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唱词结构是齐言体,常见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七言无韵诗一样排列整齐。
和唱词相对应的是曲调,秦腔板腔音乐结构可以归纳为“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于急板——结束”的过程,也就是打板节奏从“慢到略快、快、极快、结束以前的渐慢、最终结束”的过程。演唱者根据这种循序渐进的节奏,层层推入地展开故事情节。
秦腔属于板式变化体剧种,有二六板、慢板、带板、垫板、二倒板、滚板等六大板式。二六板就是两个“六板”,一个六板要敲6下梆子,都是强拍。
其他各种板式都是将二六板加快、减慢、自由、转板等变化而成的。这样秦腔艺人就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使用不同的节奏来表达情感了。
秦腔唱腔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彩腔”,假嗓唱出,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其中的拖腔必须归入“安”韵,一句听下来饱满酣畅,极富表现力,也是与其他剧种具有明显区别的地方。
另外,秦腔唱腔有欢音和苦音之分。其中,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和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和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和爽朗的感情。
秦腔曲牌分弦乐、唢呐、海笛、笙管、昆曲和套曲六类,主要为弦乐和唢呐曲牌。
秦腔的伴奏分文场和武场。所用的乐器,文场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扬琴、唢呐、海笛、管子和大号等,武场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锣、铙钹、铰子和梆子等。秦腔中最主要的乐器当然是板胡,其发音尖细清脆,最能体现秦腔板式变化的特色。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和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一般戏班都要按行当配置人员,以“四梁四柱”为骨干的三路角色制进行配置。
头路角色包括头道须生、正旦、花脸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须生、二花脸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为三路角色。
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挂头牌演出,其他即为配角。条件优越的戏班,常不惜重金邀请名角。各行皆能,文、武、昆、乱都会的多面手和好把式,又称“戏包袱”,或叫“饱肚子”。
秦腔的演出化妆,按生、旦、净、丑的行当,也都各有特定规范。如旦角有头面、贴鬓和头饰化妆,面部化妆又有俊扮、丑扮、净俊各半扮之分。
生角有网巾、水纱、梢子、蓬头、髯口的化妆,面部化妆也有俊扮、素扮、花脸之分。净角使用网巾、水纱、梢子、蓬头、髯口、耳毛,面部主要用花脸脸谱,有时也用俊扮、素扮或丑扮。
丑角常用光头或同生角一样的发型、髯口,面部多用丑角各种形状的豆腐块脸谱。
秦腔表演技艺十分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
秦腔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如演《黄河阵》,就要用五种法宝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长串焰火,金交剪能飞出朵朵蝴蝶。除此之外,花脸讲究架子功,以显威武豪迈的气概,人们称其为“架架儿”。
二胡
“花脸”不是角色(行当)的正式名称,而是对“净”的俗称。因为净角化妆均为花脸得名。
传统戏剧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指男子;旦:指女子;净:指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丑:指演滑稽人物,鼻梁上抹白粉,称小丑、小花脸等。
至于为什么这样叫?说法不同,提供一种“反意”解释做参考:
生:生疏。过去老生是各行当之首,即整出戏的台柱,要求生角的演出老练成熟,反其意为“生”;
旦:旭日初生,阳气最上升之时,而旦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名为“旦"。
净:清洁干净,而净角全是满面涂彩的大花脸,看起来极不干净,反其意而为“净”。
丑:指属相,丑属牛,牛性笨。因此,丑就是笨的代名词,而演丑角的人,则要求伶俐活泼聪明,故反其名为“丑”。
秦腔名家的古今之争,泰斗当推魏长生。
1、名震天下
——“一时观者而六大班既无人过问,或至散去。”
魏长生字婉卿,四川金堂县人,人称魏三,幼时家贫,13岁来西安学戏,几度赴京师演出,引起巨大轰动。
2、魏皇姑
在四川会馆戏楼的一次演出中,迎来了两位最尊贵的观众——乾隆皇帝和他宠爱的一位皇妃。皇妃只生有一位公主却早逝。皇妃从此悲伤不已,日见消瘦。乾隆皇帝为了排遣爱妃的愁郁,特地携她出宫消遣,二人乔装打扮,来看名伶魏长生的剧目。皇妃为魏长生的扮相、身段、唱功所迷,尤其令她怦然心动的是魏长生与她朝思暮想的公主,模样儿十分相似。她情不自禁地向乾隆说:“万岁爷,那位扮演辽邦公主的,就像我们死去的和硕格格。”乾隆怕皇妃伤心,连忙说:“爱卿既然喜欢,那就收他为格格,作卿的干女儿吧!”魏长生次日奉旨作辽邦公主妆束,进宫向皇帝、皇妃谢恩。由于这次奇遇,于是民间尊称他为“魏皇姑”。长生死后埋在家乡的坟墓自然也被呼为“皇姑坟”。
3、桃李江南
以魏腔风靡扬州,致昆曲名旦来学,技艺影响江南,“市井中……转相效法,染及乡偶”。各省、各剧种演员纷涌扬州,一睹魏三丰姿,请魏三传艺。苏州戏班又邀请他去到昆曲发祥地的苏州。江南伶人,包括昆曲子弟也来学习他的演技和“跷工”以及创新了的化装艺术———“梳水头贴片子”。“善于传情、动人倾听”的艺术奇葩,播种到大江南北的梨园,许多剧种从中得到养分的滋润。他新创的西秦腔,“徽伶尽习之”,并对一百年后形成的京剧艺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4、”将军马革裹尸、伶人以身殉艺,壮哉!
1802年在京演完《背娃进府》后死于后台。秦腔旦角化妆“贴片”即由他始创。魏长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秦腔艺术大师,由魏长生演出而引发的北京剧坛“花雅”之争,实质上正是以秦腔为代表的地方剧种与昆曲的较量。
作为信息极不通畅的清中期,红遍天下,59载艺术春秋,以毕生心血树起丰碑,当推秦腔史上第一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