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是长相古典的美女的话,我第一时间会想到八七年版《红楼梦》林黛玉的扮演者。我觉得她是长相非常古典的美女,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感觉林黛玉这个角色,他就需要一个长相古典的美女来来扮演,因为林黛玉是一个非常古典的才女的形象。
我觉得在之后改编的任何一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都不是很古典,而是现代人的审美,而原来林黛玉的扮演者,他是很好地诠释了林黛玉这个形象的。
我觉得那些都是活跃在荧幕上的人,如果要是在生活中见到长相古典的美女,我觉得那是非常不容易的。
为什么说不容易呢?因为古代人的审美和现代人是不一样的,现代人可能觉得这个女生长的很好看,但是古代人并不一定觉得她长的漂亮。
我记得在上学时代,我有一个同学,他长的就非常的古典,是那种我心目中古典美女的形象,跟他形象匹配的是他的专业,中国古文化,也是一个非常古典的专业。
虽然现实生活中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娘,但是如果他要是穿上古装,盘上古代的发髻,我觉得真的是像是从那个年代里边走出来的人一样,特别的惊艳。
记得当年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时候,我们组织了一个课本剧的排练活动。当时的女主角迟迟的定不下来由谁演出。因为我们排练的剧是一个非常古典的剧《孔雀东南飞》。
而剧中的女主角刘兰芝,我们一直找不到贴切的形象,因为刘兰芝,这个形象是一个非常古典的形象。就算有我们学校非常漂亮的女生来扮演演出来也是那种不是很古典的感觉。
所以我们非常苦恼,之后就找到了这位学习中国古文化的女生,我感觉他在这些女生中还是比较古典的美女形象。
我记得当时我们刚开始排练的时候我并不是十分满意的,可能是因为他还没有融入到剧本中去,所以我觉得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和句中的刘兰芝相比的话。刘兰芝是一位非常古典柔弱的女子,我觉得应该要好好的诠释一下这个角色。
但是到后期排练的时候,我们把服化道都加上排练,让他穿着古代的衣服出来的时候盘上刘兰芝的发髻的时候,我觉得就是刘兰芝本人。而且感觉他就是从那个时代里出来的一样,从那个时代里穿越过来。
后来通过出演孔雀东南飞,美女也受到我们学校各界人士的欢迎。人气也是一路飙升,成为了我们学校的古典美女校花儿。我觉得这个称号真的是众望所归,因为他真的能担当的起古典美女校花的称号。
长相古典的话,我感觉古装扮相应该是非常漂亮的。古典美女的美和现在的美女是非常不一样的。
我觉得古典美女和现代的美女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有的女生她虽然现代的扮相非常好看,但是他古装扮相并不一定非常好看,古典美女和现在的美女虽然都是美女,但是古典的美女融入中了中国文化的古典美。有一种雅感。
古人的事不好猜测,
但可能有四;
一,是有气她婆婆的意思;
二,无错被休自然心中烦乱,男人以喝酒排解心中不快,女人自可用频繁的换衣服来消愁;
三,作为兰芝这样一个心灵手巧的女子,要离开她居住几年的婆家,回到娘家,怎能不穿得体面;
四,她并不是想离开仲卿,所以恐有拖延时间之嫌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形象赏析摘要:《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刘兰芝是一位有着传统美德的女性。她慎于言辞,端庄安闲,动静有度,执事勤苦,符合汉代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要求。她不但有着无与伦比的外在美,同时也具备无可挑剔的内在美。在她的身上闪烁着现代女性意识:自尊、自强、清醒、刚毅,但是这一切不但没有给她带来好处,反而加速了她的悲剧命运。
为什么一个体现封建妇女道德规范的妇女长期以来甚至到今天仍为人们所称引喜爱呢?为什么从刘兰芝遵循“三从四德”的道德实践中,人们仍能感受到什么是善良、坚忍呢?很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封建妇女道德的丰富复杂的内涵。本文试从道德层面作粗浅分析,以期更全面发掘这一形象及作品的典型意义。
一、刘兰芝的道德风范
刘兰芝善良坚忍,勤于纺织,工于剪裁,也确实体现了劳动妇女的特点和品德。从妇女道德来看刘兰芝,在日常生活中,她不失为一位合乎汉代“三从四德”规范的淑女、贤妻和孝顺的儿媳。
11 刘兰芝的言行举止
(1)其言:作品《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求遣之辞,义正言婉;拜别之辞,贬己自责;密誓之辞,情真义重;谢媒之辞,颇有分寸。皆有规短可寻而不容越,皆能依对象处境的不同而有别,合乎“四德”要求。所谓“择词而说,不遂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受母钱币多,不堪母驱使。”是不忘长辈之善不言人过的措词。“本自无教训”“生小出野里”是严于责己,示卑弱以让人。“儿实无罪过”,仅此一句,回复亲娘的责备追问,吞下了多少委屈和苦衷。是“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的突出体现。
(2)其容:汉代对妇容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不必颜色鲜丽”;“沐浴以时,身不含垢”。从焦母对刘兰芝的指责和对“东家贤女”外儿的夸张看,大概刘兰芝平日忙于家务纺织之事而不遑打扮,这在焦母这个以儿子为“贵家子”的俗气之人看来,似乎有失体面,但刘兰芝所为,未失妇容。一旦被遣,依汉礼仪应着嫁时之装以“大归”时,她“事事四五通”严妆而出,令人有“精妙世无双”之叹。“细步”处,俨然大家风范。临别前对房中什物的捡点交待,可证平日操持的稳重和临乱不苟;拜别焦家的礼节和言行,足见其虽内心痛苦而容止安详。即使投身清池,也不忘脱履于岸,既可表明心迹,又可免无谓的牵连。真可谓“清闲宁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
12 刘兰芝的家庭人际关系
刘兰芝“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未违“三从”之教。主要表现在:
(1)对丈夫贞顺。刘兰芝首要的社会角色是妻子,她对焦仲卿恩爱始终,生死相依,无疑是出于夫妻情深。因为焦仲卿给予了她应有的理解、同情,在她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曾以微弱之躯,为她抵挡生活中的风雨,甚至到死,也未放弃对妻子的爱。但焦仲卿之所以如此,也离不开刘兰芝对为妻之道的恪守。
(2)对长辈的孝顺。刘兰芝两头均已丧父,但从她对焦刘二母的态度亦足见孝顺之德。在平日的刁难虐待下,她仍不忘“供养卒大恩”;被遣前焦母的“槌床大怒”和堂上拜别时焦母的冷酷,都说明婆母在以“义绝”驱媳,但刘兰芝言辞委婉,依礼行事,谨奉孝道。显然,这不是内在的自然情感的流露,而是对“曲从舅姑”道德规范的遵循。
(3)对幼辈的慈爱。刘兰芝膝下尚无子,从她对小姑的情义,可以看到她“和于家”的品德:“却与小姑别,泪落连如子。”洒下的是一片真情。“始扶床”“如我长”的感慨,“勤心奉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久,嬉戏莫相忘”的叮咛,感人至深。
二、刘兰芝之死
刘兰芝在被遣之后拒绝家长和官吏对她的操纵,以死抗争。她的死体现了妇女道德规范的人格标准,是殉情,也是殉道即“发乎情,止乎礼义”。
11 同焦母刘兄的冲突
虽然从礼法制度上讲,刘兰芝同焦母刘兄的冲突,是长幼冲突,但从道德层面上分析,则是一场善恶冲突。因为刘兰芝在她们面前,从无不是之处,而恰恰是焦母刘兄首先背弃了人伦道德。《孔雀东南飞》正是通过悲剧双方善恶对照以寄托其道德评价的。
12 个体的道德信念
源于自身的道德信念,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的道德原则和基本规范内化的结果。刘向的《列女传》分类编定的古代妇女事迹,是对“母仪”“贞顺”“节义”“贤明”的形象解说;汉代诗歌《列女操》《贞女引》《高拘操》《雉朝飞操》和《杞梁妻歌》的风靡于世,正是妇女重品性操守风尚的曲折反映。同许多以毁容,断发,自尽以全人格的东汉女子一样,刘兰芝“人贱物亦鄙”的叹息,“进退无颜仪”的羞惭,“愁思出门啼”的悲愤,不也正是夫妻之情被毁,道德人格失落的双重痛苦吗?
13 刘兰芝的道德理念
在兄长令其出嫁的决定作出之后,刘兰芝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顺从兄长之意,嫁太守家以求终此一生,或可得荣华富贵;一是谨守与仲卿之约,宁为玉碎,不求瓦全。前者谓之“从父”之德,后者谓之“从夫”之义。正是这种情与义都处于两难的人生选择中,刘兰芝选择了后者。这种选择,既合乎“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的妇女生活理想,也合乎“从一而终”的封建妇女道德信条。
三、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形象具有经久不衰的美学和伦理学价值,一个民族的道德是不可能断流的。尤其是那些至今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仍能发挥积极作用的道德规范和公共准则,更应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改造以发展新的文明。
首先,妇女道德是一定社会特定生产方式的产物,“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的自然经济,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几代同堂的家庭结构,聚族而居的村社环境,必然使谨夫妇,敬爹娘,和家人,睦邻里,存后人的道德观念有发生和存在的土壤。其次,家庭作为妇女道德的实践范畴,是长幼血缘亲情和男女天然关系的结合体,因而作为封建妇女道德的主体的婚姻家庭道德必然要更多地吸收和融注本民族长期形成的,诸如仁爱、宽容、恻忍、孝顺等。第三,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古代妇女处于社会和家庭的最低层,因而更多地继承和弘扬起中华民族厚德载物,于柔弱中求自强的精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妇女的这种自强和牺牲,不仅不会惊忧社会的安宁,反而会维系人类文明的延续,经过长期的历史选择而积淀为民族的共同心理和风俗习惯。
四、结论
长期以来,我们对刘兰芝形象的道德内涵仅以“善良”“劳动妇女美德”概括之而语焉不详。实际上刘兰芝不是受到封建家长迫害的一般古代妇女形象,而是一位“在忠实于家庭义务方面达到悲剧美最高峰”的古代妇女的典型,是体现封建时代完美的“妇德”的形象。她由淑女而贤妻而烈女的道德实践,概括了中国古代妇女道德的基本内涵。她的生活道路,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悲剧命运。这便是刘兰芝形象在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同时所具有的美学伦理学价值。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 科教创新》2008年第11期供稿文/管文杰 刘兰芝的柔情与贞烈,“自古红颜多薄命”,人们看这句话时,多与权势、名利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这句话也适宜于普通的家庭,普通的人。
刘兰芝是汉代末年庐江郡的一个小家碧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看样子她是一个家教严谨,多才多艺而又知书达礼的闺阁少女。十七岁的那年嫁给庐江郡的一个公务员焦仲卿为妻。焦家人口简单,丈夫之外只有守寡多年的老母和一位小姑子,也算是当地的小康之家。刘兰芝嫁到焦家以后,起早睡晚,辛勤操持家务:提水、烧饭、洗衣、织布,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把一个四口之家打理得有条不紊。焦仲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工作余暇便暗在妻子身边,喁喁低语,情话绵绵,偶尔也弹筝奏乐,轻声合唱一曲,伉俪情深,其乐融融,邻里之间对这对郎才女貌的小夫妻,莫不十分羡慕,然而焦母心中却非常不是滋味。焦母始则蛮不讲理地加重媳妇的工作量,继而百般挑剔媳妇的不是,终于完全丧失理性,认为媳妇简直就是破坏焦家和谐气氛的狐狸精,强迫儿子非把刘兰芝休回娘家不可。焦母当时要休去刘兰芝的理由就是认为媳妇没有礼节,凡事爱自做主张,使我老人家心里不快活。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会是天大的笑话,然而这在古代却是重要的理由,古代有所谓“七出”之余,符合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休妻。《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焦母守寡多年,母子相依为命已经成为长久以来的习惯,家中忽然多出一个媳妇,使母子之间彼此依赖的态势,顿时产生大幅度的变化,失去了心理平衡,迁怒于媳妇。当时焦仲卿认为媳妇的行为并无不当之处,为何得不到母亲的爱护呢?他反对母亲这样做,在母亲面前发誓:“倘若遣去媳妇,此生誓不再娶!”但是焦母却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以死相威胁,在最后关头焦仲卿还是败下阵来,屈从了母亲的意思。
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墓地,东西植松柏,南北种梧桐,若干年后,枝丫繁茂,浓荫覆地,有一种双栖双飞的鸳鸯鸟,夜以继日地穿飞上下,婉啭和鸣;青年男女纷纷来到墓地参拜,祈求获得美满良缘,至今安徽省舒城县城南的华盖山,还有鸳鸯坟的遗迹!焦仲卿是庐江郡的一个小吏,大约是如今安徽省庐江县、潜山县与舒城县一带地方。
这是一个令人感伤的悲剧爱情故事,有一位民间诗人就此写成了一篇《孔雀东南飞》的五言诗,南朝徐陵把它收集在《玉台新咏》中。诗中对刘兰芝的形貌作了这样的描写:“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说到她的服饰,作了这样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着流纨素,耳垂明月当。”
《孔雀东南飞》中用了许多笔墨。来描写刘兰芝的才情、品性、美丽与装扮,目的在强调如此难得的佳人,竟然无法博得婆母的青睐,益增世人同情惋惜之意。
已经一千七百多年过去了,而今银幕上与舞台上,仍然不断的在搬演这段感人肺腑的故事,依旧能够赚人热泪,可见其不朽的因由,断非偶然或浪得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后人将其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这首诗,高中课本选录,很多人对此是非常熟悉的。这里,我想说的是造成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传统的观点,即高中学习时老师讲述的,有刘兄的残暴、焦仲卿的懦弱、焦母的蛮横,进一步引申,这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反映,是吃人的封建礼教下必然的悲剧。除了此点之外,学术界还有好几种观点,比如门第观念,认为刘兰芝家庭条件和焦仲卿不符合,这个观点与诗歌中刘兰芝对自己的描述本身相悖,其误毋庸待辩。又比如恋母情结,这个观点求新求异,是目前学术界常见的一种作法,纯属臆测,也不多说。
这里重点说说另一种观点,刘兰芝没有生育子女的问题。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戴礼记·本命》篇记载:“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口多言,去;窃盗,去。”又说:“无子,为其绝世也。”就是绝了后人的意思。刘兰芝嫁给焦仲卿后,从“共事二三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来看,已经两三年了,但尚没有孩子,在缺乏避孕措施的古代是很不正常的,即使在现代,结婚两三年没生孩子,家长在背地里犯嘀咕的。但《大戴礼记》的记载并不是说无子就要被休,而是说无子可以休。实际上,古代无子的情况也很常见,但因为无子被休得却不常见,因为当时实行一夫多妻制,夫人不能生,娶个小妾可以生就行了,没必要将夫人休了。《汉书·高后纪》:“乐成侯姊为康王后,无子。康王死,他姬子立为王。”《列女传·卫宗二顺》:“(卫)灵王死,夫人无子而守寡,傅妾有子。”这些都是证据。即使秦始皇能当上皇帝,也和他继母不能生孩子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刘兰芝被休后,县令、太守等权势之家纷纷来求亲,也可见即使真的无子,当时人也是不在乎的。
其实在文中,焦母已经把刘兰芝被休的原因说的很清楚:“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什么意思?就是太任性。用现在的话说,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后面刘兰芝答其兄“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一特点。
刘兰芝的家庭条件是非常好的,首先家里肯定很有钱,她被休后与焦仲卿作别时说:“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绣腰襦、复斗帐暂且不论,单单装东西的箱子就有六七十个,每一个用绿色的丝绳绑着。里面是什么我们不清楚,即使在物质生活极为发达的今天,一个出嫁的女子有那么多箱子,恐怕也不多见。但刘兰芝说不要就不要了。其次,她家里地位也应该不低,但在讲究“门当户对”的汉代,县令、太守争相派人来提亲,当太守来提亲,她母亲甚至都没告诉刘兰芝就拒绝了,可见对太守的官职并不在乎。汉代的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的!但刘兰芝家中地位究竟如何,诗中没有提到,可我们从刘兰芝的姓氏可以略窥端倪,“刘”姓是什么?皇姓啊!
家庭条件非常优越,因而造成了她任性的态度。这么说,我得理由有三点:
第一点,刘兰芝抱怨说:“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我们现在很多人由此得出刘兰芝“勤劳”的特征,同情她日夜操劳还得不到嘉奖的遭遇。但日夜不停的织布,三天织五匹真的很多吗?《玉台新咏》载录的乐府诗《上山采蘼芜》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被抛弃的女子在山脚下与她的前夫相遇,她问前夫新娶的女子如何,前夫回答说: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馀。
新娶的老婆擅长织缣(“缣”和“素”都是绢,素颜色洁白,缣则白中带黄,质量不如素),原来的老婆擅长织素。新老婆每天织一匹缣,旧老婆每天织五丈多素。古代四丈为一匹,五丈是125匹,三天是375匹,“五丈馀”差不多四匹。有人说这个女的三天织四匹,和刘兰芝三天五匹相较,不是慢了很多吗?但不要忘了,《上山采蘼芜》中的女子是正常织布速度,而刘兰芝却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是日夜劳动的结果。再举一个例子,南北朝甄鸾《张丘建算经》卷上载:
今有女善织,日益功疾。初,日织五尺,今一月日织九匹三丈,问日益几何?
《算经》即现在的数学课本,这是一道算术题,是说:有个女的擅长织布,每天织布的速度会不断加快,刚开始一天织五尺(一丈十尺),过了一个月,一天就能织九匹三丈了,请问她每天速度增加多少?我们不管这个题的答案,单来说此题反映的内容是否真实。想一下以前作的类似的数学题,这类题目很常见,其所涉内容不能违背生活常识。比如说汽车启动在十二秒内增速到每秒100米,比如说小明刚开始一顿饭能吃一个橘子,三天后一顿饭吃九个橘子,但不会说汽车增速到每秒一万米,小明一顿饭吃五百个橘子。以此类推,《算经》上说每日织“九匹三丈”可能是速度极快,但在当时也是可以实现的。相比于一日“九匹三丈”,刘兰芝的三日五匹难道真的够快吗?
第二点,不能被人说。这是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从小在顺承中长大的人,一旦被否定,就会感觉自尊心受到刺激,作出违逆的行为。刘兰芝的被休,是焦母主动去作的吗?不是,是因为“大人故嫌迟”,焦母说她织布太慢,她内心中就发出“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声音,什么意思?“你妈嫌我织布慢,在你家做媳妇太难了,我受不了了,咱们离婚吧!”我们固然觉着这个婆婆有不是的地方,难道刘兰芝说这些话是一个媳妇应有的态度吗?还有一点,当县令派人提亲的时候,刘兰芝告诉其母自己的态度,但当太守派人来提亲的时候,刘母说了句“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岂敢言”三个字透露出刘母知道刘兰芝的性格,一旦决定了便不能去干涉她的思想,不能去刺激她。然而刘兄却没有其母那样溺爱她,当他愤愤的对刘兰芝说出“作计何不量”之时,刘兰芝马上转变了,诗中“兰芝仰头答”,一个温婉的女子,在受到批评之时,往往是“低头答”。刘兰芝性格强烈,兄长一说她,她又受不了了,“仰头”也反映出“不能被人说”的性格特征。还有后面焦仲卿讽刺她再嫁时,她马上说出“黄泉下相见”的誓死之言。综合来看,焦母说她“迟”,她就要求离婚;刘兄说她“不计量”,她就立刻再嫁;焦仲卿说她“贺卿得高迁”,她就马上说“黄泉下相见”,只有刘母没说,用了个“岂敢言”。当人对其他人的行为不满之时,往往作出过激的反应,甚至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态度来作出抗议与反驳。这类人是不能正确的审视自身的。
第三点,报复心理。报复心理分为积极报复心理和消极报复心理两种,积极报复心理是在自己受到伤害时,通过合理的手段,用对自身的改造反击施害人。假设在一个公司中,甲觉着乙某方面能力不行,从而对乙进行嘲讽,乙通过完善自己,改进自己的能力,在这方面超越甲,使甲自觉地感到羞愧,这是积极报复心理,也是一种自我促进。消极报复心理则是当甲说乙某方面能力不足之时,乙通过另外的方式对乙进行反讽,比如知道甲老婆出轨,故意在甲面前大肆宣扬自己夫妻情深。刘兰芝就存有消极报复心理,我们看刘兰芝被休后,她与焦母告别时的情景:“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此处含有两方面的报复:行为报复和言语报复。明知道焦母不喜欢她,她却故意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在焦母身前晃,然后故意“正话反说”(这是刘兰芝当时的心态),对其进行反讽。试想一个经理辞了一个人,那人故意穿的西装革履的来到经理面前,告诉经理:“我学问不高,水平不行,配不上你单位,我要走了,你好好的专注于单位发展吧!”或然经理有决策的失误,但这样一个人本身不是说明他心理的不成熟吗?
总之,如果我们与焦仲卿切换身份,自己取了一个这样的老婆,还会觉着刘兰芝是完美的吗?说到这,我略有点同情焦仲卿了,自己的老婆主动告诉他把她休了,这不是让自己在媳妇和母亲之间为难吗?当跟你山盟海誓的老婆,离婚后过些日子就要嫁人,你还能心平气和的去和她说话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