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性尤为爱美,是为其天性,古往今来,亘古不变。拥有洛神一般天生丽质的容颜,是每一位女性的梦想。但梦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对于不完美的自己,提升颜值成了古往今来最经久不衰的女性话题了。带你穿越回古代,看看美人们“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的美妆心得。
一、出门5分钟,化妆1小时1、古代美人的标准。化妆就是一门很有讲究的美颜术。对着审美标准美颜,总不会走弯路。《诗经·硕人》对美人做了详尽的定义:手柔、肤白、皓齿,眉传情、唇带笑。
2、古代女子的化妆套路。对照这样的终极标准,历经各个时代的补充完善,一套标准化的化妆流程被传承了下来。这就是:一洁面,二润肤,三敷香粉,四抹胭脂,五画黛眉,六贴花钿、描斜红、妆面靥,七涂唇脂。对比一下现代女子上妆的过程,清洁、护肤、上底妆、上彩妆的套路在古代已经是一应俱全了。
出门5分钟,化妆1小时,古往今来没有例外。唐顺宗的女儿云安公主出嫁时,由于打扮时间过于长,苦苦在外等待的人,只能不知好歹地催问到,妆还没有化好吗?天都要亮了。
3、美颜有术。先从洁面说起。商周时期,女子们会利用草木灰洁面。战国时期,又搭配贝壳灰一起使用。秦代的时候,美人们改用了淘米水洁肤。
唐朝,清洁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发明了澡豆清洁肌肤。这是唐代的特色,是用豆粉添加药品制成的,起初是专供皇家贵族使用的奢侈品,不但具有强效的清洁能力,加入的中药成分还具有美白保湿、祛痘祛斑的神效。
《旧唐书》中曾记载,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君王都有赏赐澡豆等护肤用品的习惯。盛产优质豌豆的地方官员上也会投其所好,将澡豆进贡给皇家和权贵。不过刚开始,澡豆不过是皇室和贵族的专用。唐代名医孙思邈,认为澡豆这个好物品,不应该垄断在高层,平民也该享用,于是在《千金要方》中公开了一个澡豆秘方。世间女子都知道后,纷纷效仿起来。
宋朝,基于汉代人对石碱的研发,发明了肥皂,那时美人洁肤多了一个洁肤神器。
再说说润肤术。清洁之后,为了让妆容更加服帖不卡粉,古代美人也会先进行护肤处理。周代时期,美人们就开始使用面脂柔肤,也就是现代人的润肤霜。当时的面脂大多是提取动物脂肪来使用,为纯白色。
到了唐代,还发展了添加色素的面脂,有紫雪、红雪、白雪三种面脂之分,能起到调节肤色作用,是带黄、偏红、略青肌肤的小克星。与现代不同颜色的隔离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接下来再说说焕颜术。秦朝以前,以素颜妆为主,秦朝以后,有了彩妆的概念。秦朝以前,涂个香粉、描个眉,就完成了整套化妆流程。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就是一个素颜妆。
秦朝以后,彩妆时代来了。这并不是信口开河,从出土的文物中就能发现时代印记。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梳妆奁中,发现了胭脂。当时的美人涂完香粉美白后,还会使用胭脂让妆容更加立体。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整张脸的灵魂。如今画眼线能让眼睛大大有神。古代并不追求大眼,丹凤眼更受青睐,画眉成了整张脸的重点。战国时代,没有发明出特定的画眉工具。美人们为了美,会用烧焦的柳枝涂在眉毛上。生在那个时代的女子都是心灵手巧,化个妆都要有技术含量。时代进步后,人们用“黛”这种藏青色的矿物画眉了。
美丽的妆容基本完成后,还有三个自选动作可以做,就是贴花钿、描斜红、妆面靥。花木兰从军回来,凯旋而归后,心情大好,恢复了娇羞的女妆打扮,“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花木兰是位讲究的女子,为了让妆容看上去更加特别、精致,她贴得就是花钿。
妆面靥的流行则是美人的无心之举。当时孙权的第三个儿子吴孙和的邓夫人,不小心破了相,就算请了名医医治,还是在脸颊上留下了红点。但这一红点不但没拉低邓夫人的颜值,反而让她平添了几分韵味。
魏文帝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脸部受伤后也留下了两道伤痕,但若隐若现犹如两道月牙。魏文帝见后,对她更加宠爱了。众人见后,纷纷效仿起来,逐渐形成了妆面靥的美颜术。
这种妆容,还被宫中女子用来委婉告诉君王自己的月事情况。如果月事来临,不能受君王临幸,会在脸上点上红点。
化妆的最后一步就是涂唇了。古代美人以樱桃小嘴为美。为了把大嘴的瑕疵修饰掉,会在打底时把嘴唇也敷成白色,再重新自己画唇形,营造出樱桃小嘴的美感。春秋战国年代开始,美人就喜欢画唇。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墓中的帛画上,已经可以见到美人画唇的痕迹了。
二、美妆好物1、盛行已久的香粉。美妆达人都有同感,打造一副精致的妆容,毫无瑕疵、白净的肤质是关键。想要奶白肌一样的裸妆感,那么自然少不了粉底的帮忙。粉底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也古代女性最早使用的化妆品之一。
生活在先秦时代的大文豪屈原,看到举止优美端庄的女子,作词的雅兴大发,“易中利心,以动作只;粉白黛黑,施芳泽只”。一个胭脂淡扫的女子,如画如诗。
由此可见,涂脂抹粉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开始,已传承了数千年,如今依旧是女性朋友们乐此不疲的事情。
俗话说,一白遮百丑。古代女子使用香粉,主要为了让脸更白。香粉以米粉为主要成分。粉字是米字旁,由此可见,当时粉的主要原料就是人们日常食用的米。制作的时候,将新米浸泡发胀发软,然后经过碾磨成浆,盛放于圆形的器皿中,经发酵沉淀就成了洁白细腻的米粉了。在太阳下晒干后,自然形成结块的粉块,再将粉块研磨成粉末,加入香料,就是女子们爱用的香粉了。
除了以米粉作为香粉外,古代女子用的高档化妆品,还有铅粉。铅粉也是和米粉一样,具有美白功能的化妆品。铅粉的质地更为细腻,制作工艺与现代化妆品十分接近,是通过化学反应手段制成的。铅粉的美白功效比米粉更胜一筹,是古代富家女子的心头好。由于铅粉强悍的美白效果,现在不少化妆品也在添加使用。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多情才子曹植在思慕女子时,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名篇《洛神赋》。赋中有云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洛神无须用铅华化妆,都已经容颜完美,美丽动人了。曹植作为男性,对铅华都很了解,可见三国时期铅华流行,是女性中的普遍喜爱的消费品。
古代也有自带流量的美妆博主。如因杨贵妃而走红的杨妃粉。这种好用的杨妃粉,产自马崽坡上,取用时需要先祭奠先人,然后掘地三尺,去掉浮土三尺后,会找到细腻光洁的杨妃粉。此粉女子用来滋润肌肤最为适宜。
2、修眉墨。古代美人,就算用烧焦的柳枝,也要化眉。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修眉的专用墨。五代时期,张遇以供御墨而闻名于世。宫中女子都爱用张遇制得墨。
古代除了好用国货外,也有不少进口货,其中,以波斯螺子黛最为出名。但螺子黛的价格高昂,一颗值数金,只有少数女子才能用得起。隋炀帝时,宫中用度变得奢靡起来,大量购买,最后落了个入不敷出的地步。到了清代,螺子黛经过一路炒作,已经上涨到了千金的价位,成了不折不扣地奢侈品。
三、古代流行的妆容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妆容代表。以唐代为分界线,前后都有寡淡妆。北周由于宣帝发布了明文规定,只有宫女们可以施粉黛,流行风尚因此没有刮到民间。汉代的赵合德创了“慵懒妆”,此妆容的特点在于,薄施粉黛,再搭配清淡的眉妆、散落的卷发,营造出慵懒妩媚的气质。
南朝梁元帝的徐妃,因为赌气而画了个“半面妆”,却阴差阳错地惹出了“半老徐娘,风韵犹存”的轶事。魏晋时期流行“额黄妆”。女子喜欢用花、叶、虫、鸟等图案贴在额头上,或是用月牙贴在太阳穴、脸颊处。唐代以“酒晕妆”为代表。这个妆容尤为凸显胭脂的使用,两颊上几乎涂满了胭脂,配上唐代人特有的丰腴,成了当时的网红妆。
小结古代美人在化妆爱美这件事上,显示出了非凡的造诣。无论从化妆品的取材上来看,还是化妆技巧上来看,都和现代美颜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古代修容指南的七部曲,“一洁面,二润肤,三敷香粉,四抹胭脂,五画黛眉,六贴花钿、描斜红、妆面靥,七涂唇脂”,至今有些穿越了千年,古为今用。
梳妆
打开镜奁。中国玻璃镜子大规模生产要到清末,但是明代就有进口的玻璃镜子,叫做番镜,属于奢侈品。根据明代万历四十三年的进口税单看,当时一面三寸的番镜入境落地价格是八钱五分银子,根据销售市场的不同,出售价格在一、二两甚至三四两银子。
不要觉得很便宜哦,那时候一两银子可以买189公斤大米,一般城市劳动者的年收入大约20两银子,而50两银子就可以买一栋地段不是很好的房子了。《红楼梦》里面,**们的月银零花钱也不过才2两。至于大的穿衣镜,那价格基本上可以和古玩差不多了。
这里面就是梳头的工具,包括梳子,篦子,抿子,扁针等。
梳子
篦子
抿子是配合头油使用的。头油类似于现在定型水和免洗润发素的结合体,用来滋润头发不让头发起毛,同时有粘性可以固形(现在谢馥春之类的还有卖)。
用抿子蘸上头油刷在头发上,就可以盘发了。
扁针是在插首饰的时候,先用扁针拨开头发,再把首饰插进去,拔出扁针,免得把头发拉毛。
古代哪怕是大家**,非正式场合或者节庆日子,一般也不会打扮得珠翠满头的,这样甚至有卖弄风流之嫌。一般是一两支主要簪钗,其他用真假花装饰。
用手镜照照后面
再打开下一层,是戴翠玉镯好呢,还是戴赤金虾须镯好呢~
还是戴翠玉镯,再加个八宝戒指
面妆
明代化妆主要还是粉,胭脂,眉黛这几样。
古代粉的种类很多,根据原料不同可以分为胡粉,米粉、珠粉、玉簪粉等等,色系也不同。胡粉纯白,米粉偏黄,玉簪粉偏红。鸭蛋粉也是香粉的一种,因为加入鸭蛋清压制成鸭蛋形状所以叫鸭蛋粉。
古代用的粉扑和现代的差不多,上面一般用棉、丝、绒等做扑面。
明代画眉主要用的眉墨,眉墨和一般写字用的墨不一样,用的是油熏的烟墨,还有个很香艳的名字,叫“画眉集香丸”。把眉墨在胭脂砚上研开,就可以用了。
用来画眉的笔比一般毛笔短且硬,方便操作。
明代的胭脂大致可以分为胭脂纸、胭脂棉和胭脂膏。胭脂纸和胭脂棉都是用纸或者棉浸满了鲜花色汁,阴干而成的。使用的时候要用水浸润。胭脂膏是用鲜花色汁加上香料、膏脂浓缩而成的,有一定的滋润效果。使用的时候在手心研开,然后再用来拍脸点唇。
明代唇妆基本上还是在中间部分点一些,所谓樱桃小口的感觉。
妆成每被秋娘妒
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古代因为镜子贵重,所以外面要罩上镜袱,也是怕人照镜子多了走了魂的意思。
(以上内容仅作学习分享交流使用,部分文字或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
天圣八年,24岁的欧阳修在崇政殿参加完宋仁宗举行的殿试后,出来时人都欢快了许多,他回想起刚刚自己在天子面前意气风华的模样,他知道:这波稳了!
果然,成绩出来后,欧阳修很耀眼,他高中了二甲进士及第。
一、欧阳修的新婚妻子的描眉趣事:老婆美美哒!
春风得意的欧阳修还未从考中进士的喜悦中冷静下来时,很快他就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另一大喜事——娶妻。
欧阳修的妻子,是自己恩师胥偃的女儿,婚后夫妻二人非常和睦,欧阳修写了一首《南歌子·凤髻金泥带》来描述自己的新婚生活: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这个场景,描述的是新婚妻子和欧阳修日常生活的场景:妻子精心打扮后,走到窗下依偎在丈夫的怀里,笑着问道‘我这眉色深浅画得时髦吗’?
望着妻子美丽的容颜,欧阳修满心都是怜爱,于是便有了这首动人的诗词。
《欧阳修年谱》:天圣九年辛未公年二十五:三月,公至西京……初,胥公许以女妻公,是岁,亲迎于东武。
女为悦己者容,眉目间的变化是传达女子气质和情感的生动表达形式,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古代画眉那些事儿。
二、古代化妆简史:各朝各代的古人,都流行什么样的眉妆?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便开始注重起了眉毛的形态之美,《诗经·卫风·硕人》在描述卫庄公夫人齐庄姜时如此形容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句话从手到美目非常细腻地刻画出了齐庄姜的外在美:这身材高挑修长的女郎,手如春荑(白茅嫩芽)般柔嫩,肤如凝脂般白润,颈如蝤蛴般又白又长真优美啊,牙齿如瓠瓜子儿般又白又整齐,前额丰满眉毛细长,嫣然一笑间惹人心动,秋波一转摄人魂。
两千多年来,这句话几乎成为了我们心目中,古典美女的标准长相图。无论是《洛神赋》中的甄洛,还是《长恨歌》的杨玉环,都可以寻见庄姜的身影。
清代经学家姚际恒在其作《诗经通论》中评价该诗:“千古庄姜,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
“蛾眉”,这种如蚕蛾的触须般又细又长的眉型,便成了秦汉时期最早流行起来的眉妆。
秦代的时候,宫廷中流行一种叫做“翠眉”的妆容,楚国大夫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描述到这种妆容:“眉如翠羽”。
汉承秦制,化妆一事上,汉朝人也吸收了秦人的特色——“汉宫人扫青黛蛾眉”。
“青黛蛾眉”是在“翠眉”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描眉方式,不过汉代的画眉方法,有一个特点,需要先剃去眉毛,然后便可以在原来眉毛所在的地方自由描绘自己想要的妆容了,是不是很机智呢?
汉代的张敞便是个画眉高手,他因为每天都要跟老婆画眉,同僚便用这件事向皇帝举报:“张敞这个人做事没有威严,每天都沉迷于儿女情长,忽视了工作。”
皇帝便宣他进宫,询问他这件事是否属实,张敞回答说:“陛下,夫妻间的闺房之事,都比画眉要严重得多,更何况臣也没有耽误工作呢。”
听了张敞的辩解,皇帝爱惜他的才能,便决定不再追究这件事,只是让他以后注意一下人言。
《汉书·张敞传》:“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史驱,自以便面拊马。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抚。”
不过,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原本细长的“蛾眉”在汉代逐渐演变成了以阔长为主的“八字眉”,这种妆容的流行和汉武帝有关,一开始他只是让“宫人扫八字眉”,兴许是当时的人觉得这种妆容好看,后来八字眉也在民间流行起来。
相较于汉代的妆容而言,其实唐代的画眉法无论从种类,还是技艺上,都要更加完善一点。
唐朝时期,唐玄宗让画工绘制了一幅《十眉图》,用来当作宫人化眉妆时参考所用,这十种眉型包括当时流行的:鸳鸯眉,又名八字眉;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五岳眉;三峯眉;垂珠眉;月稜眉,又名却月眉;分梢眉;逐烟眉;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倒晕眉。
唐张泌《妆楼记·十眉图》记载:“ 明皇幸蜀,令画工作十眉图,横云、斜月,皆其名。”
初唐时期流行的是宽而弯的月型眉,这时候的眉妆已经显现出阔眉的特点,从武则天时期到开元时期,这一现象更加明显。盛唐时期流行短而粗的阔眉,这类眉妆通常呈八字型。
在唐玄宗执政的后期,细眉的化妆风格又重新流行起来,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便提到: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三、古人画眉,都要用到哪些工具?
聊过了妆容的演变,接下来,咱们再聊聊古人究竟是用什么工具才能画出这么美美的眉妆来。
古时候,古人常见的画眉器具有三种:焦柳、眉笔和眉石。
焦柳是先秦时期古人常用的画眉工具,古人发现,柳树枝烧焦后,便可以在眉间描绘出黑色的眉妆,因而烧焦的柳树枝便成了打开古人画眉大门的一把钥匙。
后来,随着技艺的进步,古人发现了可以用来画眉的“眉石”后,便用眉笔配合眉石的形式,取代了原本的柳树枝。
眉石,又叫做“黛”石,它是一种用来画眉的青黑色矿物颜料。
《释名•释首饰》曰:“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
化妆的时候,古人先将黛石研磨成粉,然后加入水调和好后,再用棉花和木枝做成的眉笔轻轻在眉间勾勒出自己想要的妆容。
当然,不想用黛石的话,也可以用纯天然的植物汁来描眉,例如“奥斯曼”的植物叶子榨取的汁就是常用的画眉染料。
古代画眼的叫黛粉、妆粉和胭脂。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古人并无如今的化妆工具,主要用黛粉、妆粉和胭脂来话眼妆。古代,汉语词语,意思是过去,年代已久远,历史分期指原始公社制时代和奴隶时代,在中国历史分期上泛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时代。
在现代,护肤医美以及化妆产品多种多样,女性可以通过打扮美颜更加凸显美丽。更有甚者可以直接使用手机上的“一键美颜”“一键化妆”实现“美颜效果”。
在古装影视剧中的女子剧照,往往通过运用高超的化妆技巧和服装道具来贴近古代女子的形象以此展现古代女性的魅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古代女子也有自己的变美心得。为了博得宠爱,她们尝试各种驻颜秘方,只为永葆容颜和塑造美丽。
后宫是古代女子竞争激烈的场所,为了永远博得皇帝喜爱,后宫女子争奇斗艳、勾心斗角,为追求美丽进而青春永驻更是不惜一切代价。古代女子的妆容与时代风貌相联系,体现时代特征,透过胭脂粉黛,我们可以清晰辨别其所属朝代,同时认识到该时代的审美取向和文化追求。
各个朝代均有美容养生的相关著述,女性专心于驻颜美容,使得芳华尽显,青春永驻,彰显着古代东方女子的韵味。
现如今女性都追求“一白遮百丑”,古代女子也追求白皙肌肤。在饮食上食用美白食物,枸杞成为古代女子的必备食材。
典籍中记载杨贵妃的美白配方:用白胭脂、白杏仁心、梨的鲜汁、白龙脑相熬合,用以调粉匀面,可使皮肤白而光滑。
这些配方后来流入民间,成为古代女子的美白秘籍。《神农本草经》中也记载用玉竹去面黑,润泽肌肤,消除面部的黄褐斑和雀斑,而又轻身不老的抗衰老作用。
如图所示:
不好意思,放错图了
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从其画像可考,在位居高龄之时,面容依旧相对年龄而言紧致细腻。
据考究,武则天每日调制益母草泽面方清洗面部,使得皮肤光滑白嫩。唐代永乐公主年幼时肤色蜡黄、干瘪褶皱,在避居二三年之后,变得美丽迷人。人们发现正是永乐公主服用沙苑蒺藜茶,使得其面容得到改善。
唐朝时期文化开放包容,女子注重追求美丽,而永和公主,作为古代女子美容史上的著名人物,终其一生研究美容养颜,并将其护肤心得撰写成书,为后世留下了其美容心得。
永和公主制作各种类型的面膜,如将芹菜捣成泥,然后放入蛋清、少许面粉搅拌均匀,长期敷脸可以使得皮肤细腻有光泽。
永和公主也注重去角质、去水肿,在其洁面秘方中,皂荚、豆粉这些原料也多是现代洁面产品的配方,白芷更是作为祛风湿、水肿、排瘀活血的重要处方药。
古代女子的美容配方中,多以中草药、食物、花粉、果实等天然材料研制而成,用法上通过擦拭、涂抹等手段,通过熟知原料功效,对症下药,展现出古人的智慧和创造。
古代女子的化妆习俗可以追溯到商代,在隋唐时期伴随经济兴盛和思想开放得到繁荣发展。
古装影视剧中展现女子化妆之时,往往以石砚研磨出的黛画眉,口衔一张红纸点唇,淡妆浓抹总相宜。
深入考究,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女子化妆讲究步骤、化妆工具,并且有其独特的化妆技巧,以此精心勾勒出迷人妆容。
古代女子化妆前也讲究妆前洁面保湿,以保持妆面干净唯美。她们往往用淘米水洁面,除去表面的灰尘等污垢,再涂上特制膏体,滋润面部,其作用类似现代水乳。
《千金翼方》中记载: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澡豆也成为历代女子的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其配方中蕴含着美白、香氛等作用,受到古代女子追捧。
古代女子洁面,待皮肤水嫩之后,即用具有增白功效的米粉或者铅粉粉饰皮肤,呈现白皙肌肤效果。黛石画眉,精心勾勒出眉形,并用镊子将杂毛部分拔去,画出精致眉毛。
脸上铺之以胭脂,用朱砂唇脂涂抹在嘴唇上,由于不同时代的审美不同,妆容也不相同。《甄嬛传》中,华妃还使用美容神器——玉轮,去除水肿,紧致肌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女子们对美的追求不断提高,审美品位也在发生变化。除了涂脂搽粉之外,还在眉间、脸颊上画上花纹图案,作为装饰。
晚唐时期流行将翠珠、金铂缕贴在脸上,成为时代风尚。汉代时期,宫中女子的妆奁盒之中已经装有假发、毛刷这些化妆工具等变美神器了。
女为悦己者容,是古代女子追求美丽的关键所在。每一个朝代的社会环境、风俗民情、政治文化不尽相同,对女子美的定义标准也不一样,但是古代女性地位低下,在男权社会中,女子时常处于争夺男性选择的处境之中,对于变美的目的是大致相同的。
天生丽质的女子毕竟少数,古代女子为了变美往往不择手段。有些为了祛除面部的黑痣和肉瘤,使用侵蚀性极强的草木灰,古人长期使用,将导致皮肤溃烂。
陶弘《大观本草》中记载:欲销黑痣、疣赘,取此三种灰和水蒸以点之即去,不可广用,烂人皮肉。
古代女子为了追求肌肤白皙,甚至服用微量砒霜来达到从里之外的美白增强效果。除此之外,很多化妆品为了保证其功效的最佳化,取材均为上等。
各种香料白粉胭脂之中均碾入玉屑、珍珠等昂贵材料,价格高昂。古代富贵女子夜间保养配方中更是把稀有的鹿角尖研磨之后,与姜片一起调匀涂抹在脸上。这个美容处方,制作细致,用料讲究。
而古代女子追求美丽的目的无疑是为了获得男性的宠爱,但是皇室宫嫔众多,六宫粉黛竞美争妍。在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为博得男子欢心女子往往精心装扮,最后却凭阑干、东风泪满,孤单心碎。
女子在这样的传统社会中,追求美丽的背后往往彰显着卑微地位。
各个朝代虽然对美的追求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古代女性的精致是一致的,她们始终没有停下追求美丽的脚步。
战国时期便有铅粉扑面的女子了寻常女子装扮自己的素材都聚集在私人地梳妆奁如铜镜 贴花,眉黛,口脂,细绸段之类的道具 另外古时胭脂可以泛指所有彩妆的化妆品 而胭脂本身只是红妆涂料 有说法起最早源于匈奴地区的焉支山 涂抹用妆笔(眉笔)或者刷子 工具多用兽毛制成
是一种古代女性使用的化妆镜。根据对维基百科、中国文化网等平台查询,后照三意指的是镜面后面的三个圆形图案,前凤花则是指镜面上的凤花图案。这种镜子通常由铜或银制成,外形精美,镜面反光度高,能够清晰地反映人物面部的细节,因此被广泛用于古代女性的化妆和打扮中。后照三意前凤花镜不仅仅是一种化妆工具,它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1,铅粉
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
2,胭脂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来语。因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种名为“红蓝”的花朵中提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将胭脂带回中原,女子敷粉后用以之饰面。
3,黛粉
战国没有特定画眉毛的材料,女子们就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载“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是一种青黑色的颜料,专供女子画眉。那时还没有眉笔,女孩子一般用青色的柳枝点着稀释后的颜料画眉。
4,额黄
这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装饰物粘贴在眉心或前额。
5,口脂
湖南曾出土过西汉墓葬中的口红,尽管过了2000多年依然鲜艳夺目,口红制作技术十分精湛。在唐代,仅供制作口红的植物就多达二三十种。
正如化妆达人能一眼识别出景甜在《大唐荣耀》不同剧集中的口红色号一般,唐人以蜂蜡代替前人的动物脂膏,又掺以朱砂、紫草,终于调试出红色、粉红、红褐色等不同色号的口脂。
扩展资料
淘米水是最早使用的卸妆洗脸的水。而到了宋代,就已经拥有美容效果的肥皂了。将皂角与香料、各种有美容效果的中草药配在一起,捣成碎末,再凝聚成团,做成团块形式的成品,在市场上出售。
人民网-古代女子化妆道具奢华 西汉口红2000年后仍鲜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