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芝的唇膜是大家所熟知的,除了唇膜之外兰芝还有其它的护肤品,它们家的护肤品怎么样好不好用?兰芝护肤品哪个系列的比较好用?
兰芝护肤品适合什么年龄
兰芝适合各个年龄的人用,主要针对适合年龄20-30岁使用,主打补水保湿。兰芝的系列护肤有雪凝水酷系列,净白清透系列,雪凝新生系列,雪融水焕能系列,致臻水润系列,毛孔修护系列。兰芝也有彩妆、防晒、面膜等产品。
兰芝护肤品哪个系列好
兰芝水库系列以补水保湿的效果为主,是一套比较基础的护肤品,没有什么功能性,适合25岁以下的妹子们,质地滋润但不油腻,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最适合秋冬使用。水库系列的水乳有两款,分别为滋润型和清爽型,滋润型适合油性和混合型肌肤,清爽型适合干性和中性肌肤。
兰芝臻白系列虽然主打21天变白的概念,但是我认为所谓21天变白只是让妹纸们发现自己肤色的改变,并不能达到妹纸们想象的美白效果。美白的产品并不能立马见效,而是需要长久的使用,才可以有效改善肤色。关于美白的程度,我也想说,妹纸们使用兰芝臻白系列只能还原皮肤的本来颜色,而不是像电视明星似的白如纸张。具体能白到什么程度,妹纸们可以参考自己手臂接近腋窝的位置以及大腿根部的皮肤颜色,就可以知道自己皮肤本色是怎样,才能确定自己皮肤最白的程度是怎样的。
兰芝致美焕颜是主打25岁后抗初老的产品,所以滋润度会较高,适合秋冬天使用,春夏使用则会有点太过于厚重。独有的细胞再生能量,激活细胞“供电站”,密集供给营养和能量,超强保湿力,从源头全面抵抗肌肤轻老化,令肌肤紧致光泽、细滑闪亮,焕发明媚动人的光彩。致美焕颜系列的独特Caremide修护水成分,不仅密集补充肌肤水分,更能强化肌肤吸收力,为肌肤抗老化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致美焕颜系列蕴含细胞再生能量Skinchargercomplex,强效抵御自由基的侵害,重建受损肌肤骨骼蛋白质,恢复肌肤弹性,使脸部线条重现生动紧致,让肌肤焕发弹性与生机。
兰芝雪凝新生系列是雪凝系列是兰芝的顶级系列,自然它的使用效果真的很好。完整的护肤套装,合理的安排了一整套护肤系统,能从根源解决皮肤干燥缺水问题,给予肌肤最好的保湿补水效果。不过这款保湿滋润度很高,所以不建议夏天油性皮肤使用,不然会觉得皮肤会有点油。
兰芝致宠凝时系列采用了创新的DynamicCollagenTM胶原蛋白再生科技,能够彻底分解肌肤老化的胶原蛋白,再生鲜活的胶原蛋白,重塑胶原蛋白结构,全面改善皱纹、弹性、干燥、粗糙和暗沉等5大肌肤老化问题。PeptideWater补水胜肽成分则可以为肌肤补充水分,令肌肤持久滋润。增强肌肤弹性的同时,提亮肤色,改善暗沉。兰芝致宠凝时系列旗下有3款产品-兰芝致宠凝时菁颜修护霜、兰芝致宠凝时菁焕精华眼霜、兰芝致宠凝时抚痕修护乳。
兰芝护肤品怎么样
在韩国兰芝是韩国高端档次化妆品,是现在韩国最大的化妆品公司爱茉莉太平洋旗下的,有250多个科研人员,3个全球着名的科研机构。经过25年的发展,兰芝逐渐称为全球知名的护肤品牌子,并且在中国也很受欢迎,不过在中国它只能算中端档次。
兰芝的护肤品是很值得选择的,它的成分都非常的安全,基本上不会给皮肤带来很多负担,而且保湿的效果尤其好,它是以保湿专家而着称的牌子,为全球各地的女性用户提供保湿方案。
兰芝护肤品孕妇可以用吗
关于孕妇能不能用兰芝这个问题,网上的网友也是众说纷纭,有说能用的,并且声称自己也在用。有说不能用的,说是兰芝不是专门的孕期护肤品。如果孕妈妈想要选择兰芝这款产品,最好不要选择化妆品和彩妆类的产品,因为任何的化妆产品都是含有矿物质的,这些成分将很有可能影响到胎儿。
孔雀东南飞(改写)
序 言
传说在汉末的时候,有一个郡,大约在今安徽潜山一带。郡府中有一个小吏叫焦仲卿,他有一妻——刘兰芝。两人甚是恩爱。苦于焦母的百般拆散,最终被迫娘家。没想到兄弟逼兰芝改嫁。仲卿得知,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无奈之下,他们怀着遗憾和愤怒相约而死。从而造成中国最伟大的爱情悲剧。
第一回
婆媳难处 兰芝诉苦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兰芝为人妻已有二三年了,但她与焦母的关系却越来越恶劣。兰芝常为之苦闷不已。她常自问:难道这是我的错。这并不是她的错,她算得上贤淑:十三岁时,学会了织白绢,几年后,她已成为当时标准的**。虽然仲卿对她不错,但焦母把她看作眼中钉、肉中剌。
有一次,焦母对兰芝怒诉:“你织布太慢了,一天才三匹。”然后气愤愤地往外去。兰芝只低头不语,但她心里满是怨恨。她只有对他的丈夫投诉:你家的媳妇难做啊?你妈要我回到娘家。仲卿听后,犹豫了一会儿说:“还是先让我劝劝我的母亲吧!
(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二回
仲卿求母母不从,兰芝回家家不容。
第二天一大清早,仲卿便来到母亲床边跪下。直到母亲醒来,他才问候道:“母亲,怎么这么早就醒了。”焦母坐了一会儿,才慢慢吞吞地问:“一大早的,有什么事呀?”仲卿回答道:“所说您要兰芝回娘家去,她为妻多年,无论对您和我的照顾,都是无微不至的。我因此而无此高兴。 要是一定要让她离开,那我就不复娶了。”话音未落,焦母便怒发冲冠,往床上猛地一敲,历声道:“你竟敢为那贱妇说话,儿子啊!我已替你找到了一个比那妾更贤惠的姑娘啦!你就等着吧!然后便躺下小睡了。仲卿无奈之下只有作别母亲,忧心忡忡地离去了。
眼看就要与夫离别,兰芝只有眷恋与不舍。
这一天,仲卿把兰芝送到了兰芝家附近。兰芝道:“送君千里,终归一别,你还是回去吧!仲卿向前拉住兰芝的手,大声喊: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如妇绝!I Love you于是两个紧紧拥抱,泣不成声,《泰坦尼克号》中的男女妨角也难以比得上这惊天动地的哭声,整个世界顿时哀伤起来。
回到家后,兄弟对兰芝的归来而嫌弃不已。
兰芝每天独自在房内,感到: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乌殷勤为探看。
而远隔一方的仲卿亦然。
不久,兄弟便逼兰芝改嫁,但她誓死不从。仲卿也得知此事。
(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三回
兰芝仲卿相约死,化作鸳鸯比翼飞。
得知这恶噩时,仲卿心痛如绞。他概叹:连妻子但不能保护,何之为大大夫?想到当初的软弱,他惭愧万分。他再次与兰芝见面,也是最后一次。
当天,和往常一样,兰芝独自在房。一会儿,窗外便传来马的嘶叫声,是那样的悲切。兰芝很快便想到了阔别的丈夫,推开门往外走。
在一颗大树下,他们的视线碰上了。他们都消瘦了,眼里带着泪水,这几步却像一道深沟,把他们分离,当深沟被填补时,他们便走向对方。但他们没有哭出来,只是脉脉地看着对方。因为他们想记住对方的样子,怕这一瞬会永恒地消失。
半天后,他们才说出第一句话:为什么会这样?一番思索后,兰芝说:“既不能与君一起,活着意义何存!”仲卿说:“既你要赴黄泉,我愿永远陪伴着你。”
不久,兰芝赴池,仲卿挂枝,皆赴黄泉。
世人无不惋惜,难道这留下的仅仅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吗?
1、许穆夫人:我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许穆夫人,姬姓(名不详),卫公子硕和宣姜的女儿。于公元前690年出生在卫国都城朝歌定昌。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她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春秋之际,诸侯林立,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卫国,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首邑是商朝的朝歌。许穆夫人在少女时代就深为祖国的安危而担忧,思索着如何为保家卫国作出自己应作的贡献。当时,诸侯各国之间政治性通婚联姻盛行,许穆夫人长得貌美多姿,许、齐两诸侯国都派使者前来求婚。许国施以重礼,打动了她下,父母决定把她嫁给许国国君为妻。
公元前660年,北狄侵卫,许穆夫人闻知祖国被亡的消息,异常悲痛,决然驰驱至漕,归唁卫侯,并要控于大邦,拯救卫危。半路上,被许国的大夫追上迫回后,夫人对此十分愤怒,赋《载驰》一诗,痛斥了许国那些鼠目寸光的庸官俗吏,表达了一个女子热爱祖国、拯救祖国的坚定信念。当齐桓公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派公子无亏率兵救援卫国,使卫国避免了一场灾祸。此后,卫国又得到复兴。这首诗后来录进了《诗经鄘风》里。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篇,单从时间上来讲,比屈原的《离骚》还要早三百多年。
许穆夫人的诗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现在我们能读到的是收集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竹竿》、《泉水》、《载驰》等三篇十二章。《竹竿》诗中描写了许穆夫人自己少女时代留恋山水的生活和她身在异国,却时常怀念养育自己的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泉水》写夫人为拯救祖国奔走呼号的种种活动及寄托她的忧思。《载驰》抒发了夫人急切归国,以及终于冲破阻力回到祖国以后的心情。诗中突出地写出了她同阻挠她返回祖国抗击狄兵侵略的君臣们的斗争,表达了她为拯救祖国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决心。在这些诗的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吟咏起来仍震撼心扉,爱不释手。
2、蔡文姬:博学的流亡女诗人
蔡文姬(约177年—)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诗人、文学家。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蔡文姬是汉代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有深厚的家学渊源。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蔡文姬的生活经历正好与东汉末年朝代更迭、混乱不堪的时局惊人的相似。她父亲死后,关中地区又发生李傕、郭汜的混战,长安一带百姓到处逃难。蔡文姬也跟着难民到处流亡。那时候,匈奴兵趁火打劫,掳掠百姓。有一天,蔡文姬碰上匈奴兵,被他们抢走。匈奴兵见她年轻美貌,就把她献给了匈奴的左贤王。打这以后,她就成了左贤王的夫人,左贤王很爱她。她在南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虽然过惯了匈奴的生活,还是十分想念故国。
她的《悲愤诗》用血泪书写自己坎坷的经历,同时也成了汉末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在战乱的年代生灵涂炭,最遭殃的当然是百姓。被乱兵所虏,辗转流落南匈奴十二年的蔡文姬更是不幸中的不幸。幸好后来曹操思贤慕才,用金璧将她从匈奴赎回。她的遭遇折射出时代的悲哀,她更是时代女性的代言人。
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3、左芬:宫廷的“花瓶”女诗人
左芬,字兰芝,芬一作“棻”。少好学,善作文。为晋武帝司马炎的妃嫔。作品有《啄木诗》、《离思赋》、《感离诗》等。她的诗构思新颖,感情充沛,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作品。
左芬的哥哥左思,西晋文学家,尤其擅长辞赋和诗歌。妹妹左芬和哥哥一样,也是才华横溢,尤其擅长诗文。兄妹俩还有个共同缺点,就是长相丑陋。晋武帝司马炎本是好色荒*之徒,听说左芬的才华后,居然把她纳入后宫。当然,晋武帝则选择娶个文人做妃子,意在彰显他自身的品位。
可见。晋武帝并不是娶了个女人,而只是娶了个“女诗人”。才女左芬不过就是被皇帝选中的一个文学道具而已。这和宫里的一个古董花瓶,一幅名家字画也无多少差别。左芬虽不受宠,但还得完成作为才女“作诗作赋”的义务,扮好一个文学摆设的角色。她“受诏作愁思之文”,完成了皇帝的命题作文《离思赋》,这首赋可算是左芬的代表作。司马炎对她吟诗作赋的本事非常满意,“帝重芬词藻,每有方物异宝,必诏为赋颂”,“言及文义,辞对清华,左右侍听,莫不称美”(《晋书》)。于是,宫廷中有什么红白喜事,左芬总是要受命写些或者感人或者华丽的诗赋。事实上,左芬更像是一位宫廷御用诗人,而不是嫔妃。
左芬存有诗、赋、颂、赞、诔等20余篇,大多为应诏而作。在她受命而写的那些诗赋中,虽也不乏情真意切之作,但岂能摆脱得了应景的形式之作所以,对于左芬来说,承受的是双重痛苦。首先,从女人的角度来说,她既没有得到真挚的爱情,也没有得到普通夫妻间的日常恩爱。其次,从诗人的角度来说,她没有创作的自由,总得写些命题应景之作,岂不痛苦
左芬的名声亚于她的哥哥左思,兄妹俩素来友爱。左芬被选入后宫,左思曾作《悼离赠妹诗》两首。所谓“悼离”,更与寻常离别不同,因为被征入后宫,咫尺便是天涯,生离亦同死别。左芬的诗仅存两首,其中一首《感离诗》,就是答左思《悼离赠妹诗》的作品,载于《艺文类聚》。其间,左芬写下著名的《啄木诗》,千古流传,因为啄木鸟是一种很丑陋的益鸟,所以这首诗被认为是左芬寄情所作。
4、谢道韫:最具人文情怀的女诗人
谢道韫,魏晋时期才女,出生名门望族,为赢得“淝水之战”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谢道韫才学过人,甚是聪慧,且勇敢果断,品味高雅,为东晋女诗人。《晋书》本传记她“风韵高迈”、“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诗人谢道韫在谢家众多子嗣中,是最具有人文情怀和诗人气质的一个,她的才情深得其叔父谢安的欣赏。有一次,谢安问谢道韫:“道韫,你觉得《毛诗》中哪首诗写得最好”谢道韫答:“周朝贤臣文能安邦、武能治国的尹吉甫写的《民》一诗最好,其诗‘词清句丽,穆如春风’。”谢安一听,竟然和自己不谋而合。谢安称道韫颇有“雅人的深度”。
谢道韫在王家平淡地过了数十年,此时东晋王朝气数已尽,著名的孙恩、卢循起义爆发了。当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已迷恋上道教,面对强敌进犯,不是积极备战,而是闭门祈祷道祖能保佑百姓不遭涂炭。后贼兵便长驱直入,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杀。
谢道韫目睹丈夫和儿女蒙难的惨状,手持兵器带着家中女眷奋起杀贼,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此时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她对孙恩厉声喊道:“大人们的事,跟孩子无关,要杀他,就先杀我。”孙恩此前听说过谢道韫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今日又见她如此毫不畏惧,顿生敬仰之情,非但没有杀死她的外孙刘涛,还派人将他们送回会稽。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过着平静的隐士生活。
谢道韫长于诗文,所著诗、赋、诔、讼,传于世。她的作品据《隋书·经籍志》载有诗集两卷,已经亡佚。《艺文类聚》保存其《登山》(又名《泰山吟》)和《拟嵇中散咏松》两首诗,《全晋文》收其《论语赞》。我国古代名媛诗作,多以阴柔见长,以宛转细腻见胜,而谢道韫的《泰山吟》,却充满阳刚之气。女才子大笔挥洒,气度非凡,不让须眉。《晋书》本传记她“风韵高迈”、“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这首诗正可见其一斑。
5、薛涛:沦落为营妓的女诗人
薛涛(约768~808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父薛郧,仕宦入蜀,死后,妻女流寓蜀中。薛涛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德宗贞元(785~804)中,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令赋诗侑酒,遂入乐籍,后以歌伎而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往往称之为“女校书”。后世称歌伎为“校书”就是从她开始的。
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称道:“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薛涛字无女子气,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少加以学,亦卫夫人之流也。每喜写己所作诗,语亦工,思致俊逸,法书警句,因而得名。
薛涛的诗,不仅如世所传诵的《送友人》、《题竹郎庙》等篇,以清词丽句见长,还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关怀现实的作品。在封建时代妇女,特别是象她这一类型妇女中,是不可多得的。她曾到过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诗,其第一首说:“闻说边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对防守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有《锦江集》5卷,今佚。《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近人张蓬舟有《薛涛诗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距杜甫浣花草堂不远的成都近郊,至今还耸立一座薛涛“吟诗楼”,点缀着锦江玉垒的秀丽风光,那是薛涛晚年栖息吟咏之地。
6、鱼玄机:大胆开放的女诗人
鱼玄机:字幼薇,又字蕙兰,唐代诗人,长安人。《全唐诗》存其诗1卷。性聪慧,好读书,有才思,尤工诗歌,与李郢、温庭筠等有诗篇往来。初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出家于长安咸宜观为女道士。自伤身世,有“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的慨叹,后来大开艳帜,咸宜观车水马龙,她本人从弃妇变成了荡妇,过上了半娼式的生活。后因杀人被处死。
鱼玄机诗作大胆,多情,她几乎不掩饰强烈的感情和独特的思想,欢喜、悲哀、忧郁、柔情都会坦荡荡地跃然纸上。在她这里,打动人心的是扑面而来的真挚情感,而诗的章法和技巧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如《赠邻女》中“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我们尽可以去大胆追求宋玉这样才高八斗、风流潇洒的男子,又何必再为那薄情郎伤心呢其思想之大胆开放在今天也觉得叹为观止。
曾和鱼玄机交游的文士有:李郢、温庭筠、李近仁、李骘等。鱼玄机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自由自在:她可以以盛宴和狂欢来招待客人,看谁不顺眼也可以一脚将其踢出门去。鱼玄机的生动、鲜活、泼辣、才华,迷倒了整个长安城,男人都俯在她的石榴裙下,听候她的差遣。那一刻,她是情欲世界的女皇。谁都知道鱼玄机是出了名的荡妇。可是,她的道观门前,还不是排成了长队无怪乎她纵声大笑,要把天下无行的男人都视为脚底泥。然而,放浪和狂傲之外,她从自己的诗和文字里,照见了自己的卑微:一旦失去了追求者和爱慕者,她将无处可逃。外表依然美艳绝伦的鱼玄机,内心却开始生出霉斑,开始蔓延,她不是不知道这点。就像武林第一美人林仙儿的下场一样,鱼玄机24岁的时候,人人都看出来,她人老珠黄了。因为和丫环绿翘争宠,鱼玄机把绿翘打死了。而审问她的,竟是旧日追求她而被扫出门去的裴澄。鱼玄机被斩首了,终年24岁。
7、上官婉儿:掌管宫中诏命的女诗人
上官婉儿(664~710年),唐女诗人。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上官婉儿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麟德元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后所杀,家族籍没。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庭。她十四岁的时候,出落得妖冶艳丽,秀美轻盈,一颦一笑,自成风度,加上天生聪秀,过目成诵,文采过人,下笔千言。仪凤二年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著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珠圆玉润,调叶声和,尤其她的书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此后,武则天所下制诰,多出上官婉儿的手笔。
上官婉儿怂恿中宗设立修文馆,大召天下诗文才子,邀请朝中善诗文的大臣入修文馆,摛藻扬华。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连流竟夕,醉不思归。上官婉儿每次都同时代替中宗、韦后和安乐公主,数首并做,诗句优美,时人大多传诵唱和。对大臣所做之诗,中宗又令上官婉儿进行评定,名列第一者,常赏赐金爵,贵重无比。
自此,朝廷内外,吟诗做赋,靡然成风。韦后本不工诗,即由婉儿代为捉刀,各文臣也明知非帝后亲笔,但当面只好认她自制,格外称扬,韦后遂把婉儿宠上加宠。
上官婉儿是历史上最有才气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传奇。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武则天甚至一度要把她立为女皇。到了开元年间,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儿的才华,下令收集其诗文,辑成二十卷。贞元时,吕温曾做《上官昭容书楼歌》,尚可见其文学生活的片段。上官婉儿在唐代历史中是个极有魅力的后宫女性,在《旧唐书》、《新唐书》的“后妃传”中都有专篇记载。
尽管上官婉儿也曾一度享尽荣华与权力,但她仍要仰皇上、皇后、公主的鼻息,仍要曲意逢迎,这个中甘苦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后来,她仍未逃脱厄运,做了皇权争斗的牺牲品。
8、李冶:才情横溢的女诗人
李冶生于唐玄宗开元初年,浙江吴兴人。她容貌俊美,天赋极高,从小就显露诗才,颇有文才。六岁那年,她写下一首咏蔷薇的诗,其中有这么两句“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父亲见诗大惊曰:“此女后必为失行妇人!”在李冶十一岁时,被送入剡中玉真观中做女道士,后栖身开元寺为女冠。
出家为女道士后,她又与许多诗人鸿儒交游,酬咏甚多。她神情潇洒,专心翰墨,生性浪漫,爱作雅谑,又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超然物外的知名作家陆羽(鸿渐)和释皎然均同她意甚相得,著名诗人刘长卿也与她有密切联系,她还与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等人情意非常投合。其中诗歌《寄朱放》、《送阎二十六赴剡县》等诗一扫从来女性作家的羞涩之态,坦然男女社交,在千后千年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天宝年间,玄宗始闻知李冶诗才,特地召见她入京面圣。此时的李冶,已然是美人迟暮,没有了青春时的绝代风华。玄宗见了风韵犹存的李冶道:“上方班姬(婕妤)则不足,下比韩英(兰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妪。”可见她曾经有过怎样的倾城美貌。
在京城,李冶又结交朋友,赠送诗文。可她没有想到,京城的政治斗争太复杂,她认为的一次很平常的赠诗,竟然惹下了杀身之祸。
兴元年间(784),朱渍起兵叛乱,以失败而告终,遂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在朱渍的府上,查出了李冶曾经写给朱渍的诗,于是也被德宗以通匪罪处死。
可叹李冶一生风华绝代、才情横溢,最后香消玉殒不得善终。
9、李清照:独具政治洞察力的女诗人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汉族,济南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等。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她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的词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后期的诗词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悲痛。因为她的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国之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
人们谈到李清照,更多的是忆起了她婉约的词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李清照的诗比起她的词来,有着完全不同的风貌。大家都知道她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可她的诗却雄浑豪迈,内容涵盖面很宽泛。李清照虽为封建礼教笼罩下的女性,却有着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政治眼光。李清照透过大量的社会现象清楚地看出,北宋末年的政治形式,酷似安史之乱前夕李隆基统治下的唐王朝。李清照对此甚为忧虑,也极其愤懑。在她的诗里,她用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的巨大灾祸,警告当朝皇帝要注意汲取历史教训:“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可谓有胆有识,说她有胆,因为北宋王朝对言论控制极严;说她有识,是因为她的政治洞察力是非凡的。
当年,李清照背井离乡,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如今她的纪念馆座落在泉城——山东济南大明湖畔。
10、朱淑真:情致缠绵的红艳诗人
朱淑真,(约1131年前后在世),宋代女词人,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朱淑真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相传为朱熹侄女。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
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流传颇广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一阕,长期以来被认为欧阳修所作,其实是当时怕坏了女子的风气,才将作者改为了欧阳修的。
朱淑真书画造诣也相当高,尤善描绘红梅翠竹,其能力非寻常深闺女子可比。她的别号是“幽栖居士”,为南宋多情才女和美女,与李清照齐名,有《断肠集》存世。从“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愁怀》)来看,她的婚姻是不幸的,因此,有些作品泄露了婚外恋情,被一些学者剥夺著作权。她的作品存有大胆露骨的香艳镜头:“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缠绵于情爱连时间也不管了,“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犹如今人当街亲吻一般大胆。
相传因父母作主,嫁给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日前见过安徽太和中学张绍良老师的一篇题为《谁该为刘兰芝的死负责》的文章,他的观点是“
刘兰芝的死她自己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理由是:
刘兰芝对焦母不该逆来顺受;刘兰芝对焦仲卿不该言听计从;刘兰芝对哥哥不该缺乏反抗;刘兰芝对母亲不该完全服从。读后颇有芥蒂,对张老师的观点,实在是不敢苟同。
刘兰芝该不该逆来顺受呢?不该,可是刘兰芝别无选择。
我们且顺着张老师的论据来一一分析。
百行孝为先,刘兰芝不敢反抗焦母,她顶不起一个不孝的罪名,她没反抗,焦母都还说她“举动自专由”——不孝呢。
尽管刘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婆婆)还是“嫌迟”。这是明显的鸡蛋里挑骨
头。那么,焦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推想起来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兰芝分享了他对仲卿的爱。一个孤儿寡母的家庭(文中没有关于焦仲卿父亲的片言只语的叙述,如果有焦父,焦母也未必能如此一手遮天,所以我假定焦父已死。其实,在授课中我们也是这样假设的,这个当是众多老师的共识吧),很难容忍一个“外人”的介入,特别是一个与家长(寡母)在感情上分庭抗礼的女人。对于一个寡母来说,儿子是他的全部寄托,儿子的爱应该全部由她独享,尽管到了娶妻的年龄不得不给他婚配,但感情上,寡母是极不情愿的,如果这个寡母再自私狭隘的话,那么无论谁嫁给这个儿子都不会被这个寡母待见的,她必然会利用家长的权威发泄自己的怨恨,从这一点上说,即使不是刘兰芝而是什么张兰芝李兰芝,其结果也是一样,必然是你再优秀也不会被婆婆喜欢的,或者你太优秀了更是对她的爱构成了威胁,你越是优秀她越是要除掉你。刘兰芝说“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也是这个意思。从这个层面上讲,即使是阿母看中的东家贤女秦罗敷的下场也不会好到哪去。另一个原因呢,可能是刘兰芝没有生育。刘兰芝嫁到焦家的时间当不少二三年,这是焦仲卿亲口跟母亲说的——“共事二三年”,我想焦仲卿此时应该尽量往短了说,以便为刘兰芝的没有生育遮掩,推想嫁到焦家三年当比较合适。三年而没有生育,对于一个寡母来说,是一件非常难以容忍的事,所谓的“久怀愤”应该是这个原因,但焦母面对着成年的儿子说不出口,她只能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在古代,没有生育的责任是完全推在女人的身上的,没有人会关注“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这个客观原因。而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刘兰芝一直不生育,就是最大的不孝。在汉代,不顺从父母(只要父母认为是不顺从即可),无子,被排在妇女“七出”中的前两位,而刘兰芝的事恰是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刘兰芝自己当然也不会一点也想不到。就算是焦家有族长,族长首先是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他会向着被焦母称为“举动自专由”(也就是不顺从)的刘兰芝说话吗?如果焦母提出兰芝不生育,族长会不听从焦母的安排?出妻之事,在男权社会实在是区区小事,族长是不是懒得管都难说,刘兰芝能不能见到族长也是个未知数,还何谈请族长评理呢。在封建社会,家长就是公平与否的天平。《后汉书·列女传》记载:广汉人庞盛的女儿嫁给本郡人姜诗为妻,姜母喜欢喝长江的水,儿媳到江边汲水,家距长江六、七里路。一次,庞女取水正遇到大风,未能及时赶回家,婆婆口渴,抱怨媳妇不孝,姜诗大怒,就把妻子休掉了。这个庞女比刘兰芝冤多了,不是也只能听凭处置。所以,刘兰芝除了被遣已别无选择,她能在被遣之前主动提出回家,已经是间接的反抗了。刘兰芝不逆来顺受,她难道敢出言不逊?
正如张绍良老师所说的:“刘兰芝是个痴情的女子”,她深爱着焦仲卿。在古代,女人没有工作,没有社会交往,一生只能守着公婆和丈夫儿女度过,刘兰芝没有儿女,婆婆又对她横挑鼻子竖挑眼,她的全部幸福都寄托在了丈夫的身上。兰芝可能明知道丈夫抗不过婆婆,明知道“卿但暂还家”是权宜之计,明知道“不久当还归”是空头支票,可是,她当然希望这些都不是真的,她仍然希望事情会有所改变,所以她说“不久望君来”,难道我们连这一点儿希望也不允许她有吗?就算焦仲卿有“致命的弱点”:软弱、自私,可是,谁让兰芝爱他了呢?爱情没什么应该不应该,如果爱情能够理智的话,就没有爱情了。并且,到了此时,兰芝除了丈夫这唯一的依靠外,她还能指望谁呢?虽然稻草救不了命,但总比没有稻草的好吧?至于“刘兰芝已经‘举身赴清池’了,焦仲卿竟然还在庭树下‘徘徊’”,我想徘徊的焦仲卿此时想的更多的是他的老母,作为儿子,母亲再不好也是母亲,母亲辛辛苦苦把他养大就是为了养老送终的,如今他为了妻子抛弃了母亲,让一个老人孤独地过这下半生,无论如何是不孝的,如果焦仲卿果断地“自挂东南枝”,就不是软弱的焦仲卿,更不是一个孤儿寡母的儿子了。刘兰芝未必想对焦仲卿言听计从,可是此时此刻,她除了对焦仲卿言听计从,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吗?
第三、刘兰芝对哥哥该不该缺乏反抗。
这就涉及到三从四德的问题了,所谓的三从就是: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刘兰芝的父亲是否活着?这刘父与焦父一样,原文中没有提及,我们也大都认为是死了,那么兰芝就无父可从了,然而似乎可以从母的,因为这时候刘母就是家长了。但三从中还规定“夫死从子”,也就是说按规定,母亲也得听兄长的,那么兰芝当然得听从哥哥的了。说到这里,有个矛盾,那就是刘母从子,焦母为什么就不从子呢?这是礼教规定上的矛盾,儒家伦理中有“尊母孝母”的传统,母亲对儿子拥有相当的权利,即使是贵为天子也不能违背母后的旨意,这一点当不用我举例,母后专权的事几乎哪朝哪代都有,电视上早已滥觞,谁都知道的。但是,历史上也有过记载:春秋时鲁国一位寡妇,有九个儿子,岁末祭祀完毕,她想回娘家探望,根据“夫死从子”的礼规,需经儿子们的同意;她召集儿子商议,得到儿子们的许诺后,她又嘱咐九个儿媳看好门户,说自己晚上一定回来;结果她回到自己家时还没到晚上,就在门外等到天黑下来才进门,这件事被鲁国的大夫看见了,表扬她守礼。(《稗官女史:中国女性纪传体通史》)那么,到底是应该从子还是应该从母呢?这大概就要看夫死的这位寡妇本人以及儿子的选择了,选择哪个都不为过。当然,从整个封建社会来看,选择从子的并不多,但不能以此就否认从兄可以忽略,因为你回到娘家,是要消费娘家的衣食的,娘家的衣食哪来的?兄长挣来的。所以兰芝说“中道还兄门”而不说“中道还家门”,因为女子出嫁后,娘家就不是自己的家而是兄弟的家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谁家白养着一个人也不是个小数目,哪个女人会不想到这一层呢?何况从刘兄的语言来看,也的确是“性行暴如雷”,这样的哥哥能养妹妹一辈子吗?从那句“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我们已约略看出刘兰芝一辈子呆在兄家的可能性有多小了,那句话的言外之意似乎就在说:这么好的人你不嫁,难道想让我养你一辈子吗?所以刘兰芝马上就答应改嫁了。按照张老师的说法是刘兰芝就是奴隶本性,没有反抗意识。刘兰芝真的想做奴隶吗?她不想,他答应改嫁的话不卑不亢:“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
,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有“理”有“礼”(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有情有义(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她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反抗了,难道还想要刘兰芝死赖在兄家不走才算不是奴隶?那就不是那个时代的刘兰芝了(即使在现在,一个女人这样做也算是脸皮不薄了)。如果兰芝再有一个悍嫂,恐怕就很难在娘家生活下去了。而有个悍嫂的可能性是有的,因为有悍兄在前。
剩下的就是刘兰芝对母亲该不该完全服从了。
正如张老师分析的那样,刘母是理解女儿的好母亲,她想护着女儿,但是后来也在刘兄的“逼迫下放弃了原则”。这恰恰说明刘母是做不了刘兄的主的,这一方面是从子,另一方面也是从理。假设刘兄有妻子的话,这个婆婆在这时是很难做的。如果她硬留下女儿不嫁,到了她老了的时候,儿媳妇要是让她找女儿养老去,她可拿什么话应对?一个端着儿子媳妇饭碗的老太婆,她也只能委曲求全。这又说到了焦母身上了,那焦母为什么就不能委曲求全呢?这问题大概就在家庭环境上了,从焦母说仲卿“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上来看,焦家不是普通人家,那焦母就是老夫人了,她的地位也许到不了《红楼梦》中贾母的程度,但家长的权威是绝对不含糊的,这样的家庭中当然不会有“性行暴如雷”的儿子,焦仲卿只能是顺从的。刘家是什么样家庭呢?原文中没说,但焦母“汝是大家子”这句话中隐约可以感觉到焦母不满于刘家的地位不如焦家,那么刘家就是普通人家了。一个普通人家中的儿子“性行暴如雷”是可能的,因为刘母多半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娘家做后台。焦母的儿子顺从,刘母的儿子不顺从,或者说刘兄不孝,但没有谁能确定儿子天生就是孝还是不孝的,生下他就得养大他,至于长大的了的儿子不孝了,那也只能是由他去,一个越来越老的妇人能把越来越强壮的不孝儿子怎样呢。家庭里的事也是东风与西风的关系,谁强硬就是谁掌控了,当然,前提是东风西风都有可能掌控,诸如刘兰芝这样在娘家在婆家都不在东风西风之列的人,就永远只能任人宰割了。她不完全服从母亲又能怎样?连母亲还得服从哥哥呢!
最后一点我想谈谈刘兰芝为什么一开始同意改嫁,在焦仲卿的言语刺激下却投水而死了的问题。我想,这不是刘兰芝的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也不是她朝三暮四。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是因为绝望。那么此时如果说刘兰芝还有点儿希望的话,就是焦仲卿的爱了,哪怕这个爱是不能长相厮守的,但也足以给寒夜中的兰芝一点儿温暖,刘兰芝在不得已改嫁后,还可以留着这个皮囊守着这最后一缕心魂。可是,焦仲卿的一番话彻底掐灭了这一豆灯光,刘兰芝已经彻底没有生的理由了,所以她“举身赴清池”的时候没有丝毫犹豫。我们也不要再责备焦仲卿了,一个在那样母亲的管束下性格软弱的儿子,最后能“自挂东南枝”已经是壮举了,还要求他不得“徘徊”,于情于理,都有点苛求了。
刘兰芝一定不是封建社会的孤例,她是千千万万在几千年吃人的封建礼教中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无辜女性的缩影,让她们奋起反抗是不现实的,我们应当历史地看待历史人物,用当前标准去要求历史人物,不仅是违背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永远不会对历史人物得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