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听你妈妈的好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但好的工作可是需要方方面面的条件的
贴一篇文章供你参考:
高考冷热门专业选择秘诀及三大误区分析
选专业可谓是人生中的一大抉择,也许对许多尚未涉足世故的寒窗学子来说,其重要程度不亚于挑选自己的红颜知己、白马王子。要想自己与专业之间来个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并且一直保持甜蜜度不减,还真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
我的专业在哪里?经历热恋期的冲动,冷藏期的寂寞,才能把握专业的命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热恋期 完美情人“保温”秘诀
谁也不能保证情投意合之后是否能花好月圆,百年好合。戴安娜和查尔斯的世纪婚礼最后也只是以悲剧告终。所以,要想让完美情人永远完美,还得花一番心思去研究热恋“保温”的方法。选专业就好比选伴侣,“保温”的重要性不言自喻。时下那些热门专业,比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等,备受追捧,追求者甚多。要是没有能让热情持续保持的魅力,这些专业也许四年之后将成为追悔或者遗憾。“保温”秘诀其实并不玄奥,待《求学》为大家一一道来。
完美情人手册第一节:系出名门,卓而不凡
大学生好比待字闺中的黄花闺女,要想找个如意郎君谈何容易?特别是在求职浪潮日益汹涌的今天,面试官越来越挑剔,用人单位的门槛似乎也越来越高。不过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对于那些重点名牌大学的学生来说,想找个工作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
所谓“名牌”,是指那些有一定社会声誉、历史悠久和众多大师让其声誉卓著的名校。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这些学校的商科经济类、法律类、外语类的学生自然格外受到大企业的青睐。为了在招聘同时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企业往往选择这些学校来进行重点宣传,名牌高校的学生近水楼台先得月,占了天时地利。而且同等条件下,名牌高校的学生更容易进入名企招聘的海选,闯过简历关,拿到面试的资格。和理工科重技术、讲究实用性相比,经管、法学、外语等文科专业的人才评判标准上,人际沟通和直观印象占很大比例,名牌效应不可小觑,戴上了名牌大学的光环,在印象上常有不少附加分。
重点的概念相对宽泛,可能这所学校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而被国家重视则可称之为重点。文科类院校的重点相对理工科实在很少,重要集中在财经、外语、政法类,赫赫有名的文科巨擘中国人民大学则是集大成者。此外,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同样领袖群伦。有了专业的依托,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往往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如鱼得水,不仅师兄师姐在经管、法律、外贸、新闻等行业早已站稳了脚跟,人脉甚广,而且因为学校威名远播,在竞争热门行业的时候也会有很高的公信力支撑。某知名企业的面试官坦言,和某些名校毕业生相比,这些重点专业类高校的学生实践能力更强,更容易迅速上岗。
完美情人手册第二节:技艺精湛,会者不难
赵飞燕能做掌中舞,汉成帝喜之而封后;杨玉环善演《霓裳羽衣曲》,技压梨园,得唐明皇专宠。昭君的琵琶,婕妤的团扇,历代青史留名的奇女子要么是善通音律,要么是诗才斐然。隋代杜公《咏同心芙蓉》诗云: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可见除了天生丽质以外,能歌善舞也是魅力之源。有时候,技艺超群还是让热恋维系的重要纽带。
如何能在众多的候选者中脱颖而出?除了专业对口或许用人单位考虑更多的就是实习经验了。文科类的所谓热门专业,在本科阶段很少能够做到很专,尤其是商科、法律等,大都只是打了一个学科基础。即使分得很细致的专业比如国际贸易、会计、市场营销等,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用人单位眼中大学本科生还只是白纸一张。因此,如果能够证明自己在某一专业领域有优于常人的能力和实力,则是一把求职利器。
最典型的要数法学专业。法学开设的学校很多,而根据统计,法学却是就业率最低的几个文科专业之一,这不禁让时下热衷追捧法学的众多同学和家长大跌眼镜。其实,学了法学专业不一定就可以顺利地踏入法律行业。如果想从事律师或者法律相关工作,拥有法学专业的本科文凭还不够,还必须闯过国家司法考试这一拦路虎,但司法考试的通过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在某些地区甚至更低,因此许多法学专业学生不得不改行,另行其道。许多学生未雨绸缪,本科阶段就拿下一两个证书,例如会计资格证、税务师证、营销师证……自然在毕业时增光不少,顺利从热门专业转移到了热门行业。也许你家楼上某个房间正有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正在为某个资格考试又拿出高考的热情努力升温呢。
中小企业在挑选人才时更重视专业素质。中小企业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尽快上手,因此格外重视毕业生的实习经历,有时候会在录取面试前问得非常详细,希望掌握每一个细节。《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叹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古诗十九首里也唱道:“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古代挑选贤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看纺织方面的技巧。拿到现代作比较,既然选择了热门专业就很有必要让热度通过别人的认可一直保持,而认可来源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实践能力。
完美情人手册第三节:审时度势,地缘天骄
文科中的热门专业比如金融、工商管理、法学、外语等都属于学科中的“上层建筑”,换句话说就是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做保证才能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行业资源。这些专业提供的人才一般都在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大型企业管理部门施展才华,从事非生产性的服务工作,因此如果不是工商业发达地区,很难有大的人才吸收能力。每年这类人才流入的地区除了北京、上海以外,也大都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城市。有人会说,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多让人羡慕,都在这些繁荣地带。可是对于外地学生来说,到这些地方找工作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参加各种招聘会疲于奔命不说,高昂的房租和相对较高的生活成本也是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由此看来,热门专业最好再配上热门地区,才能保持热情不减,不被毕业前的短暂冰河期阻断。正好比待嫁的新人,一定是要过小桥流水,经绿荫花径,吹吹打打,开开心心;要是一路上翻山越岭然后再跋山涉水,弄得灰头土脸疲惫不堪,能保持热恋的态度才怪。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更需要的是在基础建设方面展现身手的技术型人才,对于文科类的服务性人才需求量远没有东部和南部大,但是中西部的教育大省高校都纷纷开设经管、法律等热门专业,扩张规模丝毫不逊色于东部地区,选择这些地区热门专业的同学要慎思而行。
热门地区甚至有时候会带动热门专业的发展。比如成立不久的南京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由于其专业的热门,报考分数连年提高。天津商学院,上海外贸学院等二本院校在许多省份的录取分数超过一本线十几甚至几十分,都是具体表现。许多考生看中这些地区的经济繁荣活跃程度,也看中了这些学校的专业优势,有一定的前瞻性。不过和那些老牌财经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相比,这些学校在管理、教学以及校园氛围上还稍逊一筹,选择这类院校的同学一定要能静下心来认真发展自己的专业长处才会有所得。
许多同学报志愿的时候都会很不情愿地把哲学、历史这类偏冷门的专业放在最后一栏,为的是能“保底”。有的人则是很不情愿地被调剂到了这些专业。只有很少的同学是因为兴趣才郑重地在志愿栏上写下哲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基础性学科专业。在欧美国家,学习历史、哲学等文化类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是出于对这些学科的热衷。对更多中国学生来说,大学更是一种未来职业规划的前奏,学术的清苦远比学术的荣誉更让人值得掂量一番。因此在许多学生眼中,选择冷门专业就等于把自己放进了冰柜,与五光十色的世界无缘了。貌似冷若冰霜的基础性学科,其实也有火热的激情需要有心人来点燃。
冰霜美人魅力宝典信条一:名师引路如坐春风
和经管类等专业的学生比,基础性学科的同学仿佛更重视学校里的时间。一方面,基础性学科配备的老师一般都是学术功底深厚,人文造诣颇深的学者,甚至在许多学校里有多位享誉学界的大师坐镇授课。在那些不大知名的学校里,基础类学科由于开设时间长,积累下很深厚的人文底蕴,也有众多的优秀老师。可能一所地方的师范类学校也许在经管法商类专业上叫不响名号,但是在文学历史哲学教育等学科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据说江南大学的姚淦铭老师开讲座的时候,许多市委领导自己步行来到同学中间聆听国学弘音。江南大学的文学院只有两个本科专业,人数在全校都属于稀有动物,不大受人瞩目,但却着实让人羡慕。姚老师已经应邀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王国维学术之境界》及《老子与百姓生活》19场,在上海电视台《文化中国》讲《孔子》系列30集,不知道有多少其他专业的学生向往文学院。除了厦门大学讲三国的易中天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讲《论语》的于丹教授,河南大学品汉代风云人物的王立群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说慈禧的隋丽娟教授也同样有众多的“粉丝”。在他们口中,历史如星河般灿烂,中华文化如溪流般浸润人心。大学的灵魂在于众多名师,那些基础学科虽然看似冷峻晦涩让人退避三舍,但却由许多名师如星辰一般指引前路,也未尝不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冰霜美人魅力宝典信条之二:快乐生活 享受人生
大学难道就一定是要把自己首先放到四年后的就业定位上?那大学和职业技术学校有何区别?许多愤青这样拷问自己,拷问大学。不过,这样的问题一定不是人文基础类学生所提出的。因为在他们看来,用更多的时间去体验智慧的乐趣才更有价值。
前一阵“红学”浪潮风起云涌,许多原本对红楼梦只是一知半解或者浮光掠影接触过一些的人也重拾经典,从电视、广播和各种报刊书籍中寻找钻研的乐趣。冷门专业的学生这个时候可就是乐在其中了,当电视上各位红学研究者分析曹雪芹的生平以及书中原型的时候,某位中文系老师竟然抛出惊人理论:曹雪芹并不是该书的原作者,曹雪芹乃是“抄写勤”的谐音,历史上其人仅仅是《红楼梦》的整理者,并举出一系列的研究证据来说明。哲学系的老师则用各个流派的哲学理论来分析红楼群芳,妙玉的柏拉图式爱情世界,探春的实用主义倾向,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教育学的同学则会接触许多心理实验,到山区支援教育,到学校去实地访谈,也有许多趣闻。中文系的课来旁听的人最多,其中不乏计算机、物理、化学等纯理科的同学,中国文学史、鲁迅精读、传记文学、宋词赏析等等,引人入胜。
别以为这些冷门专业的同学缺乏经济头脑和实践能力,只能当当家教赚点外快,许多人都在报刊杂志当起兼职编辑或者给网站媒体做文字策划挑起了大梁。而在文化生活方面,这些专业的学生照样过得有声有色。一位已经毕业并在某大型报业集团当记者的师兄这样说:“大学四年,要么学的开心,要么玩的开心,毕竟大学只有一次,而在今后的日子里,学习和玩耍的机会都不大多了。”
冰霜美人美丽宝典信条三:韬光养晦一鸣惊人
冷门学科之所以冷,一个重要原因是四年后的就业情况冷,一方面刚开始工作的待遇没有经济、管理、外贸等行业高,另一方面岗位供应量也没有这些专业多。不过,冷门学科的学生数量也相对很少,与连年扩招的热门专业学生数相比,历史、哲学等专业真是小巫见大巫。学生少,师资配备就相对充裕,这样不仅保证了学生四年里的学习质量,而且也为更深入地传承学术精神打下基础。
冷门专业学生继续深造的比例大大超过其他专业,在某些学校,考研和保送研究生的比例甚至达到一半以上,其他人在进入中小学校或者文化机构以后在一两年里也纷纷读研回炉深造。
中国是一个特别重视教育的国家,某些职业比如教师、公务员,特别重视从业者的学历,有些地区为了吸引高学历人才,专门对硕士和博士开出非常优惠的条件希望招徕其为地方服务。虽然冷门专业攻读时间长,需要长久的蛰伏,看似是一种雪藏,但是积年之后的一飞冲天也着实让人激动不已。有的人把冷门专业继续深造看成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人文精神博大精深,仅仅靠本科阶段一些泛泛的基础性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为人传道授业解惑,没个十年八年的心得体会显然没有说服力。平时我们看到冷门专业的学生总是一副“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既访名山”的超然态度,其实他们是身怀利器的才子,书到用时方显英雄本色
热情似火,可以燃烧起明天的希望;冷静如冰,可以思考清未来的道路。不过,热情过后也许是空虚与孤寂;而太过冷酷,也会走向离群索居的极端。凡事都有个度,要讲究火候,拿捏分寸,选爱人如此,选专业更是如此。不能陷入热恋中不能自拔,也不要掉进雪洞里丧失信心。不管是读什么专业,都要慎防“冰火两重天”。
误区一:热情过度,高枕无忧
热门专业,热门学校,热门地区,这个情况应该足以维持热恋的温度了吧?很多同学高考后就以为自己选了热门专业,再加上其他的附加条件,可以不用担心四年后的发展。这就大错特错了,要想让热度一直保持,除了以上分析的一些因素以外,外语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甚至必要的机会都是很关键的。明明自己性格内向,却选择了经管类等经常需要与人交流的专业;明明对语言类没兴趣,却选择了外语、新闻等专业,很容易造成厌学情绪,浪费四年。再加上自己的定位出现问题,明明不知道自己的特点和适合的工作在哪里,却挑三拣四,白白错过了许多大好机会。一旦遭受打击,很容易信心全无,从热情转向冷漠。
误区二:冷门专业就一定冷 热门专业就一定热
有的人认为,读了历史、哲学等冷门专业,就一定找不到工作。其实从短期看,这些专业的学生很多只是不愿意就业,并不等于找不到工作。师范类院校的就业情况来看,基础学科的就业形势都很不错,而综合类院校如果统计两年以内的就业情况,大部分也都有了满意的工作。所谓找不到工作,仅仅是暂时性的或者说是在自我调整阶段。而许多热门专业,在某一地区的某一行业或者部门可能已经是饱和,而连年的扩招根本无法保证学生的专业素质,许多学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只能是“咫尺之间,无缘对面”。并不是没有岗位,也不是岗位要求太高,是自身的能力达不到要求,用人单位不想用也不敢用这些热门专业的应届毕业生。
误区三:报冷专业就选最“冷”的 报热专业就选做“热”的
许多学生认为,既然自己的分数不够那些热门专业,索性就选个最冷门的专业来上,所以就在自己的专业志愿第一栏上填下考古学、博物馆学、图书馆学等学科。或者自恃分数高,第一档填了金融、国贸等专业之后下面全部空白并且不服从专业调剂。冷专业之所以冷,是因为招生人数比较少,就业形势平稳,如考古、博物馆学等专业开设的学校就很少,其开设的课程与字面上所理解的也大相径庭。再者说,冷专业并不等于就一定冷分数,毕竟人文基础类学科还是有很多追求者凭着兴趣第一志愿报考的,一旦扎堆,落败的自然是形势估计错误的人。同样,一山更比一山高,热专业竞争激烈,还得要稳中求进为好。
分析了这么多,其实道理很简单,买东西要“选最好的不选最贵的,选最好的不如选最适合自己的”。同样,选专业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兴趣是人生最好的导师。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不管是热情如火还是冷若冰霜,最终都要为四年之后的再一次选择做好准备,没有持久的兴趣做保证怎么能坚持得下来?走过热恋期的快乐,跨越冷藏期的寂寞,我的专业在哪里?牢记秘诀与宝典,困难自然迎刃而解。
高考冷热门专业选择秘诀及三大误区分析
选自《求学》2007年第10期理科版
爱看韩剧的同学都知道,故事里的情节要么是王子爱上灰姑娘,要么是穷小子被千金**一见钟情,突破重重阻隔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轰轰烈烈,畅快淋漓。其实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小二黑结婚,同一套路,结局各异而已。纵观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都是来得排山倒海,爱得缠绵悱恻,可偏偏不讲王子与公主结婚以后是如何过日子的。热恋的时候一切都想当然,等到千帆过尽,回归平静,才发现两人好似掉进冰窖,咫尺之间默然无语。
选专业可谓是人生中的一大抉择,也许对许多尚未涉足世故的寒窗学子来说,其重要程度不亚于挑选自己的红颜知己、白马王子。要想自己与专业之间来个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并且一直保持甜蜜度不减,还真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
我的专业在哪里?经历热恋期的冲动,冷藏期的寂寞,才能把握专业的命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热恋期 完美情人“保温”秘诀
谁也不能保证情投意合之后是否能花好月圆,百年好合。戴安娜和查尔斯的世纪婚礼最后也只是以悲剧告终。所以,要想让完美情人永远完美,还得花一番心思去研究热恋“保温”的方法。选专业就好比选伴侣,“保温”的重要性不言自喻。时下那些热门专业,比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等,备受追捧,追求者甚多。要是没有能让热情持续保持的魅力,这些专业也许四年之后将成为追悔或者遗憾。“保温”秘诀其实并不玄奥,待《求学》为大家一一道来。
完美情人手册第一节:系出名门,卓而不凡
大学生好比待字闺中的黄花闺女,要想找个如意郎君谈何容易?特别是在求职浪潮日益汹涌的今天,面试官越来越挑剔,用人单位的门槛似乎也越来越高。不过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对于那些重点名牌大学的学生来说,想找个工作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
所谓“名牌”,是指那些有一定社会声誉、历史悠久和众多大师让其声誉卓著的名校。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这些学校的商科经济类、法律类、外语类的学生自然格外受到大企业的青睐。为了在招聘同时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企业往往选择这些学校来进行重点宣传,名牌高校的学生近水楼台先得月,占了天时地利。而且同等条件下,名牌高校的学生更容易进入名企招聘的海选,闯过简历关,拿到面试的资格。和理工科重技术、讲究实用性相比,经管、法学、外语等文科专业的人才评判标准上,人际沟通和直观印象占很大比例,名牌效应不可小觑,戴上了名牌大学的光环,在印象上常有不少附加分。
重点的概念相对宽泛,可能这所学校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而被国家重视则可称之为重点。文科类院校的重点相对理工科实在很少,重要集中在财经、外语、政法类,赫赫有名的文科巨擘中国人民大学则是集大成者。此外,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同样领袖群伦。有了专业的依托,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往往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如鱼得水,不仅师兄师姐在经管、法律、外贸、新闻等行业早已站稳了脚跟,人脉甚广,而且因为学校威名远播,在竞争热门行业的时候也会有很高的公信力支撑。某知名企业的面试官坦言,和某些名校毕业生相比,这些重点专业类高校的学生实践能力更强,更容易迅速上岗。
完美情人手册第二节:技艺精湛,会者不难
赵飞燕能做掌中舞,汉成帝喜之而封后;杨玉环善演《霓裳羽衣曲》,技压梨园,得唐明皇专宠。昭君的琵琶,婕妤的团扇,历代青史留名的奇女子要么是善通音律,要么是诗才斐然。隋代杜公《咏同心芙蓉》诗云: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可见除了天生丽质以外,能歌善舞也是魅力之源。有时候,技艺超群还是让热恋维系的重要纽带。
如何能在众多的候选者中脱颖而出?除了专业对口或许用人单位考虑更多的就是实习经验了。文科类的所谓热门专业,在本科阶段很少能够做到很专,尤其是商科、法律等,大都只是打了一个学科基础。即使分得很细致的专业比如国际贸易、会计、市场营销等,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用人单位眼中大学本科生还只是白纸一张。因此,如果能够证明自己在某一专业领域有优于常人的能力和实力,则是一把求职利器。
最典型的要数法学专业。法学开设的学校很多,而根据统计,法学却是就业率最低的几个文科专业之一,这不禁让时下热衷追捧法学的众多同学和家长大跌眼镜。其实,学了法学专业不一定就可以顺利地踏入法律行业。如果想从事律师或者法律相关工作,拥有法学专业的本科文凭还不够,还必须闯过国家 司法考试这一拦路虎,但司法考试的通过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在某些地区甚至更低,因此许多法学专业学生不得不改行,另行其道。许多学生未雨绸缪,本科阶段就拿下一两个证书,例如会计资格证、税务师证、营销师证……自然在毕业时增光不少,顺利从热门专业转移到了热门行业。也许你家楼上某个房间正有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正在为某个资格考试又拿出高考的热情努力升温呢。
中小企业在挑选人才时更重视专业素质。中小企业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尽快上手,因此格外重视毕业生的实习经历,有时候会在录取面试前问得非常详细,希望掌握每一个细节。《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叹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古诗十九首里也唱道:“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古代挑选贤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看纺织方面的技巧。拿到现代作比较,既然选择了热门专业就很有必要让热度通过别人的认可一直保持,而认可来源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实践能力。
完美情人手册第三节:审时度势,地缘天骄
文科中的热门专业比如金融、工商管理、法学、外语等都属于学科中的“上层建筑”,换句话说就是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做保证才能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行业资源。这些专业提供的人才一般都在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大型企业管理部门施展才华,从事非生产性的服务工作,因此如果不是工商业发达地区,很难有大的人才吸收能力。每年这类人才流入的地区除了北京、上海以外,也大都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城市。有人会说,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多让人羡慕,都在这些繁荣地带。可是对于外地学生来说,到这些地方找工作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参加各种招聘会疲于奔命不说,高昂的房租和相对较高的生活成本也是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由此看来,热门专业最好再配上热门地区,才能保持热情不减,不被毕业前的短暂冰河期阻断。正好比待嫁的新人,一定是要过小桥流水,经绿荫花径,吹吹打打,开开心心;要是一路上翻山越岭然后再跋山涉水,弄得灰头土脸疲惫不堪,能保持热恋的态度才怪。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更需要的是在基础建设方面展现身手的技术型人才,对于文科类的服务性人才需求量远没有东部和南部大,但是中西部的教育大省高校都纷纷开设经管、法律等热门专业,扩张规模丝毫不逊色于东部地区,选择这些地区热门专业的同学要慎思而行。
热门地区甚至有时候会带动热门专业的发展。比如成立不久的南京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由于其专业的热门,报考分数连年提高。天津商学院,上海外贸学院等二本院校在许多省份的录取分数超过一本线十几甚至几十分,都是具体表现。许多考生看中这些地区的经济繁荣活跃程度,也看中了这些学校的专业优势,有一定的前瞻性。不过和那些老牌财经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相比,这些学校在管理、教学以及校园氛围上还稍逊一筹,选择这类院校的同学一定要能静下心来认真发展自己的专业长处才会有所得。
冷藏期 to be, or not to be 且放白鹿青崖间
许多同学报志愿的时候都会很不情愿地把哲学、历史这类偏冷门的专业放在最后一栏,为的是能“保底”。有的人则是很不情愿地被调剂到了这些专业。只有很少的同学是因为兴趣才郑重地在志愿栏上写下哲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基础性学科专业。在欧美国家,学习历史、哲学等文化类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是出于对这些学科的热衷。对更多中国学生来说,大学更是一种未来职业规划的前奏,学术的清苦远比学术的荣誉更让人值得掂量一番。因此在许多学生眼中,选择冷门专业就等于把自己放进了冰柜,与五光十色的世界无缘了。貌似冷若冰霜的基础性学科,其实也有火热的激情需要有心人来点燃。
冰霜美人魅力宝典信条一:名师引路如坐春风
和经管类等专业的学生比,基础性学科的同学仿佛更重视学校里的时间。一方面,基础性学科配备的老师一般都是学术功底深厚,人文造诣颇深的学者,甚至在许多学校里有多位享誉学界的大师坐镇授课。在那些不大知名的学校里,基础类学科由于开设时间长,积累下很深厚的人文底蕴,也有众多的优秀老师。可能一所地方的师范类学校也许在经管法商类专业上叫不响名号,但是在文学历史哲学教育等学科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据说江南大学的姚淦铭老师开讲座的时候,许多市委领导自己步行来到同学中间聆听国学弘音。江南大学的文学院只有两个本科专业,人数在全校都属于稀有动物,不大受人瞩目,但却着实让人羡慕。姚老师已经应邀在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王国维学术之境界》及《老子与百姓生活》19场,在上海电视台《文化中国》讲《孔子》系列30集,不知道有多少其他专业的学生向往文学院。除了厦门大学讲三国的易中天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讲《论语》的于丹教授,河南大学品汉代风云人物的王立群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说慈禧的隋丽娟教授也同样有众多的“粉丝”。在他们口中,历史如星河般灿烂,中华文化如溪流般浸润人心。大学的灵魂在于众多名师,那些基础学科虽然看似冷峻晦涩让人退避三舍,但却由许多名师如星辰一般指引前路,也未尝不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冰霜美人魅力宝典信条之二:快乐生活 享受人生
大学难道就一定是要把自己首先放到四年后的就业定位上?那大学和职业技术学校有何区别?许多愤青这样拷问自己,拷问大学。不过,这样的问题一定不是人文基础类学生所提出的。因为在他们看来,用更多的时间去体验智慧的乐趣才更有价值。
前一阵“红学”浪潮风起云涌,许多原本对红楼梦只是一知半解或者浮光掠影接触过一些的人也重拾经典,从电视、广播和各种报刊书籍中寻找钻研的乐趣。冷门专业的学生这个时候可就是乐在其中了,当电视上各位红学研究者分析曹雪芹的生平以及书中原型的时候,某位中文系老师竟然抛出惊人理论:曹雪芹并不是该书的原作者,曹雪芹乃是“抄写勤”的谐音,历史上其人仅仅是《红楼梦》的整理者,并举出一系列的研究证据来说明。哲学系的老师则用各个流派的哲学理论来分析红楼群芳,妙玉的柏拉图式爱情世界,探春的实用主义倾向,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教育学的同学则会接触许多心理实验,到山区支援教育,到学校去实地访谈,也有许多趣闻。中文系的课来旁听的人最多,其中不乏计算机、物理、化学等纯理科的同学,中国文学史、鲁迅精读、传记文学、宋词赏析等等,引人入胜。
别以为这些冷门专业的同学缺乏经济头脑和实践能力,只能当当家教赚点外快,许多人都在报刊杂志当起兼职编辑或者给网站媒体做文字策划挑起了大梁。而在文化生活方面,这些专业的学生照样过得有声有色。一位已经毕业并在某大型报业集团当记者的师兄这样说:“大学四年,要么学的开心,要么玩的开心,毕竟大学只有一次,而在今后的日子里,学习和玩耍的机会都不大多了。”
冰霜美人美丽宝典信条三:韬光养晦一鸣惊人
冷门学科之所以冷,一个重要原因是四年后的就业情况冷,一方面刚开始工作的待遇没有经济、管理、外贸等行业高,另一方面岗位供应量也没有这些专业多。不过,冷门学科的学生数量也相对很少,与连年扩招的热门专业学生数相比,历史、哲学等专业真是小巫见大巫。学生少,师资配备就相对充裕,这样不仅保证了学生四年里的学习质量,而且也为更深入地传承学术精神打下基础。
冷门专业学生继续深造的比例大大超过其他专业,在某些学校,考研和保送研究生的比例甚至达到一半以上,其他人在进入中小学校或者文化机构以后在一两年里也纷纷读研回炉深造。
中国是一个特别重视教育的国家,某些职业比如教师、 公务员,特别重视从业者的学历,有些地区为了吸引高学历人才,专门对硕士和博士开出非常优惠的条件希望招徕其为地方服务。虽然冷门专业攻读时间长,需要长久的蛰伏,看似是一种雪藏,但是积年之后的一飞冲天也着实让人激动不已。有的人把冷门专业继续深造看成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人文精神博大精深,仅仅靠本科阶段一些泛泛的基础性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为人传道授业解惑,没个十年八年的心得体会显然没有说服力。平时我们看到冷门专业的学生总是一副“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既访名山”的超然态度,其实他们是身怀利器的才子,书到用时方显英雄本色。
热情似火,可以燃烧起明天的希望;冷静如冰,可以思考清未来的道路。不过,热情过后也许是空虚与孤寂;而太过冷酷,也会走向离群索居的极端。凡事都有个度,要讲究火候,拿捏分寸,选爱人如此,选专业更是如此。不能陷入热恋中不能自拔,也不要掉进雪洞里丧失信心。不管是读什么专业,都要慎防“冰火两重天”。
误区一:热情过度,高枕无忧
热门专业,热门学校,热门地区,这个情况应该足以维持热恋的温度了吧?很多同学高考后就以为自己选了热门专业,再加上其他的附加条件,可以不用担心四年后的发展。这就大错特错了,要想让热度一直保持,除了以上分析的一些因素以外,外语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甚至必要的机会都是很关键的。明明自己性格内向,却选择了经管类等经常需要与人交流的专业;明明对语言类没兴趣,却选择了外语、新闻等专业,很容易造成厌学情绪,浪费四年。再加上自己的定位出现问题,明明不知道自己的特点和适合的工作在哪里,却挑三拣四,白白错过了许多大好机会。一旦遭受打击,很容易信心全无,从热情转向冷漠。
误区二:冷门专业就一定冷 热门专业就一定热
有的人认为,读了历史、哲学等冷门专业,就一定找不到工作。其实从短期看,这些专业的学生很多只是不愿意就业,并不等于找不到工作。师范类院校的就业情况来看,基础学科的就业形势都很不错,而综合类院校如果统计两年以内的就业情况,大部分也都有了满意的工作。所谓找不到工作,仅仅是暂时性的或者说是在自我调整阶段。而许多热门专业,在某一地区的某一行业或者部门可能已经是饱和,而连年的扩招根本无法保证学生的专业素质,许多学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只能是“咫尺之间,无缘对面”。并不是没有岗位,也不是岗位要求太高,是自身的能力达不到要求,用人单位不想用也不敢用这些热门专业的应届毕业生。
误区三:报冷专业就选最“冷”的 报热专业就选做“热”的
许多学生认为,既然自己的分数不够那些热门专业,索性就选个最冷门的专业来上,所以就在自己的专业志愿第一栏上填下考古学、博物馆学、 图书馆学等学科。或者自恃分数高,第一档填了金融、国贸等专业之后下面全部空白并且不服从专业调剂。冷专业之所以冷,是因为招生人数比较少,就业形势平稳,如考古、博物馆学等专业开设的学校就很少,其开设的课程与字面上所理解的也大相径庭。再者说,冷专业并不等于就一定冷分数,毕竟人文基础类学科还是有很多追求者凭着兴趣第一志愿报考的,一旦扎堆,落败的自然是形势估计错误的人。同样,一山更比一山高,热专业竞争激烈,还得要稳中求进为好。
分析了这么多,其实道理很简单,买东西要“选最好的不选最贵的,选最好的不如选最适合自己的”。同样,选专业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兴趣是人生最好的导师。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不管是热情如火还是冷若冰霜,最终都要为四年之后的再一次选择做好准备,没有持久的兴趣做保证怎么能坚持得下来?走过热恋期的快乐,跨越冷藏期的寂寞,我的专业在哪里?牢记秘诀与宝典,困难自然迎刃而解。
哈尔滨医科大学 田文媛 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杨宝峰 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孙殿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主任 曹景文 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 曹德品 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 傅松滨 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 刘文川 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 李兰芝 哈尔滨医科大学工会主席 赵炜明 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 马宏坤 哈尔滨医科大学纪委书记 袁重胜 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 赵光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党委书记 杨宝田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校长 张 君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党委副书记 张铁辉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副校长 曹德龙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副校长 李雅荣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工会主席 宋印利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副校长 孙宏丽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副校长 周郁秋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校长助理 哈尔滨医科大学 历任校党委书记(建国后)
韩 靖(1949年)
季中朴(1951年)
黄耕夫(1958年)
周 旋(1972年)
王禹明(1974年)
刘守忠(1981年)
程锡绎(1985年)
李士杰(1997年)
金连弘(2000年)
姜洪池(2001年)历任校长(建国后)
李 鄂(1949年)
季中朴(1951年)
李亭植(1955)
张一民(1967年)
周 旋(1972年)
王禹明(1974年)
李亚非(1978年)
刘守忠(1981年)
于维汉(1983年)
隋永起(1984年)
金 铮(1989年)
金连弘(1997年)
杨宝峰(2001年)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
历任书记 历任校长 代成彬 (1958年)郝梅春(1958年6月) 张 杰(1961年) 李大刚(1961年)张 杰(1963年) 高化民(1964年3月) 王子林(1964年3月)毕建廷(1969年3月)金耕男(1972年7月) 王 勤(1974年5月) 王 勤(1974年5月) 李成富(1977年5月) 张英康(1977年5月)周德琮(1982年12月) 张立才(1982年12月) 周德琮(1985年4月) 武玉俭(1985年4月) 陈锦书(1992年8月) 武 玉俭(1992年8月) 张士学(1994年9月) 高富和(1994年9月)刘文川(2003年5月) 尹克森(2005年3月) 刘 泓(2006年3月) 朱大岭(2010年11月)
补水效果好的护肤品排名:玉兰油/Olay、欧莱雅、雪花秀、科颜氏/Kiehl's、倩碧/Clinique、雅诗兰黛、兰芝/Laneige、兰蔻/Lancome、自然堂/CHANDO、后/Whoo,其中雅诗兰黛护肤品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喜爱。
雅诗·兰黛全球最大的护肤、化妆品和香水公司之一,与其创始人同名。雅诗兰黛公司创立于1946年,主要面向大众人群消费者,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强》揭晓,雅诗·兰黛排名第227。
雅诗·兰黛的前半生大都是一个谜,她出生于一个犹太人家庭,她生来就厌恶自己的犹太移民身份,一直拼命想成为百分之百的美国人,1946年雅诗兰黛夫人创立了雅诗兰黛,以自己的名字而命名的公司。
精致优雅
雅诗兰黛的产品风格是精于研发和精致优雅,它的主题产品有护肤品、彩妆和香氛产品,这些化妆品、护肤品和香氛产品适合东方人士。雅诗兰黛的产品在中国大陆各大城市的雅诗兰黛专柜销售,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哈尔滨、长春和南京等。
雅诗兰黛公司底下还有其他的分支品牌,比如倩碧、阿拉米斯、芭比·波朗、马克、原创、简、唐娜·卡兰等。2011年6月2日,雅诗兰黛集团宣布其位于中国上海的雅诗兰黛集团亚洲研发中心落成,产品涵盖广泛的女士护肤品以及男士香水和护肤品。
—雅诗兰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