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焦母为何不喜欢兰芝?古时都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焦和刘相爱之前,焦母心中已有所谓的最佳人选,所以心中对刘兰芝有排斥情绪。从古至今,婆媳都是家务矛盾的“重点”,而焦母的抵触情绪无疑为以后矛盾深化埋下伏笔。
二,古时,媳妇被送回家对女方来说是天大的事,是非常"丢人”的事,这简直就是女子不贤的标志,要知道蜚短流长对礼教下的女子可是致命伤,刘兰芝当然知道这些,但她仍要以自己最美的姿容来面对这对她十分难堪的事,若是一般女子,恐怕灰头土脸的偷偷跑了回去,唯恐被人看到,但刘兰芝敢于面对这件事,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这个弱女子要比焦仲卿坚强的多。
三,焦哭告老母无果,就把刘兰芝送回家,这说明这个受礼教浸染已久的人在”母命”之下是何等的软弱,后来刘兰芝拒不改嫁,投水而亡。焦悲恸欲绝,终于上吊身亡, 原来那么遵循“礼法”的人现在竟然做出这种“大不道”之事,转眼之间从一个对母亲言听计从的孝子徒然变成一个无后为大的逆子,这决非突然,前面那么多篇章写二人情意绵绵,一个性情中人昨日还在幸福的顶峰,今日已跌至痛苦的深渊,做何感想,所以,刘不死,焦尚会“苟廷残喘”,而一旦刘一死,焦必不能独活。一个人万念俱灰的时候,还会顾及其他吗?
四,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私奔的想法的。以焦的个性,大家在诗中可以看出,他是主张等母亲同意后的“大团圆”那一天呢,结果事与愿违。
五,焦死之前,“徘徊庭树下”,这是人之常情,人死之前难道都是无意识的机械动作吗?至于焦此时此刻在想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是百感交集,一方面想和刘于泉下相会,一方面也许正为弃母而去而忏悔。
六,焦为何要先死,刘兰芝在一日,焦就有希望一日,焦一直在等母亲回心转意的那一天,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刘兰芝比焦要果敢的多。(我也奇了,好像文艺作品中的女性永远都是高男性一筹)
七,听到刘兰芝要改嫁的消息,焦一下子坐不住了,在这一刻,他的计划被完全打破了,所以焦再也等不及了。他说下这番话,不是要逼兰芝死,而是要知道刘是否变心,所以当他确定刘的心思后,一颗心终于放到肚里,其间不免怀揣着无限胜于爱情之上的感激,所以当刘真的殉情之后,焦如何能独活。
1、汉朝末年,庐江府某村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名叫刘兰芝。他13岁时候就能织布,14岁会裁剪,15岁会弹箜篌,16岁能诵诗书,真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姑娘。刘兰芝在17岁那年嫁给了本城府吏焦仲卿。
2、结婚那天,亲友邻居都来向焦仲卿的母亲道贺,因为他娶进了那么一个好媳妇,两人进了洞房,焦仲卿见刘兰芝的容貌俊美,刘兰芝见焦仲卿淳厚朴实,心中各自欣慰,相谈之下更是情意绵绵,山盟海誓说不尽的恩爱。
3、小夫妻俩因为洞房欢娱睡得太晚,所以第二天不免起身的略微迟了一点,谁想焦母不见他们前来请安敬。竟然带了仲卿的小妹妹来到新房中,明示指责仲卿、暗是怪罪兰芝。焦母的责备还是没完没了,仲卿供职的府衙早已派人来催他即刻到中去料理公案。从此,仲卿经常住在府衙中,兰芝在家中一面服侍婆婆照应小姑,一面还要纺织,每天黎明即起深夜才睡,三天织了五匹娟,婆婆还嫌织的太少。婆婆看媳妇总是不顺眼,不管兰芝料理家务怎样尽心竭力任劳任怨,焦母总是说她不好,并且还经常无缘无故地责骂她。丈夫仲卿又是个老实懦弱的人,加上母亲强势也不敢劝说一二,三年来兰芝受尽了磨难,面容渐渐的憔悴了许多。
4、三年来小夫妻聚少离多,兰芝的肚子也始终不见动静。焦母越发看不惯兰芝,主意拿定了,请了媒婆要给儿子再说一门亲,平日里兰芝对小姑很是照料,妹妹听了消息于是哭哭啼啼的到织房告诉了嫂子。姑嫂两人正在默默流泪无助的时候,听得外边马蹄声,知道是仲卿回家了,小妹忙喊了哥哥来,三人刚要商议,焦母怒气冲冲的踹门而入,骂儿子道:“天杀没良心的,娶了媳妇忘了娘,回家不先拜见母亲,先见媳妇”焦母于是借题发挥,又恶意诋毁兰芝不敬婆婆,不耕不织,仲卿明知兰芝冤枉还是不敢反驳,于是焦母变本加厉已死相威胁,硬是让儿子休了兰芝。
5、小夫妻俩一夜哭诉情谊,怎的也是难分难舍,第二天兰芝羞愧屈辱地回了娘家,数日后,焦家为仲卿又说了东邻女子,兰芝娘家哥哥为了钱财也为兰芝找了太守为妾,二人探听得对方消息不约而同来到溪边大柳树下,猛一见面,满腹埋怨对方的话全变成离别的倾诉,于是俩人约定死后一定重新续写前世缘分。
6、兰芝大婚当天轿夫走到溪边大柳树旁,兰芝挣脱阻拦跳入河中,仲卿这边正被家人们强按着套上新郎装束,听闻兰芝已经殉情,跌跌撞撞来到河边,望着河水、捶着大柳树,号啕过后,解下腰带挂在树上自尽了,焦、刘两家人赶到河边已经晚矣,两家正准备各自收敛尸体,空中忽然飞来两只色彩靓丽的大鸟,哀鸣不断,乡亲邻里数落了一阵焦母不提,众人建议就地将小俩口埋在大柳树下,从此后乡邻们时常见到又两只大鸟嬉戏在河边柳树上。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形象赏析
摘要:《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刘兰芝是一位有着传统美德的女性。她慎于言辞,端庄安闲,动静有度,执事勤苦,符合汉代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要求。她不但有着无与伦比的外在美,同时也具备无可挑剔的内在美。在她的身上闪烁着现代女性意识:自尊、自强、清醒、刚毅,但是这一切不但没有给她带来好处,反而加速了她的悲剧命运。
为什么一个体现封建妇女道德规范的妇女长期以来甚至到今天仍为人们所称引喜爱呢?为什么从刘兰芝遵循“三从四德”的道德实践中,人们仍能感受到什么是善良、坚忍呢?很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封建妇女道德的丰富复杂的内涵。本文试从道德层面作粗浅分析,以期更全面发掘这一形象及作品的典型意义。
一、刘兰芝的道德风范
刘兰芝善良坚忍,勤于纺织,工于剪裁,也确实体现了劳动妇女的特点和品德。从妇女道德来看刘兰芝,在日常生活中,她不失为一位合乎汉代“三从四德”规范的淑女、贤妻和孝顺的儿媳。
11 刘兰芝的言行举止
(1)其言:作品《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求遣之辞,义正言婉;拜别之辞,贬己自责;密誓之辞,情真义重;谢媒之辞,颇有分寸。皆有规短可寻而不容越,皆能依对象处境的不同而有别,合乎“四德”要求。所谓“择词而说,不遂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受母钱币多,不堪母驱使。”是不忘长辈之善不言人过的措词。“本自无教训”“生小出野里”是严于责己,示卑弱以让人。“儿实无罪过”,仅此一句,回复亲娘的责备追问,吞下了多少委屈和苦衷。是“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的突出体现。
(2)其容:汉代对妇容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不必颜色鲜丽”;“沐浴以时,身不含垢”。从焦母对刘兰芝的指责和对“东家贤女”外儿的夸张看,大概刘兰芝平日忙于家务纺织之事而不遑打扮,这在焦母这个以儿子为“贵家子”的俗气之人看来,似乎有失体面,但刘兰芝所为,未失妇容。一旦被遣,依汉礼仪应着嫁时之装以“大归”时,她“事事四五通”严妆而出,令人有“精妙世无双”之叹。“细步”处,俨然大家风范。临别前对房中什物的捡点交待,可证平日操持的稳重和临乱不苟;拜别焦家的礼节和言行,足见其虽内心痛苦而容止安详。即使投身清池,也不忘脱履于岸,既可表明心迹,又可免无谓的牵连。真可谓“清闲宁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
12 刘兰芝的家庭人际关系
刘兰芝“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未违“三从”之教。主要表现在:
(1)对丈夫贞顺。刘兰芝首要的社会角色是妻子,她对焦仲卿恩爱始终,生死相依,无疑是出于夫妻情深。因为焦仲卿给予了她应有的理解、同情,在她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曾以微弱之躯,为她抵挡生活中的风雨,甚至到死,也未放弃对妻子的爱。但焦仲卿之所以如此,也离不开刘兰芝对为妻之道的恪守。
(2)对长辈的孝顺。刘兰芝两头均已丧父,但从她对焦刘二母的态度亦足见孝顺之德。在平日的刁难虐待下,她仍不忘“供养卒大恩”;被遣前焦母的“槌床大怒”和堂上拜别时焦母的冷酷,都说明婆母在以“义绝”驱媳,但刘兰芝言辞委婉,依礼行事,谨奉孝道。显然,这不是内在的自然情感的流露,而是对“曲从舅姑”道德规范的遵循。
(3)对幼辈的慈爱。刘兰芝膝下尚无子,从她对小姑的情义,可以看到她“和于家”的品德:“却与小姑别,泪落连如子。”洒下的是一片真情。“始扶床”“如我长”的感慨,“勤心奉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久,嬉戏莫相忘”的叮咛,感人至深。
二、刘兰芝之死
刘兰芝在被遣之后拒绝家长和官吏对她的操纵,以死抗争。她的死体现了妇女道德规范的人格标准,是殉情,也是殉道即“发乎情,止乎礼义”。
11 同焦母刘兄的冲突
虽然从礼法制度上讲,刘兰芝同焦母刘兄的冲突,是长幼冲突,但从道德层面上分析,则是一场善恶冲突。因为刘兰芝在她们面前,从无不是之处,而恰恰是焦母刘兄首先背弃了人伦道德。《孔雀东南飞》正是通过悲剧双方善恶对照以寄托其道德评价的。
12 个体的道德信念
源于自身的道德信念,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的道德原则和基本规范内化的结果。刘向的《列女传》分类编定的古代妇女事迹,是对“母仪”“贞顺”“节义”“贤明”的形象解说;汉代诗歌《列女操》《贞女引》《高拘操》《雉朝飞操》和《杞梁妻歌》的风靡于世,正是妇女重品性操守风尚的曲折反映。同许多以毁容,断发,自尽以全人格的东汉女子一样,刘兰芝“人贱物亦鄙”的叹息,“进退无颜仪”的羞惭,“愁思出门啼”的悲愤,不也正是夫妻之情被毁,道德人格失落的双重痛苦吗?
13 刘兰芝的道德理念
在兄长令其出嫁的决定作出之后,刘兰芝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顺从兄长之意,嫁太守家以求终此一生,或可得荣华富贵;一是谨守与仲卿之约,宁为玉碎,不求瓦全。前者谓之“从父”之德,后者谓之“从夫”之义。正是这种情与义都处于两难的人生选择中,刘兰芝选择了后者。这种选择,既合乎“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的妇女生活理想,也合乎“从一而终”的封建妇女道德信条。
三、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形象具有经久不衰的美学和伦理学价值,一个民族的道德是不可能断流的。尤其是那些至今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仍能发挥积极作用的道德规范和公共准则,更应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改造以发展新的文明。
首先,妇女道德是一定社会特定生产方式的产物,“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的自然经济,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几代同堂的家庭结构,聚族而居的村社环境,必然使谨夫妇,敬爹娘,和家人,睦邻里,存后人的道德观念有发生和存在的土壤。其次,家庭作为妇女道德的实践范畴,是长幼血缘亲情和男女天然关系的结合体,因而作为封建妇女道德的主体的婚姻家庭道德必然要更多地吸收和融注本民族长期形成的,诸如仁爱、宽容、恻忍、孝顺等。第三,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古代妇女处于社会和家庭的最低层,因而更多地继承和弘扬起中华民族厚德载物,于柔弱中求自强的精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妇女的这种自强和牺牲,不仅不会惊忧社会的安宁,反而会维系人类文明的延续,经过长期的历史选择而积淀为民族的共同心理和风俗习惯。
四、结论
长期以来,我们对刘兰芝形象的道德内涵仅以“善良”“劳动妇女美德”概括之而语焉不详。实际上刘兰芝不是受到封建家长迫害的一般古代妇女形象,而是一位“在忠实于家庭义务方面达到悲剧美最高峰”的古代妇女的典型,是体现封建时代完美的“妇德”的形象。她由淑女而贤妻而烈女的道德实践,概括了中国古代妇女道德的基本内涵。她的生活道路,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悲剧命运。这便是刘兰芝形象在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同时所具有的美学伦理学价值。
参考文献:
[1]从《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看该诗的悲剧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1985 4
[2]刘兰芝艺术形象二题[J]锦州师院学报,1986 2
[3]试论《孔雀东南飞》的细节描写[J]广西师院学报,1988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