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元宵节夜,老友在花灯会猜灯谜,电话求助,抛来一句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打一中药),谜底自然是清热凉血的凌霄花。眼下又临元夜时,诗词里的中药们,又要登场了吧。
“是草皆为药,无山不出云。”作为极具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的植物,许多中药如菊花、芍药、菖蒲、黄芪、丁香等,皆为清供佳选、诗中常客,单单《诗经》《楚辞》中的中药已不在少数,却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中药诗。算得上的,要数药名诗。
药名诗多取当归、熟地、益智等字面含义,或以谐音字隐藏药名,或为药名之谜面,或以药名分嵌于词之首尾,读来不觉有回环往复之趣。古来文人多涉猎医书,盖为求文字之乐,诗客骚人多有药名诗传世。《西游记》也多用药名诗,可见此风之盛。时辛弃疾《定风波》邀医生马荀仲同游,词曰“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篇章”,暗藏木香、禹余粮、石膏、防风等药,可谓工巧。最后“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甘松虽为中药,亦不失诗情。然若一味迁就药名,反损诗趣,故药名诗少佳作,如稼轩先生这般,已属不易。此类诗在工不在境,别有一番风味。
当然,穴名与药名一样可以入诗,梁朝编有《针穴名诗》。明朝李梃又作穴位即景诗,每诗合一景,如《野寺》“隐白云中一老僧,大都离俗少人憎,几回太白商丘过,汲取阴陵泉几升。”实写足太阴脾经5个重要穴位: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然老僧下山汲水之境如入画中,回味无穷。
诗专写药性、药理的,确有医家专门研究,称为本草诗。清代的赵瑾叔的《本草诗》、朱东樵的《本草诗笺》,陆典的《本草诗》为此类诗集代表。如赵堇叔写红花:“红花活血味辛温,火焙还教用酒喷。遍体疮疡苗可捣,天行痘疹子须吞。宣通枯闭经中滞,救转空虚产后昏。记取当归常共用,不愁燥粪结肛门。”将红花的性味、炮制方法、功效主治写入诗,清晰明了,易于记诵流传,不失为中医药文化与知识传承的有效方式。文人也做本草诗,苏东坡曾赞薏苡仁:“不谓蓬狄姿,中有药与粮,春为芡珠园,炊作菰米香。”毕竟药食同源,薏仁兼有二妙,诗也清新素朴。
诗词中亦不乏养生、疾病的记载,道家专有养生诗。白居易可谓其中楷模,因手不释卷、酒不停盏,“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而患病,曾作诗道:“早年勤卷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颇见眼病之苦,悔恨之切。 并进一步详细描述症状:“散乱空中千片雪,朦胧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可见当时已视物不清,大概患了近视或者老年性白内障。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饮酒过量可损肝阴,加之年岁渐长,肝肾亏损可发眼疾。诊治经过:“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捻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医生当然建议戒酒,除去功名修心养性,常读眼科专著《龙树论》,并服用眼疾的常用方剂决明丸,乐天当然也继续他“马背仰天酒裹腹”的生活,自然服药无效,考虑采用金针拨障术,即针拨白内障术。乐天诗词,为我们留下了完整的眼科病案。
更为戏剧性的是,作为同岁至交,刘禹锡与白居易书信往来诗词百余首,在《闲坐忆乐天以诗问酒熟未》中劝导他:“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减书存眼力,省事养心王。君酒何时熟,相携入醉乡”。建议常读医术,减少眼部过度使用,与苏诗遥相呼应,有“生疾不必太忧心,三治七养谨而慎”之句,与现代防治理论一致,可见刘为养生大家。历史看来,中医的理,大概还是败给了诗人的酒,这两个老顽童!养生毕竟靠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反之,则如王安石所说“忧伤遇事纷纷出,疾病乘虚亹(wěi)亹侵”。
诗人有豪气,也难脱稚气,启功竟曾作《渔家傲·咏颈椎病》一首,“牵引颈椎新上吊,又加硬领脖间套,是否病魔还会闹,天知道”,颈椎牵引、制动之苦楚画面犹在眼前,老爷子之气恼、之达观,也足够诗坛一笑、诸位一慎了。
古代医家多有儒士,著书立说,是谓“儒医”,诗词作为常见的记录文体,也留下了大量著作,至明清印刷繁盛,此况尤甚,清代薛雪还有诗集《斫桂山房诗存》。沪上著名医家曹颖甫先生自述“耽吟咏”,门下弟子秦伯未、张熊飞、许半龙也因于门下“以诗请业”,有《梅花诗集》传世,后先生为救日兵刀下一妇人殉难,不负一缕梅花魂。
诗词大会让全民重温诗词的美,对于中医药人而言,诗词不只是美的,更是实用的,诗的韵律更是这个专业的独家记忆,哪个不是在这些诗词歌赋声中踏入杏林。一曲《水调歌头·汤头拾趣》可收纳三十个药方名称。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通的八个穴位,叫作八脉交会穴,每穴均以一首《西江月》释义,涵盖这个穴位所有的主治病证。例如内关穴:“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抢,妇女心痛胁痛,结胸里急难当,伤寒不解结胸膛,疟病内关独挡。”
“千年圣学有深功”,一代代中医药学子,将带着这千年的韵律,继续前行。
诗/道医王宥先
无种亦无根,香名久脱尘。
钟灵形似盖,受月岁成轮。
旦夕虫蛇守,祺祥士贵珍。
采之多蔽缕,谁见济寒人。
来源: 本品为多孔蓖科真菌灵芝的子实体。全年可采,阴干或晒干。
性味归经: 性温,味淡。
功能主治: 滋补强壮。用于健脑、消炎、利尿、益肾。
我国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 灵芝被列为“上品”之药。中华民族常常把它视为吉祥与美好的象征,当它是一种“起死回生”,甚至使人“返老还童”的神药。据《山海经》中记载,炎帝的小女儿,名叫瑶姬,刚到出嫁之年,就早夭离世。这位满怀热情的少女,她的精气飘荡到“姑瑶之山,化为遥草”。有趣的是,谁要吃了这种“遥草”,谁就能和他(她)所思念的人在梦中相会。据晋人习凿齿《襄阳蓍旧传》和唐人余知古《渚宫旧事》记载,天帝哀怜瑶姬的早逝 ,封她为巫山云雨之神。这位美丽的女神,每天清晨化作一片朝云,自由轻闲地徜徉在群峰之间。到了黄昏,又化作一阵阵暮雨 ,将她的一腔幽怨倾泻在千里长江之中。她的精魂散则为气,聚则为物。楚怀王有一次巡视云梦,住在高唐馆舍,这位女神来到寝宫,向正在酣睡的楚怀王倾诉爱情和哀怨。楚怀王从朦胧中醒来,无限怅惘,为纪念美梦 ,乃给瑶姬建立了一座庙宇 ,取名“朝云”。后来, 楚襄王到此游览, 也做了一个同样的梦,当时被传为佳话。楚国大文人宋五乃根据这两个梦,写出了著名的《高唐赋》和《神女赋》。《渚宫旧事》说:“精魂为草,实乃灵芝。”后来,人们把瑶姬谐音为灵芝。如今,在“神女”居住的巫山里,灵芝特别多。深受中国古代汉文化影响的日本,直到今天还保留着不少上古遗风,例如,在举行婚礼时,向新人赠送灵芝,以祝愿新婚夫妇能永结百年。
道医王宥先 :
诗专题编审,国学与传统文化专题编审。93年生人,现居大连,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爱好中医与古典文学,略通卜筮,故名道医。现与作者瑾檀yuying共同编撰《本草诗画》。
瑾檀yuying:
诗专题、国学与传统文化专题编审。武汉人,大二在读生,师范院校动画专业,兼修汉语言文学双学位。绘画是专业但不专业,写诗是爱好但很爱好。现与作者道医王宥先共同编撰《本草诗画》。
本草诗集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当远方的鹰带来了生命的火种
你便在这石缝找到了家
在一旁清冽的山泉的叮咚声中
好奇的探出了头
呵
原来世界是如此的美妙
有和煦的阳光
甘甜的泉水
还有微微拂动自己的风
看天空中白云涌动
鸟儿翱翔
这一切是那么的光明
再也不似种子里的那种黑暗
终于可以自由的生长
以至于你却忘了
只是身处于那狭隘的石缝中;
日子一天天过去
你不再是当初的小芽
翠绿而宽阔的叶子
是成长的象征
可是
你却也发现
为什么大数爷爷要长那么高
他的枝叶都挡住了自己仰望天空的视线
为什么鸟儿可以自由的飞翔
下一个瞬间就消失不见
可是没有人能够回答
森林里没有人能够了解一株草的感受
只有轻快的泉水不知疲倦的奔向远方
于是
你也有了愿望
什么时候才可以像数一样高
什么时候才可以像鸟一样自由
但是
你知不知道?
有了愿望
也就会有无尽的烦恼!;
你仍然每天向往着长高
可是你的努力终究只是徒劳
在命运的面前
谁也不被允许高傲
只有风儿每天都会来
轻轻的拂去你……
词/道医王宥先
昔感贤臣孝,今知止嗽奇。形与贝相宜。彼时秋瑟起,酿新梨。
入药部位: 植物的干燥鳞茎。
性味: 味苦、甘,性微寒。
归经: 归肺、心经。
功效: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
主治: 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瘰疬,乳痈,肺痈。
禁忌 :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川贝酿雪梨是一道药膳,主要材料有川贝、雪梨、冰糖等。川贝炖雪梨的口味甜中带点微苦,性寒,入肺经,有清热、化痰、止咳的作用。
1、雪梨洗净削皮切开去核掏空,成一个梨盅。
2、梨盅里放入几粒川贝和冰糖,盖上梨盖,用牙签固定。
3、将雪梨放入碗中,加冰糖、水,隔水蒸30分钟即可。
道医王宥先 :
诗专题编审,国学与传统文化专题编审。93年生人,现居大连,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爱好中医与古典文学,略通卜筮,故名道医。现与作者瑾檀yuying共同编撰《本草诗画》。
瑾檀yuying:
诗专题、国学与传统文化专题编审。武汉人,大二在读生,师范院校动画专业,兼修汉语言文学双学位。绘画是专业但不专业,写诗是爱好但很爱好。现与作者道医王宥先共同编撰《本草诗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