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忙的时候没有时间做饭?试一试这个快手菜:香辣贻贝王烩饭
炒饭是一道相对简单的美食,估计除了西红柿炒鸡蛋是炒饭是最多人做的,但是如果真的有人不会炒,虽然很简单,还是有很多人炒不好,要不就放多点盐,要不就把米饭炒烂了,所以厨房小白最好还是不要进厨房了,以免厨房都炸了。此外,还用隔夜饭炒炒饭,也有许多朋友早上也会把炒饭炒成早餐,随便炒一炒就可以。
另外还有比鸡蛋炒饭更好吃的炒饭,还有各种各样的炒饭,可以加入你喜欢的任何配料一起炒,也是很好吃的。如果一天的班很累,想顺便吃顿炒饭,那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在这里就教给大家一种更奢华的炒饭,虽然奢华,但也很简单。
香辣贻贝王烩
[原料]:贻贝王,米粉,橄榄油2勺,姜半块,莳萝适量,辣椒粉1-2勺,洋葱1-2勺,柠檬汁1-2勺,欧芹适量,盐适量
步骤一,把买回来的贻贝王洗干净,放在一边备用。
步骤二,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再将适量姜片放入锅内。
步骤三,将洗净的贻贝王放入冷水锅。
步骤四,放入锅内煮熟,让口张开即可捞出,煮好的汤汁可放入碗中,放入备用。
步骤五将洋葱和蒜全部切成小丁。
步骤六,把适量橄榄油放进锅里。
步骤七,等锅里的油变热了,再把洋葱和蒜放进锅里。
步骤八,将洋葱和蒜炒香。
步骤九,再加一勺辣椒粉,喜欢吃辣的可以加半勺。
步骤十,再将其翻炒均匀。
步骤十一,加米,吃多少倒多少,这是把米直接倒入锅里炒,不要用隔夜饭。
步骤十二,先将米倒入锅中,开始炒匀,让米全部裹上辣椒粉和油。
步骤十三,把煮好的贻贝的汤汁全部倒入米里,然后开火炒热后转中火烧13分钟。
步骤十四,将无肉贻贝的那面壳掰掉,然后沥干贻贝的水。
步骤十五:当锅里的汤汁失去黏稠度后,再加入少许盐和莳萝放进去。
步骤十六,汤汁全部吸收后,可以加入1-2勺柠檬汁,再加一点香菜,继续翻炒至均匀。
步骤十七,翻炒均匀后即可盛出炒饭,将贻贝放在米饭上,再撒一点香菜,使炒饭看起来更好。刚刚炒好的炒饭味道鲜美,色香味俱全,看着就觉得味道鲜美,毕竟是比较豪华的炒饭。
藤壶在深海,贻贝在浅海。
贻贝又叫青口,是热带、亚热带海区双壳贝类。其粗生易养,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颇受消费者青睐。
藤壶是附着在海边岩石上的一簇簇灰白色、有石灰质外壳的小动物。它的形状有点像马的牙齿,所以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常叫它"马牙"。藤壶体表有个坚硬的外壳,常被误以为是贝类,其实它是属甲壳纲的动物。藤壶类的柄部已退化,头状部的壳板则增厚且愈合。在顶部有4片由背板及盾板组成的活动壳板,由肌肉牵动开合,
藤壶可由此伸出蔓脚捕食。壳板并非实心构造,由底部观察可以发现它们是由中空的隔板所组成。内部的藤壶身体与茗荷类一样,像一只仰躺的虾子,蔓足在上朝向顶部的开口,主要捕食浮游动物中的桡脚类及蔓足类的幼生为食。
贻贝上的“麻绳”,倒真的是贻贝自己身上的组成部分,按照学术的说法,它被称为“足丝”。
足丝并非人工养殖所用的绳索,而是贻贝自己分泌出来的一种蛋白质凝胶。在贻贝的足——也就是它那个大舌头——上边,有一个小孔,叫做足丝腺,在幼年的时候,贻贝随着水流漂泊,当它漂流到合适的环境中时——比如海岸边的礁石上,足丝腺就会开始分泌蛋白质凝胶,这种凝胶遇到弱碱性的海水就会边的坚韧,而在每一根足丝的尖端,足有许多特殊的、富有黏性的蛋白质,正是它们把足丝和石头牢牢地黏合在一起。
为了更稳固的把自己锚定在石头上,贻贝的足丝会朝着各个不同的方向伸展,这样,它就可以抵消不同方向水流所带来的冲刷里,让贻贝牢靠的固定在礁石上,除非发生意外情况,否则这枚贻贝的一生,就会定居在此。
为什么贻贝要把自己固定住呢?这与它的觅食习惯有关。贻贝是一种典型的滤食性生物,通过吞咽海水并过滤其中的藻类生活,水流越湍急的地方,水中所裹挟的藻类也就更多。在岸边的潮间带上,随着潮汐活动带来的海流冲刷带来了大量食物,这显然是最适合的觅食场所。但同样的,这里的流速快,也就要求栖息在此的生物有足够的本领来将自身固定,足丝,正是贻贝为了应对这种环境所演化出来的法宝。
当然,生活在潮间带上的生物,也并非只有贻贝这一种,相应的应对办法也并非只有足丝。另一种潮间带贝类——牡蛎,采取的办法更为极端,它干脆把自己的壳体粘黏在石头上,甚至随着石头表面的起伏不平而改变了壳体的形状。
主料:秋葵200g、贻贝200g
辅料:油适量、盐适量、葱花适量、干辣椒适量
1、贻贝清洗干净,加水煮至开口。
2、将贻贝肉剥出,泡在煮贻贝的水中备用。
3、秋葵洗净切寸段。
4、锅中加少许底油,加入葱花、干辣椒、秋葵煸炒,炒至秋葵稍微软。
5、加入煮贻贝的汤,大火煮开。
6、水开后烹入少许香醋,下入贻贝肉,再次开锅即可。
7、成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