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芝无疑是本文的女主角,她富有教养、聪慧美丽、勤劳善良、柔顺刚强、从容持重。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并用一死表示她对爱情的忠贞。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文章开头第二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中,作者用铺陈的手法从13岁说到16岁,写出了她的聪明能干、知书达理,而且强调了刘兰芝多才多艺,举止得体很有教养。这样一个有教养的女子在当时肯定是不可多得的,但是焦母竟然还嫌兰芝不好,处处找她麻烦,还要休她,这也充分表现了焦母的蛮横无礼。
兰芝虽然表面上是个温柔又柔弱的女子,但她的内心是十分刚毅的。她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面对焦母蛮横的驱逐,她自请回家,体现了她的刚强和反抗精神。在要离开焦家的时候,她还不忘要“严妆”。“严妆”是她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文中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腰、耳、指、口、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兰芝的外在美,更表现了她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有大家闺秀风度,在这种时候依然沉着、冷静、镇定自如。不过,我想她的内心现在一定是万分惆怅,痛苦悲伤,但她不会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这也说明了她的倔强好胜。
在兰芝“上堂拜阿母”的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知书达理谦逊的修养。她不愿在蛮横无礼的婆婆面前显出一幅蓬首乞怜的面貌,更不愿用泪水博得同情。她对焦母说的那段话彬彬有礼、委婉含蓄,表面像是自责,实际上是对焦母的嘲讽和抗议,显示了她勇于面对不幸的遭遇,毫不示弱的刚毅性格。然而这个刚毅的女子却在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体现了她感情中贤惠温柔的一面。
在爱情上,兰芝忠于她和焦仲卿的爱情。她用“磐石”和“蒲苇”作比,以示二人矢志不渝的感情。在众多上门提亲的人面前,她没有动摇。“第五郎”这样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她毫不在意,这也表明了她不追求荣华富贵,只为“蒲苇纫如丝”的忠贞的誓言。而最终她也忠于誓言,在婚礼上用死捍卫了自己的爱情。
o(∩_∩)o 希望能帮助到你!
o(∩_∩)o ★★★★★请及时给予好评或采纳,万分感谢! (^__^)
诗歌开篇便以刘兰芝的口吻向读者展示其良好的个人素养:“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结合后来兰芝见焦母之前的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一个美丽聪慧的女性形象便现于眼前。这里首先描绘的是刘兰芝这一艺术形象清新明丽、素洁淡雅的外表美,给人一种清爽利索的感觉.表现了兰芝美得大方.娇柔得体的外在魅力,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美丽端庄的传统女性形象,符合人们传统的审美心理习惯。
但诗歌没有停留于外表的描绘上。从“鸡鸣人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到“左手持刀,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我们不难发现:兰芝不仪美丽.而且勤劳能干。尤为令人叹服的是兰芝离别前将旧物留与丈夫留念的那番话语:“妾有绣腰襦。葳蕤白生光。缸岁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尽管这段描写是更多地传达了兰芝“时时为安慰,久久奠相忘”的美好期待,但透过这份深情,我们不应该忽略其所体现的兰芝的理家之才。能使如此琐碎的用品
,且物尽其用的人,其生活态度自然是相当严肃的。
诗歌将兰芝身上所具有的中国妇女勤劳肯干、
的传统美德尽力突现,塑造出广大人民理想中美好女性的典型形象,使兰芝这一形象深深地留在广大读者的脑海中。兰芝身上散发着中国女性传统美德的馨香.体现了中国人民干百年来所形成的强烈的生命热情及不屈的生存意志。因此,人们由喜爱而同情,由同情到悲叹,由悲叹进而为无尽的惋惜,从而使作品的悲剧意义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抄来的,觉得写的不错。
1、刘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一个“故”字,既画出了焦母故意挑剔的凶恶,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语气委婉而率真,性格柔顺却刚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请遣归,一则因不堪凌虐,再则因深知遣归之势,不能挽回平日,兰芝是如何的忍辱负重;眼前,又是怎样的迫不得已!激愤之情,溢于言表;难言之隐,尽含其中兰芝辞别:“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有礼有节,举止得体大道分手:“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表现了对爱情的坚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预知有变,五内如焚可见兰芝的洞察力和反抗精神。
2、焦仲卿,诗歌通过仲卿的“口中语”表现了他忠厚和逐渐发展的反抗性格,“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不仅表达了他和兰芝笃深的感情,也委婉地表示了若遣此妇,不复再娶的态度“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言虽恭敬,骨子里藏着叛逆精神,无怪乎“阿母得闻之”,要“槌床便大怒”了“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从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格已经完成:“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这番话,无异晴天霹雳,对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多么有力的一击。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尾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鸳鸯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刘兰芝应该生活在属于小家碧玉式的家庭里,诵书学艺,并不完全是依照“女子无才便是德”生活。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有一身的才技与知识,能织素,能裁衣,还会演奏乐器,甚至能诵读诗书的好女子,嫁到焦家后刘兰芝更是举动有度,知书达礼,行事有章法,但她的婆婆需要的不是一个知书识礼的媳妇,而是一个可堪其驱使的(无知无识的)下人,需要一个没有思想,没有个性,没有权利,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的工具。
我们知道刘兰芝是一个有主见的女子,她受过一定的教育,美丽、聪敏、能干。但她不只是才貌双全,更是一个秀外慧中、外柔内刚有着倔强性格的女子。她深深的意识到了自身的悲苦与不幸,对自己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非常清晰的看到了自己与婆婆之间矛盾的症结所在。当她洞察了婆婆不容自己的决心,不等对方开口便主动提出接受驱遣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要知道在封建制度社会,被夫家休回是最不光彩的事,但是为了维护和尊重自己的人格,刘兰芝不愿与封建礼教妥协。她勇敢的承受起了最悲惨的命运,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尊严,也表现了她遇事沉着、果断、冷静的性格特征。她宁可自己要求被遣送归家,也决不被焦母赶回家,没有表现出半点乞求怜悯的可怜相。
而后文与焦母告别这一段更能表现刘兰芝刚强的性格。在封建社会,妇女被婆家赶出去是一件十分丢人的事,可刘兰芝在离开焦家时却刻意打扮自己:“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伴细步,精妙世无双。”以严妆的姿态出现在焦母目前。其实,刘兰芝根本无心于服饰,无意于容颜,可是她不愿蓬头垢面地见焦母,不愿哀声叹气地上家堂,不肯在压迫者面前表现出软弱和狼狈。当刘兰芝满怀冤屈“上堂谢阿母”, 面对堂上“怒不止”的焦母,刘兰芝镇定从容。尽管她心里淌血、胸中燃火但她不形于色,没有在焦母面前掉下一滴眼泪,流露出半点可怜相。一席“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说得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乍一看来,只是自惭和求遣之意,而实际上却是一种婉约之词,它棉里藏针,柔中有刚,其中蕴含着刘兰芝的不平与愤怒,很好地体现了兰芝的教养与倔强的性格,遇事有主见,行为举止有礼有节,处处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展现了一个凛然不可侵犯刘兰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