上层保守势力的反对。1476年,因遭诽谤而辞职。从此一心从事文学创作。在以年的生涯中,把大量心血和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文学创作,留下了三十多部著作。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人道主义思想,讴歌正义、善良、智慧、勤劳,追求真善美.揭露残暴,昏昧、奸诈、伪善,鞭挞假恶丑.1501年,纳瓦依在赫拉特逝世,被安葬在那里。

从以上简历可以看出,赫拉特城是纳瓦依一生中的主要活动地。这个城市是14~15世纪中亚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纳瓦依的家庭也是文学世家.他自幼就在当时知识渊博的学者那里学习。被他称为在突厥语言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诗人。以浓厚的兴趣学习阿拉伯文学、波斯文学,系统地学习了波斯语。这为他更好地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纳瓦依之前和与之同时代的一些诗人指出了察合台语文的一些优越性.但纳瓦依时期的学者中仍存在着较多的用波斯语写作的倾向。纳瓦依批评丁这一倾向,用察合台浯文进行文学创作,使这一语文更加发达、完美.并使自己的创作达到顶峰。纳瓦依不仅自己投身于文学创作,还为霍拉桑文学环境的创造付出了大量精力。自己出资建立清真寺、经文学堂及其他教育机构,把饱学之士集中起来,为他们专心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陈潢。

陈潢(1637—1688),字天一,一作天裔,号省斋。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治河名臣。自幼不喜八股文章,年轻时攻读农田水利书籍,并到宁夏、河套等地实地考察,精研治理黄河之学。

2、陈廷敬。

陈廷敬(1638年12月31日―1712年5月23日),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西泽州府阳城(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清代大臣、学者。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3、陈宏谋。

陈宏谋(1696年—1771年), 中国清朝中期政治人物。字汝咨,曾用名弘谋,因避乾隆帝“弘历”之名讳而改名宏谋。临桂(今广西桂林)人。

雍正进士历官布政使、巡抚、总督,至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在外任三十余年,任经十二行省,官历二十一职,所至颇有政绩,得乾隆帝信任。革新云南铜政,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理天津、河南、江西、南河等处水利,疏河筑堤,修圩建闸。

先后两次请禁洞庭湖滨私筑堤垸,与水争地。治学以薛瑄、高攀龙为宗,为政计远大。辑有《五种遗规》。乾隆三十六年卒。谥文恭。

4、陈连升。

陈连升(1775—1841年1月7日),又名连陲,原籍湖北鹤峰县,寄居恩施,土家族,出身行伍,久历川楚戍行之老将,爱国将领。

1838年擢增城营参将,1839年被林则徐选调,指挥官兵连续六次打退了英军的袭击和反扑,后调守沙角炮台的重任;1840年6月,亲率战船五艘,围歼进犯的英军。

次年1月,英军向大角、沙角炮台发起袭击,陈连升指挥守军同数倍于己的侵略军力战,在后援无望,敌军迫近的危急关头,陈连升仍率部激战,拼杀而死;其坐骑被掳至香港,不食而死,被誉“节马”。

5、陈开。

陈开(1822年-1861年)清代广东天地会首领。佛山(今佛山市三水区)人。水手出身。曾在佛山发动红巾军起义。1856年秋,陈开在军事胜利的基础上,正式建立政权,国号大成,年号洪德。以浔州府为都城,改称秀京。陈开称镇南王。后被清廷军击败被俘而死。

-陈开

蒙古人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在他的孙子们时最后定型。因为蒙古实行的是幼子继承制,所以以中国的元朝帝国为大汗辖区,另外,还有服从大汗宗 的四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即四大汗国,分别是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芳儿汗国,后来的不列颠国协有点类似于这种情况。

伊芳儿汗国伊芳儿汗国,又称伊芳尔汗国或伊芳利汗国,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西征后建立,是东滨阿姆河,西临地中海,北界里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湾的大国。既为欧、亚两洲文化荟萃之地,又是重要交通枢纽。居民民族成分复杂,主要讲波斯语和 语。大多数信奉 教,部分崇奉基督教。建都于帖必力思。境内农业发达,商业和手工业也很繁荣。与元朝关系一直都很密切。今伊芳朗、伊芳拉克、南高加索的阿塞拜疆、乔治亚、亚美尼亚和中亚的土库曼都由伊芳尔汗直接统治;阿富汗史丹西部的赫拉特王国是伊芳尔汗的属国;小亚的罗姆素丹国名义上是属国,实际上由伊芳尔汗派官治理。旭烈兀死后,子阿八哈继袭汗位(1265─1282),政权进一步巩固,1270年曾率军击退了察合台汗八刺对呼罗珊的进攻。

 在合赞大汗(1295-1304年)在位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295年6月19日,他率领将士改宗 教,当年11月3日即汗位,取名 ,自号素丹。此后,蒙古贵族和伊芳朗贵族日益合流,伊芳尔汗国组建成为一个 国家。在合赞汗死后不久,伊芳尔汗国便陷入混乱,1335-1378年的四十多年间,地方总督先后拥立八个伊芳尔汗,在争权夺利的混战中,建立了各自的封建小王朝︰贾拉尔朝(1336-1411年),1340年建立,据有伊芳拉克、阿塞拜疆、摩苏尔和迪亚巴克儿;科尔特朝(1245-1389年),1342年独立称王,据有赫拉特和呼罗珊部分地区;穆札法尔朝(1313-1393年),1353年建立,据有法尔斯、科尔曼和库尔德史丹,称臣于开罗;赛尔别达尔国家(1337-1381年),这是由起义农民于1353年建立的政权,据有呼罗珊北部。1380年以后,内乱迭起,加上钦察汗月即别的进攻,势力渐趋衰微。1388年为帖木儿帝国所灭。

伊儿汗国(Il Khanate),又称伊利汗国,是蒙古帝国的部分,由成吉思汗的孙儿、拖雷的第七子旭烈兀及其儿子阿八哈与他的后人管理,建于1264年,亡于1335年。「伊儿」是蒙古语,意思大约等于「国家」或「人民」。今时今日蒙古国(Mongol Uls)的国名中「Uls」这个字其实和「Il」同义。

伊儿汗国的位置大约在今日中亚南部至南亚北部之间。

--伊儿汗国君主列表--

胡拉古汗 

阿八哈 

贴古迭儿 

阿鲁浑 

海合都 

诸王拜都 

合赞 

完者都 

不赛因 

公元前后的几个世纪,在亚洲、北非、欧洲曾先后存在过汉代中国、安息、贵霜、萨珊朝波斯、笈多朝印度和罗马等强大国家。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它对这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由此道西运,所以这条交通大道在19世纪被欧洲学者称为“丝绸之路”。后来,这一名称被普遍接受。丝绸之路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碛和盐碱沼泽。在生产力和交通工具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古代各国劳动人民、商旅、使者和僧侣等冒流沙、风暴冰雪袭击的危险,披荆斩棘开通商路,对于加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重大贡献。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 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称中国为“塞勒斯”(Seres),意即丝国。这说明我国的丝织品早就是重要的出口商品,也说明丝绸之路早有开端。但有史记载的大规模的交往却始于汉代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月氏,中遭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方归。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西去联络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同时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亚)、安息(帕提亚)、身毒(天竺)各国。司马迁《史记·大宛传》称他的两次出使为“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

从公元前2世纪以后,在我国西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丝绸之路已有南北两道。南道,从我国玉门和阳关(今敦煌西),经鄯善(今新疆若羌一带)沿南山(今阿尔金山、昆仑山)以北循着河流西行,在莎车(今新疆莎车县)以西越葱岭,至大月氏、安息。在大月氏有多条岔道:向北越妫水(阿姆河),与康居、奄蔡(约在今咸海至里海间)道通;向南和印度相通;向西南与罽宾(今克什米尔一带)、乌弋山离(赫拉特)至条支(喀拉塞涅)之路通;向西则至木鹿、赫卡铜皮洛斯、爱克巴坦那、泰西封直抵叙利亚的安条克,渡海到达希腊、罗马,或南下经大马士革、推罗进入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北道,自车师前王庭(今新疆吐鲁蕃西)沿北山(今天山)以南,循塔里木河西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市),西逾葱岭,出大宛、康居、奄蔡,经里海、黑海以北草原与欧洲相通。张骞第一次出使,从匈奴脱身,经大宛、康居、大月氏而至大夏,所走的就是北道,返回时,“并(傍)南山”,所走的是南道。此南北两道都在天山以南。

此外,汉代还有第三条未具体记载的天山以北的西行商道。这条通道就是取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至乌孙、大宛的道路。张骞第二次出使,从内地直至乌孙,走的就是天山以北的通道。他从乌孙分派副使去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于公元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到达安息西界(条支)的波斯湾,准备渡海,遭安息船人劝阻,未能实现。这是汉代中国使者在丝绸之路上所达到的最西点。

公元3世纪以前,天山以南两道,以南道较为繁荣。公元3世纪至5世纪,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为昌盛。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还有一条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自出发地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船行约五个月,至都元国(今越南岘港);又船行四个月,至邑卢没国(今泰国叻丕);又船行约二十余日至谌离国(今缅甸丹那沙林);再步行十余日,至夫甘都卢国(今缅甸卑谬附近);又船行两个多月,至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纳姆),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已程不国是西汉时中国航海家所达到的最远点。《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这条路的回程,已不再经陆路,大概是绕过马六甲海峡,总的航程时间延长。中国丝绸进入印度,先转运到巴利柴格(今布罗奇港)和巴巴里肯(今卡拉奇附近)。从这两个港口向北与中亚陆上丝绸之路相通;向西经阿拉伯海、波斯湾、幼发拉底河与叙利亚、巴勒斯坦商路相通,再经地中海航运至罗马。从印度还可以绕过阿拉伯半岛,经红海进入埃及亚历山大里亚港,再经地中海到罗马。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当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时,就更显出其重要性。

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欧的商业要道,也是一条东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路,而以沟通当时国际贸易最为突出。《后汉书·西域传》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反映出使者往来不断,商贩不绝于旅的情景。

丝绸之路的商品,以中国丝绸为主要商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殷周之世,劳动人民已织出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后又发明罗纱和织锦。汉代制造丝绸技术大为提高,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所保存的精美的丝织品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丝绸外销,大约从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称中国为丝国,说明亚洲商人已将丝绸运往欧洲。自西汉至南北朝,中国丝绸大量运往西方。汉代为了保证经济上的交流,还采取了政治上的必要措施,遣使、设驿以保持商路畅通。

我国的丝绸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汉通西域以后,中亚及西亚各地时行衣着丝绸。安息、塞琉古和托勒密的王侯后妃更是如此。各地庙宇也大量使用丝绸装饰。罗马帝国时期的欧洲,中国丝绸用途很广。在西罗马的中心罗马城和东罗马的中心君士坦丁堡,从皇帝、元老院元老以至权贵之家,都以能穿上中国丝绸为荣。基督教会的法衣、祭服、挂幕、祭坛装饰概用丝绸。国家官吏穿着特殊形式的丝袍,世俗富人普遍穿着一般丝袍。公元3世纪的一位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

中国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中国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中国。从西域和伊朗传入中国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由大宛西行的通商使者每年达十余次,他们去粟特、大夏、印度和安息,甚至更向西进。

中国丝绸和各国商品的畅销以及由此而来的巨额利润,引起中亚、西亚、北非和南欧地区各国为控制商路,垄断贸易而展开长期斗争。中亚扼丝绸之路的要冲,中亚地区的主要居间商是粟特人。粟特以马拉坎达(今撒马尔罕)为首府,在中国史籍中亦称康居。他们一向以经营国际贸易著称于世,在中转商业中获利优厚。但是,粟特国小力弱,还不能控制和垄断丝绸之路。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直到大夏、安息独立前,丝绸之路掌握在塞琉古王朝手中。这笔垄断收益,在塞琉古的财政上、经济上都占重要地位。安息独立后,控制了中亚和西亚,垄断了丝绸之路的中转贸易。此时,塞琉古局促一隅,失去国际贸易霸权。安息从过境贸易和出口贸易中获利丰厚,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获利达十倍之多。安息灭亡后,萨珊朝波斯控制了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不准粟特商人转运丝绸过境,阻止罗马商人贩卖丝绸,企图独占专利,但是,东方商品仍然流向罗马。罗马人每年从印度、中国和西亚等地输入大宗货物。这些商品在罗马出售的价格比它在印度的价格贵100倍。丝价竟值重量相等的黄金。这说明当时国际贸易的商人可从中获得暴利。

丝绸之路与中外友好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各地各民族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密切。

公元前2世纪,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访问过大宛、康居、大月氏,回国后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公元前121年、前119年,霍去病、卫青两次大败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迫使匈奴远走漠北。此时,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300人使团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访问。汉使到安息,安息国王派大将率2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接。汉使回国时,安息还赠送大鸟卵(鸵鸟卵)、黎轩眩人(罗马杂技艺人)给汉武帝。其他国家也都派遣使节往来而相互交流;中外友好关系随着使节、商旅和人民往来而肇始展开。

公元前1世纪末,大月氏人把印度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据记载,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魏略·西戎传》)。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王遣使来中国献狮子、符拔(《后汉书·西域传》)。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安息王满屈派使臣来中国,赠送狮子和条支大鸟(安息雀)。公元148年,安息高僧安清(字世高)来中国传布佛教。公元148年至171年,他在洛阳翻译佛经,先后译出佛经35部41卷。他不但对佛教文化的传播,而且对我国翻译文学的发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后使节和民间来往更加密切。从南北朝到唐代,伊朗的祆教、摩尼教、基督教(景教)也先后传入中国。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大约四五十年之后,粟特商人即将中国制造的褴褛纸运往中亚。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西域蒙奇(马其顿)、兜勒(色雷斯)遣使内附”(《后汉书·和帝纪》),是有史记载的中国与欧洲直接交往之始。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罗马皇帝遣使来中国献象牙等礼品,三国时代孙权黄武五年(公元226年)罗马商人入建业见孙权等活动均载于史册。这些更直接增进了中国与欧洲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经济文化交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0829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8
下一篇2023-08-28

随机推荐

  • 美白身体乳哪个好用效果好

    又到了秀胳膊秀腿的夏天,身体美白的需要也渐渐高了起来。相比其他身体美白的方法,个人认为坚持涂美白身体乳是个很不错的习惯,虽然它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是更温和更安全的一种方法,还能逐步改善我们的皮肤状态。另外建议在涂抹美白身体乳的同时,也

    2024-04-15
    58300
  • 抗衰老的套盒贵还是美白套盒贵

    抗衰老的套盒贵还是美白套盒贵?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不同的护肤需求,让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回答。价格方面。抗衰老的套盒通常包含多种成分和配方,用于改善细纹、提升皮肤弹性等问题。而美白套盒则主要针对肤色不均匀、暗沉等问题。从品牌和产品定位来看,抗衰老

    2024-04-15
    47000
  • 问:啊阿啊。听说最近 同仁堂出了一款叫素瘦的产品 排毒 养颜 减肥 塑性。好用吗

    你好,减肥方法有多种,其中控制饮食是最主要的。 建议您在减肥的过场中要严格控释饮食,每天要少吃多餐,多吃水果以补充每天所需的维生素,还要控制每天的饮水量,最重要的还要适 量运动巩固减肥成果。减肥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重在坚持以为同仁堂是老字

    2024-04-15
    42300
  • 提拉紧致脸部的护肤品

    提拉紧致脸部的护肤品如下:1、海蓝之谜倍添紧致露海蓝之谜的大部分产品主要是修复的,而这款精华是其罕见的抗衰老产品。它添加的成分是深海的活性精华,其中所含的蓝藻蓝铜宝石是提升和收紧皮肤的重要来源。它能再生面部胶原蛋白,使其更具弹性和活力。2、

    2024-04-15
    46400
  • 平价又好用的男士水乳品牌推荐!皮肤好到女神都羡慕了

    男生的皮肤也需要护理,平时擦一些水乳不但可以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也可以控油。以下五款水乳品牌,是我男友和他身边的朋友经常回购的牌子,很安全,而且效果很好~1、吾诺吾诺是日本资生堂旗下的人气男士形象用品。取名自意大利语"唯一&quo

    2024-04-15
    37600
  • 天气丹三个版本的区别

    天气丹三个版本的没有区别。虽然它们的叫法不同,但是套盒中的爽肤水和乳液在成分以及含量上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三个版本的天气丹是不分好坏的。天气丹套盒适应的肤质比较广泛,干性肌肤使用以后能够很好的补水保湿,油性皮肤使用以后能够很好的控油祛痘,因

    2024-04-15
    60200
  • 乳液和精华液哪个明星

    十大明星同款护肤品排名1、海蓝之谜面霜,2、SK-Ⅱ嫩肤清莹露,3、兰蔻小黑瓶精华肌底液,4、迪奥的梦幻美肌修颜乳,5、资生堂盼丽风姿丰润护唇膏,6、娇兰御廷兰花乳液,7、LaPrairie莱珀妮焕颜新生乳霜,8、CPB沁肌紧肤蜜,9、PO

    2024-04-15
    414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