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风声》后感心得3篇

读《风声》后感心得3篇,第1张

  从广义上看,《风声》可以算作是一部“类推理小说”。 本文是我读《风声》后感心得,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读《风声》后感心得一:

 熟悉推理小说发展脉络的朋友会知道,在这一文体创作发展的早期阶段,作者们往往对于“公平的智力角逐”充满了近乎于偏执的兴趣。像是美国推理小说先驱SS范达因的某部经典作品,侦探为了追逐推理结构上的完整,不惜让连环命案的凶手直到完成他的最后一桩罪行,侦探才开始阐释他的“完美推理”。这样的安排,充分诠释了“华丽游戏”的真谛,却多少有些反现实的意味。

 当然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太久。“取消现实性”的作品,终究会让大众反感,毕竟在“智识上的完美”与“真相”之间,总有段距离,名叫现实,而读不到现实的作品,终究是奢侈的消遣——越是奢侈,便越容易变得单调。

 从广义上看,《风声》可以算作是一部“类推理小说”。它的核心是一个谜团——谁是“老鬼”,而“嫌疑人”的数量是固定的——“吴金李顾四”。更重要的,是 故事 的场景,被限定在一座封闭的旧楼里,显然又是对推理小说中经典模式“暴风雪山庄”的沿袭——我们总是很难割舍对这样的故事设定的迷恋,毕竟人物很少、场景固定,可以省去很多麻烦;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定让人很有“安全感”——读者不必担心作者“使坏”,到故事的结尾拽来一个路人甲做“老鬼”。

 麦家是个有着扎实的叙事功底的作家,他的大多数故事都颇具可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个“老实的”讲故事的人——他也会在故事结构上下些功夫,而这样做的目的,恰恰与传统推理小说的文本目的相左。《风声》的故事分为三部,而每一部都是建立在之前一部的“破绽”、“疑问”之上,于是读者看到的,是三个相互交错的文本,于是直到最后,人们才看得清故事的全貌。以这样曲折的方式表现一个故事,也在无形中增强了现实感。

 可你真的以为,这个故事的结局,就是“真实的真实”吗

 回到文本中。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了抗战时期,要猎捕“老鬼”的是日本人,因而故事成立的条件,是这位“猎手”一定要足够偏执,他一定要是享受智力上的乐趣的,才会在嫌疑人已经圈定的状态下,大费周章地玩“抓凶手”的游戏,不然,他完全可以依据“古训”——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来行事。于是直到大限已至,事情已经变得无法收拾时,他才想要采取“万全古法”,仍然没能救回“残局”。

 他太偏执于智识上的完美,才陷入困局。可这,不也是读者你,正期待着的好戏么

 至于“老鬼”的部分,最终的结局,恰恰是因为对完美的放弃而换来的。尽人事,听天命,毕竟,“成事在天”,过分地信任自己的智力,结局往往并不如意。所以作者刻画的,某个人的困境,刚刚好成了“风声”的出路。

 客观上说,作品的收尾部分,引入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史实是很大胆的“混搭”。但这尝试毕竟不是作者所擅长的,因而最后的呈现,有些冲淡了整部作品的张力。这也许是作者因为野心所付出的代价,却也更像是某种困境了。

 至于那风声,像是米诺斯王宫殿里的细线。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你以为你抓住了它,可却仅仅是捕风捉了影。

 读《风声》后感心得二:

 《风声》讲述了地下工作者老鬼的故事。老鬼破译电报的能力超强,打入了日伪情报组织内部,面临身份暴露的危险时,他机智地与日伪和国民党军统特务周旋,制造种种假象迷惑敌人,使得组织内部陷入混乱,搞不清谁是真正的“老鬼”。但因条件所限,最后关头“老鬼”不得不牺牲生命,设法将情报成功传递出去。

 在中国,麦家的小说可谓独树一帜。从《解密》到《暗算》,再到这部被命名为“《暗算》第二部”的《风声》,麦家坚持书写一种别人难以想象的生活,坚持塑造一种强悍有力、同时具有理想光芒的人格。 他在论证这种生活和人格的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绵密的叙事耐心和叙事才华,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品质。

 他的小说具有强大的逻辑性和事实感,这也是他改编的电视剧《暗算》能够风靡大江南北的秘密所在。在一个以虚构和编造为主要生产动力的年代,麦家这种以实证精神为叙事基础的写作,为读者的文学想象提供了牢固的边界。他的小说之所以能引人入胜,就在于他有一种实证能力,能把假的写成真的——这其实是一个小说家最重要的禀赋。

 麦家写的是敌特工作,是捕风者(密码破译者)的神秘生活,这种生活,因为一般读者不熟悉,本来具有很大的编造空间,然而,麦家主动放弃一个小说家的虚构自由,而是迫使自己跟着人物和事件的情理逻辑一步一步地往前推进———他笔下的人物和事件都具有强大的自我生长能力,因此,真正推动麦家小说向前发展的,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是洋溢在人性和事件里的那种深刻的情理。

 通过这种情理逻辑的严密论证,麦家所建构起来的小说宫殿才获得了坚不可摧的真实感。《风声》尤其如此。一个人在险恶、闭抑的环境里,要将生死攸关的情报传送出去,如何掩护自己如何传送情报如何转败为胜如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如何既坚强如铁又狡猾似蛇《风声》借由潘教授的讲述、“我”的推理、顾小梦的抗辩、靳老等人的回忆,以及“老鬼”本人潜在的自我陈述,步步为营,小心求证,每一个事实的出现,都可能被另一个事实所推翻,每一种说法的诞生,都可能受到另一种说法的质疑———麦家正是在各种事实和说法的互相驳难中,使人物丰富的内心获得了强有力的塑造。  这也是我欣赏麦家小说的理由之一:他的小说是有真正的人物的,他笔下的人生是可以站立起来的;他的小说是在为一种有力量的人生、一种雄浑的精神存在作证。

 二十世纪以来,小说多写黑暗、绝望和恶,并且写得惊心动魄,这种来自人性深渊的力量同时也粉碎了作家对世界的信心———他再也无力肯定一种健全、有信念、充满力量的人生了。这些年的中国小说重复了西方文学的这条写作道路,再加上近年消费 文化 的隐秘介入,平庸人生更是成了大多数小说的主角。很多人都觉察到了,这样的阅读令人意志消沉、精神涣散。

 《风声》的出现是一个信号。它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尽管令人悲伤,但仍有获救的希望。一种贵重的人格、一种庄严的人生并非已经死灭,而是仍然活跃于广阔的世界之中,问题在于,作家有没有能力使之站立起来。把凡俗的人生和雄浑的人生对接,把渺小的人物置身于理想的悲歌之中,疲软的小说也会由此获得一种重要的、肯定的力量。《风声》中“老鬼”的成功塑造,就为麦家进行一种肯定性的写作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在这个价值被一些人颠倒、践踏的时代,展示欲望细节、书写身体 经验 、玩味一种窃窃私语的人生,早已不再是写作勇气的象征;相反,那些能在废墟中将溃败的人性重新建立起来的写作,才是有灵魂的、值得敬重的写作。一个叫米格的朋友看完**《色·戒》后说:“身体从来都不是隐私,理想才是。对那些把理想埋在心底,用身体的湮灭去成全理想却不曾有过一句辩白的人,政客和看客不敢直视,无法理解,也不会去宣扬。国人,是常遗忘的。”诚哉斯言。“老鬼”、顾小梦式的人生何尝又不是被国人遗忘的这样的遗忘,映照出的其实是当下文学中触目惊心的精神残缺:没有希望,绝望是没有力量的;没有光,你写的黑暗可能是假的;没有理想,甚至连幻灭的表达也显得空洞而轻飘。

 因此,今日的文学,急需向我们展示更多的肯定和确信。  或许,《风声》和《色·戒》同时受到关注并不是偶然的,它恰恰暗合了中国文艺的精神转型:在文艺中,在现实中,那些滚烫的、坚定的身体战争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令人尊敬的痛苦、一种庄严高贵的人生;懂得辨识、体认这种人生的民族,才堪称是一个精神已经成人的民族。因此,我乐意把《风声》看做是一个新的、肯定性的文学起点;而写出了《风声》的麦家,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作家。

 读《风声》后感心得三:

 由**《风声》起的瘾,断断续续地看了几天麦家的原著,终于在2010年的第一天把全文结束,看完后对于作者留给读者的一些疑问,查阅了网上的相关评论,那千丝万缕的感慨依旧久久萦绕在脑海中,竟还导致了失眠,于是心有戚戚,特写下此文为自己的想法留下一点记录。

 东风和西风,分别从两个人的角度去阐述了当年裘庄发生的事情。在我看来西风中的描述让我觉得更可信一点,也许书中的两位当事人都未必讲了全部的事实,但单从读者的角度来选择,我还是选择了顾老。有些细节无从深究,但以逻辑关系来分析,西风的描述更为合情合理。

 第一,关于消息的传出。东风中潘老的描述是,消息的传出源于李宁玉的遗物——一副 素描 。顾老给出的反驳是,李宁玉的牺牲是在会议当天的早上,李宁玉留下的三封遗书极力维护自己的身份,此时肥原亦不能判断李宁玉是不是老鬼,毕竟死无对证,也再无刑可施。在这样的时候处理遗物和遗体是需要时间的,在时间异常紧迫的情况下,在依旧对老鬼未能做出精确判断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处理李宁玉的后事。何况,即便是处理了后事,将遗体和遗物送出裘庄,也必须及时找到李宁玉的家人,这需要时间。同时,更显然的一点是那幅素描。当时的情况是,***方面在老鳖的信息回馈中一直以为无事发生,想必当时的心情也是有所懈怠的,就算是突然之间收到李宁玉的遗体和遗物,也未必能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何况是要分析剖离出秘密的根本——画,即便找出了这信息的根本,要破译出那由草转换出的秘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肥原集团详细检查过的,肥原也是个资深的特务,他未能破译出的,放在别人身上的难度也开想而知,破译也需要时间,这就给东风的说话画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同时,反过来说,在那敏感的时候,肥原根本不能把李宁玉死的消息那么快得放出去,毕竟存在一点可能,那就是李宁玉真是老鬼,她的死讯必然引起***方面的怀疑,会议势必取消,从这一点来看,东风中的分析也是有问题的。所以我更相信,消息最终是由顾晓梦传出,而非潘老说的那样。有的时候人在想要回避事实的情况下,会把歪曲的想法不断灌输给自己和别人,久而久之,歪曲的就变成了真理,连自己都忘记了最初的事实,一旦事实在某天被人揭发,这样的羞赧是当事人所无法接受的,所以潘老的死,我想有着羞赧、愧疚,也有着对这段历史的释然,毕竟一位有过如此经历的九十多岁的老人也早该将一切看透,也许当内心 收藏 许久的秘密被人公布于众,也算是一种释怀。对潘老不抱任何感情色彩的评论,人的一生谁能无功无过,一切都随着逝者而去了,每个人都该安然。

 在网上的诸多评论中也有很多人怀疑第二种说法,理由其实跟第一种的分析情况有所相似,就是在那个时刻,肥原不可能放顾小梦离开裘庄。但是反过来想一想,顾小梦解谜的前提是跟肥原的那个交易,与其说是交易,不如说是一种心理战术。她在心理上破掉了肥原的思想防线,当然这归功于李宁玉的先见。肥原为什么对顾小梦不做怀疑,其一是顾小梦早已在之前被大概地排除在老鬼怀疑的行列,其二,那是在最佳怀疑对象死后,肥原始终未能破译谁是老鬼之谜,此时出现了一位解谜者,这无疑是上天的恩赐。一个身份本就很高的人突然给肥原解开了他心里的谜底,而解得的谜底也正是肥原心中所期望的,肥原当然是兴奋的,毕竟这事已迫在眉睫。何况顾小梦言走又实际不走,这更加取得了肥原的信任。当肥原兴致勃勃地去抓捕***的时候,或许他根本没有想过最后竟会是眼前这幅景象。肥原在心理上早料定了李宁玉老鬼的身份,又有顾小梦给他的一剂定心药水,肥原能放顾小梦离开,同时又有王田香的跟随,这也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情。也有人对顾小梦最后传递信息给老鳖提出质疑,其实我跟很多读者的想法是一致的,王田香不过是个走狗的角色。既然肥原都放了顾小梦,他又何必枉做小人呢毕竟顾小梦还是有着很高的地位的,也许她的一句话,以后还能使王田香升官发财呢这样的人情不卖白不卖。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何顾小梦能离开裘庄并把消息传递出去了。

 第二,关于顾老的秘密。顾老的秘密被作者多次提及,却在作者誓将保守这个秘密的情况下最终未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也引发了网络上很多读者的争论。争论的两大主要观点是,其一,顾小梦在裘庄曾遭到肥原的强暴;其二,顾小梦爱李宁玉。如果顾老的秘密是大家推断的其中之一,那么我更偏向于第二点。

 其一,顾小梦的身份很特殊,她父亲在汪伪政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即便在日本人眼中中国人似蝼蚁,但在政治合作的立场上面,肥原即便钟情于顾小梦,也大可不必犯这种错误,毕竟他当时所处的位置很是尴尬,找出老鬼是首要。在后文中也有提到钱虎 冀二太太的时候说到“他肥原不是源氏公子,会因色起乱,坏了规矩和道德。”同样的道理也合适用在顾小梦身上,他肥原断不会因色起乱。何况顾小梦是何人,用她自己的话说,“任性,好强,受不得委屈,一气之下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就冲着这点,肥原犯不着为了这档子事情搅乱大局。而后从最后顾小梦用“画中的秘密”与肥原交换条件,“言无轻重,撒娇作媚”,“伸出可爱的小指头,要跟肥原长拉钩上吊”的描写,想必若是肥原真对顾小梦犯下如斯兽性,以顾小梦的个性是万不会做小女人之态与之讨价还价的。而肥原也断不会“热烈地、紧紧地握住顾小梦的小手,欣喜,激动,感激,溢于言表。”所以,以我看,第一种推断是有失偏颇的。对于第二种推断,在文中其实也有作者的暗示。其一当白小年用吴志国的血书让众人推断谁是老鬼之时,顾小梦虽是满嘴怪谈,但她也表明了她不希望李宁玉是老鬼,回答很简单:“因为我喜欢她。”,当然“喜欢”这个词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是作者的暗示,也可以是顾小梦最为直接、真实的情感表现。因为此时此刻,没有一个人能正确判断出老鬼是谁,每个人都只知道自己的身份。就像后来所说,顾小梦知道自己的身份,她不是老鬼她不会有事,当时能做的最恰当的反应就是实话实说,她喜欢李宁玉,不管这个喜欢代表什么,但最起码这是一个事实,而且她也无需对白小年做出解释。再者,文中也有叙述“王田香发现顾小梦对李宁玉特别好,当面和背后都在护着她:‘尤其是刚才,喝多了酒后,看李宁玉的目光都含情脉脉的,很暧昧。’”肥原与王田香有过单性恋的讨论,这是不是也是作者做出的一个暗示呢

 其二,顾老在回忆当时之事的时候不止一次赞叹李宁玉作为地下工作者,她是一个天才,许许多多的感叹词将她的赞叹之情溢于言表。顾小梦她本身也是一名地下工作者,这是不是也代表着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情感呢更何况李宁玉较于她要出色得多,在这种情感之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会因此而产生爱慕之情也是正常不过的,而且顾小梦是个任性的大**,是被西化的典型,传统观念相较于别人,大概是有些许淡泊的。

 其三,也是很多疑问的所在,顾小梦为何在李宁玉死后,在不再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依旧冒险完成了李宁玉的遗愿。西风的后段,顾老自述李宁玉在她面前又哭又跪,人心是肉长的,所以她去完成了这艰巨的使命。但是同时,最后潘教授也对作者提出了一点,像他们这群人,根本不会流泪,这样的质疑显然表明了顾老在叙述中有所保留或者是刻意回避并歪曲了一些事实。反过来想,当时的情况是李宁玉冒充顾小梦的笔迹去传递消息,这一旦被发现,顾小梦必定成为肥原心目中老鬼的最佳人选,将必死无疑,即便不死也必将遭受严酷的刑法。有人要置自己于死地,而且是那个以姐妹相称的人,顾小梦心中有多恨是恨不得撕肉饮血。而又是什么能最终冲淡了这个恨意,想必也只有爱了。对应前句,人心是肉长的,与其说是被感动,不如说是她心有牵挂来得恰当一点。毕竟去完成这个使命是有风险的,风险不仅在于她的生死,而且关系到她整个家族,甚至是国民政府,不是心里下了大决心,她断不会这么做。所有的利害权衡不是一个感动能动摇的,因为她本身也是个特工。正是所有的爱恨、怜悯、痛心、正义等等复杂却坚定的情感,促成了她完成了李宁玉最后留给她的任务。

 其四,关于顾老与潘老。 文章 直到最后,读者才惊异地得知潘教授竟是顾老和潘老的亲生儿子,两位老人竟曾是夫妻关系。在作者寻访王田香的长子之时,王老先生说“因为那个原因,顾小梦一直没有结婚,直到抗战结束后才与弃共投国的潘老结了婚。”为何顾小梦一直没有结婚,又是因为这个秘密,而为何后来又与潘老(李宁玉的哥哥)结了婚在很多人争论的时候有一方的观点便是顾小梦曾被肥原强暴所以一直未婚,这在之前我已否定了,便撇开这点不再讨论。同时,后又与潘老结婚,这也与先前肥原强暴一说有矛盾。那么来 说说 另一种看法,这便是一种情感的转移,而在我看来,这并不是简单的情感转移,这更像一种延续,潘老和李宁玉是亲兄妹,他们之间的血脉联系是其他所有人所不能替代的,正是顾小梦心中对李宁玉的情感,促使她与李宁玉哥哥的结合。从后来顾小梦毅然决然的离婚,甚至打掉孩子,这便可以看出顾小梦对潘老是没有太深的感情的,这也就很好地说明了情感转移与延续的说法。此外,也想插入一点题外的见解,在我看来,导致顾小梦毅然离开丈夫儿子的,应该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更深刻的该是对双重背叛的一种痛楚。她曾被李宁玉背叛,后又被她情感转嫁的对象,李宁玉的亲哥哥背叛,这对她这样一个自傲且用情至深的人来说是双重的打击,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顾小梦,这也是这个人物的一种另类的可爱。

 其五,顾老对李宁玉的态度。顾老对李宁玉是存在恨意的,这在她咬牙切齿的表述中能窥见一斑,但数十年后这种恨意是否已消除,我们不得而知。但心之所系是再明显不过的,在作者的相关询问下,顾老所表现出来的激动,伤感,感慨万千,后来说着说着竟然忍不住呜咽起来是最好的例证,有什么能让一位有着这样传奇经历的古稀老人,在岁月的洗礼后还会呜咽落泪,该是爱多过于恨的吧!同时,顾老在与潘老离婚后,连孩子都不要,只身一人来远赴台湾,却始终将李宁玉的遗物留在身边,原文是“陈嫂和我简单寒暄后即上楼去把老人家搀扶下来,同时带下来的还有一只用竹篾 编织 成的小盒子,漆成褐色,透出油亮,显得古色古香。老人家甫一坐定,便吩咐陈嫂打开盒子,让我上前去看。我看到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和一把断齿的破梳子、一支钢笔(白色笔帽)、一支唇膏、两只药丸、三块银元等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甚至还有一绺头发。照片上的人扎着两根辫子,三十多岁,面目清秀,嘴巴抿紧,目光冷冷的。”,遗物被保存得如此细致,且不落分毫,甚至还留有一绺头发。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用语言来表达是匮乏的,我想每一位读者在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内心都是被震动的,所以不想多言,一切都该是显而易见吧!

 其六,关于肥原之死。肥原的死其实很好理解,为何要花重金去杀他,并让他死得如此极端,这其中的仇恨是显而易见的。在作者询问顾老谁杀了肥原之时,顾老没有半点迟疑,一点不谦虚,且将过程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在问她为什么要花重金去杀他时,她的闪烁其辞、讳莫如深表现出她内心的回避。对于未能提及的往事其实是很难辨别的,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顾小梦的想法或者同于常人,又或许异于常人,她所深深在意的东西,谁都无法真正了解。我再次撇开强暴一说,正是李宁玉的死,令顾小梦对肥原有如此深的仇恨其实也未必确凿,但我相信这一点是大部分的原因所在。此外大概是民族仇恨以及肥原在裘庄对顾小梦一干人的迫害等等林林总总的原因,当然,这在我看来只是肥原极小部分的死因,也犯不着出重金要他死得这么难看。如果是出于顾小梦对李宁玉的情感,那就很好解释了。首先李宁玉被肥原折磨致死,这一点已经构成了仇恨,更何况,其实李宁玉的自杀在于舍生取义,而这舍生取义的媒介便是顾小梦。让自己间接地将自己所爱之人送上黄泉路,即便是迫于无奈,也将是一辈子的伤痛,所以顾小梦对肥原的恨之切便是理所应当了。

 纵观所有的推断与解释,我认为第二种顾小梦爱李宁玉的说法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但是这种“爱”,该不是单纯的爱恋,这其中夹杂着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有特定时期、特定立场、特定处境、特定的人物性格,等等。这在我们这些不在那个年代、未有过那种经历的人想来,怎么都显得苍白无力。这想,这种爱是不肤浅的,既简单又不简单,这种爱也无需留给历史去鉴别求证,将它埋在当事人心中应该是最妥当的。

 作者由始至终没有给出答案,也始终表明自己从其他人口中早已得知该秘密的真相,但具体的事实是怎样,没有人知道。只要顾老一天不开口解释,其实这始终是个谜,大概连在天上的李宁玉也未必能知晓吧!任何人的揣测或是言之凿凿都会有偏僻,这只是各人自己的臆断,永远代表不了当事之人。若这部小说确有其真实的背景,那么与其说这是作者留给读者的遐想,不如说是作者留给所有人,包括自己的遐想吧,当然顾老除外。

 最后相框里的男人一直是我最无措的情节,这一点的遐想比起上述文中的一些揣测更加深远,只是这样的深远不从入手,便随着文毕就抛诸脑后吧!也许在以后的某一天有人会做出解释,也或许这是作者为后一部作品留下的伏笔,无从根据,作罢!

 此文仅代表个人之观点,是在看了许多读者的讨论,以及自己 总结 后得出来的,只是一篇普通的 读后感 ,无需深究。很久没有写那么长的文章,竟花了整整一晚上的时间,记一记是好的,挺有感触的一部作品,不想在以后就白白忘记了。

银行面试着装

下面由我来为你介绍银行面试着装的技巧。

  女生银行面试着装技巧 :面试时候女生首先不可以过度露肤,如果穿着的裙子过短,或上衣无领无袖,甚至穿着吊带服饰是完全不被允许的。

 其次面试时也不可以穿着的服饰上有明显的图案、亮片之类,过于吸引人眼球,给人留下过于凌乱的印象。

 面试时女生也不能选择过于艳丽的颜色,比如红色、**、橙色之类,会给考官太强的视觉冲击力,是他的注意力没有办法集中在你所陈述的问题上。

 购置几套基本不易出错的款式单品是聪明的做法。但要注意是否能够善尽资源,搭配出多元化的造型,而又不违背展现专业素养的形象诉求。中性色调则是最不容易出错的色彩,而且彼此的配合效果也很好,白、灰、黑、蓝、米色等,都会带给人简单俐落的印象。

 对于被通知第一次面试的人来说,初次面试等于是工作机会,非常重要,外套是重点所在。

 从你的服装调色盘中挑出件中性色系、质料较好的外套,不要搭配有花边的衬衫,这会让你看起来稚气未脱、不够庄重,最好能与外套、裙子搭配,并有剪裁简洁的衬衫,七分袖西装外套适合初入社会的新鲜人,青春又不失端庄。

 优雅的裙子

 不论是否为套装,坐下时的裙长绝对不可以短于大腿的一半,若你需常常将裙子往下拉,以防“走光”,这裙子便有太紧或太短之嫌。

 简单的配饰

 小巧的钉式耳环最适合年轻的女孩子,不要戴太夸张的手表,表耳上有卡通造型或荧光色表带都不适合。选一双样式中庸、鞋跟高度中等的女鞋,不要穿平底鞋或细高跟女鞋。

 必要的妆容

 记得把自己打扮得靓丽光鲜,长发者需将发束在脑后或高高梳起。化妆是必需的,即使你从未上过妆。肌肤良好的女性,只要准备腮红、睫毛膏及唇膏即可。肌肤稍有瑕疵者,则可打层薄薄的粉底。

 实用推荐

 套装

 套装永远是表现专业度的最佳穿着。最好至少备有1-2套,可以是长裤、短裙各一套。不论是立领、西装领、或是圆领都是不错的选择,可依个人偏好与特质来决定款式。

 Twin set

 二件式针织或是毛料的twin set,搭配性最强,相当好用。而且价位不高,容易被接受。在室内的冷气环境中,能不被冷空气侵袭,走到室外的闷热环境,亦能脱下适应外间温度。

 衬衫

 衬衫绝对是穿着套装的好帮手,可藉由条纹变化、颜色深浅、领型差异,突显出整体的焦点特色,让你更有型!

 及膝裙

 及膝裙也是职场必备的重点商品。最能展现出都会风情的及膝裙,即使出外约会聚餐也很适宜,是通用的穿着。而且近几年来,及膝裙一直是潮流中的不败主流,买了绝对没错。

 连身洋装

 洋装也是值得拥有的单品,不论是工作职场或是出外宴会,洋装都是得体的装扮。于洋装外再罩件小外套,晚上宴会就轻松搞定了。而且洋装又是最好的修饰身型的款式,只要不是太过于肥胖的人,穿着感都不差。

 男生银行面试着装技巧:

面试可适当穿休闲类套装

 白领的形象和礼仪往往代表公司形象,面试者要注意自己在面试中的仪表仪容问题。仪表大方、举止得体,与文职人员的身份相符合,给招聘人员留下大方、干练的良好印象,是求职者的加分题。选择服装的关键是看职位要求,应聘银行、国企部门、文秘,穿着偏向传统正规;应聘公关、时尚杂志等,则可以适当地在服装上加些流行元素,显示出自己对时尚信息的捕捉能力。仪表修饰最重要的是干净整洁,不要太标榜个性,除了应聘娱乐影视广告这类行业外,最好不要选择太过突兀的穿着。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允许有一些学生气的装扮,即使面试名企,也可以穿休闲类套装。它相对正规套装来看,面料、鞋子、色彩的搭配自由度更高。

 银行面试穿着禁忌:

 身上穿的、手上戴的均能反映出求职者对所申请职位的理解程度。参加面试,在衣着方面不要过分讲究花哨华丽,面试时你所穿的西服、衬衫、裤子、皮鞋、袜子都不宜给人以崭新发亮的感觉,但也要注意整洁大方,不可邋遢,不可修饰过分。无论是男装或女装,对质料要略有讲究。好的面料可以使剪裁合体的服装更加合身、相得益彰。合乎自身形象的着装会给人以干净利落、有专业精神的印象,男生应显得干练大方,女生应显得庄重高雅。

;

  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应试当天的穿着打扮对录取与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虽说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未必会被录取,但若给人留下坏印象,极可能因而名 落孙山。所以,随着面试日期的到来,仍应花费心思为自己塑造一个良好的外在形象。  1面试穿着技巧: 每个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都会遇到面试,面试的时候穿什么,往往成为大家很头痛的一个问题。面试时,在你踏进面试办公室的那一刻,面试官就已经因为你的穿着打扮对你进行了判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比你在之后说了些什么更为重要。 面试穿着应该根据去面试的公司性质,顶尖的外企,诸如投资银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会要求员工穿着非常专业、职业化,所以面试这类企业女生要选择职业套装, 颜色在黑色或灰色之间。面试其他外企以及大多数国企的时候,只要穿着蓝、白、灰的衬衫和黑、灰的西裤,表现冷静、清爽就可以了。  2面试穿着禁忌: 面试时候女生首先不可以过度露肤,如果穿着的裙子过短,或上衣无领无袖,甚至穿着吊带服饰是完全不被允许的。 其次面试时也不可以穿着的服饰上有明显的图案、亮片之类,过于吸引人眼球,给人留下过于凌乱的印象。 面试时女生也不能选择过于艳丽的颜色,比如红色、**、橙色之类,会给考官太强的视觉冲击力,是他的注意力没有办法集中在你所陈述的问题上。 购置几套基本不易出错的款式单品是聪明的做法。但要注意是否能够善尽资源,搭配出多元化的造型,而又不违背展现专业素养的形象诉求。  中性色调则是最不容易出错的色彩,而且彼此的配合效果也很好,白、灰、黑、蓝、米色等,都会带给人简单俐落的印象。 对于被通知第一次面试的人来说,初次面试等于是工作机会,非常重要,外套是重点所在。 从你的服装调色盘中挑出件中性色系、质料较好的外套,不要搭配有花边的衬衫,这会让你看起来稚气未脱、不够庄重,最好能与外套、裙子搭配,并有剪裁简洁的衬衫,七分袖西装外套适合初入社会的新鲜人,青春又不失端庄。 优雅的裙子 不论是否为套装,坐下时的裙长绝对不可以短于大腿的一半,若你需常常将裙子往下拉,以防走光,这裙子便有太紧或太短之嫌。 简单的配饰 小巧的钉式耳环最适合年轻的女孩子,不要戴太夸张的手表,表耳上有卡通造型或荧光色表带都不适合。选一双样式中庸、鞋跟高度中等的女鞋,不要穿平底鞋或细高跟女鞋。 必要的妆容 记得把自己打扮得靓丽光鲜,长发者需将发束在脑后或高高梳起。  化妆是必需的,即使你从未上过妆。肌肤良好的女性,只要准备腮红、睫毛膏及唇膏即可。肌肤稍有瑕疵者,则可打层薄薄的粉底。 ATMA实用推荐 套装 套装永远是表现专业度的最佳穿着。最好至少备有1-2套,可以是长裤、短裙各一套。不论是立领、西装领、或是圆领都是不错的选择,可依个人偏好与特质来决定款式。 Twin set 二件式针织或是毛料的twin set,搭配性最强,相当好用。而且价位不高,容易被接受。在室内的冷气环境中,能不被冷空气侵袭,走到室外的闷热环境,亦能脱下适应外间温度。 衬衫 衬衫绝对是穿着套装的好帮手,可藉由条纹变化、颜色深浅、领型差异,突显出整体的焦点特色,让你更有型! 及膝裙 及膝裙也是职场必备的重点商品。最能展现出都会风情的及膝裙,即使出外约会聚餐也很适宜,是通用的穿着。  而且近几年来,及膝裙一直是潮流中的不败主流,买了绝对没错。 连身洋装 洋装也是值得拥有的单品,不论是工作职场或是出外宴会,洋装都是得体的装扮。于洋装外再罩件小外套,晚上宴会就轻松搞定了。而且洋装又是最好的修饰身型的款式,只要不是太过于肥胖的人,穿着感都不差。 任何关于面试着装的文章很可能开篇就谈到各州的极端情况(例如纽约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和行业的极端情况(例如技术行业、制造业),它们很可能在正常条件下都是时尚的例外。但是可能会让你吃惊的是,这两个极端正在向中间靠拢。 现在如果你问一百个人应该穿什么去面试,大多数会回答传统的套装。记住这一点。这里是一些如何避免着装失误的建议。

  你为什么一定要过快乐的生活?你听不同的音乐,当然也可以过不同的生活。

  说文解字:歌特(Gothic)

  经常查字典是文字工作者的好习惯,牛津英语字典给出了以下两个解释:1、一种摇滚乐风格,激烈地混合了吉他贝司鼓,并有着启示录般的或神秘主义的歌词;2、这种音乐的表演者或追随者,经常穿着黑色的服装并化着黑色的妆。但是,就像高手不会去百货商场买电吉他一样,我们不能完全相信牛津字典这样的摇滚乐业外人士。

  关于“gothic”这个词的出处,最早来源于欧洲早期的一个叫作西歌特的部族,这个以破坏和掠夺为乐的部族以无知和缺少艺术品位而著称。中世纪,一种以尖顶大教堂为最显著特色的建筑风格大行其道,及所谓的“歌特式”建筑。而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以Edgar Allan Poe、Mary Shelly和Bram Stoker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所创作的恐怖小说也被形容为“歌特”风格。

  但用来描述音乐和文化还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时正是朋克运动落幕,后朋克登场。首先Ian Astbury在描述Sex Gang Children这支乐队时用到了“gothic pixie”(歌特精灵)的字眼;之后,Siouxsie Sioux(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乐队核心人物)在形容她乐队的新方向时使用了“gothic”;再之后,Joy Division乐队的经纪人于1978年在BBC电视台的节目中将乐队和主流流行乐队比较时用到了“gothic”这个词。

  Bauhaus在1979年推出的《Bela Lugosi's Dead》是最早被贴上“歌特”标签的作品,至少大家一致公认。

  歌特音乐作为朋克的一种后续事物(死亡摇滚)在此后由视觉艺术、文学、音乐和服饰等构成的一整套美学和思想发展为一种地下文化,并由此衍生了无数的地下群落,这些群落发展至今虽然在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但有两点却是所有歌特族们共有的:服装的颜色和音乐。

  歌特乐队名单当然要音乐先行了!

  早期原形歌特乐队:

  Bauhaus(包豪斯)、Christian Death(基督之死)、Southern Death Cult(南方死亡崇拜,后改名为The Cult)、Joy Division (快乐分裂,但他们的外貌看起来并不太歌特)、Sisters of Mercy(仁慈姐妹)、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苏克西与妖精);

  准原形歌特乐队:

  The Fields of The Nephilim (比之上面的乐队资格稍嫩了点,但比新乐队又太老了)、The Mission(UK)(他们早期的作品被传媒认为很歌特)、Sex Gang Children;

  柔和歌特乐队:

  Dead Can Dance(死亡之舞)、Xmal Deutschland、Danielle Dax;

  金属/工业歌特乐队:

  Creaming Jesus (金属倾向的一支乐队)、James Rays Gangwar (依靠采样器的一支乐队)(很多歌特族很喜欢听Ministry,但Ministry却不是真正的歌特乐队);

  实验/民谣化/神秘(Occult)歌特乐队:

  Current 93、Death In June、Sol Invictus;

  新歌特乐队:

  Nosferatu、Rosetta Stone 、Shadow Project(Christan Death的一个分支)、Clan of Xymox (一支依靠合成器的乐队,很有舞曲味道)。

  歌特文化的兴衰

  八十年代,歌特乐队们在商业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功,The Sisters of Mercy、The Mission、All About Eve、The Cure、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Fields of the Nephilim和Christian Death这些乐队都有过上榜歌曲,他们所界定的“经典歌特”之声是这样的:清脆的曼陀林风格的半原音吉他、沉稳的单音符贝司线条、简单但快速的节奏、浓重的合成器效果和阴暗的演唱。尽管一些“经典”的歌特乐队一直坚持到了今天,并且仍能得到当今歌特族的热爱,但今日歌特文化的主角已不是他们了。

  在八十年代,歌特服饰时尚由这种音乐风格发展而来,染黑的长发、苍白的皮肤、紧身黑衣、尖皮靴和大量银饰(多用早期欧洲和埃及宗教性的设计)。黑色摩托皮夹克、黑色紧身牛仔裤、黑色网眼丝袜和黑色飞行太阳镜成为歌特族的注册商标。

  九十年代,歌特音乐在传媒中渐渐失宠,但歌特文化却愈发强大,急速膨胀的夜总会行业使得歌特组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新出现的简便而且便宜的桌面出版系统和家庭录音技术协助产生了大量的歌特杂志和不同质量的小样,这使歌特文化显得活力十足。而好莱坞维多利亚恐怖**的复兴恰在此时,《乌鸦》(李小龙之子李国豪在拍摄此片时神秘丧生)、《剪刀手爱德华》、《夜访吸血鬼》等一系列卖座恐怖片为歌特文化注入了新的兴奋点。歌特时尚巧妙地随之有所改变,卷发、高马尾辫和战斗裤是一种风尚、长直发、维多利亚式的丝绒和花边也是一种风尚、皮革与塑料装也都成了风尚,但不同的是这种风格和北美流行的任何东西都无相似之处。歌特时尚中永远流行的只有黑色紧身牛仔裤。

  九十年代也有些歌特乐队打上了排行榜或独立排行榜,这里包括Garbage、Rosetta Stone、Sheep On Drugs、Nick Cave、Nosferatu和Curve等等,他们的音乐风格不完全同于前一代歌特乐队,但他们均有着歌特式的演唱风格、阴暗的音乐主题和合成器阴暗的效果,虽然他们大多不承认自己是歌特,但他们看起来却是不折不扣的歌特式风范,否则怎么称呼他们?

  虽然他们的影响力在明显逊于八十年代的歌特乐队,但是九十年代,“歌特”(goth)文化的含义却大大加深了,此时它不再仅仅意味着一种音乐风格,同时它还是一种时尚、一种人生态度和一种社会风景——时尚全是黑色的、态度全是阴暗的,而风景全是模糊的。

  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没有听过太多歌特音乐、但按照歌特的方式穿着和思考的歌特族,他们喜欢听的是工业音乐、重金属、高技术音乐和非主流音乐。这些歌特族偏爱的流行乐队包括The Prodigy、Front 242、Cubanate、Menswear、White Zombie、Pop Will Eat Itself、Front Line Assembly和Nine Inch Nails等等。

  歌特作为反文化

  1969年:嬉皮们发现了世界的丑恶,于是他们发誓要用爱来改变这一切。

  1979年:朋克们发现世界依然丑恶,于是他们竖起中指表示蔑视。

  1981年:歌特族们看破红尘。

  识别一支歌特乐队

  1、此乐队的音乐气氛怪诞且超现实。

  2、此乐队的歌词包含歌特主题(奇奇怪怪神神秘秘凄凄惨惨荒荒凉凉)。

  3、乐队成员的外表十分歌特化,一水儿黑。

  4、乐队自称歌特乐队,和其他歌特乐队一起演出,并出现在歌特合辑当中。

  四大歌特唱片厂牌

  Cleopatra、Projekt、Tess、Anubis。

  识别一个歌特族

  害羞且不爱交际。

  艺术倾向。

  永远的黑色或暗色衣服。

  显眼的宗教饰物,但却几乎天天改变信仰。

  永远不戴金首饰。

  苍白,哪怕是在夏天。

  拒绝所有有趣的社会活动。

  歌特味道?

  任何气氛诡异阴暗的东西都算是有点歌特味道。

  关于音乐,有上百像darkwave、goth techno、dark alternative、ambient ethereal之类的名词都有“歌特味道”。

  再具体形容:黑暗的*欲、死亡的悲伤、禁忌的爱、彻底的痛苦带来的美感,简而言之,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吸血鬼文化恶魔主义?邪教?

  歌特不是宗教、不是政治,与种族、性别也无关。大多数歌特乐队都是非宗教的甚至是积极的反宗教乐队。那些吸血鬼、天主教、古埃及和异教的视觉信号只是在传达“黑暗的力量”,以联系至歌特音乐的感觉。

  歌特族们与其他同年龄的社会团体一样同样存在社会倾向,你会发现年轻的保守主义歌特族、共产主义歌特族、法西斯歌特族和无政府歌特族,但是这实在是很少的一群人,九十年代歌特族中最大的倾向实际上是对政治的极度冷漠,因为几乎所有党派的观点听起来都是一样的,而且毫无用处。这是Rosetta Stone乐队最喜欢的主题。

  歌特存在的理由

  很多人被一种毫无快乐和成就感的生活所主宰,这很不幸。但是歌特使这种消沉的感觉成为了生活方式的一种,换句话说:痛苦就是我的生活选择——这是一种艺术。

  歌特同时也许还是一种精神疗法。如果你对一个属于主流社会的白领仔细谈起你上次自杀未遂的经过,那么他可能会带着一种奇异的眼光躲你躲得远远的,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你或许还可以得到廉价的同情。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你歌特族的同伴永远不会为你感到难过,你手腕上的疤痕会得到认真的尊重,“你很酷”!所有感到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都会在歌特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歌特时尚

  任何黑色的东西,或其它暗色,如海军蓝、深红。

  可以透(薄尼龙或渔网状面料),但不露。

  银饰。

  苍白的皮肤。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一种活死人的外表,也可能是因为想体现维多利亚时代关于“苍白的皮肤是贵族的标志”这一审美,也可能是反对沙滩文化里“太阳晒出的古铜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论。

  黑发、漂白过的极浅的金发、红发或紫发。

  黑白化妆。白色粉底,黑唇膏,黑眼影,细眉。

  自我束缚的装饰和恋物癖的服装。皮革、PVC、橡胶、乳胶都是必不可少的面料。中世纪的束腰也极为常见。

  宽领带或带钉子的项圈或紧紧系在脖子上的丝绒绳。

  T形十字章(古埃及关于永恒生命的标志)。

  太阳神之眼。Sisters of Mercy的唱片《Vision Thing》使这个标记广为流传,有些人会将这个标志刺在身上。

  五角星。这是异教徒关于火、土地、空气、水、灵魂的符号。

  十字架(基督的象征)。

  歌剧风格的披肩、斗篷和长手套。

  锁链和铁钉。

  身体穿孔。歌特族们一般不会像朋克们那么极端,他们会讲些品位。在美国的犹他州,舌头是首选部位,其次是鼻子,再其次是(难以启齿,私人部位)乳头。

  歌特式爱好

  艺术,特别是音乐、摄影和绘画。

  人文,特别是文学、历史和哲学。

  H R Giger的幻想生物美术“异型”,和达利的超现实主义视觉作品。

  丁香烟,一种更经久、更浓厚,对人体危害更大的香烟。

  猫,因其特有的阴郁气质而被歌特族所青睐。

  蜡烛和圣诞树,气氛十足歌特的照明物。

  妖精、怪人、蜘蛛、蜘蛛网、坟墓、棺材等其它与幽灵有关的东西。

  你是一个歌特族吗?

  你时常会感到自己有魔鬼的气质吗?你的是否经常希望白天不再出现?你永远喜欢黑色的T恤衫?

  也许你就是个歌特族,只是你自己并不知道。

  你常常沉溺于消沉的感觉,并在痛苦的冥想中获得了一种奇怪的欢愉感?那你真的具有歌特倾向。不过,如果你喜欢以一种暴力的方式获得这种感觉,那么你根本不是歌特族,这只是精神疾病而已。

  你的衣柜里全是黑色的衣服?那你有可能是个歌特族。

  你想是吗?

  首先要从基础开始:头发、脸和皮肤和衣服。请参见六大歌特模特,针对自身情况进行处理。注意,不要穿什么马利林·曼森的黑T恤,那是休克摇滚,不是歌特摇滚。

  之后是神态和气色。显得极其绝望极其痛苦是极其必须的——世界如此,社会如此,你怎能无动于衷?记住:必须克制你的喜悦心情!永远永远永远不要微笑!没有任何事值得高兴!在歌特族里,微笑就等于让罗伯特·德尼罗这样的酷男去扮演一只唐老鸭。

  再者可以考虑在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穿个孔,加些金属饰物。

  当然你知道了,歌特不只是一种时尚,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衣食住行,你一定要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超乎常人的阴暗。

  你还可以养一只啮齿类的小宠物,比如老鼠什么的,啮齿类是自然界的歌特族,你应该经常和它交流一下哲学问题。

  还有特绝的一手,你可以买一付棺材作为周末时的睡床,那真的是歌特到家了。

  之后你可以检查一下,自己问自己几个问题:我像幽灵吗?我的朋友家人总是被我吓到吗?我天天穿得都像万圣节的恐怖之夜吗?如果回答一律肯定,那恭喜你,你够歌特的了!

  乐队如是说

  London After Midnight:

  “我们不是吸血鬼,我们也没说过我们是,我不会像那些傻瓜一样号称要成为吸血鬼。所有关于吸血鬼的故事都要烦人死了。”

  Dead Can Dance:

  “我们的乐队名反映了对生命进程转变的一种思考,生命来源于死亡,死亡也会轮回为生命。”

  “不幸的是许多人错误理解了我们想传达的象征,简单地将我们归为什么无害的死亡摇滚参照系。然而相反,我们的音乐是关于创造生命的,而不是关于剥夺生命的。我知道唱片商和媒体喜欢将乐队归类,但我们则一直同此做斗争,从新世纪到歌特到古典音乐,无论什么,都不是我们所适合的,我们的音乐是自然演化而成的。我们的所作所为不同于当代的大多数乐队,我们打动的是别人不曾触及的心灵领地。”

  Human Drama:

  “我想我们正在做的音乐是彻底原汁原味的,歌特族们喜欢我们的音乐也许是因为他们对艺术化、情绪化的音乐更具接受能力吧。他们会接受从Dead Can Dance到Shadow Project这样不同的音乐。我们并非在一条歌特之路上,但我们可以看见歌特族们走在我们的路上。”

  Christian Death:

  “因为我们的歌词和我们的名字, 许多人说我们是反基督的魔鬼。但我们并不反对基督的学说,我们反对的只是利用基督的名字和学说欺世盗名、鱼肉人民的行为。神职人员没有权力对其他人作出判决,只有上帝可以。我们的名字实际上指的是耶稣,他为那些信仰他的人死去。我们没有任何想玷污他的意思。”

  Rosetta Stone:

  “我希望使歌特尽可能地易于接近,我们创作音乐是为了舞池里的人,我们不会赞美连环杀手或把吸血鬼浪漫化。”

  哥特金属

  Gothic metal可说是欧洲摇滚金属乐界近年来声势逐渐上扬的一支乐派,尽管目前相较于速弹金属(speed metal)、前卫金属(progressive metal)和旋律死金属(melodic death metal)等乐派的主流地位而言,势力仍不算庞大,不过从每年这些新兴歌特团的成长速度和发片量来看,可以想见地在未来绝对会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本文中,我将从歌特在艺术文化上的起源和发展,到其对于重金属音乐的影响,以及歌特派金属乐的发展做一详尽的介绍。

  何谓「gothic」?首先,从字面上来解释,它包含了三种意义,第一,在建筑上的歌特式建筑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构;第二,在文学上歌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点(如荒废城堡)为背景的奇异、神秘之冒险故事;第三,歌特也代表一种字体相当华丽的印刷或书写风格。

  最早「gothic」这个字是起于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Middle Ages,5~15世纪)的艺术风格,它的源由是来自于曾于公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歌特族人,在15世纪时,意大利人有了振兴古罗马文化的念头因而掀起了灿烂的文艺复兴运动,由于意大利人对于歌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因此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隔,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对他们而言即意味着野蛮。仅管gothic这个字原始上是带有负面的意涵,但事实上为数可观的美丽艺术作品都在此时被创作出来。

  12世纪时,由于建筑技术的精进,因而造就了大量歌特式教堂的诞生,其中最著名的就属巴黎的圣母院大教堂(Notre Dame)。当然,歌特式风格也不仅止于建筑,诸如雕刻、玻璃制品、装饰品和彩缯图稿等等,都深受影响,这类艺术创作从12世纪中到16世纪初一直绵延不断。事实上宗教在歌特艺术上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不论是画家或雕刻家,在他们的作品上都喜爱以宗教为题,对于写实的题材则不甚感兴趣。

  约在公元1800年左右登场的浪漫主义运动(Romantic Movement),歌特与中世纪文化再度受到人们的亲睐而得以复苏,浪漫主义可说是对于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理性主义(rationalism)的反动,感性、非理性的态度是这个运动的中心,而在这个时期,歌特开始与黑暗、奇异、古怪扯上关系,事实上浪漫派的许多象征和主题都和这些歌特次文化相当类似,这时期的一些作家十分热衷于描写人心的黑暗、空虚面,性妄想、恐怖、神秘的题材都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地运用。此外,在视觉艺术上,浪漫派的画家同样偏爱黑暗、凄凉的景致。在歌特小说中最典型的象征就是吸血鬼(vampire),经典作品Bram Stoker的「Dracula」甚至在书中加入了吸血鬼的图象,其可谓为发19世纪歌特文学以吸血鬼为题的滥觞。

  时间来到1980年代,新的歌特运动在英国开始上演,歌特运动的出现或许可视为是对先前庞克文化(punk)的反动,不论如何,歌特精神开始在音乐上展现其影响力,歌特音乐同样喜好以人性的黑暗、空虚面为题,并且对死亡亦有着浓烈的兴趣,缓慢、悲伤甚至是恐怖都是其音乐的特色,而吸血鬼再度成为这些主题的最佳象征。

  除了音乐上的表现,歌特派的艺人团体亦在视觉上展现死亡美学,如脸色画以惨白,着黑色服装,或是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式的褶边服装,而中古世纪的废墟、歌特式建筑亦被广泛运用。英国的歌特运动在80年代中期达到了最高峰,最具代表性的乐团为The Sisters of Mercy、The Mission和Fields of the Nephilim等。

  就音乐风格来说,此时期的英国歌特音乐被称为New Wave,其在摇滚乐中加入了大量的合成器(键盘),以及前述的歌特元素,甚至也带有电子味。而Gothic rock/New Wave在传入美国后则进一步发展出industrial的分支,著名的团体有Ministry和Nine Inch Nail等;另一方面,在欧洲则更驱向电子乐发展。

  而虽然歌特音乐在欧洲各地多朝向电子乐发展,同时也有一些其它的变形,但事实上歌特式的金属乐也在90年代初期开始蕴酿,并终于在1995年由挪威名团Theatre of Tragedy的首张同名专辑昭告了歌特气氛金属时代的来临。

  不过在开始谈歌特金属前,我们不得不先从毁灭金属(doom metal)讲起,doom metal是一种沉重、黑暗、缓慢、忧郁而哀伤的音乐型态,有人认为doom metal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朔到Black Sabbath的首张同名专辑,及随后的<Paranoid>专辑,不过真正doom metal风格的确立则是从瑞典名团Candlemass于1986年发表的<Epicus Doomicus Metallicus>专辑开始。相当多的doom metal团都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时诞生,随后的英国名团My Dying Bride更将小提琴的编制纳入其中,成为了日后凄凉派doom metal乐团借镜的先驱。

  而doom metal在90年代后也开始有多方面的发展,英国的doom metal重量级乐团Paradise Lost于91年所发表的专辑<Gothic>中,便是受到gothic rock的启发,而成为率先将女音vocal和键盘弦乐衬底运用到金属乐中的先驱之一。随后,挪威的Theatre of Tragedy更是将doom metal与gothic元素彻底融合,进而开创出并确立了新一派的gothic doom metal,而TOT也可说是带起了歌特风再一次复兴的首要功臣,TOT的成功使得这股歌特金属风潮由北欧开始迅速向外蔓延。

  Theatre of Tragedy的几项特色都成为此后歌特派金属的基本要素,尤其是已成为今日主流风格的gothic death,如采death metal残暴男腔(甚至是black metal的尖吼黑腔)搭配柔美女音的对唱形式,这正是暗色浪漫的歌特精神,这种对比作风亦象征着黑暗(死腔和金属乐部份)与光明、生命及爱(女音、钢琴和交响部份)之间的对抗。而TOT女高音主唱Liv Kristine Espenas轻柔、不食人间烟火的曼妙唱腔也不知早已征服多少钢铁男子的心了。不过欧洲各国因为文化的差异,使得gothic metal亦发展甚至延伸出许多不同的形态,除了gothic doom外,在荷兰则由The Gathering奠立了以优美女音做为主唱、着重心灵感受的纯gothic metal,其主唱Anneke van Giersbergen飘渺而浑美的音色,可说是gothic metal界的完美典范,在稍后的另外两支荷兰gothic metal团Within Temptation及After Forever,也都以拥有音色、唱腔类似Anneke的女主唱著称,足见The Gathering对荷兰歌特金属的影响力。不过The Gathering却在近期逐渐转变风格,金属成份已愈来愈淡。

  另外,北欧乐团则进一步地将一些black metal元素融入gothic当中而成为gothic black,著名的乐团有同为来自挪威的Tristania和The Sins Of Thy Beloved等,然而,事实上,gothic在北欧的发展,已是将gothic、doom、death、black融为一体,所以已难以将之归类于单一风格,如Tristania除了盛大的交响气势外,甚至采用clean男腔、黑死腔加上歌剧女主唱和唱诗班的大合唱。

  当然北欧乐团的音乐思维也不仅此而已,瑞典的Therion便与众不同地发展出以管弦乐器(合成器取样音色)与金属乐器并重式的交响歌剧金属,其在演唱部份于近期已全然采用专业的男女歌剧唱诗班。另外,芬兰的As Divine Grace则以沈静淡雅的atmosphere gothic予人一种看尽世间繁华的感受。

  而说到传统的歌特吸血鬼文化,不能不提的当然是英国的Cradle of Filth,其运用大量的键盘,营造出极度阴森黑暗、邪恶而诡谲的气氛,并成功地将这股歌特气氛融入残虐的black metal当中,而树立起Vampire Black metal,COF的这项成就,使其在black metal界享有极崇高的地位。

  在德国方面则发展出古典民谣式的gothic folk,如Lacrimosa、Haggard等,这些团体除了合成器外,更采用了真实的管弦乐器,因此古典味相当浓厚,如Lacrimosa直接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而Haggard的团员包含管弦乐手甚至达到18人,古典化的程度相当深。

  意大利近年来以前卫金属和交响速弹金属扬威于全欧洲,不过其在歌特金属方面的发展亦不落人后,Inner Shrine、Macbeth即是个中翘楚,前者气氛凄凉哀美,后者则充满浪漫感与动人旋律。另外还有一些专注于气氛营造的乐团,如充满中古世纪感的Dunwich和Crown of Autumn,其中Dunwich更运用了中古乐器和僧侣唱诗班。

  至于其它的欧洲国家也都有代表性的乐团,如波兰的Sirrah,匈牙利的Even Song,罗马尼亚的On Thorns I Lay等,风格上皆完全不同。

  然而,gothic metal发展至90年代末却也开始呈现两极化的走向,一方面是继续延续gothic death路线或是加重交响感,但另一方面则是回归电子乐、工业味,甚至是早期的new wave路线,这种现象在一些大团身上特别明显,如除了前述的The Gathering外,连Theatre of Tragedy在2000年的专辑<musique>都已几乎褪去gothic death的色彩,而变为一个工业电子摇滚乐团,同时一些昔日的doom metal乐团也都同样慢慢地在音乐中加入电子乐。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了解到,歌特派的金属乐已得到全面性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单一风格,而歌特不单是一种音乐型态,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歌特是一个可以让人逃离现实而进入的幻想世界,一个黑暗而浪漫的世界,歌特精神除了可以表现在音乐上,也可以在衣着上,艺术上和文学上,带有大量蕾丝的衣服、象征浪漫的玫瑰,坟墓、吸血鬼、女巫,废墟、歌特大教堂等等,这些种种都是歌特的符号象征。当然,纯就音乐上来说,一般喜好强烈直接的金属乐迷,或许会对速度缓慢、着重气氛发挥的歌特金属较难以接受,不过若是能从根本上去了解这种乐派的背景和其所欲呈现的意境,适度地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或许就能体会到另一种不同的聆听感受与乐趣。

哥特文学及其文化现象

哥特(gothic)这个特定的字汇原先的意思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所谓「哥特复兴」(GothicRevival)将中古世纪的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穴中挖掘出来。同时,从18世纪末以来的一些文学作品,因为具有共同的基调与文体而被归类于「哥特小说」。例如:华尔普(Walpole)的《奥蓝托城堡》(TheCastleofOtranto)、安拉得克里夫(AnnRadcliff)的《奥多芙的神秘》(TheMysteriesof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侣》(TheMonk),当然还有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这些作品戮力于处理残酷的激情与超自然的恐怖主题,而小说的背景通常建构于荒凉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男少女)身陷于无以摆脱的魔性爱欲,和(通常是阳性的)施虐者展开一段以死亡为终结的际遇在这些小说中包含的情欲/性别(sexual/gender)的关系,古怪地纠缠于神圣与魔鬼的角力;极度的情色高潮来自于破灭(也就是仪式的“完成”)的那一刻。象征父权的宗教系统与企图超越的的黑暗(阴性)力量,在某种不可明说的层面,其实隐讳而酷异地分享著“爱欲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在当代的恐怖小说阵营中,象AnneRice的作品《吸血鬼纪事》(TheVampire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恋情欲与父性机制的复杂互动。

有趣的是,哥特文化这样的现象除了在小说的纸页上展开,也在20世纪的后半期侵入非主流音乐的大花园,成为另类音乐中极为殊异的一个支脉。如果你熟悉新音乐历史脉络的话,就会知道大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一些乐队分别顶著“后酷朋克(PostPunkCool)”、“新古典(Neo-Classical)”或者是“新嬉皮(Neo-Hippies)”的招牌,并逐渐混融成日后的哥特摇滚乐派。

早期的代表乐队包括“苏西与冥妖(SiouxsieandtheBanshees)”、“苞浩丝(Bauhaus)”、“喜悦割离(JoyDivision)”等等乐队。它们的特色是沉郁厌世的情调、冰冷刺骨的音符既带有精细的美感,但又同时在音域层面上大量使用偏离旋律线的不协调音,穿插着对于传统音乐的反制。在歌词与表演概念层面,处理着生命与爱欲的荒凉,对现实状态的厌弃,进而追求心灵深渊的奇诡乐趣。在舞台上,她/他们以偏锋的狂乱扮装出现,如“苏西与冥妖”略带虐待与被虐情调(SadoMasochistic)的“冰女王”神采,或Bauhaus的主唱PeterMurphy把自己打扮成美艳的双性吸血鬼。除了性别的颠覆与反转,哥特摇滚乐的强烈质素还表现在对于神学(或恶魔学)概念的执迷。在1981年成立的“仁慈姐妹(TheSistersofMercy)”是几个爱好中古世纪风格的男子对於音乐意识型态的展现。被形容为“狂笑著注视罗马城烧成一堆瓦砾”的主唱AndrewEldritch一语说穿哥特摇滚的宗教立场——对于我们,犬儒精神就如同天主教徒的圣水一样。

如果说早期的PostPunkCool对生命的诠释是沮丧与绝望(比如IanCurtis——JoyDivision的主唱——的自杀),那么“仁慈姐妹”以及同道的乐队比如“教会(TheMission)”、“全部的夏娃(AllaboutEve)”、“涅浮林之域(FieldsoftheNephilem)”、“祭仪(TheCult)”等乐团所秉持的,可能是睥睨于现实中的种种烦俗,企图推翻假惺惺的教条,抽取反对与不满的精神,化为音乐的“反面传教(negativepreach)”。在“教会”的专辑《上帝自己的药物》(God'sOwnMedicine)中,开宗明义的第一首歌〈荒原〉(Wasteland)就嘲讽地唱出“我还是相信上帝,但是上帝已经不信仰我了。”这等堪称冒渎的宣言,呈现出骇人的事实:原来长久以来,神与人的权力结构恰如性爱结构的主体与客体。在这张专集中,反复推敲着在推翻信仰的同时,死亡不再是父神用以胁迫的道具,反而是叛徒的情色乌托邦。如同在《爱我爱到死亡》(LoveMetoDeath)一曲,美妙地铺陈情欲的高峰不被僵硬的“主控-屈从”(Dominance-submission)关系所固置;也就是说,在死亡(旷缺)的领域,致命的阴性激情并不受到掌管与压制,发展出自己的美学。

不可否认,“死亡”在哥特摇滚乐的文化层面中,几乎是个关键字。当某些保守的声音或反挫势力,企图以这一点来抨击哥特摇滚乐与其次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回应:如“基督徒之死(ChristianDeath)”这个经营黑暗、痛苦情愫的乐队,对他们而言,死亡所演绎/延异出来的腐败、末世、毁灭等等情境,都足以让我们逼近“终极高潮”(ultimateorgasm)。在一些专辑如《痛苦剧场》(OnlyTheaterofPain)、《天使的狂怒》(TheRageofAngels)、《铁面具》(TheIronMask)中,“基督徒之死”悉心探索的重心就是这种近乎临界点的痉挛之美。在其中一首歌曲“死欲(DeathWish)”,结尾的歌词近乎狂喜地陈述“撒旦魔王是最仁慈的野兽”,配合凄厉的音乐,不啻狠狠地嘲弄了宗教/父权体系粗暴地规范在各种事物之上的二元对立价值观。

另一种反应,也许可以引述布莱特(PoppyZBrite)在吸血鬼情色小说选集《血脉深处的爱》(LoveinVein)前言中所说的话:“哥特次文化(Gothicsubculture)并不是礼赞或者爱慕死亡,只是纯粹地拒绝畏惧它。在探索死亡的过程,慢慢地和它体肤与共,逐渐与它亲近。”这段话正好解释为什麽像“涅浮林之域”、“还有这些树(AndAlsotheTrees)”、“意志(Will)”、“利姬雅(Lycia)”、“TheMorendoes”等乐队,会不可自拔地沉浸于“与死去的君王交欢”的髑髅式意象(macabreimage),同时又在这般异端的情欲里浮生出细致的张力。此外,死亡不必然是生命的匮乏,顺着这些创作者的脉络、以及在许多异教神话或恶魔学发现的象徵与寓言,死亡可能是贴近超自然、非人类领域的出口。

在此际90年代的中后期,哥特次文化不但在文学与音乐创作层面绽放,更影响了这个“混杂族群”(包括女性、酷儿、情欲的边陲份子)的文化生态与身分认同。在情欲与性别的革命,哥特次文化追求所谓的理想典范“阴阳同体”(hermaphrodite)虽然还值得更进一步检验,但也是有助于冲迫禁制的美丽武器让过往被视为妖魔的异类(它者)摆脱单一的天堂,品味自身的欲望与天使的尸体。

如何识别一支歌特乐队?

1、此乐队的音乐气氛怪诞且超现实。

2、此乐队的歌词包含歌特主题。

3、乐队成员的外表十分歌特化,一水儿黑。

4、乐队自称歌特乐队,和其他歌特乐队一起演出,并出现在歌特合辑当中。

5、来自于四大歌特唱片公司Cleopatra、Projekt、Tess、Anubis的乐队。

如何识别一个歌特族?

性格:害羞且不爱交际。

艺术倾向:艺术,特别是音乐、摄影和绘画。人文,特别是文学、历史和哲学。

着装:永远的黑色或暗色衣服。显眼的宗教饰物,但却几乎天天改变信仰,永远不戴金首饰。

什么是歌特风格?

音乐上:darkwave、goth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之类的名词都是“歌特风格”。

再具体形容:黑暗的恐惧、死亡的悲伤、禁忌的爱、彻底的痛苦带来的美感,简而言之,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吸血鬼文化

恶魔主义邪教

歌特不是宗教、不是政治、与种族、性别也无关。大多数歌特乐队都是非宗教的甚至是积极的反宗教乐队。那些吸血鬼、天主教、古埃及和异教的视觉信号只是在传达“黑暗的力量”,以联系至歌特音乐的感觉。

歌特族们与其他同年龄的社会团体一样同样存在社会倾向,你会发现歌特族中最大的倾向实际上是对政治的极度冷漠,因为几乎所有党派的观点听起来都是一样的,而且毫无用处。

歌特存在的理由

很多人被一种毫无快乐和成就感的生活所主宰,这很不幸。但是歌特使这种消沉的感觉成为了生活方式的一种,换句话说:痛苦就是我的生活选择——这是一种艺术。

歌特同时也许还是一种精神疗法。如果你对一个属于主流社会的白领仔细谈起你上次自杀未遂的经过,那么他可能会带着一种奇异的眼光躲你躲得远远的,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你或许还可以得到廉价的同伴永远不会为你感到难过,你手腕上的伤痕会得到认真的尊重,“你很酷”!所有感到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都会在歌特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什么是歌特时尚?

任何黑色的东西,或其它暗色,如海军蓝、深红。可以透(薄尼龙或渔网状面料),但不露。银饰。苍白的皮肤。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一种活死人的外表,也可能是因为想体现维多利亚时代关于“苍白的皮肤是贵族的标志”这一审美,也可能是反对沙滩文化里“太阳晒出的古铜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论。

黑发、漂白过的极浅的金发、红发或紫发。黑白化妆。白色粉底。黑唇膏,黑眼影,细眉。

自我束缚的装饰和恋物癖的服装。皮革、PVC、橡胶、乳胶都是必不可少的面料。中世纪的束腰也极为常见。宽领带或逞钉子的项圈或紧紧系在脖子上的丝绒绳。

T形十字章(古埃及关于永恒生命的标志)。五角星。这是异教徒关于火、土地、空气、水、灵魂的符号。十字架(基督教的象征)。

歌剧风格的披肩、斗篷和长手套。歌特族们一般不会像朋克们那么极端,他们会讲些品位。

月光撒满大地一切黑暗尽归歌特王朝

无数个剧黑的夜晚,月光冷冷地包围着一切。空中划过锐利的线条,像是发掘世界最深的罪恶。生命紧紧地依附着死亡,渲染着黑暗和绝望。Gothic(歌特)的命名是从德国的“Goth”部落由来的,Goth人入侵了意大利并推翻了罗马帝国。在15世纪,人们普遍带有着文艺复兴的观念,希望回到古典时代。介于古典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这段时间被称为中世纪。因为意大利记恨Goth人毁掉了他们的罗马帝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始终对中世纪带有着否定的术语,他们称这一时期为“Gothic”。意味着野蛮和粗野。当然我们要看到事物的双面性,中世纪给世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杰出的艺术作品。这时期的建筑技术上有了突破式的改进,产生了像NOTRE-PAME这样的歌特式大教堂。歌特式的艺术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从12世纪到16世纪的早期,雕刻,玻璃制品,装饰物等都贴上了歌特艺术的标签。宗教在歌特艺术作品中起到了很重要的因素。画家,雕刻家们比起用现实主义的方法表现主题更多的运用宗教的感觉。不管怎么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门很显然对“Gothic”这个词汇是含蓄的否定。

在英汉字典中Gothic的解释如下:

(a)1歌特人的;歌特语的2(建)歌特式的3中世纪的;野蛮的,粗野的4(印)歌特体的;(英)黑体的5歌特式小说体的(以恐怖,凄凉,衰败为特征)(n)1歌特语2歌特式建筑,尖拱式建筑。

那么,若是歌特与音乐的联姻,则任意地写作了GothicRock。歌特音乐在字典中又做出了另一种解释:热烈的混合了各种乐器,秉持着悲观绝望的终极价值观,透露出启示录般神秘虚空的歌词。在1800年左右的浪漫主义运动中(ROMANTICMOVEMENT),中世纪文化逐渐极其相关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浪漫主义成为这场文化运动的中心。浪漫主义者希望跳出历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纪时代,有些人从宗教或神秘主义中寻求理想,还有些人试图从自然中得到答案。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在整个浪漫主义运动中歌特开始被认为和黑暗,奇异,鬼魅等相关连,浪漫主义和歌特作家象Byron,Shelley,Baudelaire还有Verlaine沉迷于对人类阴暗面的表现。歌特情绪在视觉艺术上也有明显的体现,画家象CasparDavidFriedrich对黑暗和荒凉的展现。而在建筑上新歌特式逐渐成为时尚。

这一时期许多歌特式小说家不断涌现,不仅歌特文学是对人类自身黑色阴暗面的展示,也是对当时社会正统思维模式的一种挑战,是一种恐怖,神秘色彩的混合体。歌特小说中比较典型的角色是吸血鬼,例如玛利雪莱的Frankenstein,布来恩斯托克的Dracula,还有EdgarAllan诗集中的描写斯托克笔下对吸血鬼化身的描述同以往比较走入了对立的角度(当代作家AnneRice的InterviewwiththeVampire和PoppyZBrite的LostSouls等作品也是斯托克式的延续)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朋克作为一种亚文化侵入了主流文化的领域。原始的朋克来自于暴力和强大的颠覆。而原名为Warsaw的JoyDivision的出现,无疑将这场充满了破坏欲望和无政府主义的朋克运动带进了后朋克(Post-Punk)时代。

早期的代表还有如SiouxsieandtheBanshees(苏可西女妖与怪兽),Bauhaus(包嚎司)等等。它们充斥着沉郁厌世的情调。音乐往往冰冷刺骨,既带有精细的美感,但又同时在音域层面上大量使用偏离旋律线的不协调音,对于一切传统音乐极端的蔑视。在歌词与表演概念层面,展现着生命与爱欲的荒凉。从对现实状态的厌弃,进而追求心灵深渊的奇诡乐趣。在舞台上,她/他们以偏激的狂乱扮装出现,如苏可西略带虐待与被虐情调(SadoMasochistic)的“冰女王”神采,Bauhaus的主唱彼特墨非(PeterMurphy)把自己打扮成冶艳无常的双性吸血鬼这种对性别的颠覆与反转,还表现在对神学(或恶魔学)概念的狂热的执迷。在1981年成立的TheSistersofMercy(仁慈姐妹),是几个爱好中古世纪风格的男子对于音乐意识的反扼,一度被形容为“狂笑著注视罗马城烧成一堆瓦砾”的主唱爱特利奇(AndrewEldritch)一语道破歌德摇滚乐团的宗教立场----对于我们,犬儒精神就如同天主教徒的圣水一样。

早期的后朋克对于生命的诠释往往饱含着沮丧与绝望。例如JoyDivision(快乐分裂)的主音歌手IanCurtis于80年的自缢身亡。那些耗损生命而成的音符,成就了JoyDivision的不朽经典,见证着整个低调文化。他那套灰暗而孤离的人生观,隐藏着阴郁的遗传因子,将整个后朋克文化尽染成深灰与暗黑。八十年代,在迂落的音乐里构筑了一个悲观的年代,至少在英伦及欧陆地下文化的层面上来说如此。在当时的独立音乐圈里,趁势涌出一大批黑暗病态、风格邪异的乐队,他们的音乐源自于无尽的压抑,以及对生命的诅咒。如TheMission(教会),AllaboutEve(所有的夏娃)、FieldsoftheNephilem(列伏林之地)、TheCult(祭仪)等等。这些被视为绝望、邪气、颓废的乐队/乐手,从Punk那种过激的破坏意识,反方向潜逃往一个内敛而黑暗的世界--这就是那个占据RockMusic了大半个八十年代的低调音乐时空。哥特摇滚在英国地下音乐圈的形态与演进,正犹如一派邪教降临大地时伸出巨魔的手掌。它通过难以想像、天马行空的邪异素材来悦纳听众,这就不仅包括了在音乐领域圣灵齐放的空前创造力,也包括了在视觉造型上,所给予人们的前所未有的剌激视觉体验。中性化的身份造型,浓妆艳抹的打扮,这些并非新浪漫一族的专利。哥特仿佛是新浪漫的个性相反的孪生兄弟,是华美艳丽背后黑暗病态的一面。现在让我们去了解一下歌特音乐的改良风格和其他相关乐派产生于比利时的EBM(ElectronicBodyMusic)是一种电子化阴冷黑色的音乐。受德国KRAUTROCK运动中Kraftwerk之类电子乐队的影响下产生的。

EBM创始乐队之一Front242一低限化的节拍,以抑郁的声音和军国主义突击队的装束被大家认识。TheKlinik,Insekt,Dive,ClickClick,ASplitSecond还有后来的SuicideCommando都是BM的一些重要乐队。Dive和Klinik利用声纳噪音营造出一种冰冷的外太空气氛。SuicideCommando则融入了更多的舞曲化成分。类似的乐风在美国和加拿大被称为Industrial,象FrontLineAssembly,SkinnyPuppy等乐队。他们制造出的合成音乐和多层次的声音非常适合带上耳机去欣赏。FrontLineAssembly的经典专辑ClassicalbumsareCausticGrip(1990)andTacticalNeuralImplant(1992),值得每个喜欢EMB的人去收藏。

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谈到德国,那里可是现在歌特音乐的重镇。许多德国的乐队被惯以DARKWAVE的音乐标签。ProjectPitchfork乐队是德国最早涉及到歌特音乐领域内,虽然他们的乐风有所改变,但一直算是一支流行化的组合。首张专辑《Dhyani》亦为经典,有典型的黑色音乐和评论性的歌词组成。DeineLakaien乐队的成员有着深厚的音乐基础,他们做出了象'Lovemetotheend'这样的浪漫主义歌曲。作品带有着某种程度的中世纪感觉。德国很大一部分组合演唱时保持着自己的母语,例如GoethesErben,乐队的名字也就说明了一切。他们的前三张专辑就象是三部曲,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而Lacrimosa,TiloWolf这些乐队通过添加金属乐的元素不断的对音乐的表现手法做出尝试。当然我们必须要知道DasIch这个组合,他们的经典专辑是《DiePropheten》,专辑中的歌曲机构复杂歌词充满着智慧化。阴暗电子乐派代表团体CalvayNada用德语和西班牙语交错演唱,他们最有特点的是主唱Brenal的低音,而歌词方面多涉及政治,社会之类的话题,从这方面看这支乐队在歌特音乐王国中显得与众不同。

总的来说由于浪漫主义情节,德国的大多数乐队是浪漫的歌曲和阴暗电子化相结合的产物。如今歌特范畴内的音乐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例如darkfolk(阴暗民谣),这种乐风的代表是Current93,DeathinJune,SolInvictus还有Fire+Ice。早期的C93作品比较实验性难以理解,之后DavidTibet利用他个人化的思维开始向声学民谣的方向探索。C93的前身乐队DeathinJune自从首张专辑Nada推出后颇受争议,他们甚至被指控为极端的右翼倾向。但DIJ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异教的祭典式的音乐。如果想听这类音乐推荐给大家去找WorldSerpent,一个卓越的音乐厂牌,上面的提到的几支乐队均在其旗下推出过作品。对了,还有一支意大利的组合OrdoEquitumSolis也应该值得我们的关注。许多歌特乐队都有着某种中世纪的情节,他们将中世纪时期音乐和现代的创作手法相结合。德国有着许多这样的中世纪组合,音乐的创作者一般有着良好的古典音乐教育背景,知名的乐团包括Qntal,Estampie,FreiburgerSpielleyt等。在意大利这种音乐更有影响,象Ataraxia,CamerataMediolanense都做出了许多出色的音乐作品。这类组合不仅仅有歌特的听众群还吸引着部分古典音乐的欣赏者。而TheMoonlayHiddenBeneathaCloud和RosaCrux的音乐中吸收了祭典音乐的成分。

当然许多乐队的风格是非常难以界定的,象意大利的TakeKirlianCamera,20年来乐队风格年年都有变化。而法国的情欲主义阴暗电子乐队DieFORM的音乐主题多涉及S/M(性虐待),他们每一部作品多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奇。另一支来自法国的乐队Collectiond'ArnellAndrea的钢琴声非常有特点,成为自己的独特的标志。善于创作管弦乐的IntheNursery乐队的作品非常适合作为**中的陪乐。在北欧的瑞典,ColdMeatIndustry这个厂牌通过多年的努力推出了很多独一无二的音乐作品。旗下的乐队风格多样,如血腥派实验乐队BrighterDeathNow和DeutschNepal,氛围音乐组合Raisond'Etre,新古典主义的TheProtagonist,天音组合Arcana等。说到天音如果想更好的了解建议去听一听likeLoveisColderthanDeath,BlackTapeforaBlueGirl,Stoa这些代表乐队。

而在哥特音乐的文本中,我们可以细味到一些涉及宗教、性爱、死亡、绝望、基督以至匪夷所思的虚无论语句,这些都是哥特音乐不可或缺的一环,GothicRock,这覆盖在影像模糊、虚无飘渺的外在躯壳之下的音乐,一切都是那么神秘。哥特摇滚的风格,可说是继承自JoyDivision的遗传,尤其是那种把贝司提升至主奏位置的癖好,直至今日的后哥特朝代仍无法完全摆脱。那些抑压着低沉声线或扭曲的人声,沉重如郁结般的贝司,迷幻的吉它声,充满控诉力的鼓击,偶尔发出鬼哭神号般的嘶叫,如同石磨般沉重或是狂野得分崩离析的曲式,还有一张张RockMusic苍白的面孔∶当你对生命感到茫然无助时,你会想到在它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吗?是心灵的孤立无援?是死亡阴影的笼罩?还是人世间的悲剧?GothicRock,是建筑于无意识的抽象表达而多于刻意性的音乐颠覆行为。如同面临一季暗晦的寒冬气候,我们被哥特文化侵占,在非人化的后工业现代社会里面,追逐着一种活着死亡的体验。同样存在着Barry的音乐先觉,除一贯本色的RockMusic在那个悲观的八十年代里,Gothic这种栖身于主流文化的阴影里的次文化,其影响力早已越过音乐的界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的态度,一个哥特信徒所追求的黑色国度。度过模糊的九十年代,下个世纪今天的哥特摇滚已被解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TheSistersOfMercy,TheMission这些昔日的哥特守护神也早已离弃了他们的信徒。但是在今日的阴暗乐派(Dark-Wave)运动中,在死亡民谣(DeathFolk)、后工业噪音(Post-Industrial)、阴暗氛围音乐(DarkAmbient)以至新古典(Neo-Classical)这些形式主义的风格外壳之下,我们仍然欣喜地发现Gothic依然是这些地下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遗传基因。在这场突破和冲决了情欲与性别的革命中,歌德次文化追求所谓的理想典范“阴阳同体”(hermaphrodite)成为了砸碎禁锢的美丽武器。看吧,以往被视为妖魔的异类勇敢地摆脱了苍白的天堂,绞碎天使的面孔,抵达永远无情的欲望。

参考资料:

http://spacesmsncom/members/fenfeijidi/Blog/cns!1pHi5mDK_FdwTMwC2YJtvwww!759entry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6267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6
下一篇2023-10-06

随机推荐

  • 香奈儿香水辨别真假的方法

    1、不管是正版标准装还是正版小样,在香水瓶底大都有一张透名塑料纸,上有这款香水的品名,规格和产地的介绍(也有的是直接将产地刻印在瓶底)。假香水没有这张纸,也没有刻纹。这是第一个可以用来辩别真假香水的方法。2、正版香水的瓶底和外包装盒底都有统

    2024-04-15
    48100
  • 鱼子精华的价格?

    是LA PRAIRIE的吗?那个对于去除皱纹,太管用了!鱼子精华琼贵面霜(RMB320050ml)、鱼子精华紧致乳液(RMB110030ml)、鱼子精华活肤修护精华液(RMB52006pairs)、鱼子精华眼部紧致啫哩(RMB950

    2024-04-15
    45300
  • 纪梵希口红一般多少钱

    价格普遍在260元左右,如果去各大商场的专柜购买的话,价格普遍在300多块钱左右,如果找代购购买的话,价格可能会便宜一些,但是不敢保证是不是正品,如果找代购购买的话,价格普遍在220元以内。315比较受欢迎,秋冬必备的口红颜色,这款纪梵希#

    2024-04-15
    39300
  • 妮维雅男士面霜哪个好

    目前的妮维雅男士面霜产品比较多,这样几款产品还是相当不错。首先第一款就是妮维雅的亮白护肤品,能带来超强大的保湿 能力,改善肌肤的缺水干燥等状况,尤其是适合很多不同的肌肤状况,而且更加温和不粘腻,因此适合不同肌肤状况的人群,加上是温和配方,能

    2024-04-15
    31100
  • 性价比高的防晒霜推荐

    性价比高的防晒霜推荐防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是,有护肤意识的人都不会轻视防晒这件事。防晒的意义仅仅是防止皮肤晒黑吗?当然不是,防晒更重要的意义是防止皮肤光老化。光老化非常可怕,它会加速皮肤衰老,所以防晒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做性价比高的防晒霜推

    2024-04-15
    38200
  • 妮维雅官方旗舰店跟妮维雅男士官方旗舰店的区别

    妮维雅官方旗舰店跟妮维雅男士官方旗舰店的区别?你好,楼主,妮维雅官方旗舰店跟妮维雅男士官方旗舰店的区别:妮维雅官方旗舰店包括旗下所有产品都有卖,而妮维雅男士官方旗舰店只卖男士相关的东西,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到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像妮维

    2024-04-15
    45400
  • vpo一次性电子烟能抽多少天

    2天左右。一次性的可分为200口、300口和500口的,一般一支一次性电子烟能用两天三天,500口的,根据你吸食的情况来定了。像二三代电子烟,一般电池能用一年以上了,而雾化器一般是1-3个月(雾化器是可更换的)。因为这个都取决于吸电子烟的频

    2024-04-15
    389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