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兰和姓蓝有什么区别?

姓兰和姓蓝有什么区别?,第1张

两个都是有的。下面是姓名起源:

蓝(L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任蓝县尹(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又称蓝尹亹。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以“蓝”为姓。

2、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为蓝(即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君,他的后代遂以封邑地名为姓,称蓝姓。

3、出自赐姓。据《蓝氏族谱》则将得姓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族谱载,蓝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遗裔”,汝南堂名源此。

当代不少地方,习惯上把蓝姓与兰姓混为一谈,即把蓝字作为兰字的简化字使用。事实上,古蓝姓与兰姓,在历史上完全是两个姓氏,蓝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统源流。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

兰姓(lán)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属于以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姬兰是周厉王之子姬友(郑桓公)的裔孙,其支庶子孙中,有以王父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的大夫,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东二十五公里),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拔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

①鲜卑族拓拔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②拓拔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

③拓拔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④拓拔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

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第八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②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②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第十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回族人物志·元》中记载,回族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

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七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子孙因其名兰,遂以兰为氏。

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兰姓

兰姓,没有被宋代《百家姓》收录

兰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一·寻根溯源

兰姓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乃周文王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郑国穆公名兰,支庶以王父名为氏。

2·春秋时,楚有大夫食采于兰(故城在今山东枣庄东五十里),其后以邑为氏。

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据《后汉书》所载,三国时,南匈奴贵族四大姓(即呼延、须卜(卜)、乔、兰)中有兰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代北鲜卑乌落兰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单姓兰;元代蒙古族姓喀喇氏,祖名阿尔斯兰,子孙遂以兰为姓;裕固族兰恰克氏,汉姓为兰;今彝、土家、满、回、壮、俄罗斯、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二·得姓始祖

姬兰。即郑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下传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郑穆公即位。传说穆公之母生穆公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的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产下一子,遂将其子取名为兰。姬兰在位二十二年,死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为氏,称兰姓。他们尊姬兰为其得姓始祖。

三·繁衍播迁

郑穆公时,郑国已迁都于新郑(今属河南)。公元前三七五年郑为韩所灭。兰姓子孙纷纷外迁,大多西迁陈(都城今河南淮阳)、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间地。此后至秦汉,兰姓基本上在中原一带繁衍发展。两汉时,见诸史册之兰姓仅有武陵太守兰广和兰夫人,且只有只言片语,让人难知其详。魏晋南北朝时,先秦有将军兰殊,南朝有兰子云,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兰钦、兰夏礼父子。可见此际已有兰姓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唐有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人兰冲虚。所有这些史实证明,今重庆、江苏等南方亦有了兰姓人活动的身影。兰姓郡望(郡望是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有中山、东莞、汝南,这说明在唐代及其以前兰姓曾长期称盛于今河北定州,山东莒县、河南平舆一带。宋元之际,兰姓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灾等原因始大举播迁江南各地,广泛分布于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元末,山西因处于表里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对当时中原、江东一带饱受战火的老百姓而言,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兰姓繁衍得较为兴盛。明初,山西兰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锐减。清初,伴随湖广填四川的运动,两湖之兰姓入迁四川。明、清两代,始有沿海之兰姓飘洋过海,或迁居台湾,或迁居东南亚各地。如今,兰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福建、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兰姓约占全国汉族兰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七。

四·郡望堂号

兰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中山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

2、汝南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平舆(今河南平舆北);

3、东莞郡,汉为城阳郡,晋改称东莞,治所在莒(今山东莒县),后又改为东安。

堂号: “中山”、“平水”、“东莞”等。

两个都是有的。下面是姓名起源:

蓝(L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任蓝县尹(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又称蓝尹亹。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以“蓝”为姓。

2、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为蓝(即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君,他的后代遂以封邑地名为姓,称蓝姓。

3、出自赐姓。据《蓝氏族谱》则将得姓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族谱载,蓝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遗裔”,汝南堂名源此。

当代不少地方,习惯上把蓝姓与兰姓混为一谈,即把蓝字作为兰字的简化字使用。事实上,古蓝姓与兰姓,在历史上完全是两个姓氏,蓝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统源流。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

兰姓(lán)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属于以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姬兰是周厉王之子姬友(郑桓公)的裔孙,其支庶子孙中,有以王父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的大夫,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东二十五公里),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拔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

①鲜卑族拓拔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②拓拔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

③拓拔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④拓拔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

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第八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②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②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第十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回族人物志·元》中记载,回族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

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七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子孙因其名兰,遂以兰为氏。

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姓兰姓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在周宣王执政时期,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郑国传至周襄王姬郑二十五年(郑穆公姬子兰元年,公元前627年),郑桓公的孙子姬子兰即位。传说,郑穆公之母在生他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地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即产下一子,遂将其取名为“兰”。姬子兰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子孙中有的以王父之名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文字简化改革之后,兰氏简笔为兰氏,史称兰氏(兰氏)正宗。

兰氏族人大多尊奉郑穆公姬子兰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芈兰(熊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敕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大夫,在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所封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第五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跋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

①鲜卑族拓跋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②拓跋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

③拓跋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④拓跋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

第六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

第七个渊源

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第八个渊源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②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第九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②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第十个渊源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

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回族人物志·元》中记载,回族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期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子孙因其中文音译名兰,遂以兰为氏。

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第十二个渊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瑶族、畲族、苗族、傣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兰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兰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兰[兰、阑、栏、斓,读音作lán(ㄌㄢ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属于以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姬兰是周厉王之子姬友(郑桓公)的裔孙,其支庶子孙中,有以王父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的大夫,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东二十五公里),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拔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

①鲜卑族拓拔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②拓拔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

③拓拔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④拓拔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

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第八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②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②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第十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回族人物志·元》中记载,回族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

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七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子孙因其名兰,遂以兰为氏。

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二得姓始祖

姬兰。即郑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下传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郑穆公即位。传说穆公之母生穆公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的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产下一子,遂将其子取名为兰。姬兰在位二十二年,死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为氏,称兰姓。他们尊姬兰为其得姓始祖。

三迁徙分布:

兰氏人口总数在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二百六十六位。

郑穆公时,郑国已迁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为韩国所灭。兰氏子孙纷纷外迁,大多西迁陈(都城今河南淮阳)、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间地。此后至秦汉,兰氏基本上在中原一带繁衍发展。

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兰氏仅有武陵太守兰广和兰夫人,且只有只言片语,让人难知其详。魏晋南北朝时,先秦有将军兰殊,南朝有兰子云,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兰钦、兰夏礼父子。可见此际已有兰氏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

唐朝时期有涪州人(今重庆涪陵区)兰冲虚。证明在重庆、江苏等南方亦有了兰氏人活动的身影。兰氏曾长期称盛于今河北定州,山东莒县、河南平舆一带。

宋、元之际,兰氏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灾等原因始大举播迁江南各地,广泛分布于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元朝末期,山西因处于表里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对当时中原、江东一带饱受战火的老百姓而言,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兰氏繁衍得较为兴盛。

明朝初期,山西兰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锐减。

清朝暑期,伴随湖广填四川的运动,两湖之兰氏入迁四川。明、清两代,始有沿海之兰氏飘洋过海,或迁居台湾,或迁居东南亚各地。

如今,兰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福建、江西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兰氏人口总数约占全国兰氏人口的57%,而今在青海省就有兰氏村九个:互助县有兰家寨、兰家沟、三个兰家村,大通县有兰冲、上、下兰冲村,湟源县有兰占巴村。

四郡望堂号

兰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中山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2、汝南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平舆(今河南平舆北);3、东莞郡,汉为城阳郡,晋改称东莞,治所在莒(今山东莒县),后又改为东安。

堂号:

“中山”、“平水”、“东莞”等。

五历史名人:

兰澍华:(公元1933~今),宁夏银川人。著名电力设计专家。

兰刚认:(公元1935~今),香港人。著名五官医学专家。主任医师。香港国际传统医学会理事,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顾问编委。

兰 光:(公元1935~今),原名栾光普;吉林东丰人。著名现代作家。解放前在东丰县读小学。

兰刚认:(公元1935~今),山西稷山人。著名妇幼保健专家。山西省稷山县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兰旭琳:(公元1937~今),壮族,原名兰芝任;广西都安人。著名电气专家。

兰秀统:(公元1939~今),壮族;广西来宾人。著名劳资工作者。

兰惠源:(公元1939~今),山西山阴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兰玉璧:(公元1939~今),山西山阴人。著名林业工作者。

兰 海:(公元1944~今),原名兰祥礼,生庆人。著名机械技术革新者。

兰彩风:(公元1944~今),陕西千阳人。著名医务工作者。

兰德林:(公元1944~今),辽宁锦县人。著名财经工作者。

兰佩芳:(公元1944~今),女,辽宁鞍山人。著名财经工作者。

兰凤林:(公元1946~今),辽宁阜新人。著名基础教育家。

兰宗仁:(公元1947~今),安徽利辛人。著名中医主任医师。

兰俊官:(公元1947~今),蒙古族;内蒙古托克托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兰学良:(公元1948~今),四川泸县人。著名中医主任医师。

兰生强:(公元1949~今),回族;内蒙古和林人。著名中共地方党务工作者。

兰 廷:(公元1949~今),吉林挑南人。著名地方企业家。

兰洪英:(公元1953~今),女,河北蔚县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兰武吉:(公元1953~今),壮族。著名中医医师。

兰汝维:(公元1954~今),壮族,贵州安顺普定人。著名乡村医生。

兰 忠:(公元1955~今),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著名地方房管工作者。

兰存贵:(生卒年待考),蒙古族;内蒙古察右前旗人。著名中共地方党务工作者。

兰风雨:(公元1955~今),河北玉田人。著名中共地方党务工作者。

兰坤祥:(公元1957~今),蒙古族;内蒙古多伦人。著名建筑工作者。

兰祥义:(公元1958~今),四川富顺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兰彩苹:(公元1959~今),女;新疆乌鲁木齐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兰 侠:(公元1960~今),1960年7月生,天津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专家。

兰 毅:(公元1962~今),蒙古族;内蒙古和林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兰 风:(公元1964~今),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工作者。

兰云军:(公元1964~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教育家。

兰林华:(公元1933~今),河南洛阳人。著名中医医生

兰国永:(公元1963~今),祖籍河南,著名中医师 陕西铜川脉管炎专科医院院长 市政协委员 印台区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属于以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姬兰是周厉王之子姬友(郑桓公)的裔孙,其支庶子孙中,有以王父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的大夫,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东二十五公里),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拔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

  ①鲜卑族拓拔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②拓拔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

  ③拓拔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④拓拔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

  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第八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②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②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第十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回族人物志·元》中记载,回族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

  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七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子孙因其名兰,遂以兰为氏。

  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兰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兰[兰、阑、栏、斓,读音作lán(ㄌㄢ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属于以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姬兰是周厉王之子姬友(郑桓公)的裔孙,其支庶子孙中,有以王父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的大夫,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东二十五公里),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拔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

①鲜卑族拓拔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②拓拔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

③拓拔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④拓拔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

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第八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②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②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第十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 ,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 人物志·元》中记载, 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

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七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子孙因其名兰,遂以兰为氏。

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 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二得姓始祖

姬兰。即郑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下传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郑穆公即位。传说穆公之母生穆公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的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产下一子,遂将其子取名为兰。姬兰在位二十二年,死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为氏,称兰姓。他们尊姬兰为其得姓始祖。

三迁徙分布:

兰氏人口总数在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二百六十六位。

郑穆公时,郑国已迁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为韩国所灭。兰氏子孙纷纷外迁,大多西迁陈(都城今河南淮阳)、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间地。此后至秦汉,兰氏基本上在中原一带繁衍发展。

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兰氏仅有武陵太守兰广和兰夫人,且只有只言片语,让人难知其详。魏晋南北朝时,先秦有将军兰殊,南朝有兰子云,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兰钦、兰夏礼父子。可见此际已有兰氏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

唐朝时期有涪州人(今重庆涪陵区)兰冲虚。证明在重庆、江苏等南方亦有了兰氏人活动的身影。兰氏曾长期称盛于今河北定州,山东莒县、河南平舆一带。

宋、元之际,兰氏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灾等原因始大举播迁江南各地,广泛分布于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元朝末期,山西因处于表里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对当时中原、江东一带饱受战火的老百姓而言,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兰氏繁衍得较为兴盛。

明朝初期,山西兰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锐减。

清朝暑期,伴随湖广填四川的运动,两湖之兰氏入迁四川。明、清两代,始有沿海之兰氏飘洋过海,或迁居台湾,或迁居东南亚各地。

如今,兰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福建、江西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兰氏人口总数约占全国兰氏人口的57%,而今在青海省就有兰氏村九个:互助县有兰家寨、兰家沟、三个兰家村,大通县有兰冲、上、下兰冲村,湟源县有兰占巴村。

四郡望堂号

兰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中山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2、汝南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平舆(今河南平舆北);3、东莞郡,汉为城阳郡,晋改称东莞,治所在莒(今山东莒县),后又改为东安。

堂号:

“中山”、“平水”、“东莞”等。

五历史名人:

兰澍华:(公元1933~今),宁夏银川人。著名电力设计专家。

兰刚认:(公元1935~今),香港人。著名五官医学专家。主任医师。香港国际传统医学会理事,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顾问编委。

兰 光:(公元1935~今),原名栾光普;吉林东丰人。著名现代作家。解放前在东丰县读小学。

兰刚认:(公元1935~今),山西稷山人。著名妇幼保健专家。山西省稷山县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兰旭琳:(公元1937~今),壮族,原名兰芝任;广西都安人。著名电气专家。

兰秀统:(公元1939~今),壮族;广西来宾人。著名劳资工作者。

兰惠源:(公元1939~今),山西山阴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兰玉璧:(公元1939~今),山西山阴人。著名林业工作者。

兰 海:(公元1944~今),原名兰祥礼,生庆人。著名机械技术革新者。

兰彩风:(公元1944~今),陕西千阳人。著名医务工作者。

兰德林:(公元1944~今),辽宁锦县人。著名财经工作者。

兰佩芳:(公元1944~今),女,辽宁鞍山人。著名财经工作者。

兰凤林:(公元1946~今),辽宁阜新人。著名基础教育家。

兰宗仁:(公元1947~今),安徽利辛人。著名中医主任医师。

兰俊官:(公元1947~今),蒙古族;内蒙古托克托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兰学良:(公元1948~今),四川泸县人。著名中医主任医师。

兰生强:(公元1949~今), ;内蒙古和林人。著名 地方党务工作者。

兰 廷:(公元1949~今),吉林挑南人。著名地方企业家。

兰洪英:(公元1953~今),女,河北蔚县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兰武吉:(公元1953~今),壮族。著名中医医师。

兰汝维:(公元1954~今),壮族,贵州安顺普定人。著名乡村医生。

兰 忠:(公元1955~今),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著名地方房管工作者。

兰存贵:(生卒年待考),蒙古族;内蒙古察右前旗人。著名 地方党务工作者。

兰风雨:(公元1955~今),河北玉田人。著名 地方党务工作者。

兰坤祥:(公元1957~今),蒙古族;内蒙古多伦人。著名建筑工作者。

兰祥义:(公元1958~今),四川富顺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兰彩苹:(公元1959~今),女;新疆乌鲁木齐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兰 侠:(公元1960~今),1960年7月生,天津人。著名中国人民 工程专家。

兰 毅:(公元1962~今),蒙古族;内蒙古和林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兰 风:(公元1964~今),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著名中国人民 军医工作者。

兰云军:(公元1964~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教育家。

兰林华:(公元1933~今),河南洛阳人。著名中医医生

兰国永:(公元1963~今),祖籍河南,著名中医师 陕西铜川脉管炎专科医院院长 市政协委员 印台区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4662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4
下一篇2023-09-24

随机推荐

  • 妮维雅控油保湿啫喱和欧莱雅控油保湿啫哩

    控油效果来说绝对是妮维雅的。欧莱雅的效果还不如UNO的那款乳液。不过要是让我来说,我还是最喜欢UNO的,是最舒服的一款,性价比极高。其实控油这种东西,你都不能指望太长时间。我们都是天生的这种体制啊。就算是控油比较不错的妮维雅的,比其他的好,

    2024-04-15
    42000
  • nivea是什么牌子

    Nivea这个牌子是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的一个身体护理产品的品牌,从1911年成立,在1994年正式的进入中国所以整体来说,护肤的历史还是比较多的,而且涵盖的方面是比较多的,有男士的护肤系列,女士的护肤系列,另外还有洗发水,面部护理和身体护理

    2024-04-15
    46300
  • 润唇膏哪个牌子好?

    迪奥变色唇膏,科颜氏润唇膏,欧舒丹经典乳木果润唇膏。祖马龙 Jo Malone VE润唇膏,CHICCA 保湿润唇精华都很好。1、迪奥变色唇膏这款今年除了很多颜色,但是最百搭的还是001和004色,它很滋润,能够根据体温而变色,极致润泽,质

    2024-04-15
    45700
  • 初中生长了粉刺青春痘,摸的话有点疼,能不能用妮维雅控油祛痘的洗面奶

    嘿!小可爱,听说你长了粉刺青春痘,摸一下还有点疼呢。你想知道能不能用妮维雅控油祛痘的洗面奶对吗?让我来告诉你答案吧!我要说的是,妮维雅控油祛痘的洗面奶是可以帮助改善粉刺青春痘问题的。这款洗面奶是专门为油性和痘痘肌肤设计的,具有控油和祛痘的功

    2024-04-15
    36300
  • 洁面乳和洁面晶露有什么区别?

    洁面乳和洁面晶露是两种常见的洁面产品,它们有许多不同之处。洁面乳通常更加滋润,适合肌肤干燥的人使用。它含有大量保湿成分,在洗脸的同时能够滋润肌肤,使之保持水分。相反,洁面晶露则更适合油性或混合型肌肤使用,因为它可以深入清洁毛孔,去除多余的油

    2024-04-15
    26700
  • 妮维雅防晒隔离润肤露spf30pa++是物理防晒还是化学防晒?防晒时间是多少?

    您好,知我药妆肌肤顾问很高兴帮助您。SPF是防晒指数(SunProtection Factor )的英文缩写,是防晒护肤产品对紫外线防护能力的大小。 SPF指数越高,对皮肤给予的保护能力就越大。SPF值不同,表示有效防晒的时间也不同。具体为

    2024-04-15
    24800
  • 欧诗漫珍珠白凝乳和珍珠白保湿乳的区别

    欧诗漫珍珠白凝乳和珍珠白保湿乳的区别:1、欧诗漫珍珠白保湿乳液是一种液体,而欧诗漫珍珠白保湿凝露属于面霜类,保湿乳液的质地通常都比较轻盈,而且还比较清爽,涂抹在脸上并没有粘稠感,但保湿凝露与乳液不同,保湿凝露质地比较厚重,擦在脸上有粘腻感。

    2024-04-15
    347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