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吴天六年(909年),权臣徐温派其养子徐知诰来管辖金陵。3年后,徐知诰以功升任州刺使,于天十一年(914年)开始修造州城,并建大都督府。此后,公元920年,徐温派遣陈彦谦主持修建过金陵府城,但规模不是很大。杨吴太和四年(932年)八月,已经取得杨吴军政大权的徐知诰“广金陵城周围二十里”,拓宽了原有城墙,并增筑了羊马墙。同时,征发民丁沿城开挖护城河,就是后来的“杨吴城濠”。当时,在城北门玄武门外护城河上还修有一座石桥,称为玄武桥。
937年,徐知诰接受杨吴禅让,正式称帝,国号南唐,改金陵府城为江宁府城,并大规模修筑都城。南唐的金陵新城,周长达到12公里半,“西据石城,南接长干,东连白下桥(即今大中桥),北限玄武桥。”据考证,南唐金陵新城墙基阔三丈五尺,顶宽二丈五尺,高二丈五尺,开城门八座:南门、下水门、龙光门、栅寨门、西门、玄武门、东门、上水门。玄武门就是南唐都城的北门,玄武门外北护城河上的玄武桥,因此又被称为北门桥。南唐金陵新城的范围,延续至宋、元时期,直到明初才有所改变,在南京城市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北门桥所跨河道,是杨吴时代的城北护城河,俗称“杨吴城濠”。北门桥下的杨吴城濠水,源自秦淮、青溪和五台山以东之水。如今广州路南有一条巷子,叫干河沿,它就是原杨吴城濠的北部西段。此城濠水从北门桥向西流入乌龙潭,同秦淮河水相会合。后因西段水源断绝,此段河床干涸,沿河之街,遂被称为“干河沿”。
北门桥南北为传统的商业区。桥南估衣廊旧多估衣铺,北有鱼市街,为市内重要水产集市。明清时期,北门桥是重要的集市贸易场所,有著名的“北门桥市”。太平天国时期,天朝腆店(肉店)和天朝鱼行就设在北门桥。民国初,南京商业只有三个中心点,城南是夫子庙,城北是下关,城中则是北门桥。在古代,北门桥还是沟通南京南北交通的要道。在中山路未修之前,从鼓楼到新街口的干道就是通过北门桥的。
襄阳古城一般指襄阳城(湖北省襄阳城),襄阳城位于汉水中游南岸,襄阳城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雄据汉水中游,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
自刘表莅襄作荆州牧治始,历为州、郡、府、县治。旧城作为军垒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时由原土城改为砖城。襄阳城被历代兵家所看重,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城建筑防御体系之一,也是中国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防御建筑。
襄阳城总长为7322米,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护城河最宽处250米,襄阳城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之说。 襄阳城共有六座大城门,即大北门、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
襄阳城与仲宣楼、鼓楼、襄阳护城河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为中华腹地山水名城。襄阳明清古城墙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城南北长约16公里,东西宽约14公里。明洪武初年维修古城时,汉水南岸北移,为使北城与汉水紧连,加强城东北角防御能力,把城向东北扩展,遂使城周长达73公里,面积达25平方公里。
据考证西汉时期在筑襄阳城的同时开凿了护城河,城池南北长约1.7公里,东西宽1.5公里,护城河宽180米、水面91万平方米。
襄阳护城河平均宽180多米,最宽处250米,是我国最宽的人工护城河,被称为“华夏第一城池”。整个护城河河面宽阔如湖泊,使得襄阳城易守难攻,固若金汤。
--襄阳古城
不可以。天下第一泉景区,包括大明湖、趵突泉、护城河、五龙潭四处公园风景区的各种鱼类均为国有财产,一切捕鱼行为均为盗窃,不可以钓鱼。如果在大明湖钓鱼被民警抓到,会因为盗窃公私财物被行政拘留。大明湖,山东省济南市区湖泊、济南三大历史名胜之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旧城区北部,是由济南众多泉水汇流而成,湖水经泺水河注入小清河。水面面积577公顷,水深平均2至3米。
黄河在开封地段因为流速下降,泥沙沉淀淤积而致使河床高出地面很多,形成了地理上"悬河"的奇观!所以黄河在这里一旦"开封",开封就会被水封了!历史上开封曾被黄河水封过多次
因此以前的开封护城河是非常宽的,但是在解放后开封市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未考虑城墙与护城河为“城池”这一城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部分淤塞河道填平形成街道及居民区。
但是几乎在每个城门处你都可以发现城门与河道的距离是非常近的,这是因为古代吊桥受到长度的限制,因此在城门处,河道就会变窄,到后来政府也无法过多填埋河道,才会形成这种现象。
所以古代的护城河并不是像现在这样距城墙比较远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河道淤积与政府填埋两方面的原因
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3241米,总周长119公里。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个城门都由箭楼和城楼组成。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西安城墙是明朝出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指导下,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城墙自建成后历经三次大的整修。明隆庆二年(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主持修复使土城第一次变成砖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源主持对城墙和城楼作了整修;自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环城公园,从而使这座古建筑焕发了昔日风采,成为西安的一大旅游景观。
● 追忆历史: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传统防御设施。我们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落的袭击。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据史册记载;“鲸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这大约是在距今约45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的隋代。
● 特 点: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 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游览西安古城墙,对形象具体地了解古代战争、城市建设及建筑艺术都很有意义。城门名称由来:西安城墙从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城门发生种种变化。细数这些城门的名称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的沉浮丧衰。
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建于今西大街北广济街东侧,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现址。钟楼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攒尖顶的阁楼式建筑,面积137764平方米,建在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基座下有高与宽均为6米的十字形券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5篇介绍陕西钟鼓楼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介绍陕西钟鼓楼导游词范文(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机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
城墙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城市的传统防御设施。我们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的袭击。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据史册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这大约是在距今约45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龙首塬北麓修建了大兴城。大兴城规模庞大,结构严密。除环绕城市的外郭城城墙外,城内环绕宫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墙,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将隋代的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唐长安城基本上沿袭了大兴城的规模和布局,只是对大兴城进行了扩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逃往洛阳,留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出于军事防守需要,放弃外郭城和宫城,把长安城缩小到皇城之内,以皇城城墙作为长安城的城墙,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长安城规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从此开始了明在西安的统治,也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由于西安在历史的政治、军事地位极高,所以,明王朝在对全国广筑城墙的过程中,对西安城墙的修筑更为重视。朱元璋任命长兴侯耿柄文和都指挥使璞英主持修筑。从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历时8年,西安城墙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墙修筑得高大坚固,西、南两面城墙基本上和唐长安城皇城的范围相同。东、北两面城墙分别向外扩移了三分之一。这座城墙的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南城墙长4256米,北城墙长4262米,西城墙长2706米,东城墙长2886米,周长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墙采用黄土夯打而成。在城墙墙基和墙顶还分别有一层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层。这种三合土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猕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坚硬如石,用镐都刨不动。
西安城墙自明代初年建成后,历代屡有修葺。明穆宗隆庆年间,也就是公元1568年,陕西都指挥使张祉为原来的城墙内外包砌了青砖。清乾隆年间,也就是公元1781年,陕西巡府毕沅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补修。沿旧城墙先围基石后灌脚,再用黄土逐层夯打,至顶部铺砌青砖,并对整个城墙外壁加厚砖面。城墙内每隔40—60米,用青砖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墙顶面雨水,对西安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了环城公园,使这座古建筑重新焕发了昔日风采。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深7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吊桥的桥头两侧有铁环,贯以粗大的铁索与麻绳,系在闸楼上,用滑轮控制升降。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城门是城防体系的重点,也是薄弱点。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战争时,又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明代十分重视完善城门防御设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术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门。明代以前,城门沿袭砖门的过梁式结构。从军事角度看,这种城门的最大弱点是经不起火攻。因此,城门上往往眼设置水池,以防敌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成语。券拱式城门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色青砖结构不仅使得城门更加坚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双方作战,当敌人跨过护城河时,城门却又拦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几个人扛着粗重的木桩前来撞门,要花费好长时间才能将城门撞开,而有时也可能撞不开。明西安城的城门非常坚固,门扇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门须用木材28立方米,重达319吨。门扇上下横匝着9道宽15厘米,厚23厘米的铁条加固,每两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四棱攒顶的铁蘑菇针。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这样密集的钉群,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入。有的城门还在门扇后的城门洞内,设置了拒马桩、陷马坑、铁蒺藜等,进一步阻挡敌人进攻。
为了提高城门防御的保险系数,城门实际上由三重组成,即:闸楼、箭楼和主楼。闸楼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桥,也叫“阙楼”、“樵楼”。象征门阙,兼用来打更。闸楼三面有城墙与主城墙相连,形成一个半月形的立体空间,叫“羊马城”。敌人即使攻入闸楼城门,也好似进入瓮内,会受到来自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城”。箭楼在正中,正面和两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连接起来的也叫“瓮城”,瓮城内可屯兵。无论敌人进入第一瓮城还是第二瓮城,箭楼均可发挥攻击作用。正楼在最里,正楼上面的城楼是城门的主题建筑。城楼距地面高约32米,长432米,三重飞檐,四角高翘,回廊环绕,庄重稳健,是主将镇守指挥的所在。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突出于城墙主体之外,宽20米,长12米的敌台,俗称“马面”。整个城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上面的建筑叫敌楼,两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个立体交叉射击区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远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杀伤射程。而它的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因此,古人有评论说:“有城无台,亦如无城,是城所以卫人,台又所以卫城也。”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备物资。城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整个城墙共有5984个矮雉。垛墙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内侧的矮墙称为“女儿墙”,墙高1米,没有垛口,它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在西安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城楼叫“角楼”。如果你绕城一周,就会发现,城墙的四个角唯独西南角是圆形的,其它三个角是直角,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个角是保持了元代长安城蒙古式风格的转角圆状。明城墙在隋、唐、元代城墙遗址基础上改建而成,范围和唐长安城皇城范围基本相同。
在箭楼与正楼形成的瓮城中,有同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没有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马道11处。登城马道底部道口的门是朱漆的,俗称“大红门”。战争期间,这里是调兵遣将的咽喉要道,必须保证畅通无阻。为防敌人奸细混入城墙守卫部队中,登城马道戒备严密,平时不允许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许闲杂人等靠近逗留。等到军中禁夜炮响后,铁门便紧锁了。
西安城墙除明代在东、西、南、北有四个门: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安远门外,随着岁月的变迁,城门也发生种种变化。现在我们除了可以看到这四个门,还可以看到:勿幕门、朱雀门、含光门、玉祥门、中山门、尚德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等等,这些名称的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兴。
明西安城墙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以悠久的历史,伟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游客。好了,西安城墙就参观到这里,我们将继续带大家去参观钟鼓楼。谢谢大家!
钟楼和鼓楼是古代中国城市的特有建筑。钟与鼓本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它的诞生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最初作为祭礼、朝仪、娱神中的礼器和乐器。大约自春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纪开始用于军事指挥。古代中国城市兼有军事城堡性质,除城市四周构筑城墙,挖掘城壕,设置吊桥外,与之配套的还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筑钟鼓楼作为指挥中枢。平时以晨钟暮鼓报告时辰,定时启闭吊桥,紧急状态是用以报警戒严,指挥城防。这种严密的城市防御系统在明代发展到顶峰。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和鼓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钟楼。钟楼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占地11260平方米,建筑面积是1378平方米。它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当时迎祥观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钟楼在建成200年后,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万历10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在陕西巡抚龚懋贤的主持下,将钟楼来个整体拆迁,迁至今址。据钟楼的碑文记载,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质结构的楼体全是原样原件。所以耗资不多,工程迅速。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高36米,重檐斗拱,攒尖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是正方形,每边长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砖砌成。基座四面正中各有一个高和宽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边长22米,高26米,四面五开间,外面以回廊环绕,里面为二层楼,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楼内上下两层正方形大厅里,陈列着明代以来各种名贵瓷器及红楠木家具,四面门上布满浮雕画,风格厚朴生动。楼顶为四角攒尖结构,上面覆盖着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大圆顶高达5米,里面是木心,外贴铜皮,铜皮上再箔敷一层黄金,金光闪闪,辉煌灿烂。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这口钟建造以明成化年间,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在这口钟收藏于西安碑林。据说,钟楼从迎祥观迁到今址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也敲不响了。没有办法,只有另换。对于景云钟不响的原因,有人认为它是“历世久远,神武有灵”,不愿被热挪动;也有人说,钟置于室内正好像是“待瓮以呼”,当时应该移到楼外。但无论如何,这给钟楼的历史又添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为了将景云钟移到新建的钟楼上,当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桥,利用桥面斜坡把景云钟运到了钟楼上。据说“桥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钟楼内西墙上嵌刻有《钟楼歌》和《钟楼记》碑刻。《钟楼歌》是当年修建钟楼的陕西巡抚龚懋贤在解职赴京时登楼所赋。诗中对钟楼做了热情的赞颂。《钟楼记》是督修过钟楼的巡抚张楷所作,详细记述了钟楼的身世。在钟楼的门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画共64幅,其中有木兰从军、嫦娥奔月、柳毅传书、八仙过海等等。这些木刻浮雕故事,给钟楼增添了不少历史趣味。建国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对钟楼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修葺,使这座古建筑又焕发了昔日的风采。
与钟楼遥遥相对的是鼓楼。鼓楼位于钟楼的西北角。鼓楼楼底门洞为南北向,北通北院门,南达西大街。鼓楼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比钟楼要早四年,与钟楼是姊妹楼。在鼓楼的第一层北面有一面巨鼓,与钟楼上的晨钟形成暮鼓,所以称为鼓楼。鼓楼占地1999平方米,建筑面积1804平方米。楼体呈长方形,总高33米,基座高8米。基座的门洞高与宽均为6米,洞深38米。鼓楼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楼分上、下两层。南北檐下各有一块匾,每块匾重约3吨。南边的匾额是:“文武盛地”,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刻书。北面的匾额为“声闻于天”,是咸宁县书生李允宽书写。在鼓楼的外檐都饰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在鼓楼的三楼有14根红色显柱,24根隐柱交叉《》立。里面挂有3只大宫灯,12盏中宫灯,16盏小宫灯。天花板上油漆彩绘云形图案,古色古香,十分美丽。1953年,国家拨款对鼓楼进行了大修,设立了文管所,精心保护,使鼓楼更加秀丽巍峨。现在,钟鼓楼交相辉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丽壮观。
好了,钟鼓楼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5篇介绍陕西钟鼓楼导游词范文(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钟鼓楼及城墙沿途讲解的导游xx 钟楼的钟声诠释了西安古城的古朴和这座历史古城的浑厚。那么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家会在欣赏钟鼓楼城墙沿途风景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西安这座古城风韵的另一面,那就是西安的饮食文化,说起西安的饮食,大家能否说出西安有哪些比较有名的小吃吗
西安的饮食文化洋溢着浓郁的西北风情,品尝西安的风味小吃是游西安的一大乐事,无论是一直被西安人钟爱的羊肉泡馍,还是名扬海内外的“西安饺子宴”,都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我的右手边有两幢仿明清的建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建筑上很醒目的一句话“千古风味饺子香,传奇品质德发长”,对,这就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德发长,德发长是以饺子宴而著名的。大家如果想去品尝的话可以在我们旅行完之后互相结伴去感受一下德发长的非同寻常之处,同时也告诉大家一件很不幸的事:我也没品尝过这里的饺子!不过我想它既然打出了千古风味这一名号,想必一定实至名归吧!说完了饺子那么有的人就要问了羊肉泡馍在哪个地方有卖的 那么请大家随我来,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德发长隔壁有个同样建筑风格的酒家——同盛祥。在同盛祥的门口我们会不经意留意到一个雕塑,那么大家能说出这个雕塑展示了陕西八大怪中的哪一怪呢(凳子不坐蹲起来)同盛祥主营牛羊肉泡馍、各种特色小吃,而且将传统特色与现代时尚融为一体,所以来这个地方来就餐的话我想大家会感受到西安文化的多姿多彩吧!
穿过钟鼓楼广场,我们现在到了雄健宏大、古雅优美的鼓楼,鼓楼的街道两边都是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各种知名的西安小吃应有尽有,那么我想问一下大家,西安最有名的小吃一条街是什么街不言而喻,就是回民小吃一条街,来到西安的游客如果有机会来回民一条街的话都认为西安回民街有它很独特的一面,那么为什么这么说我想不光是因为街道两旁大量的美食店铺和饰品店 带给我们无限的吸引,更是因为这条街道深厚的文化内涵吧。
回民街一般指的是鼓楼到北院门一线,南北走向的街道,不过有时也会把相连的化觉巷、西羊市还有大皮院一同算进去。回民街顾名思义就是回民聚居之地。西安回民街是回民区的一条街道,大约500米左右,特点是青石铺路,绿树
成荫,路的两旁是古色古香的仿明清建筑物,两边的商铺主要是以经营餐饮和一些具有陕西特色的饰品为主的,而且都是由回民经营的,具有浓郁的清真特色,深受外来游客的的喜爱。
大家现在看到的街道两旁的饭店都是正宗的回民饭店。其中有几家比较有名的饭店如清真平娃烤肉店、贾三灌汤包、红红酸菜炒米、大皮院的老孙家羊肉泡馍等等。其中关于西安的羊肉泡馍还有一段比较风趣的传说,相传大宋皇帝赵匡胤在称帝前受困于长安,终日过着忍饮挨饿的生活,有一天他来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铺前,掌柜见到他非常的可怜,所以就让他把自带的干馍掰碎,然后掌柜就浇了一勺滚热肉汤之后放在火上煮透。接着赵匡胤就大口大口的吃完了那顿饭,当时他感到这顿饭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有一天,他路过长安时,仍忘不了当年在这里吃过的牛羊肉煮馍,就同文武大臣专门找到这家饭铺吃了一碗牛羊肉煮馍,吃完之后仍然感到鲜美无比,所以就重赏了这家店铺的掌柜。从此皇上吃泡馍的故事一经传开,牛羊肉泡馍便成了长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赞美诗句。所以有机会大家可一定要品尝一下当地的民俗风味。
其实在回民小吃一条街上,还有很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饰品供大家选购,大家可以看到这些饰品可谓是琳琅满目,种类多样,比如这里还摆放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饰品,那么大家可以买上一两个作为来西安的纪念。于此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这里的有很多有卖小孩穿的老虎鞋、大红帽子等等,大家都知道红代表吉祥与如意,所以我想大家还是有必要在回民街选购一些纪念品的。
刚才我们说到回民小吃一条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那么大家谁知道它的来源吗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汉朝,回民街曾经就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迎来了来自古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使节、学生。那么这些人也就是后来的回民。据历史记载,许多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繁华热闹的长安城后,在这一区域经商、留学和做官,一代代繁衍生息。到了今天,这里成为6万多回族穆斯林群众的聚居区。作为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之地,这一区域今天仍然有唐代含光门、明代西城门楼群、众多保存完好的清真寺和道教城隍庙、佛教西五台、喇嘛教广元寺等众多文化遗迹。街区内众多街道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清真饮食城、民族购物中心和清真寺、回民生活区相映成趣。
大家现在看到这座寺庙位于化觉巷内,始建于唐玄宗天宝元年,距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之后经过了宋、元、明、清的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庄严肃穆的具有明清风格的巨大古建筑群。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有机统一,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国式清真寺之一。全寺分5进院落,占地13000平方米。经过政府和寺院前后30年的重修,不仅保持了寺院的原貌,而且还新增了不少与寺院风格相一致的明清建筑。
相信通过对这一地带文化的有效保护,西安回民历史街区将会成为一个能够体现我们西安的文化特色、黄土文化、穆斯林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区。
接下来呢,我们将赶往我们的下一站——西安古城墙。在去古城墙的路上我会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沿途的景区,那么值得一提的是古文化一条街,
从西安钟楼南行,快到南门时然后往东拐,便是书院门古文化街,街口有一座古韵十足的高大牌楼,牌楼上方是“书院门”三个金色颜体大字,两旁是“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醒目对联,从这幅对联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这条街的主题。显而易见,书院门比我们刚才介绍的回民小吃一条街多了几番诗韵在其中,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书院门游览,或许大家会在这里有更多的收获。
那么从钟鼓楼到城墙沿途的讲解就到此为止,如果大家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尽管来问我,我会尽量为大家解答。同时衷心希望大家能够在西安玩的愉快、开心!
5篇介绍陕西钟鼓楼导游词范文(三)
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
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钟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西安钟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篇介绍陕西钟鼓楼导游词范文(四)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大明宫的残桓断壁,被夕阳洒落斑驳的影子。风吹得夕阳仿佛在流动,流动中隐隐约约闪现出几个摇曳的身影。时光的河流中,我始终处在下游,在渡口,抬起头遥望在上游的唐朝。我不可能游向上游,也不可能回到过去,我的的确确是在这片废墟前的,但我却隐约可见牡丹花吹响季节的夜曲,飞过的鸿雁在演奏历史的哀鸣。我闭上眼想感受时光河流中的上游。
啊!我听到了!被记载在史书上的画面,被人一直所向往的画面,随着牡丹花的开放与枯萎,随着季节的歌声,一遍一遍反复展现。这却更让我觉得,时间之外,还有时间,生活之外,还有生活。
曾让人以为消逝的唐朝,躲进了时间的深处,却又随着白云的歌声,在人心中留下淡淡的痕迹,就像夜间的露珠,在花朵上留下淡淡的湿润,就不复存在了,或者说已经在时间之外了。如果说没有时光的落差,或许我真的可以,站在大明宫前,倾听着夕阳,偶尔从他的包裹中,散落出唐朝的声音,古老与现代,宫殿与废墟,是千年历史的见证,是古人畅想的未来,是今人怀念的过去,是千年之前与千年之后的人们共同缅怀时光流逝的忧伤。
5篇介绍陕西钟鼓楼导游词范文(五)
西安钟楼是一座体现明代中国民族建筑风格的古建筑。始建于 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现址,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昔日楼上悬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
钟楼整体以砖木结构为主,从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楼体及宝顶三部分组成。楼体为木质结构,深、广各三间,系“重檐三滴水”、“四角攒顶”建筑形式。自地面至宝顶通高36米,面积137764平方米。基座为正方形,高86米,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宽均为6米的券形门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楼分两层,每层四角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尤其是各层均饰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绘等古典优美的图案,是一座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宏伟建筑,也是我国现能看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钟楼。屋檐四角飞翘,如鸟展翅,由各种中国古典动物走兽图案组层的兽吻在琉璃瓦屋面的衬托下,给人以形式古朴、艺术典雅、色彩华丽、层次分明之美感。高处的宝顶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使这座古建筑更散发出其金碧辉煌的独特魅力。
由钟楼北侧台阶而上,一层大厅天顶“万道霞光”的圆形彩绘图案首先映入眼帘,四周伴有184块由四季花卉组成的彩绘天花,鲜亮艳丽、栩栩如生。一层大厅的西墙上分别镶嵌着三方碑刻 ,第一方是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翻修钟楼后留下的碑文记载;第二方是清乾隆五年大修后由陕西巡抚张楷书写的《重修西安钟楼记》碑;第三方是由陕西巡抚龚懋贤在钟楼东迁后亲笔提写的《钟楼东迁歌》碑,(这三块牌匾由于钟楼2楼展厅装修的原因,已经被展柜遮挡住了)将钟楼的价值及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色彩给予恰如其分的体现和评价。
西安鼓楼是所存在中国最大的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 端,东与钟楼相望。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鼓楼横跨北院门大街之上。鼓楼和钟楼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距仅半里,互相辉映,为古城增色。鼓楼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当初的钟楼早建4年。楼基面积比钟楼楼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杰秀丽不亚于钟楼。古时楼上悬挂一面大鼓,傍晚时击鼓向全城居民报时,故称鼓楼。
主持修建鼓楼的有长兴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等人,据说是在微雨朦 胧之中为鼓楼工程奠基的。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曾先后两次重修。据乾隆五年《重修西安鼓楼记》载,上年陕西小麦丰收,“陇有赢粮,亩有遗秉,民不俟命”,出现了“男娶女归,礼兴讼息”的太平景象,于是效法古事,重整鼓楼。长安县令王瑞具体负责修缮事宜。重修后的鼓楼,面貌崇隆敞丽,灿然一新。登楼远望,闹市风光、秦川景色历历在目。
金乡护城河为汤和在此建城置卫前挖掘。古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故造城墙之前,就先挖护城河,以连接江南运河,再挖城内河,解决粮食的运输问题。从金乡大仓桥的碑文,可以看出大仓桥建于洪武十七年(1384)。可见那时已有城内河。而城墙则建于洪武二十年(1387),比造大仓桥晚了3年。在城墙建造之前,粮草就可以直达城内。护城河上原来还有吊桥,平时可通行,战时可吊起断绝陆上往来。
原来在城内只有一条从南水门至西水门的主干河。依次是马槽河(在定远桥北);心衣河(在张家桥北);里河(在木桥北);仓河(在大仓桥北)。想当初,人们曾从中所庙前的里河乘小船,经过仓河,再经过魁星阁前的大河,穿过西水门到城外的护城河,再至江南运河。
金乡城内河,除主干外,还有一些分支。金乡的蓄水池有三个,一是局河(现为坎池),今尚存;还有两个是鹅池和蝗池,均已殁。上世纪80年代后,城内河道大多成为地下暗沟。但魁星阁至吴衙桥西的大河仍在,可通过魁星阁下的西水门与护城河相连。现在这条大河,四周有石栏杆,已与魁星阁共同组成金乡的一大休闲景点。
据民国夏克奄手抄本《金乡志》介绍:“护城河:东濠深三丈,左阔四丈,右阔六丈(左右以桥为界,下同);南濠深四丈,左阔八丈,右阔四丈;西濠深四丈,左阔八丈,右阔五丈;北濠深三丈,左阔十丈,右阔五丈。”护城河当时在军事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说是城墙外的“城墙”。濠底还有深至两丈多的沟渠,在大干旱时,亦无断水之忧。除了军事上的特殊意义,亦是江南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像金乡城外这样四四方方、宽阔完整的护城河,也许在全国已不多见了。
2002年底,在苍南县人民政府公布金乡镇为县历史文化保护区前后,金乡镇政府曾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对金乡环城公路外面的护城河进行历时两年的疏通整治,并花大力将《金乡志》的重要内容镌刻在沿河石栏杆中。
沿河石栏共有1000多块碑文。东门桥边第一块序文曰:
吾乡濒海,四围绿水青山,实乃风水宝地。云闲天淡,城环九斗之玑;物阜民丰,地扼渔盐之利。至宋时已商贾云集,人文荟萃。明代汤和,奉旨筑城,抗击倭患,名垂青史。城防格局,依然如故。泉列七星,巷分八卦。狮球两屿,遥遥相对,望沧山之云烟,观东瀛之晓日。宽阔之护城河,波光粼粼,川流不息,像母亲般护佑故土,是沧桑岁月之见证。
鉴濠道淤泥厚积,不堪其污!本届镇委政府,倾其心力,断流疏浚,砌石固岸,改浊水为清流,置护栏以美化。刻《金乡志》于其上,让观者游目骋怀。
天地悠悠,沧海茫茫,史事如烟,贤德炳彰。愿与乡民,鉴史明志,缅怀先辈之丰功,勇拓未来之伟绩。是为序。
临沂青龙河
青龙河古称护城河,修建于明朝嘉靖年间。青龙河发源于涑河水田桥,从涑河通达路处引出,自西北向东南贯穿临沂城区,在市区东南部流入小埠东灌渠,全长846公里,汇水面积11平方公里,是临沂城区雨水、污水排出的重要河道,同时又是市民休闲娱乐场所。
“上个世纪60年代我刚到临沂来的时候,青龙河水清澈见底,水草浮动,鱼虾出没;到了90年代前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河水又黄又黑,脏臭不堪;进入21世纪,青龙河彻底变成了一潭臭气熏天的死水。看着让人痛心啊!”说这话的是原籍浙江的市政协委员张钟嵊。2002年市“两会”期间,他提交的关于青龙河整治的提案调查翔实,措施具体,言辞恳切,被评为当年的1号提案。
兰山区砚池街新庄巷74岁的杜家聚和76岁的王宗义,世代居住在青龙河边,他们对青龙河水由清变浊的历史记忆深刻。“解放前青龙河隔在城墙外,过去的话要经过南城门,河两岸是长长的漫坡,种着庄稼。从解放前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附近的居民一直到河里挑水吃——水是从涑河流过来的,比沂河的水要甜;还在河边洗衣服、钓鱼摸虾;夏天的晚上下河洗澡。那时候的河道比现在宽,水面最窄的地方有六七米,东方红**院附近则有十五六米宽。1980年以后青龙河就变样了。河边沿着原来的老城墙根儿都建起了房子,人口多了,又有了自来水,垃圾随便往河里倒,也没人管理;加上涑河的水被污染,青龙河也变成了臭水沟。住在这儿别的没有,就是蚊子多,臭味大!”
《青龙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这样写道:青龙河在枯水季节95%以上是污水,水体污染严重,环境卫生状况差,影响了城市安全度汛和人民的身心健康。河槽阻水建筑物多,河床淤积严重,河堤单薄,两岸建筑物杂乱,河流景观灰暗凌乱,河岸两侧基础设施不配套,与整个城市的发展及城市面貌极不协调。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2006年前,政府曾对青龙河进行过三四次治理,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河水脏臭、环境杂乱的局面。”市建设局市政管理科科长吕来生介绍说。
全面整治青龙河,对河道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恢复古城自然风貌,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已成十分迫切之势。
截污除淤现一河清波
2006年,临沂市委、市政府将青龙河治理工程纳入重点工程项目。经过多次调研,最终确定对青龙河全线按5年一遇排涝标准进行拓宽清淤垒砌改造,沿河敷设截污管道;对河岸周围进行景观建设。按照市政府统一规划、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一期为治污,二期为河道景观、绿化建设等。治理工程概算投资5300万元。
2006年3月8日,青龙河一期工程开工。工程由北向南分为4个标段同时推进,各个路段的施工困难多种多样。由涑河闸至解放路北是工程的第一标段。由于暗河长期没有清理,淤泥量大,动物尸体随处可见,里面散发着恶臭及沼气,几分钟就能将人熏倒,施工环境特别恶劣,而且沿途无法设置作业面,机械车辆无法进入。在这样的环境中,莒县市政工程公司的施工队伍硬是一锨一锨、肩挑背扛,把1000多立方的淤泥清除,彻底清理了河道。
解放路北至金雀山路北邻为第二标段,施工区域很多就在居民小区附近,白天运输车辆因为交通管制,无法进入工地,为避免噪声扰民,又不能在夜间施工。同时由于工程跨越整个汛期,既要保证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时排除,又要保证城市安全度过汛期,还不能影响施工进度。
来自江苏省赣榆市政建筑园林总公司的施工队伍采取了分段围堵排水施工法。为了敷设管道,他们回填了12000多立方建筑垃圾,管道敷设完后,再将其运走,全线清运淤泥达12万立方。
顶管是整个治理工程顺利完成的关键。金雀山路北至海关路北为第三标段,是居住、交通等的集中地,为了不影响交通,临沂市顺通市政维护有限公司的工程人员采用了顶洞注管技术,靠顶管铺设一点点前进。地下的各种管网纵横交叉,当遇到其他管线时,就不能继续前顶,只能再抬高或下挖,或重新顶管,有些路段改变顶管进程就达五六次之多。
陵园前街至市人民医院南院对面289米的路面下全部是岩石结构,挖开地下6米,全是坚硬的岩层,污水管道敷设都用顶管来完成,不爆破根本没法施工。爆破时既不能破坏路面,也不能影响城市的防震,必须在只能容纳一个人的空间里,一点一点小范围进行爆破,然后再把岩石一点一点地背出来,一天只能前进二三十厘米。
市建设局市政管理科科长吕来生介绍说,青龙河治理一期工程自3月8日开工至11月10日完工,敷设直径1200毫米的截污管道846公里,实行雨水和污水分离,将沿河的211个污水口引入截污管道,生活及工业污水通过敷设在河床底部的排污管道流入污水处理厂。雨季的时候,青龙河里流淌的是清洁的雨水;枯水季节,涑河河水会分流到青龙河,彻底改变了青龙河“晴天臭气熏天,雨季污水横流”的局面,“水草随水漂浮,游鱼细石,清晰可见”的景致将重新呈现在市民眼前。
量身定制文化景观带
据市建设局市政管理科科长吕来生介绍,即将进行的青龙河治理二期工程是对河道进行景观、绿化治理。在青龙河两岸各新建15米的景观绿化带,并通过亮化、硬化建设,全面提升青龙河整体区域的环境质量,使之成为“一条风景带,十里清水河”,达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效果,为居民、游客提高良好的亲水活动空间,营造舒适宜人的绿色环境,创造感悟临沂城历史文化和名人气节的环境氛围,同时也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繁衍的理想场所。
青龙河景观规划的原则是:实行分区规划,体现城市功能分区与青龙河景观分区的和谐统一;通过历史背景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体现临沂城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以河为轴,沿岸规划,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尽量利用两岸现有闲散空地布置景点,以减少拆迁、节约投资;突出“水城”特点,体现因水成河,以水成景,水、景交融,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根据临沂城总体规划功能分区和景观分区规划的原则,结合拦蓄工程规划选址,拟将青龙河景观规划分为8个景区,自上而下分别为:竹林叠翠、书圣遗风、巍巍沂蒙、沂水常流、双雀河畔、金坦小憩、临湖拥翠、苇荡荷香。各景区之间以彩砖甬道相连,乔木、花灌木、宿根花卉、绿草相衔接,使青龙河两岸成为相互贯通的城市景观带,体现“曲、静、幽、深”的景观意境。
竹林叠翠:该景区位于通达路与砚池街之间。景观规划以竹林小区和竹林桥为背景,以翠竹为主题,以翠绿为主基调,竹林与芳草相间布置,竹椅、竹亭、竹栏杆相互衔接。设计将河道拓宽,设湖心岛。在河北竹林桥西侧和湖心岛南岸建亲水平台。利用该河段水面较宽、水深较大的有利条件,提供划游、亲水空间。两岸甬道路面采用鹅卵石或冰纹路面,体现竹林丛丛、芳草青青的景观特色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设计理念。
书圣遗风:该景区位于蚂蚱庙街与沂蒙路之间,邻近王羲之故居,景观规划定位为王羲之故居的辐射和边际区。绿化以垂柳、地被兰草为主,高低搭配、相间布置;沿河设防腐木书亭、画廊、棋桌、景石,形成感悟书圣之乡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环境氛围。
巍巍沂蒙:该景区位于沂州路与解放路之间,西面为东方红游园和临沂老城门、城墙原址。在解放临沂的战斗中,无数先烈牺牲于此。景观设计以纪念性、教育性广场为主,与西面东方红游园相对应。广场设门型雕塑,以纪念性浮雕装饰;植物以松柏为背景,以古树玉兰点缀,象征沂蒙久远、英烈留芳之意。
沂水常流:该景区位于银雀山路与陵园前街之间,东面为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西面为红嫂和林荫广场。景观规划以烈士陵园和红嫂雕塑为背景,体现沂蒙人民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和沂蒙大地山青水秀、沂水常流的秀丽风光。将陵园西门河道北侧进行改造,创造曲折迂回的水景景观;南面市民政局前以林荫加休闲游步道的自然式休憩广场,与北侧呼应。中部设溢流橡胶坝。沿河绿化乔木以松柏、垂柳为主,林荫休闲区以银杏、大柿树、大国槐为主,点缀春花植物,形成浓荫覆地、繁花似锦的植物景观。路面、缘石、栏杆石材采用花岗岩;建筑柱桗、门碹采用紫砂岩。陵园西门前设象征和平意义的花岗岩雕塑。
双雀河畔:该景区位于沂州路与金雀山路之间,该区城市总体规划为文化、娱乐用地。景观规划定位为汉墓竹简博物馆的辐射和边际区,以金雀山、银雀山汉墓竹简为历史背景。景区内结合地形适当布置“武祖遗书”、“竹简拾趣”等具有文化内涵的景点,体现临沂城的悠久历史和地域文化。沿河绿化乔木以广玉兰、水杉为主,配植大规格柿树,大面积绿地设微地形起伏,路面为嵌草铺装,形成绿荫护夏的植物景观。
金坦小憩:该景区位于金雀山路和金源路之间,穿越金坦住宅小区,两岸虽然空地较多,但较为零碎。故景观规划强调功能性,以小区文化、娱乐、休闲、健身为主。绿化以大树为主,点缀花灌木。路面用彩色砖及嵌草铺设,栏杆、护栏、分割等采用不锈钢管。设置休闲座椅、儿童游乐设施、成人健身器材;路口、边旁适当设置当地广为流传的“杀树留邻”、“卧冰求鱼”、“凿壁偷光”等民间典故雕塑,提倡睦邻友好的居住关系,弘扬勤奋好学、忠孝至上的民族传统。
临湖拥翠:该景区毗邻滨河大道及小埠东橡胶坝景点,城市总体规划为居住用地,现状为城市规划区。景观规划定位为滨河大道及小埠东橡胶坝景观辐射区,景观定位于以郊野自然景观为主的景观区,设风筝广场、人造漫水沙滩、临水木栈道、小型野营地等景点,便于游人开展郊游活动。植物主要以枫杨、臭椿为主,间植红枫、黄栌、红瑞木等秋色叶树种,形成郁郁葱葱、色彩分明的植物景观。
苇荡荷香:该区毗邻临湖拥翠区,适当扩大局部水面,利用工程手段使水面形成深度不同的区域,便于水生植物及沼生植物的生长,形成城市湿地景观。区内设亲水平台、儿童摸鱼池、蛙鸣池、钓鱼台等。植物主要有乌桕、唐棣、水生鸢尾、二月兰、睡莲、菖蒲、萱草、千屈菜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