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绝对是你个人的偏见了,我并不觉得中国的女人多么喜欢化妆的,反而是发达国家的比较多。这个也比较好理解,因为化妆的成本也是不低的,一套差不多的化妆品少说也得几百块了,更不用提一些成千上万的牌子。为什么女的要化妆呢,这个主要也是社会的因素,第一就是职场的女性是刚需,即便不工作那家庭主妇也不能整天素颜,不然丈夫看腻了你懂的
24%。中国女性仅有24%的人经常化妆,56%的人只在特殊场合化妆,另有20%的女性从不化妆,化妆是运用化妆品和工具,采取合乎规则的步骤和技巧,对人体的面部、五官及别的部位进行渲染、描画、整理,增强立体印象,调整形色,掩饰缺陷。
现代化妆术日新月异,如果搭配上美颜相机,甚至能起到“换头”的神奇效果,但对于许多男士来说这是一个雷区。由于被网上的“照骗”欺骗太多的感情,所以一些男士纷纷抱怨:“如果现代美女也像古代的一样不化妆纯天然就好了。”但是古代美女真的正如这些男士所言,一个个都“纯天然无污染”吗?非也非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论中外古代女生都钟情于化妆,而且他们的化妆技术和化妆条件,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女生差。下面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古代的女生如何打扮化妆塑造最美的自己。
古代的平民女性确实追求“天然美”,但是这种“天然美”并非指不化妆打扮,而是用化妆品来释放最自然的自己。由于古代的平民女子需要在田间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她们往往会晒得黝黑,皮肤的褶皱里也会藏有泥垢。如果这些平民美女像网友所言不用化妆品,可能她们的面容会吓晕这批网友。正如芙蓉要抖落淤泥绽放自己,首先要经过清水的洗涤。古代平民女子要想还原自己的天生丽质,首先需要动用一批清洁用的化妆品。
在古代最普遍的清洁类化妆品,名叫“澡豆”,它类似于今天的洗面奶。澡豆由豆子的粉末揉搓而成,它里面加了糯米蜂蜜等材料,在护肤的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它的具体功效在唐代医书 《外台秘要》 里有记载:
按照记载,澡豆除了可以防晒黑让肤色保持红润之外,还能够洗掉脸上的黑头和粉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洁面工具。由于材料多源自于农产品,而且蜂蜜等昂贵原料可以用猪脑桃仁替代,所以澡豆的制作成本较低,售价也偏低,下到平民女子上到皇亲国戚都买得起。可以说澡豆在古代,是真正的国民产品“国货之光”。
除了澡豆之外,古代平民女子还有许多专门用于洁面的化妆品,芦荟膏就是其中一样。众所周知,淘米水和芦荟都能起到护肤洁肤作用,我们的古人在二千多年前就懂得了这个道理。我国的医书 《驻颜有术偏验方》 里,记载有这么一个配方:采摘洗净二百五十克的芦荟,用火将其汁液逼出,加上肥皂水搅和,再将液体敷在脸上就能起到面膜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芦荟和肥皂,和今天的成分略有不同,大家不要轻易尝试,毕竟我们的肤质和古人相差较大。
清洁类化妆品在古代平民女子圈子里是主流,因为胭脂粉黛等化妆品,敷在脸上之后不便于劳动。不过不需要从事耕织劳作的时候,平民女子也会用上一点儿胭脂粉黛打扮自己,花木兰在 《木兰诗》 最后对镜贴的“花黄”,就是一种花状的化妆粉或者贴纸。
古代贵族女性经济条件好,而且长期活跃在贵族间的宴会,她们对化妆品的需求比较大,接触的化妆品种类也比较多。这些女子不事劳作,有条件天天沐浴更衣,她们不需要清洁类的化妆品。所以古代贵族女子最常用的,是铅粉、口脂、石黛、胭脂、花钿、面脂等等专门用于打扮的化妆品。
古人除了拥有众多化妆品,她们还研发了一套科学的化妆流程。根据宋朝的 《太平御览》 记载:
这段话里面的“梅花”指梅花妆,它是唐朝时期皇宫里很流行的一种妆,但是在宋朝却少有人能化出来,所以寿阳公主化出这种复古梅花妆之后,“宫女皆奇之”,并且纷纷效仿。而寿阳公主勾画梅花妆时,采用的正是一个标准古代化妆流程。
这个流程的第一步“敷”是指敷铅粉,铅粉是用铅加工而成的一味中药,它本来用于治腹泻和寄生虫,后来被开发成了化妆品。铅粉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又白又能遮瑕。古代贵族女子化妆首先会先用铅粉把自己脸上的坑坑洼洼遮起来。第二步“钩”是指钩眉,钩眉和现代的画眉差不多,不过古人画眉用的是“石黛”,这是一种黑色的矿物粉末,由于第一层敷了粉,脸上摩擦力大,所以古人能够用粉状的“石黛”画眉,不像今天这样要用偏油性的眉笔。
化妆流程的第三步“点”是指点额黄。所谓“额黄”就是古代女子画在眉间以上额头中央的花纹,“花黄”就属于这种类型。不过由于大多数女性的化妆功力并不强,自己画花纹容易画疵,所以很多额黄都是贴上去的花钿而不是点的。寿阳公主的梅花妆之所以惊艳众人,就是因为她在眉心画了一朵梅花。化妆流程的第四部描,是指描斜红。斜红是古代贵族妇女脸上的一种花纹,它呈月牙状,一般画在脸颊两侧,但画在眉眼之间的斜红,能起到现代眼线的效果。
古人化妆流程的第四步骤“含“是指含口脂。口脂就是专门用于涂抹口唇的胭脂,这种胭脂一般会做成纸状,女子们要化妆时就轻轻含它一口,然后用手指将嘴唇上的口脂拨均匀。古人和我们的现代人一样也需要定妆,最后一步“抹”就是在脸上抹面脂,将妆容固定住,但面脂风干不足的话古人看起来会油光满面。
化妆并非是女生的专利,现代许多男演员或者男主播也会化妆。“男子汉绝不化妆”的直男癌思想,在四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过时了。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在 《大招》 里写道:
其中“粉白”是指在脸上铺香粉,这种香粉一般由米粉掺杂香料组成,战国时期楚国许多官员上朝时,都需要在脸上敷这样一层粉。“黛黑”就是画眉毛,它也是楚国官员一种宫廷礼仪。屈原作为楚国的政治家兼文学家,他在平时出游的时候,不仅保留了宫廷“粉白黛黑”的习惯,还学起妇人“簪花”。屈原这种雅俗合璧的化妆技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同样清高浪漫的名士们继承了下来。
根据颜之推的 《颜氏家训》 记载:梁朝时期贵族子弟,一个个“熏衣剃面,傅粉施朱”,比起屈原他们打扮的心思更加精细,这群贵族子弟不仅要化妆画眉,还要用熏烟给自己的衣服添香,还要把自己脸上的杂面剃掉。这一系列操作下来,类似于做了一套现代的外形设计。西晋时期著名的美男子"古代四大帅哥"之首潘安,就是一位化妆大师。
传说潘安每次在人群前出现,脸上总是带着妆,他不仅身上带有香气,连为他拉车的马也带有一股清香。当时许多皇宫里面的妃子,打扮起来也没有潘安颜值高,难道这些妃子长得不及潘安吗?非也非也,西晋的妃子们大多来自于魏蜀吴三国的皇室,她们在三国进宫前已经经过一番精挑细选,被选入西晋宫廷时又经过一道关卡,其上位难度比起如今的选美冠军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些“选美冠军”们相貌都不及一个潘安,归根结底是因为潘安的化妆技术特别高强。潘安本身底子不错,而且他画眉时很会把握浓淡,涂口脂时很会注意形状,而且他从来不贴花黄,只追求“但见山水不见亭,但显眉眼不显妆”的效果。
古代的帅哥美女们,清一色都是化妆高手。即便是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在韩非笔下也得“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所以不存在自然变美的懒人,只有努力变美的美人。西施所在的春秋时期,我国的化妆品和化妆技术还不成熟,但是化妆已经成了颜值俱乐部的必修课。貂蝉、杨贵妃和王昭君所在的年代,化妆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她们能够在各自时代众多美人里脱颖而出,在三千后宫佳丽里博得宠爱,精致的妆容起了很大的作用。
自西周时期开始,经过四千多年的发展,化妆从一门技术进化成了艺术。古人采用的许多化妆技巧,在如今得到了改良。例如古人所画的额黄,由于集中于眉间,它很容易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额头上,额头不是化妆重点区,所以额黄会导致观赏者分不清主次。现代的化妆师们吸取了教训,把贴花转移到眼睛打下的一两厘米的地方,它们能够将观赏者的目光聚焦到化妆者的眼睛,恰好眼睛是许多妆容的灵魂所在,它能给观赏者带来极佳的视觉享受。
参考文献:
《太平御览》
《外台秘要》
《楚辞》
《韩非子》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化妆品,已成为现代女性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在古代会是这样么?是的。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古代亦然。但在古代可没有现代规模的专业工厂,那么古代中国女性用什么化妆品?也有进口么? 图:化妆后的唐代女人 可以说,中国女性是人类最早学会化妆的群体之一。《楚辞·大招》是这样描写当时美女的:“易中利心,以动作只;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由此可见,早在先秦时代,那些秀外慧中、体态优雅、举止自然的美女们便开始化妆了,她们涂粉、画眉、搽香,将自己精心打扮。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在其历史剧《屈原》中,还据此为屈原虚构出了一个爱化妆的女生蝉娟:她身系香袋,里边装着香粉,可随时补妆。 那时,化妆美容实已出现风气,先秦时期的女性特别喜欢抹粉,这种化妆手法对现代中国女性尚有很大影响。《战国策·楚策三》中所谓“彼郑、周之女,粉白黛黑”,反映的便是同一时代女性的审美趣味,不只屈原所在的南方楚国女性喜欢化妆,连北方西部的郑国、周国女性都用上了,以致于连楚王都惊呼自己从未见过中原有这么漂亮的美女。 图:古代女人用粉盒 粉,应该是古代中国女性最早使用的化妆品之一。从“粉白黛黑”一语中可以知道,粉是一种具有美白功能的化妆品。从“米”字旁可知,其主要原料就是人们日常食用的米。制作时,将浸泡过的新米细磨成浆,盛放在圆形的粉钵内,发酵沉淀后便得出了洁白细腻的米粉。然后放在太阳下晒干,将粉块研成粉末,便成米粉;再添加入香料,即是“香粉”。 唐宋以后,粉的品种更为丰富,比较有名的粉是:宋代有以益母草、石膏粉制成的“玉女桃花粉”;明代有以紫茉莉花秄制成的“珍珠粉”;清代有用滑石制成的“石粉”。到现代,粉也不仅仅用于面部美容了,还分化出了爽身功能。与米粉有相同功能的美白化妆品,是铅粉,它属于古代中国女性使用的高档化妆品。 铅粉质地细腻,色泽洁白,其制作工艺接近于现代化妆品,系通过化学反应手段取得,实为化工品。其提取、制作方法较复杂,据《抱朴子·内篇》所记,将铅、锡一类物质与醋酸放在一起反应,使之生成黄丹,再由黄丹转化为糊状的铅粉。如米粉一样,干结后研成粉末,故名“铅粉”,有的也做成粉块。 图:民间美白用品,古代普通女性化妆用品其实都是“自制”的 因古人认为铅粉系铅之精华,故又名“铅华”。曹植《洛神赋》中“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中的“铅华”就是这意思,从《洛神赋》中可知,三国时的女性很爱铅华,且在普遍消费了。 除了铅华异名外,早期还称铅粉为“胡粉”。据说最早由中亚的粟特国商人贩卖到中原地区。中国古人称这些西域居民为“胡人”,故铅粉有“胡粉”一说。如果此说成立的话,胡粉当是中国最早进口的一批高档化妆品,看来中国进口化妆品是有传统的。 铅粉的美白效果比米粉更强,又不易变质,在古代上层富家女性中使用最多,就如今女白领喜欢选购进口货一样,胡粉也为当时的“女白领”青睐,一般女性是用不起的。 图:现代高级美白化妆品,尤其是进口的,多为“毒化妆品” 铅粉虽然是高档化妆品,但其含铅量太高,可以说是一种“毒化妆品”。现代化验证明,铅粉的主要成份实是碱式碳酸铅,长期使用可致慢性中毒,造成永久性损害。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铅粉的美白效果十分理想,不少现代高档化妆品也在使用,特别是一些美白效果好的进口化妆品,几乎没有不含铅的(另还含汞等“毒素”)。究其源头,也是胡粉。当时,胡粉东传中国,西入欧洲。 十六世纪时欧洲女性便十分喜欢的这种含铅美白化妆品。据说此股美白之风是受终生末嫁、美貌出众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影响。因为铅中毒,导致这些欧洲“美白控”面容受损,有的甚至因此丧命。明朝灭亡与老鼠的关系 南京民国总统府发生的蹊跷事 更多内容,请看博文文单列表
俗话说得好:俗话说得好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古至今,从上到下,从老到少,谁不都在爱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呢?现在的**妹们,出门定要在镜子前“捣鼓”一番自己,粉底液、遮瑕膏、眼影、高光、腮红、口红等化妆那是琳琅满目,功能样样齐全。画个美美哒的妆容,哪怕是只给自己看,心情也是十分愉悦,美滋滋的。有时候懒得化妆的**妹,还可以用咱们新时代的P图、美颜技术,咔嚓一拍,照样可以把自己美美哒的形象记录下来。
那么,问题来了,在古代这样一个技术落后,没有化妆品和P图的年代,古代的**妹是用什么化妆的呢?
妆粉
所谓“一白遮百丑”,古代的妹子化妆第一步就是往自己脸上敷粉,俗称妆粉,作用类似现在的打粉底,都是把脸涂得光滑、美白。古代最早的妆粉是用米粉制成的,米粉是以高粱米或者粟米研磨成粉后,再经过不断的冲洗,直到水色清透没有米色,再加入冷水,发酵后磨成米浆,晾干成型再研磨成细粉即可,家庭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妹子,还会在米粉里添加一些香料,来达到美容的效果。
这种纯天然的米粉对身体没有什么伤害,但问题是容易脱妆呀,要是夏天出个门,天气热,往脸上抹把汗,把底妆都给融了,出现各种“面疙瘩”,这画面太美,我们自个想象一下。
于是后来人们就用上了另一种流行粉“铅粉”。铅粉的粉质更加细腻白皙,有光泽,而且附着力强,不会轻易掉粉,深受女孩子的欢迎。但是铅粉的主要原料就是重金属铅,是有毒的,妹子要是用久了,皮肤颜色不仅会变得蜡黄蜡黄的,而且还可能导致生命危险。虽说知道铅有毒,但依然有很多妹子使用,真是生命诚可贵,美丽价更高!为了美,古代妹子也是够狠的。
胭脂
说到胭脂,大家应该不陌生吧,这可是古代化妆界的“顶流”,所谓胭脂,跟我们现在的腮红差不多,都是用于涂抹面颊,让脸色明亮、红润有血色。胭脂其实是从一种红蓝的花朵中提炼出来的红色颜料,后来人们又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得它变得稠密润滑。这种胭脂可以用来润唇,就像现在的唇膏唇蜜;又可以润肤红颊,腮红和乳液并用,难怪古代妹子对其爱不释手。
再来看看古代的口脂,也就是口红。口脂是用朱砂和动物油脂混合加工而成,既能有朱砂的红色,还不会因为没有油脂而让朱砂被唾液融化,古人的智慧还是杠杠滴。而且口脂其实是和胭脂是通用的,都可以涂脸或者涂抹唇部。
眉黛
抹完胭脂,咱们来画画眉。黛是古代画眉工具的统称,最初的时候,人们用烧焦的柳树枝涂在眉上,但是这样的眉色十分不自然,而且极易掉妆。后来她们又想出了一种工具,名为“石黛”,就是将石砚研磨成细粉加水调和后凝固,便制成了古人版的“眉笔”,用石黛画出的眉毛十分自然,深得古代妹子的欢心。
除了普通人用的石黛,上层贵族 社会 的女子更喜爱“螺子黛”,螺子黛其实是一种青黑色的矿物颜料,制作好的螺子黛只需要蘸水便可以画出黑而不重的眉毛,根据《隋遗录》额记载:“螺子黛出波斯国,每颗直(值)十金,后征赋不足,杂以铜黛给之。”在当时,一颗螺子黛就价值数十金,也只有贵族女子才能享用了。在电视剧《甄嬛传》中,我们的华妃娘娘还因为小小的螺子黛而争风吃醋,可想而知这东西多么名贵。
当然,像“小康”家庭的姐妹可以用它的平替品铜黛,铜黛即是铜锈,铜黛有的色若波斯青黛,有的鲜深娇艳,研磨成青粉,便可用来画眉,效果也是十分不错的。
而且相比现代流行的“一字眉”,古代女子的眉形花样可多了,以唐代女子的眉形为例,就有上十种。
面饰
大家有没有发现,古装电视剧中的美女不仅画着靓丽的妆容,脸上还贴着美美哒的饰物,这就是古代的面饰。随着朝代的发展,古代的姐妹们也是把面饰玩出了花。
1贴花钿
花钿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贴花钿是在唐朝开始流行起来的,花钿的做法非常精细,材料也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也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花钿,花样百出,别具一格,古代的**姐不仅要美,还要美得有特色。
2点额黄
额黄,又叫鸦黄,就是在额间涂上**。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逐渐成为潮流,我们耳熟能详的《木兰诗》里“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写的正是木兰换女儿身时正在梳妆打扮的样子,她还紧跟 时尚 潮流,也贴起了花黄。
3画面靥
面靥妆始于宫廷,起初并不是为了装饰,是在女子的面颊两旁,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点缀出各种形状,相传当某个后妃来例假时,不能被帝王临幸,又羞于启齿,就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红点,女史见了不会列名安排侍寝。后来,面靥逐渐成为一种装饰,在民间广为传播。
4描斜红
斜红始于南北朝,涂抹的深浅、粗细各有不同,在唐代的宫廷中颇受女性欢迎。面部常有月牙形妆容,色泽浓艳,造型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妆,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两道伤疤,就像**中的“小太妹”,原来我们古代的**姐也很“狂野”。
想不到在没有化妆品和P图的古代,女子化妆也可以如此丰富多样,大家涨姿
唐代女子服饰、发型、化妆唐代女子服饰三大类:上衫下裙,胡服,男装。窄袖衫、儒配长裙的基本结构是:裙、衫、帔(pèi)。裙子色彩浓艳,主要以红绿黄为多,还有紫、青等色。材料上,有:绸裙、沙群、罗裙、银泥群、金缕裙、金泥簇蝶裙、百鸟毛群等。百鸟毛裙是唐代最华贵的裙子。山是夏装,较薄;儒是冬装,有夹的和棉的。唐初的衫比较短小,袖子窄,掖进裙腰。后来逐渐宽大,颜色有白青绯绿黄红等,又以红衫为。衫一般用布做,也有罗,上有金银线;儒则往往绣有各式花样,所谓“薄罗衫子金泥缝”,“连枝花样绣罗襦”。唐代妇女发型有髻和鬟两大类。髻是挽发结在头顶,中间是实心的,鬟是将头发梳成中空的环形,多为未婚女子所梳。髻式:同心髻,反绾髻,交心髻,鸾凤髻,抛云髻,慵来髻,抛家髻,倭坠髻,拔丛髻,坠马髻,百合髻,长乐髻,乌蛮髻,高髻,低髻,侧髻,小髻,椎髻,云髻,飞髻,花髻,凤髻,双环望仙髻,惊鹤髻,囚髻,扫闹髻…… 鬟:双鬟,三鬟等。 头髻上饰品:鲜花,假花(牡丹,桃花,石竹花,栀子花,荼蘼花),有花钿珠翠,金石钗簪之类。面部妆容七个步骤:1施粉:先薄施铅粉,然后抹胭脂。胭脂晕品有石榴娇,嫩吴香,圣檀心,珠露儿,媚花奴等。 2此外还在额上涂抹黄粉,即额黄。 3画眉。4花钿:又叫花子,媚子。是将各种花样贴在眉心的一种装饰。5面靥。点在双颊酒窝处,形状像豆、桃杏、星、弯月等。多用朱红,也有**、墨色。6斜红。描在太阳穴部位的红色装饰。7点唇。即所谓“朱唇”。1唐朝女子服饰文化 粉胸半掩疑暗雪-----唐代妇女开放的服制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它的统治者在国力强盛,有着充分自信的前提下,实行了一种开明、开放的政策,博采和吸收各方的文化。 像唐宫廷中演奏的十部音乐(燕乐)中,就有八部是来自异国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西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天笠、高丽)。人们在宗教信仰上也有充分的自由,统治者对外来宗教不排斥,所以在原有的佛教、道教之外,西方的袄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也在此时相继传入中国。 2唐朝的文化氛围 唐代的妇女更有着前代和后代妇女都没有过的自由,她们可以时时抛头露面,到郊外市里游玩、听戏、看球,也可以在春季和男子一起到风光胜地踏青,杜甫的名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丽人多"形容的就是这种景象。他们更可主动追求爱情,未婚少女可私结情侣,已婚女子也可以离婚,改嫁之事屡见不鲜。 在这种开放的社会中,唐代妇女一改过去哭不露齿、站不依门、行不露面的传统,在服饰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像废弃了遮蔽脸面的幂罱面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天宝年间,不**女还模仿男子的装束,着起幞头袍衫,最初在宫里中流行,后渐传至民间,成为普通妇女的日常装束,我们可以从唐代著名画家张萱所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看到这种装束。 唐玄宗开元年间,胡服之风盛行,妇女多着胡装。唐代所谓的"胡服",指的是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妇女在着胡服的同时,腰间还系有革带,再饰以胡装,大有娇健英武、跃马扬鞭之势。与此同时,胡舞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娱乐方式,所以才有了安禄山为讨好唐玄宗、杨贵妃而拖着他几近垂地的胖肚子飞快地跳起了胡旋舞的故事。 3唐代领子款式 唐代女服的领子也有种种不同的款式,比较常见的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以后,还流行过一种袒领,里面不穿内衣,袒胸脯于外,唐诗中的"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的句子形容的就是这种装束。 另外,还有一种更加开放的服装,"绮罗丝缕见肌肤",里面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在中晚唐代时十分流行,并且一直延续到五代,这可从唐代另一位著名画家周盼的"簮花仕女图"中看到。这种大胆的装束在中国封建社会是极少见的。 4典雅与华贵的完美结合——唐装 唐代妇女服饰按时代可以大约分这么几种: 一种是传统的襦,裙装。这种风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时期,基本上是沿袭了自东汉以来华夏妇女传统的上衣下裳制。 我们现在总说到的衣裳二字,其实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实是指现代所说的裙子,衣与裳分开。这种妇女的服饰不是连衣,而是分两截的穿法一直延续到明末。 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领或对襟系上带结,下面的裙子围起来系上长长的裙带,上衣或者掖里面或者自然的松散着,后来这种松散的上衣不断加长,一直覆到膝盖部,就后来发展成了明代的背子。 5典雅与华贵的完美结合——唐装 随着发展,唐代的妇女上衣种类一般分为襦,袄,衫三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 衫是无袖单衣,功用吸汗,有对襟及右衽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后者就发展成了背子或半臂。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有点类似今天的和服裙子。 方片裙的样式显得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来并不能显出美丽来。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 这种裙子的结构必须和人体的主体结构有机适应,所以是一种下摆呈圆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顺便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高腰将裙带束到胸部的裙子,至尽还影响着朝鲜韩国的女子裙装风格。 唐代的裙装,有的还作半露胸的款式,周濆《逢邻女》诗:"慢束裙腰半露胸"。李群玉《赠歌姬诗》:"胸前瑞雪灯斜照"。方干《赠美人》诗"粉胸半掩凝晴雪"。欧阳询《南乡子》:"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都是半露胸式裙装的写照 。 二就是到了中晚唐时期,服装中加强了华夏的传统审美观念,开始复古。从以显出女子身材为主逐步恢复到秦汉那种宽衣大袖,飘逸如仙的风格,服式越来越肥。这种风格定了型一直影响到后期华夏女装的基本理念,既宽松随体肥大,这自然在后来也成了礼教所要求的对象,柔和自然,无形无欲。 6典雅与华贵的完美结合——唐装 中晚唐女装华丽大气,一般类似于礼服,她们里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内衣,在唐论著和裙子结合形成了一体,它不系腰带,宽松自然。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读很华丽,基本上都是拖摆至地,有的达几余米,比如,有的袖阔4尺,裾曳地达到5尺, 因此,如同后来的欧洲一样,衣摆的长短决定着妇女的身份地位。罩衫一般都是广袖的,广袖就是我们常看到的宽大的袖子,唐代的广袖基本呈方片形,类似今天的和服袖子。 另外还有一种晚唐时期的礼服,都为宫廷命妇所着,称为钗钿礼服。是中晚唐女装向古代礼仪服饰的过渡的进一步证明,这种款式为礼服一层叠一层,层数繁多,厚重拖摆,穿起来很麻烦。首先穿上很多层广袖上衣,层层压叠着,然后在围上伟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著名的“唐裙”,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虽然繁琐,却给人稳重的感觉,赋有层次感。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著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日本人称之为“唐衣”即从唐朝传来的服饰,样式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只不过在风格上增添了几许日本本民族的特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