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开头的女子名中有很多发的不是伊的音而是/e/或/ai、的音,常见的发/i/或/i:/音的都在这里。
Eve 伊芙(夏娃),意为“众生之母”。
Eva 伊娃,Eve的变体。
Evelyn 伊芙琳 意为“渴望的”。
Eveline 伊芙琳 Evelyn的变体。
Elizabeth 伊丽莎白 意为“以上帝之名起誓”。
Edith 伊迪思 意为“富裕+战争”。
Enid 伊妮德 意为“灵魂,生命”或“林百灵”。
Evangeline 伊凡杰琳 意为“ 福音的信差,福音;天使”。
亦称“金像奖”、“学院奖”。1928年起由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奖品为一尊双手紧握长剑,站在**胶片盘上的男性人体青铜塑像。设最佳影片、导演、男女主角等二十余个奖项。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奖。
奥斯卡奖由**艺术与科学学院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颁发,一般认为在美国影视界有三个重要的奖项:
第一是**界的奥斯卡金像奖(美国**界的最高奖项,包含普通奖项和技术奖项);第二是电视界的艾美奖(美国电视界的最高奖项,包含普通奖项和技术奖项);第三是金球奖(**和电视奖)(1956年之前,金球奖只颁发**奖项,后来才加入了电视奖项)。
扩展资料:
奥斯卡奖的由来
1886年,当房地产商HJ Whitley在洛杉矶市郊买下那一块土地的时候,他不会知道这片计划中的洛杉矶新城会成为未来的世界**中心。他的妻子在山上种下了成片的冬青树林,并以此为新城命名——Hollywood。
1906年,爱迪生名下的比沃格拉夫**公司(Biograph)在这里拍摄了好莱坞历史上的第一部短片。第二年,失意的格里菲斯在比沃格拉夫谋到了糊口的差事,成为好莱坞创业的先驱。洛杉矶充足的光照和宜人的风景,对仍处于襁褓中的**业来说无疑具有强烈的吸引。
伴随着一战的炮火,派拉蒙、二十世纪福克斯、环球、米高梅、哥伦比亚、华纳兄弟、雷电华和联美这八大影业开始在好莱坞扎根。
一战后的十年,满目疮痍的欧洲百废待兴,**业进入低谷。美国**以此为契机,开启了好莱坞第一个黄金时代。
1927年,“好莱坞之王”米高梅公司总经理梅耶(Louis BBMayer)在一次晚宴上,向在座的同行提出了一个设想:“应该把好莱坞的精英分子们都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团体。它包括演员、导演、编剧、摄影师,当然还有制片人。使他们成为好莱坞的支柱,让他们调解纠纷,或者在制片厂里起疏导作用。”
一周之后,梅耶草拟了一份关于成立“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简称AMPAS)的提案,学院的首任主席是米高梅旗下的当红影星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
——奥斯卡金像奖
1913年:布里顿在11月22日出生在罗斯托夫特,这一天正好是圣塞西莉亚节。他是家里四个孩子中的老小,父亲是牙医,母亲是一位热情的业余歌唱家,还是城镇音乐俱乐部的成员,常常在家中举办音乐晚会。
1918年:25岁的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一周之前的战事中被杀死。四十多年之后,布里顿用欧文的诗歌,谱写出《战争安魂曲》。
1922年:维廉·沃尔顿创作的《正面》在伦敦作非公开演出,在音乐演奏中,伊迪思·希特韦尔朗诵了她自己创作的诗歌。
1923年:布里顿创作出一些歌曲,还演奏中提琴。弗朗克·布里奇的《大海》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自1927年起,他成为布里奇的唯一学生,他永远都要感激布里奇的指教。
1934年:离开皇家音乐学院之后,布里顿为GPO**团的**《夜邮》谱写了音乐。这一年,埃尔加、霍尔斯特和戴留斯先后去世。
本杰明·布里顿作品
1937年:母亲的过早去世,使布里顿深受打击,他逐渐与歌唱家彼得·皮尔斯联系密切,他们在第二年组建了家庭。
WH奥登和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联合创作了两部话剧,布里顿为之谱写了配乐。他和皮尔斯随两位作家在1939年来到美国,但他在1942年回来后却拒绝举办音乐会。
1945年:布里顿的第一部完整版本的歌剧《彼得·格莱姆斯》在伦敦塞德勒的维尔斯剧院首演,皮尔斯在其中饰演了主角。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为贝尔森集中营幸存者举办的音乐会上,布里顿为梅纽因弹钢琴伴奏,这成为他一次重要而具永久意义的人生经历。
1948年:布里顿、皮尔斯和剧作家EricCrozier创办了奥尔德堡音乐节,他每年都为英国歌剧院创作一部新作品。
1953年:布里顿为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礼而创作的歌剧《格洛丽阿纳》受到严厉批评,因为展示出伊丽莎白一世的弱点,而对新女王造成伤害。
1954年:布里顿在凤凰剧院(TeatroLaFenice)指挥了他为威尼斯双年展创作的歌剧《旋螺丝》的首演。他对威尼斯的兴趣静静地持续了许多年,直到在1971年创作出《威尼斯之死》。
1958年:布里顿为Coleridge的诗歌《TheWanderingsofCain》谱曲,创作出他的《夜曲》。画家SidneyNolan也从诗歌中获得灵感,在1977年完成了绘画作品。
1962年:为了纪念考文垂大教堂的重建,布里顿创作了《战争安魂曲》,并在大教堂中首演,由希瑟·哈珀、彼得·皮尔斯和迪特里希·费舍-迪斯考担任独唱。
1963年:为纪念布里顿的50岁生日,迈克尔·蒂皮特把他的《管弦乐队协奏曲》题献给布里顿。1965年,作为答谢,布里顿也为纪念蒂皮特的60岁生日而把自己的《麻鹊河》题献给他。
1971年:布里顿把他的《第三大提琴组曲》寄送给姆斯迪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因为支持小说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罗斯特罗波维奇不能够离开苏联。
1973年:在《威尼斯之死》首演之前,布里顿经历了一次心脏手术。在此期间,他因一次中风而导致右手的部分麻痹。
1976年:作为唯一一位授勋的作曲家,布里顿勋爵于12月4日在奥尔德堡去世。JohnPiper把布里顿的教堂寓言剧绘制在了彩色玻璃上。
第1届(1927-1928)没有设置最佳服装设计奖,
第21届(1948)最佳服装设计
(黑白片):罗杰.弗斯《王子复仇记》
(彩色片):多萝西.杰金斯,卡林斯加《圣女贞德》
第23届(1950)最佳服装设计
(黑白片):伊迪丝.赫德,查尔斯.李梅里《彗星美人》
(彩色片):伊迪丝.赫德,多萝西.杰金斯,埃洛斯.詹森,贾尔.斯蒂尔,格温.韦克林《萨姆森和达利亚》
第26届(1953) 最佳服装设计
(黑白片):伊迪思.黑德《罗马假日》
(彩色片):埃米尔.圣地亚哥,查尔斯.李梅里《圣庆》
第27届(1954)最佳服装设计
(黑白片):埃迪丝.赫德《萨比里娜》
(彩色片):爱德华.哈里森,和四三造(日本片《地狱门》)
第28届(1955) 最佳服装设计
(黑白片):海伦.罗斯《明天我呼喊》
(彩色片):查尔斯.勒梅利亚《爱情是多姿多彩的》
第29届(1956)最佳服装设计
(黑白片):琼.路易斯《坚固的金属品》
(彩色片):艾琳.沙拉夫《国王和我》
第30届(1957)最佳服装设计:奥里.凯利《姑娘们》
第31届(1958) 最佳服装设计:塞西尔.比顿《琪琪》
第32届(1959) 最佳服装设计
(黑白片):奥里.凯利《热情如火》
(彩色片):伊丽莎白.哈芬登《宾虚》
第33届(1960)最佳服装设计
(黑白片):埃迪丝.赫德,爱德华.斯蒂文森《生活的事实》
(彩色片):瓦尔斯.托马斯,比尔.托马斯《斯巴达克斯》
第34届(1961)最佳服装设计
(黑白片):皮尔罗.格拉迪《甜密的生活》
(彩色片):艾琳.萨拉夫《西区的故事》
第35届(1962)最佳服装设计
(彩色片):玛丽.威尔斯《格里姆兄弟的奇妙世界》
第36届(1963) 最佳服装设计
(黑白片):皮尔罗.格拉迪意大利影片《八部半》
(彩色片):艾琳.沙拉夫,维托里奥.尼诺,诺瓦里斯.雷尼《埃及艳后》
第37届(1964) 最佳服装设计
(黑白片):金萝西.琼金斯《晰蜴之夜》
(彩色片):塞西尔.比顿《窈窕淑女》
第38届(1965) 最佳服装设计(黑白片):朱莉.哈里斯《亲爱的》
第39届(1966) 最佳服装设计
(黑白片):艾琳.沙拉夫《谁怕弗吉尼亚.伍尔夫?》
(彩色片):伊丽莎白.哈芬登,琼.布里奇《四季之人》
第40届(1967)最佳服装设计:约翰.特拉斯特《卡姆洛特》
第41届(1968) 最佳服装设计:达尼洛.杜纳蒂《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42届(1969)最佳服装设计:玛格丽特.弗斯《千日的安妮》
第43届(1970) 最佳服装设计:尼诺.诺瓦雷斯《克伦威尔》
第44届(1971)最佳服装设计:尤冯纳.布莱克,晏东尼奥.卡斯蒂洛《尼古拉斯和亚历山大》
第45届(1972) 最佳服装设计:安东尼.鲍威尔《跟大妈去旅行》
第46届(1973)最佳服装设计:埃迪丝.赫德
第47届(1974)最佳服装设计:西奥尼.艾德雷吉《伟大的盖茨比》
第48届(1975)最佳服装设计:厄拉-布里特.索德伦德,米莱纳.诺纳罗《巴里.林顿》
第49届(1976) 最佳服装设计:达尼格.杜纳蒂《卡萨诺瓦》(意大利)
第50届(1977) 最佳服装设计:约翰.菲罗《星球大战》
第51届(1978) 最佳服装设计:安东尼.鲍威尔《尼罗河上的惨案》
第52届(1979)最佳服装设计:艾伯特.沃尔斯基《爵士乐大全》
第53届(1980)最佳服装设计:安东尼.鲍威尔《苔丝姑娘》
第54四届(1981)最佳服装设计:米雷娜.卡诺尼罗《火的战车》
第55届(1982) 最佳服装设计:约翰.莫洛,巴努.阿塔伊亚《甘地》
第56届(1983)最佳服装设计:马立克.沃斯《芬妮与亚历山大》
第57届(1984)最佳服装设计:特奥德罗.比斯特克《莫扎特》
第58届(1985)最佳服装设计:和田爱美《乱》
第59届(1986)最佳服装设计:詹尼.比万,约翰.布赖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第60届(1987)最佳服装设计:詹姆斯.艾奇逊《未代皇帝》
第61届(1988)最佳服装设计:詹姆斯.艾奇逊《危险的交往》
第62届(1989)最佳服装设计:《享利五世》
第63届(1990)最佳服装:弗朗卡.斯卡尔西亚皮诺《西哈诺》
第64届(1991)最佳服装设计:艾伯特.沃尔斯基《巴格西》
第65届(1992-1993)最佳服装设计:石冈荣子《布拉姆.斯托克的德拉库拉》
第66届(1993-1994)最佳服装设计:加布里埃拉.佩斯库奇《纯真的年代》
第67届(1994-1995)最佳服装设计:利齐.加德德和蒂姆.查普尔《沙漠王后普里斯希拉历险记》
第68届(1995-1996)最佳服装设计:詹姆斯.艾奇逊《恢复》
第69届(1996-1997)最佳服装设计:安·罗司《英国病人》
第70届(1997-1998)最佳服装设计:德波拉哈·L司克特《泰坦尼克号》
第71届(1998-1999年)最佳服装设计:《莎翁情史 》
第72届(1999-2000年)最佳服装设计:林迪-海明 《混乱世界 》
第73届(2000-2001年)最佳服饰设计奖: 耶茨(《角斗士》)
第74届(2001-2002) 最佳服装设计奖 《红磨坊》
第75届(2002-2003)最佳服装设计:《芝加哥》CHICAGO
第76届(2003-2004)最佳服装设计奖《指环王3》
第77届(2004-2005)最佳服装设计《飞行者》
第78届(2005-2006)最佳服装设计 《艺伎回忆录》
第79届(2006-2007)最佳服装设计 《绝代艳后》(Marie Antoinette)
第80届(2007-2008)最佳服装设计 《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
第81届(2008-2009)最佳服装设计 《公爵夫人》
原著作者达尔顿特伯(Dalton Trumbo)
《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
◆原 名:Roman Holiday
◆译 名:罗马假日/罗马假期/金枝玉叶
◆导 演:威廉 惠勒 (William Wyler)
◆演 员:格里高利 派克 (Gregory Peck)
奥黛丽 赫本 (Audrey Hepburn)
埃迪 艾伯特 (Eddie Albert)
艾尔弗雷多 里佐 (Alfredo Rizzo)
◆类 型:爱情 / 喜剧 / 剧情
◆片 长:118 Mins
◆年 代:1953 年
◆国 家:美国
◆第26届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奥斯卡奖)获奖情况:
最佳女主角:奥黛丽.赫本《罗马假日》
最佳原著故事:伊恩.麦克莱伦.亨特《罗马假日》
最佳服装设计,黑白片:伊迪思.黑德《罗马假日》
1、肖申克的救赎
2、盗梦空间
3、阿甘正传
4、星际穿越
5、摔跤吧!爸爸
6、复仇者联盟4
《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
◆原 名:Roman Holiday
◆译 名:罗马假日/罗马假期/金枝玉叶
◆导 演:威廉 惠勒 (William Wyler)
◆演 员:格里高利 派克 (Gregory Peck)
奥黛丽 赫本 (Audrey Hepburn)
埃迪 艾伯特 (Eddie Albert)
艾尔弗雷多 里佐 (Alfredo Rizzo)
◆类 型:爱情 / 喜剧 / 剧情
◆片 长:118 Mins
◆年 代:1953 年
◆国 家:美国
◆第26届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奥斯卡奖)获奖情况:
最佳女主角:奥黛丽.赫本《罗马假日》
最佳原著故事:伊恩.麦克莱伦.亨特《罗马假日》
最佳服装设计,黑白片:伊迪思.黑德《罗马假日》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总是那么清新脱俗,高贵气质与俏丽可人迷倒了万千观众,甚至连她耍小脾气的神态也令人津津乐道,更不用说那宛然的回眸一笑了。美丽的神话源自于古老的传说,现代的童话则出自文明古城,短暂的造访成就了流芳百世的浪漫经典,《罗马假日》,一段永难忘怀的愉快经历,一段感动人心的爱情故事。
影史上获奥斯卡金奖提名最多的导演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果然眼光独到,撮合了银幕上最经典的金童玉女组合之一,久负盛名的格里高利派克(Gregory Peck)和初出茅庐的奥黛丽赫本,共同演绎了这段一瞬永恒的人间戏剧。当然不得不提的是本片的原著作者达尔顿特伯(Dalton Trumbo),由于被指控支持***,不但被列入黑名单,投进了监狱,连在**中的名字都被删去,恒久脱俗的爱情故事背后隐藏的却是一丝难以名状的苦涩。
出身于贵族家庭的奥黛丽赫本天生丽质,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也熟习芭蕾舞,优雅、活泼的性格与剧中的公主角色异常吻合,完全无须刻意装扮或额外补课,只是公主复杂的背景和矛盾的内心,仍然需要细心的揣摩和推敲,赫本令人意外地完成了这一切,一位久居深宫、渴望自由的皇室公主形象跃然欲出。抛开一成不变的枯燥刻板、日复一日的繁文缛节,令公主如沐春风,近距离接触普通民众的愉悦超越了身无分文的尴尬,露宿街头的凄然感觉也没有令她有任何悔意,自由自在地呼吸新鲜空气、徜徉在善良人群中令她忘乎所以、深情陶醉,而偶遇英俊的新闻记者乔,则使她这次罗马之旅擦出动人的火花。
高大英俊的格里高利派克饰演的小记者乔虽然囊中羞涩,但幽默开朗的性格使他知足常乐,天性善良的他不忍见到横卧街头长凳上的姑娘,执意送她回家,当他发觉迷迷糊糊的姑娘无家可归时,还把她抬到自己的家里休息。后来,流浪姑娘被证实是出访的公主时,意外的惊喜令他自告奋勇充当公主的向导,两人陶醉在古色古香的罗马街头的同时,也不知不觉产生了真挚的感情。他们惬意地坐在街头咖啡厅品味悠闲,旁若无人地骑电单车疾走在横街窄巷,“真理之嘴”留下他们打情骂俏的身影,而街头舞池边的一致对外更加深了这对爱侣的情感。古老罗马,一座不设防的城市,也是一座充满惊喜与浪漫的城市!
作为美联社驻罗马的记者,乔的工作并不顺利,经济上也出现了问题,已经欠交房东数月的租金,但刻板的上司并不理会他的困境,只关心出位新闻和报纸销量。本来遭遇落入民间的公主是乔的绝好机会,是他职业生涯的转机,不但可以一夜成名,也可能从此飞黄腾达。但他最终没有跌入追逐名利的怪圈,只是悄然地把一切埋藏于心底,把自己与公主短暂相处的美好经历和影像永留记忆,为了所爱之人和纯真爱情默默地忍受分离的折磨,这一切只因为爱,只因为一段刻骨铭心的、难以割舍的爱
《罗马假日》描写公主与记者及地位悬殊的两人情感转化的细节非常细腻,以略带诙谐的笔触,为观众奉献出一次浪漫的情感经历和许多浓烈又清香的温馨感觉。倍受宫廷生活“折磨”的公主娇俏可爱,她睡在豪华大床上懒洋洋的样子,与仆人们的对话,接待外国使节时不小心把鞋子穿丢的情节,既令人捧腹大笑,也直接对公主的处境和性格进行了烘托和表现。在她微服私游罗马的过程中,“不食人间烟火”的她更是闹出了不少笑话。而在与记者乔的朝夕相处里,她不但经历了情感的波折,也面对面接触了平凡的劳苦大众,并且深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义务,可以说“罗马假日”令她重新找回了自己、认识了自己、完善了自己。
在古迹“真理之嘴”的游览过程中,未有多少表演经验的赫本真情流露,造成了一段影坛佳话:剧本并没有具体的细节描写,但“狡猾而老到”的派克临时发挥,加入该段唬人的“断臂”情节,令到不明所以的赫本花容大变、惊惶失措,镜头一次过拍摄完成,效果逼真爆笑,惊喜的观众则被惹得前俯后扬
奥黛丽.赫本一鸣惊人的处女作,不但当选金像奖影后,并且以其清秀典雅气质在五十年代掀起了“赫本热”,不少女孩模仿其发型服装。就影片的娱乐效果和艺术价值而言,本片也是叫好叫座的经典作。导演威廉.怀勒以罗马的名胜风光生动地溶入剧情之中,英俊潇洒的格利高里.派克亦与奥黛丽赫本十分登对,将一部浪漫爱情喜剧拍得十分温馨悦目。
这部浪漫的爱情喜剧影片堪称经典之中的经典,多少年来屡映不衰,一代又一代的影迷为之倾倒。同时,这也是一部无法言说的迷人影片,语言在它面前失去了颜色。
影片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塑造了一个美丽而不圆满的爱情,就像几十年后的《泰坦尼克》一样。爱情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转瞬即逝和无可奈何。影片在成功的营造了一个喜剧氛围之后,又转回头来成就了一个悲剧结尾(当然,这也是别无选择的),两者结合竟然如此成功,难怪会成为绝世经典。纯粹的喜剧和单调的悲剧都无法脱离自身的局限而上升一个档次,这种笑过之后眼角带着泪花的影片才能抓住观众的心。
世上的爱情大多是不圆满的,人世间的悲剧莫过于此。在影片中这对男女来说,真正遗憾但又真正欣慰的是,两个人都没有说出“我爱你”就像《大话西游》中悟空对紫霞一样),只有深深一吻。但两个人心领神会的无限爱意和无奈又岂是语言所能表达的,这正是影片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关键。
目前拥有高级职称40位、中级职称36位在内的149位专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具备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所必备的“双师型”标准,编写了大批具有高水准的教材,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他们在实践领域内,也是硕果累累,不仅在国际大赛中频频获奖,在国内设计大赛中也获个奖项。
学院还与澳大利亚著名的伊迪思·考文大学合作开办视觉艺术设计学士学位班,开创了艺术设计类高职高专院校与国外办学的先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