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广西植物标本馆的前身为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标本室,成立于1935年,是当时任广州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主任陈焕镛教授亲自创立的。在了解广西植物标本馆历史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广西植物所的简史。
1934年,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先生,为了适应广西地方经济建设和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需要,邀请了世界著名植物学家、时任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的主任陈焕镛教授考察广西大学并筹建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并于1935年元月成立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陈焕镛教授任所长,所址设在广西梧州广西大学公园内——即梧州鸳鸯江岸边的白鹤山上。这是广西第一个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也是我国较早的植物学研究机构之一。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成立之后,得到广州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大力支持,赠送复份标本7000余份和柚木标本柜10副,以此为家底,当年就建立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标本室。
1938年夏,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拨归广西大学农学院领导,并于当年9月随院部搬到广西柳州沙塘。1944年夏,日寇南侵,植物研究所随农学院往广西南丹疏散,由于铁路运输受阻无法到达南丹,后来随广西大学校本部疏散到贵州溶江。1944年8月溶江发生罕见洪灾,标本室大部分标本受损。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9月,农学院、植物所随从广西大学校本部迁回到柳州鹧鸪江。1946年6月,广西大学各部又迁至桂林。校本部设在将军桥,而植物所随农学院迁到良丰雁山。1946年夏天,标本室再次得广州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赠送复份标本40000余份。1947年7月1日,植物研究所恢复由广西大学校本部领导,更名为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解放后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广西大学农学院于10月份脱离广西大学独立建制,经济植物研究所再次归农学院领导。1954年1月,中科院将广州的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与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合并,建立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而原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改为华南植物所的广西工作站,后于当年7月份更名为华南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1958年10月,广西分所直接隶属于中科院领导,更名为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后来归属仍有多次变更,现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与中科院双重领导。
几十年来,虽然所的归属曾多次变更,但植物标本馆的建设从未停顿过,而是不断充实、扩大。经过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对广西植物资源的广泛深入调查,例如1959年为期一年的广西野生植物资源普查,1962年的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综考。1963-1966年的广西植被区划,1979-1980年的弄岗自然保护区综考,1981-1982年的广西大瑶山自然保护区综考和其他多次专项调查采集,采到了大量的标本,再加上开展与国内外相关单位复份标本交换业务,使馆藏标本大幅度增长,发展到今天馆藏维管植物标本40万份、对华南乃至西南及其邻近地区植物研究具重要意义的标本馆。
馆藏特色
广西植物标本馆自广西植物研究所1935年建立初始,就开始进行植物标本的采集、保藏和研究工作。在经几代植物学家的艰苦创业后,广西植物标本馆馆藏维管束植物标本已达40万份,共收录国内外植物物种约12000种,涵盖了广西植物8000多种,其中模式标本4000余份,涉及150科1100余个分类群,馆藏标本年代最早的采集于1889年。就馆藏标本数目和整体规模而言,广西植物标本馆均位居我国前列。
广西植物标本馆的标本来源以广西各地为主,其中尤其以石灰岩地区的植物标本最为齐全,占本馆馆藏标本的30%强,是全国馆藏广西石灰岩石山地区植物标本最多的植物标本馆。在石灰岩石山地区植物研究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此外,标本馆还广泛收集华南、西南和东北等国内其他各省区的标本,并同时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其它国家的标本馆建立标本交流关系,收藏了美国、英国、日本、印尼、新西兰、越南等国的部分标本。在世界樟科、猕猴桃科、豆科、千屈菜科、柿科、苦苣苔科、茶科、苏铁科等的标本积累较为丰富。所有这些,都是几代植物学家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尤其是与陈少卿、黄志、梁向日、高锡朋、刘心祈、谭沛祥、陈照宙、陈立卿、李荫昆、李中提、覃浩富、钟济新、梁畴芬、李树刚、邓先福、徐月邦、韦发南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创业、苦心经营分不开的。馆藏的大量标本为广西相关的植物学专著的编写、植物地理学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植物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方面的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空间布局
标本馆由一栋四层建筑构成,总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其中,一楼为研究人员办公室,并设有保安值班室、消防监控室、会议室和绘图室;二楼有管理员室、标本预处理室、模式标本室和标本库(被子植物由木兰科至柿科);三楼有管理员室、资料室、副份标本库和标本库(被子植物由山榄科至唇形科、单子叶植物、区系标本);四楼有标本装订制作室、网络信息工作室、资料室、消防设备室和标本库(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区系标本)。
好。所有房间均是标配6人间,上下铺,每人配置独立的座椅。教室配置,凡是住宿的考研人(无需报班),设立免费专用自习教室以及免费的专用自习座位,教室走廊过道等提供免费wifi,有晨读区、操场、热水,直饮水等。住宿期间,所有水电费全免。关于吃饭:宿舍楼下一个食堂,教学楼下一个食堂。
密苏里植物园一直坚持恩格尔曼着重发展植物学的原则并一直保留一个资料室。拥有30万多书刊和手稿的图书馆收藏了自哥登堡发明活版印刷以来出版的对植物学系统有影响的所有主要书籍的80%。植物考察和系统植物学方面的材料和园艺、园林建筑和有关的学科一样也很丰富。图书馆还广泛收集珍贵的论文、书籍,收有林奈的著作和有关林奈的书籍1800册(包括他的一册诗集)。 植物标本室有3百万份腊叶标本并按种分类编排,它是美国第三个最大的标本室。
图书馆和标本室对于学者和科学家是极其重要的财富。 像其它几个植物研究所一样,密苏里植物园渴望研究认识热带植物。热带雨林,这个世界上生物学种类最丰富的地区还没有完全被人们所了解。例如,估计的热带300万动、植物种中仅认识了约50万。令人惋惜地是,由于开发力量增长的结果,热带雨林以惊人的高速被毁坏──每星期失去美国特拉华州大小的面积。
密苏里植物园主要力量集中于研究美洲中部和南部热带地区。主要的科研项目有编制墨西哥南部到巴拿马之间的广大地区的植物名录。 这个植物园的标本室还是非洲植物在北美的陈列室,标本室内收有约300,000份非洲植物的标本。许多科学家和有关人员长期工作和居住在非洲、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的热带雨林中。
经研究许多热带植物都可以做经济植物或药用植物。如阿尔文、金特里博士(Alwyn Grentry)最近在秘鲁采到的一种植物,学名叫Tabebuia impetignosa。这种紫葳科的植物在巴西长期以来作为治癌的民间药(这种植物在当地叫另外的名字),它在临床试验中显示了很好的抗肿瘤活性。遗憾的是的T impetignosa居群在巴西已濒临绝灭了,因而植物学家的职责有两方面:发展植物和挽救濒危植物。
今天的世界同享利·肖的时代是完全不同了。那时,美国是一个寻求机会的地方,大片的荒地只不过等待人们去开发。而今天未经开发的领域是完全不同的但仍然存在的:这就是有见识地去学习利用自然资源,为今后日益增长的综合利用训练人才。具有展望、教育和研究目标的密苏里植物园已长期服务于圣路易的人民。今天,它不仅面向这个城市而且面向全世界关心将来的人们。
景点名称 观赏最佳时间主要特色描述 具体位置木兰山居4-5月以水池、瀑布、假山突出中国古典园林景色,以木兰科植物为主景树,每逢春暖之时,园中千余株名品牡丹、芍药竞相开放,呈现一幅太平盛世景象。 适宜:赏花、摄影、写生 木兰芍药区松石寻芳 古藤新韵 花卉满园 4-9月园内以我园培育各类栽培新品宿根花卉及乔灌木、与王百合、景天等野生植物组合搭配,浑然勾勒成一繁花似锦的万花园,盛花时节,蜂飞蝶舞,春色满园。 适宜:赏花、摄影、写生、专业实习 宿根花卉区水景园林6-9月通过以我园王莲、各色品种睡莲、古代莲等水生植物和乔灌木、藤本植物搭配栽植,营造出荷红柳绿的园林水景。 适宜:观赏、摄影、休闲 水生和藤本植物区步韵寻芳 吟香醉月 诗境蕴古 7-10月园区以四十余品种紫薇为主景树,涌泉叠石、壁刻古诗掩映其中,可谓十步一景、五步一诗,使人置身于画境之中。在电视剧“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拍摄原景地“花园酒吧”,少作憩息,小酌一杯,可能会令你回味起十几年前那个激情时代的记忆。 适宜:观赏、摄影、休闲、聚会 紫薇园坪草松荫5-10月开阔的草坪如毡似毯,四周的松林幽然荫深,仿佛空气与露珠已被溶成了绿色。 适宜:休闲 裸子植物区色染深秋10-11月秋末之际,退绿的黄栌、橡树、枫树将密林渲染的层层叠叠、彩映云天。 适宜:观赏、摄影 合瓣植物区林中踏雪12-2月雪后的松柏林,几缕暖暖的阳光透过林隙洒射在雪地上,寻着野兔的点点足痕望去,忽而发现一串串红果点缀林间。 适宜:摄影、赏雪 裸子植物区
七十年来,研究所的基本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科研条件大大改善,科技创新能力也逐步得到加强, 从建所时单一的植物分类研究发展成现在的拥有168人、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目前全所,现有总资产26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500万元。根据学科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研究所建立了以岩溶区生态环境研究与植物资源调查和保护为方向的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以植物天然产物研究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植物活性物研究开发中心;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为主的农业新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以园林花卉开发和绿化工程为主的园林花卉开发中心及以植物迁地保护和科技旅游为主的桂林植物园等五大研究开发基地。现有高级职称科技人员38人、中级职称科技人员46人、初级职称科技人员49人,科技人员占全所职工人数的80%以上。其中,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8人,自治区及地市级优秀专家或拔尖人材12人,博士5人,硕士16人,硕士生导师12人。
建所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研究所取得科研成果300多项,其中获国家和广西重大科技成果奖140多项,出版专著40多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申请专利5项,发表研究论文2400多篇。特别是通过学科整合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形成了我所在岩溶资源植物学、环境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和植物化学方面的科研优势。
在2007年至2012年的五年中,仙湖植物园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9项,其它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专著34本,发表科研论文120余篇,已毕业和正在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
仙湖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共出版专著34本(《深圳植物志》(第2、3卷)、《中国高等植物》(第1-12卷)、《CHENIA, Contribution to Cryptogamic Biology, Vols10, 11》(隐花植物生物学第10和11卷)、《广东苔藓志》、《澳门苔藓植物志》、《澳门苔藓植物名录》、《植物王国的小矮人---苔藓植物》、《中国木化石》(中文版及英文版)、《深圳野生植物名录》、《深圳园林植物》、《深圳园林植物续集(一)》、《耐荫半耐荫植物》、《深圳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深圳植物名录》、《社区公园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以深圳、香港、新加坡为例》、《深圳森林景观生态构建》、《深圳仙湖植物园苏铁类植物的迁地保护》、《景观植物病虫害识别防治手册》、《鸡蛋花-园林观赏和应用》和《蕨类图谱-孢子体和配子体》);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获国家林业局颁发新品种授权证书的植物新品种8个(包括苏铁新品种“剑苏铁”、玉兰新品种“红寿星”、“红笑星”、“红金星”、“多瓣天女花”、“红玉玉兰”和“绿星玉兰”等);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完成广东省地方标准1项和深圳市地方标准3项。
2010年,由仙湖植物园组织实施,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开发的“达尔文树-分子数据分析与应用环境”,软件获得2011年深港科技创新卓越奖。由仙湖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和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国际合作项目“重建世界被子植物属级水平系统发育树”,该成果将被子植物APG系统推向了属级水平。由仙湖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作进行的“角苔全基因组测序项目”已经完成,进入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阶段。 仙湖植物园部分科研项目获奖情况序号 项目名称 奖项 1 深圳特区古树名木的调查及其保护对策 1998年深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 深圳市园林绿化树种的调查与评估 1999年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3 地被及攀援植物引种栽培研究 2001年度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4 红掌生物技术快速繁殖技术流程 2003年度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5 深圳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的研究 2004年深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6 深圳城市绿地土壤质量评估及改良对策研究 2005年度深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7 苏铁类植物迁地保护和繁育研究及推广应用 200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8 美人蕉属种质资源及综合开发研究 2006年深圳市科技创新奖 9 轻型屋顶绿化综合技术研究 2008年度深圳市科技创新奖、
2009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0 中国早期苏铁类植物化石的收集和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2009年深圳市科技创新奖 11 达尔文树-分子数据分析与应用环境 2010年深圳市科技创新奖 12 木兰科植物种质创新和利用 2011年度深圳市自然科学奖
2012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