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晋大地久久传颂着樊金堂的名字,被广大人民群众誉为“李向阳式的抗战英雄”。
1938年3月日本鬼子侵占山西定襄县,烧杀抢*,无恶不作。在中国***的领导下,率领他领导的基干游击队,神出鬼没,机动灵活,扒铁路、割电线、炸桥梁、袭车站、烧军粮、端据点、除奸、杀日寇,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多次表彰。
抗日初期就是定襄县县大队的大队长樊金堂本质上是个侠客。他年轻时剽悍得很。他的大队最善于行军,尤其善于夜行军长途奔袭。他说打哪里就打哪里,三十里五十里,转眼就到,说拿哪个据点,手到擒来。搞得日本鬼子顾此失彼,焦头烂额。
聂司令员非常喜欢他,很关心他,想培养他,就把他送到延安去学习。樊金堂参加革命,就是为了打日本。延安没有日本可打,只好安心学习。正赶上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他劳动积极,表现好。后来见他老实可靠,枪又打得准,就口叫他去跑运销。他腰里插两把驳壳枪,一个人押着十几个骡驮子,北走包头,西闯兰州。路上土匪甚多,别人经常出事,他从来没有出过事。他总是喜欢把事情往平淡里说,在他嘴里没有惊险事情。不过,他想这很可能是他的威名远扬的缘故。当时没有见过他的人,也知道有个樊金堂很厉害。
延安学习结束后他被任命为后勤部长,日本投降后随军开赴东北,参加解放战争,谱写新的革命传奇。
巧抓舌头日本曹长
1939年4月,日军向五台山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春季大扫荡,从太原、崞县等地调来4000余兵力,沿滹沱河向东山南山一带扫荡。为了摸清鬼子的动向,掌握日军的行动部署,分区指示樊金堂尽快抓一个“舌头”。樊金堂带着4名队员化妆成老百姓,翻山串沟来到一家村骡马大店。掌柜的正在吃早饭,一见樊金堂大吃一惊,说:“你是吃了豹子胆啦,鬼子大队人马刚走,你就来了!”金堂笑着说:“鬼子给咱腾下空子,咱能不来!”掌柜的端上现成饭菜,大伙正在吃饭。忽然听到窗外有动静,金堂示意通讯员白开阳出去看看。小白刚拉开门,便被一个闯进屋子的鬼子压倒在地。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樊金堂饿虎扑食般从炕上飞快地扑过去,骑在鬼子背上,用吃饭的大海碗猛砸鬼子的头,又顺手缴了鬼子的枪。鬼子在昏迷中已被队员们反剪双臂捆绑起来,塞了一嘴棉花动弹不得。金堂从门帘缝向外张望,只见院子里东马棚下黄乎乎地一大片。他命令队员子弹上膛,架着俘虏往外冲。院里的人看见他们冲出来,仍是一动不动坐在那里。细看,原来是20多个民夫,背着日军的衣物呆在那里。金堂急忙招呼民夫背上东西一起撤退。刚出村,后面即枪声大作,金堂令民夫打开包裹,让战士们换上鬼子的服装继续前进。经过火车道时,窑头椐点的日军发出联络信号。金堂也举起手臂,学着对方的手势摆了几摆,敌人以为是自己人,便不再理睬。金堂他们避开大道,翻山越岭,顺利地回到分区所在地。经审问,所获俘虏是个曹长,交待了许多难得的重要情况。
清除障碍
东冶镇地处交通要道,是五台县的第一大村镇。边区所需物资,特别是药品都需从这里购置。鬼子设立据点后,在东治的四个门上修筑炮楼,设置岗哨,严密盘查过往行人,发现带有可疑物品立即抓捕。上级决定“清除障碍”,又把任务交给了樊金堂。盛夏的一天中午,樊金堂带着两名队员,化妆成下地回家的农民,拿着镰刀,光膀赤脚,拎着装满青草的筐,草下面放着短枪和手榴弹,向东冶镇走来。他们等鬼子的巡逻队过去后,离开大道沿着围墙,来到一个坡高墙低处,从围墙翻了进去,大摇大摆地来到东门。此时,守门的伪军吃饭去了,只留下一个伪军躲在荫凉处张望。队员小李眼疾手快,跃上去一下子就把伪军拦腰抱住。“不许动!”樊金堂的驳壳枪也已顶在了他的脑门,另一名队员下了他的枪。金堂考虑到不能久留,示意小李用手榴弹将伪军砸死。又在地上写下“当汉奸的下场”几个大字,署名“五台县基游队”。他们带着缴获的步枪和子弹,出东门扬长而去。就是这样,樊金堂曾三进东冶镇,惩治伪军哨兵,伪军变得老实多了,边区所需的物资多次顺利地通过东冶据点哨卡。
伏击鬼子粮队
郭家庄村设有鬼子据点,驻有日军一个小队20多人。翻译周汉是个中国人,慑于基游队的威力,主动写信给樊金堂。信中说:“五台游击队樊队长先生台鉴:你的神威已遐迩风传,鄙人十分钦佩。我虽在日方营垒,但中国人之良心并未泯灭,愿为民族斗争略尽微劳。队长如信得过,请明日上午十时左右在田家岗村东老梨树下会面。” 次日,樊金堂如约在老梨树下见到此人,周汉说炮楼里只剩下一天的口粮,明天上午从东冶往这里和探头两个据点送粮,押粮的只有20多个鬼子和伪军,基游队可将粮截走,日后请阁下多多关照。第二天,樊金堂选择有利地形布置好兵马。约10时许,东冶通往田家岗的大路上,敌人一个排的兵力赶着7头骡子,驮着沉重的粮袋缓缓走来。眼看敌人进入埋伏围,樊队长驳壳枪一响,机枪、步枪子弹雨点般地射向敌人,通讯员刘英迅速摸到驮骡中,拉着七头驮骡拐进了山沟,粮食顺利地运到了根据地。这次行动受到县委的赞赏和表彰,举行了庆功会,邀请当地名艺人“九岁红”高玉贵登台献艺。
1939年秋初时节,建安村伪村长送来了口信,说河边村据点内绰号叫“狗腿子”的汉奸要面见樊队长,有要事相谈。经过周密安排,樊金堂与“狗腿子”在建安村伪村公所会面。“狗腿子”详细提供了河边据点日伪活动情况,表示愿为基游队效劳,并送给樊队长20发盒子枪子弹。没过几天,樊金堂收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河边据点的鬼子要往东冶据点送粮,详细见曲老虎。于是,樊金堂乔装日本兵进入河边据点内会见了日军警务班长曲老虎。按约定时间,将队伍埋伏在通往建安村的大关山。太阳升到两竿子高的时候,7辆马车满载着粮食进入伏击圈。樊金堂喊了一声“打”,排子枪子弹射向敌人,手榴弹在敌群中开花。敌人万万没有想到在眼皮底下竟会遭到袭击,抱头惊慌四窜。战士们趁着手榴弹爆炸的哨烟,夺得敌人马车,不到半个时辰便回到了张家庄,然后送往根据地。事后,分区和地委进行了表彰,边区《抗敌报》以《五台县基游队虎口勇夺敌人给养》为题,作了专题报道。
会见鬼子联队长
当时驻军定襄县一带的一个日本联队长,相当于团长,突发奇想,忽然给樊金堂写了一封信,说:“非常敬佩樊大队长,想同樊大队长见一面,不知能否垂允?”话十分的客气。约定了时间,那联队长带了一个翻译,不带武器,真的来了。战士们问:“来了两个鬼子,打不打?”樊金堂说:“别打哟!这是客情,要以礼相待。”两人见面,互致敬礼,握手言欢,然后就在农村茅舍里的土炕上分宾主落座。那联队长首先说了一大套如何敬佩樊大队长的话……樊金堂忙命炊事员炒几个菜。就是炒鸡蛋,炒豆腐,炒干豆角,喝 “白干。”两人除了不谈打仗的事,别的什么都谈,主要是互相问候,家里有几口人等等。
日军这位联队长是个绅士,文质彬彬,懂中文,熟悉中国古代典籍。和他对坐的樊金堂,却是个典型的中国农民。身板粗壮,憨厚不善言谈,只说:“今日相见,万分荣幸,请喝酒,请用菜……”翻译问:“联队长请问,樊大队长娶媳妇没有?”樊金堂差不多脸都要红了。那时候他才19岁,还没有结婚。这是抗日战争史上一个非常生动、深刻、独特的场景。一个日本绅士同一个中国农民,打得不可开交,又抽空儿坐下来,互相敬酒,开怀畅饮。翻译说,联队长深通中国的历史地理。那联队长临分手时,说道:“樊大队长,有什么需要,兄弟一定帮忙,一定尽力。”樊金堂实际上是有点开玩笑的意思,他说:“我需要一挺歪把子机枪,两箱子弹。”联队长说:“一定办到。”在双方激烈的战争之中,开这种玩笑,古今中外是不多见的。谁知那联队长一言九鼎。隔了几天,前沿哨所报告说:“有两个鬼子,带着几个民夫,打着白旗,进山了。”樊金堂命令道:“既然是打着白旗,就不要打。看他们来干什么……”进山来才知道,两个日本兵,轮流扛着一挺日本造的歪把子机枪,后边四个民夫,抬着两箱子弹。樊金堂收到这些东西,高兴极了,嘴里不停地说着:“够朋友,够朋友。”请两个日本兵吃完饭,樊金堂写了一封意思是“收到了”的回信,交给两个日本兵。那两个日本兵用半生不熟的中国话,说了半天才把意思说清:“联队长的命令,把东西送交樊大队长,就不用回去了,算我们逃亡了,真要回去,是要被枪毙的……”这把樊金堂给难住了。后来才想起来,把他们送军区。电话上聂荣臻司令员说:“这么大的事情,你樊金堂既不请示,也不报告……”樊金堂嘿嘿一笑。后来对人说:“一个日本人,想见我,这有什么可报告的。”这种事在他来说,好像稀松平常。
除汉奸救出日本女子
河边村维持会长曲禄祥,死心踏地投靠日军,作恶多端,五台县委决定让基游队设法除掉他。樊金堂带领两名队员三次化妆进入河边据点,探曲行踪。得知曲禄祥回村,连夜率6名队员从地道潜入阎府,摸到曲禄祥的住处,解除了守卫的武装。进屋一看,被窝里躺着两个日式装束的少女,曲禄祥却不知去向。樊金堂即令给两个女人嘴里塞上毛巾,用毛毯裹起来,让两名队员背着,其他队员装扮成伪军在前面开路,叫喊着“给皇军太太看病”,堂而皇之从阎府大门出去。这次行动尽管没有抓到曲禄祥,但给他敲响了丧钟。被救出的两个女人,一个叫哈米高子,是日本人;另一个叫崔田,是朝鲜人,均为被强迫沦为军妓。她们被送到边区后,经教育参加了日本反战同盟,为反法西斯战争做有益的工作。
樊金堂从阎府救出日军慰安妇,使得曲禄祥又怕又气坐卧不宁。他妄图挽回自己在日军主子眼里的面子,勾结县城的鬼子于1940年10月30日窜到砂村,欲将樊金堂的老母抓走。敌人在村口抓住一个村人带路,此人亦很机灵,引着鬼子东拐西弯拖延时间。且一边走一边嚷:“良民百姓不要害怕,皇军是来抄樊金堂家的!”暗示人们快去樊家通风报信。最后转悠到樊家,樊家人已在群众的掩护下无影无踪。鬼子气得“噢噢”乱叫,放火烧了樊家房院。
敌人费尽心机,一心想消灭樊金堂和五台县基游队。一天,基游队住在距河边据点5里的凤栖岩村。队伍在拂晓正准备转移时,河边据点的鬼子在密谍的带领下摸进村里。樊金堂急忙指挥大家撤出村外,占据有利地形。这时又见村外也有四、五百名鬼子端着枪正向村子围攻,敌人是想内外夹击吃掉基游队。樊金堂让大家隐蔽好,自己则妆扮成日本军官,站在高阜处。左手拿着望远镜,右手则摇着太阳旗,喊道:“哪里来的?”“东冶!”“黑田队长正在村里搜索八路,命令你们统统到村东埋伏,活捉樊金堂!”敌人急速向东而去,樊队长又吩咐3个中队长,带领队员迅速插向村南,分别向东西两面的敌人射击。两边的敌人都以为遇上了基游队,即刻交上了火,枪声不断,鬼子伪军一个个倒下。趁敌人狗咬狗打得热闹时,樊金堂率领他的队伍悄悄撤离战场。敌人折腾了半天,方才发现中计,十分地仓惶狼狈。
1、用药不当:大多数人一旦鼻塞,往往自行用药,由于滴鼻药物含有鼻黏膜血管收缩成分,会引起鼻黏膜的慢性中毒反应,如鼻腔长期用药则易导致药物性鼻炎,使病人的鼻炎症状更难解除。
2、鼻子临近器官的病变影响:耳、鼻、喉三个临近器官是紧密结合、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某一器官发生病变,则易导致其它器官的并发症,影响健康。
3、气候:当气候变化较大的时候,无论是骤冷或骤热均易使鼻腔黏膜受到刺激,从而引发急性或慢性鼻炎。
4、周围环境:当工作或生活环境处于干燥、粉尘或有害物质污染的状态下,例如汽车尾气、装饰材料和食品添加剂等,鼻腔黏膜很容易受到刺激和损害从而引发炎症,导致患上鼻炎。5、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多人经常有挖鼻子或者为了美观拔掉鼻毛的不良习惯,殊不知挖鼻子、拔鼻毛易致使鼻腔皮肤破损和毛囊损伤而继发感冒,并损伤鼻中隔静脉血管网,导致鼻出血。鼻炎的病发是为什么专家提醒:鼻炎症状各异,危害极大,当影响鼻腔的生理功能时,会出现呼吸障碍,引发血氧浓度降低,影响其它组织和器官的功能与代谢,更严重的是,鼻炎久拖不治会发展到鼻咽癌,因此发现患有鼻炎应及时到正规专业的耳鼻喉医院检查确诊。
1926年,黄梅戏从农村唱进安庆古城,黄梅戏逐渐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在安庆发展壮大。黄梅戏在安庆站稳脚跟,与丁永泉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丁永泉,艺名丁玉兰,因排行老六,人称“顶老六”,因其演技精湛,有“南程北丁”之赞。
1926年,丁永泉组班首次进入安庆市区演出,成为黄梅戏进城演出的先行者。后来,由于丁永泉的努力,黄梅戏在安庆站稳了脚跟。
1933年后,丁永泉又两次带班到安庆演出,阵容日渐扩大。1936年2月,又带班首闯上海,在九亩地、陆家浜、太平桥、新北门等地演出近29个月。
在演出过程中,丁永泉大胆探索革新,虚心汲取沪剧、越剧、评剧等姊妹剧种表演艺术精华,移植了《秦雪梅吊孝》、《合同记》等一批剧目,还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为提高黄梅戏表演艺术和丰富上演剧目作出了卓越贡献。
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
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他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也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并且又出现了几个长年不散的班社,产生了职业艺人。这些戏班中有很多对黄梅戏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如良友班。
在1923年,张廷翰率领家乡艺人赴石牌镇演出,一举成功。两年后,同乡艺友推举张廷翰出面组班,取名良友班。
良友班实力雄厚,行当齐全,尤以生、旦出色。张廷翰生、旦兼演,能文能武,弟子左四和也是班中台柱。旦行中王凤阳、王玉才、鲍金南、王剑宏,生行中汪伯华、贾金堂、王培祥、郝秀球等技艺出众。
老旦朱昌运,人称“朱奶奶”。方立堂兼擅老生、花脸、丑角和武行,还能徽、黄串演,有“活包公”、“活文王”、“活姜雄”之誉。叶其尊与方立堂加入该班丰富了黄梅戏班的表演艺术,使其技高一筹,独具特色。
由于张廷翰的良友班集岳西、潜山的梨园精英于一堂,长期巡回于岳西、潜山、怀宁、太湖、桐城、霍山、舒城、六安等地演出,故享有“潜岳第一名班”之誉。
由于黄梅戏迅速发展,黄梅戏的班社也逐渐走上正轨、固定,剧目增多,行当全。到了清代末期民初,兼收并蓄,已经发展成比较完整、成熟的剧种。除演二小戏、三小戏外,吸收了青阳腔、楚剧的大本戏。
演大本戏,就要求班社要相对的稳定,要具备表演大戏的表现能力。因此这段时期,相继出现了固定的职业性的班社。
这种职业性的表演团体,为了生计,为了营业,为了保证收入,剧目要经常翻新,表演也要有一定的质量,人员增加了,行当齐全了,舞台美术也有了发展。
上演整本大戏后,黄梅戏的角色行当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
后来,角色行当分工被归纳为上四脚和下四脚,上四脚是正旦、老生、正生、花脸。下四脚是小生、花旦、小丑、老旦。
正旦多扮演庄重、正派的成年妇女,重唱工,表演要求稳重大方。所扮演的角色如《荞麦记》中的王三女、《罗帕记》中的陈赛金、《渔网会母》的陈氏等。
小旦又称“花旦”,多扮演活泼、多情的少女或**,要求唱做并重,念白多用小白,声调脆嫩甜美,表演时常执手帕、扇子之类,舞动简单的巾帕花、扇子花。所扮演的角色如《打猪草》中的陶金花、《游春》中的赵翠花、《小辞店》中的刘凤英等。
演出整本大戏后,小旦行又细分出闺门旦及专演丫鬟的行当“捧托”。旦行是黄梅戏的主要行当,旧有“一旦挑一班”之说。
小生多扮演青少年男子,用大嗓演唱,表演时常执折扇。扮演的角色如《罗帕记》的王科举、《春香闹学》的王金荣、《女驸马》的李兆廷、《天仙配》的董永等。
丑分小丑、老丑、女丑三小行。在黄梅戏中,丑行比较受欢迎。为帮助演出,小丑常拿着一根七、八寸长的旱烟袋,老丑则拿着一根两三尺长的长烟袋,插科打诨,调节演出气氛。扮演的角色如《打豆腐》中的王小六、《钓蛤蟆》中的杨三笑等。
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在戏中多为配角。如《荞麦记》中的王夫人。花脸是黄梅戏中专工戏极少的角色,除在大本戏中扮演包拯之类的角色外,多扮演恶霸、寨主之类的角色,如《卖花记》的草鼎、《二龙山》的于彪等。
正生又称“挂须”,有黑白须之分,一般黑须称“正生”,白须称“老生”。重唱念,讲究喷口、吐字铿锵有力。
所扮演的角色如《荞麦记》中的徐文进、《告经承》的张朝宗、《桐城奇案》的张柏龄等。这时的黄梅戏行当虽有分工,但很少有人专工一行。
黄梅戏伴奏锣鼓最初只有大锣、小锣、扁形圆鼓,被称作“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加帮腔、7人演唱。以后执堂鼓者又兼奏竹根节和钹,3名伴奏者分别坐在上场门内外侧和草台正中。
到了1930年以后,黄梅戏班社常与徽、京班社合班演出。由于演出剧目的需要,又出现了刀马旦、武二花行当,但未固定下来。
由于班社人少,演整本大戏时,常常是一个演员要兼扮几个角色,因而在黄梅戏中,戏内角色虽有行当规范,但演员却没有严格分行。
并且,这一时期因受徽班和京剧影响,伴奏锣鼓逐渐移至下场的台侧。传统的锣鼓点质朴、洗练,常用的有一、二、三、四、五、六、九槌,和十三槌半、四不粘、蛤蟆跳缺、凤点头、三条箭、推公车等,配合身段表演的有起板锣鼓、十三槌半、七字锣、叫锣等。
由于黄梅戏班子人员的增加,角色行当和伴奏的规范化,戏班子不那么松散了,组织管理上,有了班主,还有了联系演出和管理生活的专职人员,流动性也增大了。由此,以采茶歌发展而来的黄梅戏完全成熟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