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荧光剂的惧怕多数源于论坛及朋友圈的对荧光剂的流传。如“荧光剂可透过肌肤被吸收进入体内,进入人体后不容易被分解,可在人体内蓄积,大大削弱人体免疫力;荧光剂与伤口外的蛋白质结合,会阻碍伤口的愈合;荧光剂会让人体细胞出现变异性倾向,其毒性累计在肝脏或其他重要器官,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
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荧光”二字就感到可怕,荧光本身就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各种动物体内,像很多海洋生物,陆地的萤火虫,其发光的原理就是含有各种荧光蛋白质。200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他获奖的课题是,有关某种水母的荧光蛋白质(GFP)的研究。另外,有些食物,药物,叶绿素,细菌甚至霉菌在紫外灯照射下也会产生荧光反应,被称为自然荧光,是物质固有的特性,是无害的。
实验证明
(1)对皮肤无刺激
经过多年的动物及人体试验表明:即使是皮肤直接接触荧光增白剂CBS纯品,对皮肤也无刺激性,不会导致皮肤过敏。
沈永嘉教授等编写的《荧光增白剂》一书中指出:荧光增白剂不会被皮肤吸收。即使荧光增白剂CBS在使用过程中可能有少量粘附在皮肤上,也不会和人体皮肤发生反应,而且通过日常的洗涤活动(例如洗手、洗澡等)很容易被完全的洗掉,不会经皮吸收[1] 。
因此,皮肤直接与添加CBS的洗衣液接触不会造成伤害。
(2)对伤口愈合无不良影响
发表于1994年《德国皮肤病学》杂志上的《荧光增白剂的毒理学性质》一文中指出,即使是用含有荧光增白剂的纺织材料直接接触伤口,也不会对伤口愈合产生不良影响,且不会对人体皮肤造成病理性变化。
(3)代谢:荧光增白剂CBS是水溶性的,通过正常代谢可很快完全排出体外
德国Georg Thieme出版社出版的《环境质量和安全》增补第四卷《荧光增白剂》(`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Safety` Supplement Volume IV `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s`)一书中指出,通过小鼠代谢研究表明,在大剂量喂食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CBS后,绝大部分增白剂都会迅速通过肠道排出,不被肠道吸收。其血、肝、肾、脑、肌肉和脂肪中均无荧光增白剂残留,即不会造成体内蓄积。所以日常生活中即使有少量荧光增白剂CBS进入人体,也会通过正常代谢过程很快排出体外。
(4)荧光增白剂CBS无致畸性,无致癌性
通过对多种动物的急性毒性研究和长达两年的小鼠慢性毒理实验研究证明:CBS属于无毒性物质,无致畸、无致癌、无致突变性。
补充说明
欧盟洗涤剂协会(AISE)的测试报告《家用洗涤剂成分对人体和环境影响的风险评估之荧光增白剂FWA-5》中对荧光增白剂CBS(也叫FWA-5)的毒理性研究结果表明:荧光增白剂CBS无光致癌反应。
德国环境部于1983年郑重声明,荧光增白剂CBS不具有任何致敏及致畸性。
正确认识
自然界有很多东西,在正常使用剂量下,都是安全的。任何不以剂量为前提,谈论起危害的研究,都是没有意义的。在谈荧光增白剂的危害时,需要先了解它的使用剂量和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最低剂量。目前,洗涤剂中应用较多的为二苯乙烯基联苯类荧光增白剂(CBS)。按照国家标准《GB 151933-2003急性毒性试验》规范性附录D“急性毒性剂量分级表”判定,荧光增白剂为无毒,与日常食用的食盐的急性毒性属同等级别。也就是说,荧光剂像盐一样安全,两者的致死量十分接近,换算成能理解的说法就是,和食盐一样,它一次吃50g以上,才有生命危险。
另外,经过50多年的广泛运用,也证明荧光剂是安全的。至今没有任何案例可以证明它会致癌,在荧光增白剂动物毒性测试中,不但无明确显示它会造成急性伤害或是长期致癌性,而且对于皮肤的刺激或过敏性也是相当低的,所以目前世界各国家尚未将荧光剂纳入强制性管理的规定。我国除对“可迁移性荧光物质”(指所添加的荧光物质会借由洗涤、啃咬、流汗或是碰触而转移到人体皮肤或黏膜)在部分产品领域有相关规定外,其他无强制管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目前有些人所认知荧光剂对人体的致病性,其实是跟漂白剂或者是跟其他结构相似的毒性化学物质搞混了;而有人提到荧光剂对于皮肤会有刺激或者过敏性反映,则可能是跟产品内同时含有的香料或防腐剂所造成的反应搞混了。
国内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的开发,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对色彩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而荧光增白剂所具有增白、增艳和增亮作用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要求。我国荧光增白剂的发展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最初的产品仅限于二苯乙烯双三嗪类的VBL和七十年代引进开发的苯并恶唑类的DT两种,这种品种少、化学结构单一的情况一直维持到1985年,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FWA的生产淘汰了许多小厂和亏损企业,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用化的生产企业发展,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走产业科研一体化道路,经过十几年的紧密配合,相继研制出顺应时代的新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缩小与世界强国的距离,提高了我国FWA结构档次的研究水平。八十年代末,我国合纤工业蓬勃发展,而对腈纶增白效果佳的吡唑啉型FWA DCB仍需进口。上海市染料研究所于1993年终于研制出符合我国生产实际的品种:苯并恶唑型FWA OB是塑料合成纤维、油漆、涂料和橡塑制品很重要的添加剂。
[1]
种类介绍
按化学结构可分为五类:
①二苯乙烯型,用于棉纤维及某些合成纤维、造纸、制皂等工业,具有蓝色荧光;
②香豆素型,具有香豆酮基本结构,用于赛璐璐、聚氯乙烯塑料等,具有较强的蓝色荧光;
③吡唑啉型,用于羊毛、聚酰胺、腈纶等纤维,具有绿色荧色;
④苯并氧氮型,用于腈纶等纤维及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塑料,具有红色荧光;
⑤苯二甲酰亚胺型,用于涤纶、腈纶、锦纶等纤维,具有蓝色荧光。
用途介绍
一:荧光增白剂BC性能及用途 外观为淡**粉末。色光以与标准近似,溶于水呈蓝色荧光,不溶于水杂质含量05%,强度为标准品的1005,细度(通过100目筛残余物含量)5%,泛黄点5%,水分含量5%。本品主要用于棉纤维、人造丝、人造棉和纸浆等中性染浴增白处理。
二:荧光增白剂JD-3 性能及用途 外观为淡**粉末,能溶于热水。本品在中性或微碱性条件下,用于合成洗涤剂、肥皂、造纸和纺织品的增白。
三:荧光增白剂挺进31#性能及用途 外观为淡**粉末,具有一般二苯乙烯三嗪型增白剂性能。荧光色调为青光,呈阴离子型。可溶于100℃或1000倍25℃水中。水分含量5%,不溶于水的杂质含量05%。本品主要用于合成洗涤剂、肥皂、香皂、纸张的增白,也用于棉织物、锦纶、人造丝等的增白,可使被增白物增白发亮。
四:荧光增白剂BR(增白剂BL)成 分 DSD酸钠盐与异氰酸苯酯的缩合物性能及用途 外观为淡**粉末,属阴离子型,微带红紫色。2%水溶液澄清,95%以上通过60目筛。
五:荧光增白剂EBF成 分 邻氨基苯酚与2,5-二羧酸噻吩的缩合物性能及用途 外观为细微黄白色悬浮液。有鲜艳的蓝色荧光。含有效荧光物质10%,属非离子型,呈中性,可与水以任何比例稀释分散。耐硬水、耐酸、耐碱、耐晒,氧化漂白稳定。增白强度与标准品相似,能与大多数施用于白色织物的整理剂和染色载体共用。酸碱度为10g/L,分散液pH6。本品主要用于涤纶、锦纶和醋纤的增白,也可用于合纤与棉、毛混纺织物的增白。
六:荧光增白剂R成 分 DSD酸钠盐与异氰酸苯酯的缩俣物性能及用途 外观为白色至淡**粉末。阴离子型。95%以上通过60目筛。02%水溶液澄清。本品主要用于纤维、纸张、白地印染增白和浅色纤维增艳。
七: 荧光增白剂AD(荧光增白剂CA)成 分 对氯代--吗啉基丙酰苯盐酸盐与对甲磺酰苯肼盐酸盐的缩合性能及用途 外观为带绿光的淡**细针状结晶。本品主要用作合成纤维的增白剂。
八:荧光增白剂ER(增白剂PS-1)性能及用途 强度为标准品的1003,色光与标准品近似,非离子型,在水中均匀分散。本品用于涤纶、涤/棉混纺织物的增白。用其处理的织物白度高、色光纯。具有优异的耐洗、耐晒和耐升华牢度。
主要争议
不容易被分解
有学者认为荧光剂不像一般化学成分那样容易被分解,而是在人体内蓄积,产生许多有害的作用,大大削减人体免疫力;荧光剂与伤口外的蛋白质结合,还会阻碍伤口的愈合;荧光剂能使人体细胞出现变异性倾向,其毒性累积在肝脏或其他重要器官,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造成血液系统受损:化学物质容易污染人体血液,虽然血液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微量的有害物质进入其中,会被稀释、分解、吸附和排出,但长期、大量的有毒物质倾注而入,必致其发生质的变化;进入血液循环,会破坏红细胞的细胞膜,引起溶血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荧光剂的机会很多。只要不超过一定标准,会给我们生活带来不少好处。如果过量的与它接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致癌物质
荧光剂是一种荧光染料,或称为白色染料,也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主要作用是用作增白剂。
科学实验表明,荧光剂被人体吸收后,不像一般的化学成分容易被分解。万一身上有伤口,使其与人体中的蛋白质相结合,便会阻碍伤口的愈合,并且除去它非常不易,只有通过肝脏的酵素分解,这无疑的加重了肝脏的负担,据医学临床实验证实,荧光物质可以使细胞产生变异性,变异荧光物质可以接收可见光比紫外线波长更短的电磁波或放射线,在将这些能量转为波长较长的可见光。
检测方法
实验用具:紫光灯、桶装面、白色棉片、热水、镊子
实验内容:1、检测桶壁是否有荧光剂
2、汤水里会不会渗入荧光剂
3、嘴唇会不会沾上荧光剂。
实验过程:
实验一,记者购买了市场上常见的六个品牌的纸桶装面、两个品牌的塑料碗面。所购买的桶面包装都是分为内外两层,内层的一般为淋膜纸,为原生纸浆制造,外层一般为再生纸,作用是标注产品信息和隔热。
实验二,记者用紫光灯分别照射,塑料碗的内壁都没有发现荧光物质,但是纸桶装面却内外不同,里面的原生纸都没有发现荧光物质,但是外层的再生纸都有荧光物质,由于内外层隔开,外层的荧光物质不会渗入汤水。
实验三,在所有碗里注入开水,并密闭一个小时,让物质充分渗入开水。然后放入白色棉片,半个小时以后,用镊子把棉片取出,用紫光灯照射,都没有发现有荧光物质。
虽然纸桶碗面外包装的荧光物质不会渗入到汤水,那当人们在喝汤的时候会不会沾到嘴唇上呢?记者使用镊子夹住用热水沾湿的棉片在碗口来回摩擦二十遍,之后用紫光灯照射,同样未发现荧光物质的痕迹。
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显示,桶装碗面的内壁均不含有荧光剂,在饮用的同时也不会沾到嘴唇上,可以放心食用。
滥用影响
介绍
2013年2月,检测发现北京市面上的6种作业本中,有5种含有荧光剂。专家称这种荧光剂有一定的毒性,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专家表示,几乎所有白色的纸张中都含有荧光剂。不仅如此,我们的衣服、唇膏等一些生活用品中也都含有这种“增白神器”,荧光剂对人们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通过这样的实验,即把作业本放到紫外线分析仪中,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原本闻不到摸不着的荧光增白剂就会自动现形,纸张呈现出蓝色。蓝色越深,表示荧光剂含量越多,反之就越少,如果没有蓝色就表示纸张不含荧光剂可以判定纸张中有没有含荧光剂以及含量的多少。
通过实验得知,部分唇膏、洗衣粉、卫生巾、衣服、塑料饭盒中都含有荧光剂。
“荧光剂的用途非常广,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用到荧光增白剂。比如说我们的衣服里面,一般的纺织品里都添加荧光增白剂。”孙柏旺教授说,其实纸张中的荧光剂含量相对来说算较少的,通常情况下不超过05%,极限是1%。这是因为荧光剂粉末本身是**,过量放入纸浆后制作出来的纸不但不会变白反而会发黄,“衣服中的荧光剂含量相对比纸张多一些。”
添加原因
制作纸张的天然原浆略微发**,像我们国家传统的宣纸,颜色发黄,就是不含任何化学成分的纯天然纸张;不过现实生活中的纸张,基本上都是白色的。
“如果纯粹用天然原浆来制作纸制品,色度肯定达不到要求,商家就必须想尽办法在纸张加工时,让纸张颜色发白。”孙教授介绍说,加工工艺中,通常让东西变白的方法是漂白,食品、纺织材料就常用漂白的方式来变白。同样,纸张也可以漂白,比如在**原浆里加入蓝色颜料,混合后就能发白;但有时候纸张漂白后还是达不到“白色”的要求,就需要添加荧光增白剂。
国家相关标准中是允许纸张生厂商在纸浆中添加荧光剂的,关键是添加哪种荧光剂。作为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荧光剂种类有许多,“如果厂家使用了符合标准的荧光剂,剂量比较小的情况下应该不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影响。”但也有专家持相反观点,认为荧光物质不像一般化学成分那样容易被分解,而是在人体内不断积蓄,大大削弱了人体本身的免疫力,危害到人体的健康。
建议
为了安全起见,建议家长为孩子选购作业本时,先在亮光下观察纸张的颜色,如果纸张太白、太亮,最好别买。“偏黄的纸相对来说是安全的。”另外请家长教育孩子,不要把作业本放在嘴里,防止荧光剂直接被孩子吞服。
错误认识
近些年,在网络、报刊等一些媒体,经常看到一些“荧光增白剂有毒、有害、致癌”的报道,因而,误导了消费者,导致人们对荧光增白剂的使用安全性产生了疑虑,引起了恐慌,并有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说“有害”就“有害”,宁可信其有
其中以HBaron先生在1955年-1965年间发表的文章最为突出。其主要内容包括“荧光增白剂与皮肤直接接触存在的潜在不相容性,可能引起的过敏及光过敏反应以及其它潜在的危害,比如延缓血液凝固,抑制伤口愈合和致突变性,即基因毒性和致癌性。”
实际上其中有的观点并不是缘于事实而是基于最初的假想或未被证实的描述,这些观点已经被后来的实验所否定。然而,这些观点直至今天仍被某些人反复重申。
之所以有人现在仍然认为荧光增白剂可致敏,致癌,延缓血液凝固,抑制伤口愈合等,并且这种观点经常出现在报端和网络,造成消费者对使用添加有荧光增白剂的产品产生恐慌。是不是因为只看到了荧光增白剂早期的毒理实验结果或最初的假想或未被证实的描述?而没有注意到后来的毒理学家经过科学、严谨的实验得出来相反结果——即不致敏,不致癌,不会延缓血液凝固,不会抑制伤口愈合等?结果造成消费者认为:有人说荧光增白剂有害,可致癌,那它就有害,可致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这也提醒人们,查阅资料一定要完整,否则容易造成误解。
2有“荧光”的物质就“有害”
一些人对有荧光的物质有一种恐惧感,误认为会发出荧光的物质对人有伤害,因此使配有荧光增白剂的洗涤剂、肥皂和用这种洗涤剂洗过的衣物,以及用荧光增白剂增白的纸张等都成了怀疑的对象。
其实一种物质会不会发出荧光与其是否具有毒性两者之间是不相关的。因为能发出荧光的物质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荧光不仅存在于天然物中,也存在于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B12、蛋白质、色氨酸、酪氨酸以及荷尔蒙之中,而这些物质每天都作为营养及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物质被人们所吸收,人们对此却毫无怀疑和担心。这也说明毒性和荧光之间没有关系,认为有荧光的物质对人体有害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3 宁愿相信广告
如今有的商家为了促销其产品,借助大众媒体肆意夸大荧光增白剂的毒性和可能对人体的危害,反复炒作早期的毒理实验结果或最初的假想或未被证实的描述,有意误导消费者,这也是造成人们对荧光增白剂产生错误认识的一个主要原因。
是否安全
1 从常识来看,荧光增白剂在国、内外生产和应用约70年,而国外对荧光增白剂的毒理学研究也进行了多年,人们不可能明知其对人体有毒、有害而仍在世界各国生产、使用。这与常理也说不通。
2 从现有的试验结果来看(见下5中资料),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荧光增白剂产品都不是欧盟REACH(注册、评估、授权、限制)法规框架下的有害物质:既不是“PBT/ vPvB”物质(即PBT——持久性、生物累积性、毒性物质,或vPvB——高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高毒性物质);也不是CMR物质(即CMR——致癌、致诱变、致生殖毒性物质)。
3 欧盟公布的有关禁用和限用的染料产品中,荧光增白剂作为一种白色染料,没有产品在禁用和限制使用之列。
4 在我国荧光增白剂产品标准中控制有害物质含量的检验项目有三个:
第一个是“有害芳香胺”的控制,采用的标准是GB 19601 《染料产品中23种有害芳香胺的限量及测定》和GB/T 24101 《染料产品中4-氨基偶氮苯的限量及测定》
第二个是“重金属元素”的控制,采用的标准是GB 20814 《染料产品中重金属元素的限量及测定》。
第三个是“三嗪类杂质”的控制,主要是针对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采用的标准是GB/T 29598-2013《荧光增白剂中三嗪类杂质的限量与测定》。
这些检验项目满足相应的标准要求,就可以保证荧光增白剂产品的使用安全。
5 感兴趣的消费者还可以查阅以下资料,自己做出判断。
1)欧盟和美国环保署资料 网络
2)荧光增白剂的毒理学性质 日用化学工业 1998年第6期
3)“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安全性”专家媒体见面会 20110802 网络
4)荧光增白剂其实很安全 中国消费者报 张鹏 网络
5)荧光增白剂科普知识手册 消费指南杂志社 20150630中国生活用纸信息网
6)荧光增白剂的毒理学数据和其使用安全性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 2012年第4期等
7)荧光增白剂的其他资料 网络、报刊、书籍等
参考资料
[1] 沈永嘉 李红斌 路炜.荧光增白剂.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唇膏有荧光轻则损坏健康,毁容,甚至致癌还容易得唇炎,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荧光剂的机会很多。只要不超过一定标准上述方法只能检测出是否含有荧光剂,不能检查出是否超标,会给生活带来不少好处。如果过量的接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紫外线在不照射荧光物质下,是看不到的有少量白光那是灯珠发出的部分可见光,并不是紫外线,如果反光能看到,说明被照射物体发生了荧光反应。紫外线对人体有害,避免直射人体和长时间使用。
1、出现“荧光脸”
荧光剂属于一种工业染料,能够将被染物品染白,并且带有闪闪发光的感觉,我们常见的荧光棒内,就添加了荧光剂,而化妆品内添加了荧光剂的话,在使用化妆品的过程中,荧光剂被擦到脸上,附着在脸部表面皮肤,偶尔使用一次、两次没有很大影响,但长期使用含有荧光剂的化妆品,整个脸部都会被染色,以至于出现“荧光脸”。
2、皮肤产生过敏
荧光剂属于一种对皮肤有害的化学物品,长期使用含有荧光剂的化妆品,对皮肤的刺激很大,皮肤受刺激则容易产生过敏现象,如皮肤红肿、瘙痒、疼痛等,严重的甚至会促使皮炎、皮肤癌的发生。
3、损害血液系统
荧光剂被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后,其所持有的化学物质成分,容易污染血液,虽然人体血液具有自净的能力,少量的有害物质进入血液,会被血液稀释、分解、吸附和排出,但长期大量使用荧光剂化妆品,必然会导致血液发生本质的变化,当荧光剂进入血液循环后,会破坏红细胞的细胞膜,引起溶血。
4、危害生命健康
长期使用含有荧光剂的化妆品,皮肤上附着的荧光剂达到一定程度后,是会被皮肤吸收进去一部分的,而荧光剂在人体内很难被分解,从而日渐堆积,损害身体各器官,更严重的是,荧光剂还能使人体细胞出现变异性,它的毒性如果累积在肝脏或其他重要器官,会成为潜伏的致癌因素。
5、如何辨认荧光剂
如前所述,不是有荧光就是荧光剂。荧光增白剂是极其高效的,很低的浓度就可以有非常好的荧光亮度。荧光增白剂那种耀眼的、蓝白色的光是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所以,当看到这样的荧光时,基本上可以肯定含有荧光剂。如果你对此体会还不深刻,请拿一张静电复印纸,在黑暗的地方,用紫外手电照它,多看几次,你就记住了。如果荧光是微弱的、颜色并不是这种蓝白的,那不是荧光增白剂。我在前面已经给出了例子。荧光增白剂亮度很高,紫外光又不可见,所以拍照时会面临一个对比度极高的场景。一般的手机相机是很渣的,不比人眼可以随时自动调节光圈,不注意拍摄技巧是难以拍到真实的照片的,这是因为在手机相机的自动曝光模式下,荧光及比荧光弱一点的区域都会变成完全白的。
:荧光剂简介:
1荧光剂是一种荧光染料,主要作用是用作增白剂。荧光增白剂能吸收人肉眼看不见的近紫外光,再发射出人肉眼可见的蓝紫色荧光,所以这种光学性能被用来提高纺织品、纸张、塑料等制品的白度和光泽。添加了荧光增白剂后制备的纸张,白度可提高10%以上。加了荧光剂的衣服,颜色鲜艳,亮度增加,很受客户喜爱。
2荧光剂不像一般化学成分那样容易被分解,而是在人体内蓄积,产生许多有害的作用,大大削减人体免疫力;荧光剂与伤口外的蛋白质结合,还会阻碍伤口的愈合;荧光剂能使人体细胞出现变异性倾向,其毒性累积在肝脏或其他重要器官,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
2013年2月,检测发现北京市面上的6种作业本中,有5种含有荧光剂。专家称这种荧光剂有一定的毒性,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专家表示,几乎所有白色的纸张中都含有荧光剂。不仅如此,我们的衣服、唇膏等一些生活用品中也都含有这种“增白神器”,荧光剂对人们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通过这样的实验,即把作业本放到紫外线分析仪中,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原本闻不到摸不着的荧光增白剂就会自动现形,纸张呈现出蓝色。蓝色越深,表示荧光剂含量越多,反之就越少,如果没有蓝色就表示纸张不含荧光剂可以判定纸张中有没有含荧光剂以及含量的多少。
通过实验得知,部分唇膏、洗衣粉、卫生巾、衣服、塑料饭盒中都含有荧光剂。
“荧光剂的用途非常广,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用到荧光增白剂。比如说我们的衣服里面,一般的纺织品里都添加荧光增白剂。”孙柏旺教授说,其实纸张中的荧光剂含量相对来说算较少的,通常情况下不超过05%,极限是1%。这是因为荧光剂粉末本身是**,过量放入纸浆后制作出来的纸不但不会变白反而会发黄,“衣服中的荧光剂含量相对比纸张多一些。” 制作纸张的天然原浆略微发**,像我们国家传统的宣纸,颜色发黄,就是不含任何化学成分的纯天然纸张;不过现实生活中的纸张,基本上都是白色的。
“如果纯粹用天然原浆来制作纸制品,色度肯定达不到要求,商家就必须想尽办法在纸张加工时,让纸张颜色发白。”孙教授介绍说,加工工艺中,通常让东西变白的方法是漂白,食品、纺织材料就常用漂白的方式来变白。同样,纸张也可以漂白,比如在**原浆里加入蓝色颜料,混合后就能发白;但有时候纸张漂白后还是达不到“白色”的要求,就需要添加荧光增白剂。
国家相关标准中是允许纸张生厂商在纸浆中添加荧光剂的,关键是添加哪种荧光剂。作为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荧光剂种类有许多,“如果厂家使用了符合标准的荧光剂,剂量比较小的情况下应该不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影响。”但也有专家持相反观点,认为荧光物质不像一般化学成分那样容易被分解,而是在人体内不断积蓄,大大削弱了人体本身的免疫力,危害到人体的健康。 为了安全起见,建议家长为孩子选购作业本时,先在亮光下观察纸张的颜色,如果纸张太白、太亮,最好别买。“偏黄的纸相对来说是安全的。”另外请家长教育孩子,不要把作业本放在嘴里,防止荧光剂直接被孩子吞服。
1、选用不含荧光剂的中性洗涤剂,以2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洗涤。
2、清洗水保持一定温度,先将洗涤剂完全溶解于2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中备用。(最好 先做个褪色测试。将丝巾边缘或不显眼处沾少许水,然后以白色毛巾按压。如果有些许褪色现象,那就要避免水洗了)折叠后迅速漂洗。
3、将丝巾整齐折叠,然后用手固定折叠处,迅速放入水中,来回摇晃漂洗表面尘垢。以折叠状态拧干,摊开后再度漂洗。
4、将丝巾折成八分之一大小,轻轻拧干。然后再换干净温水,重复步骤两到四遍。以柔软剂处理。为防止静电及增加弹性,可使用衣物专用柔软剂,做最后一次温水漂洗、拧干。
5、摊开丝巾以毛巾卷住。将丝巾摊开,平铺在毛巾上,沿边缘卷 起呈圆筒状,以充分吸干水分。放在通风良好处阴干。去除水分后,将丝巾完全摊开,挂在衣架上,置放于室内无阳光处阴干(由于丝绸布料曝晒在阳光下易褪色, 要特别注意)。
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荧光染料,或称为白色染料,也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它的特性是能吸收入射光线产生荧光,使所染物质获得类似荧石的闪闪发光的效应,使肉眼看到的物质很白,达到增白的效果。其作用是把制品吸收的不可见的紫外线辐射转变成紫蓝色的荧光辐射,与原有的黄光辐射互为补色成为白光,提高产品在日光下的白度。增白剂已经广泛应用在纺织、造纸、洗衣粉、肥皂、橡胶、塑料、颜料和油漆等方面。\x0d\不容易被分解\x0d\\x0d\荧光剂不像一般化学成分那样容易被分解,而是在人体内蓄积,产生许多有害的作用,大大削减人体免疫力;荧光剂与伤口外的蛋白质结合,还会阻碍伤口的愈合;荧光剂能使人体细胞出现变异性倾向,其毒性累积在肝脏或其他重要器官,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造成血液系统受损:化学物质容易污染人体血液,虽然血液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微量的有害物质进入其中,会被稀释、分解、吸附和排出,但长期、大量的有毒物质倾注而入,必致其发生质的变化;进入血液循环,会破坏红细胞的细胞膜,引起溶血现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