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一妻制是人类自古以来实行的最后一种婚姻制度,当今世界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导。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认为一夫一妻制是最完美最永恒的,其实不然。从群婚过渡到一夫一妻制,极大地限制了男女关系,这当然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然而,古典的一夫一妻制并不意味着两性的和谐与幸福,而是贯穿着压迫与剥削。一夫一妻制的确立,恰逢男权社会、宗法社会的出现,私有制的建立,剥削人的现象。原始时代生产力极低的状况已经改变,群婚杂交的愚昧基本消除。但是人与人之间简单平等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有了压迫和剥削,女人变成了男人的附庸和工具。一、古典一夫一妻制的方式。古代婚姻有三种方式:掠夺婚、买卖婚、订婚婚,都是非自愿的,都是通过暴力和金钱缔结的。抢婚,通俗地说就是抢老婆。这在奴隶制社会是非常野蛮和普遍的。古罗马是军国主义,连年战乱。士兵把被抢的女人当老婆,军官优先。中国东汉和唐朝以前也是如此。南北朝时,高倩求崔氏之女,于是和弟弟高高一起抢走了崔氏之女,放在村外。对高高的哥哥说:“你怎么不敬礼?”这个“礼”指的是“周公之礼”,即。高倩知道这意味着要把生米煮成熟饭,就和这个女人出去,带她回家。云:“礼,当得妻昏,所以结。”“昏”指的是黑夜,要在黑夜娶妻。为了方便抢,“婚”字本身就是抢的意思。后世禁止抢妻,认为是“非礼”。违者将受到严惩,但仍有一些不法分子这样做。中国性文化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块木雕板,名为“虎王抢亲”。这个故事讲的是明朝有一个恶霸叫王老虎。有一次他在外面看到一个漂亮的“女人”,就把她抢回家,让她妹妹跟她睡,准备择吉结婚。没想到这个男的竟然是明朝四大才子之一的周文斌,女扮男装。结果,他失去的不是妻子,而是一个妹妹。买卖就是买老婆,有时通过裸钱,有时通过嫁妆、服务婚姻等形式进行变相买卖。可以说,这种婚姻形式一直影响着20世纪。婚姻还没有破裂。在古代,最常见的就是订婚结婚,被称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对于赤裸裸的掠夺式婚姻和买卖式婚姻,订婚婚姻似乎是一种进步。然而,事实上,在那些“温柔、善良、谦恭、节俭、有礼”的订婚礼仪中,暴力和金钱的影子依然挥之不去。女性不再被土匪抢劫,而是不得不屈服于家庭或家族压力,有时还会发生强迫就业和婚姻。女人不再作为商品公开交易,但是嫁妆里还是包含了很多钱,所以不允许收钱。这种订婚和结婚对男女双方来说仍然不是自由和自愿的,特别是对女方来说。古人非常重视订婚和结婚,并将其视为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云:男女不明,因为没有媒介;不收钱就不给亲戚钱。所以日月告君,斋戒告鬼神,吃喝呼乡党亲友,以厚之。说:麻有什么艺术?称量它的英亩数。你妻子是什么样的人?我会告诉我的父母。工资多少?无斧可砍。你妻子是什么样的人?没有媒人,没有婚姻。以上说法都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不是,那就“越客气”,就不是正派人了。当然,现代一夫一妻制与古典一夫一妻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古典一夫一妻制的弊端在现代仍有许多残余影响。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足球
二。爱情的历史观察在人类历史上,男女之间的爱情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突然产生的。它的产生至少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男女关系要相对专一。一般来说,爱情应该是排他的。在群婚杂交时期,在“人人都可以做丈夫”或者“人人都可以做妻子”的情况下,怎么谈爱情?第二,男女要平等,平等才能互相尊重,互相尊重才能产生爱情。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一般来说,男性优于女性。男人把女人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他们有权利杀死和杀害女人。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可能产生真爱。但也不排除在这种社会中,部分男性能够尊重女性,双方在工作生活中相识,进而产生感情。《以梅绮为例》中的夫妻关系,表现了夫妻之间的相互尊重。第三,人类的文化素养要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是因为爱情不是抽象的,真正的爱情不是性冲动,而是心灵的交融,与人的思想、兴趣、道德、情操、审美观念等等密不可分。文化素养越差,越无知,人在性问题上的动物性就越强,爱的成分就越少。第四,男女之间的结合应该是自愿的。俗话说“扭瓜不甜”“夫妻不能缠”。古代很多情侣都是绑在一起的,一般不可能有爱情,不可能成为完美的一对。而且人在强制和压迫的条件下会产生强烈的反抗,这是爱情和婚姻的一种离心力。所以,总的来说,在原始社会和私有制社会,夫妻之间很难有真正的爱情。在古代,夫妻之间的爱情是很难存在于暴力和金钱缔结的婚姻中的。即使产生了“夫妻间的爱情”,也是“先结婚,后恋爱”,绝不是普遍现象。维系夫妻关系的主要是伦理、道德、责任和义务。古人也提倡夫妻恩爱,甚至把和睦和谐视为神灵保佑恩爱。但是夫妻之间的爱情靠神仙来保佑,太苍白无力,太不真实。汉朝时,有个叫张敞的官员,他和妻子关系很好。他经常帮她化妆,给她画眉毛。那时候,男人做这种事是可耻的。有一次,当皇帝想提拔张敞时,有人认为张敞是一个给妻子画眉毛的人,没有野心。皇帝叫张敞去问有没有这回事,张敞回答说:“我对闺房的了解比画眉还多。”皇帝闻言哈哈大笑。张敞和他妻子的关系确实很好,但人们却不这么认为。幸运的是,张敞恰当地回答了皇帝的问题。不然我还不知道那种大男子主义的环境是怎么回事呢!三、古代“七灭”分析私有制社会是一个男权社会,男人的世界,离婚的权利全在男人。当然,如果一个男人太随便破坏自己的婚姻家庭,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他总是会不赞成的。在这方面,总要有章可循。这就是《说文》规定的“七出”,即丈夫可以和妻子离婚的七个理由:不顺从父母,不顺从父母的道德;无子,为其绝世也;殷,为其乱家也;汗,为其乱家也;有恶疾,因为不能互相分享;多言,为其别离也;窃者,为其反义也。只要妻子犯了上述条款之一,就会被“离婚”。但“七出”法则是不合理的:如果相处不好的父母都要出,那么父母不讲理的他们也要相处好吗?在父母绝对统治的社会里,只要公公婆婆不喜欢这个儿媳妇,就可以以“不服从父母”的罪名来指控她,强迫儿子和她离婚。那不是暴政和压迫吗?如果“无儿无女”“出来了”,可能就很不对了,因为不孕也可能是男人的问题。至于“*荡”、“谩骂”、“饶舌”,缺乏具体标准,太容易了
什么是“盗窃罪”也很难界定,因为在古代,如果一个女人有了“私人财产”,也就是留下了一些私房钱,就会被控“盗窃罪”。同时,现实生活中,男人也不一定非要找理由和老婆离婚。比如,有一次,大圣孟子回家,看见妻子蹲在地上,就跟她“歇一歇”。这是哪一次“休息”?后汉有个叫包永的人,他的“事后孝”被载入史册。有一次,老婆当着他妈的面骂狗,包勇就从她那里“歇一歇”。这是哪一次“出局”?在中国古代,男女之间的爱情被破坏,夫妻之间的爱情被处处压制,这比夫妻之间的爱情多很多倍。梁山伯与白娘子为了自由恋爱被杀几乎是家喻户晓,恩爱夫妻被逼到何去何从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历史上的“非人婚姻”是很悲剧的,但那种恩爱是封建势力逼出来的,而《何去何从》的艳遇更是悲剧。《礼记?典礼》集中体现了我国汉代乐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长诗之圣”,讲述了汉末建安,庐江有一个叫焦仲卿的小官吏,他的妻子刘兰芝与丈夫关系很好。然而,焦母不喜欢这个儿媳妇,并强迫焦仲卿与她离婚。兰芝回到娘家后,发誓不再结婚,家人强迫她再婚。她最后淹死了,造成了一个永恒的悲剧。后人为之哀悼,写下了一首《诗经?齐风?南山》的长诗,描写了青年男女与封建宗法制度的尖锐冲突,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以及与封建恶势力作殊死斗争的反抗精神。这首长诗思想性、艺术性俱佳,“孔雀东南飞,步步飘零”等诗句千古传诵,让人心情低落。类似《礼记》的,还有陆游《孔雀东南飞》的故事。陆游子翁芳是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和著名的爱国者。年轻时,他娶了表妹唐婉。他们感情很好,但是陆游的妈妈不喜欢唐婉,逼着他们离婚。后来,唐婉与宋朝宗室赵士程再婚。一个春日,陆游到虞姬寺南的沈园,遇见唐、赵在亭中饮酒。唐婉叫人送几桌给陆游。两个人面面相觑,想说话没话说。他们想哭。很长一段时间,陆游在墙上写了一首诗《孔雀东南飞》,非常有名,流传至今:满城宫墙红酥手,黄腾久,春柳。东风邪,郁郁寡欢,几年不见。不对不对不对!老如春,人空瘦,泪红苦。桃花落,闲池亭,山盟都有,却难求一本锦书。莫,莫,莫!这次见面后,唐宛因悲伤过度,不久就去世了。几年过去了,几十年过去了。陆游80岁时重游沈园。梦碎了,我依然怀念唐婉,写下了许多感情极其强烈、文学艺术价值极高的诗篇。比如:“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建。伤心桥下,春波青青,曾是惊涛骇浪。”“梦断四十年,沈渊老人永不飞。此行是山土,犹有迹。”后人喜爱陆游的诗,哀叹陆游的不幸,于是沈渊名声大噪,后世无数人慕名而来,流连于此。陆游不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他“岁强从军,曾吞鲁余孽”,“万里寻封时,一马守凉州”,率百骑,夺敌大营,活捉敌土司,在凌云干出了一番英雄事业。但是,这样的人无法抵抗封建势力对爱情和婚姻的破坏。他们除了感慨“东风邪”和“错,错,错”还能做什么?何况陆游是一般人能想象的。陆游80多岁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孔雀东南飞》,在历史上很有名:“死了才知道一切都是空的,可是看到九州却很难过。腾飞漫画jumpmh王师北定中原日,又忘了告诉乃翁
《钗头凤》中有这样一段话:“儿子很适合做妻子,父母不高兴,就出去了;儿子做妻子不合适。我爸妈说对我来说是好事。我的儿子和我的妻子的礼貌将持续到永远。“意思是儿子很爱妻子,但父母不喜欢这个儿媳妇,所以儿子要离婚;如果我儿子不爱这个老婆,但是我爸妈说这个女人为我们服务的很好,那我儿子就结婚,共度余生。一个儿子的爱情,他的终身大事,完全由他的父母决定,这在今天看来真是不可思议。其实这种事情并不奇怪,这和封建社会的整个制度是分不开的。在封建社会,国王称王天下,主宰一切。所谓“陆地的海岸是王者之地”;遍天下,王臣”,就是这样。但一个人要想统治千千所有的人,空间总是太大,王权需要很多制度来支撑,也就是父权制和夫权,也就是“三纲”的表述:“君为臣,父为子,夫为妻”。在这“三纲”中,任何“纲”都要抓住不放,否则,突破一个缺口,整个封建社会的结构就会崩溃,君主政体就会土崩瓦解。所以在封建社会,对于父权和夫权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根本不应该逾越。古代提倡“万恶之首,孝为万德之首”。为什么要提倡“孝顺”,从来不反抗父母?这是为了维护整个封建社会的结构,婚姻上只能服从父母。为什么“万恶之源”?女人一“好色”,外遇就会生出“私生子”,造成孩子血脉紊乱,影响私有财产的继承,破坏私有制社会的基础。所以从维护私有制社会的角度来看,“*”会成为万恶之首。四。巩固和优化一夫一妻制现代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当然不同于古代的一夫一妻制。首先,是自愿的,基于爱的;其次,夫妻是平等的,因为社会不一样了,夫尊妻卑的情况变了。现代社会,夫妻关系有四个内容:一是爱情关系,二是经济关系,三是性关系,四是法律关系。在这四种关系中,因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关系不再是大问题;法律是强制性的,必须遵守。那么恋爱关系和性关系就成为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婚姻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做得很好。什么是真爱?很多人还没有完全理解。他们有时把一时的冲动当成爱情,有时用功利代替爱情,在沙滩上建起婚姻大厦,当然不巩固。还有很多夫妻,虽然他们的婚姻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但他们并不注重爱情之花的培育、维护和发展。他们总认为“老两口该谈怎么办”,于是爱情之花渐渐枯萎。至于夫妻性关系的和谐,很多人都忽略了。有的人只注重生理上的满足,而不注重心理上的满足;只关注男方的满意度,不关注女方的满意度;只注重行为的完成,不注重方法的调整和改进。夫妻因感情破裂而离婚,主要是因为性生活不和谐,约占离婚总数的1/3。因此,现代一夫一妻制应该得到巩固、优化和不断完善。在可预见的未来,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可以取代一夫一妻制。在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存在着压迫和剥削。一方面,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另一方面,男性压迫女性。因此,妇女处于底层。一切压迫和剥削都有两个内容:一个是经济剥削,一个是性剥削,女性是性剥削的主要对象。因此,女性问题、性压迫和性剥削构成了古代性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从0755到79000,黄世仁
过去人们认为剥削是对劳动人民剩余价值的剥削,这是不够的。只要我们尊重社会现实,就可以看到性剥削一直存在。1女性地位的下降在中国性文化博物馆里,有一些9000年到5000年前的女性雕像,突出女性的乳房和孕腹,赞美女性对生育的贡献。在这个博物馆里,还有一些1000年来裸女跪着的泥人,以及少女和快乐妓女的泥人。这两类展品清晰地反映了历史上女性地位从崇高到沉沦的巨大变化。原始社会是母系社会。在母系社会,女性受到高度尊重。究其原因,除了女性的生育能力,经济因素才是决定性的。在原始社会,男女的自然分工是男性主要从事狩猎,女性主要从事采集。因为生产力很低,男性狩猎收获不多,往往吃了上顿没下顿,而女性采集收获相对稳定,男性生活主要靠女性。同时,在群婚、杂交的情况下,“人知母不知父”,也强化了女性的地位。但此后生产力迅速发展,男性在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因为打仗主要是男人的事情,打仗的时候会有战俘。生产力的发展使犯人创造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当然属于男人。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狩猎收获更多,一时吃不完的猎物可以由动物饲养,于是出现了畜牧业。由于打猎主要是男人的事情,畜牧业当然也属于男人。多余的牲畜可以交换,这种商业活动由男性主导。农业上要用牛来犁地,牛的驯化,犁地工具等等都是男人掌握的。因为男性经济地位的改变,女性变成了男性的附庸。二、原始社会女性贞操观念的由来,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是好事吗?是一件好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品过剩。是好事吗?是一件好事。有了剩余产品,社会转向私有制,私有制与原来的公有制相比,也是历史的进步。然而,人类任何伟大的历史进步都是以某些方面的倒退为代价的,而这样的代价之一就是女性变得对男性唯命是从。女人变得屈从于男人,妻子不得不为丈夫做许多事情。其中,主要有两种:一是生子为夫,“侍奉祠堂”和“广随嗣”;二是为丈夫守贞。贞节观念的产生与私有制密切相关。在原始社会,群婚和杂交的做法,当然谈不上贞操。私有制和男权社会出现后,妻子是丈夫的私有财产,当然不允许其他人染指。更重要的是,为了把自己的私有财产传给确实出自自己血缘的子女,丈夫绝对不允许妻妾与其他男人发生关系,否则,他的私有财产就会落入“他姓”和“私生子”的手中?所以,贞操的起源和本质只是主导的男人对从属女人的要求,女人不能反过来要求男人。这是因为被统治者不能要求统治者;而且,一个男人的三妻四妾和沾花惹草并不影响父系家族的血统继承关系。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只听说过“不忠的妻子”,却没听说过所谓的“不忠的丈夫”;与男人妻子之外的女人发生关系通常被认为是婚外情。即使被认为不好,充其量也只是“不道德”,但没有人把它称为“不忠”。直到近代,人们还经常谈论女性的“贞操”,却没有人谈论男性的“贞操”。“失贞”这个词也是女性特有的。女人失去童贞,即使遭受暴力,自身没有过错,也永远是个“不洁净的女人”,“跳进黄河也洗不干净”。三、贞节牌坊下呜咽的妻子应阿碧
有时候守寡五六十年后,儿子再做官,就申请朝廷手表,立贞节牌坊。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性禁锢的加剧,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如果看《钗头凤》,唐代只有51人,宋代267人,明代1万人,清代安徽休宁县2200多人。在中国的土地上,除了民居,还有另外两种建筑几乎随处可见,一种是寺庙,另一种是贞节牌坊。至今,安徽歙县还有一个牌坊群。明清牌楼近20座,其风格和布局世界罕见。大部分都和贞操有关,还有一个祭奠先烈的神龛。这些牌坊下,不知埋葬了多少女人的血泪。寡妇守节是很痛苦的。《示儿》清代记载了一件事:一个**,年轻守寡,立志守节。每天晚上,她一个人睡,辗转反侧,拿了一包铜钱撒在地上。然后她弯腰把它们一个一个捡起来,又散开,又捡起来。她直到极度疲劳才上床睡觉。60多年来,这种情况每天都在发生。80多岁时,她拿着这袋铜钱给儿孙们看,说守节不易,无愧于心。这时,这袋钱已经被擦亮如镜。鲁迅曾经猛烈抨击过这种吃人的旧礼教。旧礼教吃人是真的。4为什么封建统治者提倡妇女贞操?为什么宋代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如此重视女性的贞操?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三纲”。妻子为丈夫守节,意味着臣子对君主的忠诚,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关键。它们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从宋代到明清,家庭和政府官员都严惩失贞的妇女。轻则被赶出族门,重则遭受沉池、火刑甚至当年被处决等酷刑。清朝乾隆年间,山西有个叫李的人,是个“隐士”,也就是无性函数。他娶了陈,陈不安分,经常逃回娘家。有一天,她的父亲陈继善亲自送她回婆家,然后就回去了,可是在路上,女儿又跑了回来。陈继善气得把女儿活活吊死。这种事情在封建社会并不少见。在封建社会,有些父亲之所以这么狠心,是因为如果女儿失身,那就是整个家族的耻辱,生不如死。相反,如果一个女儿保持贞操,她会尊重她的祖先。清代学者方苞写了一篇文章《礼记?内则》。康烈,一个商人的女儿,被许配给一个贫苦家庭的儿子张静。在她进门之前,张静就去世了。这个女人冒充张家的媳妇上吊自杀了。张家本来是个破落的家庭,的父亲品行不好,所以人们看不起他们。但由于康烈女的死,张家立刻在京城名声大噪。由此可见,政府推动表彰的力度之大,舆论的力量之大。因为是女人守节或者殉难,才能让整个家族出名,受益,所以应该牺牲女人。
焦母是制造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始作俑者。她对媳妇的不容的理由历来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古来妇女有“七去”之说:不顺父母去;*去;无子去;有恶疾去;多言去;妒去;窃盗去。窃盗、多言、妒意、有恶疾几点未见任何交代。无子似乎也是一说,但是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乡间七姑八婆之间这样的事情应该是到处传扬的,县令和太守没有理由不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求亲的行为证明这一说是毫无根据的。剩下的唯有“不顺父母”这一点,文中焦母说媳妇“举动自专由”指责媳妇自作主张应该被视为对婆婆的不够尊重。但是刘兰芝是否真如焦母所言,值得怀疑:刘兰芝在被谴之后跟婆婆告别还惦记婆婆在家里的辛劳,和小姑的“泣别”毫无疑问证明刘兰芝的涵养和孝顺,可见焦母的理由只是自我的一种感觉。
焦母说刘兰芝“此妇无礼节”,甚至说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有贵贱之分,告诉焦仲卿“贵贱情何薄”,刘兰芝也自称“生小出野里”,从字面上肤浅的理解似乎焦母逼迫儿子休掉媳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媳妇比较有主见,并且出身卑微,和焦仲卿的官员身份不够相配。但是有两点可以证明这个理由难以立脚:一是下文县令和太守的家世很明显比“庐江府小吏”要显赫得多,既然他们能为自己的公子向刘兰芝求婚,证明刘兰芝的家世并非真正的“野里”,二是文中对刘兰芝的聪明能干和多才多艺的描写可以看出刘兰芝琴棋书画兼之女工的家庭教养远非普通乡野村妇所能比拟,也从侧面证明文中并未明叙的家世很难和乡野划上等号。
由此可见,焦母对刘兰芝的诋毁纯粹属于心理的异常反应,刘兰芝的所有进退表现可圈可点,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被遣的理由,恰恰从另一侧面证明焦仲卿对刘兰芝这样一个个性鲜明贤惠的女子爱的如痴如醉爱的理所当然。
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就是对刘兰芝的家世的仅有的上述交代是通过焦母和刘兰芝的语言来表现。那么在具体的语境中说话人的身份、心理和性格对于说话人的语言习惯是有至关的影响的。
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为静定不舍。”农业耕作只需要居所周围几亩地就可以维持生计的生活方式影响了这种农耕文化的性格表现出内敛、谦逊的性格基调。国人这种自谦的表现古往今来生活中比比皆是,如果把刘兰芝对自己家世的这种介绍当作真实显见是种笑谈。
焦母历来被评论家视为一个专横的人物形象,姑且不论她为何对媳妇拒之千里之外,单单从她前后的语言和行为描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丰满。在逼迫儿子休掉媳妇的时候,她质问“小子”“何敢助妇语?”的语气的确淋漓尽致表现其封建家长的专横;但当儿子听到媳妇宁死不从再婚的消息决意同赴黄泉的时候泪如雨下,也真切表现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真挚血肉亲情,可见在作者笔下,焦母虽然专横却也非冷血动物无情无义,摒弃了那种单一教条的人物形象刻画方式。作者简单的前后对比刻画一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专横母亲形象。切不可单纯把焦母片面强调其专横而对其本身的丰富的人性视而不见。
其次,对人物的性格分析还要考虑时代社会背景社会心理: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人的心理性格常态除了遗传因素之外,非智力因素最关键的是社会环境的熏陶和感染。每一个时代的人物都闪烁时代的印记。我们解构文学作品触摸主人公心理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人物所处社会时代的风俗和必要的时代思想对其的影响。尤其是人物的行为的分析不考虑社会背景造成的分析就难以认同和理解。以《孔》文中刘兰芝兄长(下称刘兄)为例:教参上给刘兄性格定义为:“见利忘义、自私、凶狠”;同时又说“‘其往欲何云’用疑问语气表示坚决,可见刘兄还是有点修养的人”,教参这两种说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按照字典的解释,“自私”是指“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凶狠”是指“(性情、行为)凶恶狠毒”。兄长极力规劝自己妹妹嫁给太守的儿子,固然可以说攀上一门高亲,对家庭生活有某种现实利益,但是从兄长的“怅然”的感觉,以及他用“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的比较来质问妹妹“其往欲何云?”尽管语气比较强硬,但是还是夹杂商量和劝导的口吻,可见他的思想比较功利,有自私的成色,以及这种长兄为父的家长口吻中透露的急躁性格,但说成“狠毒”似乎有点过火。并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关心妹妹的婚事本身也未必就不能说成为兄对妹妹的一点兄妹之情,毕竟自己妹妹一个人守寡的煎熬也是一个现实困惑。何况开始县令给儿子提亲的时候,刘兄是没有很着急露面逼迫妹妹赶紧出嫁。尽管可能其中很大程度包含出于自己家族攀亲带故的自私的心理,但是实际上拒绝太守家的提亲是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况且依照刘兰芝的通情达理和聪明,一定也明了这个处境,因此不让自己的兄长左右为难。
有一种说法认为刘兄之所以如此暴躁,还因为刘兰芝被休给家族带来的耻辱,但是据西汉的典籍记载西汉虽然从道德上否定妇女再嫁,但是当时的成文法律没有明确地限制妇女再嫁。而实际生活中,妇女再婚的现象屡见不鲜。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后,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替她作说客。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先嫁河东卫中道、被掳入匈奴后与左贤王成亲,并生有子女,归汉后又嫁与董祀,先后改嫁两次。这样的身世并没有成为她一生的污点,相反她由于传奇的经历和文学上的才华被南朝人范晔收入了《后汉书�6�1列女传》,这在一千多年之后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这些史料翔实证明妹妹被休在家然后改嫁的所谓不光彩也并非很严重。
妹妹被休,脸上就算没有什么光彩;但是兰芝回来时兄长可以默不作声,推却县令家婚事可以沉默不语足见至少刘兄还是很有耐心和涵养,也能理解妹妹的处境,如果真是狠毒自私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恐怕在妹妹刚刚被休就会暴跳如雷。如果刘兄真是“阴险狠毒”只能说他认为县令的公子还不够他所攀的对象,等待更高贵的婚事。但刘兄要能预计到太守一定能来提亲,那就不仅“颇有心计”而且简直是神算。
第三,文学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不是完全等同的。
人物的创造有时未必是真实的,其创造全在乎作者,被创造的人物也因社会文化或作者的意识形态而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语言风格的使用也有关。心理学的观点,将理想加以营造成幻化世界,是满足内心的愿望,达到自己构思预设的审美的目的。《孔》文中刘兰芝的悲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如果说刘兰芝是一个反抗者的形象,焦家摧残她,那么她“心中常悲苦”,可还要留在焦家。试问这是反抗,还是殉葬? 既然是焦家休掉了,且焦“家妇难为”,那么,“窈窕世无双”的县令五郎,与“娇逸未有婚”的郡守公子,为什么不可以考虑?为什么不有效利用自己的权益,反而自觉自愿地带上“从一而终”的枷锁,难道这就是她的反抗么?在本质上恐怕有点儿祥林嫂拒绝贺老六之嫌,实不足称道,只暴露了自身的幼稚、愚昧,没有自我。虽有种悲壮美,但在读者心里实在掀不起什么风浪,虽有人慕其名而专一拜读,至多不过“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鲁迅《祝福》)
刘兰芝才、德、貌三全齐美,温柔、贤惠、谦逊、聪明能干、多才多艺……这样完美女子生活中凤毛麟角,婆婆为何要一意休她?刘兰芝和焦仲卿如此坚贞不渝,有何生活基础?既无生死考验在前,何以结成生死之谊?又无恩爱的生活背景,何来忠贞不渝的爱情?林觉民的《与妻书》之所以感人至深,其中生动真挚的细节描写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孔雀东南飞》里差不多连一个欢愉的细节都没有,所以刘、焦二人的坚贞不渝实在让人难以认同。既然焦仲卿是个孝顺的儿子,可以顺从母亲休掉完美的妻子,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他能舍弃母亲和心爱的女子共赴黄泉呢?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性格究竟因何而生?结局两人合葬更是难以成真,要让诗里所描绘的专横的封建家长在棺材面前落泪实在比登天容易不了多少。如果非要给这三个问题一个回答,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爱憎分明以及对纯朴美好的愿望。所以有些疑惑也就不必寻根究底探个究竟。关键是每一位读者能够领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刻画的良苦用心,慰藉于作者美好的祝福与闪耀的理想的光辉。
这种对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分析其实是读者自性的一面镜子,涵盖着自己的梦想与深远的无意识。它是一种实践,一种自我心性发展的实践,也是一种不断的努力,是一种人生的追求。这实践的意义更是需要我们的切身体验。其中包含着自性化体验与天人合一的理想,其意义与价值也就包含在这典型人物的性格分析的努力与追求之中。
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9师简介
全称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9师,受中国***领导,是中共领导的三个主力师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4、第31军,西北红军第29、第30军和独立第1、2、3、4团以及第15军团的骑兵团等改编而成,全师共13万余人。刘伯承任师长,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任副师长,倪志亮任参谋长,张浩任政训处主任,宋任穷任副主任。
129师司令部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城西5公里的赤岸村,由129师司令部旧址、将军岭和129师陈列馆三部分组成。曾有110多个党、政、军、财、文等机关单位在涉县驻扎。建国后,从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和2位元帅、3位大将、18名上将、48名中将、295名少将,先后有近百名一二九师老领导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这块红色热土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二代领导的摇篮"。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再度携手合作,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7年8月25日,中共发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动员全国陆海空军,实行全国抗战。三、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实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四、改革政治机构:召集真正人民代表的国民大会,通过真正的民主宪法,决定抗日救国方针,选举国防政府。五、抗日的外文政策: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范围内,和一切反对日本侵略主义的国家订立反侵略的同盟及抗日的军事互助协定。六、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财政政策是以有钱出钱和没收汉奸财产作抗日经费为原则。经济政策是:整顿和扩大国防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保证战时生产品的自给;提倡国货,改良土产;禁绝日货,取缔奸商,反对投机操纵。七、改良人民生活:改良工人、职员、教员和抗日军人的待遇,优待抗日军人的家属,废除苛捐杂税,减租减息,救济失业,调节粮食,赈济灾荒。八、抗日的 教育 政策: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九、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十、抗日的民族团结: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抗日战争,精诚团结,共赴国难。
同日,中共中央发布了改红军为八路军的命令:
“南京已经开始对日抗战,国共两党合作初步成功。为着实现中共中央给国民党三中全会红军改名之保证,推动这一抗战成为全民族的抗日革命战争,我们宣布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着将:
前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总指挥部,以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总政治部改为第八路政治部,以任弼时为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第一军团、十五军团及七十四师合编为陆军第一一五师,以林彪为该师师长,聂荣臻为副师长;二方面军二十七军、二十八军、独立第一、第二两师及赤水警卫营、前总直之一部等部,合编为陆军第一二0 帅,以贺龙为师长,萧克为副师长;四方面军二十九军、三十军、陕甘宁独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团等部,改编为陆军第一二九师,以刘伯承为师长,徐向前为副师长,以上各部改编后,人员委任照前总命令行之。各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保持和发挥十年斗争的光荣传统,坚决执行党中央与军委会的命令,保证红军在改编后成为***领导的军队,为党的路线及政策而斗争。”
129师导游词篇一
大家好,欢迎各位朋友到129师司令部旧址参观瞻仰。我是本次的红色之旅导游员,我姓张,大家可以叫我小张。身边的这位是咱们本次的司机—王师傅,王师傅驾驶技术一流,一定会给大家提供一段平稳、舒适的旅途时光。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很荣幸由我和王师傅共同为大家服务,如果您有什么要求,请尽管提出,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在这里,我先预祝大家有一个愉快的旅程。再过一会儿我们就要到达今天的目的地—129师司令部旧址了,我先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总体:
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位于河北邯郸涉县,由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将军岭和一二九师陈列馆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40亩,从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一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2位元帅、3位大将、18名上将、48名中将、295名少将。建国后,先后有近百名129师老领导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这块红色热土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二代领导核心的摇篮"。
好了,我们的车也到了,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一起下车。
广场和塑像:
游客朋友们,这里就是129师司令部旧址了。我们面前广场就是129师司令部旧址广场,总面积6000多平方米,分为上广场和下广场两部分。下广场中央的这面石制红旗,象征着129师将士浴血太行、抵御敌寇的军魂永存,象征着涉县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跟时代脉搏,建设美丽家园的拼搏精神。
广场中央矗立着名为"刘邓和他的战友们"6位将帅铜像,从左起分别是蔡树藩、徐向前、邓小平、刘伯承、李达、黄镇。您看,刘伯承雄韬大略、深谋远虑;邓小平运筹帷幄、高瞻远瞩;徐向前深着坚毅、刚强果断;蔡树藩英勇无畏;李达足智多谋;黄镇儒雅稳重。这组雕塑成功地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的光辉形象和各具特色的个性。广场南边墙上是一组长54米、名为"太行烽火"的石质 浮雕 ,从不同角度和各个侧面生动形象地再现了129师将士立足太行的战斗、生产、生活场景。上、下广场以12个台阶相连,这12个台阶分为三组,第一组1个,第二组2个,第三组9个,象征129师。
旧址下院:
接下来,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往前走,129师司令部旧址有下、上、后三个四合院,占地面积1834平方米。我们现在所在的是司令部旧址下院,门前有5条相连的石砌小坡,当年129师司令部代号"五加坡"就由此而得名。迎面看到的是"革命旧址分布图",涉县地形复杂,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称"秦晋之要冲,燕赵之名邑"。抗战时期,曾有110多个党、政、军、财、文等机关单位长期驻扎在涉县,留下了很多革命旧址,如129师司令部旧址、政治部旧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冀南银行总行旧址、陕北广播电台旧址、西达兵工厂旧址、温村会议旧址等,现在有不少革命旧址成为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下院现存有司令部会议室,司令部办公室,刘伯承、李达、张廷发、何正文等师首长的宿办室和原状陈列。院中这两棵丁香树和紫荆树,是当年刘伯承、邓小平、李达三位首长亲手栽种的。“”时期,邓小平蒙冤受屈,这两棵树也将被砍掉,赤岸村武委会主任张义库同志为保护这两棵珍贵的树,就先把它们移栽到自己家院,1979年司令部旧址正式对外开放时,张义库同志又把这两棵树移到这儿。曾有人为这两棵树题诗一首:
几经风霜迎春来,百般红紫争艳开。
问伊哪得香如许,道是将帅亲手栽。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刘伯承师长办公室,这里陈列着一把老式坐椅,当地人称为"栲栳圈椅",这是当年刘师长制定平汉战役作战计划时坐过的一把椅子。刘伯承师长坐在这把椅子上,几乎每天都通宵达旦的伏案工作。《关于平汉作战部署给一、二纵队首长的指示》和《平汉战役的战术指示》等重要文件,就是坐在这把椅子上完成的。后来司令部撤走后,张义库同志便把椅子珍藏起来,“”时埋在干草堆里小心加以保护,1979年司令部旧址对外开放后,他就把这把椅子无偿捐献给展览馆。它是人民缅怀刘帅功绩,了解平汉战役史实的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
旧址后院:
上院和后院是前后连通的两座院落,大门匾额上"刘邓旧居"四个字是1994年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亲笔题写。前院有李雪峰宿办室、张磐石宿办室、刘伯承遗物陈列室、黄镇遗物陈列室,分别陈列着老一辈革命家生前用过的办公、生活用品,留下的手卷墨迹和照片等。后院现存有刘伯承、邓小平、太行区党委书记赖若愚的宿办室。南房5间原为司令部作战处办公室,后改设为太行木刻版画展室,室内陈列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太行部队文艺工作者所创作的木刻版画。
接下来,请各位游客随同前往将军岭参观:
各位游客,这里就是将军岭,将军岭位于129师司令部旧址西北约百米处,原名庙坡山,从1986年以后,刘伯承、黄镇、徐向前、李达、王新亭、袁子钦、何正文、赵子岳、赵忠、邢崇智等将帅的灵骨陆续安放在山上,在灵骨安放处镌刻了将帅雕像和纪念碑,并建造了刘伯承元帅纪念亭。从此,庙坡山改名"将军岭"。从赤岸村登上将军岭,共有129个台阶,象征129师之意。1990年10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将军岭"题写了岭名,为"刘伯承元帅纪念亭"题写了亭名。这里是除八宝山以外,安葬元帅、将军最多的地方。
游客朋友们,至此,我们129司令部旧址就参观完毕了,我也不得不和大家道声再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相处的时间虽短,却建立了友谊。在这离别之际,我要衷心的向大家说声谢谢,感谢您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让我能够圆满的完成此次接待任务,而对于旅途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望您见谅,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们会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善。最后,我谨代表旅行社以及我本人祝大家旅途愉快,身体健康。谢谢各位!
129师导游词篇二
大家好,欢迎各位朋友到这里参观瞻仰、旅游观光。129师司令部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包括129师司令部旧址、将军岭和129师陈列馆三部分,总占地面积340亩。1982年7月,省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中宣部将其颂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29师司令部旧址简介)
我们面前的广场就是129师司令部旧址广场,总面积6000多平方米,分为上广场和下广场两部分。下广场中央的这面石制红旗,象征着129师将士浴血太行、抵御敌寇的军魂永存,象征着涉县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跟时代脉搏,建设美丽家园的拼搏精神。她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永远激励着涉县人民自强不息,永往直前。
广场中央矗立着名为"刘邓和他的战友们"6位将帅铜像,从左起分别是蔡树藩、徐向前、邓小平、刘伯承、李达、黄镇。你看,刘伯承雄韬大略、深谋远虑;邓小平运筹帷幄、高瞻远瞩;徐向前深着坚毅、刚强果断;蔡树藩英勇无畏;李达足智多谋;黄镇儒雅稳重。这组雕塑成功地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的光辉形象,充分表现了他们神态各异、雍容大度、稳操胜券的精神面貌和各具特色的个性。广场南边墙上是一组长54米、名为"太行烽火"的石质浮雕,从不同角度和各个侧面生动形象地再现了129师将士立足太行,驻涉6个的战斗、生产、生活场景。上、下广场以12个台阶相连,这12个台阶分为三组,第一组1个,第二组2个,第三组9个,象征129师。
129师司令部旧址有下、上、后三个四合院,占地面积1834平方米。抗战爆发后,八路军129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等师首长的率领下,临危受命,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展开了创建晋冀鲁豫边区根据地的艰苦卓越的伟大斗争,从1940年6月进驻涉县,到1945年12月离开,在涉县驻扎6年之久,可以说,129师在8年抗战中,最艰苦的时期是在涉县度过的。我们现在所在的是司令部旧址下院,门前有5条相连的石砌小坡,当年129师司令部代号"五加坡"就由此而得名。迎面看到的是"革命旧址分布图",涉县地形复杂,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称"秦晋之要冲,燕赵之名邑"。抗战时期,曾有110多个党、政、军、财、文等机关单位长期驻扎在涉县,留下了很多革命旧址,如129师司令部旧址、政治部旧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冀南银行总行旧址、陕北广播电台旧址、西达兵工厂旧址、温村会议旧址等,现在有不少革命旧址成为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下院现存有司令部会议室,司令部办公室,刘伯承、李达、张廷发、何正文等师首长的宿办室和原状陈列。院中这两棵丁香树和紫荆树,是当年刘伯承、邓小平、李达三位首长亲手栽种的。“”时期,邓小平蒙冤受屈,这两棵树也将被砍掉,赤岸村武委会主任张义库同志为保护这两棵珍贵的树,就先把它们移栽到自己家院,1979年司令部旧址正式对外开放时,张义库同志又把这两棵树移到这儿。曾有人为这两棵树题诗一首:
几经风霜迎春来,百般红紫争艳开。
问伊哪得香如许,道是将帅亲手栽。
抗战时期,涉县是晋冀鲁豫边区的腹心地、首府县,地处华北抗战前哨,是华北抗战的战略要地,而这三座农家四合院就是根据地的心脏。在这里,刘、邓等首长组织召开过许多决策性会议,制定发布过许多有关边区巩固和发展的大政方针,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了大小战役、战斗3100多次,抗击歼灭了40多万日伪军,收复了198个县城,解放了大半个中国,创建了全国面积最大、最巩固的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拉开了解放战斗战略大决战的序幕,部队从挺进太行时的9000多人发展壮大到30万正规军、40万地方部队,形成了赫赫有名的"刘邓大军"。从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一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2位元帅、3位大将、18名上将、48名中将、295名少将。建国后,先后有近百名129师老领导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这块红色热土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二代领导核心的摇篮"。
在刘伯承师长办公室内,陈列着一把老式坐椅,当地人称为"栲栳圈椅",这是当年刘师长制定平汉战役作战计划时坐过的一把椅子。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保护抗战胜利果实,揭穿国民党内战阴谋,支持毛泽东主席等人在重庆的谈判,晋冀鲁豫军区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进行上党战役。战役从9月10日开始,到10月12日胜利结束,共歼国民党13个师35000余人,沉重打击了蒋介石的反动气焰,迫使他不得不接受中国***和平建国的主张,于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国民党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然而,"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便撕毁协定,加紧扩大内战规模,直接用于进攻解放区的兵力已增达80万人。因此,党中央、毛泽东指示刘、邓组织以邯郸为主战场的平汉战役。为运筹粉碎蒋军沿平汉路进犯的作战部署,刘伯承刚从上党前线回到司令部驻地赤岸村,便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大战前夕,刘师长为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便于思考制定作战计划和战略部署,遂迁出司令部大院,单独住在赤岸村武委会主任张义库同志家里。为了首长工作方便,张义库便把家中仅有的这把栲栳圈椅子搬到刘师长屋里。这种椅子不仅有倾斜的靠背,而且还有半椭圆形的扶手,坐上去既方便又舒适。刘伯承师长坐在这把椅子上,几乎每天都通宵达旦的伏案工作。刘师长除早饭后披上大衣到外边转转外, 其它 时间则全呆在屋里,饭菜也由警卫员送来。他困了,就把双臂放在椅子扶手上,身子向后靠一会儿,稍加休息,然后又继续工作,一连几天都是和衣就寝,从不接见外人,只有邓小平政委每天来和他共商军机大事,共同签发有关命令的指示。《关于平汉作战部署给一、二纵队首长的指示》和《平汉战役的战术指示》等重要文件,就是坐在这把椅子上完成的。后来司令部撤走后,张义库同志便把椅子珍藏起来,“”时埋在干草堆里小心加以保护,1979年司令部旧址对外开放后,他就把这把椅子无偿捐献给我馆。它是人民缅怀刘帅功绩,了解平汉战役史实的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
关于刘伯承办公室,这里还有一个小 故事 。1941年,129师要举办一次全师运动会,师运会开始前师部决定请抗大文工团来凑凑热闹,三八六旅旅长陈赓和抗大文工团著名演员傅涯早就相爱了,只因傅涯的哥哥有特务嫌疑,所以组织上对他们的结婚申请迟迟没有批准。在清漳河畔临时搭起的露天剧场里,傅涯扮演《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小姑,完全进入角色,演到伤心时,更是热泪盈眶,泣不 成语 ,台下的陈赓深深地被她精湛的表演艺术所感染,禁不住热泪滚滚,这活生生的一幕全被邓小平政委看在眼里,演出结束后,邓政委立即向上级请示,由于邓政委亲自保媒,陈赓和傅涯当晚就在这个屋子里完婚。这段感人的故事后来在太行区一直传为佳话。
上院和后院是前后连通的两座院落,大门匾额上"刘邓旧居"四个字是1994年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亲笔题写。前院有李雪峰宿办室、张磐石宿办室、刘伯承遗物陈列室、黄镇遗物陈列室,分别陈列着老一辈革命家生前用过的办公、生活用品,留下的手卷墨迹和照片等,从不同侧面真实地反映了这些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艺术家辉煌灿烂的一生。后院现存有刘伯承、邓小平、太行区党委书记赖若愚的宿办室,还有人把后院叫做129家属院,邓小平的大女儿邓琳(1941年)和二女儿邓楠(1945年)就出生在这里。南房5间原为司令部作战处办公室,后改设为太行木刻版画展室,室内陈列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太行部队文艺工作者所创作的木刻版画,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太行军民在艰苦岁月里抗击敌顽、生产自救、发动群众、壮大队伍、建立政权等各个方面的斗争生活场景。赖若愚宿办室窗下有一个被岁月磨得光溜溜的小石桌,据到此参观的原129师的老首长介绍说,当年邓小平同志晚上喜欢在这里品茶静坐,思考抗敌大事。
(将军岭简介)
将军岭位于129师司令部旧址西北约百米处,原名庙坡山,从1986年以后,刘伯承、黄镇、徐向前、李达、王新亭、袁子钦、何正文、赵子岳、赵忠、邢崇智等将帅的灵骨陆续安放在山上,在灵骨安放处镌刻了将帅雕像和纪念碑,并建造了刘伯承元帅纪念亭。从此,庙坡山改名"将军岭"。1990年10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将军岭"题写了岭名,为"刘伯承元帅纪念亭"题写了亭名。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元帅在京逝世。遵照他的遗嘱,10月27日,由刘帅子女刘太行、刘太迟、刘雁翎和中央军委办公厅、总参管理局负责同志护送,将刘帅灵骨安放在将军岭第一个129台阶处,并建造了纪念厅,厅中央是花岗岩 雕刻 的刘帅坐像,雕像左边有一石碑,正面刻着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承元帅之部分骨灰葬于此",背面刻着徐向前元帅所作七律诗《悼刘伯承元帅》:"日暮噩耗遍京城,泪雨潇潇天地倾,垂首山川思栋梁,举目九天觅帅星,渊渊韬略成国粹,昭昭青史记殊荣,涂就七言染素娟,十万军帐哭刘公。"
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元帅在京逝世。遵照他的生前遗嘱,11月9日,他的部分骨灰由直升飞机撒放在将军岭第二个129台阶处。徐帅全身站像立于平台中央,手持望远镜,遥望太行群峰,似尚在指挥千军万马,奔驰疆场,与敌对垒。
1989年12月10日,与涉县人民结上深情厚谊的外交家、艺术家,原129师政治部副主任黄镇将军在京逝世。黄老生前留下遗愿:"生前追随刘伯承元帅挥师太行,浴血奋战;死后心系老区人民,伴随刘帅遗骨回归太行,世世代代同老区人民在一起。"根据他的遗愿,1990年元月14日,他的全部骨灰由其子女护送,安放在将军岭上。刘帅纪念亭后侧,石砌的平台中央立有黄镇将军半身花岗岩雕像。左侧石碑上刻着邓小平所题:"将军不辱使命",背面刻着江泽民所题:"为党为民忠心耿耿,无私无畏正气长存"。像座的四面刻着黄镇将军的生平简介。右侧石碑下面刻着:"中国***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外交家、我党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和 文化 工作领导者、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党委黄镇同志永垂不朽",背面刻着著名文艺理论家林默涵所题:"革命先驱,征途未搁丹青笔;艺坛巨匠,遗迹仍留翰墨香"。
1993年2月12日,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原129师参谋长李达将军在京逝世,根据他生前遗愿,9月8日,他的全部骨灰由其子女护送,安放在将军岭上。黄镇将军墓地右侧,墓地平台上立有李达将军半身雕塑像,像座的四周刻着他的生平介绍。雕像前左侧石碑上刻着江泽民题词:"多智善谋,功勋卓著。"
1996年4月6日,原太岳军区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新亭将军的骨灰由其家人护送,安放于涉县将军岭。
1997年3月29日,原太行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袁子钦将军的骨灰安放在将军岭上。
1997年6月13日,原太行剧团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社会活动家赵子岳同志的骨灰也安放在将军岭上。
2001年5月14日,中国解放军总参谋长、原129师769团参谋长、太行军区第二、五军区参谋长、第六分区副司令兼参谋长何正文将军的骨灰由家人护送,安放在涉县将军岭上。
2001年10月1日,原河北省省委书记邢崇智的骨灰,由家人护送安放在将军岭上。
2002年4月3日,中国***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海军原第二水面舰艇学校校长赵忠将军的骨灰,由家人护送安放在将军岭上。
从赤岸村登上将军岭,共有129个台阶,象征129师之意。扶栏踏跺,拾级而上,山腰间横缠一条水渠,这就是1944年129师、边区政府、太行区党委等机关领导、涉县干部群众修建的"漳南大渠",1985年在渠旁竖起了"漳南大渠"纪念碑,碑高129米,碑上"漳南大渠"四个大字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原边区政府副主席薄一波同志亲笔题写。渠上有座小桥,名曰"迎宾桥",桥东侧有一影壁,影壁正面是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将军岭"三个大字,北面有原边区政府副主席戎子和题词:"牺牲换来胜利,贡献迎来幸福,伟哉雄哉一二九师,勤哉俭哉涉县人民"。桥西侧建有六角思源亭一座,思源亭下漳南渠水垂崖而下,形成人造瀑布。将军岭远山含黛、近水跃金,将军岭上瀑布垂崖,台阶俨然,将帅雕像肃穆庄重,松柏荆棘蔽翳幽深,北有陈列馆,南有司令部旧址,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已成为闻名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1 108塔的导游词
2 吉林省敦化市的导游词
3 阳泉狮脑山导游词
4 连云港孔望山导游词3篇
5 中国雪乡导游词范文3篇
生命
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树凋了,有再青的时候;鸟飞了,有再来的时候;钱没了,有再赚的时候,而人死了,有再活的时候吗?或许有,是下辈子,可是,神秘的科学告诉我们,并没有“下辈子”这个代名词,生命仅仅只有那么一次。
宝贵的生命来之不易,它并不可以让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只要你一不留意,失去了它,那么,你就注定要永远失去它。它不会怜悯你,重生一次,让你有机会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来。
拥有生命,就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你有机会开创美好的明天;就意味着你能享受亲情的温暖,花儿的芬芳,阳光的沐浴;就意味着你能亲身体验每件事,旅游每个地方……拥有生命是一件多么美好、多么幸福的事啊!生命是多么可贵的无价之宝啊!
生命是多么美好的,但同时又是短暂的。我们必须在有限的生命里描绘一幅五彩的人生画;谱成一首美妙的人生曲;留下一个有价值的人生脚印。既然生命如此短暂,那么,我们就必须爱护它,注意自身的安全,千万不要让生命这尊完美的雕像有任何受损。生命是有价值的,我们不能视它为烂泥,为细沙。我们要维护它的安全,不要辜负孕育我们的母亲的用心良苦。
在有限的生命里,处于十五岁的花季的少男少女们,别忘记,你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祖国人民的希望。别忙着为你们的外貌而困扰,赶忙充实自己,珍惜生命,为自己美好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生命永在人间,愿人们热爱生命。让生命之鸟永不飞走。
因为刘兰芝本来就长得漂亮,而且她被离婚不是她自身的问题,纯粹是婆婆不喜欢她罢了。而且那个时候人们的思想没有那么苛刻,再婚还有那么多人依然向她提亲也很正常,其实在中国古代独除了明清,往前任何一个朝代都比现代开放得多。以前女子们再婚也不是难事。
其实在开始明明好好的一个家庭就是因为焦仲卿的母亲才导致这样的悲剧,焦母非常讨厌刘兰芝,是不管她干什么焦母都看她不顺眼,因为她丈夫去世的早,就只有焦仲卿这么一个孩子,从小都是她母亲一个人亲生把他带大 ,焦母就把对焦父的爱全部转移到了儿子身上,从儿子长大到有所成就,她都花了很多心血,自从儿子结婚她就感觉刘兰芝分走了儿子对她的爱,焦母自然也不会给她什么好脸色。像这样的事发生的很多,一个女人在失去丈夫之后,就会觉得儿子是自己唯一的依靠,两个人相依为命,儿子从小被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然而儿子就很容易变成妈宝男,等儿子突然把爱都给了另一个女人,就会觉得是儿子对这个人的爱本该是自己的。
焦仲卿太爱刘兰芝了,母亲看见心里面就很不舒服,感觉他是取了媳妇就连自己都不顾,说穿了这就是一种嫉妒的心态,还有人故意让大夫对焦母说刘兰芝不能生育,再加上刘兰芝的家境不是很好,焦母就一直不喜欢刘兰芝,可是她看不上人家刘兰芝却是很多人想娶到的人。她总是感觉刘兰芝不配自己儿子。刘兰芝从十三岁开始就学会了干各种事情,算上一个女强人,但是焦母就是觉得她哪儿哪儿都不好,在婆家的时候,刘兰芝把大大小小的事都是处理得井井有条,但是焦母还是看她不顺眼强迫焦仲卿休了她,最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